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价值观的特性

价值观的特性

2023-12-28 来源:乌哈旅游


价值观的特性

1、价值观是因人而异的。由于每个人的先天条件和后天环境不同,人生经历也不尽相同,每个人的价值观的形成会受到不同的影响,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的人,其动机模式不同,产生的行为也不同。

2、价值观是相对稳定的。价值观是人们思想认识的深层基础,它形成了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是随着人们认知能力的发展,在环境、教育的影响下,逐步培养而成的。人们的价值观一旦形成,便是相对稳定的,具有持久性。

3、价值观在特定的环境下又是可以改变的。由于环境的改变、经验的积累、知识的增长,人们的价值观有可能发生变化。

1997年,国家主管部门研究决定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牵头组织有关互联网单位共同开展互联网行业发展状况调查,自1997年至今CNNIC已成功发布了31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本次报告是第32次报告。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改变人民生活形态的关键行业,CNNIC的历次报告则见证了中国互联网从起步到腾飞的全部历程,并且以严谨客观的数据,为政府部门、企业等各界掌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动态、制定相关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被国内外广泛引用。

自1998年以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形成了于每年1月和7月定期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惯例。第32次统计报告延续了以往内容和风格,对我国网民规模、结构特征、接入方式和网络应用等情况进行了连续的调查研究。

本年度《报告》的数据采集工作一如既往地得到了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国家主管部门指导下,各项调查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在各互联网单位、调查支持网站以及媒体等的密切配合下,基础资源数据采集及时完成。在此,谨对他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对接受第32次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调查的网民朋友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 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较2012年底增加2656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4.1%,较2012年底提升了2.0个百分点。

◇ 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较2012年底增加43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78.5%。

◇ 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中农村人口占比为27.9%,规模达1.65亿,相比2012年略有提升,增加908万人。

◇ 69.5%的网民通过台式电脑上网,相比2012年底下降了1.1个百分点;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比例为78.5%,相比2012年底上升了4.0个百分点。2013年6月,我国台式电脑上网网民比例继续下降,手机上网网民比例保持快速增长。

◇ 我国域名总数为1470万个,其中“.CN”域名总数为781万,相比2012年底增长了4.0个百分点,占中国域名总数比例达到53.1%;“.中国”域名总数达到27万。中国网站总数升至294万个。

二、趋势与特点

手机成新增网民第一来源

在2013年上半年的新增网民中70.0%使用手机上网,手机成新增网民第一来源。在网民使用的上网设备方面,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比例增长到78.5%,而使用台式电脑上网的比例则略有下降。手机作为第一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稳固。

网络即时通信网民规模增长最多,手机端发展超整体水平

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即时通信网民规模达4.97亿,比2012年底增长了2931万,在各应用中用户增长规模第一;使用率为84.2%,较2012年底增加了1.3个百分点,使用率保持第一且持续攀升,尤其以手机端的发展更为迅速。手机即时通信网民规模为3.97亿,较2012年底增长了4520万,使用率为85.7%,增长率和使用率均超过即时通信整体水平。

PC端网络娱乐类应用增长乏力,手机端成发展亮点

相比2012年,各网络娱乐类应用的网民规模并没有显著增长,使用率变化也不大,网络游戏的使用率甚至略显下降,整体行业发展放缓。与此同时,手机成为重要突破点。手机网络音乐、手机网络视频、手机网络游戏和手机网络文学的网民规模相比2012年底分别增长了14.0%、18.9%、15.7%和12.0%,保持了相对较好的增长率。

三 新媒介对大学生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新媒介广泛的信息来源,为大学生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网络传播的全球性使得信息的传播不在受时空的限制。这有利于大学生获得多方面的,多角度的信息资源,有利于他们了解社会、世界的各个方面。相对于传统时代的大学生,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大体上而言,眼界、思维都要开阔和开放一些。在我们组的问卷调查中,将人人网用于资讯和学习的

比例就有67%和10%。

(2)新媒介提供了有利于大学生丰富自我、完善自我的环境和机会。网络传播速度快,言语思维表达开放,气氛轻松自由,这些都十分符合青年大学生心理特点,利于大学生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同时也使其了解更多的新事物、新思想,开阔了眼界和思维,对激发想象力,创造力都有一定好处。如人人网上经常会出现许多很有意思的状态和一些很有意义的日志。同时,有40%的调查者认为人人网是良好展现自我的平台,66%的调查者认为交流的时间、对象、内容都较为自由。

(3)新媒介的使用加强了大学生与亲朋好友之间的联系,拓展了大学生们的人际关系,满足了大学生情感、交流方面的需求。同样在我们组的问卷中,使用人人网用于认识新朋友和与熟人互动的比例达到了34%和83%,认为加强了亲朋联系和结交了新朋友、扩展了人际网络的也分别达到了60%和59%。并且有68%的调查者认为人人网这类的社交网站,对本来互动较多的人际关系和本来互动较少甚至没有的人际关系同样适合。通过上网来寻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是一种潜在的大学生网名内心深处的极为深刻的上网动机。通过利用人人网这类社交网络,大学生能更好地保持和亲朋之间的联系,同时还能结交到新朋友,获得在现实中很难获得的情感交流、尊重和满足。同时,通过与朋友的交流,大学生也同样可以宣泄在平时日常生活中积累的不良情绪,保持愉快的心情。

