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水浒传》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2020-06-23 来源:乌哈旅游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一、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同而不同的英雄群像

作为一部英雄传奇的典范之作,《水浒传》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超伦绝群而又神态各异的英雄形象。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说: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并且,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水浒传序三》)。如果我们嫌这话言过其实,但至少应该承认,《水浒》中几十个主要人物,确实是写的活龙活现的。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将性格相近的一类人物,写得各个不同。像明代批评家叶昼指出的那样:《水浒传》文字,绝妙千古。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辨。如鲁智深、李逵、武松、阮小七、石秀、呼延灼、刘唐等众人,都是急性的,渠形容刻画来,各有派头,各有光景,各有家数,各有身份,一毫不差,半些不混,读去自有分辨,不必见其姓名,一睹事实,就知某人某人也(荣与堂《水浒传》第三回回评)。

这里,我们看林冲、杨志和鲁达的同与不同。相同在于,他们三个都是军官,都有过不幸遭遇,都是被逼造反,在身份、经历上有许多相同之处。但由于他们现实追求不同,当初在恶势力迫害面前,便表现了不同的个性:林冲为保官,表现的是软弱性;杨志为求官,表现的是奴才性;鲁达既不想保官,丢了官也不愿意再求,因而表现的是彻底的反抗性。这是身份相同却性格不同。

再有一类,就是基本性格相同却又同中有异,同类性格却又有细微差别。比如,李逵与鲁达,主流性格都是粗,但粗中又不乏细,就是我们常说的粗中有细。而都是粗中有细,其实他们既粗得不同,又细得不同。李逵的粗,是粗得有点野气,是粗野。粗中带有一身鲁莽庄稼汉和无业游民的习气,动不动就发火使气,遇事从来不问青红皂白,总是一说二

骂三打。结果不是吃亏,像水里斗张顺;就是后悔,像负荆请罪。而鲁达就不同了,鲁达的粗是粗得有些豪气,是粗豪。完全是一副下级军官的形象。干什么事都性急。在酒楼里听到隔壁有哭声,马上将碟儿盏儿丢在楼板上,引出后来的拳打镇关西。他的打人杀人,常常表现的是抱打不平的粗豪之气。再说细,李逵的细是细得憨,细得老实。如第一次见宋江,戴宗让他赶紧下拜,但他却迟迟不肯。说若真个是宋公明,我便下拜,若是闲人,我却拜甚鸟!节级哥哥,不要赚我拜了,你却笑我!再如,高唐州下枯井救柴进,本是自告奋勇,却又对宋江、吴用说:我下去不怕,你们莫割断了绳索,可见,李逵得细是细得憨厚,细得老实,甚至细得有点小心眼儿。再看鲁达就不一样了。他拳打镇关西本不是要打死他,不过就是想玩弄他,教训他。可不承想三拳下去,下手太重了,镇关西竟断了气。杀人是要偿命的,鲁达心里自然后怕,但他这时却表现得相当机智,一点儿也不慌乱,而是虚晃一枪,回头指着郑屠尸首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模大样地走去。等回到下处,就飞也似地逃走了。这种细,是遇事不慌的细,非常巧妙地蒙蔽了周围的看客,为自己从容逃亡争取了时间。这自然是细得精,细得老练。细得有见识。

为了达到这种人物性格同而不同的艺术效果,《水浒》作者常常采用这种手法:故意制造类型相同的人物,描写冲突相似的情节,相互映衬,犯中求避,在比照中突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具体例子像金圣叹又说:武松打虎后,又写李逵杀虎,又写二解争虎;潘金莲偷汉后,又写潘巧云偷汉;江州城劫法场后,又写大名府劫法场;何涛捕盗后,又写黄安捕盗;林冲起解后,又写卢俊义起解;朱同雷横放晁盖后,又写朱同雷横放宋江等,正是故意要把题目犯了,却有本事出落得无一点一画相借(《读第五才子书法》)。就武松打虎和李逵杀虎来说,情节相似,但写武松打虎,纯是精细;写李逵杀虎,纯是大胆。若要李逵学武松一毫,李逵不能;若要武松学李逵一毫,武松亦不干。武松杀嫂与石秀杀嫂也不同:武松全是为兄报仇,而己不曾与焉;石秀杀潘巧云,不过为己明冤而已,并与杨雄无与也。武松表现为义烈,而石秀则有些狠毒。

二、与内容相适应的艺术结构

《水浒》的结构是以单线纵向进行的。71回以前,是以人为单元,写诸多英雄先后造反,像众虎归山,像百川聚海。开篇高俅发迹,有交待起义背景的作用。高俅逼走王进,是官逼民反的开始。接着由王进引出史进,史进引出鲁达,鲁达引出林冲,林冲引出杨志,杨志引出晁盖等人,再由晁盖等人引出宋江,宋江引出武松,如此像滚雪球一样,直到一百单八将齐集梁山,起义事业由小到大;71回以后,是以事为顺序,写梁山义军两赢童贯,三败高俅,接受招安,北征辽,南打方腊,最后以惨败结局而告终。整个情节的安排,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有结局。分开说,全书可分出林冲传、鲁达传、武松传、李逵传、宋江传、三阮传等许多独立精彩的片断,即民间通常所谓的武十回、宋十回等,这明显是继承了长篇说话的表现手法,即把一些主要人物和事件相对集中起来加以叙述,以满足群众一天听一段书的要求。而这些独立的短篇或中篇,组成一部《水浒》的长篇,就使其形式呈现出珠串式的线形结构,如同我们常说的红线串珠。这根线就是梁山起义事业由分散的个人传奇故事而逐步走向联合,再到大聚义,最后再走上招安道路的全部过程。如果没有这个主线贯穿,那么各个英雄传奇故事便如同散落的珠子;有了这根主线,小说的结构才成为这样一个庞大的有机整体。

