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昌平区2015-2016学年初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昌平区2015-2016学年初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2020-01-15 来源:乌哈旅游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初二年级期末质量抽测

语文试卷2016.7

考 生 须 知 1.本试卷共12页,共五道大题,23道小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姓名和考试编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请将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一、基础•运用(共22分)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共6分)

荷花不奢求浓艳,不遗憾平凡。当生命火花最炽热时,它微微含笑,在碧水蓝天的画卷上点金涂丹。它不强求浮华,却拥有新鲜活泼的美丽内质□ 它不强..求辉煌,却拥有默守一枝的宁静□ 它虽然在水中独立,却不离群生长。当最后一【甲】(辫、瓣)“云霞”飘落水面时,它也毫不忧伤,仍在寂静的湖面下留有沉甸甸的收获□ 藕节□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强求qiáng活泼.pō B. 强求qiǎng活泼.bō C.强求qiǎng活泼.pōD. 强求qiáng活泼.bō

(2)文中【甲】处应填写的汉字和对画线字笔顺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辫“它”字的第四笔是“B.瓣 “它”字的第四笔是“C.辫“它”字的第四笔是“D.瓣“它”字的第四笔是“

” ” ” ”

(3)根据语境,在文中“□”处填写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 ”。 B. 。。——。 C.。。 “ ”。 D. ;;——。

2.结合语境,将下列语句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映日荷花,接天莲叶,亭亭莲蓬,柔嫩玉藕,无不牵惹诗情,引人遐思。让我们学做荷花的事业吧,_____;让我们学做莲叶的事业吧,___;让我们学做莲子的事业吧,_____;让我们学做藕的事业吧,____。

①把寂寞留给自己②把芬芳献给他人③以苦心孕育未来④以爱心拥护生活 A.②①④③B.①④③②C.③②④①D.②④③①

3.江西九江的琵琶亭有一副对联,上联是:“一弹流水一弹月”,下面选项中最适合作为下联的一项是(2分)

A.半入江风半入云 B.一味清凉上月时 C.二分明月万梅花D.三月细雨春妩媚

4.下列成语中,全都源于寓言故事的一项是(2分) A.卧薪尝胆 鹤立鸡群B.家徒四壁 完璧归赵 C.守株待兔 坐井观天D.滥竽充数 闻鸡起舞 5.在下面语段中,依次填入人名,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阅读古典诗词,你可以品味诗人的思想感情,继而有所思,有所悟。读_______,你懂得了什么叫诗画情缘;读_______,你懂得了什么是忧民情结;读陆游,你明白了什么是爱国情怀。读着,品着,渐渐地,你已经和诗人融为一体了,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己的思想修养和审美情趣。 A.白居易 刘禹锡B.李白 文天祥 C.王维 杜甫 D.苏轼 辛弃疾 6.默写。(共6分)

(1)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_____,零丁洋里叹零丁。(文天祥《过零丁洋》)

(3)读《三国演义》“巧借东风”的故事,你会联想到杜牧《赤壁》中的诗句:_____,_____。

(4)宁静的夜晚,皎洁的月光洒向湖面,水中的月影如同一块美丽的圆玉。时而有微风吹来,湖面泛起粼粼波光。面对此景,你会想到这样两句古诗文“_____,_____。”

7.古诗欣赏。(共2分)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请你说说“见”字的精妙之处。 答:____

二、名著阅读(共10分)

8.(1)《三国演义》是_①_(作者)写的一部长篇_②_体历史演义小说。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_③_、_④_、_⑤_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5分)

(2)世人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认为曹操是英雄,也有人认为曹操是小人„„请结合《三国演义》中的事例,谈谈你对曹操的评价。(2分) 答:____

(3)《三国演义》中,有很多关于计谋的故事,请你简述“王允巧施连环计”的故事。(50-80字)(3分) 答:____

三、文言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第9-11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乙】

匡衡①字雅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③,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④给以书,遂成大学⑤。

【注释】①匡衡: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②逮:及、到。③文不识:人名。④资:借。

⑤大学:大学问家。

9.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走送之走:___ .(2)资给以书以:___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翻译:___ (2)以书映光而读之翻译:___

