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麻雀》是老舍先生发表于1934年7月的一篇散文。文章讲了一只受伤的小麻雀被猫咬伤和作者救这只小麻雀的经过。下面由小编给大家整理《小麻雀》读后感范文五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小麻雀》读后感【1】
《小麻雀》是老舍先生发表于1934年7月的一篇散文。文章讲了一只受伤的小麻雀被猫咬伤和作者救这只小麻雀的经过。
我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是因为老舍先生把动物的神态、动作描写得非常细致、生动。文中使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小麻雀那双“小黑豆眼”,描写出小麻雀的惊恐、伤痛,也衬托出作者老舍先生的善良。
例如文中“小黑豆眼带出点要我又不完全信任的神气”、“它的眼带出进退为难的神情”,写出了失去翅膀的小麻雀不怕人,又不相信人,而又得依靠人的矛盾、委屈的心情。
被猫抓住的小麻雀“那个预知生命危险的那个眼神。那个眼神与我的好心中间隔着一只小白猫”。“那两个黑豆眼仿佛在我心内睁着呢。”写出了小麻雀那种无助、可怜的表情,也写出作者对它的同情。
从猫口脱险的小麻雀“那两个黑眼珠!非常地黑,非常地大,不看什么,就那么顶黑顶大地愣着”。写出了小麻雀受到惊吓后,在等待生或死。
文章的结尾也深深吸引着我,也让我产生疑问,究竟小麻雀是死了还是活着?我想应该是还活着吧。
《小麻雀》读后感【2】
今天我拿到了五年级的语文书,预习了第一篇课文《小麻雀》。读了这篇文章后,让我从中得到了很深的感悟。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有一只还没有学会飞的小麻雀—普季克,它对外面的世界总是充满了好奇,而且不管什么问题它都要问到底,而且还有些自作聪明,不听妈妈的劝告。一天,小麻雀一不小心掉到了地上,恰好遇到一只大花猫正好蹲在那里,小麻雀惊慌失措。妈妈发现了,立即从树上飞了下来,它把小麻雀推到一边,浑身的毛竖起来,
张大了嘴巴,双眼直瞪着大花猫。它那凶猛的样子,让大花猫感到吃惊。而小麻雀在这情急之下,出于自救的本能反应竟然飞了起来,逃脱了大花猫的魔爪。妈妈为了保护小麻雀,虽然也从大花猫爪下成功脱险,但尾巴上的毛还是被扑来的大花猫给咬下了。小麻雀为自己会飞而感到无比高兴,但又为妈妈光秃秃的尾巴又感到心酸。
读完这篇课文,我为麻雀妈妈的勇敢无畏的精神所感动!它让我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现实生活中的我同文中的小麻雀普季克有些性格类似,有时候对爸爸妈妈的批评、劝导不当回事,总觉得爸爸妈妈一天到晚唠唠叨叨。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体会到了要学会聆听别人劝告,在生活、学习中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善于总结,让自己从不懂到懂学会成长。
《小麻雀》读后感【3】
我们开学讲的`第一课是《小麻雀》,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只不听劝告的小麻雀掉在了一只大花猫面前,麻雀妈妈为了救它而失去了自己尾巴上的羽毛。通过预习、听课和复习,我觉得小麻雀求知欲望强烈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只小麻雀却不听劝告、自作聪明,所以才险些被大花猫吃掉。中国有句老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这篇文章里的小麻雀就是一个很好的事实,我们从小长大,中间也有很多困难、挫折,但是,只有在实践中锻炼,才能更快成长。文中的小麻雀也有天真、无知的表现,但表现的更多的还是自以为是,在这里,这篇文章也印证了一句话:小孩子不听劝告,自以为是是要吃亏的。虽然大家都知道小麻雀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小麻雀的缺点依然在很多同学身上存在。我希望大家能改正自己的缺点,变得更加优秀!
《小麻雀》读后感【4】
以花鸟虫鱼为题材的散文,总的感觉是怡情养性赏心悦目的多,如怎样精心侍弄花草啦,笼中的画眉、池中的金鱼怎样活泼可爱啦,等等,这类散文既长见识,又能使人感到愉悦,无疑是值得肯定和欢迎的。不过比较起来,我更爱读老舍这篇弥漫着凄楚辛酸的散文。
这只小麻雀是偶然落到作者院中的不速之客。按理说,作者完全
可以置之不理,照旧看他的书,写他的文章,但时时留心客观世界而又体物入微的作者还是情不自禁地抬起头来,一眼就看清了小麻雀可怜的样子:“它并不会飞得再高一些,它的左翅的几根长翎拧在一处,有一根特别的长,似乎要脱落下来。”作者油然而生同情之心,他想凑近它,却又发现它那“小黑豆眼带出点要亲近我又不完全信任的神气”,这使作者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他难过极了,不由得写下了如此深情的句子:
它被人毁坏了,而还想依靠人,多么可怜!它的眼带出进退为难的神情,虽然只是那么个小而不美的小鸟,它的举动与表情可露出极大的委屈与为难。
这一切都是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完成的。就在这几分钟里,作者由观察到同情,由同情到难过,进而发出如此深沉的感慨。读到这里,谁能不深长思之!
