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到暴雨季节,国内总有些城市会积水成灾、内涝严重,街头划船、捕鱼的场景不时出现,甚至在自家阳台就可“看海”!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新词近年来频频亮相:即要建设“海绵城市”。 何谓“海绵城市”?它真能终结城市“看海模式”?我们未来的家园是啥样? 内涝之源
现代城市为何屡屡内涝?一度有很多人喜欢拿中国的排水设施与西方国家比较,认为是设施不行。这有一定道理,但并非问题的关键。
关键在于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城市化建设中,很多地方过多注重“面子”而忽视了“里子”。这导致地面的城市很漂亮,地下功夫却一团糟!
说起来不难理解,传统城市的建设模式,是炸山、填湖,并大面积地面硬化。这样建起来的城市平整、开阔,交通便利,但问题也接踵而来,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阻断了雨水的自然循环。
水汽流动有其自然规律
这样,一旦遭遇大雨,原本可以渗入地下或流入河渠的雨水,只能沿街横流,并完全依靠管网、泵站等排水设施经下水道排走。
传统城市依赖地下管网排积水
城镇化运动中城市像摊大饼一样疯狂扩展,地下管网压力越来越大。如果雨下得很急,短时间形成大量积水,地下管网根本排不及,就会在城市低洼处形成积水,于是“逢雨必涝”便成了城市顽疾和常见现象。
治本之策
围绕城市内涝的治理,最直接的方案是哪里积水修哪里。然而这样只治标不治本。水往低处流,一旦下大雨,排不及的雨水总要在一定区域积存,内涝可缓解却难以根治。并且,白白浪费那么多淡水资源,也十分可惜!
于是有人提出,应该让城市融入自然,调动大自然的力量排水,让雨水就地吸纳、储蓄,减轻地下管网的压力,将内涝问题化解于无形;并对雨水加以有效利用,转害为利,这才是治本之策,才是长远发展之路。
两种城市建设模式的对比
了解城市内涝的原因之后再回头看“海绵城市”的概念,会发现“海绵”这一提法好形象!“海绵”的最大特点就是有弹性,能吸水也能放水。“海绵城市”也正是这个特点。
建设海绵城市,就是让城市增加渗水性,并提高蓄水能力和净化能力,以便在有需要时释放出储存的雨水为生产生活所用。
这是个节能环保的理念,是未来城市理想化的发展道路!
“海绵城市”示意图
海绵之城
建设海绵城市要有足够多的“海绵体”,这是提升城市吸水性的关键。城市海绵体包括河流、湖泊、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雨水花园、可渗透路面等城市配套设施。
近几年的城市改造中已开始注意这个问题。我们看到,以前城市建设中被加盖封闭掉的河流,已陆续被重新打开、绿化。此前城市河流仅剩下了排污这一单一功能,如今环境美化、气候调控等生态功能被逐渐恢复。
城市立交桥、高楼楼顶等也在进行绿化改造,这些细节都无形中增加了城市的吸水能力,恢复了其生态功能。
楼顶绿化打造空中花园
海绵城市如何实现?专业人士指出,城市改造中需要从六个角度发力。 一是“渗”,缩减硬化面积,增加绿地面积,利用土壤让雨水渗入地下。 二是“蓄”,尊重原有自然地形地貌,将雨水归入湖泊与河流。
雨水花园有助于雨水渗入地下
三是“滞”,增加绿植延滞地表雨水流速,在形成积水前将之消化掉。 四是“净”,通过土壤、植被、绿地、水体等,将雨水就地净化。 五是“用”,收集来的雨水可用于浇花、洒水、洗车、冲厕所等,节省资源 六是“排”,利用后仍多余的雨水,通过管网排入江河。
雨水收集起来再利用
急之不得
我国在2012年提出了“海绵城市”的概念。2017年3月的全国人大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郑重提出“推进建设海绵城市”,“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2015年10月国务院出台文件,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时间表,即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面积达标;到2030年,达标率增加到80%以上。
海绵城市建设有了时间表
目前我国已先后有两批城市开展试点建设,第一批2015年通过,包括武汉、重庆、厦门、济南等16个城市;第二批2016年通过,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珠海等14个城市。
试点城市效果如何?媒体报道,目前这30个城市中有19个在暴雨后再次发生了内涝。
对此专家指出,海绵城市建设是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央对试点城市的考核时间也设定为5-10年。
所以,才建一两年就奢望立竿见影,那显然太苛刻了! 未来家园
随着试点范围的扩大,将来每个城市都要建海绵城市,这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道路。那么,将来我们在海绵城市中生活是啥体验?
未来城市不会像现在那样,到处是硬化路面,到处是水泥森林,家园附近将有大面积绿地、树林、湖泊、河流等;雨水落在绿地上直接渗入土壤,落在路面水会流进花坛,多余雨水也会经下沉绿地汇集在一起,然后流入河流、湖泊。
将来城市将像原野一样,坡地、坑塘、湿地等得以恢复,大自然的生态调节功重新被唤醒。各家楼顶和阳台将广植各种绿色植物,用以过滤雨水、滋润空气;建筑本身还将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并与楼内或地下水池连接,收集的雨水通过管网重新纳入生活系统,用来浇花、洗车、拖地、冲厕所等。
雨水收集系统设想图
总之,将来城市内的每寸土地、每栋建筑都将是有生命的,都有雨洪调蓄、水源涵养、雨污净化等功能,能补充地下水源,能湿润城市空气,能补足生活之用……
未来的城市将是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大部分降雨都将是甘霖而非洪水,都将被就地利用,内涝问题将彻底解决;水源污染、城市缺水等问题也将随之缓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