11.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填写下列空格。(4分)

【甲】【乙】两段文字都写了古人求学的故事,其中【甲】文写的是宋濂_①_的故事,【乙】文写的是匡衡凿壁偷光读书和_②_的故事。可见,二人后来取得显著成就是与他们的_③_和_④_分不开的。 四、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阅读《“不假思索”的肌肉记忆》,完成第12-14题。(共9分) ⑴我们都知道记忆的功能是由大脑完成的,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当人们需要记忆一些必须由身体参与的技能和运动时,除了通过大脑进行记忆之外,肌肉自身也会自觉启动记忆功能。

⑵肌肉记忆虽然听起来很陌生,但在生活中却相当常见。用筷子、骑自行车、跳舞、做体操、演奏乐器等等,无一不需要肌肉记忆的配合。就拿弹钢琴来说,有时候一首曲子弹到一半,突然想不起后面的谱子了,这时候无论你怎么绞尽脑汁地回忆,都没有任何进展。但是,如果你能从头开始,再弹一遍曲子,很可能到卡壳的地方就自然而然地顺下去了,这就是你身体的肌肉记忆在起作用。 ⑶再比如打羽毛球,所有人都可以用大脑记住一系列规则和技巧,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个没有经过训练的普通人可能和林丹打得一样好吗?

⑷林丹之所以成为“超级丹”,不是因为他脑子里羽毛球理论记得比任何人都熟,而是因为他的肌肉在大量的练习中熟记了各种球的应对模式,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自动给出反应。其实不难理解,当外界刺激出现时,如果完全要靠大脑支配身体肌肉,需要的时间较长,而肌肉依靠自身的记忆支配身体就要快得多了。如果你恶作剧突然偷袭一位武林高手,即使这位高手是你的亲人,你也千万不要以为他会对你手下留情,因为身体的反应绝对要快过大脑,当他后悔时,你可能已经

被打残了。“不假思索”就是肌肉记忆的真实写照。

⑸事实上,肌肉记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和普通记忆一样,也起源于大脑。当我们的身体学习某种新的技能时,大脑就会激活身体上所有需要配合的运动单元来帮助我们完成一系列的动作。

⑹一旦我们的肌肉纤维从大脑处获得了移动的信号,它们便会开始反馈信息。当我们做出某种动作时,肌肉、肌腱以及关节中的“传感器”便会持续不断地将身体当前的空间位置反馈到我们的中央神经系统当中,以便肌肉得到下一步行动的信息。

⑺这一过程是从大脑到肌肉的一个持续不停的反馈循环,久而久之,我们的大脑会创建一条穿过中央神经系统的路径。从此,肌肉的动作也就不再需要一次次通过大脑的指示,而是可以自动进行了。这些一次次经过的路径也就变成了所谓的肌肉记忆。

⑻从肌肉记忆的原理中我们不难看出,想要构建肌肉记忆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动作重复的数量。在刚开始学习某种技能或运动项目时,我们还是需要通过大脑来控制身体协调的,只有在一次次的大脑和肌肉反馈循环之后,才能构建出便捷的路径,形成肌肉记忆。

⑼肌肉记忆有个特点,那就是形成以后便很难忘记了,即使我们很长一段时间不再重复那些动作,肌肉记忆也会潜藏在我们的身体中,一旦需要使用就会被再次激活,其效率远比新学者的效率高得多。比如,专业的运动员即使中断训练长达20年,当其再次重新训练时,所需要的时间也比那些新手要短至少40%。 ⑽一般来说,记忆花费的时间长,遗忘所需要的时间也就越长,而肌肉记忆是在长期的重复练习中形成的,因此遗忘得慢也是理所当然喽。 12.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肌肉记忆的形成需要大脑的参与。

B.肌肉记忆的形成关键点是动作重复的数量。 C.肌肉记忆一旦形成就很难忘记。 D.肌肉记忆优于大脑的记忆。

13.阅读全文,分析文章的说明顺序,按要求填空。(3分)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文章按照逻辑顺序,向我们介绍了“肌肉记忆”。

