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课外阅读理解练习 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氤氲豆角香 王一如
①我一直以为,外婆这辈子过得太苦,几乎不曾享受过什么好的东西。
②以前,每当我独坐在外婆家的院子里,想到这一点时,抬头总会看见外婆忙碌的身影。她小心地穿梭在一人多高的豆角藤蔓里,勾着背,捯弄着什么,像是在对土地虔诚地祷告。在外婆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农人最原始的模样:辛勤、质朴、坚韧,与土地融为了一体。我也看到了土地最温顺的一面:(A)裸露在外的黝黑皮囊,似隐隐泛着油光,亲昵地吻着外婆微微陷进泥土里的布鞋,像个讨喜的孩子。
③农作物、土地和老屋,几乎构成了外婆生活的全部。这便更加印证了我对外婆的看法——除了这些土到根里的东西,外婆确实是再无其他了。只是当我看到外婆仰起头露出的比太阳还灿烂的笑脸时,又不由得怀疑起来——外婆好像已经拥有了全世界最宝贵的东西。
④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外婆对书籍的渴望,一早就被时代和艰难的生活变作泡影。外婆早早地学会下厨做饭、挑水洗衣,操持家务,大一些又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后来便随父母在外打工赚钱,最后嫁人、生子……同那个时代的很多人一样,外婆一出生,命运便被长辈固定在了一条路上,除此之外,无路可走。
⑤那时,外婆嫁给了全村最穷的一户人家,过着紧巴巴的日子。待有些余钱,外婆便在屋后开垦了一片地,买了些豆角种子,清明前后种下去。豆角好活,产量又高。几场春雨之后,那些沉睡的豆角种子在潮湿的泥土中被暖阳一晒,便探出了嫩芽。正是这些生命力顽强的豆角,这些油油的绿意,给外婆带来了无尽的勇气和希望,似将她的生活都点亮了。即使在更艰苦的岁月里,有了豆角的陪伴,外婆也不曾退缩。
⑥外婆感慨豆角生命力顽强,我看外婆又何尝不是呢?当外婆笑着跟我讲这些故事時,我忽地从中悟到这样两个词:坚强不屈,苦中作乐。这是一种尽管“天欲雪”,也能笑问“能饮一杯无”的心境。
⑦外婆种豆角的习惯,保持至今。她把豆角当成自己的孩子,还未收获时,便时不时到地里看看。每当这时,她的眼神里总是带着几分欣慰和期待。(B)她有时翻翻几片叶,有时端详几朵花,有时松松脚下的土,有时勾起几片草屑。当她做完这一切时,便喜欢用手把衣角搓来搓去,这时她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她勾着背,微笑着,“啧啧”地赞叹着:“今年又是个好收成。”风一吹,豆角叶儿沙沙作响,伴着外婆的笑,成了我记忆中最美的一幅画。
⑧成熟的豆角,外婆把它们摘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趁新鲜炖着吃,另一部分晒干,囤起来。(C)温火,三勺油,一勺盐,几味调料,少顷,醉人的香便在厨房里漫开了。小时候耐不住,每每此时,我便跑到外婆身边,扯扯她的衣角,迫不及待地讨一口吃,身旁的母亲“噗”地笑出声,把我拉过来,食指轻点一下我的额头:“这都等不及呀?”
⑨待豆角上桌,外婆永远是吃得最少的一个,她把母亲夹给她的又统统给了我。我夹起一根小咬一口,泛着油花的香便在口腔中弥漫,那是源于土地,源于自然,源于爱的最纯
粹质朴的香,回味悠长。仿佛自己此刻正站在广阔的东北平原上,肆意、随性、自由。这是我尝过的,最接近故乡的味道。
⑩我抬起头,看向远方,仿佛看到了在一片广阔的原野上,在一块黝黑的土地上,竹竿上的豆角花开得正旺,而外婆,那个微勾着背的老太太,正微笑着,似与天边温暖的夕阳,融为一体。
(选自《人民周刊》2018年第22期,有删改)
(1)有人想把文末“我”抬头眺望远方的场景做成一幅版画,并在画上题一句诗。你觉得下面哪句诗最适合?请说明理由。 A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B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C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2)从画横线的(A)(B)(C)三处句子中任选两处进行赏析。
(方法提示)可推敲词语,如动词、形容词等;可推敲句子,如句式、句子长短等;也可推敲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3)细读本文,你会发现作者喜欢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请在以下话题中任选一个,说说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话题预设)①外婆的身影 ②外婆的笑 ③吃豆角
(4)本文以“氤氲豆角香”为题,有什么丰富的含义?请结合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小贴士)氤氲(yīn yūn),形容烟或云气浓郁,也可指气味(多指香气)弥漫。 【答案】 (1)【示例1】A句合适。因为外婆对“我”最好,豆角自己少吃,总是把最好的给“我”,因此为了表达“我”对外婆的思念和感恩,用此句作题注。
【示例2】C句合适。本文通过写豆角表达怀念故乡的味道,因此“故园东望”切合文意。东望故园,长路漫漫,亲人远隔,让人泪雨滂沱。所引诗在思念中振作精神,安慰家人,而本文写外婆微佝着背,微笑面对生活中的风雨,乐观坚强,寄托了作者憧憬外婆美好未来的愿望。
(2)A句:【示例1】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将“土地”比作“讨喜的孩子”,“亲昵”“吻”等词赋予土地以人的神态、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外婆与土地的和谐亲密。 【示例2】“黝黑”“油光”等词语准确地写出了土地的颜色和光泽,“亲昵”“吻”等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土地与外婆的亲密和谐。
B句:【示例1】四个“有时”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运用整齐的句式),写出了外婆到豆角地里劳作的行为,表现了外婆的勤劳及对豆角的喜爱。
【示例2】运用“翻翻”“端详”“松松”“勾起”等动词,准确地写出了外婆在豆角地里劳作的行为,表现了外婆的勤劳及对豆角的喜爱。
C句:【示例1】运用短句,从“温火”到“油”“盐”“调料”,依次准确地写出了炖豆角的过程,体现了外婆动作的熟练,也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生活的深切怀念。
【示例2】“三勺”“一勺”“几味”等数量词,准确地写出了炖豆角时调味料的用量,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生活记忆和怀念之深。
(3)【示例1】第②段首句中写外婆“小心地穿梭,佝着背,捯弄”,这些动作表现外婆的身影忙碌,写出她勤劳、艰辛的特点。
【示例2】第⑦段当外婆做完农活后,她喜欢用手把衣角搓来搓去,这时她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她佝着背,微笑着,“啧啧”地赞叹着。外婆的笑,成了我记忆中最美的一幅画,这些描写表现外婆积极乐观的性格特点。
【示例3】“我”迫不及待地讨吃豆角,表现我的调皮天真;母亲的嗔怪和外婆“把母亲夹给她的又统统给了我”,这些生活的细节十分温馨,成为作者记忆中特有的故乡味道,足见真情,给读者留下回味和思考的空间。
(4)“氤氲豆角香”一是指在“我”记忆中弥漫着豆角散发出的最纯粹质朴的香味;二是指在“我”心中充满了对外婆的崇敬,对故乡生活的怀念。外婆朴实勤劳、乐观坚强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我”。
【解析】【分析】(1)本文文末“外婆,那个微勾着背的老太太,正微笑着,似与天边温暖的夕阳,融为一体”表达了对外婆的思念,结合文中写外婆对“我”最好,豆角自己少吃,总是把最好的给“我”,因此还表达了“我”对外婆的感恩;“仿佛看到了在一片广阔的原野上,在一块黝黑的土地上,竹竿上的豆角花开得正旺”,通过写作者对家乡的想象,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且通过“外婆,那个微勾着背的老太太,正微笑着”,写外婆微笑面对生活中的风雨,乐观坚强,寄托了作者憧憬外婆美好未来的愿望。有振作精神,祝福亲人之意。然后分析诗句的意思,并做出选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表达对长辈的感激和思念,符合文意,可选A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表达漂泊在外的游子思念家乡的孤寂愁苦之情,不符合文意,可排除B句;“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也是写思念家乡,但是结合下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可知,此诗有在思念中振作精神,安慰家人之意。且“故园东望”与“我抬起头,看向远方”相符,因此可选C句。 (2)根据题意,可从炼字,句式或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其次结合该角度的表达效果和句子的含意分析作用,即写出了什么。A句,“像个讨喜的孩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亲昵地吻着”是拟人的修辞手法,答题模板是“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xx事物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情感”;还可以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要遵照“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来解答,要理解词义,尤其是语境义,如“黝黑”“油光”等词语写出了土地的颜色和光泽,“亲昵”“吻”等词语写出了土地与外婆的亲密和谐,答题模式是:“……”一词(等词)是指……(语境义),具体准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人物……的情感。这里要写的对象是“土地”,“亲昵地吻着外婆微微陷进泥土里的布鞋,像个讨喜的孩子”写出了外婆与土地的和谐亲密,表达了外婆对土地的喜爱。B句,可先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有时……,有时……,有时……,有时……”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答题模式: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突出强调地写出了……,表达了人物……的情感;还可以从炼字的角度赏析,“翻翻”“端详”“松松”“勾起”等动词准确而精炼,答题模式是:“……”一词(等词)具体准确地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人物……的情感。结合上下文“她把豆角当成自己的孩子”“时不时到地里看看”“她的眼神里总是带着几分欣慰和期待”“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她勾着背,微笑着”等句子可知,本句通过写外婆到豆角地里劳作的行为,不仅写出了她的勤劳,还表现了她对豆角的喜爱之情。C句,首先可以从句子长短的角度赏析。“温火,三勺油,一勺盐,几味调料”,运用短句,语言简洁。结合上下文“一部分趁新鲜炖着吃”可知,是写炖豆角的过程,答题模式:运用短句,简洁而准确地写出了……情景,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语言铿锵有感染力;还可以从词性
的角度赏析。词性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本句子最大的特点即是几个数量词连用:三勺,一勺,几味。结合“一部分趁新鲜炖着吃”可知,写出了炖豆角时调味料的用量,运用数量词的表达效果就是准确具体。总之,外婆当年炖豆角时动作的熟练、调味料的用量至今历历在目,写出了作者对故乡生活记忆之深,表现了作者对外婆乃至故乡生活的深切怀念。
(3)第②段首句中,“小心地穿梭,佝着背,捯弄”,是对外婆动作上的细节描写,也属于动作描写。回答其作用,结合上下文可知,此细节写出了外婆忙碌的身影,写出她勤劳、不怕艰辛的特点。第⑦段,“喜欢用手把衣角搓来搓去”“皱纹都舒展开了”“勾着背,微笑着,‘啧啧’地赞叹着”是对外婆动作、神态、语言上的细节描写,表现外婆积极乐观的性格特点。第⑧⑨段,“扯扯她的衣角” 是对“我”动作上的细节描写,表现我的调皮天真;“母亲‘噗’地笑出声,把我拉过来,食指轻点一下我的额头”“她把母亲夹给她的又统统给了我”分别是对母亲和外婆动作上的细节描写,表现了生活的温馨,让读者跟着作者一起去回味他记忆中特有的家乡味道,富有感染力。
