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儿童、青少年时期是从幼稚到成熟的转折时期,在这一时期,个体身体生长、发育急剧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身高、体重等逐渐达到成人的水平,但是他们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心理上还不够成熟,认识力、理解力、思维力和亲情力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这种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青少年出现许多困惑、烦恼和躁动不安,产生心理问题。
学校是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为了更好地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学校要多开展适合他们年龄心理特点的有益活动,采取各种方法拓宽预防渠道,让心理问题远离小学生,保证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在小学开设有关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结合当地小学生的特点,挖掘教育资源,达到最佳效果。
二 各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渗透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果说专门课
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发挥了“主导性”的功能,那么各科教学中有意识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便是水到渠成。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只靠一个心理老师,是远远不够的。各个学科都可以针对自己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建立相应的心理素质的培养目标,并通过其教学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渗透、相结合,使之达到互相促进的一个良性循环。
1 教材的处理与挖掘
小学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的教材内容中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每位教师都应成为心理咨询教师。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处理教材,善于把握教材内容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点、教学方法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点、学生学习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接触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一条心理健康教育线索。
2 课堂管理与课堂心理环境
良性的课堂心理环境与管理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课堂心理环境是一种隐性教育,对学生学习具有潜在影响,和谐合作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学科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活泼地开展。
5 学习特困生的个别教育
由于个别差异的普遍存在,以及教学上某些弊端的原因,在班级里总有些学习特困生。教师要对学习中的特困生进行个别教育,帮助其改进作业方法,提高学习技能与自信心,以及对学习的积极态度。
三 采取积极措施,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在我国,要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注意发挥综合作用。小学要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指导、咨询与服务的紧密配合。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实施全员、全科、全过程参与的整合模式,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一个多层次的教育体系。第一级是广大学校教师,从心理健康角度辅导学生发展;第二级是学校心理学家,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诊断、咨询干预等;第三级是指专业心理医生,以心理治疗等为主要任务。
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活动室,开设心理咨询电话热线,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前途职业指导等并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使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