首先,文章从生活现象写起,先说明了_①_,然后重点说明了_②_,最后说明_③_。 14.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文中相关知识,解释材料中的“盲打”现象。(4分)

我们在使用电脑时,几乎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打字初期,我们经常需要低头寻找键盘的位置,但打字多了,我们就不需要低头看键盘了,手指也可以快速准确地敲击键盘,进行盲打。即便我们隔很长一段时间不打字,再次打字时,也可以很快就能盲打。 答:_____

(二)阅读《那年的欢喜》,完成15-19题。(共14分)

⑴应该是在1966年,我上高小,暑假的时候,咸阳北塬上的马庄逢集,母亲给了我两毛钱,叫我带三个弟弟到集上逛逛,顺便买一斤盐。

⑵一到集上,小弟弟就兴奋地指着吃食摊子嚷嚷:“油糕,麻糖,还有馄饨。哥,妈不是给你钱了吗!”

⑶我一声喝住了:“还要买盐呢!一斤盐两毛钱,能吃半年。一碗馄饨两毛钱,一吧嗒嘴就没了!”

⑷小弟弟没敢再吭声,二弟和三弟见我瞪眼,也都噤了声。

⑸集市东头是百货店,那里卖盐,但是要到那里,必须穿过叫卖各种吃食的街道。我就在街道上走得很快,唯恐哪个弟弟被什么美食勾住了。当然最担心的还是我的小弟弟,就拉着他的手走,没想到他走到一个炒凉粉摊跟前,猛然挣脱我的手,坐在凉粉摊前的条凳上。

⑹二弟和三弟都看着我,其实我也被炒凉粉那特别的香味馋得直咽口水,但我还是去拉小弟弟:“走,买盐去。”

⑺小弟弟不走,死犟着坐在凉粉摊子前,我把他提起来,他又坐下去,如一摊泥。

⑻凉粉摊的师傅很懂公关,知道我主事,就不看我,有意大声叫卖:“吃一口能解一年馋,才五分钱一盘!”说着就开始炒,油在鏊子里发出吱啦吱啦的声音,引得我肚子里的馋虫乱爬。

⑼我不再吭气,心里盘算着,吃一盘凉粉,就要少称二两半的盐!于是我吼:“走,不走不要你了!”

⑽但是我吓不倒他,小弟弟铁了心,他硬着头皮死坐着,不看我。

⑾我实在没法子了,捏着口袋里的两毛钱,转过身,背对着三个弟弟和凉粉摊子。但是,炒凉粉师傅的每一个动作,我都听得清清楚楚,特别是炒到最后,铲锅底那一层黄灿灿的凉粉锅巴的时候,师傅有意铲得浅,铲得慢,一下一下地,引诱着一街的人。

⑿凉粉铲到盘子里了,筷子重重地放到矮桌上,随后,放凉粉盘子的咯噔声响在小弟弟的面前。

⒀我还是不转身,我知道三个弟弟这时候肯定都看着我,等我发话。 ⒁二弟拽拽我的衣服,小声地叫:“哥!”三弟见我不吭声,走到我面前,怯怯地看着我。我低下头,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⒂这时候小弟弟说话了:“哥,闻着把人香死咧,我只吃一口,剩下的你们三个吃。”

⒃小弟弟这一句话后来感动了我几十年。当我转过身来的时候,看见小弟弟眼巴巴地看着我,我软软地说了一句:“吃吧。”他立即笑了,拿起筷子,却只夹了小小一点,放到嘴里,没敢嚼,似乎在等着凉粉化在嘴里,等到咽的时候,声音却很大,我知道那是和着口水咽下去的。【批注:____】

⒄小弟弟站起来,把筷子递给我,真诚地说:“哥,好吃得不得了,里头还有豆瓣酱呢!”我说:“我不爱吃凉粉,你们三个吃。”说着把筷子递给二弟。 ⒅二弟和三弟推让着,一人吃了一口,又让我吃,我自然还是推。小弟弟夹起一筷子炒凉粉送到我的嘴边,那棕红的酱色,那飘忽的白色蒸汽,顿时攻破了我的所有防线。

