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塞不闻香臭
论曰鼻有生息肉,不知香臭者,亦有无息肉,不知香臭者,生息肉不知香臭,已列方剂,此姑论鼻塞不闻香臭,盖鼻之窒塞,或冷风乘肺,或肺经壅热,冷热固异,其塞则一,皆肺脏不和,气不宣通故也,治塞者,当审其冷热。
治鼻塞不闻香臭,款冬花丸方
款冬花 槟榔(锉) 百合 麦门冬(去心焙) 桔梗(炒) 天门冬(去心焙) 地骨皮 羚羊角(镑) 贝母(去心) 山栀子仁 大黄(锉炒) 黄芩(去黑心) 防风(去叉) 杏仁(去皮尖双仁炒) 郁李仁(去皮炒各二两) 人参 山芋 柴胡(去苗各一两半) 百部 甘草(炙)苦参(各一两)桑根白皮(锉) 旋复花(各四两) 牛黄(研) 木香(各半两) 蛤蚧(一对全者酥炙)
上二十六味,捣研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食后温浆水下。
治头旋鼻塞,不知香臭,苁蓉丸方
肉苁蓉(酒浸一宿切焙) 石钟乳(研成粉) 五味子 菟丝子(酒浸别捣) 蛇床子(炒)山芋(各一两) 泽泻 石斛(去根) 甘菊花 细辛(去苗叶) 续断 鹿茸(去毛酒浸炙) 防风(去叉) 秦艽(去苗土) 黄 (锉) 干姜(炮) 柏子仁(别研各三分)
上一十七味,除别研外,捣罗为末同和匀,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温酒下、日再,不饮酒枣汤下,服药三日后,灸百会穴三七壮,即贴如神膏。
如神膏方
蓖麻子(去壳) 杏仁(去皮尖) 印子盐 芎 防风(去叉) 松脂(各一分) 蜡(半两)油(一升)
上八味,先入油于银器中,次将诸药作粗散,入油中,微火上煎成膏,滤去滓,瓷器盛,每用约大小贴之,日一换。
治鼻塞不闻香臭,天门冬丸方
天门冬(去心焙) 白茯苓(去黑皮各五两) 人参 枳实(去瓤麸炒) 甘草(炙各三两)槟榔(锉二两)
上六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后浆水下,日再,暑月以牛乳下。
治肺实鼻塞,不闻香臭,百部散方
百部(二两) 款冬花 贝母(去心) 白薇(各一两) 上四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米饮调下。 治鼻塞不闻香臭,防风汤方
防风(去叉半两) 栀子(去皮七枚) 升麻(一两) 石膏(碎三两) 麻黄(去根节三分)桂(去粗皮半两) 木通(锉一两一分)
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温服,日再。
治鼻塞不通,不闻香臭,或生息肉生疮,排风散方
防风(去叉) 秦艽(去苗土) 山芋 吴茱萸(汤浸焙炒) 天雄(炮裂去皮脐各一两) 羌活(去芦头半两)
上六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空心温酒调下。 治鼻中不利,窒塞不闻香臭,通气膏方
木通 当归(切焙) 芎 蕤仁 桂(去粗皮各半两) 细辛(去苗叶) 白芷(各三分)
上七味细锉,与羊髓三两,同于银石器中,微火煎,候白芷黄色,去滓澄凝,每取小豆大,塞鼻中、日再。
治鼻塞不闻香臭,甘遂散方
甘遂 细辛(去苗叶) 附子(炮裂去皮脐) 木通(锉各一分) 上四味,捣罗为散,每以少许,绵裹塞鼻中,当有清水出,病重者,或清水下一二升,卧时安药,若微痛当忍之,勿触风冷。
治鼻塞不闻香臭,芎 散方
