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让文化馆插上“互联网 +”的翅膀

让文化馆插上“互联网 +”的翅膀

2021-03-25 来源:乌哈旅游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让文化馆插上“互联网 +”的翅膀

作者:符瑛

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3期

摘 要:随着当今社会全球化、网络化的发展,国家在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已经成为势在必行的趋势。将来群文工作者要通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一站式”服务、“点菜式”服务等多种方式为文化馆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关键词:数字文化馆;互联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 F7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8-0184-02

百年前,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是阅读报纸、杂志;十年前,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是通过传统PC互联网;五年前,诺基亚手机畅销全世界,一统江湖的地位久久不能撼动,直到苹果4的问世。如果在以前你说要在手机上看电视,人们一定会用异样的眼光看你......但如今,诺基亚隐形于江湖,被微软收购;苹果已经出到7S,还多了兄弟叫PLUS;现在我们不单可以用移动网络看电影,还可以随时随地看直播,“科技改变生活”,直到今天这句话才让人有了深刻的理解。 一、背景

(一)互联网的影响

科技正在变成一种服务,“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吃穿住行,都有他绚烂的身影。一部智能手机能让你尽知天下事,让你吃尽天下美食,让你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代劳所有事情。

什么是“互联网+”?简单的说就是“互联网+XX传统行业=互联网XX行业”,但这又不等同于简单的两者相加。比如说互联网+集市=淘宝、互联网+传统银行=支付宝、互联网+传统交通=滴滴、互联网+传统写作=晋江...... (二)势在必行的趋势

2015年3月,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计划将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那么在此战略下,公共文化服务将怎样搭上这趟顺风车?文化馆将怎样插上这样的翅膀? 二、互联网+文化馆现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逐步被重视的数字化建设

早在2002年,国家就启动了公共文化服务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每四年一届的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中,对文化馆数字文化建设要求越来越严,分数所占比率也越来越高,在全国第三次评估定级时把文化馆的数字化、网络化明确列入评估标准;2010年,文化部就提出了加强公益性数字文化建设的思路;在“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将文化馆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纳入其中;在2016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里也明确列出了关于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规定。可以看出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势在必行,文化馆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也势在必行。 (二)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现状

1.观念上仍较保守。有不少群众文化工作者对于互联网这个平台都处在“知道要用却不知要怎样用?”的情形。有的先行摸索、有的边学边看、还有不少仍处在观望状态。造成这个情况一方面是由于与其长期以来所学专业及所从事的工作有大大的不同,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另一方面社会力量的参与与帮助缺无,几乎无其身影。

2.现有网站功能过于简单。全国各大城市各级文化馆均建有自己的网站,但是其技术仍是以Web1.0为主,以长沙市群艺馆、各区县(市)文化馆网站为例。其特征基本为一是实用性不强。部分网站建设功能齐全,信息更新常态化。但是所呈现的更像是信息发布平台,用户只能单向接收信息,在远程教育、资源共享上均无建树;二是缺乏自建平台。无论是市群艺馆还是区县(市)文化馆网络服务器均以挂靠为主,有的挂靠在兄弟单位、有的挂靠在区政府下,寄人篱下,因此空间有限不够开展;三是网站吸引力不足。互联网之所以号称“大数据”就是因为其信息海量、便捷迅速、多维化、全球性等特征,人们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而一般文化馆都存在“有建无光临”的局面。互联网是一个能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参与的互动平台,而目前这三个方面的相互都是文化馆所欠缺的。不过可喜的是,市群艺馆及一些有条件的区县(市)文化馆已经开始着手打造数字文化馆的建设,出台方案、加大力度投资。为此,长沙市群众艺术馆成立了以数字文化服务为中心的新部门,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计算机专业人才一名,同时数字文化馆建设项目已通过上级部门审批,一期工程目前正在紧锣密鼓的开展中。区县(市)文化馆也正在积极研究数字文化馆建设的可行方案,不少文化馆还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开启了馆网站、微信“双管齐下 ”的服务。

