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马铃薯生产现状及 产业化开发对策
马铃薯是我市三大作物之一,栽培历史悠久,分布区域广,播种面积大,经济效益高。常年播种面积70万亩以上,约占全市粮田面积的16%左右,仅次于小麦、玉米种植面积。随着近几年市场经济、商品农业和加工业的发展,马铃薯生产在我市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地位日益突出。为了加快马铃薯生产的发展,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业格局,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我市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改进耕作技术,优化品种布局,扶持加工企业,建立脱毒马铃薯繁殖推广和产销服务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全市马铃薯生产规模,产量水平、品种质量、加工销售和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使马铃薯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在各级历任领导的重视下,从70年代开始我市先后引进示范推广了一批新品种,经过20多年发展,全市马铃薯品种基本实现了良种化,一个以天薯系、陇薯系、武薯系优良品种为主体,常规品种、脱毒品种并举的良种高效利用格局基本形成。同时,丰产栽培经过一系列由单一到综合,由简单到复杂的技术发展过程,逐步使栽培技术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随着我市“两高一”农业的不断发展,各地以马铃薯为主的间作、套种、复种面积逐年扩大,均为不同地区实现增产增收、发展区域经济、实现马铃薯生产潜力的深度开发开辟了新途径。
一、马铃薯生产现状
1、种植分布
我市属半湿润易旱区,丰富的光照资源,冷凉湿润,水热同季的气候特征特别适宜于马铃薯生产发育,一直以品质好,产量高,深受市场欢迎。马铃薯种植区域分布在全市五县二区,
1
主要集中在半山区和高山区,共分为四个种植区域:一是川塬浅山春夏播马铃薯栽培区。该区海拔700—1500米,以渭河干流及其支流川塬台地为主,多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复种指数高,马铃薯既可春播又可夏播,近年来尤以大棚,地膜栽培发展较快。其种植面积约占马铃薯总面积的8%左右;二是干旱山地春播马铃薯栽培区。包括海拔1400—1800米的所有干旱山区,分布范围广,气候差异大,植被稀少,沟壑纵横,马铃薯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35%左右;三是二阴山地春播马铃薯栽培区。包括海拔1400—1800米的所有二阴山区,该区气候凉爽,降水较多,蒸发量小,无霜期较短,是我市马铃薯主要产区,种植面积约占总面积的40%;四是高寒阴湿山地春播马铃薯栽培区。包括海拔1800米以上的全部高山地区,气候特点是高寒阴湿,降水量多,湿度大,气温低,日照少,无霜期短,年种植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5%左右。
2、品种现状
据统计,2002年全市马铃薯总播种面积66.86万亩,种植品种23个。其中,种植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品种主要为小白花和青薯168,面积分别为13.55万亩和13.15万亩,分别占马铃薯总面积的20.27%和19.67%;种植面积在5万亩以上10万亩以下的品种主要有渭薯8号、天薯5号两个品种,面积分别为7.6万亩和6.7万亩。分别占马铃薯总面积的11.37%和10%;万亩以上5万亩以下的品种主要有渭薯1号、克新2号、天引薯3号、陇薯3号、天薯1号、2号、3号、4号、高源4号、7144、牛头、深眼窝等12个品种,合计面积21.65万亩,占马铃薯总面积的32.38%;种植在万亩以下的品种有陇薯1号、昆八、216-10、大白花、陇薯4号、荷薯7、8、9号、兔儿嘴等9个品种,合计面积4.2万亩,占马铃薯总播种面积的6.28%。
为了改变我市马铃薯生产良繁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农户就地留种的传统方式,2002年市县各级突出抓了良繁基地建设,在全市马铃薯生产不同区域,选点规划,建立基地,引进良种,示范繁殖,全市共建马铃薯良繁基地23个,分布在20个乡,33个村,4858户,落实良繁面积13394亩,示范繁殖品种41个,其中大面积示范繁殖品种24个,包括大西洋。台湾红皮。
2
夏泼蒂。底西芮。费乌瑞它等加工型。外销型的国内外新品种。