(4)结合文章内容,可以看出以“氤氲豆角香”为题,高度概括了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写“我”记忆中弥漫着豆角散发出的最纯粹质朴的香味;理解深层含义,要结合作者的写作用意,文章最后一段 “仿佛看到了在一片广阔的原野上,在一块黝黑的土地上,竹竿上的豆角花开得正旺”“外婆,那个微勾着背的老太太,正微笑着,似与天边温暖的夕阳,融为一体”,表现了作者对外婆的崇敬,对故乡生活的怀念,也暗含着外婆朴实勤劳、乐观坚强的形象一直留在作者的心里,影响着作者的一生。
故答案为:⑴示例1】A句合适。因为外婆对“我”最好,豆角自己少吃,总是把最好的给“我”,因此为了表达“我”对外婆的思念和感恩,用此句作题注。示例2】C句合适。本文通过写豆角表达怀念故乡的味道,因此“故园东望”切合文意。东望故园,长路漫漫,亲人远隔,让人泪雨滂沱。所引诗在思念中振作精神,安慰家人,而本文写外婆微佝着背,微笑面对生活中的风雨,乐观坚强,寄托了作者憧憬外婆美好未来的愿望。
⑵A句:【示例1】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将“土地”比作“讨喜的孩子”,“亲昵”“吻”等词赋予土地以人的神态、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外婆与土地的和谐亲密。【示例2】“黝黑”“油光”等词语准确地写出了土地的颜色和光泽,“亲昵”“吻”等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土地与外婆的亲密和谐。 B句:【示例1】四个“有时”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运用整齐的句式),写出了外婆到豆角地里劳作的行为,表现了外婆的勤劳及对豆角的喜爱。【示例2】运用“翻翻”“端详”“松松”“勾起”等动词,准确地写出了外婆在豆角地里劳作的行为,表现了外婆的勤劳及对豆角的喜爱。C句:【示例1】运用短句,从“温火”到“油”“盐”“调料”,依次准确地写出了炖豆角的过程,体现了外婆动作的熟练,也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生活的深切怀念。【示例2】“三勺”“一勺”“几味”等数量词,准确地写出了炖豆角时调味料的用量,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生活记忆和怀念之深。
⑶【示例1】第②段首句中写外婆“小心地穿梭,佝着背,捯弄”,这些动作表现外婆的身影忙碌,写出她勤劳、艰辛的特点。【示例2】第⑦段当外婆做完农活后,她喜欢用手把衣角搓来搓去,这时她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她佝着背,微笑着,“啧啧”地赞叹着。外婆的笑,成了我记忆中最美的一幅画,这些描写表现外婆积极乐观的性格特点。【示例3】“我”迫不及待地讨吃豆角,表现我的调皮天真;母亲的嗔怪和外婆“把母亲夹给她的又
统统给了我”,这些生活的细节十分温馨,成为作者记忆中特有的故乡味道,足见真情,给读者留下回味和思考的空间。
⑷“氤氲豆角香”一是指在“我”记忆中弥漫着豆角散发出的最纯粹质朴的香味;二是指在“我”心中充满了对外婆的崇敬,对故乡生活的怀念。外婆朴实勤劳、乐观坚强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我”。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意境的理解。考生要结合文章的内容,考虑诗句的意境进行分析理解。注意诗句与意境的一致性。
⑵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关于句子的赏析,可以从修辞的角度、词语的运用、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考生要读懂要求,选好角度,结合句子的内容和文章的主题等进行赏析。 ⑶本题考查人物的细节描写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理解文章,理解内容,把握主题思想,要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理解。
⑷本题考查标题的理解能力。对标题的含义作用的理解可以从标题的象征意、双关义、线索、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修辞、情感等入手分析,在理解标题时要结合文章的内容。
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中国民间年画
中国年画,是一种十分独特的绘画体裁,是历史最久寿命最长的与年俗密切相关的民间艺术。中国民间艺人用他们炉火纯青的技艺,给我们留下了大量十分优美的绘画作品。作品的题材多采用寓意或象征的手法,造型夸张具有装饰意味。年画用色大胆明艳,而又栩栩如生。年画这一独特而又古老的艺术,颇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
在中国历史上,四川绵竹年画、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的木版年画在全国最为著名,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绵竹年画以产于竹纸之乡的四川省绵竹县而得名。绵竹年画历史悠久,它起源于北宋,到明末清初进入繁盛时期。绵竹年画以彩绘见长,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绵竹年画构图讲求对称、完整、饱满,主次分明,多样统一;色彩上采用对比手法,设色单纯、艳丽,强烈明快,构成红火、热烈的艺术效果;线条讲求洗炼、流畅,刚柔结合,疏密有致,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具有夸张、变形、象征、寓意的造型,和诙谐活泼的效果。桃花坞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代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为鼎盛时期。桃花坞年画的印刷兼用着色和彩套版,构图对称、丰满,色彩绚丽,民间画坛称之为“姑苏版”。由于接近民间生活,富于装饰性,加上价廉物美,因此桃花坞木刻年画不仅广泛流传于江南一带,更广为流传于全国许多地方,深受民间人民喜爱。而杨柳青年画继承宋、元绘画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制作时,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上面,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既有版味、木味,又有手绘的色彩斑斓与工艺性。杨柳青年画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
年画色彩艳丽,渲染营造欢乐的节日气氛,并达到特定的装饰美感。可见,年画并不是单纯的民间艺术品,它还具有浓厚的装饰意味,具有极强的装饰性。说起装饰,我们一般会想到带有装饰性意味的绘画作品以及印刷品。它包括出版物上的美术装饰,例如封面设计。版面插图等。还有建筑物上的壁画,室内布置,以及我们生活日用品上的花纹装饰。
年画不仅有其独特的寓意,更带着浓厚的装饰意味,美化了民间民众的生活空间。中国年画则是因风俗节日而产生,它寄托了人们对风调雨顺、农事丰收、家宅安泰等祈福驱灾避邪的愿望。民间年画的欣赏者大都是文化低下的劳动人民,因此要求它在表达人民大众祈福禳灾的心愿时,还起到了装饰房屋的作用。例如新婚之家,则贴麒麟送子。象征天下太平文运昌盛之兆,借以成为各新婚之家悬挂之画。而在祝寿的时候则贴“寿星图”“瑶池祝寿图”等。前者为祝贺年老公公寿诞时挂,后者为老太太生日时用。十分有趣而又装饰味十足。而传说中的驱鬼年画——钟馗画像,大红大绿,热闹非常,同样具有装饰性。
(选自《文汇报》2010年1月4日,有删节)
(1)对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理解、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品的题材冬采用寓意或象征的手法”句中的“多”意为“大多”,从范围上加以明确说明。
B. “民间画坛称之为„姑苏版”‟句中的“之”指的是“桃花坞年画”。
C. “并具有特定的装饰美感”句中的“特定”说的是年画因春节而起,也仅为春节而用。 D. “它包括出版物上的美术装饰”句中的“它”指的是“装饰”。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年画因风俗节日而产生,所以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愿望。
B. 年画既要表达大众祈福镶灾的心愿,还要起到装饰房屋的作用,这是因为年画的欣赏者大都是文化低下的劳动人民。
C. “新人新婚,则贴麒麟送子”这个例子说明年画具有“渲染营造欢乐的节日气氛”的作用。 D. 祝寿的时候则贴“寿星图”“瑶池祝寿图”这个例子说明年画“十分有趣而又装饰味十足”。 (3)文首说“中国年画,是一种千分独特的绘画体裁”,其“独特”的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1)C (2)C
(3)是历史最久寿命最长;年俗密切相关的民间艺术;题材多采用寓意或象征的手法;造型夸张具有装饰意味;用色大胆明艳,而又栩栩如生。
【解析】【分析】(1)C项,“特定”是说年画带来的欢乐的节日氛围。故选C。 (2)C项,“新人新婚,则贴麒麟送子”这个例子说明年画具有寄托人们的美好愿望和妆饰房屋的作用。故选C。
(3)结合第一段中“中国年画,是一种十分独特的绘画体裁,是历史最久寿命最长的与年俗密切相关的民间艺术。中国民间艺人用他们炉火纯青的技艺,给我们留下了大量十分优美的绘画作品。作品的题材多采用寓意或象征的手法,造型夸张具有装饰意味。年画用色大胆明艳,而又栩栩如生”提炼特点即可。 故答案为:⑴C;⑵C;
⑶是历史最久寿命最长;年俗密切相关的民间艺术;题材多采用寓意或象征的手法;造型夸张具有装饰意味;用色大胆明艳,而又栩栩如生。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对选项结合语句的内容,逐项辨析,判断掌握。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的内容要在文章中具体路上,一一比照,判断掌握。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修改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题目,结合对文章的理解,在文中找到答题区域,关键语句进行回答。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春天到了,莎利文老师搀着我的手,穿过人们正在播种的田野。我们坐在河边的草地上,在大自然中很自然地开始了我的启蒙课程的学习。我懂得了阳光和雨露能使植物生长,鸟儿会为自己筑巢,松鼠、鹿、狮子等动物会为自己觅食做窝。随着知识的增长,我感到周围的世界越来越多的东西给我带来了兴奋和愉快。莎利文老师教我从森林中散发的芳香,从青草丛的叶片中体会大自然的美。她还向我描绘地球的形状。她从一开始就这样使我胸怀大自然,使得自然界成为我思想的一部分。
②但是,也就在这时候,我体会到大自然对人并不总是善的、美的。早晨出门时天气很好,但很热。因为走的路程较长,我们坐在树阴下休息过两三次,最后一次是在离家不远的一棵果树下。果树给我们提供了一块凉爽的遮阴地。我在老师的帮助下,很容易地爬到树上去了。我一直往上爬,在树枝丛中找到一块能坐的地方。莎利文老师建议,我们就在树阴下吃午饭,叫我等她拿来午饭后,再从树上下来。
③突然间天气起了变化,太阳一下子没有了。我知道天空已是乌云密布,因为我已感觉不到阳光照射的热量,还闻到一股从大地散发出来的奇异的味道,我意识到这是雷雨的预兆。离开了老师,我一个人高高地坐在树枝上,感到非常害怕,感到非常孤单。周围是无垠的空间,一切都是那么陌生。我坐在树枝上静静地等待着,我想只有等老师来,我才能从树上下来,否则别无办法。
④周围死一般地沉寂。树叶开始骚动,然后整个树都在颤抖。要不是我使劲地抓牢树枝的话,一阵强风早就把我从树上刮下来了。狂风怒吼,树不停地、猛烈地摇晃着。一阵倾盆大雨把我周围的小树枝都打断了,我想从树上跳下来,但周围的恐怖气氛使我动弹不得,我只好仍留在树上。我感到一阵轰鸣声,似乎有什么重物掉下来,我坐的树枝摇晃得更厉害了。我想树和我会一起倒下来。正巧这时,老师来了,她一把抓住我的手,扶我从树上下来。我紧紧搂住老师,感到非常高兴,我的脚又重新踏在坚实的土地上了。这件事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课,大自然并不总是对你微笑,给你仁慈。 (1)第③段中描写“我”的心态的句子是哪一句?请找出来。 (2)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第④段“她一把抓住我的手,扶我从树上下来”句中词语“抓、扶”写出了我和老师的什么感情?
