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经济状况分析 及中国经济地位提升之对策思考
摘要:2007年第二季度开始,受美国经济减速和次级债务问题的波及影响,世界经济增长出现回落
态势。国际资本市场动荡加剧, 全球通货膨胀的压力加大,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势头加剧等等,中国虽没有在此次经济危机遭受多大影响,但存在的问题还很多,通胀压力、出口导向型经济受到严峻挑战、国内需求不足等客观因素导致经济放缓增长,2008年,在外部环境恶化、国内结构性政策调整以及经济内在周期的三重压力下,中国“出口——投资导向型增长模式”的内在矛盾全面激化,总供给与总需求关系出现逆转,宏观经济急转直下,出现“冰火两重天”的急剧变化,中国宏观经济开始步入深度下滑的下行区间。然而此次经济危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些体系要在此次危机中接受挑战,中国应抓住时机,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发展,加大国际分工协作力度,努力寻求国际间的货币合作„„进而达到提升国际经济地位的目的
关键词:世界经济状况 中国经济地位 对策
目前美国次贷危机还在加深和蔓延,国际资本市场动荡加剧。据美国新兴投资组合基金研究公司统计,2008年一季度,全球投资者从股票基金中撤资980亿美元,而2006年和2007年同期分别净流入490亿和190亿美元。从年初至3月底,美国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累计下跌7.6%,纳斯达克综合指数累计下跌14.1%,欧洲三大股市均出现下跌,日本东京证券交易所主板市场上市企业市值比上年高峰减少190万亿日元。截至3月底,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指数为70.31,较上年末下跌4%。其中,欧元对美元收于1.5805,美元对欧元较上年末贬值7.6%;美元对日元收于99.85,较上年末贬值10.6%。跨国投资也开始受到不利影响,2008年一季度,全球并购交易额同比下跌40%,为2004
年以来最不活跃的季度。
经济增长速度的区域差异扩大。根据IMF的秋季预测,2008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将为2.2%,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将为7.4%,比春季报告上调了0.3个百分点,是世界经济增长上调的主要原因。在发达经济体中,美国经济增长预测被大幅下调, 2008年经济增长率将为1.9%,比春季报告下调0.9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在“金砖四国”,以及转轨国家乃至中东、拉美等部分国家经济大幅增长的带动下,日益拉大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步伐。2008年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8.4%上调为8.8%。中东欧、中东、西半球,包括中、印、俄等国的经济增长预测都不同程度上调。伴随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这些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幅度提高。
虽然次级债风险也波及欧盟、日本等其他国家和地区,但经济增长没有受到美国经济增长减慢的严重世界经济[E]论文:当前世界经济状况分析及中国经济地位提升之对策思考
2
影响。与过去经济增长主要由出口带动不同,欧元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投资和私人消费。同时,欧元区就业持续改善,失业率降低,通货膨胀率连续数月维持在欧洲央行设定的2%的目标下。2007年第二季度,欧元区经济增长速度出乎意料地明显放慢,环比仅增长0.3%,远低于第一季度的0.7%,是自2005年初以来的最低增速,预示欧元区本轮经济增长周期已经达到波峰。2008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预计为2.1%,德、法、意等主要国家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2006年以来,得益于较为旺盛的地区及国内需求,日本经济增长出人意料。10多年来致使日本经济萎靡不振的通缩压力正得到缓解。但仍是日本经济恢复的一个风险。2007
年以来,经济增长减缓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私人消费减弱,由于出口增加,企业收益维持在较高水平上,设备投资需求依然旺盛,加之由于个人收入在缓慢增加,个人消费也处于良好状态,经济形势仍基本稳定。2008年日本经济增长率预计为1.7%。
虽然次级债危机爆发增大了世界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但支撑世界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依然存在,平稳较快发展仍是世界经济的基本特征。
首先,支撑世界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性条件没有变化。从2003年起的世界经济高速增长源于支撑增长的基础条件不断改善,以信息通讯技术为核心的技术进步提高了世界经济的增长潜力。经济全球化使传统制造业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不断向发展中国家扩散,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发达国家已度过了产业转移初期出现的产业空心化艰难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环保、航天和航空等高附加值产业和金融等高端服务业呈现快速发展趋势,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出现了“双赢”的局面。
