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课堂礼仪教学反思
篇一:《文明礼仪伴我行》教学反思 文明礼仪伴我行 ——文明礼仪教学反思
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是一个巨大的工程。讲文明、有礼貌、重礼仪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需要,是他们个人内在修养的表现,也是他们将来走向社会人际交往的必备素质。如果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小养成了良好的文明礼貌行为习惯,将来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就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就能建立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能成就一番大事业。要从小抓好这一教育,因为不仅关系着一个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更关系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为了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今天在四(2)班召开了一次主题班会。这次主题班会总的来说是开得比较成功的。这次的活动目的是通过活动,使学生懂得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讲文明礼
1 7
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做人的美德,更是一个现代文明人必须具备的美德;通过主题班会活动,使学生继承优良传统美德,增强爱国情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初步树立社会责任感;把礼仪常规贯穿到情景剧、小品、讲故事、朗诵等各种表演形式之中,让学生受到情趣的熏陶和思想品德的教育。这次主题班会我从三个方面切入主题,分别是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学生在观看表演之后说收获说感受,使学生受到情趣的熏陶和思想品德的教育。同学们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出一些熟悉的礼貌用语,课前的准备活动学生也积极参与进来,学生觉得主题班会的形式很好,乐意参与到活动中来,连平时从不发言的学生也抢着说,抢着演,让他们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课后的时间里,学 生也能把礼貌用语常挂在嘴边,文明之花开遍班级。当然,也有小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只能坚持很短的时间,一旦没有提醒,他们就会忘记,尤其是在上放学路上,不能主动向老师问早、问好。同学之间没能礼貌相让、使用礼貌用语。其实要真正让文明礼仪之花开遍班级、开遍校园,不能只靠一节班会课的,而应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常抓不懈。 篇二:文明礼仪教育教学反思 单元教学反思
中华民族历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讲文明、懂礼貌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文明礼仪对学生而言,更是一根巨
2 7
大的杠杆。别人一句似乎漫不经心的“这孩子挺有礼貌”,就可能给这个孩子极大的自信,唤起他对生活的热爱,增强他前进的动力。文明礼仪课--怎样进行有效的教学,真正使学生学有所获呢?我想:落脚点就是生活,不仅让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如何去做。
我首先让学生结合自身说说自己平时都是怎么做的,孩子们的兴趣都很高,他们都争先恐后地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于每个孩子的发言我都认真地听着,并给予热情的鼓励。因为问题来自生活,孩子们就愈发觉得亲切,没有距离感,接触得到,做得到,所以,孩子们的兴趣就更高了。在引导学生交流的同时,我还特别注意提醒学生自己应该怎样做。通过我善意的提醒和同学间交流,使孩子们明确了自己应该怎么做,以及怎样才能做到。在此基础上,我还让学生反思自己最近的行为,自己做到的什么,哪些地方做得不好?不少学生道出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听着孩子们的发言,我特别高兴,因为孩子们在课上不仅学到了知识,还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真是一举两得。文明礼仪课属于比较开放性的课程,所以我常告诉自己:不能一味的讲述知识,要鼓励孩子们多思考、多讨论,孩子们提问的问题多了才能注重细节,更好的督促、鞭策我不断的研究探讨,不断的进步,以期让课堂真正有效地“活”起来。
篇三:《懂礼仪有礼貌》教学反思
3 7
《懂礼仪有礼貌》教学反思
《品德与生活》教学的新、实、活——《懂礼仪有礼貌》教学反思《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在教学中,如何在对道德知识的识记与理解的同时,重视道德行为与儿童的情感体验?如何让品德教育具有创新性、实效性、生活性呢?这都是我们上好《品德与生活课》要思考的问题。《懂礼仪有礼貌》的课堂中如何体现出课堂教学的新实活?
