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淮扬地区园林艺术的独到风格及其成因

淮扬地区园林艺术的独到风格及其成因

2022-06-07 来源:乌哈旅游
初探淮扬地区造园艺术发端

高 鹏

(健雄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设计系,江苏 太仓 215411)

摘要:淮扬地区因为其独特的地域人文条件,成为园林艺术产生的温床。自运河漕运疏通兴发以来,因水陆运输的便利,淮扬地区遂为南北通衢,经济文化繁荣发达,南北人文交融杂糅,最终成就了淮扬地区园林雄秀兼具、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特色。 关键词:淮扬 园林 人文 风格

一、淮扬园林艺术得以孕育的地域人文条件1 (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淮扬”,汉为临淮、广陵二郡,唐、宋为楚、扬二州,元代为淮安、扬州二路,明清为淮安、扬州二府,今天的淮安、扬州二市,两地历史上长期处于同一行政区划中。淮扬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向温带季风气候的过渡区,受季风环流影响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土壤肥沃,自然条件优越,是盛产粮食之地。淮扬地区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有长江、京杭大运河、淮河三大水系环绕在其周围,淮安市的洪泽湖是我国第五大淡水湖,湖水流入长江,水上交通便利。淮扬地区的陆上交通也十分便利,自古就修有通往南北的驿道,素有水陆并行的说法。优越的自然地理位置和发达的经济为淮扬地区地方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这种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对于淮扬地区的一切事项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二)繁荣发达的盐商经济

淮扬地区运河漕运起始于唐代,鼎盛于明清。明以后,由于漕运、盐运的勃兴,淮扬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全面繁荣,官衙林立,除了府、州、县等机构,朝廷还在淮安和扬州先后设立了总督漕运公署、中察院等数十个管理机构。古淮安和扬州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全国漕运指挥中心、漕船制造中心、漕粮转输中心、淮盐集散中心和区域河道治理中心。南北交流频繁,推动了淮扬地区

高鹏(1963—),男,出生于内蒙古包头,健雄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副教授,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室内设计师,江苏省室内装饰协会理事,现主要从事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及课程改革研究。

商业和手工业的兴盛,并且由此而成为当时重要的粮食和赋税基地,到明后期,淮扬地区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百业繁荣的都会。

早在秦汉时代,淮扬地区煮盐业就已经兴起。至元代,淮扬地区最大的商业就是盐业。苏北沿海所产的食盐统称淮盐,产量、质量均为全国之冠。其时,淮安与扬州已成为北盐南销的“中转站”,商贾辐辏,百货山列,真可谓盛况空前,形成了极其发达的盐商经济。明清盐商和漕运的发展,使扬州和淮安很自然地成为南北货物的集散地,南北、海外交流更加频繁,推动了淮扬地区商业和手工业的兴盛,最具影响的是淮扬地区的制铜、漆器、玉雕工艺、石雕工艺等,这些工艺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为淮扬地区其它艺术的发生和发展奠筑了文化、艺术的基础,这也为后来淮扬地区园林的发展和兴盛构筑了技术的基础。 (三)悠久的运河漕运文化

两千多年来,勤劳智慧的淮扬地区人民从吴王夫差时代开挖的第一锹土开始,在运河漕运的开拓、延伸、治理、利用过程中,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历史遗存。运河是一条历史之河、文化之河,是一条步步皆景、满目是景的历史文化长廊。淮扬地区的淮安、扬州就是在这条运河上的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与杭州、苏州并称“运河四大都市”。

运河漕运文化所涵盖的层面和所涉及的领域博大且精深。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璀璨的物质文化遗存。我们先人创造的丰富多彩的物质成果,反映了各个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与创造才能,感知到各个历史时期的物质文化现象。历经时代的变迁,这些物质成果多数已被历史所湮没,但是至今仍有为数可观的幸存者,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物质文化遗存,时时散发着时代的馨香,不断熏染着后来者们的精神灵魂,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地实现了对传统定制的继承与发展。

二是厚重的漕运制度文化。淮扬地区的制度、法律、礼仪、风俗、宗教、艺术等上层建筑的形成与发展,与大运河的重要地位是密不可分的。淮扬地区由于漕运、盐运的勃兴,使淮安和扬州经济文化繁荣发展,官衙林立,除了府、州、县等机构,朝廷还在淮安先后设立了总督漕运公署、中察院、淮扬道公署数十个管理机构,这些机构的设立、运行、承转,书写了一本厚重的制度文化大书。与

