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友旭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第31期
孙友旭
(济宁孔子国际学校,山东济宁272000)
摘要:本文以“人体的免疫功能”为例,从教材分析、教学环节、教学反思等方面探索思考,大胆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整编、研究,设计了基于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下的探究活动,希望和同行们切磋探讨,共同成长与进步!
关键词: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免疫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1-0185-02
笔者参加了济宁市教研优质课的评选活动,抽到的课题为《人体的免疫功能》,在备课过程中力求在学习方法、环节衔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做到与新课程理念接轨融合、贯穿统一。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源自济南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包括三部分内容:与生俱来的免疫力、后天获得的免疫力、计划免疫。根据内容也可概括划分为人体三道防线、免疫功能、计划免疫三部分。前者的划分利于学生自主预习时对三道防线和免疫的理解,但后者的划分更有利于体现教师驾驭课堂的主导性,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逻辑思维。本节课中有不少概念都是初中学生比较陌生的,教材中安排了形象生动的卡通插图,便于学生理解人体的三道防线。但是对于免疫的功能,教材中仅用一段文字进行概括,不利于学生建立知识链接,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而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免疫与计划免疫》中形象直观的插图完美诠释了免疫的功能,可作为教学参考素材。
2.教材中讲完人体的前两道防线后,直接引入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不是很妥。学生只有比较前两道防线和第三道防线的异同处后才能分析出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因此,可将概念的引入放到三道防线学习完。关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教材中再次引入形象的插图以人体对流行性腮腺炎的免疫过程为例来说明,以此突破重难点。之后,总结了免疫的功能,这虽是一个自然发生的教学环节,然而,在讲完第三道防线后,学生对抗体的产生依然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或维持力,如果这时通过设疑,将计划免疫的学习环节提前,将会起到更好效果。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人体的三道防线和功能。
2.概述人体免疫的概念和作用。
3.举例说明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5.描述计划免疫,列举计划免疫的实例,认同计划免疫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提高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的精细和完美,认识生命的坚毅,意识到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提高增强自身免疫力的认识。
三、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教师自制课件、学案;制作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的动画过程;搜集有关三道防线功能的演示动画。
2.准备小组合作学习的道具———每个小组内一幅人体轮廓图、分别代表抗原、抗体的彩色图纸;一副人体轮廓立体模型(150cm*100cm),分别代表抗原抗体的彩色图纸(大)等。
3.制作小组合作评价板。
(二)学生准备
1.以小组为单位,查询“儿童计划免疫”中的疫苗所预防的疾病,整理成文字介绍;搜集免疫器官的有关介绍;搜集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的相关资料。
2.准备好自己小时候的预防接种证。
四、基于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的探究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展示儿子图片,用简洁的语言介绍给学生认识,通过儿子具体的生活实例引入学生对免疫的认识;进而引入新课学习。
学生活动:认识到免疫系统对健康的重要性,准备好新课的学习。
(二)人体的三道防线
教师活动:(1)说明病原体的概念。让学生举例熟悉的病原体。(2)出示一些病原体的
图片,供学生认识了解。(3)设疑:人为什么能在大量病原体存在的环境中生活而不易患病呢?
学生活动:(1)了解,举例自己熟知的病原体。(2)观察图片,认识一些病原体。(3)思考回答:是因为人体中有抵抗病原体入侵的三道防线。
1.皮肤和黏膜。教师活动:(1)我们机体的什么结构能担此大任呢?如果让你安排,你会安排你的哪个结构首当其冲?为什么?(2 )出示皮肤阻挡功能的演示动画,学生理解。(3)
提问:病原体哪肯“善罢甘休”,它们找到了鼻孔、口腔等,试图“趁虚而入”,它们能够“随心所欲”吗?出示鼻毛、呼吸道上纤毛功能的动画,提问:呼吸道黏膜上纤毛具有什么作用?(4)出示链球菌的例子,提问:你认为皮肤还有什么作用?出示皮肤分泌物杀菌的演示动画。(5)通过刚才的学习,对你的生活习惯有什么启示?(6)引导学生归纳第一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学生活动:(1)皮肤。因为皮肤排列紧密,能够阻挡病原体的入侵。(2)仔细观看,充分理解皮肤机械阻挡的功能。(3)回顾旧知,联想到痰的形成过程,得出:黏膜上的纤毛有清扫异物的作用。(4)思考,回答:皮肤的分泌物还能杀菌。观察,理解。(5)讨论,回答:生活中注意卫生干净、勤洗手、勤洗澡,不能随地吐痰。(6)归纳并做好笔记。
