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1-2022学年-有答案-安徽省淮南市某校春学期七年级(上)第二次学科联考语文试卷 (1)

2021-2022学年-有答案-安徽省淮南市某校春学期七年级(上)第二次学科联考语文试卷 (1)

2023-01-25 来源:乌哈旅游


2021-2022年安徽省淮南市某校春学期七年级(上)第二次学科

联考语文试卷

一、名篇名句默写

1. 默写。

(1)杨花落尽子规啼,_____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4)_______________,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5)曹操《观沧海》中总写大海、山岛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论语〉十二章》中,论述一个人的志向不会轻易改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王湾《次北固山下》中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

(1)以上文段出自鲁迅作品集《 》,“他”指的是 。

(2)“渺视”在句子中的意思是: 。

(3)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

(4)请结合原著回答: ①“他”反对“我”什么?

②“冷”表达了“他”怎样的心境? 三、综合读写

某班拟开展以“有朋自远方来”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参与。

试卷第1页,总12页

(1)活动开展时间定于星期三下午第四节课,班委会想邀请语文老师王老师参加这次活动。下面是邀请函,请按要求修改。 邀请函

尊敬的王老师:

我们班将在教室里开展以“有朋自远方来”为主题,活动时间定于星期三下午第四节课,想请您来现场指教,不知您是否有空? XX年级X班班委会

①邀请函中有词语使用不当,应将“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 ②画线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③邀请函的格式有一处不规范,请提出修改意见。

(2)下面是活动中的两道题,请回答。

①在“交友之道”演讲比赛中,有同学搜集了以下几组故事,请你仿照示例,写出与之相关的内容。 示例:

管鲍之交:管仲和鲍叔牙 知音之交: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廉颇和蔺相如

②近年来以QQ和微信为代表的互联网交友方式被广泛使用,有人认为有利,有人认为有弊,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3)下列诗文名句中,不符合活动主题的一项是( ) A.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B.与友期行,相委而去。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跟着父亲去卖粮

我在暑假要去参加一个考博补习班,可跟我在同一座城市打工的父亲却非要我一起回乡下老家,收稻子。

为了供我上大学,从我读大学一年级起,父亲便随我一起到了这座城市,早出晚归地帮人干杂活。等我读完研究生,当上了教师,父亲依旧没离开,继续辛苦地打工挣钱,希望能帮我早日还清房贷。

一回到乡下,父亲便兴奋地挥舞起镰刀,一束束金黄色的稻子便在他的面前变得服服

试卷第2页,总12页

帖帖,温顺地任由其宰割。

割稻,脱粒,翻晒,忙碌了一周多,稻谷终于归仓了,父亲要划船将它们送到粮站卖掉。

我( )对父亲说:“粮贩们的车都开到村口了,价格还比粮站的高,我们为何要舍近求远,走那么远的水路去给粮站送粮?” “不是价格贵贱的问题,你不懂。”父亲回应道。

我( )说:“我是没您懂,但我懂得凡事都要讲究效率,以最少的付出,获得最大的收益才是王道。而您划船去,就是以最大的付出,获得最小的收益,是不讲效率的做法。”

父亲的脸色瞬间变了,可我依然执意说:“难道不是吗?这点粮食能卖几个钱?” 但无论怎么说,满载着稻谷的小船还是推开了碧波,一点点朝粮站驶去。

船越行越远,河两岸越来越静,人烟也愈发得稀少。现在还有谁愿划船出行呢?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时交通不发达,生在圩区的人们,出入全靠一条条小船,去干农活、去走亲戚、去镇上做买卖……特别是到了送粮时,家家户户都要划上大半天的船,然后停靠在粮站边的码头,排队等着卖粮。有时要排上好几天,吃住都得在船上。得闲时,放一个鱼钩入水,很快便能钓上一条条鱼,就地烹饪,香味立刻弥漫整个码头。 沿途的岸上,有人会特意凿出几口灶洞,让来往的划船送粮人上岸生火做饭,煮几条从河里钓上来的新鲜鱼虾,解解饿。

但现在圩区的交通发达了,宽敞的水泥路早已修到家门口,河面上也架起了一座座宽阔的大桥,机动车取代了船只,人们出行时,只要一踩油门,便能很快到达要去的地方,还有谁愿划着慢腾腾的小船呢?

