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自然辩证法浙大试题

自然辩证法浙大试题

2023-07-16 来源:乌哈旅游
浙大试题:

一、概念题:

专家意见 技术预测 科学技术的体制目标 技术创新 制度创新 技术范式 技术共同体 可持续发展 康氏长波理论 创新者网络 科学共同体 科学技术体制 技术的社会属性 第二次技术革命 第一次技术革命 技术方法 技术体系 技术系统 技术设计 技术的自然属性 技术评估 功能模拟方法 系统分析方法

科学观察方法 非逻辑思维 科 学 史 判决性实验 黑箱方法 系统科学 科学推论 控制方法 信息方法 形象思维 直觉思维 演绎方法 归纳方法 移植方法 类比方法 思想模型 科学假说 科学抽象 定量观察 定性观察 间接观察 直接观察 科学事实 科研选题 科学问题 科学理论 科学解释 科学概念 科学划界 综合 分析 假说 灵感 分类 比较 机遇 科学 无形学院 大科技

宇宙论远离平衡态系统 大爆炸 退化 系统的非加和性 进化 环境 自然系统层次性 星云假说 人工自然 全球性问题 体内进化 体外进化 非线性系统 开放系统 物质系统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

二、判断题:

1. 因为科学和技术都可被看作知识系统,所以两者并无本质的差别。 2. \"古代社会只有科学成果而没有科学家\",这句话是矛盾的。 3. 科学的体制目标是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从而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

4. 由于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总是处在匹配与失配的相互交替之中,所以经济发展呈

现周期性是必然的。 5. 承认是科学王国里的通货。

6. 牛顿曾经说过:“如果我看得比笛卡儿远一点的话,那是因为我是站在巨人的肩上。”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中“无私利性”的内涵。 7. 技术像人类一样古老。

8. “发明是需求之母”的观点违背常识。

9. 技术评估是对技术的评估,所以仅需技术专家参与。

10. 由于技术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技术预测的结果

在很大程度上是偶然的巧合。

1

11. 按照科学问题的定义,“脚气病的病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严格来说不能作为科学问题。

12. 科学事实就是排除了任何主观因素的客观事实。 13. 在观察的领域里,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 14. 逻辑思维必须遵守固定的逻辑规则,所以不含任何创造性。 15. 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就是可持续发展。

16. 自然资源的供应是无限的,目前人类存在的资源短缺、土地、粮食、污染问题等全球

性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技术的进步来解决。

17. 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多样性源于其演化过程中的分叉现象。 18. 只有不可逆的过程才能被称为演化的过程。 19. 所谓演化就是具有时间方向性的运动变化。

三、思考题

1. 试论合作式竞争在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中的表现和作用。这些认识对你的科研工作有何启发?

2. 你如何评价科学技术史上关于科学研究是“发现的逻辑”还是“证明的逻辑”之争? 3. 试从社会体制的角度分析科学与技术的差别。

4. 试比较古代、近代、现代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形成与特点。 5. 科学技术体制化的标志?

6. 科学共同体与无形学院有何区别与联系? 7. 为什么说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8. 结合自己专业或科研来分析技术创新的过程。

9. 结合自己的专业分析科学技术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及其产生的原因。 10. 我国实行\"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历史必然性是什么? 11. 在标准的科学论文中,科学奖励系统表现在哪里? 12. 结合实例,说明价值观是如何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 13. 科学交流为什么是一种科学的社会公约? 14. 试分析默顿的四条科学社会规范。

15. 现实世界中科学家的行为常常偏离默顿规范,既然如此,你认为默顿规范还有什么理论

价值和实际意义?

2

16. 试论现代社会与科学、技术的互动关系。 17. 试论人类解决\"全球问题\"的前提条件和基本途径。

18. 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技术发展各有什么特点?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异同如何? 19. 简述技术的本质特征和双重属性,技术的本质和双重属性对技术的创造和应用有何意义?

20. 什么是技术发展的宏观规律? 21. 简述技术的分类。 22.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如何? 23. 技术体系的演化及其原因是什么? 24. 技术方法与科学方法有何异同?

25. 结合技术发明的事例来说明技术原理构思的基本方法。 26. 为什么要进行技术预测和技术评估? 27. 技术试验和科学实验的区别是什么?

28. 试举若干人性化设计的实例,说明现代技术设计方法论中的人本主义思潮。 29. 如何理解技术发展中的继承、积累与突破、革命之间的关系? 30. 请结合工作实际,谈谈你对技术创新的理解。

31. 试比较科学在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点。 32. 科学哲学关于科学发展模式有哪些主要观点?如何对它们进行评价? 33. 试评述不同科学哲学学派的划界标准。

34. 试比较批判理性主义和历史主义关于科学理论的评价模式。 35. 试阐释科学哲学不同学派对科学的合理性标准的规定。 36. “观察渗透理论”给我们有哪些认识论上的启示? 37. 如何理解“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38. 简述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 39. 如何理解“科学事实”的客观性? 40. 简述科学实验方法的特点。 41. 如何看待科学观察和实验中的机遇? 42. 为什么说在科学研究中要坚持可观察性原理? 43. 在科学逻辑中归纳方法和演绎方法的关系如何? 44. 数学对科学理论认识的价值如何?

3

45. 简述在科学研究中假说的作用。

46. 系统科学方法的思想内涵与应用原则是什么? 47. 结合自己的专业谈谈系统科学方法的应用。

48. 分析气功是不是科学,用哪种科学划界理论比较合适,为什么? 49. 人类新进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它与传统生物进化有何不同? 50. 学习《自然、科技、社会与辩证法》对科学和技术工作者有何意义? 51. 怎样理解《自然、科技、社会与辩证法》各项研究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

52. 为什么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53. 你是如何理解《自然、科技、社会与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的?

54. “物理学已经证明,物质是一组微分方程,因而是一组非物质的实体”,你如何评价这一观点?