⒆我吃了,我有意咽得很快,却不张嘴,让那美味在嘴里回旋,同时把筷子递给小弟弟。【批注:“有意咽得很快”是“我”有意识地掩饰自己对炒凉粉的渴望,“不张嘴”“让那美味在嘴里回旋”写出了“我”借着回味炒凉粉的味道,满足自己对炒凉粉的渴望之情,一个“递”字,则流露出了对弟弟自然的关爱,谦让之情。】

⒇小弟弟又推,我便把凉粉在盘子里分成三堆,让他们一人吃一堆,然后把筷子咯噔往矮桌上一放,说:“你们吃,我去付钱。”

(21)我怎么也没有想到,三个弟弟吃了两堆,剩下一堆,让我吃,我问是谁没吃,二弟说是小弟弟没吃,留给我的。

(22)我没有再说话,其实也就小小三块,我吃了一块,夹起两块,喂到小弟弟嘴里。

(23)回到家里,母亲见我们弟兄四个满面红光,什么也没问,就招呼我们吃饭。我把盐袋放到盐罐子上,母亲掂了一下,笑着说:“吃饭。” ..

(24)从这天开始的几个月里,我总觉得饭菜的味道淡了,少放了盐。我悄悄地问几个弟弟,他们也说感觉出来了,不敢问。

(25)多年以后,我问母亲那天掂出盐的重量了没,母亲笑着说:“咋能掂不出来?” ..(26)我又问:“你知道我们把钱花在啥地方了?”母亲笑笑说:“五分钱买了四个..娃的欢喜,还有比这便宜的事吗!” 15.阅读文章,完成下列表格。(4分)

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起因 内容 ① 咸阳北塬上的马庄集市 ② ③ 事件经过 在弟弟们的央求下,兄弟四人用买盐的钱私自买了凉粉吃。 事件结果 ④ 16.阅读文章,请说说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个人物,并结合内容谈谈理由。(3分) 答:_________

17.阅读文章,请参考第⒆段的批注示例,对第⒃段的画线句做批注。(2分) 批注:_________

18.文章第(23)—(26)段共写了母亲的三次笑,这三次笑反映了母亲当时不同的内心世界,联系上下文,任选一次填入括号,并描写出母亲当时的心理活动。(2分)

选择第( )次笑 母亲想:______

19.阅读文章,请你谈谈对题目中“欢喜”的理解。(3分) 答:_________

(三)阅读《最有意义的生活》,完成20-21题。(共5分)

⑴一块小青石和一块小黑石被山水冲到滩上,停留在许多石块中间,已经一年光景了。它们身上长着青青的草,开着可爱的小花,常常有蝴蝶和蚱蜢飞来。它们的生活平静极了,安适极了。

⑵一天,小青石对小黑石说:“太安静了,有点儿不习惯呢!”

⑶小黑石回答说:“是的,真是太安静了。回想被山水冲下来的时候,迷迷糊糊的,不知道将要怎么样了,那情形真跟梦里一般。”

⑷小青石说:“这样安静的日子,我过厌了。一年到头呆在这儿,太乏味了。要是我能够跟蝴蝶和蚱蜢一个样,想去哪儿就去哪儿,那该多好呀!” ⑸小黑石想了一会儿才说:“别胡说了,咱们石头天性就是老耽着不动的。” ⑹“虽说是天性,老耽着不动有什么出息呢?”小青石说,“在山上咱们的老家里不是有许多水晶和玛瑙吗?它们都到都市里去了,有的成了姑娘的发簪,有的成了哥儿的钮扣。它们到处都去,长了不少见识,过着有趣的生活。我身上也有好看的光彩,到了都市里,说不定也会成为姑娘的发簪,成为哥儿的钮扣。” ⑺“你的话也许没错。”小黑石说,“可是你怎么去呢?”

