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儿童教育与发展心理学复习提纲打印

儿童教育与发展心理学复习提纲打印

2023-12-18 来源:乌哈旅游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要求2014.12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 分)

替代强化:替代性强化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指一种榜样替代的强化。

一般说来,学习者如果看到他人成功的行为、获得奖励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如果看到失败的行为、受到惩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发生这种行为的倾向。这样一来,对榜样行为的强化,通过学习者的观察、体验而可以转化为学习者自身的动机作用。

自我强化 :自我强化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指人们能够自发地预测自己行

为的结果,并依靠信息反馈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所形成起来的一般的、典

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不能把心理特征与年龄特征简单对应。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是一种结构、内容、运作三位一体的人格理

论。他把人格分为本我、超我和自我三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相应的心理反映内容和功能,三部分又始终处于冲突一一协调的矛盾运动之中。

程序教学:代表人物斯金纳,是通过教学机器呈现程序化教材而进行自学的一种方法。遵

循三大原则:小步子原则,及时反馈原则,自定步调原则。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地产生学习。

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再生过程,动机过程。

正强化:就是奖励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有利于

组织目标的实现。

负强化:撤消或减弱原来存在的消极刺激或者条件以使目标行为发生的频率提高。

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

的目的。

惩罚: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维纳归因模式的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即行为结果的产生是由内部因素还是

外部因素决定的,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即行为结果是由稳定因素还是不稳定因素决定的,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即行为结果的产生是由可控制因素还是不可控制因素决定的。

学习策略的概念: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在学习活动中有目的、有意识地

制订和使用的有关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包括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以及调控方式等。

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他根据学生进行学习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最近发展区:指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认知任务与在成人指导下能够完成的认知任务之间的

差距。教学应针对最近发展区,并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内容应略高于儿童现有的水平。

三、简述题(每小题 5分,共20 分。) 1、小学生记忆发展的基本特点。 3、小学儿童识记的特点。P74

(1)由无意识记(没有预定目的,无需任何意志努力的识记)为主向有意识记(有预定目标,有意识进行的识记,需要意志努力)为主转化 (二到四年级发展最快)

(2)由机械识记(没有理解,依靠外部联系,先后顺序,机械重复进行的识记)为主向意义识记(根据内在联系,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识记)为主转化(1由机械识记像意义识记为主发展,低年级以机械识记为主 2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的效果随年龄而提高 3意义识记的保持量总是高于机械识记的保持量) 1、简述学习活动对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儿童进入学校以后,学习活动成为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这对小学儿童心理发展具有很大影响。

1.学习活动增强了小学儿童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2.学习活动增强了小学儿童心理活动的有意性和自觉性。 3.学习活动促使小学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不断发展 4.学习活动促使了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1、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

(1)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低年级儿童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即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中高年级能进行抽象逻辑思维,同样离不开具体形象思维。整个小学阶段的儿童其思维还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2)小学儿童思维发展(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转折期,也就是所谓的关键年龄,出现在四年级,教育条件适当课提前至三年级

(3)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不平衡性 儿童的抽象逻辑水平不断提高,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和抽象成分的关系不断地变化,但在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中表现出不平衡

1、举例说明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异同。

安德森(J. R. Anderson)根据知识的状态和表现方式把知识分为两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说明事物、情况是怎样的,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原理等的描述;程序性知识则是关于怎样完成某项活动的知识,比如怎样进行推理、决策或者解决某类问题等。陈述性知识容易被人意识到,可以明确地说出来,而程序性知识体现在实际活动中,而且,到底有没有程序性知识也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判断。程序性知识的表现不是被个体回忆起来,而是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加工变换,所以,程序性知识是与一定的问题相联系

1

的,在一定的问题情境面前,它会被激活,而后被执行,这一过程几乎是自动进行的,不需要太多的意识。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分类常常是与学习者所达到的学习水平相联系的。学习常常从陈述性知识的获得开始,而后进一步加工消化,成为可以灵活熟练应用的知识。当然,程序性知识并不都是高级的,有时也很简单,比如小孩子学习怎样用筷子等。 在实际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中,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在实际活动中,陈述性知识常常可以为执行某个实际操作程序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料;在学习中,陈述性知识常常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反过来,程序性知识的掌握也会促进陈述性知识的深化 1、 谈谈小学生发展、学习与教学的辩证关系。

