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北建设全国最大的优质马铃薯产业基地
时间:2009-04-27 11:05来源:未知 作者:ritta 点击: 86
次
省委、省政府: 近几年来,陕北伴随着能源化工产业的快速发展,以马铃薯、小杂粮、设施农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也蓬勃兴起,成为这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又一大亮点。省委、省政府领导
省委、省政府:
近几年来,陕北伴随着能源化工产业的快速发展,以马铃薯、小杂粮、设施农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也蓬勃兴起,成为这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又一大亮点。省委、省政府领导对这一新产业给予了热情关注。袁纯清省长在省人代会期间对榆林的同志讲,如果榆林的马铃薯能发展到500万亩,省政府将会像对待渭北的苹果产业那样给予扶持。这无疑是一个对全省经济发展有着战略意义的大构思。最近省决咨委有关专家带着这个题目,深入到榆林、延安马铃薯主产区进行调研,并到甘肃定西、宁夏固原学习考察,从而形成如下认识和思路。 一、建设陕北马铃薯产业基地的条件已经具备
1、陕北北部是理想的马铃薯优生区。陕北北部19县、区(包括榆林市12县、区,加延安市的吴起、志丹、安塞、子长、宝塔、延长、延川7个县、区),总面积万平方公里,拥有耕地1600多万亩,土地广阔,利于轮作倒茬;这一区域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天高云净,空气质量好;年均气温10℃,年降雨量400—600㎜,无霜期150天左右,年日照时2600小时以上,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利于干物质等生物营养积累;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富含马铃薯生长需要的钾素。国家新一轮划定西北马铃薯优势区51个重点县,陕北北部主产县名列其中。 2、陕北马铃薯产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陕北群众具有种植马铃薯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经验。马铃薯一直是陕北人民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食品和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最近几年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马铃薯产业在这一区域发展很快。2007年,仅榆林市的播种面积就达到300万亩,产量300万吨,总产值20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其中定边、靖边、横山、子洲4县每县种植面积已超过30万亩,最多的定边县种植面积达到101万亩,跨入全国十大马铃薯生产县之列。2008年,靖边县高海则村1140亩示范田,平均单产5037公斤,定边县白泥井镇先锋、张罗坑等6行政村10150亩马铃薯,平均单产4888公斤,创造了“千亩单产过万斤,万亩单产近万斤”的全国大面积单产最高纪录。目前,陕北北部马铃薯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从脱毒种薯繁育、丰产技术集成应用,到加工企业的发展、营销网络的建设,都有了一定基础。
3、马铃薯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马铃薯是世界上仅次于稻谷、小麦、玉米的第四大粮食作物,也是世界十大热门营养食品之一,素有“地下苹果”、“第二面包”之美称。除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外,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氨基酸及矿物质,特别是富含禾谷类粮食所没有的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不只营养全面、平衡,而且具有低脂肪、低热量的特点。西方发达国家年人均消费马铃薯90多公斤,我国年人均消费30公斤,市场需求量很大。从比较效益看,马铃薯明显高于其它禾谷类作物。马铃薯的投入产出比高于小麦、水稻等一般农作物25%左右。水地每亩较玉米增收210元,山旱地每亩分别较绿豆、谷子、黑豆、糜子增收80元、
1
-
