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作者:玉珊
来源:《广西教育·A版》2019年第07期
【摘要】本文论述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议题选择、文本组合方式和讲练过程,认为教师应根据文本选取具有开放性、可议论性的话题,选取的多个文本应具有逻辑顺序,如并列关系、对照关系、递进关系等,在议题讲练中,教师要通过小议题撬动语文智慧,通过多文本聚力深度读写。
【关键词】群文阅读 议题 文本组合 讲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7A-0021-02
俗话说:“数学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模模糊糊一大片。”笔者认为,语文“模模糊糊”的现状需要改变,明确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群文阅读教学是一种以议题学习为任务驱动,通过多文本的比对读议,实现问题解决和意义建构的过程和方法。群文阅读首先要确定议题,通过任务驱动,使得语文学习从盲目走向明确的目的。其次,教学中应该以多文本为基础,用好多个文本是关键,通过比对读议实现问题解决和意义建构。 一、议题的确定
议题是一组文本中所蕴含的、可资展开讨论、充满吸引力、内涵丰富的话题,是多文本阅读的联结点和出发点。议题应指向文本内容或形式的核心问题,具有学科的价值、语文的味道、可议论性。它可以是文本的内容主旨,也可以是文本的体式、语言风格、艺术手法等。 初中生读童话看似简单,实则不易。重庆朱莉老师对此提出议题:深读童话——求“真”之难。蒲松龄的《狼》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朱老师选了一个最具挑战性的点——情节设置巧妙紧凑,发掘出议题——探索中国古典短篇小说开端设置之妙。这样的议题切入口小,有议论性、开放性。可见,议题必须研究语文的问题,既要有对言语内容的玩味涵泳,又要有对言语形式的咀嚼鉴赏,或者是二者的有机结合,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具有开放性、可议论性。
二、多文本的组合
多文本的组合解决用什么读的问题,应注意组合方式、文本关系两个方面。 (一)组合方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群文阅读的文本组合方式有教材内文本组合、教材内外文本组合等。教材内文本组合,如苏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最后一个单元的“《雪》四人谈”可以当作群文来阅读,探究“如何进行美点赏析”。教材内外文本组合,可采取“1+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泛读或者课外阅读的文章。這种文本组合方式实现了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有机整合,创新了教材使用的方法。如朱莉老师执教的群文阅读课,议题为“探索中国古典短篇小说开端设置之妙”,选择了课内文言文——蒲松龄的《狼》,还有古典文言小说《世说新语》中的《咏雪》《王子猷、子敬曾俱坐一室》及《聊斋志异》中的《大蝎》。 (二)文本关系
多文本不是杂乱无章地堆砌在一起,而是有逻辑顺序的。文本之间或并列,或对立,或互补,或递进,它们共同服务于从一般走向特殊、从单一走向多元的群文学习。 1.并列式选文
并列式选文中的文本是平等的关系。例如,“事实胜于雄辩”群文阅读课,议题是如何用事实论据证明观点,笔者选取了梁秉堃的《生命的力量》《成熟的稻谷会弯腰》,吴苾雯的《摆渡自己》,以及周国平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四个文本。这些文本之间是并列关系,没有孰轻孰重。 2.递进式选文
在咏物诗群文阅读课上,笔者采取递进式选文方式。第一种咏物诗单纯描写物,咏叹事物美好,如元稹的《菊花》。第二种咏物诗“见物→见情”,借物抒情,如曹植的名篇《七步诗》通过燃萁煮豆这一自然现象借物抒情,抒发悲愤之情。第三种咏物诗“见物→见志”,借咏物表达志向,如唐代诗人虞世南的《蝉》。第四种咏物诗“见物→见理”,借物喻理,如苏轼的《赠刘景文》。这些诗歌之间就属于层层递进的关系。 3.对照式选文
同一个议题下,篇与篇之间的观点或者表现出来的一种情态是对立、冲突的,这样的选文就是对照式选文。笔者的群文阅读课“言说智慧”采用的就是对照式选文,选择了《晏子使楚》和《触龙说赵太后》等文章。《晏子使楚》中,晏子被派到楚国,楚国人让晏子钻狗洞,晏子反驳时以牙还牙针锋相对;《触龙说赵太后》中,触龙劝说赵太后让自己的儿子去做人质,采取了顾左右而言他、喻之以大义的讽谏方法。两者之间具体的情境不同,采取不同的言语智慧,言说的智慧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能够根据具体的对象、场合、情景、目的而应变。 4.互补式选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群文阅读课“转益多师”采用的是互补式选文,选取了季羡林的《我的老师们》、傅斯年的《我所敬仰的蔡先生之风格》、张晓风的《有些人》、贾平凹的《我的老师》。季羡林所写的他留学时期给他传道授业疑惑的老师,写的是经师;傅斯年不仅写了蔡元培在教学方面的风范,更是写出了老师对于自己的影响力,写的是人师;张晓风写了一群人,这一群人中有的是老师,有的不是老师,但从不同的方面给予了“我”深刻的影响;贾平凹写的老师是三岁半的小孩童孙涵泊,这是一位特殊的老师,在他身上折射出了成人的虚伪胆怯。这一群老师的形象组成的多个文本,能让学生感受到对于老师的理解,是有包含和被包含的,相互交错、互补的那种关系。 5.注解式选文