55. 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56. 简述人工自然的构成。 57. 简述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

58. 耗散结构论是如何分析热力学第二定律与生物进化论之间矛盾的? 59. 简述宇宙演化阶段。

60. 为什么要重视偶然性在演化过程中的作用?

61. 在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演化过程中进化和退化的关系如何? 62. 简述进化的条件。

63. 环境对物质系统的意义如何? 64. 举例说明物质系统的层次结构规律。

65. 什么是系统的非加和性?它对我们把握物质系统的整体性有何意义? 66. 物质系统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如何? 67. 简述物质系统的分类?

68. 为什么说系统观念是可以对自然界做统一理解的观念? 69. 系统论的自然观相对于以前的自然观的特点是什么? 70.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基础及其内容是什么? 71. 你如何评价神创论的自然观? 72. 历史上都有哪些自然观?

4

四、辩论题:

1. 现代××技术的发展是否利于社会全面进步?

正方:现代××技术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全面进步; 反方:现代××技术的发展不利于社会全面进步。

2. 谋求“成果—承认”是科学共同体正常运行的良性机制,还是不良机制?

正方:谋求“成果—承认”是科学共同体正常运行的良性机制; 反方:谋求“成果—承认”是科学共同体正常运行的不良机制。 3. 工程技术研究,经济实用性第一还是技术先进性第一?

正方:工程技术研究应当是技术先进性第一,经济实用性第二; 反方:工程技术研究应当是经济实用性第一,技术先进性第二。 4. 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方法是逻辑方法,还是非逻辑方法?

正方:逻辑方法是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方法; 反方:非逻辑方法是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方法。 5. 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是否必用经验事实来划分?

正方: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必须用经验事实来划分; 反方: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不必用经验事实来划分。 6. 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还是和谐?

正方: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必然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 反方: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必然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7. 哲学思维是否有助于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研究?

正方:哲学思维有助于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研究 反方:哲学思维无助于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研究

五、案例题: 1. 物种的灭绝

(中新网2004年3月20日)据美联社消息: 在历时四十年的研究中,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家对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三地的蝴蝶、鸟类和植物物种进行了六次大规模调查,并做了一千五百万次记录。结果发现,在过去二十年间,被调查的蝴蝶物种中有百分之七十一的数量呈下降趋势,鸟类物种中有百分之五十六的数量在减少,而植物物种中有百分之二十

5

八在逐渐变少。更重要的是,英国主要的生态系统几乎都存在物种数量下降的问题。 参与此次研究的科学家特尔弗在接受《新科学家》杂志采访时说:“如果将我们在英国得到的数据扩大到整个世界,那么地球很可能就面临第六次物种大灭绝,而这次大灭绝的罪魁祸首是人类。” 问题:

1、 为什么说导致生物物种数量下降的罪魁祸首是人类? 2、 从这个案例出发,你如何看待目前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3、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背景资料:地球历史上的5次大灭绝

地球生命在35亿年演化过程中,共经历过五次大灭绝。

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4亿4万年前的奥陶纪末期,由于当时地球气候变冷和海平面下降,生活在水体的各种不同无脊椎动物便荡然无存。

第二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泥盆纪晚期,其原因也是地球气候变冷和海洋退却。 第三次物种灭绝发生在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那次灾难毁灭了95%的海洋物种和几乎70%的陆地物种,它们基本上都是一些早期昆虫、原始爬行纲和鲨鱼形动物。灾难的主要原因专家仍有争论,有认为是地壳的频繁活动和联合古陆形成而引起的气候变化。 第四次劫难发生在三叠纪晚期。

最为著名的第五次大劫难则发生在6.5千万年前,科学家们猜测,当时地球遭到巨大的陨石的碰撞,毁灭了包括恐龙在内的90%的地球物种。 2. 松花江水污染事件

2005年11月13日,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苯胺装置发生严重爆炸着火事故,致使苯、苯胺和硝基苯等有机物流入松花江,造成松花江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

11月20日7时,在吉林界内的第二松花江汇入黑龙江省界第一个监测断面即肇源断面开始检出苯超标,表明可能污染带前锋已达黑龙江省。20日16时肇源断面硝基苯也开始超标,21日9时,硝基苯超标达到29.1倍,较高浓度污染带约80公里,流经持续时间为40小时左右。松花江干流流经哈尔滨市后,将在同江汇入黑龙江。

11月23日起,哈尔滨市临时停水4天,11月 27日晚上六点,才开始陆续恢复供水。哈尔滨市城区内中小学于23日下午开始停课,11月30日复课。自政府发布公告的21日,很多市民便涌进商场、超市和街头巷尾的食杂店,抢购瓶装水、罐头和方便面。

此次大规模的省际水污染事故震动了全国,国际上也有强烈反应。11月28日上午,由

6

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区环境保护局局长巴尔秋克为首的生态环保考察组一行7人抵达哈尔滨,与中国同行一起关注并考察松花江水污染的最新进展。 问题:

(1)你是否关注了此次水污染事件? (2)如何看待造成此次水污染事件的原因?

(3)我国《环境保护法》第四章第31条规定,因发生事故或其他突然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污染事故的单位,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处理。水污染防治法也有类似要求。那么,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到底在哪些方面发生了违法行为? [追踪报道]

中新网11月22日电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今天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严肃处理中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11·13”爆炸事故及松花江污染事件相关责任人。

会议听取了关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11·13”爆炸事故及松花江水污染事件调查处理的汇报。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事故,造成8人死亡,60人受伤,并引发松花江水污染事件。

这是一起特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和特别重大水污染责任事件。会议同意给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吉林省环保局等单位有关责任人员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

会议强调,当前正值冬春事故高发期,各地区、各部门必须把加强安全生产和妥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重点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切实加强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监督管理和环境监测工作,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要贯彻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不放过一起事故的处理。 3. 怎样看待中医?