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市马铃薯病毒病为害的问题,完善脱毒薯生产、繁育体系,先后在张川平安、秦城牡丹等乡建立了脱毒薯生产基地,每年生产以色列19号、中薯二号等食用型、大西洋、H7等加工型、早大白、K3等菜用型15个品种的脱毒微型薯5347万粒,生产原种32.23万公斤,繁殖昆八、CFK、175、高原4号等一级脱毒种薯32.42万公斤,为脱毒种薯在我市示范推广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3、质量技术标准和检测检验情况
从近年种植情况看,最适合我市的品种有天薯5号、8号、渭薯8号、天引薯3号、陇薯3号、克新2号。
4、种植方式及规模生产情况
我市马铃薯丰产栽培经过一系列由单一到综合,由简单到复杂的技术发展过程,逐步使栽培技术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在播种季节上,由70年代的春播为主,逐步发展到目前的春播夏播相结合;在种植方式上由平作逐步向垄作、单种逐步向间作套种方向发展;在施肥技术上由以前的化肥单施逐步向配合施用过渡,由浅施、撒施逐步向深施、集中施肥方向发展;在田间管理上由粗放向精细方向发展,使整薯播种、切刀消毒、坑种、垄作等一系列综合措施和改劣种为良种、改杠杠种为隔杠种、改单籽为双籽的“三改”增产经验,以及挖坑埋粪、局部深翻、集中施肥等抗旱增产措施,由点及面,得到大面积推广。随着我市“两高一优”农业的不断发展,各地以马铃薯为主的间作、套作、复种面积逐年扩大,均为不同地区实现增产增收,发展区域经济,为实现马铃薯生产潜力的深度开发开辟了新的途径。
3
5、种薯来源、种薯培育、脱毒种薯推广情况
我市马铃薯种薯主要来源于市农科所、市内繁殖基地和从定西地区引种。2002年市内良繁面积2.39万亩,产种3091.7万公斤,马铃薯春播面积为66.85万亩,良种面积62.78占93.9%,其中脱毒种薯推广15万亩。
6、马铃薯各级种薯销售情况
早在80年代,农业部门在广泛调研总结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市洋芋栽培技术规程,并在全市组织实施,使洋芋栽培技术有了统一的标准。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健康意识不断增强,更加注重食品的优质、卫生和安全。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洋芋生产也随之向优质无公害化方向发展,2002年我市秦州马铃薯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核认证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为我市马铃薯打入国际国内绿色市场奠定了基础。
目前市内生产销售种薯有的市农科所陇丰马铃薯种业中心和秦城区马铃薯繁育基地等单位,大部由县区农技站经营,种子系统的只占其中一部分。经了解,陇丰种业中心微型薯每粒0.25元,原原种每公斤4.4元,原种每公斤3.4元,从上种薯生产上没有销售,作为材料利用,今年春播销售一级种薯1万公斤,多为早熟种。秦城区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今年销售原种2.5万公斤,一级种薯10万公斤。张川县农技站销售一级种薯6万公斤。今年共计销售马铃薯原种2.5万公斤,一级种薯56万公斤。
2002年全市共销售一级种薯21万公斤,品种为克新2号、渭薯8号、青薯168、陇薯3号。
二、马铃薯加工和销售
4
1、加工现状
目前我市的马铃薯加工业尚处于初级产品利用阶段,加工率占马铃薯总产的5—10%,加工的产品少,经济效益差。主要以秦安、甘谷、武山、张川为中心,多以个体农户或联营户为主,采用手工或半机械化加工,以商品价值较低的小薯、劣质薯为原料,加工食用淀粉和粉条、粉皮、粉丝等初级产品。除甘谷姚庆一户个体企业加工生产的“黄土地”牌粉皮,粉丝有品牌外,其余各地加工产品均无包装品牌。同时,大多数加工设备性能差、工艺水平低、劳动强度大、产品质量低、品种单一,与市场需求极不相符。
2、销售现状
据调查,目前我市马铃薯产品消费结构为:自食约占35%,留种约占15%,粗加工产品约占5—10%,鲜薯销售约占39—45%,其中市内销售约占总销售量的20%,外销量约占80%。
我市马铃薯销售渠道主要以个体经销商为主,集中在北道、甘谷、武山等铁路沿线,销售形式主要是按照市场要求,产地收购或集中收购,组织发货,销往深圳、广州、上海、北京、海南、湖北、湖南等省市,发运数量大,对产品质量要求甚严。其次是小部分农户和小商贩,主要以省内及周边省市小城镇为主销区,运销数量小,贩运速度快,商品要求不十分严格,但价格低,效益不高。
三、马铃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产业化障碍
1、品种混杂退化严重,品质差,商品率不高
我市目前种植的大部分品种,在生产上应用年代久,而且大都在20—30年以上,普遍存
5