(4)请你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答案】 (1)离开了老师,我一个人高高地坐在树枝上,感到非常害怕,感到非常孤单。
(2)承上启下(过渡)。
(3)老师对我的爱和我对老师的依赖。
(4)“我”体会到大自然的真正威力,也使“我”真正认识了大自然。
【解析】【分析】(1)“心态”就是人物的心理感受,这样来找就容易了“离开了老师,感到非常害怕,感到非常孤单”。
(2)“但是”表转折的连词,故而此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划线句子中“她一把抓住我的手,扶我从树上下来。”是莎莉文老师怕我从树枝上摔下来,表现老师对我的关系和爱护。“我紧紧搂住老师”写出我对莎莉文老师的依赖。 (4)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可知,本文的人物是莎莉文老师和我,主要事件是莎莉文老师带我来到大自然,让我体会到大自然对人并不总是善的、美的。结果是“使我真正认识了大自然。”概括的时候,把主要人物和事件概括清楚即可。有结果的,最好把结果概括出来。 故答案为:⑴离开了老师,我一个人高高地坐在树枝上,感到非常害怕,感到非常孤单。 ⑵承上启下(过渡)。
⑶老师对我的爱和我对老师的依赖。
⑷“我”体会到大自然的真正威力,也使“我”真正认识了大自然。
【点评】⑴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根据已给出的事件,找到相应的段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句子的分析能力。解答时,结合上下文和文章主旨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加以理解分析即可;
⑶本题是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考查。按顺序找到相应段落,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等语句,分析作者的心理或找出表达感情的词语即可;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时,认真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将故事情节概括即可。
4.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记得有一天早晨,我第一次问起“爱”这个字的意思。①当时认识的字还不很多,我在花园里摘了几朵早开的紫罗兰送给莎莉文老师。她很高兴地想吻我,可我那时除了母亲外,不愿意让别人吻我。那时候,莎莉文小姐用一只胳膊轻轻地搂着我。在我手上拼写出了“我爱海伦”几个字。 “爱是什么?”我问。
②莎莉文老师把我搂得更紧了,用手指着我的心说:“爱在这里。”
我第一次感到了心脏的跳动,但对老师的话和动作依然迷惑不解,因为当时除了能触摸到的东西外,我几乎什么都不懂。
我闻了闻她手里的紫罗兰,一半儿用文字,一半儿用手势问道:③“爱就是花的香味吗?”
“不是。”莎莉文老师说。
我又想了想。太阳正温暖地照耀着我们。
④“爱是不是大阳 ”我指着阳光射来的方向问,“是太阳吗?”
当时在我看来,世界上没有比太阳更好的东西了,它的热力使万物茁壮生长。但莎莉文小姐却连连摇头,我真是又困惑又失望,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老师不能告诉我,什么是爱呢?
一两天过后,我正用线把大小不同的珠子串起来,按两个大的、三个小的这样的次序。结果老是弄错,莎莉文小姐在一旁耐心地为我纠正错误。弄到最后,我发现有一大段串错了,于是,我用心想着,到底应该怎样才能把这些珠子串好。莎莉文老师碰碰我的额头,
使劲地拼写出了“想”这个字。
这时,我突然明白了,这个字原来指的是脑子里正在进行的过程。这是我第一次领悟到抽象的概念。
我静静地在那里坐了许久,不是在想珠子的排列方式,而是在脑海中用新的观念来寻求“爱”的解释。那天,乌云密布,间或有阵阵的细雨,突然间太阳突破云层,发出耀眼的光芒。
⑤我又问老师:“爱是不是太阳?”“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老师回答说。她似乎意识到我仍然是困惑不解,于是又用更浅显、但当时我依然无法理解的话解释说:“你摸不到云彩,但你能感觉到雨水。你也知道,在经过一天酷热日晒之后,要是花和大地能得到雨水会是多么高兴呀!爱也是摸不着的,但你却能感到她带来的甜蜜。没有爱,你就不快活,也不想玩了。”
刹那间,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
(1)文中②处的描写表现了________。
(2)③④两处海伦的发问表明了她对“爱”的理解已达到怎样的程度?
(3)从③④处看,莎莉文小姐对海伦关于“爱”的理解予以否认的理由是________。 (4)⑤处莎莉文小姐对“爱”的解释有什么特点?
(5)结合语段,简要谈谈莎莉文小姐的教育特点和形象特征。 【答案】 (1)让“我”感受到爱,表明爱是发自心灵的情感 (2)对爱初有所悟,但只是一种直观的感性认识。
(3)为了引导海伦获得思维的提升,从而开发海伦思维、智慧和心灵世界 (4)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形象,深刻的内涵与孩子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
(5)莎莉文热爱海伦,讲求教育方法艺术,做到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而且善于抓住时机,开启思维、智慧和情感。提示:此题可抓住文中莎莉文小姐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仔细品味揣摩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1)从②处的描写可以概括。
(2)“爱就是花的香味吗?”——在海伦看来,爱是给人带来愉快而美好感受的东西。“爱是不是大阳?”——在海伦看来,爱能给人光和热,能是万物茁壮成长。所以说海伦对爱初有所悟,但只是一种直观的感性认识。
(3)从莎莉文老师的回答“不是”及“连连摇头”可以推断。 (4)莎莉文老师用比喻来解释,还联系了实际生活。
(5)抓住文中莎莉文小姐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仔细品味揣摩人物形象。莎莉文老师引导海伦从能触摸的东西中获得思维的提升,在海伦略有所悟而又困惑不解时给与解释和引导,不愧为杰出的教育家。
故答案为:⑴让“我”感受到爱,表明爱是发自心灵的情感; ⑵对爱初有所悟,但只是一种直观的感性认识;
⑶为了引导海伦获得思维的提升,从而开发海伦思维、智慧和心灵世界; ⑷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形象,深刻的内涵与孩子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
⑸莎莉文热爱海伦,讲求教育方法艺术,做到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而且善于抓住时机,
开启思维、智慧和情感。提示:此题可抓住文中莎莉文小姐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仔细品味揣摩人物形象。
【点评】⑴该题考查的是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这要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要求写出有关语句,就是要用原文来回答;
⑵阅读理解,首先要整理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再去分析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这样就容易分析各个小题了;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这要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要求写出有关语句,就是要用原文来回答;
⑷本题考查名著故事情节。解答此题,要结合原著故事情节,概括答题;
⑸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解答此题,要注意审题,结合原著分析莎莉文的形象,结合选段分析保尔的人物形象。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城市空中森林
①在城市里,我们能看见许多摩天大楼,可是这些大楼不是住宅就是写字楼。而美国“尼科塔产品开发公司”设计的“城市空中森林”摩天大楼,则主要是为环保而兴建的。它是一种巨大的污染物过滤器,可以把来自周围的有害物质过滤掉,让空气清新。
②“城市空中森林”摩天大楼高122米,人们可以在每一层楼内种植常青树。一幢大楼可以种植400棵树,用以吸收污染物,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每一幢“城市空中森林”就是一个巨型的二氧化碳回收装置,可以建造在工厂和其他重大污染源附近。楼内的树木不仅仅吸收二氧化碳,还可以吸收热气、含氮污染物、含硫污染物和粉尘等,让那里的空气变得干净起来。
③“城市空中森林”将使附近居民和动物受益,堪称一把遮挡炽热阳光的保护伞。由于数百棵树的降温作用,每到夏季,周围空气变得十分凉爽。这种建筑还是一种节能建筑,按照规划,大楼中部装有风力发电机,可以提供建筑内的照明用电,也可以驱动为常青树提供水和营养液的水泵。惟一需要外部能量的是运送维护人员上下的电梯。
④这种建筑由于只承载树木和土壤,而且采用了板式构造,因此可以建造得轻型一些,不需要完整的底座,只要三根牢固的支柱就可以了。这种建筑的占地面积相对较小,不会占用太多宝贵的城市土地。
⑤这种建筑的主体用钢筋混凝土制成,相当坚固。底部的一根短支柱是实心的,其他两根长支柱是空心的。长支柱内部设置电梯,管理人员从这里进出大楼。大楼的两侧有两块醒目的翼板。这种翼板是由尼龙材料制成的,不是简单的装饰物,而是一种空气吸收装置,以便为大楼内树木的生长提供更多的空气。
⑥美国一些建筑专家认为,“城市空中森林”顺应了时代的需求,是世界上最具创意的建筑设计之一。
(1)阅读全文回答:“城市空中森林”在环境保护方面有哪些作用?
(2)第④段中,“这种建筑……不会占用太多宝贵的城市土地”一句中的“太多”能否删去?为什么?