2006年8月13日,英国《独立报》刊登了一篇名为“中草药危险性大幅增加”(Alarm Over Huge Increase in 'Dangerous' Herbal Remedies)的文章,内容为药监机构警告传统中药(TCM)安全性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all-time high)。随后英国政府对中国传统中药的“有害性”进行了空前严厉的调查。英国药物安全机构称,已发现了5起中国传统中药产生严重副作用的例子,这些副作用包括心脏疾病和肝功能损伤等。英国方面对进口于中国的中药及相关制品的忧虑也大增,认为一些进口中药中含有超量的重金属、杀虫剂、违禁化合物和类固醇等。 虽然此次中药安全性之争发生在遥远的英国,但在中国也引起了人们对中医科学与伪科

7

学的争议。很多人都认为中医是经验科学,对疾患的诊治没有量化的标准,更多的是中医大夫自己的感觉或想象,因此是不科学的;而西医有着系统的诊治标准和大量现代研究成果,因此是科学的。

实际上,有关中医的科学性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五四时期,随着科学的引进,科学在中国知识分子心目中一度占据至高无上的地位,当时人们认为中国一切学术均要重新系统化、条理化。而在中医界则表现为“中医科学化”思潮。“中医科学化”其意即包含中医不科学在内。1916年,余岩(字云岫)已公开宣称中医不科学,他说:“岐黄学说,乃自欺欺人之事,绝无学术上之价值”,因而主张“废止中医”。“中医科学化”虽然反对余岩“废医”,但也默认了中医不“科学”,中医科学化主将如陆渊雷、谭次仲等人肯定中医有实用价值,但认为思维缺乏逻辑,且未有实验验证,中医科学化就是要补足这些方面,以“使中医观之谓之中医,科学医观之谓之科学”。

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外国思潮纷至沓来,特别是科学哲学的传入,在中医理论界再掀波澜。与哲学界着重讨论知识的“逼真性”和波普的“三个世界”论,及其他科学界关心科学知识的进化等问题不同,中医怀疑论者重点关心科学哲学的科学观,即科学划界问题。他们根据波普尔、库恩等人的观点,或认为中医不能证伪,或认为中医缺乏稳定范式,只是前科学,甚至只是技艺,否认中医的“科学”。

今天,随着英国对中医药安全性的调查,“中医是否是科学?”“中医是否是伪科学?”“中医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如何实现传统中医的现代化?”等问题再度引起争论。 问题:

(1)你怎样看待中医?科学还是伪科学? (2)中医是否有存在的必要?中医是否会西医化?

(3)你如何看待有关“中医学的划界”和“安全性”问题的争论? 4. 黄禹锡事件

韩国首尔大学调查委员会2005年12月23日宣布,韩国克隆科学家黄禹锡2005年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有关胚胎干细胞的论文是造假的。黄禹锡在论文中提出利用克隆技术培育出了与患者基因完全相同的11个胚胎干细胞系,但调查结果显示,黄禹锡提交论文时只存在2个胚胎干细胞系,其余9个干细胞系的照片和数据都是利用这2个干细胞系编造的,而这两个干细胞系的真伪也需要通过DNA做进一步分析才能确认。调查结果公布当天,黄禹锡在首尔大学办公室公开道歉并引咎辞职。

2006年1月11日韩国政府宣布,鉴于首尔大学2006年1月10最终调查报告认定黄禹

8

锡论文造假,韩国政府决定取消黄禹锡“韩国最高科学家”称号,并免去他担任的一切公职。 问题:

你如何解释黄禹锡的科学造假行为?出现此类造假行为的动机何在?如何预防和制止此类事件发生?

5. “人体冷冻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癌症和爱滋病现阶段还无法攻克。但是一百年后,相信医生们能治疗此类致命性的疾病。 20世纪40年代,研究人员首次提出对病人进行冷冻存储,但是利用动物进行实验时结果却并不理想,温度降到18度的时候,接受实验的动物开始死亡。目前,被冷冻起来的人还不可能复活,因为他们体内的水在低温下全部结成了尖锐的冰晶,使人体组织遭到破坏。科学家们由此得到启示,冷冻过程中不能有冰是关键。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起,一个以维-卡瓦诺夫院士为首的俄罗斯科学小组开始研究无冰冷冻和复活技术并取得了初步的成功。研究人员把一只实验鼠在冰的水中冷冻后仔细包裹起来,实验鼠的体温降到了零度,但是没有死。接下来,实现无冰冷冻的技术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需要一种叫作低温防护剂的特殊物质。

卡瓦诺夫院士死后,这个研究小组在1994年解散。几年后,研究小组成员、热力工程师帕维尔-谢尔巴克夫重组了这个团队。 莫斯科国立谢东诺夫医学院外科手术和体表解剖系教授维-特尔普克霍夫和谢尔巴克夫率先提出使用氩、氪、氙等惰性气体的混合物代替低温防护剂。冷冻后,这些气体变成胶状,不会形成尖锐的冰晶。他们使用这种方法将一只实验鼠冷落至零下196度,然后解冻至零度,并把这只实验鼠的心脏移植给另一只实验鼠,这颗心脏恢复了跳动。科学家们成功的进行了10次实验。2006年1月,他们在俄罗斯国立发明注册局为自己的器官和组织保存技术申请了专利。

将人在低温环境下冷冻并储存是这些俄罗斯科学家的终极目标。现阶段,他们希望能够建成一座器官和组织库,挽救那些因为重病或严重事故而生命濒危的人。

但是,令人费解的是,为什么不让冷冻的实验鼠复活,却把它的心脏进行移植?谢尔巴克夫称,惰性气体的气泡目前是最大的障碍。当温度升到零度以上,实验鼠的血管里开始出现气泡。如果将氦加入这种惰性气体混合物中,气泡产生的更加厉害。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在惰性气体的选择、压力和加热速度等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另一个障碍是,欧洲法律禁止对人体进行冷冻,美国和俄罗斯也在考虑相同的立法,这使得俄罗斯科学家们的研究项目在投资方面受到很大的阻力。如果没有法律上的障碍,相信不久之后俄罗斯的科学家就会进行一次完整的哺乳动物冷冻-复活实验。

9

[信息来源搜狐网2006年03月21日,http://it.sohu.com/20060321/n242387230.shtml] 问题:

1、实施“人体冷冻术”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吗?