3.专业人才的欠缺。由于文化馆年龄结构偏大,观点相对落后,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在人才建设上基本缺乏计算机专业人才,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者多是“半路出家”,在建设数字文化馆方面难免力不从心。 三、如何打造数字文化馆

文化部部长雒树刚提出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要“丰富内容、聚拢资源、畅通线路、方便使用”、变“政府端菜”为“群众点菜”指示精神,这也是建设数字文化馆的宗旨。马云说“未来30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属于“用好互联网”的人”,这正是群文工作者的机会,只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就能成为用好互联网的群文工作者。如何让我们的文化馆插上“互联网+”的翅膀,有这样几个思考:

1.改变思维,提高服务意识。首先文化馆的工作者须改变“来不来随你”为“我们欢迎你”的服务理念。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已经不能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坐等客来”的思想只会被社会淘汰,在大数据时代,必须改变思维,化被动为主动,树立网络思维,利用“互联网+”的契机,推广公共文化数字化覆盖工程,用科技将更多地服务推动给群众。

2.整合资源,统筹安排。一是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放眼世界、站在国家战略高度统筹规划“互联网+文化馆”。这一点在《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有了有力解答,这样不但可以解决平台上的重复采购、资源设计雷同现象,还能形成合力,使全国文化馆行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打造一个“中心馆-总分馆”的网络服务体系。可以将全市各区县(市)、各乡镇、街道、社区的群文信息进行汇总。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进行适时分析,为文化馆更精准的提供服务做数据支撑。三是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契机,实现各类文化信息资源的融合,将数字文化馆、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数字非遗馆等特定资源进行共建共享,为群众提供集成化的“一站式”服务,在“一站式”的基础上,再为群众提供个性化的“点菜式”服务。

3.以搭建移动终端为重点。移动终端是指可以在移动中使用的计算机设备,广义的讲包括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等,再借用新媒体传播方式即在互联网开通微博、博客、微信公众号、微信群、QQ群等来搭建交流互动平台。同时还可以在微信公众号、馆网站开通服务功能,实现培训报名、场馆预约等功能,从而打造更便捷的服务。

4.实现“虚实结合”的实体体验。在《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也有解读即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数字文化体验空间建设,设立阅读、舞蹈、音乐、书法、绘画、摄影等互动体验项目,创新服务。“虚实结合”这将是数字文化馆建设的将来式,由于互联网的更新淘汰是非常迅猛的,所以这种体验馆时代的到来不会太远。以重庆市北培区文化数字馆为例。他们以网站、数字文化体验厅、移动终端App为三种主要服务方式,让人们在实体文化馆中即感受现代科技的魅力,又能学习书法、绘画、编曲等各类文化项目,虚实的结合,有效的打造了“互联网+文化馆”的模式。

5.打造一支专业性强、综合性高的数字文化服务队伍。

建好数字文化馆最需要的是人才,由于互联网的特性,人才需求不单是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人才、还需视频剪辑制作、直播导播等专业型人才,而他们不单是群众文化的行家里手,还需要对网络流行市场有较高的敏感度。打造这样的一支队伍,可以通过一是“输血”即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优秀的专业人才;二是“造血”即加强对现有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培养。通过采取送出去和请进来的方法,有步骤有计划的安排相关人员进行系列培训,完善激励机制;三是积极发挥社会人才作用。通过聘请高校教授、企事业单位专家等行家里手为专业顾问,对数字文化的建设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提供意见和专业指导;通过培养数字文化自愿者队伍,构建参与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数字文化志愿服务体系,让自愿者队伍成为数字文化服务的受益者和生力军。 最后特别推荐润米咨询创始人刘润先生分享在朋友圈中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我们要认识到,从来没有“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争,也没有“线上”与“线下”之争,更没有“互联网”与“传统”之争,只有“创新”与“守旧”,和“高效”与“低效”之争。实体的、线下的、传统的,从来不代表落后。守旧、低效的,才代表落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