(3)有人认为,兴建“城市空中森林”摩天大楼,还不如在地面上多种树。请联系文中相关
内容,说说你对这个观点的看法。
【答案】 (1)过滤有害物质,让空气清新;为附近居民和动物遮挡炽热的阳光;降温,使空气凉爽。
(2)不能删去。如果删去“太多”,就说明“城市空中森林”不会占用宝贵的城市土地,这与事实不符,删去后语言表达不准确。
(3)示例一:我认为应该兴建“城市空中森林”,因为它不会像在地面上种树那样占用太多宝贵的城市土地。
示例二:我认为应该在地面上多种树,因为兴建“城市空中森林”摩天大楼既需要成本,又耗费能源。
【解析】【分析】(1)概括说明内容,抓关键语句,可能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和中间。提取关键词语,提取这些段落中的关键词语归纳总结。阅读全文可以知道,“城市空中森林”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有:第2段,说明过滤有害物质,让空气清新;第3段,每到夏季,周围空气变得十分凉爽,为附近居民和动物遮挡炽热的阳光;降温,使空气凉爽。 (2)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对比说明删去此词前后句子的意思的变化,最后强调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不会占用太多宝贵的城市土地”中“太多”不能删去,因为“太多”二字从数量和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城市空中森林”不会占用宝贵的城市土地,去掉二字与事实不符,删去后语言表达不准确。
(3)针对问题谈看法,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对所给材料有准确地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迁移到文段中来。兴建“城市空中森林”摩天大楼,还不如在地面上多种树,针对这种看法,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过滤有害物质,让空气清新;为附近居民和动物遮挡炽热的阳光;降温,使空气凉爽。
(2)不能删去。如果删去“太多”,就说明“城市空中森林”不会占用宝贵的城市土地,这与事实不符,删去后语言表达不准确。
(3)示例一:我认为应该兴建“城市空中森林”,因为它不会像在地面上种树那样占用太多宝贵的城市土地。
示例二:我认为应该在地面上多种树,因为兴建“城市空中森林”摩天大楼既需要成本,又耗费能源。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说明内容。答题时应注意,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例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2)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答题时应注意,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的特点答题,比较二者的区别,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
(3)本题考查针对问题谈看法。答题时应注意,可以就材料回答问题,意思即可,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或扩散联想到其它方面。对答案的表述不能只靠一个符号或一个词语来完成,要写成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在答题的同时有助于增加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扩大学生独立发表见解的余地,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6.阅读《济南的冬天》选段,回答问题。
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儿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 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1)依照示例,概括选文前两段所描绘的画面。 示例:青松擎花
(2)选文第1段在写景状物的层次顺序方面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3)任选一幅画面说明作者表现山雪景色所运用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答案】 (1)小山着衣;白银镶玉;落日羞雪;山庄卧雪。
(2)写景状物要讲究层次性。总体上一般要按照由总到分、由分到总等安排内容;局部可以按照空间、时间等顺序叙述描写。
(3)①突出特征。整体上看,选文写“雪后山景”抓住了外在的色彩美和内在的情韵美,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②巧用修辞。如“落日羞雪”:“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夕阳照在山腰上使雪着色当作人害了羞来写,写出雪变幻的色彩美,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解析】【分析】(1)选文第1段重点描绘了小山被小雪覆盖的情景;第2段描绘城外小村庄的雪景画。结合文本内容,仿照示例作答。如:小山覆雪;村庄卧雪。
(2)选文第1段先总写“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然后采用从上到下的描写顺序,层次分明地描写山上景物。最后归纳总结,表达了对雪后山景的喜爱赞美之情。由此可知,我们写景的时候要注意写景的层次。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3)选文第1段重点描绘了小山被小雪覆盖的情景,重点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从山景的色、形、态加以描绘,突出景色的优美,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第2段描绘城外小村庄的雪景,运用了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小水墨画”,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据此,选择一幅画面,赏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小山着衣;白银镶玉;落日羞雪;山庄卧雪。
⑵写景状物要讲究层次性。总体上一般要按照由总到分、由分到总等安排内容;局部可以按照空间、时间等顺序叙述描写。
⑶①突出特征。整体上看,选文写“雪后山景”抓住了外在的色彩美和内在的情韵美,给人
以鲜明深刻的印象。②巧用修辞。如“落日羞雪”:“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夕阳照在山腰上使雪着色当作人害了羞来写,写出雪变幻的色彩美,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段的内容,按照示例进行回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段写作手法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结合文段的结构层次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写作手法和表达效果的理解和分析考生要求主题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对写作手法的认识和理解,分析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法。
7.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②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③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④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⑥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下面划分层次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①②③④⑤/⑥ C. ①/②③④⑤/⑥ D. ①/②③④/⑤⑥
(2)这段文字主要描绘的是( )
A. 山上秀美的景色 B. 冬天小雪的秀美 C. 雪后山景的秀美 D. 冬天山上的美景
(3)对划线字“妙”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山上的矮松比作日本的看护妇,形象传神,使雪后的矮松更加迷人。 B.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这是从远处看雪后远山的美景,银蓝相接。
C. 写雪后的小山像“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风一动好像看见“更美的山的肌肤”,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济南冬天下不了大雪天暖的特点,又写出了雪后小山的秀美。 D. 落日下的山腰“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小雪后的山的娇羞妩媚的样子。 【答案】(1)C (2)C (3)D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划分段落层次。要先把每一句话的意思概括出来,在各句大意的基础上,归纳出文段的中心,根据前后关系划分层次。①句总写“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②③④⑤四句分别写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景色,属于分写;⑥句总写“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整段是总分总的结构,C项正确。
(2) 本题是概括文段主要内容。把各个句子的意思集合起来,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段的主要内容。必须先认真阅读文段,筛选出关键信息然后归纳总结。文段围绕“妙”字,
按空间顺序 , 依次写了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景色,表达对冬天济南景色的喜爱之情。归纳最准确的是“雪后山景的秀美”,其他三项有失全面,故选C。
(3)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和赏析表达效果。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赏析句子要点明其修辞手法,说明其表达的作者的情感。“最妙”一句,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妙在雪态: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故答案为:(1)C;(2)C;(3)D;
【点评】(1)本题考查划分段落层次。答题时应注意,文段围绕“妙”字,按空间顺序 , 依次写了山上,山尖,山坡,山腰。C项总分总的划分最合适。
(2)本题是概括文段主要内容。答题时应注意,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线索,梳理内容,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归纳,排除不合适的归纳之后,C项“雪后山景的秀美”点明时间、地点、景色特点,最合适。
(3)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和赏析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从词语在句子中的成分、位置,从句子表达的内容、效果及所处位置等等方面,分析词语的具体作用。从词性的活用、色彩的变化、句式的运用及修辞手法等方面,揣摩词句的意义,并从进行鉴赏的角度进行评价。“妙”字可谓点睛之笔,只一字点出下文主题,总起本段,表现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
8.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妈妈的额头