2、是否需要对“人体冷冻术”进行立法干预?应该禁止这项研究吗? 3、从本案例出发,你如何理解技术的双重属性? 6. 创新的条件

2005年“两会”期间,我国著名空间技术专家、空间技术研究院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接受了记者采访。在谈到技术创新的条件时,戚发轫告诉记者:“搞创新搞探索,是不可能次次都成功的,肯定有失败”,“作为一个大的工程来讲,当然要尽量避免失败,必须成功,这个要求是合理的,但是这之前需要做很多研究、探索的工作,创新开发是以前没有做过的,要允许这些前期的工作有失败。” 问题:

1、你如何看待文中所说的“允许技术创新的前期研究有失败”的观点? 2、请结合学习或工作实践,谈谈技术创新的条件。 7. 如何评价风水说?

记者从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学术部了解到,建筑风水文化学习班目前正在报名之中,开课时间为2005年10月1日至10日,学费每人5800元。据介绍,目前已经有50多人报名,大多为建筑行业人士。开设的课程分为建筑学、易经、哲学等。

就风水说的性质,清华大学建筑系景观研究所所长孙凤岐认为,风水说并不全是迷信,它是中国古代的生态建筑理论,很讲究人以及建筑跟环境的关系。但同时他也表示,在目前学术界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时,还是不宜大规模地搞这类培训,否则老是提一些“天人合一”之类的空泛概念还是不免有迷信的嫌疑。

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陈志华则认为,所谓风水中的科学性,无非就是地质、地理、结构、采光、通风、构图、布局等现代技术与审美学科的知识。比如“坐北朝南”,连蚂蚁、老鼠都知道坐北朝南,还用得着请教“风水师”吗?四合院里水不能直着流出去,要拐两个弯,风水书上认为水就是财,但用现代建筑理论来解释,水拐两个弯再出去根本就是多余,还会造成排水不畅。 问题:

1、你如何看待风水说,它是传统文化的精华还是伪科学、迷信糟粕?

2、为什么当代中国仍然盛行风水说,甚至还有人积极策划或参加建筑风水文化学习班?

10

8. 对《联合国关于人的克隆宣言》的反对

2005年2月18日,联合国大会法律委员会以71票赞成、35票反对、43票弃权的表决结果,以决议的形式通过《联合国关于人的克隆宣言》,要求各国禁止有违人类尊严的任何形式的克隆人研究。对该宣言,比利时、中国、英国、瑞典、日本、新加坡等国投了反对票,这些国家的代表在表决后纷纷发言,强调他们的国家将不受上述宣言约束,将继续允许治疗性克隆研究。

中国一直以来都在坚定地反对克隆人,因此中国这次对禁止克隆人宣言投反对票,不少人觉得意外。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中心伦理学部主任沈铭贤对此解释说,中方代表在投票后表示,中国代表团之所以对宣言投反对票,是因为宣言的表述非常含混不清,宣言提到的禁止可能会被误解为也涵盖治疗性克隆研究。这是中方所不能接受的。他同时强调中国政府继续坚持反对生殖性克隆人的立场。 问题:

1、你如何看待我国政府所采取的态度和立场?

2、如何划定治疗性克隆研究和生殖性克隆人研究的界限? 9.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圆满成功

2005年10月12日上午9时,“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载着费俊龙和聂海胜两名航天员顺利升入太空,588秒后,飞船与火箭分离,准确入轨,进入轨道倾角42.4°,近地点高度200.65公里,远地点高度约344.725公里的椭圆轨道。飞船飞行到第5圈实施变轨,进入343公里的圆轨道绕地球飞行。

10月15日下午,国家主席胡锦涛来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飞船天地话音通讯系统,与在轨飞行的费俊龙和聂海胜进行了实时通话。

10月17日清晨4点33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和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在内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安全顺利地返回了地面。“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取得了圆满成功。 “神舟”六号飞行的圆满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标志着我国更加全面深入地掌握了载人航天核心技术,表明中国完全有能力独立自主地攻克尖端技术,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于1992年。经中国政府批准制定了一个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实现载人飞行,今天的“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已经完成了这一目标。 2005年二月份,中国政府批准了载人航天第二步任务的目标,就是要突破航天员出舱

11

活动的技术,突破空间飞行器在空间轨道上交会对接的技术,同时开展相关的空间科学与应用实验。当前,工程的第二步任务各项工作已经全面展开,预计在2007年左右我们就要实现航天员出舱和在太空进行行走。2009年至2012年,我们要完成发射目标飞行器,同时在空间轨道上实施飞行器的空间轨道交会对接技术。

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发展战略的最后一步是要建造一个空中永久的空间站。 问题:对于“神舟”六号飞行的圆满成功你有怎样的感想? 10. 构建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体现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请你从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协调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角度,分析和论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首先解决哪些根本性的问题、做好哪些基础性的工作? 11. 求职与拜佛

2005间,北京一部分大学生有了一个新的“流行趋势”:要找好工作当白领,去卧佛寺拜佛,想出国考试通过拿到“offer”,去卧佛寺烧香。有此联系,不为别的,只因“卧佛寺”与“offers”谐音。

一位来自海淀某著名高校的学生王小姐在毕恭毕敬地烧香祷告之后,神情显得很开朗。当记者过去搭讪时,她无奈地说:“反正周末没事,也就顺道来烧香看看灵验不灵验。”据她说,她今年面临毕业,而她的专业要选一个理想的单位很难,一听说有人经常去卧佛寺烧香拜佛,也就跟着来了。不过最后她表示,她不太相信这个,可最终还是拧不过同学就跟着过来了。据北京植物园卧佛寺的工作人员介绍说:“除了一些大学生来烧香外,竟然也有部分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到这里来烧香,跟去孔庙烧香拜佛一样。”

针对上述情况,社会各方都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和忧虑。有读者提出,在封建迷信活动渐行渐远的今天,理应具有理性分辨能力的高样学生竟然把自己的未来寄托在虚无的神佛和占卜上,足以体现出如今某些年轻人信仰的缺失,心灵的空虚和人文素质的贫乏,如果把国家发展壮大的希望寄托在这样的年轻人身上,国家的未来又会是什么样子? 问题:

1、你如何看待一部分大学生去卧佛寺拜佛祈职的现象? 2、如何帮助他们摆脱思想误区? 12. 这是适当引用吗?