卖粮回来的途中,我和父亲依然无话。在一方阴凉、通风的水面上,父亲停下了船,然后拿出一根鱼竿,钓上了几条野生大鲫鱼。晚上,吃着新鲜的鱼肉,一种久违的感动涌上我的心头,我开始后悔白天说话时对父亲的不敬。

晚饭后,父亲( )说:“城里的生活节奏很快,我怕跟其他那些进城务工的人一样,时间久了,忘了本来的自己,忘了还会划船,更怕忘了老天和祖先们留给我们的这条河。每年,只有划上几回船,走几趟水路,我才会感到踏实、心安。”

直到此时,我才读懂了父亲,原来,父亲用船运的不仅仅是满满的一仓稻谷,更是对祖辈的追思,对过去的缅怀和坚守。

是的,船在水面上走,粮在碧波中游,两岸青山来作伴,鸟语花香沁心脾。父亲是对的,一个人,无论走得多远,都不应忘记启程的地方,不应忘了本来的自己和来自何方的自己。

(选自《安徽青年报》,有删改)

(1)“我”对父亲的态度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请依据卖粮过程,在表格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卖粮过程 卖粮前 “我”的态度 ①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3页,总12页

卖粮回来的途中 晚饭后

②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冷冷地 闷闷地 悄悄地 B.悄悄地 冷冷地 闷闷地 C.闷闷地 冷冷地 悄悄地 D.闷闷地 悄悄地 冷冷地

(3)请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一束束金黄色的稻子便在他的面前变得服服帖帖,温顺地任由其宰割。(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②船越行越远,河两岸越来越静,人烟也愈发得稀少。(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4)卖粮回来的途中,“一种久违的感动涌上我的心头”,这种“久违的感动”是指什么?

(5)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春天最先是闻到的

春天最先是闻到的。这是一种什么气味?

如果你有这样的机会多好——天天来到这小湖边,你就能亲眼看到冬天究竟怎样退去,春天怎样到来,大自然究竟怎样完成这一年一度起死回生的最奇妙和最伟大的过渡。 但开始时,每瞧它一眼,都会换来绝望。这小湖干脆就是整整一块巨大无比的冰,牢牢实实,坚不可摧;它一直冻到湖底了吧?鱼儿全死了吧?灰白色的冰面在阳光的反射下光芒刺目;小鸟从不敢在这寒气逼人的冰面上站一站。

逢到好天气,一连多天的日晒,冰面某些地方会融化成水,别以为春天就从这里开始了。忽然一夜寒飙过去,转日又冻结成冰,恢复了那严酷肃杀的景象。若是风雪交加,冰面再盖上一层厚厚的雪被,春天真像天边的情人,愈期待愈迷茫。

然而,一天,湖面一处,一大片冰面竟像沉船那样陷落下去,破碎的冰片斜插在水里,好像出了什么事!这除非是用重物砸开的,可什么人、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但除此之外,并没发现任何异常的细节。那么你从这冰面无缘无故的坍塌中是否隐隐感到了什么……刚刚从裂开的冰洞里露出的湖水,漆黑又明亮,使你想起一双因为爱你而无限深邃又默默的眼睛。