①童年的印象里,母亲的额头是最亲切的。那时的我体质弱,常常生病发烧。每次见到我一脸绯红的样子,母亲就觉得不对劲,然后她的额头就会贴在我的额头上,只那么轻轻一贴,母亲就能准确判断出我的健康状况。
②母亲的额头,很多时间都被汗水占据着,劳动着的母亲是美丽的。那时候,年轻的母亲,以光洁而温馨的额头为纸,为这个家,书写着人生的喜怒哀乐。跟我们在一起,有说有笑的日子,母亲是开心的,幸福的,这些开心和幸福,在她的额头上表现得阳光灿烂。当我们遇到挫折和磨难,那额头上则会写满忧虑和郁闷。我一度怀疑,多年以后,母亲额头上那一条条清晰的纹路,该是多年担忧留下的记忆档案。
③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了无数次病痛,而她自己生病的时候,总是悄悄瞒着。好些回,我看见母亲浑身无力地躺在床上,父亲用湿毛巾捂着她的额头,才知道母亲已被病魔折腾多时。每一次,母亲从疲惫中爬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揉拍前额,好让自己保持一份清醒,第一时间理清生活的繁琐,解开心头的愁结,为家的未来精打细算。韶华流转中,母亲老了,无论记忆力还是动作气力,已经大不如前,唯一不改的,依然是拍额头的习惯性动作,那手掌在额头上发出的声音,于我而言,更多成了一种带着淡淡咏叹的生活乐章。 ④母亲是爱美的,也许从她懂事时起,就用那些粉膏,每天在额头上涂抹。然而岁月匆匆,雨霜重重,谁也无法挽留青春饱满的脚步。一道道皱纹,在一个个不经意的夜晚,悄悄爬上了母亲的额头。如果说母亲是一棵树,那额头上的纹路,就像一圈圈年轮,圈满了
昨日的记忆。而我更感觉那纹路如林,是一种写在额头上的不变情怀,仿佛漫山遍野的秀木,永远葱绿绵长。
⑤母亲七十大寿那天,女儿忽然说头晕,母亲的额头,又习惯性地跟她贴在一起。那是怎样的两张额头啊,一张沧桑遍布,饱经风霜;一张青春饱满,一如母亲当年。母亲仔细端详着孙女,不由感慨万千:“奶奶老了,瞧这额头上的皱纹,多深!”我伸过手,轻抚母亲的额头:“妈,谁说您老呀。瞧您的额头,还是当年那样温暖。在我心里,您有一张永远年轻的脸。”
⑥是啊,母亲的额头是不老的,那里面,写满了永恒的母爱。
(文/蒋平原文有删改)
(1)文中写了有关“妈妈的额头”的几个生活片断,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结合语境,解释第二段画线句子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并说明其表达作用。 这些开心和幸福,在她的额头上表现得阳光灿烂。
(3)结合文章内容,从品味语言的角度赏析第四段画线的句子。
如果说母亲是一棵树,那额头上的纹路,就像一圈圈年轮,圈满了昨日的记忆。而我更感觉那纹路如林,是一种写在额头上的不变情怀,仿佛漫山遍野的秀木,永远葱绿绵长。 (4)生活中我们都拥有亲人们的关爱,请你把感受最深的写下来和大家分享。 【答案】 (1)①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病痛;②母亲的额头布满汗水、喜悦、忧伤;③母亲揉拍前额缓解劳累;④母亲额头的皱绞;⑤母亲用额头为孙女诊断病痛。
(2)“阳光灿烂”原指阳光光彩夺目的样子,在这里生动形缘地写出了母亲开心快乐、幸福的神态。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妈妈额头上的皱纹比作年轮,比作树林,生动形象地写出妈妈的颓头记录下了她对子女的疼爱,为家庭生活辛劳的付出,以及“我”对妈妈的爱或感恩之情。
(4)示例:父亲的关爱让我感受最深。父亲是家中的顶梁柱,尤其是他厚实的背给了我安全感和幸福感。小时候,我在父亲的背上尽情欢笑;现在,父亲仍然用他厚实的背为我遮风挡雨。能围绕所感受到的亲人们的关爱来答题,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分析】(1)概括文章的内容,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找出文中有关母亲额头的描写,按事件进行分类后,用简洁的语句分别加以概括。按先后顺序文章分别写了: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病痛;母亲的额头布满汗水;母亲揉拍前额缓解劳累;母亲用额头为孙女诊断病痛。概括文章的内容,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比如本题,学生应围绕“妈妈的额头”。在概括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2)“阳光灿烂”本义指天气晴朗,阳光光彩夺目的样子。在这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开心快乐、幸福的神态。
(3)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妈妈额头上的皱纹比作年轮,比作树林,生动形象地写出妈妈的额头记录下了她对子女的疼爱,以及“我”对妈妈的爱。
(4)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自己对亲人关爱感受最深的一个片段即可。比如:母亲的关爱让我感受最深。早起一杯热牛奶,出门千叮咛万嘱咐,目送你远去,晚上回家摆满丰盛的饭菜等你一同共进晚餐,夹块肉到你的碗中,看着你吃露出开心的笑容,睡前打来
热热的洗脚水,关掉你卧室的灯,熟睡中帮你把被子盖好。
故答案为:⑴①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病痛;②母亲的额头布满汗水、喜悦、忧伤;③母亲揉拍前额缓解劳累;④母亲额头的皱绞;⑤母亲用额头为孙女诊断病痛。
⑵“阳光灿烂”原指阳光光彩夺目的样子,在这里生动形缘地写出了母亲开心快乐、幸福的神态;
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妈妈额头上的皱纹比作年轮,比作树林,生动形象地写出妈妈的颓头记录下了她对子女的疼爱,为家庭生活辛劳的付出,以及“我”对妈妈的爱或感恩之情);
⑷示例:父亲的关爱让我感受最深。父亲是家中的顶梁柱,尤其是他厚实的背给了我安全感和幸福感。小时候,我在父亲的背上尽情欢笑;现在,父亲仍然用他厚实的背为我遮风挡雨。能围绕所感受到的亲人们的关爱来答题,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整理和概括能力。解答时,立足对文章的理解,结合题干进行概括总结即可;
⑵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入手。联系语境可知,画线句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即可;
⑶此题考核赏析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从手法、内容的角度分析,分析手法分析效果,内容注意结合文段的内容。
⑷本题是开放性问题,要结合自己的理解作答,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注意语言流畅,表达准确。
9.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蚂蚁的群体智慧 彼得·米勒
①我曾以为蚂蚁做什么事都心中有数。那些列队爬过我厨房台面的小家伙们看上去是那么信心十足,于是我猜想它们早就订好了计划,知道要去哪儿,要做什么。不然的话,蚂蚁又怎能做出组织行军路线、建造复杂蚁穴、发动大规模突袭等奇妙的行为呢? ②结果我错了。蚂蚁毕竟不是聪明的小工程师、建筑师或武士——至少单个蚂蚁不是。当需要决定下一步怎么做时,大多数蚂蚁都毫无头绪。
③那我们又该怎么解释地球上已知的大约1.2万个蚂蚁物种的繁荣呢?它们在1.4亿年的进化中一定学到了什么。
④蚂蚁并不聪明,但聚在一起就聪明了。蚁群可以解决对单个蚂蚁来说不可思议的问题,比如寻找通往食物源的最短路径,分派工蚁做不同的工作,或保卫领土不受邻居侵袭。落单的时候,蚂蚁可能就像个小傻瓜,但聚成蚁群就能对环境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这是因为它们拥有一种被称做“群体智能”的东西。
⑤个体的简单行动怎样组合成了群体的复杂行为?如果几百只蜜蜂中间有许多不同意见,它们如何做出关于蜂巢安置的重大决定?是什么使得一群鲱鱼如此精确地协调行动,能在瞬间改变方向,仿佛是单一的银色有机体?这些动物中,没有哪一个能够看到全局,但每一个都为群体的成功出了一份力,它们集体表现出的能力甚至让那些最了解它们的生物学家都感到神奇。
⑥蚁群运作的要诀之一是:没有哪只蚂蚁执掌大权。没有将军来指挥武士,没有经理来
使唤工人。蚁后只负责产卵。哪怕蚁群中有50万只蚂蚁,也能无需管理而正常运作——至少不需要我们所熟知的那些管理形式。它们靠的是个体之间的无数次互动,共同遵循着一套简单的经验法则——科学家称之为“自组织系统”。
⑦蚂蚁是用触觉和嗅觉进行交流的。两只蚂蚁相遇时,就用触角互相嗅一嗅。觅食蚁每天离穴之前,一般都要等早晨的巡逻蚁回来。巡逻蚁进入蚁穴时,会和觅食蚁简短地碰碰触角。与巡逻蚁的接触是一种刺激,驱使觅食蚁出门。觅食蚁通过与巡逻蚁相遇的频率来判断出门是否安全。如果巡逻蚁回巢的频率正常,就该出去觅食了。如果不正常,就最好再等等。外面可能风很大,也可能有一只饥饿的蜥蜴等在那里。一旦有蚂蚁开始觅食并带回食物,其他蚂蚁就会根据自己与返回的觅食蚁碰面的频率,陆续加入觅食的行列。 ⑧没有一只蚂蚁能够看到全局。没有一只蚂蚁指挥别的蚂蚁做事。归根到底,它们是不需要领导的,即使是复杂的行为也能通过相对简单的互动来协调进行。 (选自《智慧背囊》,有删节)
(1)作者为什么曾以为蚂蚁做什么事都心中有数呢?
(2)文中运用了不少疑问句,疑问句的运用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3)蚂蚁并不聪明,为什么说聚在一起的蚁群就聪明呢? (4)文章第⑦段中画线的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答案】(1)从蚂蚁组织行军路线、建造复杂蚁穴、发动大规模突袭等奇妙的信心十足的行为,猜想蚂蚁们早就订好了计划,知道要去哪儿,要做什么。
(2)提出问题,设置疑问,引起读者的思考,便于引出下文,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蚁群可以解决对单个蚂蚁来说不可思议的问题,比如寻找通往食物源的最短路径,分派工蚁做不同的工作,或保卫领土不受邻居侵袭。
(4)在表达上有解释说明的作用。具体解释“觅食蚁通过与巡逻蚁相遇的频率来判断出门是否安全”的现象。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理解句子之间的关联关系,找出恰当的句子来分析作答。仔细阅读第一段,结合“从蚂蚁组织行军路线、建造复杂蚁穴、发动大规模突袭等奇妙的信心十足的行为,猜想蚂蚁们早就订好了计划,知道要去哪儿,要做什么”来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对疑问句作用的理解能力。用疑问句可以构成悬念,使读者带着问题往下探究,从而引出下文,能起到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的作用。例如第5段中一系列的提问,能引出下文,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仔细阅读文章,结合第4段中“蚁群可以解决对单个蚂蚁来说不可思议的问题,比如寻找通往食物源的最短路径,分派工蚁做不同的工作,或保卫领土不受邻居侵袭。”一句来作答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句子作用的分析能力。仔细阅读画线句子,街上上下文内容来分析,可以知道,画线句子具体解释了“觅食蚁通过与巡逻蚁相遇的频率来判断出门是否安全”的现象。 故答案为:
(1)从蚂蚁组织行军路线、建造复杂蚁穴、发动大规模突袭等奇妙的信心十足的行为,猜想蚂蚁们早就订好了计划,知道要去哪儿,要做什么;
(2)提出问题,设置疑问,引起读者的思考,便于引出下文,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蚁群可以解决对单个蚂蚁来说不可思议的问题,比如寻找通往食物源的最短路径,分派工蚁做不同的工作,或保卫领土不受邻居侵袭;
(4)在表达上有解释说明的作用。具体解释“觅食蚁通过与巡逻蚁相遇的频率来判断出门是否安全”的现象。
【点评】对于提炼文章信息的题目,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内容和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一棵小桃树(节选)
贾平凹
①好多年前的秋天了,我们还是孩子。奶奶从集市上回来,带给了我们一人一个桃子,她说:“都吃下去吧,这是‘仙桃’;含着桃核儿做一个梦,谁梦见桃花开了,就会幸福一生呢。”我们都认真起来,全含了桃核爬上床去。我却无论如何不能安睡,想这甜甜的梦是做不成了,又不甘心不做,就爬起来,将桃核埋在院子角落的土里,想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