12

某市电子元件三厂工程师杨某经过几年的科学实验,设计绘制出“仪分线路图”并编写了说明,该图应用生产后,工效成倍提高。在一次行业性科研讨论会议上,杨某应本市电子技术研究所田工程师等人的要求,将其绘制的“仪分线路图”及其说明复印后发给大家。半年之后,杨工程师又研究绘制成“仪集线路图”。田工程师获讯以供科研人员研究使用为名,向杨工程师要走了该图的复印件。之后,杨工程师用了8个月时间,将其研究绘制的二张线路图的原理及应用等整理成书稿交W出版社出版。W出版社会接稿后发觉,稿件内容与本社正在出版的《分类集成线路图的原理及应用》有异曲同工之妙。该书的作者为田工程师,杨某这才知道田某已将其研制的二张线路图编进他的书中,并且成为该书阐述的主要部分。杨工程师为此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对其智力劳动成果予以法律保护。

法院在审理此案时,田某的律师辩护说,田某撰写《分类集成线路图的原理及应用》一书的目的是为了科学研究。书中引用了杨某的二张线路图只是为了介绍、评论线路图的原理与应用。况且,田某在引用前已征得杨某同意。因此引用这二张线路图没有侵犯杨某的著作权,是适当引用。

究竟属于“适当引用”,还是侵犯杨某著作权?法庭进行了激烈的辩论。田某认为,所谓“适当引用”,就是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也无须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根据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的规定,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引用目的仅限于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 (二)所引用部分不能构成引用人作品的主要或者实质部分。 (三)不得损害被引用作品著作权人的利益。

田某引用杨某的线路图,其目的虽然是为了介绍线路图的原理及应用,但翻阅全书后可知,没有这二张线路图,就不会有这本书。因为书中阐述的原理与对线路图应用的介绍有一半是针对这二张线路图写的,因此线路图已经构成田某作品的实质部分。另外,杨某的线路图虽然在一定场合下公之于众,但尚未出版。杨某当初同意田某等人为了科研目的使用,却并没有同意田某将他的二张线路图拿去出版。田某将这二张线路图引入其编写的《分类集成线路的原理及应用》一书出版发行,已经损害了杨某对其作品的复制发行权。鉴于上述原因,田某的“适当引用”理由不能成立。 问题:

1、田某的行为是否属于“适当引用”? 2、你认为法院应当如何判决此案? 13. 得失的权衡

13

弗朗辛在离完成博士论文就差几个月时,发现研究生西尔维娅的工作有严重的问题。弗朗辛确信,西尔维娅实际上没有做她应该要做的测量。她们在同一个实验室,但西尔维娅很少到实验室来。西尔维娅报告给她们的共同论文导师的结果,看起来过份整洁,以致不可能是真的。

弗朗辛知道,她很快就需要其论文导师提供一封关于她当教员和博士后的推荐信。如果她现在向导师提出问题,将肯定会影响推荐信。因为西尔维娅很得导师喜欢,导师经常在其项目出问题前就帮助她。弗朗辛也知道。如果她等到以后再提出这个问题,就不可避免地会有人问,她是什么时候开始怀疑这个问题的。弗朗辛和她的导师,都在自己的研究中使用西尔维娅的结果。如果西尔维娅结果不精确,他们都应该尽早知道。 问题:

1、弗朗辛应该先与西尔维娅、论文导师或其他人讨论吗? 2、她知道的东西对提出问题足够多吗?

3、弗朗辛还能从哪里得到信息,帮助她决定如何做? 14. 剽窃

梅是二年级的研究生,正在准备资格考试写作部分。她从一些已发表的论文中逐字地整句整段抄录。她没有使用引号,但来源被标明“细节请看......”。资格考试委员会的成员注意到文中不同段落的写作风格不一致,并检查了来源,发现了梅的剽窃。

教师们讨论后,梅的剽窃行为被反映给了研究生院院长,院长负责评议此类事件。研究生院规定“剽窃,指在论文、短文或其他文字材料中没有承认从其他地方借用的观点、研究或语言文字”,特别禁止剽窃。院长根据规定,将梅从研究生名单中除名,她可以在下一个学年重新申请。 问题:

1、这种剽窃经常发生吗?

2、什么情况下梅的剽窃行为可以被原谅? 3、梅可以重新申请当研究生吗? 15. 基金申请中的伪造

唐是一年级的研究生,他申请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博士前基金。他在一个实验室做的旋转研究项目,后来被别人成功地完成了实验,并拟写一篇论文,在百科全书发表。但是基金申报截止日期是6月1日。唐决定不与教师和有关同事商量,而是自己编造一篇“已投稿”论文,引用在他的申请中。

14

申请寄出后,一个实验室成员看到了,并到老师那里要“已投稿”的文章的手搞。唐承认伪造了投稿文章,但解释说,在科学中此类事相当普遍。

唐所在系的老师要求他撤消基金申请,并取消他的研究生资格。离开该大学后,唐申请大学学位,因为他已完成了要求的课程。虽然系里投票不同意授予学位,但学校当局授予了学位,因为在学校研究生条例中,没有要求唐所在系的学生必须具备“良好行为”才可接受学位。他们担心如果拒绝授予学位,唐会向法院起诉学校。同样地,在关于除名唐的学校文件副本中,也没有作出说明。 问题:

1、你同意科学家在文字材料中,经常夸大他们工作的发表情况吗? 2、你认为系里决定取消他的研究生资格太严厉吗?