140元、150元和230元。马铃薯除用作粮、菜、饲料外,还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业、纺织、印染、造纸、医药、化工、建材和石油钻探等诸多领域,目前已开发出的马铃薯加工产品多达2000余种。产业链条长,市场需求旺,增值潜力大。专家测算:马铃薯加工成普通淀粉可增值1倍,加工成变性淀粉可增值10倍以上。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但年产量的78%左右用于鲜食、鲜销,加工能力很低,用于精深加工的不足10%。目前我国年产马铃薯精淀粉不足30万吨,而实际需求在80万吨以上,60%的精淀粉及其衍生物依赖进口。预测到2030年,我国马铃薯精淀粉的需求量将高达300万吨。巨大的市场需求为马铃薯产业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4、世界性粮食安全问题使马铃薯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由于人口增加、耕地减少、粮食消费和工业用粮的快速增长,导致全球粮食供求关系偏紧,国际粮价持续上涨。近几年,世界谷物生产年均增长幅度仅为%,而消费年均增长率在1%左右。在小麦、大米、玉米出现短缺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马铃薯因其具有的营养丰富、产量高、对环境适应性强、生长周期短、生产投入少等方面的优势,作为小麦和大米的最佳替代商品,在全球粮食安全和减少贫困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联合国2007年10月18日正式推出“2008国际土豆年”活动。我国政府对粮食安全问题同样给予高度关注,在《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和《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中,均将马铃薯列入重点发展的项目。规划提出到2015年,优势区马铃薯播种面积将达到亿亩,产量达到亿吨。目前全国种植面积为7500万亩,总产7000多万吨,未来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综上所述,在陕北北部建设500万亩优质马铃薯产业基地条件具备,时机成熟,意义重大。此事应及早规划,组织实施。 二、建设陕北马铃薯产业基地的总体构想
1、建设陕北马铃薯产业基地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现代化大农业为目标,大力推进马铃薯优势产业带建设,提升产业集中度和产业化水平。坚持种薯先行、科技兴薯和产业带动的战略方向,调整布局、优化结构、主攻单产、提高品质、深化加工、做亮品牌,实现种薯供应优质化、生产流程标准化、市场销售组织化、加工经营规模化,建设完备、高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2、陕北马铃薯产业基地的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在陕北两市19县区形成500万亩(榆林400万亩,延安100万亩)的种植规模,其中现代化种植示范基地50万亩;平均亩产提高到吨,年总产量750万吨;鲜薯加工能力达到300万吨,鲜薯外销250万吨,本地消费100万吨,生产优质种用薯100万吨(其中外销50万吨);全部商品率达到80%,加工转化率达到40%;产业总产值达到120亿元,预计将占到农业总产值的40%,农民从中获得的收益占到家庭经营总收益的四成左右。全面实现马铃薯种薯无病毒化目标;培育3-5个知名品牌。将陕北马铃薯产业基地建成全国最大的规模化种植基地,国家级的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全国重要的马铃薯加工中心和商品薯集散地。使其成为我省继苹果产业之后,又一个区域优势产业。
3、陕北马铃薯产业基地的区域布局是:按照区域化、专用化、规模化要求,依据地域资源优势,形成3条特色产业带、10大龙头加工项目、4个大型商品集散市场。
在种植上,建设3条特色鲜明产业带:第一,长城沿线早熟、专用薯产业带。包括定边、靖边、横山、榆阳、神木、府谷北部,规划面积60万亩,其中费乌瑞
2
-
它等早熟鲜食品种30万亩,夏波蒂等快餐食品加工型品种30万亩。第二,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鲜食薯产业带。包括延安市的吴起、志丹、安塞、宝塔、榆林市北六县(区)南部及绥德、米脂、子洲的一部分,规划面积260万亩,品种以紫花白等鲜薯食用型品种为主。第三,沿黄山区及以西淀粉加工薯产业带,包括佳县、吴堡、清涧、延川、延长、子长及绥德、米脂、子洲东南部和神木、府谷沿黄山区,规划面积180万亩,品种以陇薯3号等淀粉加工型品种为主。
在加工上,重点抓好10个龙头项目。即1个薯条加工项目(靖边县5万吨/年),4个变性淀粉加工项目(榆阳区1万吨/年、宝塔区1万吨/年、清涧县1万吨/年、子长县1万吨/年),5个精淀粉加工项目(定边县4万吨/年、靖边县4万吨/年、横山县4万吨/年、子洲县4万吨/年、吴起县4万吨/年)。 在销售上,将定边、榆阳、绥德、宝塔四地,建设成辐射周边省区、以及我国南方和东南亚的大型马铃薯商品集散地,并将其打造成商务部、农业部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