其次,货币政策已经从适度偏紧调整为中性偏松。各国的宏观调控手段日趋成熟,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更加灵活和务实,能够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而积极进行调整,有益于世界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2008年8月份以来,为了解决次级债带来的流动性匮乏问题,稳定金融市场,美联储、欧央行和日本银行等迅速向市场注了大量的流动性,美国还将贴现率和联邦基准利率降低了0.5个百分点。美国的货币政策是全球货币政策的风向标,美国降息虽不意味着其他国家也会马上跟随美国降息,但全球的加息周期行将结束,全球货币政策开始从适度偏紧调整为中性或中性偏松,这有利于稳定金融市场,刺激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再次,次级债危机的爆发使经济运行中的潜在风险加大,但不会严重危及世界经济。
据估计次级贷款总值约7500亿~12000亿美元,通过抵押担保证券(MBS)、担保债务凭证(CDO)等方式,大部分次级贷款被证券化,并被美、欧、日等国的基金和银行所持有,风险在全球范围内被分散。而且,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参与支持美国救援计划,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经济危机的进一步恶化,世界各国都在运用各种手段对经济进行有效合理的调控,以期经济在下一个经济周期出现复苏。 下面就来分析一下当前世界经济的一些基本情况: 世界经济世界贸易增长高位趋缓
2006年全球货物贸易额达到11.9万亿美元,几乎比2002年增长了一倍。世界贸易增长持续高于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使得世界贸易额与全球GDP之比持续上升,贸易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进一步增强。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传统制造业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以及世界贸易体制的完善,给世界贸易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来,外贸增长持续超出预期,有力促进了世界贸易发展;另一方面,世界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扩大了贸易需求。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发达国家内需持续扩大是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根本性基础动力。近年来世界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特别是美日欧,以及澳大利亚等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的健康发展为国际贸易增长注入了活力。
2007年以来,尽管总体上世界经济增长速度高于预期,但是发达经济体增长逐渐放慢,会使一些国家需求增长趋缓,预计这一趋势在2008年还将延续。从进口需求来看,2006年,美国以美元计价的货物进口额增长率为10.7%,继续成为促进世界贸易增长的重要动力。但是2007年以来,美国进口增长明显放缓,上半年仅增长4.3%,7、8月份分别增长4.8%和2.4%。欧元区2007年第一、二季度进口分别增长5.4%和4.1%,7月份增长11.7%,也比2006年13.4%的增长明显放慢。按照IMF的预测, 2008年世界贸易将增长 6.9%,比春季预测分别下调了0.8个百分点,增幅远低于2006年世界贸易9.3%的增长。 国际市场产品价格保持高位
在世界经济增长步伐持续较快的带动下,国际市场需求旺盛,对原材料和能源等初级产品的市场需求大幅增加,国际市场商品价格2002年开始从谷底回升以来呈持续上扬走势。近年来国际市场商品价格提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产量或供应增长慢于需求增长。美国经济迅速增长使住房市场兴旺,导致对建材等基础材料需求增长。亚洲、特别是中国2003年以来对煤炭、有色金属和石化产品需求也有较大增加,对这些商品价格的上涨也有一定支持。其次,受罢工、生产事故以及政治局势等一些临时性突发因素的刺激和影响,引起市场对供应减少或中断的担心,价格因而屡呈激涨并不断保持在高位徘徊。第三,原料或上游产品价格的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和支持了半成品、成品或下游产品价格的提高。第四,美元汇价走软,导致以美元计算的商品价格有所上浮。
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步伐有所放缓,国际商品市场的需求增长随之也将渐趋稳定。因此,国际初级产品供求平衡有所改善,总体价格不会大幅上升。由于美元会小幅贬值,以美元计价的石油和大宗商品的价格会出现相应上涨,会拉动国际初级产品价格稳中趋升。但是,由于需求旺盛的基本状况不会根本改变,如果美联储继续降息,使世界经济增速提升,以及受一些突发事件的影响加大炒作因素,初级产品价格,特别是一些水平依然较低的初级产品价格仍可能继续出现较快上涨。
然而,全球通胀压力依然存在
2007年以来,以CPI衡量的通胀压力有所减缓。发达经济体的通货膨胀得到控制,但许多新兴市场和世界经济发展中国家的通货膨胀上升,原因是能源和食品价格上涨。美国核心通货膨胀率持续保持在低水平;欧元区2007年以来通货膨胀率基本保持在2%以下,但能源和食品价格上涨导致9月通货膨胀率上升;日本的物价基本保持平稳。一些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原因是经济增长强劲,并且上涨的食品价格在其CPI中占有较大权重。
美国8月CPI环比下降0.1%,是自2006年10月以来首次下降,同时不包括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上升0.2%,为2005年9月以来的最低水平。消费价格得到控制的原因是能源和纺织品价格回落,同时住房成本增长放缓。CPI增长放缓为美联储降息提供了支持。