在病毒感染,品种退化严重,尤其是小白花、大白花、青薯168等天薯系老品种环腐病发病标率高达20%以上,病毒病、晚疫病发病株率达50%以上。加之近几年干旱、高温等恶劣环境的影响以及留种技术的不落实,导致品种混杂现象严重,抗逆性下降,丰产性丧失。同时,薯形、干物质含量、淀粉含量、还原糖含量等均不能满足深加工要求,只能作为蔬菜出售或作为粗加工原料,因此市场价格一直偏低,缺乏竞争优势,商品价值不高,与我市良好的自然资源条件不相符。
2、病虫害严重
病虫为害一直是制约我市马铃薯生产的突出问题,尤其以病害为重。据调查,我市马铃薯细菌性病害有黑胫病,环腐病,真菌性病害有早疫病,晚疫病,病毒性病害有花叶型、皱缩花叶型及卷叶型等;虫害有地下害虫类及蚜虫等。由于山区文化、经济比较落后,群众对病虫害防治意识淡薄,防治措施落实不够,致使马铃薯病虫害逐年加重,对产量和质量影响较大。
3、加工企业规模小,技术落后,市场信息滞后
马铃薯是一种高附加值作物,其加工产品灵活多样,可满足不同层次加工增值的需要,但长期以来我们在马铃薯深加工转化增值及外部市场销售等环节上抓的不够,目前我市马铃薯加工还没有一家工业用淀粉企业,现有的马铃薯加工业起点低,规模小,技术落后,利用商品价值较低的小薯、劣质薯为原料加工民用淀粉和粉条,一般经加工后可增值1—2倍,难以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格局,从而影响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同时,对国内外、省内外马铃薯市场研究不深,销售信息掌握不系统,导致在生产上难以确定适宜加工产品,实行区域化种植,建设生产基地,争取规模效益。
四、发展马铃薯产业的优势和建议
6
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水系,分属秦岭、六盘两个山系,南北差异明显,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中部为渭河河谷区,南部为秦岭山地。海拔760—3120米,年平均气温7—11℃,≥0℃积温2100—4700℃,年降水量470—610mm,属半湿润易旱区。丰富的光照资源,冷凉湿润,水热同季气候特征,极有利于发展马铃薯生产,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大力度。
(一)加快引、育种步伐,健全良种繁育体系
由于马铃薯品种退化速度较快,引、育种周期较长,加之马铃薯用种量大,繁殖系数相对较低,严重制约着新品种的示范推广步伐。因此,进一步健全市县、乡、村四级良种繁育体系,完善良种试验示范网络,对有希望的优良品种和专用品种积极扩大繁殖,加快推广速度,是促进马铃薯生产发展的重要途径。
1、要加大马铃薯新优品种引育及试验、示范工作力度。首先在充分利用当地品种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培育适合当地生产的高产、优质、抗病品种。其次对现有当家品种进行提纯复壮,通过茎尖脱毒等技术防除病毒侵染,扩大繁殖。第三按照食用、菜用、加工用等不同用途,设立区试点,建立食用薯、加工薯、商品薯区试网络,对不同用途的品种分区域进行适应性、丰产性、抗疫性等试验研究,筛选出适合我市不同区域种植的优质专用马铃薯新品种。
2、建立健全我市马铃薯种薯和脱毒种薯繁育生产体系,大量提供高产优质种薯,实现马铃薯品种的更新换代。一是在现有良种生产繁育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马铃薯繁育体系,按照种薯繁育程序,层层落实责任,努力改变目前食用薯、商品薯和种薯田不分的现状,以最快的速度向生产提供合格的种薯。二是全力抓好马铃薯脱毒微型薯的生产繁育体系建设,脱毒微型薯能从根本上解决马铃薯因病毒感染而引起的退化问题,是加速优良品种推广应用,实现品种更新换代的最有效途径,应用这套技术体系,在今后3—5年内就能实现我市马铃薯品种的
7
更新换代。因此,应尽快建立全市脱毒微型种薯繁育、供种体系,形成市、县、乡、村四级马铃薯种薯生产网络,快繁快育,加速优质良种的推广应用。
(二)调整结构布局、推广适用技术
1、注重区域特色、良种良法结合。我市自然条件复杂,海拔高度相差悬殊,从河谷川水地区到高寒阴湿山区,其环境条件的不同,对其品种特性和栽培技术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一般在河谷川水地区和浅山干旱地区,因其地膜覆盖早熟栽培和油菜、小麦复种面积较大,其种植品种应以中早熟为主,在栽培技术上应通过底肥一次施足、地膜覆盖栽培等方式,以促为主,保证其及早上市和秋季正常成熟;高山、二阴地区主要实行春播一熟栽培,在品种利用上应以中晚熟为主,在栽培技术上尽量通过基追肥并举、垄作栽培等措施力争高产。从而实现区域化种植、规范化管理,达到高产低耗栽培目的。