3、你认为“良好行为”是接受高级学位的必备条件吗?如果唐在其他学校申请研究生学位,学校有权知道曾经发生了什么吗? 16. 发表论文

年轻的助教保拉和两名研究生,过去几年做了一系列相关实验,并前后写了不同的墙报、摘要和会议报告,现在到了发表论文的时候,他们必须先做一个重要决定。他们是写一篇论文,只有一个第一作者,描述全部的实验,还是写几篇较短、较不完全的论文,以便每个学生都能当第一作者。

保拉倾向第一个方案,她认为在一个较著名的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能较好地实现他们的全部目的。相反,保拉的学生坚决主张准备一系列文章。他们争辩说,一篇文章包括全部结果太长太复杂,还会影响他们的求职机会,因为他们不能提出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 问题:

1、如果实验是系列的,保拉和她的学生应该决定发表一篇论文吗? 2、如果决定发表一篇论文,怎样去进行作者排名?

3、如果发表一篇论文,他们能怎样向评委和基金机构强调他们不同的角色和论文的重要性?

17. 研究材料共享

四年级研究生埃德,离做完正在做的研究项目只差几个月时间了。这时从做相似工作的实验室来了一名博士后。互相介绍以后,埃德自然地问那个实验室正在做的工作,他吃惊地听到,那里的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地制成了一种他正努力想完善的试剂。知道两个实验室都有要求研究材料共享的政策后,埃德给那个实验室的主任写了一封信,问能否得到些试剂。他

15

不曾料想这么做会有什么问题。因为他的项目与那个实验室的工作没有竞争。但两个星期后,他收到实验室主任回信,信中说不能提供这种试剂,因为它仍然“不完善,且未定性”。听到这件事后,那位新来的博士后说“那是笑话,他们只是不想给你一个突破的机会”。 问题:

1、为得到这个材料,埃德能向哪里求助? 2、在这种情况下,有介入别人工作的风险吗?

3、当研究人员变动实验室时,哪些信息是适合与同事们共享的? 18. 科学研究的企业资助

桑德拉非常兴奋,她被本领域第一流学者弗雷德里克博士的实验室接受为研究生。她急于开始交给她的研究项目。但是,几个月后她开始怀疑了。虽然弗雷德里克博士的部分工作是由联邦基金支持的,而她的工作则完全由一个公司的资金资助。她在来这个实验室前就知道这一点,并认为不存在问题,但是,她不知道弗雷德里克博士与该公司也有一个大的咨询合同。她也从其他研究生那里听到,在发表论文时,所有的文章都要送到该公司,由公司决定论文是否可以申请专利。 问题:

1、桑德拉所做的完全由一个公司资助的工作的优缺点是什么? 2、她怎样表达对其工作的特殊怀疑?

3、如果桑德拉希望与学校里的人讨论她的疑惑,她应该找谁? 19. 利益冲突

三年级研究生约翰,正参加一个系里的讨论会,参加者有学生、博士后和教员,讨论正在做的工作。一个助教介绍,她所做的工作,是由联邦基金和一家她参与咨询的生物技术公司联合资助的。介绍过程中,约翰发现自己研究的技术,能够对助教的工作起很大作用。但他的导师,为另一个与这家公司竞争的生物技术公司做咨询。 问题:

1、约翰应该怎样参加讨论会?

2、如果要讲话,他应该对他的导师讲些什么,什么时候讲?

3、对于传统的公开和现代科学的数据、材料及发现共享,这个例子意味着什么? 20. 机场坍塌事件

2004年5月23日早晨7时许,法国巴黎戴高乐机场的一个新建候机厅发生部分屋顶坍塌事故,造成数人伤亡。24日,2E候机厅的墙壁、屋顶等架构继续出现新的裂痕。这起事

16

故促使人们怀疑候机厅的设计和施工是否存在问题。

负责施工的休伯特·丰塔内尔拒绝在司法调查结束前就对倒塌原因进行猜测。丰塔内尔说,在建设过程中,巴黎机场(ADP)曾发现一些支柱上存在裂缝,但后来用碳化纤维加固了支柱。丰塔内尔否认存在施工仓促以及过分追求圆柱式设计而忽视安全的问题。他表示,候机厅的设计是前卫的,但建筑过程中实施了严格的技术要求,使用的也是水泥等传统的建筑材料。

设计者安德鲁说:“我相信我没有犯错是因为,我们的设计以及在工地的最终实施都经过极其严格的监管,而且监督次数非常频繁,即使有错误过失,那也不会是把关不严之故。”他同时表示:“当然我已经准备与调查专家作好配合。”

针对在建设大型候机厅等建筑中强调创新是做否过了头的问题,安德鲁说,由他设计的比2E候机厅更有创新性、更复杂、更大的建筑也有很多,那些建筑至今都很安全可靠。因此问题的关键不是建筑设计是否应宏大、复杂和创新,而是像巴黎这样的大都市是否需要一个可作为标志性门户建筑的候机厅。答案应是肯定的。他举例说,日本大阪、中国上海的机场都是这样的建筑,他见到的许多大都市也都需要这样的建筑。因此创新本身并没有过错。 当新闻主持人问他是否应该拆除发生事故的2E候机厅时,安德鲁表示应该首先“找到事故的原因,这恐怕不会那么快;在这一事件中应当有起码的耐心,设法搞清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在专家调查作出结论之后,自然会知道是否应该拆除”。 (至此,有关此事故的调查仍然在继续。) 问题:

1、你怎样看待作为戴高乐机场总设计师的安德鲁在事故发生后所表现的态度? 2、针对这一案例,你如何看待技术设计中的创新问题? 21. 转基因婴儿

英国医学杂志《人类生殖》于2001年4月5日刊登文章透露,世界上第一批基因被改造的30名婴儿已经在美国新泽西州的圣巴那斯医疗中心的繁殖医学科学研究所降生。文章说,该研究所是在实验一种新技术时,无意中培育出这些婴儿。经检查发现,有两名婴儿体内的少量基因并非遗传自他们的生身父母,而是来自捐献卵子的妇女,这是科学家们第一次对遗传给下一代的人类基因进行修改。