2.消极影响

(1)新媒体信息的泛滥,易使大学生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首先,由于新媒体的互动性,人们在其中既是信息的受者,也使信息的发布者,因此网络等新媒体上既有进步、合法、有益、真实的信息,也有反动、非法、有害、虚假的信息。新媒体带给人们的可以是一座信息宝库,同时也可以是一座垃圾信息站。这使得大学生在铺天盖地的信息中难以判断取舍,显得不知所措。其次,在信息的接收上,大学生多被奇、异、新的信息所吸引,缺乏独立的理性思考和判断,显得左右摇摆、飘忽不定,从而感到心理疲惫、迷茫。

(2)新媒体的过度使用可能导致现实交流减少,能力变弱。据中国教育报调查显示,大学生享受孤独已经成为不受朋友限制的独立变量,也就是说孤独已成为当今不少大学生自觉的行为方式。除了在十分必要的时刻,大多数大学生都选择用各种新媒介进行沟通和联系,这就越来越脱离了正常的交往方式,不仅可能导致现实交流能力的变弱,大学生们都样也可能难以再体会面对面交流的乐趣。

(3)新媒体的应用容易使人沉迷其中,而忽视正事或重要的事。新媒体以其独特的传播特性迎合了大学生的年龄特征、文化特征、消费水平和心理状态,深受青年学生的喜爱。但由于新媒体自身的缺陷和部分大学生对自己把握不够,容易使得大学生过度沉迷其中,甚至对个人价值观产生错误的引导,引发违背道德和伦理的行为。如前不久的iphone女事件。

四 总结

新媒体日益代替传统媒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信息传播和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主要媒介。因其自身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加之新媒介本身的特点,大学生对新媒体的应

用产生了极大兴趣。本文从新媒体概念和特点出发,探讨了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人际关系等的影响。

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总体说来,大学生对新媒体的应用大多数是积极方面的,能把它当成是一个可以有效获得信息和进行方便交流的工具。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新媒体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

价值取向是介于价值观念和行为之间的中间环节,人们对价值的认识、判断均需通过价值取向才能在实践中实现。就大学生而言,价值取向是大学生对价值追求、评价、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和行为选择。新媒体的日益兴盛,已经彻底改变了大学生所处的媒介环境,以互联网和手机为物质基础的网络文化,由于提供了全球丰富的文化信息及互动交流的方式,像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个体价值取向产生了重要的双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价值取向多元化。新媒体环境下,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多方面的冲击和挑战,新旧观念交替、冲突,一些原来被人们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变得陈旧,在实践中屡屡受挫,而另一些原来难以接受的、甚至是被普遍否认的价值观念却被冠以“新”、“合时宜”等名而登台亮相,并开始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网络的出现,促使了“地球村”的形成,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浏览全球,视频聊天可以结识全世界的朋友。距离由于网络的存在而变得不再遥远。通过网络,大学生可以接触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思潮,其中不乏西方腐朽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等,这些纷繁芜杂的价值理念、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价值标准的选择形成了强大的冲击,他们也因此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而且,由于网络起源于西方,其价值指向受西方的影响,西方国家也想方设法通过网络给

中国青年灌输其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也促进了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二是道德判断力削弱,价值取向紊乱。由于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复杂性、开放性等特点,各种有害的信息混杂于网络,其价值观与我国社会主导价值观的要求存在差别,这大大加剧了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难度,易使他们产生价值取向的困惑。在网上。大学生清楚地感到自我的存在,感到自己能够控制许多事物,从而造成虚拟和现实的分离,也造成了他们价值取向现实与虚拟的分离,道德判断力削弱。学生的价值观念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模糊起来,原来支持自身价值观念的社会本位价值失去了昔日的权威。个体开始对自身原有的价值观念产生怀疑,社会价值观念也难以保持统一,以致于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呈现出双重或多元价值标准并存的局面,进而造成道德评价失范、道德相对主义盛行,最终必然导致大学生道德选择迷惘和价值取向紊乱。

三是价值取向自我化、功利化。新媒体交互机制激活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大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从网上索取所需,在主动、积极、放松状态下自由获取信息,打破了权威的限制,这一方面使大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大大增强,能动性得以发挥,自我价值得到体现:另一方面又导致他们个体意识极度膨胀,个人主义价值取向凸显。新媒体对利益激励、竞争等一系列市场机制的过多宣传强化,导致了物质价值追求与精神价值追求之间的失衡,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日趋明显。此外,新媒体的内容多是来自于大众,人人都可以有博客,个人发布言论的自主性大大提高。出现了草根大众操纵的“自媒体”和个人控制的“独立媒体”,导致大学生过分追求个人的绝对自由,价值目标偏离了正确方向,出现价值观念自我化,人生理想庸俗化,行为取向呈现无政府化。如此种种,最终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重个人轻群体、重功利轻道德、重时尚轻传统、重索取轻贡献的不良倾向。

