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材料力学性能名词解释部分

材料力学性能名词解释部分

2024-01-22 来源:乌哈旅游
以下整理,仅供参考!!! 试卷相关名词解释:

(1) 河流花样:解理台阶沿裂纹前端滑动而相互汇合,同号台阶相互汇合长大,当汇合台阶高度足够大时,便成为河流花样。是解理台阶的一种标志。(从垂直于解理面的方向上观察台阶的存在,就看到“河流花样”)

(2) 滞弹性:应变落后于应力而和时间有关的现象。(金属材料在弹性范围内快速加载或卸载后,随时间延长产生附加弹性应变的现象) (3) 过载损伤:金属在高于疲劳极限的应力水平下运转一定周次后,其疲劳极限或疲劳寿命减小,就造成了过载损伤。 (4) 热疲劳:凡是由于温度周期变化引起零件或构件的自由膨胀和收缩,而又因这种膨胀和收缩受到约束,产生了交变热应力。由这种交变热应力引起的破坏就叫热疲劳。

(5) 接触疲劳:两接触面做滚动或滚动加滑动摩擦时,在交变接触压应力长期作用下,材料表面因疲劳损伤,导致局部区域产生小片金属剥落而使材料损失的现象。

(6) 凿削式磨粒磨损:从表面上凿削下大颗粒金属,摩擦面有较深沟槽。韧性材料——连续屑,脆性材料——断屑。

(7) 粘着磨损:又称咬合磨损,在滑动摩擦条件下,当摩擦副相对滑动速度较小时发生的。 (8) 内部氢脆:内部氢脆:金属材料在冶炼与加工如酸洗、电镀、焊接、热处理等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氢。即材料在受载荷前其内部已有足够的氢引起氢脆,称为内部氢脆。

(9) 氢致延滞断裂:高强度钢或α+β钛合金中,含有适量的处于固溶状态的氢,在低于屈服强度的应力持续作用下,经一段孕育期后,在金属内部特别是在三向拉应力区形成裂纹,裂纹逐步扩展,最后突然发生脆性断裂。这种由于氢的作用而产生的延滞断裂现象称为氢滞延滞断裂。

(10) 扩散蠕变:在高温条件下,晶体内空位将从受拉晶界向受压晶界迁移,原子则朝相反方向流动,致使晶体逐渐产生伸长的蠕变。

(11) 包申格效应:金属材料经过预先加载产生少量塑性变形,卸载后再同向加载,规定残余伸长应力增加;反向加载,规定残余伸长应力降低的现象。

(12) 低应力脆断:高强度、超高强度钢的机件,中低强度钢的大型、重型机件在屈服应力以下发生的断裂。

(13) 韧脆转变温度:材料由韧性状态变为脆性状态的转变温度。(除面心立方金属外,其它的金属随温度降低可能变脆。就是说,当试验温度低于某一温度Tk时,材料由韧性状态变为脆性状态。其标志为冲击功明显下降,断口由纤维状变为结晶状,断裂机理由微孔聚集型转变为穿晶解理。这就是低温脆性。特定温度Tk称为韧脆转变温度)

(14) 循环软化:若材料在恒定应变幅循环作用下,随循环周次增加,应力不断减小,称为循环软化。

(15) 循环硬化:若材料在恒定应变幅循环作用下,随循环周次增加,应力不断增加,称为循环硬化。

(16) 应力腐蚀:金属在拉应力和特定的化学介质共同作用下,经过一段时间后所产生的 低应力脆断现象。

(17) 脆性断裂:是突然发生的断裂,断裂前基本上不发生塑性变形,没有明显征兆,十分危险。

(18) 弹性比功:金属材料吸收弹性变形功的能力,一般用金属开始塑性变形前单位体积吸收的最大弹性变形功表示。

(19) 里氏硬度:采动载荷试验法,它是用规定质量的冲头在弹力作用下以一定速度冲击试样表面,用冲头的回弹速度表征金属的硬度值。

(20) 张开型(Ⅰ型)裂纹:拉应力垂直作用于裂纹扩展面,裂纹沿作用力方向张开,沿裂纹面扩展的裂纹。

(21) 驻留滑移带:在交变载荷作用下,在部分晶粒的一些部位出现滑移带。这种滑移是在应力低于屈服强度就已发生。在局部地区形成滑移带。即滑移很不均匀。同时,如果将试样上已出现的滑移带电解抛光,重新作疲劳试验。新出现的滑移带仍在原来滑移带的位置出现。这表明滑移是集中在材料内形变抗力较低的弱的区域。当循环次数较多时,电解抛光不能完全抛掉。这种抛光后仍留下的滑移带称为驻留滑移带。这种驻留滑移带是交变载荷下不均匀塑性变形的表现。