据悉,该研究所首创的是一种叫“卵质转移”的技术,该技术的程序为:先准备好不孕妇女的一个卵子、她配偶的精子以及其他妇女捐献的一个正常卵子。然后,通过微型机器人的机械臂,操纵一根显微针,从捐献的卵子中抽出少量细胞质,然后将细胞质注射入不孕妇女

17

的卵子内,并进行受精。这样,原本因卵子有缺陷而无法生育的妇女经过这种移植后就怀了孕。

赞成者:他们不同意使用“转基因婴儿”这种说法,因为他们采用的技术只不过是把健康妇女捐献的正常卵子中的某些DNA成分添加到不孕妇女的卵子中,而通过这种技术生出的婴儿并不意味着“转基因人类”的诞生。

反对者:通过这种方法出生的孩子实际上有两个母亲,因此是违反人类道德的。 问题:

你对通过这种技术出生的婴儿持何种观点?人类是否可以采用此种技术? 22. 立法禁止基因工程应用于人

近年来,许多国家纷纷以立法的形式,禁止将基因工程应用到人身上,其中有些国家法律还禁止将人的生殖细胞和动物生殖细胞结合起来,进行基因繁殖研究。 问题:

这些国家为何要制定这类法律?这类立法对基因技术的发展有何影响? 23. SARS病原之争

自从2003年2月SARS(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在广东暴发流行后,国内就开始了对SARS病原体的寻找研究工作。

2月18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正式宣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报告,通过电镜观察发现两份死于本次肺炎病人的尸检标本上有典型的衣原体包含体,肺细胞浆内衣原体颗粒十分典型,并认为,广东省部分地区非典型肺炎病原体基本确定为衣原体。2月19日,国家疾病控制中心主任李立明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访谈时向社会推荐了几种对衣原体有效的抗生素,并强调对这种衣原体肺炎的治疗要全程、足量使用抗生素;2月26日,最先认定“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为衣原体”的科学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学首席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洪涛再次向广东报告,在送检的10份标本中检出衣原体阳性,其中1份呈强阳性,特效药是利福平(资料来源为《南风窗》2003年第五期)。

但是这一成果受到了广东抗SARS一线的钟南山院士以及香港、美国等科研机构的质疑。钟南山曾多次表达非典型肺炎“属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的看法,全球有10个实验室倾向于认为致病原因为冠状病毒,此外也有意见认为可能是副粘液病毒中的hMPV病毒。 4月10日,人民日报等报道,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李德新、毕胜利、段淑敏和许文波等科研人员,证实在病人器官内存在冠状病毒,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表明,冠状病毒可能是引起非典型肺炎的元凶。4 月11日,新华社报道,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

18

研究所祝庆余、秦鄂德研究员等已经在SARS病原体研究中发现了冠状病毒,并于4月9日通过部分基因序列分析进一步证实此结论。4月12日,香港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系在权威医疗杂志《刺针》最新一期发表题为《非典型肺炎是由冠状病毒引致》的论文。4月16日,荷兰ERASMUS 大学实验室的科学家成功完成冠状病毒实验的动物模型,确证导致全球肆虐的SARS病症由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 至此,有关国内有关SARS病原的争论宣布结束。 问题:

1、SARS病原之争体现出了科学研究中的什么精神? 2、你如何评价这场争论?

3、你如何评价洪涛院士和钟南山院士两位科学家的观点? 24. 筷子公式

来自新浪网2004年02月23日的消息:中国人在餐桌上使用筷子已经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日前,英国萨里大学吉姆-阿尔喀里博士和赵强博士开发出一个用数学表达的“筷子公式”,声称利用这个公式可以帮助他们的英国同胞掌握这项中国传统技巧,可以帮助那些喜欢吃北京烤鸭或者糖醋猪排的外国人学习使用筷子。

C代表筷子使用舒适度,d、m、a分别代表食物的直径、数量、光滑度,q代表食物质地,N代表使用过筷子的中餐数,t代表食物从被夹起到入口的时间,C。为常量,值为30。 问题:

1、 这一发现体现了科研学中哪种研究方法?作用如何? 2、 根据这一案例,你如何看待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25. 科学假说

莱夫勒在研究白喉的早期,证明了实验动物因注射白喉杆菌而死亡时细菌仍然留在注射点的附近。他认为动物死亡是由细菌的毒素所造成的。根据这一假说,鲁做了大量实验,企图证实细菌培养液中的这种毒素,虽然做了很多努力,但都失败了。尽管如此,鲁仍然坚信这一假说,最后孤注一掷,给豚鼠注射了35毫升的大剂量液体后居然没死。多了一些时候,他满意地看到这只豚鼠死于白喉中毒,确认了这一点后,鲁很快就查明,他的困难是因为培养液中细菌培养的时间不够,从而产生毒素不足所致。因而,增加细菌培养的时间就能制成毒性很大的滤液。这一发现导致了预防白喉的免疫法,并使抗血清用于治疗。 问题:

19

请结合这一案例谈谈你对恩格斯的论断“只要自然科学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的理解。 26. 引力波现象

爱因斯坦以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但是,引力波的效应非常微弱,用观测方法探测十分困难。美国物理学家韦伯从1957年起就开始设计和安装可以接受引力波的仪器去进行探测,1969年,韦伯曾经宣称他的仪器收到了来自银河中心的引力波讯号。这引起了国际科学界的普遍关注,随后许多国家都组建了探测引力波的实验小组。然而,由于所有这些小组都没有收到任何引力波讯号,所以至今韦伯的结果都没有得到大家承认。 问题:

如何评价韦伯的工作?是科学、非科学,还是伪科学?为什么? 27. 聚合水和怀疑态度的作用

1966年,苏联科学家В.V.杰尔扎金在英格兰报告,一种新形态的水已经被另一名苏联科学家И.И.费久金发现。将水加热,让其在石英毛细管中冷凝,一种\"不规则的水\"就产生了,它的密度比正常水高,粘性为正常水的15倍,沸点高于l00 C,冰点低于0C。 随后的几年中,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几百篇这种后来被称为“聚合水”的性质的论文。理论家提出了模型,有些实验测试结果支持它,强氢键使水聚合。有的人甚至警告说,如果聚合水从实验室外泄,它能以自动催化作用聚合世界上所有的水。

