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山东济宁方言中的“来”
山东济宁方言中的“来”有一种不同于普通话的用法,那就是用于句末表示说话人和蔼可亲的态度,是一种情态标记;同时表明句子的时态,常用于现在时或过去时,是一种经济的时体标记。
标签:济宁方言 句末语气词 情态标记 时体标记
一、引言
济宁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济宁方言属于汉语北方方言区的中原官话,在山东方言范围内则归属于西鲁方言片。济宁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跟普通话有一些不同之处。本文只讨论济宁方言中用于句末的“来”字的分布规律和语用功能。
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总结了普通话中“来”的用法:来1(lái)动词、趋向动词;来2(lɑi)表约数的助词;来3(lɑi)用在句末的助词,表示曾经发生过什么事情,相当于“来着”。
对于“来1”和“来2”,济宁方言和普通话中的用法是一致的。“来3”在济宁方言中有着更为丰富的用法——它不仅仅是用在句末的一个语气词,更为重要的是,“来3”是济宁方言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时体标记,是济宁方言的一种经济用法。下面分析“来3”在济宁方言中的分布规律和语用功能。(为叙述方便,下文中的“来”特指“来3”)
二、时体标记
(一)过去时完成体的标记
在济宁方言中,“来”经常用于句子末尾,表示动作曾经发生过,并且完成了。如:
(1)你上哪儿来?
(2)出发来?
(3)我游泳去来,刚到家。
例(1)至(3)中的动作都是曾经发生的,并且到说话时动作已经完成,句子中能表示这种时体的只有“来”。所以,尽管“来”在句子中没有实在的意义,但因为它独自承担了表示句子时体的任务,因此,对于这些句子来说,句末的“来”是不可或缺的。试比较:
(1)a.你上哪儿来?
b.你上哪儿?
(2)a.出发来?
b.出发?
例(1)b、例(2)b 去掉“来”,动作的时体发生了变化,由过去完成时变成了一般将来时,例(1)b的意思是“你要上哪儿?”;例(2)b的意思是“是不是要出发?”或者是“你是说出发吗?”。有“来”没“来”,句子的语义大不一样。
(3)a.我游泳去来,刚到家。
*b.我游泳去,刚到家。
例(3)b因为去掉了“来”,前一个分句表示的将来时,就和后一个分句“刚到家”这一现在时互为矛盾了,因此,例(3)b是一个错句。
(二)进行体的标记——现在时进行体/过去时进行体
“来”用在句中,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可以是现在正在进行,也可以是过去正在进行。如:
(4)干嘛来,也不接电话!
例(4)的意思是问对方“正在干什么”,句子的时体是通过“来”表现出来的。但是,当句子中有其他表示时体的词语时,“来”表时体的作用就不是特别重要了。如:
(5)我写着东西来,一会儿再收拾。
(6)还迂磨(意思是“磨蹭”)着来,都几点了!
(7)刚才俺俩还念叨着你来,你正巧就来了!
(8)我昨天晚上还想着这件事来,今天一睁眼又忘了!
例(5)、例(6)表示“现在正在干什么”,是现在进行时;例(7)、例(8)表示“在过去的某个时段正在干什么”,是过去进行时。从结构上说,“来”在这四句中不是必须的,因为例(5)中的动词后面已经附带了进行体的标记“着”,例(8)在动词“想着”(“想着”≠“想+着”,这是一个词,意思是“记得、记住、不要忘了”——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的前面有表示动作持续不变的副词“还”,而例(6)、例(7)的动词前面既有“还”,动词的后面又有“着”。所以,以上四
句去掉“来”字也不会影响时体的表达。不过,添上一个“来”字,则更加强调了动作的持续性。试比较:
(5)a.我写着东西来,一会儿再收拾。
b.我写着东西,一会儿再收拾。
(6)a.还迂磨着来,都几点了!
b.还迂磨着,都几点了!
(7)a.刚才俺俩还念叨着你来,你正巧就来了!
b.刚才俺俩还念叨着你,你正巧就来了!
(8)a.我昨天晚上还想着这件事来,今天一睁眼又忘了!
b.我昨天晚上还想着这件事,今天一睁眼又忘了!
当然,在以上例句中,“来”也可以单独表示时体。如:
(5)c.我写东西来,一会儿再收拾。
(6)c.还迂磨来,都几点了!(此处的“还”有成句的作用,不能省去。)
(7)c.刚才俺俩念叨你来,你正巧就来了!
(8)c.我昨天晚上想着这件事来,今天一睁眼又忘了!