芎 辛荑(各一两) 细辛(去苗叶三分) 木通(锉半两) 上四味,捣罗为散,每以少许,绵裹塞鼻中,湿即易之,五七日瘥。
治鼻塞不闻香臭。通顶散方
滑石(研) 胡黄连(末各一分) 瓜蒂(为末七枚) 麝香(研半两) 蟾酥(研一钱)
上五味同研匀,每以少许,吹入鼻中即瘥。 治鼻塞不闻香臭,瓜蒂散方 瓜蒂 藜芦(各一分)
上二味,捣罗为散,每以一钱匕,绵裹塞鼻中,日三易。 治鼻塞不闻香臭,细辛散方 细辛(去苗叶) 瓜蒂(各一分) 上二味,捣罗为散,以少许吹鼻中。 鼻炎的中医辩证法
肺开窍于鼻,鼻为肺之外窍,故鼻病与肺的关系最为密切;此外,与心·胆等脏腑以及脑髓·督脉等有关,胃·大小肠等的经络也都经过鼻部。引起鼻病的原因多为内火·积热。湿蕴生热,痰浊上壅,气机失利,以及风·寒·燥·火和疫疠的侵袭。鼻病常见的症状为鼻塞·流涕·鼻额头痛·不闻香臭·鼻出血等。肺虚卫气不固,复感寒邪,壅塞清窍,则鼻塞·流清涕;寒邪化热,则成臭涕。肺与大肠浊气上熏,清窍蒙蔽,则不闻香臭。心肺与胃肠热盛,至血热妄行,则鼻中出血。内热外风凝聚或清气不升,浊阴上扰,或胆热上移,均可致鼻额疼痛。鼻病的治疗方法友以下两种。
一·内服法:急性炎症,宜用清解寒毒;新受风寒,多与辛散。对于慢性炎症,可用清火·通气·除痰·去浊诸法。久病体虚者,又需清补。
二·外治法:有止血通气消肿的正气枕头等等。针灸对鼻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鼻窦炎中医称为“鼻渊”,慢性者又称“脑漏”。本病由于肺清肃或胆经之热上升,或头额长久受寒所致。其初起之诱因。多为风寒侵袭,郁久化热。 鼻渊的辨证要点首分虚实。一般暴起,初病,体质壮实者多为实证;久病,体弱,病情缠绵,时轻时重者多虚中夹实,纯虚者少。实证应分清风、湿、热的偏重;虚证要注意气虚、阴虚、阳虚的不同,同时还须辨别与肺、胆、脾(胃)、肾的关系。 鼻涕的形色气味是辨证的重要依据。清涕,示风寒及体虚卫表不固;粘黄涕,
示感受风热或风寒化热;黄脓涕黄稠量多,多为热毒蕴结,示湿热内蕴;臭涕,示热毒蕴藏,浊气弥漫;粘涕量多不断,示脾肺俱虚,气不摄津,或脑渗为涕;涕中夹血,多为燥火上干,但应警惕癌变。 鼻渊以热证居多,病久可以伤气,多与肺有关。
一·急性型
〔主症〕鼻涕浊黄,有臭味,鼻塞不通,嗅觉不灵,晨起或下午头晕头痛。初起每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全身酸痛,四肢无力。脉浮数或滑数。症属内热不清,复感外风,郁而化热。
治疗原则:鼻渊初起属实者,当以祛邪为要;久病正虚,应注意扶正祛邪。祛邪之法,不外疏风、清热、除湿。虚以气虚为多,阴虚次之,阳虚较少。用药当留意益气而不助火,养阴而不碍湿。宣窍止涕之品,如苍耳、辛夷·白芷之类,各法中皆可适当选用。内外合治,综合疗法治疗本病尤具特长,对提高疗效至关重要。
〔治法〕散风清热。
〔方例〕 苍耳子散加味:白芷·薄荷·辛夷· 苍耳子·川穹·菊花·蚤休 。发热恶寒,加荆芥·防风;头痛重,加藁本或者蔓荆子。
鼻利丸:白芷一两·川穹六钱·升麻·三钱·天麻六钱·防风一两·细辛三钱· 蔓荆子一两·菖蒲八钱·薄荷五钱·桔梗六钱·甘草一两·浙贝一两·僵蝉五钱,上药共为细末。练蜜为丸,每丸二钱。每服一丸,每日二次。
实证: 1.肺经风热证
主要症状:鼻流多量黄白粘涕,鼻塞时作,嗅觉减退,鼻甲肌膜红肿,前额或颧部疼痛,全身并见发热恶寒,咳嗽痰多,口干、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数或滑数。