1、简述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观点。

(1)皮亚杰认为儿童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动作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并把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叫做图式。

(2)皮亚杰认为人类所有的心理反应归根结底都是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适应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同化和顺应。

(3) 皮亚杰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

和平衡。 我(4)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至二岁),个体靠感觉与动作认识世界;(2)前运算阶段(二至七岁),个体开始运用简单的语言符号从事思考,具有表象思维能力,但缺乏可逆性;(3)具体运算阶段(七至十一二岁),出现了逻辑思维和零散的可逆运算,但一般只能对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运算;(4)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至十四五岁),能在头脑中把形式和内容分开,使思维超出所感知的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命题运算。

1、加涅按学生的学习结果把学习划分为哪几类?

(1)智力技能:利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即学习“怎么做”的一些知识。

(2)认知策略:内部组织起来的用于调节学习者自己内部注意、学习、记忆与思维过程的技能。

(3)言语信息:学习大量的名称、事实、事件的特性以及许多组织的观念等。

2

(4)运动技能:将各个相关动作组织成一个连贯的、精确的完整动作的能力。

(5)态度:影响个人选择行动的内部行动。 1、简述学习迁移及其影响因素。

学习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习迁移可分积极迁移(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和消极迁移(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p245

(1)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要素(迁移发生的基本条件) (2)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3)学习态度与定势(定势是一种预备性反映或反应准备,在连续活动中发生,既能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一般起促进作用,但当要学的知识与先前的某些知识相似但本质不同时会阻碍迁移)

(4)个体的智力水平(个人主观条件,桑代克发现智力水平越高,迁移越大) 1、简述儿童同伴关系的作用。

答:(1)文化传递和行为发展功能。儿童在扬弃成人文化和创造自己新文化的同时,会形成他们自己的群体文化,并逐代传递。

(2)认知发展功能。维果茨基指出认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人际交流的结果。皮亚杰指出,同伴关系对于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情绪发展功能。同伴关系是满足儿童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安全感、亲密感和归属感的重要源泉。良好的同伴关系能给儿童以情绪支持和安慰,帮助他们应对生活中出现的种种紧张和压力。

(4)人格发展功能。在与同伴的交往碰撞中,个体学会了肯定自我、反省自我、发展健康的自我概念,习得新角色、新技能、新行为,逐渐形成了健全的人格。

1、小学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1)小学儿童的情感内容不断丰富(多样化的活动丰富儿童的情绪情感 :一是学习活动二是集体生活、劳动和公益活动,儿童的情感进一步分化,儿童情感的表现手段更为丰富)

(2)小学儿童的情感深刻性不断增加(引起情感的社会性需要不断增加,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评价好坏)

(3)情绪的稳定性不断增加(知识经验的丰富。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情绪的稳定性逐渐增强,情感的境遇性减少,选择性提高,逐渐形成了较长时间影响行为的情感体验)

(4)情绪可控性不断增强(由于受到了一种较稳定,较高级的道德感的调节和控制,三年级是小学儿童情感从易变到初步稳定的一个转折点)

四、论述题(每小题10 分,共 30分。)

1、结合实例,谈谈教师应如何帮助学生有效掌握概念?

3

根据概念学习的两种形式,可以把概念教学也相应地划分成两种方式。一种是 先向学生呈现某个概念的正例和反例,然后要求学生进行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一个定义。另一种教学方式是先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定义,紧接着呈现几个正例和反例,要求学生根据定义识别正例和反例。然后进一步分析这些例子是如何表现这一定义的。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式,都必需涉及概念的四个方面:概念的名称、定义、本质和非本质特征、正例和反例。 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概念,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2)合理运用过去的知识经验。教师需做好两点:一是通过比较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差异,确定概念的内涵,牢固形成科学概念;二要利用直观手段,生动显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使学生已有的经验得到重组和调整。(3)充分利用“变式”。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4)正确运用语言表达。(5)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 1、你若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师,将如何根据儿童注意的特点组织教学?

