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教育对策
中小学生是社会成员中的一个重要群体,洞悉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以及个性特点,重视他们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促使每一个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对安庆市城郊结合部部分学校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他们朝气蓬勃、乐观开朗、聪明智慧,遵守纪律、自信自强、奋发向上,但也有小部分中小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常或者心理障碍等,这些不健康心理有哪些主要表现?作为学校和教师如何开展有有对性的教育呢?
一、心胸狭窄,抑郁寡欢。个别学生由于父亲或母亲因故(车祸、恶疾等)不幸身亡,致使家庭生活困难,自幼心理受到创伤,加上同龄人的歧视,变得敏感多疑,在学校受不得半点儿委屈和批评。遇事好猜疑,甚至连别人的帮助,他们也常常理解为另有所图,并且牵强附会、煞有介事。日积月累,内心深处形成“意結”而难以摆脱,整日忧心忡忡,孤独无言。对生活缺乏热情,甚至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对于此类学生,学校和教师应当从实际出发,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帮助。一些低年级女教师很有教育策略,她们往往只是为蓬头的小女孩或垢脸的小男生梳过一次头或洗过一次脸,或缝过一次纽扣便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说,她曾用织毛衣剩下的毛线为班上的一个单亲家庭的小女孩织了一双小手套,谁知这个一直跟着粗心的姨妈生活的小女孩接过手套后一下子泪流满面。后来,小女孩将手套珍藏在自己的枕头底下,再冷的天,她也舍不得戴在手上。其实,感人心者,莫过于情,“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前苏联教育家捷尔任斯基语)。为人师者应该对这些不幸家庭的孩子多一份真诚、多一份慈爱,同时还要经常与家长配合,尽力为孩子
创造一个温暖、愉快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引导他们经常参加集体活动(郊游、拔河比赛、球类比赛等);教育其他同学主动接近他们,热情帮助他们;引导他们阅读一些内容健康的优秀文学作品,让他们多向身处逆境奋发图强的英雄人物学习,逐渐消除其心理“意結”,从而乐观向上地生活与学习。
二、自卑怯懦,退避畏缩。有些独生子女尤其是少数几代单传的“小皇帝”,在家庭中娇生惯养,老一辈过分溺爱和袒护,以致后来自理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低下,对成人的依赖性很强,缺乏独立性,意志也比较薄弱。上学后社会适应性差,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较多,考试成绩经常“垫底”,对挫折和失败的体验也比较多,久而久之,滋生了自卑怯懦的不健康心理。表现为在人前做事,手足无措、惟恐别人讥笑自己、伤害自己,甚至在课堂上做作业也要遮遮掩掩,生怕别人见到了耻笑。怯懦与自卑心理相连,几乎完全没有自信心,精神萎靡不振、软弱、犹豫,对前途更有一种渺茫失望之感。
这类学生,如果教育不当就会加重其自卑感,所以教师应要求他们从低起点开始,根据他们的接受能力逐步提高要求,因为这些学生内心深处都潜藏着要求表现自己才能,改变自己处境的强烈愿望,若能为其提供适宜的表现机会,那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师可设计一些较容易解答的问题,让他们在课堂上解答,或与其家长配合,在每次课堂小测验前,有意识将测验范围甚至主要内容告诉家长,让孩子提前准备,(所透露的内容应当逐次减少)旨在让他们经历从“我也能考出这样的好成绩”这样一段心路,从而找回自信。对他们每取得一点进步应及时表扬、鼓励,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逐渐消除自卑感。
三、逆反报复,自暴自弃。由于家庭教育与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在一些中学特别是纪律较差的班级中,总会有几个“问题”学生,他们经常以破坏课堂纪律、捉弄教师、欺侮同学、损坏公物、搞恶作剧来发泄自己心中的怨气。其实,他们也曾有着强烈的自尊心,
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只是由于学习成绩差且常犯错误,一次次遭到训斥、讽刺、冷落,使其自尊心严重受挫。为了满足自己已扭曲的自尊,便把不满投射到外界和他人身上,将教师的教育视为故意“找茬儿”,将家长的说教视为嫌弃他们,将同学们的帮助看作嘲讽他们,将破坏纪律当成是英雄行为,并以此为资本炫耀自己,已达到矛盾心理的平衡。所以他们对人往往采取疏远、回避和警惕的态度,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这些学生往往服软不服硬,对自己所佩服的人很讲义气,尤其是对那些“自己人”更是言听计从。这是因为他们在学校和家庭经常受到指责和冷遇,很少得到爱,一旦有人对他们施以关爱,便会很快与之交上朋友。
身负“教书育人”之重任的教师应充当起这个“自己人”的角色。一是在他们得“理”却受冤之时,教师不妨仗义直言,主动为他们解“围”,以投所“好”。二是当他们身处窘境的时候,要施以朋友式的关爱,以解除其戒备心理,缩小心理距离,达到心理相融。三是当他(她)们将教师视为“自己人”,即取得他们的信任之后,要因势利导,对其提出严格要求,实施期待教育,不断启引他们的内驱力,进而将教育要求内化为其自身的成长要求。当然,在教育、转化过程中,要允许他们可能出现一些小反复,在“反复”中再耐心诱导,切忌急躁或急于求成。一旦这些学生真正转变了,很可能就是“金不换”式的学生。
四、精神萎靡,异性敏感。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急剧变化的阶段,也是性成熟开始时期。由于生理原因,他们大多表现为对性知识有着强烈探索欲望,对自我形象特别关注,对异性产生向往与追求,甚至滋生朦胧的爱慕之情。这些原来是很正常的心理反应。但也有极个别学生沉湎于对异性的想象之中,课堂上经常走神、发呆,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减退,学习成绩急剧下降,严重的甚至达到举止轻浮,戏弄异性甚至违纪违法。产生这种心理上的反常原因主要有:传阅言情或者艳情“口袋书”,观看黄色光盘,受社会上坏人的引诱或教唆,有的还因为家庭中成人生活的不检点或生活方式腐朽的影响。
对于这样的学生,一是要加强生理卫生知识教育。学校要将这项工作纳入青少年卫生保健教育和社会伦理道德教育之中。二是要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之间的正常交往,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认识水平。三是引导学生学会情感迁移,即针对青少年年龄特点,更好地开展体育文艺、科教等兴趣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使他们无意识的本能冲动能够转移、升华到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生活中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怀疑对方AI换脸可以让对方摁鼻子 真人摁下去鼻子会变形
女子野生动物园下车狼悄悄靠近 后车司机按喇叭提醒
睡前玩8分钟手机身体兴奋1小时 还可能让你“变丑”
惊蛰为啥吃梨?倒春寒来不来就看惊蛰
男子高速犯困开智能驾驶出事故 60万刚买的奔驰严重损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