此同时,四百年间,在运河两岸的淮扬地区大地上,积淀了太多的历史瞬间,发育和成熟了诸多的文化类型,如建筑文化、水利文化、驿传文化、榷关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以及城市商业文化等等,极大地丰富了运河制度文化的内涵。

三是博大的运河人文精神。运河和运河之都,极具人文价值。千年以来,运河作为贯穿南北的交通、经济大动脉,以宽广的胸怀接纳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各色人群、各种文化、各样思想观念,从而培育了博大的内涵和极其丰富的人文精神。运河所体现的沟通、开放、和谐、创新的伟大人文精神,深刻地影响着淮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深刻地影响着淮扬边民的思想行为。 (四)盐商的崇文重教精神

盐商腰缠既满,纷纷学习和效仿士大夫的文人雅兴;其子弟也有受教育的充分条件,宿儒名士也乐于选择其子弟授课。故数百年间,淮扬地区的淮安、扬州人文蔚起,科名相望。仅以淮安的河下为例,河下弹丸之地,仅明清两朝,就出了55名进士,其中状元、榜眼、探花都有,“河下三鼎甲”一时名闻遐迩,还有110多名举人,140多名贡生,更有十余人在《明史》、《清史稿》有传。这令有“江南三大镇”之称的周庄、同里、直都望尘莫及。

“邗上时花二月中,商翁大半学诗翁。”此诗表达的即是盐商的崇文精神,这有力地推动影响了当地的文化风气。 盐商经常举行诗文集会,他们以这种翰墨生香的雅集,营造了淮扬故城浓郁的书香之气,而盐商是这种风气的推动者。此外,扬州的雕版事业历史悠久,至清最盛,与盐商也有相当关系。淮扬盐商又好藏书并且还热衷于出资兴建和修缮书院,培养人才。他们至少营造了两种文化市场:戏曲演出市场和书画买卖市场。这种附庸风雅的实际行为在标榜夸耀的同时,客观上也促进了当时当地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园林艺术作为他们遮蔽浅陋,革面鼎新的建筑物质表达,借助他们的财力在对儒雅文化的向往中得以孕育出炉。

得天独厚的自然地域环境,繁荣发达的盐商经济和悠久的运河漕运文化使淮扬地区具备了造园的各种物质文化条件。淮扬地区园林融合高雅与民俗的文化内涵,尤其受商业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南北方的造园技艺及思想在此巧妙交融,使得淮扬园林呈现出劲健奇秀的独特风貌。

二、融摄南北造园技艺与思想的淮扬园林艺术 (一)江南私家园林艺术对淮扬造园的深度影响

从审美角度看,苏州园林与淮扬地区的园林风格趋近却不趋同,有着各自独特的审美特色。以苏州为代表的江南园林有三个显著特点: 第一,叠石理水。江南水乡,以水景擅长,水石相映,构成园林主景。第二,花木种类众多,布局有法。第三,建筑风格淡雅、朴素。江南园林多数是私家园林,沿文人园轨迹,以淡雅为风尚。这种文人园风格,后来为衙署、寺庙、会馆、书院所附庭园,乃至皇家苑囿所取法。成为宋以后中国园林的主流。淮扬地区园林设计指导思想与苏州园林大体上是一致的,造园时力求江南园林的清雅韵味,以此营造一种佛理禅性的哲学文化意境,来显示富有的业主们附庸风雅的意态,掩饰其文化知识缺乏的内心空虚。淮扬地区园林的主人虽以富商为多,但多羡慕儒生的精神贵丽,他们除富有外,往往还捐一个空头官衔,以显耀其身份,并以学习和效仿文人士大夫的各种文艺事务为能事。而拥有一个自娱自乐的私家花园,也成为他们借财力来满足自身精神欲望的一个重要载体。江南园林的清幽雅静,精致安闲自然也是他们效慕追求的对象。但是在具体的营造过程中,最后总是难以摆脱园主们炫耀夸张的世俗观念影响,多多少少都会染上丝丝烟火人间的俗气。