但是,最新数据显示,通胀压力依然存在。9月美国生产者价格(PPI)环比上涨1.1%,是自2月以来最大涨幅,同比上涨4.4%,是自6月以来最大涨幅。PPI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能源和食品价格的上涨。伴随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再次上升,9月美国汽油批发价格飙升8.4%,是自2006年11月以来最大涨幅;食品价格上涨1.5%,是自3月以来最大涨幅。欧元区9月份的通货膨胀率达到2.1%,自2006年8月以来首次突破欧洲央行设定的2%的警戒线,这主要是由于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能源和粮食价格持续上涨。
通胀压力能否像预期那样得到缓解还需要继续关注。通胀的不确定因素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失业率依然偏低;其次是资源使用量较大可能促使通胀压力上升;再有就是不能排除能源价格因地缘政治局势动荡或自然灾害等重大变化而急剧上涨的可能性。受粮食和油价再次攀升影响,CPI存在继续较快上升的可能。近期美联储利率政策走向的关注点已经由通胀转移至金融市场危机对经济的影响。但是,通胀压力如果上升将会延缓继续降息的步伐,从而导致经济增长减缓。 住房市场降温美国经济可望温和增长
目前,对美国经济未来发展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受住房市场降温和次级债危机影响,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将会放慢,甚至有陷入衰退的可能。但也有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在美联储的积极调控下,美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受住房市场降温影响,美国经济增长于2006年第二季度开始明显减缓。2007年第一、二季度美国经济增长按年率计算分别为0.6%和3.8%。第二季度经济增长虽然高于预期,
但主要受益于私人国内投资和出口增长,而个人消费支出的贡献大幅下降。近几年,个人消费支出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超过70%,2006年第四季度和2007年第一季度甚至高于100%。然而第二季度个人消费支出的贡献率仅为25%左右,与前两个季度无法相比,也远低于近几年的平均值。因此,个人消费支出持续增长已成为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决定因素。
抵押贷款危机开始波及整个金融市场。美联储以及各国央行为了避免流动性危机,大量向市场注资并降低了贴现率。目前,美国住宅市场处于销售疲软、存货增加的恶性循环之中。待售新房和现房量巨大,同时2007年下半年开始涌入市场的回收的抵押房屋也将迅速增长。虽然房地产业危机深化,但目前房价跌世界经济幅不大,表明供求未完全失衡,还不至于发生崩溃。尽管如此,房地产市场未来1~2年内复苏希望不大,这也将继续影响新房开工数量和固定资产投资及相关就业需求,并影响到居民信贷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将会扩大。
第二季度3.8%的高增长表明美国经济在应对住房市场降温等方面仍然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潜力。同时,美联储利率政策基点已偏离通胀,转向关注金融市场危机对经济的影响。在最近公开的9月18日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备忘录中明确指出:金融市场发展和其他因素对经济前景的影响将决定联储未来的政策。在信贷市场危机和房地产市场低迷可能导致“产出和就业重大衰退”的情况下,降息50个基点是“十分谨慎的举措”。与此同时,8月新增就业人数被大幅度向上修正反映美国就业市场依然稳健,并无恶化的迹象,也使人们重新审视美国经济是否会有陷入衰退的风险。
美联储大幅降息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看到新增就业迅速减少,而就业市场的最新数据表明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对就业市场的影响没有估计的那么严重。虽然失业率2007年年底前将可能继续上升,但仍在历史较低水平,就业市场的平稳将降低美联储再度降息
的预期。虽然美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依然脆弱,但是,只要调控得当,美国经济将继续保持温和增长态势。 未来货币政策走向存在不确定性
在次级债危机影响扩大之前,全球货币政策基本处在收紧状态。但是8月,面对日益加剧的金融市场动荡,主要经济体央行连续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以稳定短期利率。9月,美联储将贴现率和联邦基金利率都大幅下调50个基点,应对金融市场动荡,增强市场信心。
虽然世界经济仍然保持较快增长,但次级债危机的爆发使经济运行中的潜在风险加大。目前,次级债危机的影响已经从金融市场向实体部门扩散,美联储大幅下调利率表明美国货币政策已经从适度偏紧向中性偏松调整。
美国经济增长可能继续降低表明降息的政策选择在现阶段是合理的,但前提是通货膨胀风险依然得到控制。由于金融市场动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通货膨胀压力有所缓解,欧元区货币政策在近期内将会保持不变。由于欧元区经济形势稳定,加之欧洲央行一贯把通胀视为经济面临的主要威胁,未来欧洲央行和美联储在利率政策上可能会有所差别,不跟随美联储降息而降息,维持目前的利率水平。近期日本银行一直维持利率水平不变,原因一是日本银行担心美国经济放缓可能危及日本经济复苏前景。二是日本的物价水平仍然不高,核心通货膨胀率处于零水平,日本政府希望日本央行继续运用货币政策支持稳定的经济增长。全球金融市场的走势、日本CPI的走势以及美国经济的走势都将影响未来日本利率水平变化的时间表。
世界经济、贸易正在发生变化,经济逐步走向一体化
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的差异明显扩大,发展中和转轨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持续明
显高于发达经济体。按照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数据,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2003~2007年间增长了近30%,而同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