注解式选文是为了注解某篇文章而选取其他文本。如,笔者在教学《与朱元思书》时,选取了其他多个文本来注解,加深学生对《与朱元思书》的理解。结合陈淼《桂林山水》和清朝诗人袁枚的《由桂林朔漓江至兴安》(“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加深理解《与朱元思书》的写作顺序“先绘水色再写山景”;结合柳宗元《小石潭记》体会富春江水的清澈;结合郦道元《三峡》体会富春江水的迅猛。笔者通过多个文本加深学生对富春江景色特点的理解。 6.举一反三式选文
举一反三式选文是指先让学生读一篇文章,再让学生读一组类似的文章。例如,先学《背影》,再读一组类似的文章——《我的母亲》(胡适)《母亲的背影》(骆建宗)。这些文本都是同一类型的文章,笔者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总分结构”的运用。这种教学结构以一篇带多篇,教师容易教,学生容易学,可操作性强,能很好地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三、议题的讲练
教师一旦确定议题,就要给学生讲解这个议题的有关知识,不仅要讲“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还要讲“怎么办”“如何做”的程序性知识。以下以咏物抒怀(感物而生情,托物而言志,借物而喻理)的写作方法讲解和练习为例进行说明。
第一步,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物喻理。“托”“借”是假托、假借的意思,这个“物”往往具有某种象征意义,三者均是写作方法,都是借某一个物,或抒发情感,或表白志向,或说明道理。
第二步,结合苏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海燕》(高尔基)、《白杨礼赞》(茅盾)、《石榴》(郭沫若)、《紫藤萝瀑布》(宗璞)和《马说》(韩愈),分析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写作方法的。比较写法异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写法上,各文本都运用了“借物抒情”“借物寓意”和“托物言志”的写法,都抓住特点有顺序、多角度地细致描写事物,突出“物”与“志”之间的相似之处。“托物言志”和“借物寓意”的区别在于:“托物言志”是把自己的志趣、志向寄托在对某种物的记叙、描写之中,比如《爱莲说》;“借物寓意”是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比如《马说》。言志是表达自己的看法和个人的情趣,寓意是讲一个公认的道理。
第三步,讓学生自读群文,即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刘成章的《三角梅》、谢大光的《鼎湖山听泉》和刘白羽的《白蝴蝶之恋》四篇文章。笔者提出阅读要求:1.仔细阅读四篇文章,分别找出描写“物”和“志”(“情”“理”)的段落,并概括作者绘了什么物、言了什么志。能表述出物品的主要特点及志向和意愿的相同点或相似点。2.托物言志的手法应该怎样绘“物”?应该怎样言“志”?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分析,再次去感知这种写法及其作用。 第四步,师生总结。1.找准所托之物,特别要注意“物”与“志”的共性,这个“物”往往具有某种象征意义。2.在绘物时,要善于根据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分析其内在品质。因为作者具体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实际上是要突出它的某种内在品质,以此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哲理的认识。如《白杨礼赞》中,白杨树的外在特征为团结向上、对抗西北风,挖掘出其内在品质,那就是倔强挺立、坚强不屈。3.在由“物”过渡到“志”时需要巧妙过渡。4.此类散文的结构特点是从外到内,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物”的内容先写,只起铺垫作用,目的是为了衬托后面的“志”,为“志”蓄势。“志”的内容在后,是文章的重点,表明写作意图,大多会直接表达出来,有的却是呼之欲出,并不点破,如鲁迅的《雪》。
第五步,实战演练。要求学生运用象征手法,选择最熟悉的事物写一段话,要求学生细绘物、巧过渡,抒发自己的感触。
第六步,推荐课外阅读材料,有《难忘家乡的小巷》《窗前的木棉树》《故乡的小草》《心田上的百合花开》等文本。
从“一篇”到“一群”,群文阅读的教学要实现的绝不只是课堂形态表象的简单变革,它的内涵也不只是多篇阅读文本进入课堂后的简单相加。改革的背后是一种对众多文本“集约化”的经营思想,是教师对阅读教学理念的更新,也是阅读教学方法、有效策略的变革,更是实现师生角色转变、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作者简介:玉珊,女,桂林恭城人,中学高级教师,柳州市学科带头人。 (责编 秦越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