淮扬园林体系中也有部分纯粹的文人园,如郑板桥的焦山别峰庵、石涛主持设计的个园都是属于此,内部景观多清雅简洁,疏旷幽明,颇具江南苏州园林的静雅气氛,建筑规制也模仿私家园林的形式,在讲究格局规划的同时,个性化空间功能区域划分十分明显。《园冶》的作者计成精于造园,能乱石生云、碎砖作玉,他一生在扬州进行了大量的造园实践,为《园冶》的写作积累大量的理论来源。借物造景,应景生情,因情写意是他造园的主要思想,而这种造园思想则是文人园设计营建的主要文化因缘。文人园的造设,江南私家园林有着现成的范式,水陆交通的便利,受其影响也是必然的。从园林的建筑装饰、铺地图案、室内陈设等都接纳了江南私家园林的成熟模式。 (二)北方园林与淮扬地区造园的联系

以皇家为代表的北方园林的特点,一是规模宏大;二是选址自由;三是建筑富丽,充分体现出华丽高贵的宫廷色彩;四是浓重的皇权象征寓意;五是全面吸取江南园林的诗情画意。

因清康熙、乾隆二帝多次到淮扬地区巡查,盐商们极尽献媚邀宠之能事,多次修造园林,南北园林匠师技术交流频繁,使淮扬地区园林兼有北方雄伟的风格。最能体现北雄的风格是宅园的旱园水作,建筑的尺度大,及色彩鲜艳。以上造园风格在淮扬地区以后的园林营造中代代相传,并形成范例程式,被建筑匠师们口授心摹,最终被奉以圭臬。

“旱园水作”是北方宅园的特色。无水当然少精神,所谓“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一些北园便挖一水塘,点缀些山石,沾点水气,这就被称为“旱园水作”。如北京鼓楼大街南帽儿胡同文煜的宅园,海淀镇苏州街西侧的礼王园都是较典型的运用了旱园水作之法。

淮扬地区园林旱园水作有两种,一是按上文北园理水的方式,淮安的清晏园和扬州的寄啸山庄就是典型例子。在寄啸山庄,构园者在进园处贴壁山下凿一汪曲水,驳岸参差,蜿蜒至读书楼,使人行其下,疑入山林。另一种是较有创见的,可称为 “旱园水意”,它是对旱园水作更抽象、更写意的诠释。此法并不挖池引水,而是以地为水,用散置立石或垒叠山石的方法堆出峰峦、峡谷、岛屿、桥梁等形状,使游人宛如置身于山溪、谷涧、渊潭之中,产生无水似有水,水在意中的感受,如扬州个园的秋山即用此法。黄石秋山的东峰之下,石壁高岩间,有一旱桥飞架,游人立此驻足俯视,只感悬崖深涧,水意便油然而生。可以说,“旱园水意”既可看作是对北方私家旱园的“神似”,更可看成是淮扬地区园林设计者对构园手法的丰富和创新。

当然,淮扬地区园林的风格,有时是很难明确进行南北分野,应该说二者已在融会后已有了创新。淮扬地区园林是雄伟中寓明秀,健笔写柔情,自成一格,其在长期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明显的地域风格,属于南北文化交流的介质。南北交融,使淮扬地区造园艺术富于变化,更利于淮扬地区园林艺术风格的创新。淮扬地区园林设计者不仅运用独特的地方文化内涵、具象和抽象的装饰元素加强园林景致意境的营造,还运用多元化构成形式使禅宗思想融入到园林景致的创作中,从而将淮扬地区园林空间从“画境”升华到“意境”。例如个园的春、夏、秋、冬四景的假山设计就是一个匠心独具的优秀案例,个园设计者将四季假山设置在一园之中,随时感受四时美景,并周而复始,颇具“壶天自春”之意,让直观的“画境”升华到自由想象“意境”中。

(三)淮扬地区山水园的选址布设

首先,淮扬地区园林多仿效北方皇家园林成群布设的特点。而组群布设是构成北方园林宏大壮美的主要因素。这种地方有多处,较有名在扬州新城花园巷一带,如寄啸山庄、片石山房、小盘谷、棣园、秋声馆等;如扬州城北瘦西湖两岸。尤其是瘦西湖,直通至蜀冈平山堂,因当年清乾隆帝的临幸,使各地官绅富贾俱在河之左右营造园林,记载在册的就有二十四景之多。园多、景美,集成群、连成势,从这点看,瘦西湖景区便颇有了北园宏丽的风貌。

