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二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一、说教材
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即产生了新物质,而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如何判断,这就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来作为判断新物质产生的依据。而本课内容又是继前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之后,从更深入更科学的角度继续观察研究物质的变化。并且通过观察沙和豆子的分离,加热白糖和蜡烛燃烧的变化,认识物理变化合化学变化以及他们之间的区别。
二、说学情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六年级的学生,通过三年来对科学课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们也已经逐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身边的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而本课所要接触的是沙子、黄豆及白糖,这是他们所熟悉的物质,这就更能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进行学习,同时这也符合“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这一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考虑到六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某些探究性实验的基础上,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2、过程与方法: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学习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四、教学重难点:
在本着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观察白糖加热的变化。
2) 教学难点: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制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学习环境下,在教师和学生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自主行为建构而获得的。结合这一理论,以及教材内容,我觉得本课应该采用以教师引导启发为主,讲解示范为辅的教学方法,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探究活动,并进行充分的交流讨论,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十分典型的 “观察——预测——实验——得出结论” 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让学生自己去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现象。这对他们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有很大的帮助。
六、说教学程序
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课件呈现)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众所周知,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环节,我采用从生活实际入手的方式展开教学。先调查两三名学生在家里是怎样做菜的来导出物质之间相互混合这一现象。“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究下混合在一起的物质到底会发生什么变化。”从而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这样以谈话的形式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质疑猜测,引发前概念
先进行第一项实验活动混合沙子和豆子。为了比较,我引导学生先从杯中取出少量沙和豆子,分别放在纸上进行观察,看看沙和豆子本来是什么样的。这里要鼓励学生尽可能从多方面进行观察,例如沙和豆子摸起来感觉怎样?闻起来有什么气味?看起来是什么颜
色、什么形状的?混合前的观察,是作为判断混合后沙和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的重要依据,所以要求学生要对观察的结果作简单的描述。
然后,我会让学生猜一猜混合后,沙和豆子会发生什么变化?通过猜测活动,既培养了学生遇到问题先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思考的习惯,也让学生知道了猜测要有事实作依据。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质疑猜测中引发前概念。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被带入了新课的教学内容。
(三)实验设计,探究科学概念
在充分猜测的基础上,我开始引导学生进行第一项实验活动:混合沙和豆子。先让学生从杯子里分别取出一些沙和豆子,再放入空杯中进行混合、搅拌。在做此实验的过程中,向学生抛出问题,“仔细观察,看看混合的沙和豆子有无变化?”并要求学生将所观察的现象记录下来。接下来提问:“混合后,用什么方法可以检查沙和豆子是不是发生变化了呢?”从而引导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方法或利用学具中的工具来分离沙和豆子。这时,让学生将分离物与白纸上的沙和豆子进行比较。可能有些学生会纠缠于某些细微的变化,比如混合过的沙子里有一点豆子的碎渣等,而此时应对学生这种严密细致的观察态度给予肯定。但肯定的同时,要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使学生明白沙和豆子混合后虽然在形状、大小等方面发生了细微的变化,但它们的特征和性质并没有改变,沙还是沙,豆还是豆。最后,小结并板书:混合沙和豆子,我们观察不到它们有明显的变化,说明混合以后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接下来,进行第二项实验活动: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这时我将用上一个实验的结果做引入:“混合沙和豆子,我们观察不到明显的变化,那加热白糖会怎样呢?”我先让学生观察白糖的特点,并把观察到的特点记录在表格中,比如可从白糖的形状、透明度、颜
色等特点来填写;然后引导学生预测:给白糖加热,会发生哪些变化,让学生将他们的预测结果先填在记录表中的左侧一栏。在这里,我会鼓励学生大胆预测,激起他们强烈的探究兴趣,为后面的实验观察服务。由于这个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字操作前,我借助课件,注重讲解“给白糖加热”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并作示范。明确要求后,接下来,各小组开始给白糖加热,并及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实验做完后,学生要交流观察到的白糖的变化。在这里,我要引导学生以严谨的态度来表达、交流自己观察到的现象。交流时,引导学生分别从状态、颜色、气味三方面的变化来进行交流。根据学生的描述,我会提问“黑色固体是不是原来的白糖呢?”在这一问题的回答上学生的意见可能会产生分歧,于是我会提醒学生从形状、颜色、气味上来判断。还可以启发学生想象白糖在水中溶解的现象,从而引导学生用“溶解”的方法来判断它是不是白糖。由此得出结论,白糖在加热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物质。对这一知识的落实,一定要反复强调这种变化是特征、性质上的变化。
由于学生的知识有限,所以在教学蜡烛燃烧后产生的变化时,我利用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最后小结并板书:加热白糖,蜡烛燃烧都产生了新的物质。
(四)总结归纳,形成科学概念
这样有序地展开两个实验活动,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实验探究,使得学生对物质的变化有了很深的感性认识。这时,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回顾上课伊始的沙和豆子混合实验,引出“物理变化”这一概念,再由加热白糖,蜡烛燃烧实验引出“化学变化”这一概念。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总结两种变化的特点,即它们的区别就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这样,就把学生的这种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概括的阶段,从而形成科学概念。
为了加深学生对两种变化的理解,我设计了一些习题,及时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巩
固练习。这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和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五)回归生活,应用科学概念
此环节通过通过小结让学生知道自己身边到处伴随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和发现,就能在身边找出很多这样的例子,引导学生举例进行说明。
(六)课堂小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要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已的机会。因此在本节课前及课程教学完成之后,让学生自已来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首先是我向大家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然后我再进行补充,总结性复述,最终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
(七)板书设计
最后来我说说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沙和豆子混合 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物理变化
加热白糖 产生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老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