(22) 白点:当钢中含有过量的氢时,随着温度降低氢在钢中的溶解度减小。如果过饱和的氢未能扩散逸出,便聚集在某些缺陷处而形成氢分子。此时,氢的体积发生急剧膨胀,内压力很大足以将金属局部撕裂,而形成微裂纹。这种微裂纹的断面呈银白色圆形或椭圆形,故称为白点。

(23) 磨粒磨损:又称磨料磨损或研磨磨损。当摩擦副一方表面存在坚硬的细微凸起,或在接触面之间存在着硬质粒子时产生的一种磨损。

(24) 冲蚀磨损:流体或固体以松散的小颗粒按一定的速度和角度对材料表面进行冲击所造成的磨损为冲蚀磨损。

(25) 蠕变:金属在长时间的恒温、恒载荷作用下缓慢地产生塑性变形的现象。

第一章

(1) 弹性比功:金属材料吸收弹性变形功的能力,一般用金属开始塑性变形前单位体积吸收的最大弹性变形功表示。

(2) 滞弹性:应变落后于应力而和时间有关的现象。(金属材料在弹性范围内快速加载或卸载后,随时间延长产生附加弹性应变的现象) (3) 循环韧性:金属材料在交变载荷下吸收不可逆变形功的能力,用振动试样中自由振动振幅衰减的对数值来评定。

(4) 包申格效应:金属材料经过预先加载产生少量塑性变形,卸载后再同向加载,规定残余伸长应力增加;反向加载,规定残余伸长应力降低的现象。 (5) 解理刻面:解理断裂是沿特定界面发生的脆性穿晶断裂,其微观特征应该是极平坦的镜面。但是,实际的解理断裂断口是由许多大致相当于晶粒大小的解理面集合而成的。这种大致以晶粒大小为单位的解理面称为解理刻面。

(6) 塑性:金属材料断裂前发生塑性变形(不可逆永久变形)的能力。 脆性: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仅产生微小变形即断裂破坏的能力。(金属材料受力时没有发

生塑性变形而直接断裂的能力)

韧性:指金属材料断裂前吸收塑性变形功和断裂功的能力或指材料抵抗裂纹扩展的能

力。

(7) 解理台阶:由于存在缺陷等原因,解理并不是沿单一晶面发生,而是在一组相互平行的晶面解理,即裂纹跨跳相互平行、高度不同的解理面,就形成解理台阶。

(8) 河流花样:解理台阶沿裂纹前端滑动而相互汇合,同号台阶相互汇合长大,当汇合台阶高度足够大时,便成为河流花样。是解理台阶的一种标志。(从垂直于解理面的方向上观察台阶的存在,就看到“河流花样”)

(9) 解理面:是金属材料在一定条件下,当外加正应力达到一定数值后,以极快速率沿一定晶体学平面产生的穿晶断裂,因与大理石断裂类似,故称此种晶体学平面为解理面。

(10)穿晶断裂:裂纹穿过晶粒扩展。可以是韧断,也可以是脆断。

沿晶断裂:裂纹沿晶界扩展,多是脆断。是由于晶界上有夹杂、第二相以及杂质偏聚引起晶界弱化。

(11)韧脆转变:具有一定韧性的金属材料当低于某一温度点时,冲击吸收功明显下降,断裂方式由原来的韧性断裂变为脆性断裂,这种现象称为韧脆转变。

第二章

(1) 应力状态软性系数:材料或工件所承受的最大切应力τmax和最大正应力σmax比值,即:

max13 max210.523(2) 缺口效应:绝大多数机件的横截面都不是均匀而无变化的光滑体,往往存在截面的急剧变化,如键槽、油孔、轴肩、螺纹、退刀槽及焊缝等,这种截面变化的部分可视为“缺口”,由于缺口的存在,在载荷作用下缺口截面上的应力状态将发生变化,产生所谓的缺口效应。 (3) 缺口敏感度:缺口试样的抗拉强度σbn的与等截面尺寸光滑试样的抗拉强度σb 的比值,称为缺口敏感度,即:NSR=σbn/σb