后来,聚合水事件开始崩溃。因为聚合水只能在很小的毛细管中形成,可供分析的样品极少。当少量样品被分析时,聚合水被证明是被从硅到磷脂的不同物质所污染。电子显微镜显示:聚合水实际上由悬浮在水中的良好分散的颗粒物质组成。

逐渐地,发表关于聚合水论文的科学家承认,聚合水不存在。他们被控制不好的实验和实验方法问题所误导。当问题解决了和实验得到较好的控制,聚合水存在的证据就消失了。 问题:

1、聚合水概念的提出和消失,说明了科学研究中的什么问题? 2、判断科学观察中的新事实应采取何种态度? 28. 数据选择

三年级研究生德博拉和博士后凯瑟琳,在国家实验室用昂贵的中子源做了一系列新的实验半导体材料测试。当回到自已的实验室检查数据时,她们意外地发现,在她们得出的图表中多了两个可疑的数据点。

在国家实验室测试工作中,她们观察到存在不能控制或预测的电源起伏。她们在与做相

20

似实验的其他工作组讨论中得知,其他组已得到证实理论预测的结果,并正在写描述其结果的文章。

在写她们自己的论文时,凯瑟琳建议,在发表的图和统计分析中,放弃靠近横坐标的两个异常的数据点。她认为,这两个点可能是由电源起伏造成的,而且超出了由其余的数据点算出的期望标准方差。她与德博拉争辩说:\"这两个跑了的数据点,是明显错误的\"。 问题:

1.如何处理图表中两个可疑的数据点?

2.该数据应该包括在统计显著性测试中吗?为什么? 3.除了导师外,还有什么信息源可帮助她们作决定? 29. 一次性筷子的启示

《环球时报》2004年4月26日刊登了一篇题为《日本“掠夺”中国森林 一次性筷子96%来自中国》的文章。驻日本特约记者田刚称,日本全年一次性筷子的消耗量约为257亿双,人均消费200双左右。同时,日本国内一次性筷子的产量仅占3%左右,其余97%都是依靠进口,其中从中国进口的一次性筷子占全部进口量的99%。这就是说,日本约96%的一次性筷子来自中国。

同时,在日本每位顾客使用过的一次性筷子都不会被扔掉,而是有专人负责回收,然后卖给造纸厂。作为一种森林资源,使用过的一次性筷子在日本成为一种非常好的生产原料,回收3双一次性筷子就可制造出1张明信片或者1张A4复印纸。日本王子造纸公司一个工厂的统计显示,该厂每年回收一次性筷子的数量高达1.2万公斤左右。日本还将不能用于生产纸张的筷子与其他材料混合加工后,制成火力发电用的燃料。 问题:

1、 日本国内森林覆盖率近64%,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中国森林覆盖率不到17%,为什么日本要从中国进口一次性筷子呢?

2、中国大量生产和出口一次性筷子,对自然环境和社会将造成怎样的影响? 3、日本进口一次性筷子,是否构成了对中国资源的掠夺?请结合这一案例,谈谈你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理解。 30. 物种的灭绝

(中新网2004年3月20日电)据美联社消息: 在历时四十年的研究中,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家对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三地的蝴蝶、鸟类和植物物种进行了六次大规模调查,并做了一千五百万次记录。结果发现,在过去二十年间,被调查的蝴蝶物种中有百分之七十

21

一的数量呈下降趋势,鸟类物种中有百分之五十六的数量在减少,而植物物种中有百分之二十八在逐渐变少。更重要的是,英国主要的生态系统几乎都存在物种数量下降的问题。 参与此次研究的科学家特尔弗在接受《新科学家》杂志采访时说:“如果将我们在英国得到的数据扩大到整个世界,那么地球很可能就面临第六次物种大灭绝,而这次大灭绝的罪魁祸首是人类。” 问题:

1、 为什么说导致生物物种数量下降的罪魁祸首是人类? 2、 从这个案例出发,你如何看待目前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3、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考试: 形式:

为课程论文加期末考试,其中课程论文结合课堂讨论发言情况占总成绩5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50%。

论文要求:

1.内容:在任课教师指定的范围内自由选题。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有观点、有论证、有分析,特别强调有自己的思考和创新点。 2.字数:4500字左右。

3.格式:每篇论文必须包括题目、作者姓名、学号、电子邮件信箱、摘要、关键词、创新点、正文、引文注释、参考文献等各项内容。 4.备注:

(1)课程论文为学术性论文,不接受感想、随笔、杂文之类的文章。 (2)若发现有抄袭报纸、期刊、书籍、网上资料者,则课程成绩为不及格。 (3)其它具体要求,由任课教师课堂上宣布。

授课要求: 课程性质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它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自然辩证法》课程是面向理工农医管理等学科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22

学科地位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研究对象

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主要框架

自然观——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 指导思想 三个适应

适应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社会需要; 适应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适应我校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和学科门类众多的现状。 三个提高

提高理、工、农、医、管类硕士研究生的哲学理论素养; 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提高研究生对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深刻认识和理性把握。 三个结合

教学总体要求统一思想与不同学科有所侧重相结合; 大课精讲少讲与网络课件使用、自学思考相结合; 分班深入讨论与课程论文写作相结合。

学时安排: 周 1 2 3 4 内容 绪论 自然篇1 自然篇2 科学篇1 科学篇2 5 技术篇1 讲课 4 (教师自拟) 形式 讲课 讲课 讨论,讲课 讲课 课时 4 4 2+2 4 课外作业 (教师自拟) (教师自拟) (教师自拟) (教师自拟) 23

6 7 8 9

技术篇2 科技社会篇1 科技社会篇2 考试 讨论,讲课 讲课 讨论,讲课 开卷 2+2 2+2 4 3 (教师自拟) (教师自拟) (教师自拟) 2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