②秋天过去了,又过了一个冬天,孩子自有孩子的快活,我竟将它忘却了。那个春天的早晨,奶奶打扫院子,突然发现角落的地方,拱出一个嫩绿儿,便叫道:“这是什么呀?”我才恍然记起了是它:它竟从土里长出来了!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大家都笑话它,奶奶也说:“这种桃树是没出息的,多好的种子,长出来,却都是野的,结些毛果子,须得嫁接才成。”我却不大相信,执著地非要它将来开花结果哩。
③它长得很慢,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样子也极猥琐。但我却十分地高兴了:它是我的,它是我的梦种儿长大的。我想我的姐姐弟弟,或许已经早忘却了,他们那含着桃核做下的梦,但我的桃树却使我每天能看见它。我说,我的梦是绿色的,将来开了花,我会幸福呢。
④也就在这年里,我到城里上学去了。走出了山,来到城里,我才知道我的渺小;山外的天地这般大,城里的好景这般多。我从此也有了血气方刚的魂魄,学习呀,奋斗呀,一毕业就走上了社会,要轰轰烈烈地干一番我的事业了;那家乡的土院,那土院里的小桃树便再没有去想了。
⑤但是,我慢慢发现我的幼稚,我的天真了,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我渐渐地大了,脾性儿也一天一天地坏了,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心境似乎是垂垂暮老了。这时候,奶奶也去世了,真是祸不单行。我连夜从城里回到老家去,家里人等我不及,奶奶已经下葬了。看着满屋的混乱,想着奶奶往日的容颜,不觉眼泪流了下来,对着灵堂哭了一场。天黑的时候,在窗下坐着,一抬头,却看见我的小桃树了:它竟然还在长着,弯弯的身子,努力撑着的枝条,已经有院墙高了。弟弟说:“那桃树被猪拱折过一次,要不早就开花了。”他们曾嫌它长的不是地方,又不好看,想砍掉它,奶奶却不同意,常常护着给它浇水。啊,小桃树,我怎么将你遗在这里,而身漂异乡,又默默忘却
了呢?看着桃树,想起没能再见一面的奶奶,我深深懊丧对不起我的奶奶,对不起我的小桃树了。
⑥如今,它开了花,虽然长得弱小,骨朵儿不见繁,一夜之间,花竞全开了呢。我曾去看过终南山下的夹竹桃花,也去领略过马嵬坡前的蜜水桃花,那花开得火灼灼的 , 可我的小桃树,一颗“仙桃”的种子,却开得太白了、太淡了,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是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又偏苦涩涩地笑着。我忍不住几分忧伤,泪珠儿又要下来了。
(1)阅读文章选段,根据时间概括小桃树的状态和作者的情感。 时间 小桃树的状态 作者的情感 期待 先A________,后高兴 先遗忘,后B________ 好多年前的秋天 桃核 那个春天 嫩芽、长得很慢 我到城里上学 有院墙高了 如今 花竟全开,C________ 可怜 (2)揣摩词句,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①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
②联系小桃树的生长过程,比较赏析【甲】【乙】两句中的“拱”字。
【甲】奶奶打扫院子,突然发现角落的地方,拱出一个嫩绿儿,便叫道:“这是什么呀?” 【乙】弟弟说:“那桃树被猪拱折过一次,要不早就开花了。” (3)第⑥段中写到小桃树终于开花了,作者为何还要落泪呢? 【答案】 (1)执着偏爱;懊丧;弱小苍白挣扎
(2)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桃树人格化,用“弯了头”“紧抱身子”生动形象写出了小桃树发芽初期生长的缓慢,不起眼、长得很委屈,但具备顽强的生命力。呼应下面奶奶的评价,更加衬出作者对小桃树发芽的期待和执着的偏爱。②Ⅰ【甲】句用拟人修辞,将小桃树人格化,生动形象写出小桃树在墙角挣扎着发芽的情态,【乙】句用动作描写,写出了猪对小桃树的破坏;Ⅱ两个“拱”都突出小桃树开花的不易,经历的磨难,更加体现出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不屈的意志;Ⅲ表达了我对小桃树的喜爱赞美之情。
(3)①小桃树开花弱小稀疏、淡白单薄,是挣扎着拼尽了生命绽放美丽,虽艰难但依然用顽强的意志和生命力笑着,感动敬佩它的顽强;②类比自身经历,虽知自身渺小,但仍像小桃树一样奋斗,实现价值,同时也为之前身漂异乡忘却小桃树而深深懊丧;③奶奶照顾小桃树,而我没照顾好奶奶,没能看她最后一眼,对奶奶有着无限的愧疚和感怀。 【解析】【分析】(1)主要从原文中找到对应的句子或词汇。如A处,可提取第②段“执著地非要它将来开花结果哩”一句分析,即可得出“执着偏爱”的答案。B处,可提取第⑤段“我深深懊丧对不起我的奶奶,对不起我的小桃树了”中的“懊丧”作为答案。C处,可提取第⑥段“长得弱小”“却开得太白了、太淡了”等句,即可整理出正确答案。
(2)①给出了从修辞手法赏析的答题方向。“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运用了典型的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出了小桃树发芽初期生长的缓慢,不起眼的特点,“紧抱着身子的”所写具备顽强的生命力。写出了作者对小桃树发芽的期待和执着地偏
爱的情感。同时在结构上呼应下面奶奶的评价。一定要答出修辞手法对表达人物情感的意义。②要求赏析【甲】【乙】两句中的“拱”字。“拱出一个嫩绿儿”中的“拱”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出小桃树在墙角挣扎着发芽的情态,写出了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桃树被猪拱折过一次”中的“拱”则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写出了猪对小桃树的破坏。两个“拱”都写出小桃树经历的磨难,表达了我对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不屈的意志的喜爱赞美的主题。作答时,一定要把词语放入具体的语境中,联系上下文的情节内容,并结合文章中心,这样才能得到准确而完整的答案。
(3)第⑥段是文章的结尾,所以一定要注意语句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即突出主题的意义。如小桃树终于开花了,作者还要落泪的原因,可从小桃树顽强的意志和生命力的角度,从曾经忘却小桃树的角度,从由小桃树联想到自身渺小但仍能实现价值的角度,从没能照顾好奶奶等角度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执着偏爱;懊丧;弱小苍白挣扎
⑵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桃树人格化,用“弯了头”“紧抱身子”生动形象写出了小桃树发芽初期生长的缓慢,不起眼、长得很委屈,但具备顽强的生命力。呼应下面奶奶的评价,更加衬出作者对小桃树发芽的期待和执着的偏爱。②Ⅰ【甲】句用拟人修辞,将小桃树人格化,生动形象写出小桃树在墙角挣扎着发芽的情态,【乙】句用动作描写,写出了猪对小桃树的破坏;Ⅱ两个“拱”都突出小桃树开花的不易,经历的磨难,更加体现出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不屈的意志;Ⅲ表达了我对小桃树的喜爱赞美之情。
⑶①小桃树开花弱小稀疏、淡白单薄,是挣扎着拼尽了生命绽放美丽,虽艰难但依然用顽强的意志和生命力笑着,感动敬佩它的顽强;②类比自身经历,虽知自身渺小,但仍像小桃树一样奋斗,实现价值,同时也为之前身漂异乡忘却小桃树而深深懊丧;③奶奶照顾小桃树,而我没照顾好奶奶,没能看她最后一眼,对奶奶有着无限的愧疚和感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考生要熟读文章,理清文章的思路,根据题干中的提示,从原文中找到对应的句子或词语。
⑵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在于赏析角度的选择,一般说来可以从修辞、描写、词语的运用等角度入手。考生要结合句子的意思、文段的主题、作者的情感进行综合性的阐述。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题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注意段落所在的位置,从结构和内容进行分析。考生在平时要对阅读加以强化训练,掌握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
1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议题简述】
日前有媒体报道,江西南昌12岁男孩小新,因为擅长打某款游戏获得游戏直播平台青睐,月收入高达3万元人民币。对于一些人的质疑,小新的母亲王女士说,时代已经不同了,对孩子横加批评是不公平的。小小少年郎靠打游戏挣钱是不务正业吗?
【比较阅读】 【甲】
如果孩子整天打游戏,恐怕很多家长会认为,这样的孩子不务正业,需要好好管教了。但是,小新打游戏却得到了母亲的力挺。小新的母亲王女士一句“时代已经不同了”,听起
来似乎有些道理。同时,她还拿出自己的孩子“真的很有天分”,以及不影响学业、孩子更阳光等为理由,证明自己支持孩子打游戏的合理性。
但从媒体报道中可知,小新每天下午四五点到晚上十点这段时间,基本都会进行游戏直播。当别的孩子都在利用这段时间学习或发展特长的时候,小新每天却要拿出6到7个小时工作——进行游戏直播。如果非要说这样做不影响他的学习,不影响他游戏之外别的兴趣、特长的培养,恐怕难以让人信服。
作为孩子的家长,恐怕还要想清楚两个问题。其一,如果小新打游戏没有高达每月3万元人民币的收入,家长还会这样心安理得、理直气壮地支持孩子吗?其二,当下游戏直播平台之所以青睐小新,看中的一个重要“卖点”,是孩子小小年纪而游戏“功夫”了得。但是,随着小新一年年长大,以及其他类似年纪的游戏玩家陆续加入,小新的这一重要“卖点”会逐渐丧失。
如果随着年纪渐长,小新的游戏“天分”未能实现良好延续,长大后不再有超出常人的表现,单纯靠打游戏不足以维持生活,到时该怎么办?如果小新成年后缺乏别的谋生技能,作为家长又该如何规划儿子彼时的生活和工作?
尤其需要指出的问题是,对于广大家长和学生来说,一些具有出众天赋的“别人家的孩子”,他们的特殊成长方式,对普通孩子来说不具示范意义。对于未成年人尤其是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来说,还是应该把完成学业放在第一位。即便孩子有某些特殊技能,家长也不应该过于功利地“开发”,只注重现实利益而忽略了孩子的知识学习和健康成长。
【乙】
少年凭借游戏专长而赢来不菲收入,之所以会引来不少人关注,是因为孩子的专长强项不是文化知识上的特长,而是带有玩乐性质的游戏特长,这在常人看来与成长成才格格不入,产生的只会是反作用。
其实,无论做什么事情,本身并不存在能否成长成才的问题,贵在能否精通它、擅长它。很显然,少年既然能够在游戏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专长,说明孩子在这一领域存在天赋和潜能,理当因势利导、挖掘利用,给孩子提供有利于特长发展的机会。不能因为游戏客观存在着影响孩子成长成才的不利一面,就戴着有色眼镜一概排斥和否定游戏的正面功能价值,无视促进孩子成长发展的有利一面。
诚然,来自于社会上的这些批评之声是出于对孩子成长成才的关切,完全是一片好心。对于孩子的父母来说,应当理智看待,既要认识到孩子在游戏方面所独有的特长,也要认识到孩子身处学习求知的重要阶段,文化知识的学习不可或缺,绝不能因为孩子拥有游戏特长就无视甚至放弃文化学习。
由于孩子尚小,对事物的认识还难以做到科学理性,这就要求父母作为孩子的监护人,要尽到引导的责任和义务,保护好孩子的健康成长,当好孩子的成长导师。一方面,要注意合理把握孩子接触游戏的度,不能让游戏成为支配孩子生活的主宰,避免因沉湎其中而荒废正常学业。
另一方面,要平衡处理好游戏与学业的关系,紧紧把握孩子仍处于学习求知、身心成长重要阶段这一客观现实,充分认识文化知识对于其他专长的基础性支撑作用,防止重游戏、轻学业的片面倾向。唯此,才能实现游戏与学业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如若只是痴迷和专注游戏,而忽略和荒废学业,将是孩子日后全面成长的严重障碍。
(《中国教育报》2015年11月27日第2版作者:李记,罗建华)
(1)请为全文以及两篇短文分别拟一个能体现文章主要观点的题目。 全文:________【甲】文:________【乙】文:________
(2)【甲】【乙】两文是因为什么事件引发的?请简要概括。(15字以内) (3)下列对两篇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推断小新靠打游戏不足以维持今后的生活,作为家长应规划好子女的生活和工作。
B. 【乙】文认为带有玩乐性质的游戏特长,对促进孩子成长发展是有利的,应该积极鼓励。
C. 【甲】文认为小新打游戏月入3万,虽然不一定影响他别的兴趣、特长的培养,但少年靠打游戏挣钱过一生可能性不大。
D. 【甲】【乙】两文的内容异中有同,都谈到了家长如何处理孩子打游戏与学习文化知识的关系以及有关孩子健康成长的话题。
(4)以下是两位初中生读了这则媒体报道后的部分对话: 生1:看来,玩游戏并非不务正业,也能“成才”啊。
生2:一般人怎么可能?这只是个例啊,还是老老实实学好文化吧!