2.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教师活动:(1)“百密而一疏”,皮肤受伤或黏膜受损,病原体突破了第一道防线,那结果又会怎么样呢?出示泪液中的溶菌酶杀灭病菌的动画和白细胞吞噬病菌的动画。(2)举例:泪液、唾液、乳汁中都含有溶菌酶。(3) 引导学生归纳第二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学生活动:(1)联想到白细胞的作用,观察动画后,对吞噬细胞和溶菌酶有了直观的认识。(2)对溶菌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3)总结归纳并做好笔记。
3.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教师活动:(1)提问:当病原体数量多,或者毒性很强时,我们的前两道防线有可能抵挡不住了,机体的什么结构会进行反击呢?(2)播放“免疫系统”的视频,要求学生收集有关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的信息,作好记录。(3)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享学习成果。(4)出示人体免疫器官分布图,师生总结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的概念。(5)过渡:第三道防线是如何起作用的呢?我们以人体对流行性腮腺炎的免疫过程为例,分析一下第三道防线的作用。(6)请患过腮腺炎的同学谈一下自己当时患病的感受。(7)小组探究合作学习活动:自主学习课本相关内容;小组内讨论一下人体对流行性腮腺炎的免疫过程,回答问题:①什么是抗体和抗原?②抗体是怎样起作用的?小组活动:材料:人体轮廓图、分别代表抗原、抗体的彩色图纸。合作模拟:腮腺炎病毒两次入侵人体时,机体的免疫过程。小组思考讨论:为什么患过腮腺炎的人能够抵抗腮腺炎病毒的再次侵袭?患过腮腺炎的人对乙型肝炎病毒或其他病毒有同样的抵抗力吗?为什么?(8)请小组代表同学充当小老师,上台模拟、讲解人体对腮腺炎病毒的免疫过程。(9)出示连线题(三种不同形状的抗原与三种不同形态的抗体),根据学生的抢答,动态演示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10)师生总结第三道防线的功能,总结的同时伴随着其动态演示过程。(11)补充:①不同的抗体存留在人体中的时间不同;②抗原不仅仅是病原体,还包括移植的器官、衰老死亡的细胞等。
学生活动:(1)思考,回答: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2)观看视频,将收集到的信息随时记录下来。(3)小组间交流有关免疫器官的介绍资料,相互评价。(4)及时整理,做好笔记。(5)仔细聆听。(6)聆听。(7)①自主学习教材相关内容,小组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将答案标记在课本上。②小组合作,动手模拟,交流展示。③讨论问题,交流答案,理解免疫的记忆功能、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8)小组间交流展示学习成果,教师适时补充,并采用鼓励和奖励策略及时作出肯定评价。(9)抢答连线题,观看不同抗原与对应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动态演示,充分理解抗体的特异性。(10)跟随教师引导,复述。观看简单生动的动态演示,理解第三道防线的作用。(11)及时汲取,做好笔记。
(三)计划免疫
教师活动:(1)提问:抗体是在人体患病后才产生的,毕竟给人带来了伤害和不便,那么有什么好的办法使人不得病也能产生抗体吗?(2)补充:特异性免疫包括自然免疫和人工免疫。提出自然免疫与人工免疫的概念。(3)提问:什么是疫苗?疫苗属于抗原还是抗体?(4)布
置自学任务:什么叫计划免疫?计划免疫有什么程序呢?计划免疫有什么意义?(5)引导学生拿出自己的预防接种证,小组内讨论一下接种过的疫苗和预防的疾病。
学生活动:(1)根据经验,立即回答:注射疫苗。(2)聆听、了解。(3)思考,回答疫苗的概念,分析得出:疫苗属于抗原。(4)自主学习活动。(5)小组内交流自己接种的疫苗,知道卡介苗是预防结核病的,脊髓灰质炎疫苗是预防小儿麻痹症的等。
(四)免疫的功能
教师活动:(1)引导学生从器官移植排斥现象、肿瘤产生、体内环境稳定几方面的实例总结出免疫的概念。后出示演示动画。(2)举例提出免疫异常症。学生活动:(1)观察图片、进一步理解免疫的功能。(2)举例。
(五)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1)提问:人体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是非常强大的,即使是癌变的细胞,免疫系统也能将它清除,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自身的免疫力,谁能谈一谈怎样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呢?(2)引导学生谈收获。(3)鼓励学生尝试构建知识概念图。
学生活动:(1)组间交流,提出各自的建议,例如注意个人卫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注意体育锻炼,还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等。(2)谈收获、心得。(3)尝试构建知识网络图。
五、教后反思
在对教材进行了充分的研磨后,笔者确立了适于自己和学生的教学方法。通过师生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学人体的前两道防线,接着放手交给学生,将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进行到底,把课堂还给学生,利用生生互学、以生为师方式突破学习重点,有利于学生自综合能力的提高。后面有关计划免疫和免疫的功能的学习,笔者也是抛出问题,让学生分别利用独立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归纳总结知识。教师要多加引导、锻炼,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让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