三、构建马铃薯产业基地建设的五大体系 1、建立完善的马铃薯种薯繁育和推广体系。首先是抓好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建设。以榆林农科所为依托,建设陕北脱毒微型薯工厂化繁育中心,在延安、定边建立副中心,重点负责试管苗生产。达到年生产脱毒微型薯亿粒的能力。其他各县建立原种繁殖基地,乡镇繁育合格种,形成市、县、乡配套的梯级扩繁体系和良种推广网络。同时,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优质专用高产品种的选育和开发。依托杨凌农业科技示范区、榆林及延安两市农科所,加强协作攻关,积极引进和推广马铃薯高产优质多抗专用新品种,加快选育适应不同生态类型种植的专用型品种。力争到2015年,引进选育出两到三个优质高产新品种,推进品种换代升级。 2、建立规范化的科学种植体系。一是加快节本高效栽培技术的集成推广。在榆阳区建设3000-5000亩的陕北现代农业“绿谷”科技示范园,开展马铃薯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建立定边、靖边、榆阳、神木马铃薯现代农业示范区,横山、子洲、清涧、米脂、宝塔、子长、吴起集成丰产技术推广示范区。其他各县至少建设1—2块千亩以上的示范基地,各乡包括有条件的的大村建设百亩以上的示范田,形成市、县、乡多层次、全覆盖的规范化种植示范网络。组装集成推广脱毒专用品种、覆膜栽培、垄沟栽培、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机械化生产七大关键技术,辐射带动陕北马铃薯标准化生产。二是加速基地建设的机械化进程。大力推广马铃薯深松、播种、田间管理、收获机械以及喷灌、滴灌设施的应用,实现从种到收的全程机械化作业。力争5到7年,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率达到50%以上。三是大力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在风沙草滩及川水地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实现大面积连片种植,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和机械化耕作、标准化生产。鼓励龙头加工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合作,建立规模化的原料基地。在土地分散、连片种植受限制的丘陵沟壑区,以农民专业合作形式,采取统一制种、统一种植技术、统一加工、统一市场、分户管理的方式进行集约化经营、精细化生产。千家万户同一标准的精细化生产,实际上也是规模化的一种实现形式。
3、建立现代化的加工体系。一是调整加工业结构,提高加工深度。在重点抓好薯条、精淀粉、变性淀粉十大项目的基础上,积极引进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推动马铃薯加工链向高端领域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坚持走节能、高效、清洁、安全生产之路,推进节能减排,循环利用,保护环境。二是下功夫引进和培育一
3
-
批龙头企业。依托优势资源、优惠政策和优良环境,引进海内外战略投资者到陕北投资建厂。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入马铃薯产业,开拓新的加工领域和营销市场。同时,加速对现有马铃薯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增容扩产,选择一批起点高的骨干龙头企业集中扶持,促其成长壮大。力争到2015年,培育出5个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骨干龙头企业。三是扶持加工“专业村”、“专业户”成长。粉条、粉丝、粉皮加工是陕北乡间传统的富民产业,陕北乡镇、农村这样的加工企业及农户有五六千家,其加工产品虽处于马铃薯加工链条的低端,但对于扩大马铃薯加工转化、满足市场需求具有积极意义,应当在资金、技术、市场销售多方面给予支持,提高其组织化、专业化程度。结合“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建设,培植一批具有品牌效应的加工“专业村”和“专业乡”。
4、建立新型的的市场营销体系。一是加强市场设施建设。除在定边、榆阳、绥德、宝塔建设陕北大型马铃薯商品集散地,各县城及大的乡镇都要建设批发交易市场,各乡、各行政村设立马铃薯收购网点,形成遍布城乡的购销服务网络。按照现代化市场建设要求,大、中市场配置马铃薯信息收集、查询、发布系统,分析全国马铃薯市场行情、发布价格信息,为企业和农户明白销售提供指导。二是积极搭建交易平台。通过组织马铃薯商品交易洽谈会、举办马铃薯文化节等多种形式,拓宽营销渠道,促进产销衔接;大力培育市场流通主体,支持有实力的经销公司开展专业化经营;发挥马铃薯专业合作社、民间经纪人和营销大户的作用,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多种形式,订单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三是实施品牌营销战略。榆林市现有马铃薯种植面积300万亩,应积极争取“中国马铃薯之乡”品牌,进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原产地保护认证和A级绿色产品认证的申报工作。着眼于打造陕北大市场,陕北马铃薯在进入国内外市场时,应统一标准,统一标识,统一包装,以形成整体广告效应,做亮叫响“陕北马铃薯”品牌。力争未来5到7年,从种薯、鲜薯到深加工产品成系列地创出一批国内知名品牌。四是加强贮藏能力建设。大力推广保鲜储藏技术,做到种植企业、种植大户、加工企业有气调库,一般种植户有自然通风的储藏库(窖),使基地实际储藏能力达到鲜薯总产出的50%以上。