(4) 布氏硬度:用钢球或硬质合金球作为压头,以一定的载荷F压入试样表面,保持一段时间,载荷与凹坑面积之比为硬度值。

(5) 洛氏硬度:采用金刚石圆锥体或小淬火钢球作压头,以测量压痕深度所表示的硬度。 (6) 维氏硬度:以两相对面夹角为136°的金刚石四棱锥作压头,采用单位面积所承受的试验力计算而得的硬度。 (7) 努氏硬度:采用两个对面角不等的四棱锥金刚石压头,由试验力除以压痕投影面积得到的硬度。

(8) 肖氏硬度:采动载荷试验法,其原理是将一定质量的带有金刚石圆头或钢球的重锤,从一定高度落于金属试样表面,根据重锤回跳的高度来表征金属硬度值大小。 (9) 里氏硬度:采动载荷试验法,它是用规定质量的冲头在弹力作用下以一定速度冲击试样表面,用冲头的回弹速度表征金属的硬度值。

第三章

(1) 冲击韧度:U型缺口冲击吸收功AKU除以冲击试样缺口底部截面积所得之商,称为冲击韧度,反应了材料抵抗冲击载荷的能力,用 aKU表示。(冲击韧性表示料在冲击载荷作用下吸收塑性变形功和断裂功的能力)

(2) 冲击吸收功:缺口试样冲击弯曲试验中,摆锤冲断试样失去的位能为mgH1-mgH2。此即为试样变形和断裂所消耗的功,称为冲击吸收功,以AK表示,单位为J。 (3) 低温脆性:体心立方晶体金属及合金或某些密排六方晶体金属及其合金,特别是工程上常用的中、低强度结构钢(铁素体-珠光体钢),在试验温度低于某一温度 时,会由韧性状态变为脆性状态,冲击吸收功明显下降,断裂机理由微孔聚集型变为穿晶解理型,断口特征由纤维状变为结晶状,这就是低温脆性。

(4) 韧脆转变温度:材料由韧性状态变为脆性状态的转变温度。

(5) 韧性温度储备:材料使用温度和韧脆转变温度的差值,保证材料的低温服役行为。

第四章

(1) 低应力脆断:高强度、超高强度钢的机件,中低强度钢的大型、重型机件在屈服应力以下发生的断裂。

(2) 张开型(Ⅰ型)裂纹:拉应力垂直作用于裂纹扩展面,裂纹沿作用力方向张开,沿裂纹面扩展的裂纹。

(3) 应力场:应力作用范围,表示应力在空间分布情况

应变场:发生应变的试样区域,表示应变在空间的分布情况

(4) 应力场强度因子kⅠ:在裂纹尖端区域各点的应力分量除了决定于位置外,尚与强度因子kⅠ有关。对于某一确定的点,其应力分量由kⅠ决定,kⅠ越大,则应力场各点应力分量也越大,这样kⅠ就可以表示应力场的强弱程度,称kⅠ为应力场强度因子。 “I”表示I型裂纹。

(5) 小范围屈服:塑性区的尺寸较裂纹尺寸及净截面尺寸为小时(小一个数量级以上),这就称为小范围屈服。

(6) 塑性区:发生塑性变形的区域。金属材料在裂纹扩展前,其尖端附近总要先出现一个或大或小的塑性变形区,也就是塑性区。

(7) 有效屈服应力:塑性区中的最大主应力σ1叫做有效屈服应力,记作σys。

(8) 有效裂纹长度:采用虚拟有效裂纹代替实际裂纹。因裂纹尖端应力的分布特性,裂尖前沿产生有塑性屈服区,屈服区内松弛的应力将叠加至屈服区之外,从而使屈服区之外的应力增加,其效果相当于因裂纹长度增加ry后对裂纹尖端应力场的影响,经修正后的裂纹长度即为有效裂纹长度:a+ry 。