你是否认同他们的观点呢?请选择其中一个,根据两文内容和自己的阅读经验,亮明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100字以内)
【答案】(1)全文:“打游戏月入3万”的少年该力挺吗;;甲文:家长不应功利开发孩子天赋(靠打游戏挣钱不可)(家长应规划好孩子的生活和工作);乙文:合理把握孩子接触规游戏的度(要处理好游戏与学业的关系)(父母应当好孩子的导师) (2)12岁小新打游戏月入3万。 (3)D
(4)例1:针对生1:同意。鲁迅先生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不论哪个领域,本身并不存在能否成才的问题,贵在能否精通,擅长它。如果孩子在某方面展现出特长,如果加以培养,提供机会,就有可能成功。中国台球神童丁俊晖就是一例。
例2:针对生1:不同意。小新的成功只是一个例子,对普通孩子来说不具示范意义。初中生仍处于学习求知的重要阶段,如若痴迷和专注游戏,忽略和荒废学业,对我们全面健康成长不利。用我国方仲永的故事就是生动的例证。
【解析】【分析】阅读理解题。考查对于新闻观点类文章的理解能力。
⑴给文章拟标题。做题方法在于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答题模式为:(1)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2)什么事+怎么样。
⑵概括题。关键在于理清文章内容,文章围绕的话题就是“十二岁学生打游戏赚钱到底该不该”。
⑶内容理解题。以单选的形式出现,考查对文本的理解,有文本内容可知,甲乙两则材料内容异中有同,都谈到了家长如何处理孩子打游戏与学习文化知识的关系以及有关孩子健康成长的话题,但同时两则材料中都没有明确的表示对另外一种观点的全盘否定。故答案D
⑷观点题。考查学生的开放分析,表达观点的能力。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全文:“打游戏月入3万”的少年该力挺吗;
甲文:家长不应功利开发孩子天赋(靠打游戏挣钱不可)(家长应规划好孩子的生活和工作)
乙文:合理把握孩子接触规游戏的度(要处理好游戏与学业的关系)(父母应当好孩子的导师)
⑵12岁小新打游戏月入3万。 ⑶D;
⑷例1:针对生1:同意。鲁迅先生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不论哪个领域,本身并不存在能否成才的问题,贵在能否精通,擅长它。如果孩子在某方面展现出特长,如果加以培养,提供机会,就有可能成功。中国台球神童丁俊晖就是一例。
例2:针对生1:不同意。小新的成功只是一个例子,对普通孩子来说不具示范意义。初中生仍处于学习求知的重要阶段,如若痴迷和专注游戏,忽略和荒废学业,对我们全面健康成长不利。用我国方仲永的故事就是生动的例证。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于新闻观点类文本的理解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提高阅读能力,独立思考,对文章有更多的独到见解。
⑴给文章拟标题,这篇文章有总话题,又有小话题,考查学生总概括与抽离观点能力,从总的文章来看,第一段提示文章在强调对少年打游戏的认同与否问题,从小分段来看,分别需要概括不同观点。关键在于找到总括句,概括总结。
⑵难度较低,新闻类文章在概括是要牢牢抓住新闻的话题,学生应注意。
⑶难度中等,本题采取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设模糊项,需要学生注意抓住细节,排除选项。
⑷难度中等,开放谈观点的题目看似简单,言之有理即可,但其实这类题目注意要形成观点,同时见解独到才能拿高分,需要学生在阅读时形成思考的习惯。
1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月光汤 徐徐
①当乡下的夜空升起一轮明月时,月光便洒满了山林村舍,地面上也会凝起一层透亮的“薄霜”,此时,若有人侧耳去听,定可听得到孩童们的踏“霜”之声——三五成群的他们,在晒谷场上追逐打闹,做各种有趣的游戏,捕草屋下的鸟雀……玩得不亦乐乎。
②孩子喜欢有月光的夜晚,大人们也是。一天晚上,月光很亮,亮得连父亲也觉得待在屋内睡觉未免太过可惜。于是,他便带我去村外的湖边夜钓。
③月光如水,湖平如镜,豌豆般大小的浮漂飘在水面上粒粒可见。先是点点浮颤,继而微微下沉,当浮漂猛地一沉,父亲便迅速起竿,一条白花花的鱼便在水中扑腾翻转了起来,上钩了!
④用光清澈、白亮,想是鱼儿也不忍就此睡去,纷纷就着一盏月光灯,在湖中来回穿行。当鱼饵明晃晃地摇曳在水里,它们又怎会怀疑这份恬静背后的真相呢?就这样,父亲的鱼篓,很快便满了。
⑤我们有些饿了,父亲为我们煮一罐鱼汤。很快,鱼汤泛起了奶白色,像一捧捣碎的月
光,皎洁地盛在罐子里。父亲让我先喝,喝剩下的再给他,好东西他总是让我先尝。 ⑥父亲在一旁说道:“这可不是一般的鱼汤,而是一罐月光汤,喝下这碗汤,心里就会安宁无比,少怨,无烦。”记忆中,这是父亲说过的最富诗意的话,让我终身难忘。 ⑦那一刻,眼前皮肤黝黑,整日忙碌的农民父亲,俨然像个白面书生,中年文艺男,只是他把精力全给了日复一日的田间劳作。
⑧是的,为了家人,父亲不得不埋身田间地头。每遇旱季,我们都要用好几台水车,将山下的泉水往高处的梯田里翻送。白天轮不到我们翻,只有等晚上,月光下,父亲、我和妹妹,一人负责拉动一台水车一阶一阶地朝上翻送泉水。
⑨父亲的水车放得最陡,梯度也最大,拉起来格外费劲,他把平缓的梯度留给了我和妹妹。即便如此,他也总是快速地拉几十下自己的水车,随后便过来帮我和妹妹。一年年白花花的月光泉便是这样,从低处翻淌进我们的梯田里。常常一忙就是一整夜,累了,父亲便以堤埂为床,躺在月光里,小睡一会儿。有时,我会抱怨,觉得这活太累,收益小,可父亲却说,百滴水就能教活一棵稻,只要水到了,就不会颗粒无收。莫要怨了,月亮不都在陪着我们,给我们照明嘛!
⑩暑假里,父亲常去集市卖红著。凌晨2点便要担货出发,夜行山路,我打手电筒照路给他壮胆。倘有月光明道,父亲便会独自上路,不要我陪。月光,便是他的伴,他的明灯,他的保护神。
⑪父亲读过书,写一手好文章,本可以到城里谋个好差事,可他坚持留在乡下。我从未见过他因乡下的清苦而抱怨,他常对我说:“乡下很好呀,晚上还有很白净的月光,有什么可抱怨的呢?你在城里,要是累了,烦了,就回来看看乡下的月光吧!”
⑫一罐月光汤,一车月光泉,一弯月光路,我终于读懂了父亲因为心中始终有月光,他才能在岁月的千沟万壑中岿然不动,且从不发一声怨言。在父亲看来,若是觉得人生苦,根源是心里有苦,不管遇到何种困难和不顺只要心田能常被月光滋润,不干涸,不开裂,人生便有希望和奔头,心也就不苦了。
(《思维与智慧》)2019年第5期 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⑦段是过渡段,“那一刻”“白面书生”等承接上文,“田间劳作”开启下文的叙写。 B. 第⑩段画线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月光对父亲人生的重大影响。 C. 文章最后一段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直接抒怀,增强文章的深刻性和感染力。 D. 作者回忆了与父亲相处的几个生活场景,表达了对父亲的惋惜、感激、赞美之情。 (2)文章记叙了父亲的多件事,其中详写了父亲在月光下的哪几件事?请加以概括。 (3)按要求赏析。
①当乡下的夜空升起一轮明月时,月光便洒满了山林村舍,地面上也都会凝起一层透亮的“薄霜”。(赏析修辞手法)
②一条白花花的鱼便在水中扑腾翻转了起来,上钩了!(赏析划线词) (4)文中“我”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概括。 【答案】 (1)C
(2)①父亲在月夜带“我”去村外的湖边钓鱼,并在月光下煮鱼汤。②月光下,父亲带领“我”和妹妹拉水车为梯田翻送泉水。
(3)①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薄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清澈白亮。②“扑腾翻转”是对鱼的动作描写,准确生动地写出了鱼上钩时挣扎翻腾的情态。 (4)①爱子;②勤劳;③乐观;④喜爱乡村生活(富有生活情趣)。
【解析】【分析】(1)C项,错误,最后一段,父亲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告诉我面对生活的坎坷,“只要心田能常被月光滋润,不干涸、不开裂,人生便有希望和奔头”。不是直接抒怀。故选C。
(2)组织语言时,按先后顺序概述出与“在月光下”做的几件事情。②—⑤段写了父亲带我去村外的湖边夜钓,我们有些饿了,父亲为我们煮一罐鱼汤。⑧⑨段写白天轮不到我们翻,只有等晚上,月光下,父亲、我和妹妹,一人负责拉动一台水车一阶一阶地朝上翻送泉水。
(3)①按照题目要求从修辞的角度,“月光便洒满了山林村舍,地面上也都会凝起一层透亮的‘薄霜’”,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月光比作透亮的薄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皎洁明亮的特点。②“扑腾翻转”是鱼的动作描写,鱼上钩后,不甘心使劲扑腾翻转,生动传神地写出鱼想要挣脱鱼钩的情态。(4)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如:“我们有些饿了,父亲为我们煮一罐鱼汤。……父亲让我先喝,喝剩下的再给他,好东西他总是让我先尝。”突出其爱孩子的特点;“父亲的鱼篓,很快便满了。”突出其钓鱼技术高超的特点;“百滴水就能教活一棵稻,只要水到了,就不会颗粒无收。莫要怨了,月亮不都在陪着我们,给我们照明嘛!”突出其乐观开朗的特点;“为了家人,父亲不得不埋身田间地头。”突出其勤劳能干的特点;“乡下很好呀,晚上还有很白净的月光,有什么可抱怨的呢?你在城里,要是累了,烦了,就回来看看乡下的月光吧!”突出其喜爱乡村生活的特点。 故答案为:⑴ C
⑵ ①父亲在月夜带“我”去村外的湖边钓鱼,并在月光下煮鱼汤。②月光下,父亲带领“我”和妹妹拉水车为梯田翻送泉水。
⑶ ①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薄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清澈白亮。②“扑腾翻转”是对鱼的动作描写,准确生动地写出了鱼上钩时挣扎翻腾的情态。 ⑷ ①爱子;②勤劳;③乐观;④喜爱乡村生活(富有生活情趣)。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考生需要依据文本进行筛选并作出概括。
⑶在备考阶段,对这些题型要高度重视,不断摸索规律,寻求最佳解题思路。
此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基本能力。理解句子有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指出手法,分析句子;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
⑷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注意结合文中人物的描写和重点段落和句子的理解答题即可。
1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生命的选择 雷抒雁
①在我住的这一栋楼的前边,是一片开阔的空地。这片向阳的地方,从早晨太阳一升起,地上便红地毯一般,铺满了霞光。中午,一直到傍晚,太阳被西边的高楼遮挡之前,空地上都是一片明媚的阳光。
②多好的一块空地!花工们便将这里设计成一座小小的花园,四周栽种上一些秋季会抽出茸茸的花穗的纤草,拥围着一个圆圆的花坛。种些什么呢?见花工们细细地松软着花坛的湿土,人们猜测着。自然是玫瑰了,花工们说。
③不多日子,油绿的玫瑰叶子便密密地遮蔽了黄土;似乎这期间,不过一阵、两阵小雨,人们一如既往匆匆走过那花坛,忙各自的事情。突然一日,有人惊奇地喊了一声:“多好的玫瑰!”