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及对策(2)、

三、新媒体环境下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价值取向的对策分析

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有效消除不良影响,构建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当前高校思想工作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从整体上看,新媒体的任何影响都是基于其改变着的传播环境,我们只有从改良新媒体传播环境人手,通过加强新媒体的建设和管理、优化校园新媒体信息传播环境,不断提升大学生自身的媒介素养等手段,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负面影响

1.传播主体人人化、传播途径多元化易导致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权威的消解

新媒体传播的显著特点是“传播主体人人化和传播途径多元化”,其结果必然是价值选择多样化。“在一个价值多样化的时代强调权威,要比在以往任何时代都困难得多”[1]。在传统媒体阶段,大学生接受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权威的官方媒体、学校的“权威”教师以及家庭结构中具有“权威”地位的长辈。权威的媒体和权威的教育者是形成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证。但是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时代,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主体被人人化,即处于新媒体网络节点上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价值观的影响者和被影响者。传统的主流媒体和权威的教育者只是众多价值观的影响源之一。有利于实现教育控制的传统“大众媒体” 一对多的传播模式也被新媒体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多极传播通道模式所淹没。特别是以网络传播和手机传播为主体的新媒体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后,人人同时参与的传播模式基本实现,传播主体与受众主体的关系由明晰变得模糊[2]。新媒体颠覆了“把关人”和“受者”的概念,媒体使用者(或者说是信息消费者)同时也是信息生产者,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媒体[3]。

根据CNNIC报告,截止到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5.13亿,手机网民达到3.56亿,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在2011年已达96.1%[4]。在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权威主体被日益消解,同时教育权威的重构变得日益困难。

2.传播信息海量化、传播内容庞杂化易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取向紊乱

新媒体的开放性、共享性和即时互动性使大学生可获得的信息呈现爆炸式增长。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很容易受到种种限制,比如时空阻隔、政治限制等等。但是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智能手机等信息接收终端加快普及的时代,世界各地不同种类的庞杂海量的信息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实现共存。通过即时通讯,信息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实现“零时间”交流和传播。通过网络,大学生可以接触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思潮,包括反动的政治宣传信息、西方腐朽的价值观念和堕落的生活方式等。这些庸俗化、自由化的价值理念以及相应的社会治理方式,对大学生的价值标准的选择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具体来说,新媒体给大学生价值选择带来的紊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通过网络渗透进来的西方价值观对我国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冲击。西方价值观在华丽包装的粉饰下,加大了我国高校教育工作者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难度。其次,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反差,也阻碍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尽管有一定的关联,但仍有很大的不同,这种差异会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相互干扰。最后,互联网中负面信息的传播不但影响了大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印象,也影响了大学生价值观体系的形成。大学生对媒介的接触频率、

时长、内容都是影响大学生个体层面对国家和社会印象的显著变量,进而成为影响大学生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的变量[5]。

3.传播方式个性化、传播表达自我化易导致大学生价值观标准扭曲

新媒体传播方式的个性化、传播表达的自我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传统媒体在进行信息传播时,是把受众按照同一化或者同质化的受众对待的,不考虑受众的差异。新媒体刚好相反,不但对受众进行层次性的划分,还进行更为具体的群体性划分,直至把受众划分为单独的个体。新媒体的受众既可以得到同样的传播信息,也可以各取所需、得到完全个性化的信息。其次,在新媒体的传播机制中,参与其中的人的主体性被激活。每个置身于新媒体环境中的参与者都成了信息传播的主体,并且每个主体的表达欲望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在网络上发帖留言、撰写博客、微博,在虚拟世界里通过聊天工具与别人聊天互动等等,似乎每个人都成了媒体世界里的创作者和思想表达者。再者,由于新媒体空间的近乎无限性,对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监管越发困难。每个参与者都可以通过新媒体自由地获取来自不同渠道和世界不同地区的信息,打破了权威的限制。最后,在新媒体条件下个体意识极度膨胀,个人主义价值取向凸显,普世价值遭到挑战。在个性化的新媒体环境里,每个人的利益诉求都可以被表达,每个人都喜欢根据自己的利益宣扬自己的价值观。价值标准变成了每个人的标准,即便是对于同一个人而言,在不同时间、不同的需求下也会采纳不同的价值标准。同时在缺乏相关网络监管和网络法律的条件下,有的人甚至不受基本道德观念的约束,价值标准逐渐变得飘移、模糊、扭曲和捉摸不定。

大学生是传媒受众中最为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自身人格尚未发展成熟,对事物缺乏分辨力,而这“虚拟的现实”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又非常重大。

现状:参与度高

依赖性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加之现在中国经济制度的不完善,市场运作机制的不健全,以及中国教育制度的滞后性,使一些青少年出现了“自我”倾斜,“多元化”的价值倾向,主要表现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