5、建立社会化的产业服务体系。努力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马铃薯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优质到位的技术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物流服务、农机服务、供销服务、品牌推介服务、销售服务以及农产品质量检测服务,覆盖从种薯繁育、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全过程。加快在榆林建立陕西省马铃薯工程技术中心和脱毒种薯病毒检测中心,负责陕北及全省马铃薯产业的技术服务。大力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健全机构、稳定队伍、增加投入、改善条件、理顺体制,力争三到五年内健全基地乡镇一级的公共服务机构,并逐步建立健全村级服务站点。 四、采取有力措施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
1、建立建设陕北马铃薯产业基地的统一指挥机构。建设陕北500万亩马铃薯产业基地,横跨两市19县、区,以及省市多个部门,许多问题需要一个权威机构统一协调处理,为此,建议成立一个由主管省长牵头的马铃薯产业化领导小组,省农业厅、延安市政府、榆林市政府主要领导参加,省财政、发改委、科技厅、农业综合开发办等相关部门配合,统一行动,做好产业布局和项目规划,及时协调解决基地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加大行政推动力度。
2、做好规划,示范推广,分步实施。国家从今年起组织实施粮食战略工程,提出建设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和后备产区,落实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
4
-
划,以县为单位集中投入、整体开发。我们要抓住这一机遇,精心做好陕北500万亩优质马铃薯基地建设规划,争取进入国家盘子。在提高现有360万亩马铃薯产能的基础上,种植面积随加工、营销能力的提高逐步扩大。具体分两步走,2009年—2012年做到450万亩,2012年—2015年做到500万亩。
3、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机会,将基地建设重点项目纳入全国、全省的大盘子,今明两年抓紧上一批启动性项目。着眼于种薯先行、科技引导、龙头带动、营销保障几个关键环节,优先启动榆林、延安脱毒微型薯工厂化繁育中心、榆林陕北现代农业“绿谷”科技示范园和脱毒种薯病毒检测中心建设;重点支持榆阳区、宝塔区两个万吨级变性淀粉加工项目和定边、榆阳、绥德、宝塔四个马铃薯商品集散地建设。
4、加大投入力度。省市两级财政应加大对陕北马铃薯产业基地建设项目的资金扶持。脱毒种薯的推广和普及是优质基地建设的第一环节,建议尽快设立马铃薯脱毒种薯补贴资金,按每亩(两年)50元的标准补贴农户。要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业开发中长期信贷支持。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吸引民间资本投入马铃薯产业开发,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要以“组合拳”形式用好中、省各项农业发展补贴。采取以奖代补等形式,提高各种农业补贴资金的使用效益。借鉴甘肃、宁夏、内蒙古的做法,细化补贴项目,量化考核标准,明确奖励额度,调动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薯农的积极性。
5、抓好人才培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多渠道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投入机制,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育农业科技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加大马铃薯良种繁育、高效种植和深度加工关键技术创新及推广力度。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同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开展多种形式技术合作,积极为薯农提供科技服务。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采取示范基地现场培训、举办农民技术夜校和短期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分期分批地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提高马铃薯科技入户率和到位率,促进规范化种植和深度加工的顺利实施。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