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说课稿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说课稿

2022-10-13 来源:乌哈旅游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这节课内;2.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1)知识目标:;1、熟记常用元素的元素符号,正确书写元素符号;2、知道元素符号的含义,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利用;⑴初步形成从不同角度看待物质的思维方式;重点: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本节课选自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化学课本(上)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这节课内容处于全书的中心位置,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是初学化学者第一次接触到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用语的基础。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2.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1)知识目标:

1、熟记常用元素的元素符号,正确书写元素符号。

2、知道元素符号的含义,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2)能力目标: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3)

情感目标:

⑴初步形成从不同角度看待物质的思维方式。 ⑵在学生的实践和体验中获得成功的乐趣。 ⑶通过交流合作,进一步增强团队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

重点: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是教学重点。

难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含义,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4.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有机整合:

通过实验(演示)教具: 元素符号卡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以及在网上查找元素周期表和门捷列夫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 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展示某奶粉的营养成分表,以生活中常接触的物质来引导学生,一是学生有了初步的接触,二是提高他们的兴趣。结合此前学生已经学习的原子结构,从微观的角度对元素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九年级学生对于字母和字母组合并不陌生,短时间记住元素符号的问题也不大,教师可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记忆。关键是学生在应用中容易和英语字母相混淆,出现读错现象。元素符号的含义,学生较难理解,特别是元素符号含义的应用,学生易出错,应加强练习。元素周期表系统性很强,九年级学生理解有困难,不宜做深入引导,只能做浅显的了解,能利用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的信息即可。

3.知识构建的方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坚持从易到难,通过探讨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去分析探究、去发现总结。使学生自始自终积极地参与身边物质的学习体系的教学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展示教学重点、难点、方法,并及时地对学生活动的结果作出评价,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成败得失,同时从学生活动中得到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双边活动。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本节课采用提出问题、分析讨论问题、课堂合作交流至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实验探讨“元素的定义”“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元素与原子之间的关系”分析问题、交流合作获取知识的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探索意识。先简要介绍生活中元素符号的存在实例(如奶粉营养成分表),引出元素符号的概念,然后重点讲解元素与物质、原子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同时结合适当的课堂练习,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具体方案如下:

① 课前预习学案,明确学习的重点和方向,激发学习动机。

② 利用课件,通过找规律、分析对比、讨论、练习等活动,让学生识记常见的元素符号,锻炼学生记忆的方法。

③讨论小结得出元素符号的含义,通过练习学会正确运用元素符号。 ④观察分析得到元素周期表的简单信息,提高学生归纳综合的能力。 ⑤ 应用多媒体课件,突破重点和难点,有效实施双边互动,提高学习效益。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为了达到教是为了不教,使学生从中悟法,会中用法的教学目的,因此本节课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

(一) 预习:课前分发的“学习学案”其目的是:

1.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重点,激发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2.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了解教师的教学思维体系,明确学习目的,同时知道自己在某些知识点上存有疑问。

3.可优化教学过程和结构,使教学节奏明快,节约时间,提高效益。 (二)导入新课

1.展示某奶粉的营养成分表

以生活中奶粉的营养成分表为例讲述在宏观方面我们对物质用元素来描述。

以生活中常接触的物质来引导学生,一是学生有了初步的接触,二是提高他们的兴趣。

2.回顾、思考与交流

(1)我们最先在那里提到过元素? (2)电解水的实验说明水是由什么组成的

(3)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其中一种碳原子是指哪一种碳原子?有没有别的碳原子呢? 学生思考、讨论之后进行交流:

通过对前面的知识的回顾,既可以检验学生对以前的所学知识的学习情况,又对即将要

学的知识作了铺垫。

3.自学教材,小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设置问题] (1)什么是元素?

(2)元素与物质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3)元素与原子的关系如何?

培养学生自我探讨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新课教学 ⒈元素概念

通过说明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使学生对“元素”有初步的印象。进一步分析,氢分子和水分子中都含有相同质子数的氢原子。同样,氧分子和水分子中的氧原子也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元素的概念在举例中导出。

定义: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突出重点,通过前面的学习总结出元素的微观定义。

⒉学生讨论

①元素的种类由什么决定的?

[学生总结]:元素的种类是由核内质子数决定的。即质子数不同,元素的种类就不同。 ②单质和化合物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学生总结]: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组成元素是否只有一种。 [教师讲解]:物质的简单分类。

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分析问题能力和总结问题能力。

⒊元素只讲种类,不能讲个数。 设疑:元素和原子有什么关系?

分析: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既可以讲种类也可以讲个数。

举例: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不能讲成水是由2个氢元素和1个氧元素组成的。 突出难点,体现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

⒋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

通过学生阅读教材中地壳中各物质的含量,使学生认识物质的种类非常多,而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并不多,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100余种;并要求学生记住含量最多的前3种元素。

利用“养闺女,铁了心”的谐音,帮助学生记忆。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生物细胞中元素分布的资料,使他们进一步认识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由100余种元素组成的。

通过观察图表,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会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还可进行小组之间的合作,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四)本节小结

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重新梳理一遍,加深印象,得以理解和巩固。 (五)知识反馈

通过课堂习题及时的知道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对特别部分内容进行指导和强化。 (六)分层作业

必做题:1.从生物学或科普刊物中查找几种食品的元素组成,并列表说明。 选做题:2.查阅资料,了解地壳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及其存在

3.背诵课本P75,常见元素名称及元素符号。

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认知需求,常规作业巩固新知,探究作业,拓展视野,从而更好的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五、板书设计

课题2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 一、元素 ⒈元素概念

⒉元素的种类是由核内质子数决定的。 ⒊元素只讲种类,不能讲个数。

⒋地壳里各元素的含量:含量最多的前3种元素是氧,硅,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