三、成熟的白话语体

唐宋以来的变文、话本之类,是我国白话小说的发轫,但多数写得文白相间,简陋不畅,就是《三国演义》,虽以通俗相标榜,但由于受到演义历史的制约,仍显得半文不白。而《水浒》虽然依托于史实,但人物情节几乎完全出于创造,因此它能娴熟地运用白话来写景、叙事、传神。可以说,《水浒传》和《红楼梦》一样,都代表了我国古代章回小说语言的最高成就:《红楼》的语言吸收了传统诗词、散文的特点,带有鲜明的文人创作的风格,清新自然,典雅秀丽;《水浒》的语言则更多的是吸取民间说唱文学的成就,带有更浓烈的

民间文学色彩,更生动泼辣,酣畅淋漓。

比如,林冲被押解到野猪林,早望见前面烟笼雾锁,一座猛恶林子。用烟垄雾锁猛恶的字眼,来形容野猪林的险恶,充满杀机,预示着林冲危在旦夕。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多次写雪景: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那雪下的正紧,看那雪,到晚越下的紧了。这一方面是情节发展的需要,雪天寒冷,引起林冲去买酒;大雪压倒了草屋,使林冲得以离开草料场,才逃脱厄运;雪浸灭了火盆,说明草料场被烧,不是由于林冲不小心失火,而是陆谦等人纵火。另一方面,如鲁迅所说:那雪下的紧一句,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花边文学》)因为紧字不仅写出了风雪之大,写出了环境的压迫感,而且也隐含了林冲心理的压迫感。

特别是在人物语言个性化方面,《水浒传》能一样人,便还他一样说话(金人瑞《读第五才子书法》),从对话中能看出不同人物的性格。这不但标志了我国古代运用白话语体创作小说已经成熟,而且对整个白话文学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意义。可以说《水浒传》是中国白话文学的一座里程碑。

四、《水浒传》的影响

在《水浒传》的影响之下,明清的传奇小说也非常兴盛。其中明代有说唐、说岳和说杨三大系列。

(1)说唐系列有《大唐秦王词话》、《隋唐两朝志传》和《唐书志传》三种,写隋末群雄逐鹿的故事。他们都是以李世民为中心,将民间传说的隋末诸位英雄尉迟恭、秦琼、程咬金、单雄信等人的故事荟萃成书。虽艺术上较粗糙,人物形象较单薄,但对后来的《隋唐演义》、《说唐全传》有重要奠基作用。

(2)说岳系列明代比较重要的是熊大木的《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又名《大宋演义英烈传》、《岳武穆精忠传》)。这是历史上第一部以岳飞故事为题材的长篇小说。该书既尊重历史事实,有兼容野史传闻,较好地刻画了岳飞的儒将形象。另外,到了清代,又有题为钱采编写,金丰增订的《说岳全传》,小说从岳飞降生,写到岳雷带兵直捣黄龙府,通过岳飞及岳家军的抗金故事,深刻表现了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也展现了当时朝廷主战派与主和派的矛盾,显示了强烈的民族精神。全书虚实相间,合情合理,语言通俗生动,是流传最广的说岳故事范本。

(3)说杨系列在明代有两种最为有名:一是熊大木的《北宋志传》(又叫《杨家将传》),共50回。二是《杨家府演义》8卷58则。两书前半基本相同,写杨令公抗辽被围殉国,扬延昭继承父志,上阵杀敌,灭辽全胜,六郎及其儿子杨宗保和杨门女将都立下战功。后杨宗保平定西夏,十二寡妇征西,克敌凯旋,《北宋志传》至此结束。《杨家府演义》还有宰相张茂进谗言于帝,杨文广之子杨怀玉愤而黑夜除奸,率领全家上太行山结束。不仅使情节更加完整、充分,而且还避免了功成名就的大团圆结局,对封建皇权的用人政策提出了质疑。

两书虽冠以志传、演义名称,但实际大部分没有史料根据,故而并不是严格的历史小说,而是以历史事件为依托的英雄传奇小说。虽然人物形象性格差别不大,艺术上也没什么突破,但很多故事却十分精彩,在民间流传极广,如幽州大战、杨业撞死李陵碑、杨延昭把守三关、杨宗保大破天门阵、十二寡妇征西等情节,都是脍炙人口的片断。

清代的英雄传奇主要是《水浒》的三部续书:《水浒后传》、《后水浒传》、《结水浒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