(9) 裂纹扩展K判据:裂纹在受力时只要满足KⅠ KⅠC,就会发生脆性断裂.反之,即使存在裂纹,若KⅠ<KⅠC也不会断裂。

(10)裂纹扩展能量释放率GⅠ:I型裂纹扩展单位面积时系统释放势能的数值。 (11)裂纹扩展G判据:GⅠ GⅠC,当GⅠ满足上述条件时裂纹失稳扩展断裂。 (12)J积分:有两种定义或表达式:一是线积分:二是形变功率差。

(13)裂纹扩展J判据:JⅠ JⅠC,只要满足上述条件,裂纹(或构件)就会断裂。 (14)COD:裂纹张开位移δ。

(15)COD判据:当δ≥δC时,当满足上述条件时,裂纹开始扩展。

第五章

(1) 应力范围∆𝛔:σmax-σmin (2) 应变范围∆𝛆:∆ε=∆εe+∆εp

(3) 应力幅𝝈𝐚:σa=1/2(σmax-σmin) (4) 应变幅(∆𝜺𝒕/𝟐):最大应变与最小应变差值的一半。分别为总应变幅、弹性应变幅和塑性应变幅。

(5) 平均应力𝝈𝒎:σm=2(𝜎𝑚𝑎𝑥−𝜎𝑚𝑖𝑛) (6) 应力比𝐫:𝐫=𝝈𝒎𝒊𝒏-

𝒎𝒂𝒙

1

𝝈

(7) 疲劳源:是疲劳裂纹萌生的策源地,一般在机件表面常和缺口,裂纹,刀痕,蚀坑等缺陷相连。疲劳源由于在疲劳裂纹扩展中反复挤压摩擦,因而比较光亮。疲劳源的数目与所受应力状态和过载程度有关。 (8) 疲劳贝纹线:疲劳断口上具有类似贝壳纹路的宏观特征形貌,是疲劳裂纹扩展时前沿线的痕迹。它是由于载荷大小或应力状态发生变化或者机器运行中途停车等原因造成的。

(9) 疲劳条带:疲劳裂纹扩展的第二阶段的断口特征是具有略程弯曲并相互平行的沟槽花样,称为疲劳条带。

(10) 驻留滑移带:在交变载荷作用下,在部分晶粒的一些部位出现滑移带。这种滑移是在应力低于屈服强度就已发生。在局部地区形成滑移带。即滑移很不均匀。同时,如果将试样上已出现的滑移带电解抛光,重新作疲劳试验。新出现的滑移带仍在原来滑移带的位置出现。这表明滑移是集中在材料内形变抗力较低的弱的区域。当循环次数较多时,电解抛光不能完全抛掉。这种抛光后仍留下的滑移带称为驻留滑移带。这种驻留滑移带是交变载荷下不均匀塑性变形的表现。

(11) 挤出脊和侵入沟:挤出脊是在滑移带表面上观察到的比周围高出一些的挤出物质。在某些试样中还发现有侵入沟。它与挤出脊相对出现,也可能就出现在挤出脊的附近。

(12) ∆K:材料的疲劳裂纹扩展速率不仅与应力水平有关,而且与当时的裂纹尺寸有关。ΔK是由应力范围Δσ 和a复合为应力强度因子范围,ΔK=Kmax-Kmin=Yσmax√a-Yσmin√a=YΔσ√a.