①有意注意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逐渐提高,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认识活动常依赖无意注意,所以,在教学中要利用生动的、新异的刺激物和直观性、形象性强的教学内容引起他们的注意,运用有趣的教学方法使他们保持注意。②注意的有意性由被动到主动。教师需给定目标并不断提醒和关照③小学儿童注意稳定性随年龄增长而提高。注意的稳定性受许多因素的影响,组织严密,形象有趣,方法得当的教学,可提高学生的注意稳定性。④小学儿童注意分配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低年级教师为了便于儿童能够分配自己的注意,最初不要要求儿童同时注意几件事,要等儿童对其中的某些活动熟练了以后,再提出分配注意的要求。④低年级儿童不善于转移注意,所以在上课之初,教师要重视组织教学的作用,把儿童的注意引导到课程的学习上,并使儿童养成迅速转移注意的习惯。(来自书本)

答: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由于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有意注意缺乏自觉性,表现为自己不会主动确立目的,需要教师或其他成人给定目的;在注意进程中不会组织自己的注意,需要他人不断提醒和关照。一旦没有外在的帮助,儿童常常会不清楚或忘掉由他人给定的目的,使注意中止或分散。然而小学低年级儿童无意注意已相当成熟,一切能引起成人无意注意的对象也能引起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注意。因此他们的认识活动常依赖无意注意。所以我若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师,我会在教学中,利用直观性和形象性,刺激学生的无意注意。只要是生动的、新异的,就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工作。(来自百度)

1、试述父母的教养方式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四种教养方式:权威型、专制型、忽视型、放纵型(ps:这四种的内容都还不完善,自行查书)

权威型的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是积极肯定和接纳的,对儿童有明确的要求。影响:这类父母的子女往往更可能服从父母的要求,更加独立与自信,往往有较

4

好的学业成绩,有更高的理想和抱负,与同伴相处融洽,表现出较多的利他行为,在青少年时不太可能出现偏差行为。

专制型父母对儿童严厉、粗暴、缺少温情。儿童完全受制于父母,个人意愿得不到尊重。影响:儿童感到愤怒和拘束,一般不善于交往,对学校生活适应较差。有些儿童对他人充满敌意,攻击性强,不能自控,有些则是抑制、退缩的,缺乏自信,游离于群体之外。

忽视型父母对儿童缺少关注与爱,很少提出要求与控制。影响:这类父母的子女不仅社会交往及学业表现上皆有缺陷,也常会变成具有敌意和反叛的青少年,容易出现行为偏差。

放纵型父母对儿童高度接纳和肯定,允许儿童自由表达思想和感情,但很少提出控制和要求。影响:这类儿童在学校与同学相处时的表现往往不够成熟,攻击性强,责任心和独立性较差。

1、谈谈教师期望效应及其作用过程。

教师期望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期望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这种态度和行为有意或无意地影响学生的成就动机和归因方式,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业成绩,使学生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罗森塔尔把这种由于高期望而产生的积极性反馈的因果关系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后来,人们也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教师期望效应”。 作用过程:

1、教师形成期望。 充分了解学生,对不同的学生形成不同的期望,这个过程既受到教师自身的生理,心理,经验以及对学生的了解程度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也受到来自学生的各种信息的影响。

2、教师传递期望。教师期望的传递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上,一是表现在教师的非语言行为中,一是表现在教师的语言行为中。

3、学生内化教师期望。教师期望只有被学生主动积极地了解和接受之后,激发起内在驱动力,进而产生并推动他们实现教师期望的行为活动。

教师维持和调成期望。根据学生对教师期望的反应结果等各方面的反馈信息,及时而恰当的调整或维持自己原来的期望,再对学生施加影响。

1、谈谈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策略。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主要体现在社会、学校及教师自身三个方面,教师自身积极、主动与科学的自我维护原则是保障教师心理健康状态的内部动因和根本途径。因此加强教师的自我维护是重中之重:

1、自我积极暗示,尊重自己的职业选择,愉快接受自己的教师身份,敬业乐教。 作为一名教师要有一颗平常心和正确的利益观,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要尊重自己的职业选择,愉快地履行教师“教书育人”的义务。树立科学理性的自我概念。

2、乐于交往、善于勾通,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消除孤独感,缓解人际矛盾和冲突,适时勾通、公证、信任学生,采取宽容的态度,增进相互勾通和理解。利于师生的共同发展。

5

3、学会自我调适,有效调节不良情绪。当发现自己情绪消极时,可运用心境迁移的方法,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如散步、运动、听音乐等等来进行调整,合理情绪宣泄的方式来安慰自己,说服自己、自我解脱,避免更大的心理伤害。