能说作者的猜想不对吗?不,任何动物都有保护自己生命的本能,一旦当它们陷入窘境时,它们那种可怜的样子,能不教人感到“委屈与为难”吗?
作者为什么要突出小麻雀的“小黑豆眼睛”?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类如此,动物的恐惧又何尝不会通过眼睛的神色表现出来?更何况这是富于同情心的作者的一种直觉印象!
作者为什么要突出麻雀“小而不美”的特点?看来,这正是体现了作者同情弱者的恻隐之心,须知,不管这个动物多么弱小无援,在大仁大慈的作者眼中看来,它们都有生存的权利!
能说作者仅仅是刻画了一只小麻雀吗?看来未必。我们当然不能说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以鸟喻人,任意拔高作品主题,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体现在这篇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和作者那些描写弱小人物悲惨命运的作品有其一脉相通之处。
偏偏在这个节骨眼儿钻出了一只小猫,于是轮到作者陷入了窘迫的境地:既要追赶小猫,又不能让小猫咬紧以致咬死了小麻雀。在这场“人与猫追逐战”中,作者一而再再而三地突出了小麻雀的小黑眼睛:“虽然看不见小鸟的头部,我还没忘了那个眼神。”“那个眼神
与我的好心中间隔着一只小白猫。”“那两个黑眼珠!非常的黑,非常的大,不看什么,就那么顶黑顶大的愣着。”读到这里,我们能不为作者的恻隐之心而感动,进而陪同作者一洒同情之泪吗?
读毕这篇散文,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作者笔下无数小人物的悲惨命运:人力车夫祥子(《骆驼祥子》)、被迫沦为暗娼的母女(《月牙儿》)、惨淡经营茶馆的王利发(《茶馆》)……从本质上来说,他们不也是“被人毁坏了,而还想依靠人”吗?从《小麻雀》到这些作品,它们一无例外地都属于作者同情弱者的艺术结晶。
《小麻雀》读后感【5】
喜欢老舍先生的《小麻雀》,源自于从小对小动物的喜爱,所以对它印象非常深刻。生活在田野、麦场、房顶、树梢上的小麻雀,没有华丽的外表,没有美丽的羽毛,它们却总是那么热热闹闹,叽叽喳喳,蹦蹦跳跳,活泼可爱,是一群生活在大自然里的快乐小鸟。但是,老舍先生却呈现给我们一只受了伤、正在生死线上挣扎的可怜的小麻雀。这只小麻雀不仅牵动着老舍先生的心,也牵动着每一位读者的心。“它跳一跳,可是又停住,看着我,小黑豆眼带出点要亲近我又不完全信任的神气。”“它的眼带出进退为难的神情,虽然只是那么个小而不美的小鸟,它的举动与表情可露出极大的委屈与为难。
”这几句话的描写一下子把读者的心抓紧了,同情,爱怜,保护幼小的感情油然而生。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个窗口读者看到了小麻雀时时在变化着的复杂的内心世界,那“小黑豆似的眼睛”流露出对人的依赖和求助,文中先后多次描写了小麻雀的眼神,这眼神中有为难,有委屈,有哀求,有惊吓,有挣扎,有沉思,有等待,有勇气,有坚强……真的佩服老舍先生,在这样短短的一篇散文里,在这样小小的一只麻雀身上,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弱小的生命在死亡的边缘,如何战胜恐惧,如何顽强的想要生存下去的精神。“我把它捧到卧室里,放在桌子上,看着它,它又楞了半天,忽然头向左右歪了歪用它的黑眼睁了一下;又不动了,可是身子长出来一些,还低头看着,似乎明白了点什么。”
小麻雀或许明白了,环境是冷酷的,要使自己生存下去,只有依
靠自己的力量去抗争。这篇散文是老舍先生写于30年代的作品,老舍先生自己曾这样说过:“因为自幼受过苦,受过压迫,愿意借题发挥,把心中怨气发泄出来。……我只写出我对他们(指受压迫者)的同情,不敢也不能给他们指出出路。”的确,小麻雀代表了旧中国被损害、被侮辱的弱小者。小麻雀的内心活动,与剥削制度下受压迫、受损害的人们在无法抗拒的灾难中的心理状态极为相似。在旧中国,有许许多多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小者”,他们遭人欺凌,无力反抗,老舍先生看到了小麻雀的境遇后,“浮想联翩”由“物”及“人”,见物生情,以物写人,表达了自己同情弱小,关心被损害者命运的思想感情。每一次品读它,都会有惊心动魄的感觉,但每一次都会更加体会到老舍先生创作这篇散文时的心情,那由同情而生的正义感,由救护小麻雀而增强的时代责任感。时过境迁,生活在和谐社会的我们,对那些不堪回首的历史已经渐渐淡忘,再读仍旧会打开你记忆的闸门,仍旧可以震撼你的心灵。
作为课文的《小麻雀》消失了,可是作为一篇堪称经典的作品永远不会消失,它经得起岁月的磨洗,一定会通过各种渠道继续传播,在不经意之间会与你相遇,从而让你爱上它,被它感动,被它影响,既而把这感动传递给每一个人,相信不管是过了十年,或是二十年,甚至更久远,老舍先生的《小麻雀》还是可以把你的心抓走,还是可以让你为之动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