其次,皇家园林选地广,多选可稍加改造的天然山水是其规模宏大的又一方面。 皇家园林的相地选址,可概括为:地形丰富、取景自然、高下散布、山水适宜、水陆互渗、建筑唯因。而这,又几乎就是瘦西湖景区相地构园的特色。瘦西湖整个景区显示出完整的景观构成,错落有致的空间层次、起承转合连绵不断的景观序列,体现了突出的整体景观组织特征,是江南私家园林与北方皇家园林艺术相互间借鉴融合的成功范例。 三、淮扬园林艺术风貌的最终定制

淮扬地区的造园深深受到江南私家园林的影响,与私家园林之间存在着割不断的联系。富商巨贾为了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生活品味,不断效仿江南私家园林的营造方式,对已有的宅院进行彻底的改造。具体表现在在园林的施工营建上以人工造景为主,以有限的山池、树木、建筑再现自然山水的典型特征;尽量用人工的精致去营设胜景,去模仿自然的风景,进而达到一种巧夺天工的境界。此种境界的构建式建立在精湛的建筑工艺基础之上的,必须耗费经年累月的精雕细琢,方能在咫尺院落中营造出造化宇宙的宏阔与博大。这种技艺不但要体现独到的匠心,更要炉火纯青的细作水平。如此建造,作为成品的园林,不精致也难。但是因为富商巨贾特殊的身份与世俗的价值观念,造成淮扬园林带有入世的气息,他们拥有园林式出于追求欢娱市井需要,与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私家园林的隐逸幽雅则有着迥异的气质。

在景区及游览线巧妙组织上;设计者在有限的空间内探求变化,通常以粉墙、花墙或山石、长廊分割园景空间,从而隔而不断,“小中见大”,意蕴无穷;园林讲究以曲为美,以含蓄为美。在狭小的方寸之地,故意造设出盘绕弯曲的路线,让游览者盘桓其中,不停地变换观赏的视角,开阔处见高山流水;局促处得幽草

奇花;让人一步三叹,回味不绝,在此品赏过程中得以精神的升华与超擢。蕴含其中的是一种精神,是士人风度与隐者气质的结合,从本质上来看,这也是传统的儒家、道家文化精神的折射。

淮扬地区园林的精雅细致还体现在建筑的玲珑奇巧和细部处理上。所有园林室内普遍陈设各种字画、工艺品及精美家具;园主们以收藏名家的字画精品为豪,以收集古董文物为雅。时常聚会故友,吟咏期间,品茗清谈,抒发人生感慨际遇,落拓块垒。大有终老南山,埋骨山水的感觉。对于建筑,除了遵循严格的礼制外,他们尽量花费巨额钱财,选用上等材料,雇用极品工匠,为他们铺设理想,雕琢天下。此外,楹联诗词题咏也与园林艺术紧密结合,通过文字渲染园林的诗情画意,深化人们对园林景观的理解,启发人的想象,烘托出淮扬园林的特有的雅致宏阔之气。

当时的文人画家同时也参与园林设计与造园实践,他们为每一园林均确定明确的主题意境,于此寄托迥异的人生理想,表达出他们高蹈大义,悲悯天下的情怀。正因为文人的参与,使得淮扬园林更具有浓郁的入世文化气度,这种文化气度也是这些园主儒商们急切渴望参与国家兴亡的政治理想诉求的表达。在清代漕运繁荣的康乾年间,这种表达几乎滥觞为一种程式,但当他们的个人理想浓缩于具体的造园设计形式,园林个体则表现出异彩纷呈的特色。

参考文献:

[1] 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史》[M]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0 [2] 计成著 赵农注释 《园冶·图说》[M]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3.1 [3] 曹林娣 《中国园林艺术论》[M]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3.1 [4] 李斗 《扬州画舫录》[M] 中华书局,1960.3 [5] 吴晓晖 《漕运文化》 中国学术期刊网 [6] 陈从周 《说园》[M]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7.4 [7] 高岱明 《淮安园林史话》[M] 2005。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