治疗方法:疏风清热,辛宣利窍。
常用方药:苍耳子散加黄芩、菊花、葛根、连翘。方中苍耳子、辛夷、白芷、薄荷疏风利窍,菊花、黄芩、葛根、连翘清解上焦风热。
2.胆腑郁热证
主要症状:鼻涕黄浊稠如脓,量多有臭味,鼻塞,嗅觉差,鼻窍肌膜红赤肿胀,头痛剧烈,或前额痛,或双侧太阳穴痛,或面部颧骨
疼痛;并见发热,口苦咽干,目眩,耳鸣耳聋,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疗方法:清胆泻火,化湿通窍。
常用方药:龙胆泻肝汤,方中龙胆草、黄芩、栀子以苦泄胆火;泽泻、木通、车前子导湿热下行;当归、生地养血;柴胡为肝胆经引经药,使药达病所。并可同时服用笔者研制的藿胆丸行气化浊,凡胆火上薰,浊涕淋漓量多而臭甚者用之尤验。
3.脾经湿热证
主要症状:鼻涕黄浊量多,涓涓 长流,涕带臭味,鼻塞较甚,嗅觉消失,鼻窍肌膜红肿,并见头痛剧烈,头重头胀不适,肢体困倦,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
治疗方法:清脾化湿,芳香通窍。
常用方药:①黄芩滑石汤,方中黄芩、滑石、木通清热利湿;茯苓,猪苓、大腹皮、白蔻仁化湿祛湿,行气醒脾。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之功,适用于湿邪在中焦,湿热并见之鼻渊。②加味四苓散,方中猪苓、茯苓、泽泻、白术健脾利水,厚朴、陈皮行气化湿,芳香辟秽,用于脾经湿邪偏重之鼻渊。
虚证: 1.肺气虚寒证
主要症状:鼻涕粘白量多,无臭味,嗅觉减退,鼻塞或轻或重,鼻窍肌膜肿胀淡红,每遇风冷加重,并伴见头重头昏,自汗恶风,气短无力,懒言声低,咳嗽痰稀,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
治疗方法:益气温肺,散寒通窍。
常用方药:温肺汤,方中黄芪补气固表;升麻,葛根开发胃中清气;羌活、防风祛散风寒,除湿止痛;麻黄、葱白疏风散邪,宣利肺气;丁香芳香辟秽;甘草调和诸药。
2.脾气虚弱证
主要症状:涕多粘浊色白,久延不已,鼻塞不利,香臭难辨,头昏目眩,少气懒言,四肢倦怠,食少,大便不实或溏泻,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缓无力。
治疗方法:益气健脾,清利湿浊。
常用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味,方中参、芪、术、草补益中气,当归养血,陈皮调气,升、柴引清上行,有补气升清之功,对久病脾虚,气不摄津,涕下粘浊色白者,用之甚合病机。
3.髓海不充证
主要症状:涕出脓粘,或如鱼脑,涓涓不止,眩晕,耳鸣,视物不清,腰膝酸软,阴虚盗汗,颧红咽干,舌燥,舌质红,苔少而干,脉细数。肾阳虚则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质淡而胖,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疗方法:补肾填精,益脑止涕。
常用方药:①肾阴虚可用六味地黄丸合生脉散。六味地黄丸滋肾阴,合生脉散乃取金水相生之意。②阴阳两虚可选用补脑丸。取参、芪以补气,鹿茸、熟地、萸肉、杞子、苁蓉、杜仲、菟丝子、五味子等以补肾填精,精足则能生髓,对久病髓海不充之鼻渊,用之有益脑止涕之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