⑻小青石说:“我希望有谁把我捡去,带到都市里。老耽在这里真把我闷死了。再说,要是山上发大水,把咱们一直冲进了大海,那就完了。咱们沉入海底,永远没有出头的日子了。”

⑼小黑石被太阳晒得暖洋洋的,非常舒服,它只觉得小青石的话越来越模糊,一会儿就睡着了。

⑽过了几天,石滩上来了一群工人。他们用铁铲铲起石块,投进小车;又把小车推上岸,把石块装上火车,运进都市去。

⑾小青石得意地想:“我就要到都市里去了!说不定会跟水晶和玛瑙碰头呢。我将会成为发簪还是成为钮扣呢?不管成为什么都一样,总之是姑娘和哥儿的朋友了。喂,快把我也铲起来吧!”

⑿果然,小青石和小黑石跟别的石块一起,被铁铲铲起来了。在投进小车的时候,不知怎么的,小黑石突然跳了下来,滚进了草丛里。 ⒀小青石大声喊:“怎么啦,我的朋友?你怎么不一同去呀?”

⒁可是一点儿回音也没有。小青石非常可怜小黑石,大家都要到城市里去了,

只有它仍旧留在这里。

⒂一会儿,小车动起来了。小青石满心欢喜,小车很颠簸,它却觉得异样的舒服。

⒃第三天早上,小青石和许多同伴被卸在一条宽阔的道路边上。一把大铁铲把它们铲起来,跟沙和水泥混在一起,加上水,翻来覆去地搅拌。

⒄小青石浑身沾着湿漉漉的水泥,被搅得头都晕了。它不免生气地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样蛮不讲理的,把我们翻来覆去搅拌,为什么不把我们送到珠宝铺子里去呢?”

⒅大铁铲更加使劲地搅拌。小青石浑身涂满了沙和水泥,连气都透不过来了。最后,它跟沙和水泥在一起,被铺在道路上,压得平平的,盖上了一张草席。 ⒆小青石累极了,它一声不响,忽然觉得它跟周围一同变硬了。它原先是坚硬的石块,这时候好象比先前硬了许多倍。过了些时候,草席被揭掉了,一只草鞋正好踏在小青石上。

⒇“奇怪,我变成什么东西了?”小青石想了一会儿才明白过来,它已经成为水门汀的一小部分了。

(21)从此以后,每天每天,不知道有多少人的脚在小青石上踩过:小朋友的穿着布鞋的脚,小贩的穿着草鞋的脚,年轻的女人穿着缎鞋的脚,乞丐的赤着的脚。小青石看着许许多多人的脚,心里非常快乐。

(22)自己成了让所有的人走的路,真是再快乐没有了。小青石不属于姓张的,也不属于姓李的;它不是谁私有的东西,而是为大众服务的一个。它支持着大众的脚,他不再羡慕水晶和玛瑙了。它想:“我过的是最有意义的生活。” (23)“小黑石说得很对,咱们石头的天性就是老耽着不动的。不过,要像我现在这样老耽着不动才有意义呢!”小青石这样想着,看着在它身上踩过的脚。 20.阅读文章,请你说说第⑸段和第(23)段中,小黑石和小青石口中的“咱们石头的天性就是老耽着不动”有什么不同? (2分) 答:_____

21.结合生活实际,请你谈谈小黑石和小青石谁的生活更有意义?为什么?(3分) 答:_____

五、作文

(一)根据情境,按要求写作(10分) 22.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题目一:阅读上文《最有意义的生活》,展开想象,续写小黑石掉下小车,滚进草丛后的生活。

题目二:你所在班级准备出一期“走进传统节日,了解历史文化”的板报。请你从清明、端午、中秋、春节四个传统节日中任选一个,结合节日习俗及其文化内涵写一段介绍性的文字,让大家了解这个传统节日。 要求:(1)内容真实具体,语言准确得体。 (2)字数在150—200之间。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二)根据题目,按要求写作(40分) 23.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请以“成长需要担当”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题目二:当父母用慈爱的伞为你撑起一方晴空时,你会感到“有家真好”;当同学用关爱给你带来温暖时,你会感到“有朋友真好”;当知识帮你打开智慧的大门时,你会感到“有书真好”;当理想为你插上腾飞的翅膀时,你会感到“有梦真好”„„请你以“有真好”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请将完整的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3)字数在600—800之间。

(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