这坍塌的冰洞是个奇迹,尽管寒潮来临,水面重新结冰,但在白日阳光的照耀下又很快地融化和洞开。冬的伤口难以愈合。 冬天与春天的界限是瓦解。

冰的坍塌不是冬的风景,而是隐形的春所创造的第一幅壮丽的图画。

试卷第4页,总12页

紧跟着,另一处湖面,冰层又坍塌下去。一个、两个、三个……随后湖面中间闪现一条长长的裂痕,不等你确认它的原因和走向,居然又发现几条粗壮的裂痕从斜刺里交叉过来。开始这些裂痕发白,渐渐变黑,这表明裂痕里已经浸进湖水。某一天,你来到湖边,会止不住出声地惊叫起来,巨冰已经裂开!黑黑的湖水像打开两扇沉重的大门,把一分为二的巨冰推向两旁,终于袒露出自己阔大、光滑而迷人的胸膛……

这期间,你应该在岸边多待些时候。你就会发现,这漆黑而依旧冰冷的湖水泛起的涟漪,柔软又轻灵,与冬日的寒浪全然两样了。那些仍然覆盖湖面的冰层,不再光芒夺目,它们黯淡、晦涩、粗糙和发脏,表面一块块凹下去。有时,忽然清脆的“咔嚓”一声响,跟着某一处,断裂的冰块应声漂移而去……尤其动人的是,那些在冰层下憋闷了长长一冬的大鱼,它们时而激情难捺,猛地蹦出水面,在银光闪烁的阳光下打个“挺儿”,“哗啦”落入水中。你会深深感到,春天不是由远方来到眼前,不是由天外来到人间;它原是深藏在万物的生命之中的,它是从生命深处爆发出来的,它是生的欲望、生的能源与生的激情。

你眼前终于出现这般景象:宽展的湖面上到处浮动着大大小小的冰块。这些冬的残骸被解脱出来的湖水戏弄着,今儿推到湖这边儿,明日又推到湖那边儿。早来的候鸟常常一群群地落在浮冰上,像乘载游船,欣赏着日渐稀薄的冬意。这些浮冰不会马上消失,有时还会被一场春寒冻结在一起,霸道地凌驾于湖上,重温昔日威严的梦。然而,春天的湖水既自信又有耐性,有信心才有耐性。它在这浮冰四周,扬起小小的浪头,好似许许多多温和而透明的小舌头,去舔弄着这些渐软渐松渐小的冰块……最后,整个湖中只剩下一块肥皂大小的冰片了,湖水反而不急于吞没它,而是把它托举在浪波之上,摇摇晃晃,一起一伏,展示着严冬最终的悲哀、无助和无可奈何……终于,它消失了。冬,顿时也消失于天地间。这时你会发现,湖水并不黝黑,而是湛蓝湛蓝的。它是和天空一样的颜色。

(选自《冯骥才文集》,有删改)

(1)初春的湖面让人绝望的原因是什么?

(2)说说画线句子中“壮丽的图画”体现在哪些地方。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作用。

那些在冰层下憋闷了长长一冬的大鱼,它们时而激情难捺,猛地蹦出水面,在银光闪烁的阳光下打个“挺儿”,“哗啦”落入水中。

(4)请结合全文简要说说,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来写春天来临时湖面的景象。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试卷第5页,总12页

【乙】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问:“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故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注】①列子:名御寇,战国时郑国人。②关尹子:道教楼观派祖师。

(1)请解释下列画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________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者:________ ③博学而笃志 笃:________ ④请于关尹子 请:________ ⑤弗知也 弗:________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

(3)【甲】文中哪则语录强调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4)【甲】【乙】两文都是有关“学习”的,读完两文后,你有什么收获?(不少于两条) 六、写作

请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没有个性,人类的伟大就不存在了。(让·保尔) 人们生而平等,但又生来个性各有千秋。(弗洛姆)

我们不必羡慕他人的才能,也不必悲叹自己的平庸,各人都有他的个性魅力。(松下幸之助)

个性不是任性,它是每个人最特别的存在,你对“个性”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或者,在学习与生活中,你有哪些关于“个性”的经历和感悟?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提示与要求】

(1)自拟题目,自选文体;

