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艺术设计与文学的相通之处
2024-04-06
来源:乌哈旅游
教育理论 浅谈艺术设计与文学的相通之处 欧阳慧 (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摘要:近年来,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在规模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实际上,艺术设计教育模式并不十分完善,相比而言,我国的文学教育模 式则发展较为完善,笔者尝试找出艺术设计与文学的相通之处,希望能够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宇:艺术设计;文学;修辞 艺术设计教育在国外已经具备成熟的体系,而我国的艺术设 烈,给人极好的审美享受。红与绿是一组强烈对比的色彩,在设 计教育则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从工艺美术的圈套中独立并逐步 计中也作为常用配色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写人常常采用先抑后 发展起来,可以说,艺术设计教育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成长期, 扬的表现手法,或者先扬后抑的表现手法,这样也是为了进行对 相比而言,我国的文学教育模式则较为成熟,笔者通过本文试 比,对比能够加深人的印象。比如电影《红河谷》中,有一个阴 图探讨它们之间的相通之处,为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教学提供借 鉴。 一、文学修辞手法与艺术设计的相通之处 谈到文学,不得不说起中学的语文教学模式,毋庸置疑, 中小学的语文教学模式对我们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我们的阅读能 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都通过中小学的语文学习得到了很大的 锻炼和提高。文学修辞手法的应用常常能够为文章增添色彩。笔 者以为,艺术设计与文学同属于大艺术的范畴,巧妙地将修辞手 法应用于艺术设计中,也有助于提升设计作品的档次。 文学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双关、 引用等。比喻的目的是把事物说得更形象、生动,使人容易理 解。《围城》这部作品脍炙人口,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作者善用 比喻,比如描写鲍小姐的穿着的时候,把她比喻成“真理”,因 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但由于鲍小姐并非一丝不挂,所以 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鲍小姐是实实在在的人,而真理是 虚的,二者几乎没有什么相似点,甚至可以说没什么联系,但作 者却从赤裸裸这一概念出发,将二者有机地联系起来。有一件设 计作品能够较好地说明艺术设计与文学的相通之处,2004年无锡 工业园的地标物设计竞赛的金奖作品,名为“无极”,设计创意 源于《道德经》中“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 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从外观上看,它是一粒放大的种子, 这就成了一个绝佳的比喻,作为无锡工业园的地标,它意味着无 穷无尽的创意乃至于“万物”将以无锡工业园为起点和平台产 生,就像种子长成大树一样,无锡工业园也将得到蓬勃的发展。 另外有一个例子,一位国外的设计师设计果篮,将其设计成鸟笼 的形状,这个设计的作者也是采用比喻的手法,把水果比喻成鸟 蛋,因此把果篮设计成了鸟笼子,使得水果具有了生机,这种设 计即突破常规的“形式追随功能”的法则,却又在情理之中。比 喻手法应用在图形设计中的例子更是十分多见,比如有一幅著名 的舞台剧海报,红色的正形为一个女人的背景,而女人两腿之间 的白色背景为一条蛇,蛇在西方文化中具有欺骗的意思,而剧情 中的确存在一个喜好欺骗他人的女人。 在文学中,拟人是另一种是另外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拟 人就是把不具有人类特质的事物当作人来看待或者想象,把它想 象成为能听、能看、会说、能思考。比如韩国设计师设计的名片 夹,就采用两个胖嘟嘟的小人挺着大肚子,肚子与肚子之间就是 夹名片的地方,显得十分诙谐有趣,这种设计手法与文学中的拟 人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在卡通漫画设计中,拟人手法更是常 见,几乎大多数的动物都具备了人的智能,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卡 通世界。排比在文学中常常用来增强文章的气势,在图形设计 中,常常有同一元素也会反复出现,来增强视觉效果。在cI系统 中,标志和企业标准色的反复应用,也会显得十分有气势,这不 正是视觉设计中的排比吗? 二、文学表现手法、文体特征与艺术设计的相通之处 文学作品中常用对比的表现手法,比如宋朝蒋捷《一剪梅 舟过吴江》的最后一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 蕉”这一句,色彩清丽,词中见画,别有韵味。一红一绿对比强 1 7o-,a 阳怪气的西藏翻译,动作扭捏,表情怪异,初看以为是一个坏 人,等他把英国殖民者引入在藏民的包围圈的时候,他大喊一 声,光荣就义。那一瞬间给笔者造成的感动,直到10多年之后依 然难以磨灭,而那些高大全的英雄,笔者却少有记忆。在艺术设 计中,对比有多种,有体量的对比、色彩的对比、虚实的对比、 质感的对比等等,合理地运用它们,能够创造丰富的艺术效果。 文学中象征是用具体、形象的事物去表现人的品质或者社会 现象的本质,激发人们的情感,深刻认识这些本质的特征。《白 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的经典篇目,作品成功塑造了白杨 树这个艺术形象,使读者也从白杨树的形象联想到当时中国的 现实,联想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 和团结向上的精神。艺术设计中的符号学理论与文学中的象征手 法颇有渊源。比如有一个碎纸机,在进纸口,有很多牙齿状的线 条,象征着它和牙齿一样,是“吃”东西的,机器前部凸起的、 饱满的肚子暗示着它的容量较大,在机器的背面有多排散热孑L, 它们大小不一,上面大,下面下,象征着纸屑被粉碎之后之间变 小纷纷落下的场景。这些与文学中的象征不也有共通之处吗? 从文体来看,文学作品包括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散 文、诗歌等,我们都知道议论文是为了证明一个论点常常举出多 个不同的论据,他们必须为论点服务;在艺术设计创作的时候, 我们同样会采用多个素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去表现同一个主 题。在散文写作中,讲究“形散而神聚”,在设计中,形式美法 则也讲究多样统一规律,只有多样没有统一则凌乱,只有统一没 有多样则单调乏味。说明文讲究条理清晰,而设计领域,一些具 有介绍、展示性质的设计(如画册设计)就十分强调条理性。诗 歌非常讲究节奏与韵律,而节奏与韵律是设计形式美的基本法 则。可见,艺术设计与文学的相通之处很多,值得人们特别是教 育工作者去发掘。 三、总结 笔者根据近年来的教学与反思,发现部分艺术设计专业的学 生,虽然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但是在学习设计的过程中,并不 能够很快地适应现有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故追根溯源,从大家 都熟悉的文学教育谈起,拟为这些学生找到承载设计知识的先行 知识结构。笔者以为,从设计教育的系统性来讲,如果大专院校 都能够从以前的文学教育模式中获得借鉴,必然会加快学生理解 知识的速度,对提升艺术设计教学效果多少会有所裨益。在此, 笔者唯望抛砖引玉,引起更多同行朋友的重视,集众人合力,推 进我国设计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慎任,设计形态语义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 【2】林家阳,图形创意,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