2、不断调整种植业结构,实行立体种植。马铃薯喜阴湿、耐瘠薄、适宜在广大山区推广种植,因此应努力开发山区自然资源,不断调整种植业结构,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马铃薯是我市立体种植中的重要作物,在高寒阴湿区将马铃薯与蚕豆进行间套种植,能达到马铃薯不减产,多收一季豆的目的,因此,因地制宜地在我市进行地膜马铃薯套玉米(高梁)、(地膜)马铃薯套蚕豆、马铃薯套葵花、马铃薯/玉米间作、油菜(小麦)复种马铃薯等立体种植技术的示范推广,也能够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挥马铃薯与其他作物立体种植的增产作用。
3、积极引进新技术,在完善创新中求发展。为了不断提高马铃薯生产的产量水平,要在继续搞好切刀消毒、整薯播种、配方施肥等传统栽培技术的基础上,积极引进新技术,大力示范推广脱毒薯、马铃薯膨大素、光合微肥等新技术。在川水地区推广早熟地膜覆盖栽培,实行多熟种植,在二阴山区、高寒阴湿山区大面积推广地膜覆盖种植;在浅山干旱地区示范推广坑种、
8
脱毒微型薯种植等技术。着重抓好以小整薯播种为主的留种保种技术,以座水播种为主的抗旱保苗技术,以宽窄行种植为主的垄作栽培技术,以晚疫病、环腐病为主的病害防治等关键技术,进一步规范各项栽培技术措施,发挥技术效应,实现增产增收。
(三)建立生产基地,争取规模效益
根据不同的种植区域,选择高产高效的种植模式,建立马铃薯加工薯生产基地,商品薯生产基地,通过生产基地建设,努力开发以高淀粉品种、专用炸薯片、条品种,以及适于全粉生产的高产、优质品种的示范推广,促进专用薯生产、加工、销售网络的形成和发展,争创特色产品,扩大产品外销数量,形成农户连基地,基地连市场(企业)的利益共同体,把种、加、销、农、工、贸有机结合起来,以小生产、大规模走向大市场,促进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四)发展无公害生产技术,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首先加强对产地环境监控,确保产地环境质量达到无公害生产标准。其次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定当地无公害马铃薯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使我市马铃薯实行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第三加强马铃薯生产全过程农业投入品监管,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适量使用低毒、高效、低残留农药,大力推广生物农药。重视使用有机肥,尽量减少化肥用量,推广使用生物肥料。通过以上措施,促进马铃薯优质、安全生产,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五)突出抓好马铃薯深加工和外部市场销售
马铃薯加工增值和市场营销是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两大关键环节。近年来,国内马铃薯主产区都把马铃薯生产作为产业来抓,我们必须认清形势,采取相应对策,高起点要求,高层次发展,尽快与国内外市场接轨。
9
1、重视专用马铃薯市场销售。一是培植马铃薯运销大户和批发销售专业市场,利用运销大户信息灵,销售渠道广的优势,内联农户,外联国内外市场,拓宽销售范围,争取打入国内20多家外商独资或中外合资马铃薯炸片、炸条生产厂家的原料供应,提高商品量。二是实施名牌战略,发展精品马铃薯,尽快注册我市马铃薯商标,积极争取绿色品牌认证,扩大国内市场知名度。三是尽快建立我市马铃薯销售网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扩大各方面的销售渠道,开展网上销售和订单农业。
2、发展龙头企业,促进马铃薯加工增值。以马铃薯为原料的工业是一个十分巨大的产业,涉及到食品、医疗、化工等重要领域。据调查,发达国家的马铃薯深加工目前已开发出20多个种类,2000多个品种,包括鲜食加工食品、马铃薯淀粉及其转化产品马铃薯加工业副产品的深度开发三大类。而国内主要产品一是精制淀粉,目前年生产能力为3—5万吨,全国需求量约为15—18万吨;二是淀粉系列转化产品,发展的重点是变性淀粉和淀粉糖,全国年需求量在15万吨以上,市场缺口较大;三是马铃薯全粉,全国年需求量约为5万吨,而年生产量不足1万吨,四是炸薯片、炸薯条,其开发前景十分可观。
为此,我们要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兴建天水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加工企业要开展联合技术攻关,相互沟通信息,突出品牌,抓好精尖产品开发,争创名牌商标,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大胆引进国内外的先进技术,进行高技术产品的开发。积极寻求与国外资本的合作,进一步提高自身深加工能力和工艺技术水平,通过精深加工,提高马铃薯生产效益,进而推动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