(13) da/dN:疲劳裂纹扩展速率,即每循环一次裂纹扩展的距离。

(14) 疲劳寿命:试样在交变循环应力或应变作用下直至发生破坏前所经受应力或应变的循环次数。

(15) 过渡寿命:塑性应变幅-寿命曲线与弹性应变幅-寿命曲线由于斜率不同而产生的交点,是低周疲劳与高周疲劳的分界。

(16) 热疲劳:凡是由于温度周期变化引起零件或构件的自由膨胀和收缩,而又因这种膨胀和收缩受到约束,产生了交变热应力。由这种交变热应力引起的破坏就叫热疲劳。

(17) 过载损伤:金属在高于疲劳极限的应力水平下运转一定周次后,其疲劳极限或疲劳寿命减小,就造成了过载损伤。

第六章

(1) 应力腐蚀:金属在拉应力和特定的化学介质共同作用下,经过一段时间后所产生的 低应力脆断现象。

(2) 氢蚀:由于氢与金属中的第二相作用生成高压气体,使基体金属晶界结合力减弱而导致金属脆化现象。(碳钢在300~500℃范围内,在高压氢气中工作时,氢与钢中的碳作用生成高压的CH4气泡,当此气泡在晶格上达到一定密度后即可使材料脆化,这种现象叫氢蚀。即由于氢与钢中的第二相作用生成高压气体,使基体金属晶格结合力减弱而导致金属脆化) (3) 白点:当钢中含有过量的氢时,随着温度降低氢在钢中的溶解度减小。如果过饱和的氢未能扩散逸出,便聚集在某些缺陷处而形成氢分子。此时,氢的体积发生急剧膨胀,内压力很大足以将金属局部撕裂,而形成微裂纹。这种微裂纹的断面呈银白色圆形或椭圆形,故称为白点。

(4) 氢化物致脆:对于ⅣB 或ⅤB 族金属,由于它们与氢有较大的亲和力,极易生成脆性氢化物,使金属脆化,这种现象称氢化物致脆。(主要存在于纯钛及α钛合金中,因氢在α—Ti中溶解度很小,钛与氢又有较大的亲和力,容易生成氢化钛。引起氢脆) (5) 氢致延滞断裂:高强度钢或α+β钛合金中,含有适量的处于固溶状态的氢,在低于屈服强度的应力持续作用下,经一段孕育期后,在金属内部特别是在三向拉应力区形成裂纹,裂纹逐步扩展,最后突然发生脆性断裂。这种由于氢的作用而产生的延滞断裂现象称为氢滞延滞断裂。

第七章

(1) 磨损:机件表面相互接触并产生相对运动,表面逐渐有微小颗粒分离出来形成磨屑,使表面材料逐渐损失、造成表面损伤的现象。

(2) 粘着:原子间的键合作用。粘着磨损又称咬合磨损,在滑动摩擦条件下,当摩擦副相对滑动速度较小时发生的。

(3) 磨屑:松散的尺寸与形状均不相同的碎屑。

(4) 跑合:摩擦表面逐渐被磨平,实际接触面积增大,磨损速率减小的现象。

(5) 咬死:当接触压应力超过材料硬度H的1/3时,粘着磨损量急剧增加,严重时甚至会产生咬死现象,即机件无法正常运行的现象。

(6) 犁皱:表面材料沿硬粒子运动方向被横推而形成沟槽。 (7) 耐磨性:材料抵抗磨损的性能。

(8) 冲蚀:流体或固体以松散的小颗粒按一定的速度和角度对材料表面进行冲击所造成的磨损为冲蚀磨损。

(9) 接触疲劳:两接触面做滚动或滚动加滑动摩擦时,在交变接触压应力长期作用下,材料表面因疲劳损伤,导致局部区域产生小片金属剥落而使材料损失的现象。

第八章

1. 解释下列名词:

(1) 等强温度:晶粒与晶界两者强度相等的温度,用TE表示。 (2) 约比温度:试验温度T与金属熔点Tm的比值,T/Tm。

(3) 蠕变:金属在长时间的恒温、恒载荷作用下缓慢地产生塑性变形的现象。 (4) 应力松弛:在规定温度和初始应力条件下,金属材料中的应力随时间增加而减小的现象。 (5) 稳态蠕变:蠕变速率几乎保持不变的蠕变。

(6) 扩散蠕变:在高温条件下,晶体内空位将从受拉晶界向受压晶界迁移,原子则朝相反方向流动,致使晶体逐渐产生伸长的蠕变。

(7) 持久伸长率:高温长时间载荷作用下的断后伸长率。 (8) 蠕变脆性:高温长时加载后塑性有显著降低的趋势。 (9) 松弛稳定性:金属材料抵抗应力松弛的性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