4、拓展兴趣爱好,保持乐观心态。新的活动、新的知识,会大大助于教师在教学上的实践探索。

1、试述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及其教育实践意义。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的整个理论是根据他在实验装置——斯金纳箱做出的实验提出的。斯金纳条件作用的学习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由刺激情境引发的反应,斯金纳称之为应答性反应,与经典性条件作用类似;另一种是操作性条件作用,是由有机体的自发行为引发的,即实验者针对有机体在刺激情境中自发性的多个反应中,选择其一(要有机体学习的反应)加以强化,从而建立刺激——反应联结。操作条件的基本规律:1、正强化2、负强化3、消退4、惩罚

教育实践意义:学习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在十几的教学与教育工作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影响最大的是程序教学及行为塑造。程序教学是通过教学机器呈现程序化教材而进行自学的一种方法,不但能通过强化来控制行为,还可通过逐步强化来塑造复杂行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多用正强化手段来塑造学生的力量型行为,用不予强化的方法来消除消极行为,应慎重地对待惩罚。 1、结合学习动机理论,谈谈小学儿童学习动机的激发措施。

学习动机理论包括:行为强化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成就目标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价值理论,自我决定理论。 因此有以下学习动机的激发措施:

1、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恰当进行奖惩。(提供清晰和具体的反馈可以加强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并对学习效果有明显的影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奖惩,促使学生由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化)

2、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和维持学习兴趣。(在提供的学习材料、条件、实践与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人为的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产生疑问、探究问题答案的有关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3、指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增强对成功的期望。(进行归因训练,尽量帮助学生进行正确归因;尽量引导学生归因为个人的努力。)

4、合理设置课堂环境,妥善处理竞争和合作。(处理竞争合作,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变学习环境,学习环境可分为竞争型环境,合作型环境和个体型环境。)

5、培养自我效能感,增强学生成功的自信心。(培养自我效能,选择难易适中的任务,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体验,进而提高自我效能感;提供学习能力与自己差不多的学生取得成功的学习行为,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6

6、维护学生的自我价值,警惕自我妨碍策略。(理解和尊重学生由保护自我价值的需要,引导学生把自我价值的实现方式与正向、积极的学习行为相联系,避免从环境中体验到对自我价值的威胁感)

7、维护内在需要,促进外部动机内化。(创设能够充分满足学生胜利需要、归属需要和自主需要的环境,培养自我决定的学习动机)

五、材料分析题(每小题14分,共14 分。)

1、“这个程序实际上很简单。首先,你把总件数分成几组。当然,如果件数不多的话,一次就行了,……很重要的是,一次件数不能太多。就是说,每次太多不如少些好。这在短时间内似乎无所谓,但经常不注意这一点,就很容易造成麻烦。而且,一旦带来麻烦,其代价可能是很昂贵的。一开始,整个程序看上去比较复杂,但过不了多久,它就会成为你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当你读完这段话后,你可能根本无法理解它的意思。但是,如果给你一个标题“洗衣机使用说明书”,这段话就变得可理解了。

请你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解释这种现象,并谈谈其教学涵义。

2、李老师在教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课堂规矩,说:“如果你们想回答问题,你们可以像老师一样举起右手。”说完,教师在学生面前举起右手,但全班20多位学生都举起了左手。试分析学生产生这一现象的心理原因。

答:该案例中的对象为一年级小学生,大致为7岁左右,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可以将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至二岁);(2)前运算阶段(二至七岁)(3)具体运算阶段(七至十一二岁);(4)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至十四五岁)。因此,这些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都处于前运算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儿童凭借表象进行思维,能够根据物体和事物的不同性质来对他们做出不同的反应,但是他们的思维有着明显的自我中心的特点,认为别人所看到的世界与他们自己所看到的世界完全一样。在该案例中,老师在学生面前举起右手,这个行为在学生面前就是举起了左边的那只手,因此,他们毫不犹豫地举起了自己的左手,表现出很明显的自我中心的特点。由此可见,在这个前运算阶段,儿童只凭借表象思考,还没有形成逻辑思维能力,不能进行比较、分类、间接推理等逻辑运算,不懂得多角度看待问题和事物。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