(2)文中不要出现透露你个人身份的信息; (3)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试卷第6页,总12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1-2022年安徽省淮南市某校春学期七年级(上)第二次学科

联考语文试卷

一、名篇名句默写 1. 【答案】

(1)闻道龙标过五溪 (2)断肠人在天涯 (3)思君不见下渝州 (4)回乐烽前沙似雪 (5)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7)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峨眉山月歌(李白)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观沧海(曹操)

《论语》十二章(《论语》) 次北固山下(王湾)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注意“溪”的书写。 (2)注意“涯”的书写。 (3)注意“渝”的书写。 (4)注意“烽”的书写。

(5)由“总写大海、山岛景象”可推知答案。注意“澹”的书写。

(6)由“论述一个人的志向不会轻易改变”可推知答案。注意“匹”的书写。 (7)由“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可推知答案。注意“残”的书写。 二、名著阅读 【答案】

(1)朝花夕拾,范爱农 (2)轻视,看不起 (3)他是一位说话很冷的人

试卷第7页,总12页

(4)①“他”反对“我”主张发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

②示例:范爱农是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的社会里立足。他无法像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故他的内心痛苦、悲凉。 【考点】 《朝花夕拾》 作家作品 词义解释 情节内容 选用和变换句式 课内名著阅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根据“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可知文段选自《朝花夕拾》中的《范爱农》,“他”指的是范爱农。

(2)渺视:轻视,看不起。

(3)原句是反问,改为陈述句是:他是一位说话很冷的人。

(4)通过熟读名著可知,“他”的老师被杀,积愤已久,悲愤至极,当时范爱农洞察时局,深处危险境地,了解发电报也无济于事,所以反对发电报。

范爱是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但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在文中他与鲁迅在同乡会争执,表现了他的冷静、深刻;酒楼叙旧,表现他找不到革命之路的苦闷;报馆案风波,写出他在革命失败后失望、凄苦的心情。 三、综合读写 【答案】

(1)①指教;指导

②在句末加上“的系列活动”。

③在落款处补上发出邀请的日期。

(2)①俞伯牙和钟子期;刎颈之交

②示例一:我认为网络交友有利。网络交友打破了空间限制、时间限制和年龄限制,可以广交四海的朋友。而且,在网上朋友之间可以随心所欲地交流,不像和身边的朋友交流总有所顾忌,怕他们产生误会。

示例二:我认为网络交友有弊。在虚拟的世界里,交朋友不能做到相互了解,只能听其言而不能观其行;而且网上所说的跟现实世界总会有差距,如果把握不好,容易上当受骗。 B 【考点】 见解阐述 语言得体 拟写应用性短文 文学常识 病句修改 【解析】

试卷第8页,总12页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①“指教”和“指导”都有指点教导的意思。二者区别在于,“指导”多用于被动接受完成某事情,多指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等;“指教”多用于主动请教别人,或者请求别人对已经完成的事情提出意见或看法,被请教的人不区分级次。当前语境应用“指导”。

②成分残缺,句子缺少宾语,应在句末加上“的系列活动”。

③邀请函的格式应注意落款居右,其中单位在上,时间在下,所以应在“XX年级X班班委会”下补上发出邀请的日期。

(2)①根据自己的文学常识积累,仿照示例的格式进行填写即可。“知音之交”出自《列子·汤问》,讲述了俞伯牙认定钟子期是他的知音之后,在钟子期死后为钟子期弹了一曲《高山流水》,此后破琴绝弦,再也不弹琴的故事。廉颇和蔺相如之间发生的故事被称为“刎颈之交”,后用来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②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亮明观点“我认为网络交友有利(或有弊)”,然后阐述具体理由,逻辑清晰,语言流畅,言之成理即可。

(3)B项,“与友期行,相委而去”出自《陈太丘与友期行》,意思是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表达的是一种因朋友不守信而感到愤怒的情绪,不符合“有朋自远方来”的活动主题。 四、现代文阅读 【答案】