一、新——创新性新课程明确指出:本课程教材主要不是作为知识载体来供老师讲授的,我们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所以活动一开始,我就改变教材平铺直叙的手法,通过儿歌创设一个愉悦的环境。我根据本班孩子喜欢看电视节目“一站到底”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站到底”的游戏,把整节课的各个环节串联在一起,给孩子带来愉快的心情。环节中有师生的表演、小组分角色扮演、唱儿歌??创设这些引人入胜的情景,目的是激发学习兴趣。一年级的小朋友好说好动,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其中“我的一天”的设计是以一个获得学校“文明之星”的孩子讲述她一天的文明表现,让她来抽问其他同学正确的礼貌用语,这是一个让孩子感觉到新鲜的环节,我希望发挥班级的榜样,影响每一位同学做一个文明之人。创
4 7
新的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才会乐意进入一个多样的,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去体验,在实践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教材或教参只是为我们提供个参考,而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借助“参考”努力向社会、生活延伸,让孩子学到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判断力和实践能力,还能帮助学生用已有的经验解决现实当中的问题,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二、实——实效性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一直是品德课教师追求的目标,然而低效的课堂现实始终困扰着一线的教师。我们深知要使德育课堂取得实效,必须实现两个转化,即要把品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品德信念,又要将学生的品德信念外化为具体的品德行为。所以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不仅仅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更重要的的注重活动的实效性。首先是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在活动环节中,唱儿歌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在一种无意识状态下记忆礼貌用语;“我的一天”是通过学生之间的问答方式渗透礼貌用语;“情景表演”的活动是把孩子带到一个生活的场景中,在体验中感悟。“判断题”是从学生的日常表现出的情况进行判断,进一步加强对礼貌用语的巩固,明白有礼貌的重要性。其次是活动的过程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课堂的活动是应该在教师组织下每位学生自身积极参与的活动,避免了教师个人才华的表演活动,也避免了个别学生的表演特权。在每一个情景表演后,我并没有直接表达出我个人的
5 7
看法,而把机会留给学生进行评价,让他们发现问题,从而判断和学习。最后是要尊重学生真实的情感体会。由于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低,接触新生事物少,所以在参与教学活动中,并不一定按照我们预设的问题去思考问题,可能会有自己的个人理解。例如当课件出示一副图片要判断对错时,图片画了一个小朋友想拿图书,一位阿姨伸手拿,图片有一句话“阿姨,请帮我拿那本
书。”,这很明显是正确的做法。但一位小朋友举手说不对,其他同学立刻轻轻地在提醒他说错了。但我并没有立刻否认他的说法,而是继续问他原因,他不好意思了,轻轻地说:“因为阿姨帮助了他,他要说谢谢!”我恍然大悟,在肯定图中的行为是正确的同时,也鼓励了他的想法是对的。我们尊重学生的真实情感,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的道德行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我们的课堂才真正有效。活动是教和学的共同中介,我们应该在活动的实效性上下功夫,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创设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体验来认识世界,在体验中提升道德水平。三、活——生活性马克思指出:“品德与人的存在是一体的,而人的存在就是他们实际生活的过程。”从这
个意义上讲,品德与生活也是一体的,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因此,对于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体现在充分关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需求与兴趣;关注学生现有的学习经验与学
6 7
习能力;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多种教学资源,从生活中寻找教学内容,让教学更加生活化,让学生能在各自熟悉的情境中领悟品德课中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他们的生活经验并不多,已经了解的礼仪可能是家人要求要这样做的,或者看到家人的做法仿效的,都是不知所以的一些做法。我在课上为孩子们创设“玩”的氛围,“动”的场地,在“玩”中领悟到“懂礼仪”的重要性:对长辈的称呼用“您”是尊重;需要别人帮忙时用“请”“谢谢”能的得到别人的帮助;当打扰了别人要说“对不起”,原谅别人用“没关系”,这可以化解一场误会和矛盾??通过课堂的学习,引领孩子从课堂生活回归到自己的家庭生活,把学习到的礼仪知识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在真实的生活世界感受、体验、领悟到懂礼仪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在教学中,我努力追求“新、实、活”的课堂。教学只是一个开始,我们教师虽然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明确了生活中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的道德行为准则,但是学生会很容易淡忘课堂内所要求的。所以我们应把视线转移到课堂外的校园、家庭和社会中,共同形成德育合力,共同关注其行为习惯的养成,以此来加强行为实践的力度和效度。
7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