表示进行体的“来”类似于普通话中的句末语气词“呢”,具有“提醒对方特别注意自己说话内容中的某一点”的作用(胡明扬,1981)。比如例(5)a,用“来”特意强调“我”现在不能打扫卫生的原因是“我”正在写东西。
三、情态标记
“来”在济宁方言中是一个高频语气词,有着丰富的情态意义,最主要的功能是表明说话人在交际语境中对听话人的和善态度。
(一)表明和善的态度
1.用于疑问句末尾,使问话人的语调和蔼可亲,表明了问话人友善亲切的态度。如:
(9)干嘛来?看电视来。
如果不用“来”,整个问答就显得态度生硬,语气呛人,具有浓烈的火药味儿。试比较:
(9)a.干嘛来?看电视来。
b.干嘛?看电视。
2.用于打招呼。济宁方言中,几乎所有打招呼、亲切问询的话语的语尾都带一个“来”字。如:
(10)修车子来?/买早点来?/散步来?/包水饺来?/锻炼身体来?……
语尾使用“来”字,不仅突出“正在干什么”,而且话语的亲和力强,语气温和,凸显了人际关系的和谐美好。
3.用于称呼语后,表达说话人对被称呼者的亲情、友情。
1)可以用于长辈对晚辈的称呼。如:
(11)小来(“小”,是济宁人长辈对晚辈的称呼),赶紧写作业!
本来是语气强硬的祈使句,命令孩子写作业,但是一个“来”字,表现出了长辈与晚辈之间的亲昵关系。语气亲切、自然,使孩子感受到长辈对自己的呵护,不至于紧张、害怕、反感。
(12)恁姨来,多拿点,这些不够吃。
在济宁,长辈对于成年晚辈的称呼往往是从自家孩子辈分的角度称呼对方,所以有“恁姨”“恁嫂”“恁婶子”“恁叔”等这样的称呼,加上一个“来”字,更显得语气亲切、和善,让人不自觉地就接受了对方的建议。
2)用于晚辈对长辈的称呼。如:
(13)娘来/爹来/叔来/姨来/舅来
这种称呼既凑足了两个音节,又表达了晚辈对长辈的亲昵感情。
3)用于平辈之间。如:
(14)哥来,哥来,我做错了,下次一定注意!
(15)姐来,帮帮忙吧!
(16)兄弟来,谢谢啦!抽空咱再在一起坐坐。
被称作“哥”“姐”“兄弟”的一般不是自己的亲哥哥、亲姐姐、亲兄弟,而是济宁地区的“民间的官称”——尊称对方为“哥”“姐”,如果对方年龄比自己小,就亲切地称对方为“兄弟”,再加上一个“来”字,就更加拉近了自己和对方的关系,透出自己的友善、感谢甚至讨好之情。
另外,用“俺+XX来”表示一种善意的讽刺或戏谑,这种称谓往往与被称呼的人身份不符。如:
(17)“俺老师来!你这是干的啥活?!”
其实,对方并不是教师,只是说话人讽刺对方做事的方式或结果不值得效仿或不令人满意。
(18)“俺大哥来,你就不能少喝点?!”
说话人与对方未必是亲兄弟关系,往往是平辈异姓兄弟加好友;说话人也未必比对方年龄小,甚至往往年长于对方。说话人之所以这样称呼对方,是责备对方饮酒过量而失态,但责备中又不乏关怀。
(二)暗示询问
用在特指问的末尾,但不是单纯的询问,更重要的是要暗示对方“我不是不知道,只是现在忘了,请你提示一下”。如:
(19)这道题怎么做来?
(20)他家是哪里来?
(21)是让咱们拿这个来,还是那个来?
(22)那句话是怎么说的来?
(三)指明事实,略带夸张
有时“来”用在陈述句末尾,指明一个事实,但语气稍显夸张,这个“来”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呢”。如:
(23)老虎还得打盹儿来,别说人了!
(24)从曲阜到济宁还很远来!
(25)北湖修得还不孬来!
(26)你才是软蛋来!
四、“来”的其他用法
“来”在济宁方言中的使用频率非常高,除了以上所分析的以外,还有以下几种用法:
(一)用于特指问的省略式,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呢”。
(27)张三来?(张三呢?)
意思是“张三在哪儿?”“你们都走了,张三怎么办?”“张三去不去?”……
(二)和指示代词“这”“那”、疑问代词“哪”构成“这来”“那来”“哪来”表示处所,相当于“这里”“那里”“哪里”
(28)你在哪来来?(你正在哪里?)
(29)这来再改一下,那来就不用动了。
这似乎是“这里来”“那里来”“哪里来”在语流中,因为语速较快而使得中间的“里”读音弱化甚至脱落而导致的结果。
五、结语
济宁方言中用在句子末尾的“来”字,和普通话中的语气词“呢”有相似的地方,但又比“呢”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功能。它可以用于非是非问句,尤其是用于特指问句的末尾,也可以用于陈述句。其功能主要有二:一是时体标记,标明句子的时体——是完成还是进行,是过去还是现在,从而代替了表示时间的词语,像“刚才、昨天、正在”等等,这是济宁方言的一种经济用法;二是情态标记,“来”有着丰富的语气内涵,主要是传递了说话者的友善、亲切之情,拉近了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距离,融洽了两者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胡明扬.北京话的语气词和叹词[J].中国语文,1981,(5~6).
[4]徐晶凝.情态表达与时体表达的互相渗透——兼谈语气助词的范
围确定[J].汉语学习,2008,(1).
(周晓静 山东济宁 济宁学院中文系 27315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