(1)①不理解父亲,埋怨父亲,②后悔对父亲的不敬,③读懂了父亲,理解父亲 C

(3)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稻子以人的性情,生动形象地衬托出父亲收割稻子时动作的娴熟,表现了父亲对故乡的感情之深。

②运用环境描写,写出了河两岸的静谧和卖粮路途的遥远,烘托了“我”对父亲舍近求远卖粮的不解和不满。

(4)想起童年生活,想起悠闲地享受鱼的美味的美好时光,表现了“我”对童年时代和乡村美好生活的怀念。

(5)运用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烘托了“我”理解了父亲后的舒畅心情,揭示了“一个人,无论走得多远,都不应忘记启程的地方,不应忘了本来的自己和来自何方的自己”这一主题。 【考点】

环境描写方法及作用 记叙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修辞手法及作用 分析文章中人物情感 散文阅读 词义辨析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解答时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从前向后精读各部分文章,根据故事情节的概括出切题的表现人物心理的词语,原文中有词语的,可首选原文中的词语。根据第五至八段的内容可总结“我”的态度为:不理解父亲,埋怨父亲;根据第十三段“晚上,

试卷第9页,总12页

吃着新鲜的鱼肉,一种久违的感动涌上我的心头,我开始后悔白天说话时对父亲的不敬”可知此时“我”的态度是:后悔对父亲的不敬;根据倒数第二段“直到此时,我才读懂了父亲,原来,父亲用船运的不仅仅是满满的一仓稻谷,更是对祖辈的追思,对过去的缅怀和坚守”可知此时“我”的态度是:读懂了父亲,理解父亲。

(2)需结合语境,从对象、范围、色彩等方面加以比较辨别,仔细分析几个词语间的区别。此题结合上下文的预警来辨析,首先第一个空,看到父亲要划船去卖粮,“我”的反应是不理解,想劝父亲,所以是“闷闷地”;第二个空,“我”不同意父亲的想法,父亲反驳“我”,所以“我”的态度是“冷冷地”;第三个空,卖粮回来后父亲对“我”所说的一番语重心长的话,应该是“悄悄地”。 故选C。

(3)赏析句子可以从修辞、重点词语、描写方法、包含的哲理等方面入手。①句应从修辞角度赏析,答题格式是:用了什么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物或人的什么特点,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或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即可。如:①根据“服服帖帖”“温顺”可知此句,赋予稻子以人的性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衬托出父亲收割稻子时动作的娴熟,表现了父亲对故乡的感情之深。②“河两岸越来越静,人烟也愈发得稀少”这是环境描写,写出了河两岸的静谧和卖粮路途的遥远,烘托了“我”对父亲舍近求远卖粮的不解和不满。

(4)需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去分析。细细阅读描写买粮回来途中的段落,这种“久违的感动”是指“我”回想起童年时悠闲地享受鱼的美味的美好时光,表现了“我”对童年时代的怀念和对乡村美好生活的向往。

(5)结尾段的作用主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分析,结构上的作用是:总结全文,引起读者思考,照应开头或题目等;内容上的作用是:点明中心,深化主旨等。本文结尾段运用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烘托了“我”理解了父亲后的舒畅心情,揭示了“一个人,无论走得多远,都不应忘记启程的地方,不应忘了本来的自己和来自何方的自己”这一主题。 【答案】

(1)湖面被坚冰严严覆盖,牢牢实实,坚不可摧;没有一点儿生气;寒气逼人;呈现出一幅严酷肃杀的景象。

(2)①巨冰裂开,露出阔大、光滑而迷人的胸膛;②长时间憋闷的鱼儿跃出激情;③候鸟们在浮冰上欣赏渐去的冬意;④湖水多了一丝温和;⑤湖面一片湛蓝。 (3)示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鱼儿在冰层融化后跃出水面“生的欲望、生的能源与生的激情”的无穷生命力。

