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几年,随着城镇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粗放型的城市建设方式带来的弊端越来越多。如何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将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最大程度地保留开发前的自然本底,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和谐自然的社会环境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将从“海绵城市”的建设框架、“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雨水利用、“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市政工程规划策略等个方向,为“海绵城市”的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关键词】市政工程规划;自然;海绵城市
【中图分类号】TU-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7)24-0026-02 1.“海绵城市”框架构建 1.1 建设原则
“海绵城市”建设需遵循因地制宜、生态优先、人工和自然相结合的原则。前期应对所在城市的下垫面、河网水系、管网系统进行充分的摸排调研,了解并掌握城市的高程数据、土质信息、降雨量、防洪排涝设施等资料,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合本城市的规划方案。在对现状的调研中需要着重了解城市现有的河流湖泊、公园植被、农田林地等天然的“海绵体”,并使之成为“海绵城市”建设的中坚力量。另外,人工的“灰色”措施仍然是“海绵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绿色”的自然措施无法达到目标的情况下,“灰色”的工程措施在排涝、调蓄等方面可以做到与“绿色”措施互补。 1.2 实施框架
“海绵城市”的实施应落在源头-过程-末端这三大板块上:源头的措施主要包括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低影响开发、GI(Green Infrastructure)绿色基础设施等的一系列措施,包括屋顶绿化、下沉式绿地等能够在雨水降落或客水流入的初期对其进行下渗、过滤、积蓄等水质水量上的控制的措施,另外在“绿色”措施不足以达到目标时可以辅助以蓄水池等传统的“灰色”工程性措施。
过程方面主要包含传统的市政雨水管网,参考第一批、第二批海绵试点城市的做法,市政管网的管径规模不因海绵城市的实施而相应降低,故市政管网扔按照原有的重现期进行核算。 末端包括雨水和污水两个方向。雨水方面,通过生态河道的建设,在雨水排河口设置生物处理设施,打造优美的生态环境,对雨水径流污染进一步处理;通过梳理区域排涝体系,打造区域防洪走廊,形成大排涝体系。污水方面,按照传统思路首先是要进一步提升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但现状的污水处理效率普遍已经普遍较高,在原有的高效率基础上要提高几个百分点的投入和产出比是相对较低的。近些时间提出的“污水零直排”是较为合理的思路,通过排查区域的污水直排出口,改造老旧小区的阳台污水接入市政雨水管网的问题,杜绝新建小区错接混接的现象,确保污水不直接流入河道。 2.“海绵城市”的雨水利用 2.1 建筑和屋面
较为普遍的方式是通过屋顶的雨水收集设施将雨水引导至建筑内部或者旁侧的雨水池、雨水罐,回收利用部分雨水进行浇灌、冲洗等工作。这种方法可操作性较强,但须注意要定期对雨水收集措施进行消毒、除虫处理。
屋顶绿化是较常提到的“海绵城市”措施,该措施能收集部分雨水,降低楼房整体能耗,连片的屋顶绿化可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升城市景观。屋顶绿化的植被在种植前需进行小规模的测试,确保植被能在当地的降雨、蒸腾条件下存活,另外根据国外的实践显示,屋顶绿化种植使用的肥料事实上会增大种植区域雨水径流污染,这一点是需要注意的。 2.2 道路
将道路的绿化“下沉”,形成下沉式绿带,一方面可以净化初期雨水冲刷带来的污染,另一方面经过生物净化的雨水可以补充地下水资源,促进区域的水循环。在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采用透水铺装,令雨水自然下渗或通过路面下的雨水存储池收集雨水,在晴天时可以用于路面清洗等工作。
上述提到的下沉式绿地和透水铺装设施需要定期维护,美国、法国等地的实践显示,透水铺装在没有定期真空清理的情况下,两年后便将失去下渗功能。 2.3 绿地和开放空间的雨水利用
雨水花园是利用雨水资源,改善区域环境,缓解热岛效应的有效手段,根据项目占地的大小,雨水花园的尺度也可以从庭院的尺度大到街区的中央花园。 3.“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市政工程规划策略
近年来,“规划先行”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作为海绵城市建设整个战役的先行军,规划行业首先就要在工作中落实海绵城市措施,小到道路、地块的规划,大到控规、总规的编制。若是在规划阶段仍墨守成规,按照老的方法套路编制规划,“海绵城市”就难以落实。 同时,应在规划阶段就寻找并保留区域内的山、水、林、田、湖等天然海绵体,守住生态红线。
3.1 加强“海绵城市”建设中规划的主导作用
规划部门应主导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以及海绵型地块改造研究、海绵型道路建设研究等对应的规划,并在规划方案、地块出让条件中明确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指标,在政策制度上保证海绵城市的落实。
在“海绵城市”建设区域内,新的道路、河道、地块的项目,有实施条件的均要按照海绵城市的要求实施:道路绿带下沉、小区人行步道采用透水材料铺装、河道采用生态驳岸形式建设、地块内部建造雨水花园等。所有新建项目均需满足规划提出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要求,就地下渗、利用、消纳雨水。 3.2 保护和修复天然海绵体
天然的海绵体其实就是指山、水、林、田、湖等自然的生态系统。因此,保护和修复天然的海绵体,就是保护原有的生态系统,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在对天然海绵体的保护和修复方面,主要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充分摸排现状下垫面构成情况,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树林、公园草地等生态体系,尽量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对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要水源涵养区、重要湿地、湖泊等与城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要素进行管控和保护。
第二,对于已经遭到破坏的自然生态要素进行修复。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积极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建设生态河岸,恢复河道自然形态,取缔“三面光”
河道。修复受污染水体,通过微生物分解河道底泥中的有机污染物,通过水车式增氧机进行曝气增氧,恢复河道的水生态结构。
第三,多规划协同发力,统筹布局。“海绵城市”规划与生态保护规划、绿地规划、河道蓝线规划等应协调好蓝绿线的空间布局,多规划统一口径,共同为城市构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好山、水、林、田、湖等自然要素,为城市开发边界划定界限,守住城市的生态本底。 3.3 人工建设生态海绵体
在保护和修复城市天然海绵体的同时,也可以通过人工改造的方法建设生态海绵体。以宁波市慈城新区为例,该区域人工开挖了面积达26.9公顷的人工湖,打造出了集防洪排涝、雨水回用、水体净化和景观功能于一身的区域“绿肺”。 4.结语
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传统城市建设模式的种种弊端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日趋凸显。城市面临着种种挑战,内涝灾害频发、热岛效应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海绵城市”这一新型的城市建设理念应时而生,各地政府可以抓住这一契机,识别自然本底,摸清发展问题,构建海绵框架,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参考文献
[1]刘刚强.探析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规划方法[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6(7):00115-00115. [2]Low Impact Development:A Design Manual for Urban Areas. [3]《宁波市慈城新区(CC09)控制性详细规划》.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