(4)欲扬先抑。先写初春湖面严酷肃杀的景象,为后面写冰层融化后的轻灵、充满能量与激情作铺垫。 【考点】

记叙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修辞手法及作用

筛选信息,归纳要点(记叙文) 散文阅读 表现手法及作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试卷第10页,总12页

(1)“绝望”一词出现在文章第二段,因此可从其后文寻找信息点。根据“这小湖干脆就是整整一块巨大无比的冰,牢牢实实,坚不可摧;它一直冻到湖底了吧?鱼儿全死了吧?灰白色的冰面在阳光的反射下光芒刺目;小鸟从不敢在这寒气逼人的冰面上站一站”“忽然一夜寒飙过去,转日又冻结成冰,恢复了那严酷肃杀的景象”等信息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2)解答时可从“壮丽的图画”后文寻找答案。根据第九段“巨冰已经裂开!黑黑的湖水像打开两扇沉重的大门,把一分为二的巨冰推向两旁,终于袒露出自己阔大、光滑而迷人的胸膛”,第十段“那些在冰层下憋闷了长长一冬的大鱼,它们时而激情难捺,猛地蹦出水面,在银光闪烁的阳光下打个‘挺儿’,‘哗啦’落入水中”,第十一段“早来的候鸟常常一群群地落在浮冰上,像乘载游船,欣赏着日渐稀薄的冬意”“春天的湖水既自信又有耐性,有信心才有耐性。它在这浮冰四周,扬起小小的浪头,好似许许多多温和而透明的小舌头,去舔弄着这些渐软渐松渐小的冰块”“湖水并不黝黑,而是湛蓝湛蓝的”等信息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3)根据“憋闷”“激情难捺”等词语的使用,可以看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鱼儿在冰层融化后不断跃出水面的无穷的旺盛的生命力,描绘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色。

(4)“欲扬先抑”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法,又叫“先抑后扬”,是一种描写技法(针对全文)。作者想褒扬某件事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低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前后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文章第三至六段描写了令人“绝望”的初春湖面严酷肃杀的景象,为后面第七至十一段描写了冰层融化后的“壮丽的图画”作铺垫,采用了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 五、文言文阅读 【答案】

(1)①喜爱,爱好,②好的方面,优点,③坚定,④请教,⑤不

(2)①只知道学习却不知道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知道思考却不知道学习就会疑惑。

②你知道你能射中(靶心)的原因吗?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示例:学习时要善于思考;学习要坚定信念,不能半途而废;学习时要听从老师的教导。

【考点】

《论语》十二章(《论语》) 文言文比较阅读 文言文阅读开放问题 文言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文言翻译 文言实词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①句意: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好:喜爱,爱好。 ②句意:(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③句意: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并且坚定志向。笃:坚定。

试卷第11页,总12页

④句意:向关尹子请教。请:请教。 ⑤句意:(我)不知道。弗:不。

(2)①学:学习。而:表转折,却。思:思考。则:就。罔:迷茫而无所事事。殆:疑惑。

②所以:……的原因。中:射中。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意思是:只知道学习却不知道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知道思考却不知道学习就会疑惑。这句话强调了“学”与“思”之间的辩证关系。据此作答。

(4)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按要求作答。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学习。【甲】文孔子认为学贵善思,好问善思、取长补短等,都是正确的学习方法,掌握了这些方法,才是学有成就的关键。【乙】文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因为列子不知射中的道理,所以关尹子认为他不能算是学会了射箭。是因为懂得了为什么能射中,也就掌握了射箭的规律,这才算学会了。学射箭如此,做好一件事情也如此,应该知道它的规律,掌握规律再做,就能得心应手了。所以,这篇文章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在学习上,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根据文本的理解回答收获即可,注意不少于两条。 六、写作 【答案】 略。 【考点】 材料作文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略。

试卷第12页,总12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