④人们好像一下子被那花惊醒了。红的、黄的、粉的,一时间各色玫瑰,竞相绽放开来,惹得人眼里一亮一亮。有一些美丽的花朵装点生活,日子平添了些色彩、滋味和乐趣。大人、孩子,过路时总会留住脚步,欣赏一番。大楼里常年不曾搭话的领居,此时也都能找到共同的话题。坚硬的生活,顿时变得柔软多了。
⑤人们夸奖那些花朵、花工之后,便要说太阳明亮的照耀,才使花朵有了色彩。不过,谁也说不清是花朵选择了太阳,还是太阳选择了花朵。
⑥可是有一日,有孩子突然提醒大人们,到楼后去看看,说那里也有花。
⑦楼后?怎么可能呢?那里的阳光,结结实实被这楼房遮掩着,而且还有一些高大的槐树,枝丫互相勾扯着,地上是永远的潮湿和阴凉,甚至还有一些灰尘和垃圾被风卷到那里。春天,当所有的地面上都干干的、亮亮的,惟独楼后肮脏的残雪还迟迟不肯化开。那里怎么会有花呢?
⑧拗不过孩子的拉扯,就到楼后看看去吧!这时已是傍晚,朦朦胧胧的月光下,人们果然看到白花花的一些已绽放的花朵。粗粗的、长长的花朵,挺在硕大的绿叶上,倒像是插了满头玉簪、银簪的古代仕女。庄重里透着一些羞怯,没有人能叫出那些花的名字,只是花开得雪白、单纯而圣洁,让人燥热的心头有如被一股清凉清凉的水洒洗过一般舒坦。 ⑨第二天,赶快去问花工,回答说:“那是白玉簪,性喜阴凉潮湿,花开得高洁得很哩。”
⑩于是,这栋楼美丽了。楼前,阳光下,姹紫嫣红;楼后,月光下,洁白如雪。随即,也就有人告诉自己的孩子:“你看,生活的路多宽!有阳光,就去做玫瑰,开得热烈、大方些;没有阳光,也别怨天尤人,白花照样可爱。”
⑪对了!这才是生命的选择。生命的伟大也正在于这选择的正确。
(选文有删改)
(1)此文中,作者描写了两种各是在怎样环境中生长绽放的花?其用意是什么? (2)赏析第⑧段中加横线的句子。
粗粗的、长长的花朵,挺在硕大的绿叶上,倒像是插了满头玉簪、银簪的古代仕女。庄重里透着一些羞怯,没有人能叫出那些花的名字,只是花开得雪白、单纯而圣洁,让人燥热的心头有如被一股清凉清凉的水洒洗过一般舒坦。
(3)第⑤段中,“不过,谁也说不清是花朵选择了太阳,还是太阳选择了花朵。”这句话
里的“花朵选择了太阳”和“太阳选择了花朵”分别有什么含义?
(4)第⑩段中,“有阳光,就去做玫瑰,开得热烈,大方些;没有阳光,也别怨天尤人,白花照样可爱。”有人说这是一种人生态度的体现,你认为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请说出你的理由。
【答案】 (1)在松软的花坛湿土中生长;在没有阳光,潮湿、阴凉、肮脏的环境中生长。意在告诉人们要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正确选择自己的人生。
(2)运用比喻的修辞,把玉簪花比喻成古代仕女,写出了玉簪花的庄重圣洁之美,表达了作者对玉簪花的喜爱赞美之情。或者:“粗粗”、“长长”、“硕大”突出了白玉簪花的健美,“羞怯”含蓄地表现了白玉簪花的柔美。
(3)花朵选择了太阳的含义是积极向上的心态,使得花永远向往太阳,追求太阳,让自己的生命更精彩。太阳选择了花朵的含义是太阳也喜欢这些明亮的花,这些花儿才受到了太阳的青睐。
(4)这是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生活的路是宽广的,不管是生活在优越的环境或恶劣的环境,只要我们尽力去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能成功,开出灿烂的花朵。 【解析】【分析】(1)本文通过写楼前的玫瑰花在松软的花坛湿土中缤纷和楼后玉簪花在没有阳光,潮湿、阴凉、肮脏的环境中生长,表达了“生命之路很宽,关键是自己的选择,有阳光就去做玫瑰,无阳光就去做玉簪花,不同的生命有不同的精彩,要做最好的自己”这一主题。可结合“这才是生命的选择。生命的伟大也正在于这选择的正确”这一语句分析作答。
(2)语句“粗粗的、长长的花朵,挺在硕大的绿叶上,倒像是插了满头玉簪、银簪的古代仕女。庄重里透着一些羞怯,没有人能叫出那些花的名字,只是花开得雪白、单纯而圣洁,让人燥热的心头有如被一股清凉清凉的水洒洗过一般舒坦”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玉簪花”比喻成了“古代仕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玉簪花的庄重圣洁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玉簪花的喜爱赞美之情。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3)首先要知道“太阳”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的象征。所以“花朵选择了太阳”的意思是花朵有着积极向.上的心态,永远向着美丽出发;“太阳选择了花朵”蕴含着太阳这样美妙的事物也会去选择美好的花朵,他们彼此欣赏,共同缔造美好的生活。据此理解作答。 (4)语句“有阳光,就去做玫瑰,开得热烈,大方些;没有阳光,也别怨天尤人,白花照样可爱” 意思是:有阳光就去做玫瑰,无阳光就去做玉簪花,不同的生命有不同的精彩,要做最好的自己。面对生活中的一切都应该以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处之。生活中,不管是生活在优越的环境或恶劣的环境,只要我们尽力去做好自己能作的事情,就能开出绚烂的花朵。表达的是一种积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 在松软的花坛湿土中生长;在没有阳光,潮湿、阴凉、肮脏的环境中生长。意在告诉人们要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正确选择自己的人生。
⑵ 粗粗的、长长的花朵,挺在硕大的绿叶上,倒像是插了满头玉簪、银簪的古代仕女。庄重里透着一些羞怯,没有人能叫出那些花的名字,只是花开得雪白、单纯而圣洁,让人燥热的心头有如被一股清凉清凉的水洒洗过一般舒坦。
⑶ 花朵选择了太阳的含义是积极向上的心态,使得花永远向往太阳,追求太阳,让自己的生命更精彩。太阳选择了花朵的含义是太阳也喜欢这些明亮的花,这些花儿才受到了太阳
的青睐。
⑷ 这是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生活的路是宽广的,不管是生活在优越的环境或恶劣的环境,只要我们尽力去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能成功,开出灿烂的花朵。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意图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从文章内容角度和作者要表达的中心和情感角度来思考。
⑵本题考查学生的赏析能力。此题需要明确赏析句子的基本内容包括内容+手法+效果。比如:此题运用……手法,写出了(内容)表达了(情感)。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文章内容,明确句子的意思和表达的效 果。
⑷本题考查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观点明确,并能为自己充分说明理由。
1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父亲的长笛
小时候,每天晚饭后,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那时,她特别爱听,笛声一响,她就用跑调的声音跟着哼唱。母亲也停下手边的活,侧耳倾听,发丝垂在脸上,格外柔美。
夏天的傍晚,父亲有时会拿着长笛去巷口儿。邻居们都说:“来来,吹一段儿!”“吹一段儿?”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她开始讨厌父亲吹长笛,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天晚上,她写完作业后,父亲又拿出长笛来吹。笛声刚响,她就大吼一声:“唉呀!别吹了好不好!烦死人了!”笛声戛然而止。她看也没看父亲一眼,转身跑回自己屋里。
她三年级时,父亲的工厂倒闭。两年后,左腿残疾有没技术的父亲被安排当了环卫工,负责她学校周边街区的卫生。那天,一个捣蛋鬼在班里嚷嚷:“门口那扫地的老大爷是小敏她爸!”顿时,嘘声、哄笑声连成一片。她感到无地自容,趴在桌上哭了。那一刻,她恨父亲没出息!
她毕竟还是个懂事儿的孩子,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父亲。只是不再喜欢父亲吹长笛了,每次父亲一吹就被她狠狠地制止。渐渐的,家里听不到笛声了。
上了初中,离家远,她从不跟别人提家里的事。可事情就这么巧,父亲工作间隙坐在环卫车旁的马路牙子上吹长笛,竟被电视台记者录进了镜头。节目播出后,恰巧被她老师看到,把这事当作励志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班里爽直的同学对她说:“小敏,你爸好酷呀,扫大街还忘不了吹笛子!”
她万万没想到自己极力隐藏的父亲,就这样被曝光在全班同学面前。她忍无可忍,到家就跟父亲吵:“你说你扫个垃圾,还吹什么长笛,丢人都丢到电视上去了,我都快没脸活着了!”“啪”地一声,母亲的巴掌抽在她脸上:“你个没良心的,你怎么这样说你爸!要不是你,你爸……”“别跟孩子瞎说八道!”父亲喝住了母亲。“你可是听着你爸的笛声长大的呀!
你小时候那么爱听,你爸干一天活儿回来,多累都吹给你听……”
父亲的沉默和母亲的训斥并没有打动她。她还是悄悄拿走长笛,扔进了城外的小河里。虽然那一刻她心里也有丝丝的不舍。她等着父亲爆发。然而,没有。自此,父亲再没提过笛子的事儿。
多年以后,她有了孩子,懂得了做父母的艰辛。她对父母很好,常常给他们买吃的穿的。孩子初一那年,学校要开“感恩”主题晚会。儿子在家里练唱《父亲》这首歌:“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儿子唱了一遍又一遍,唱得她心里一阵阵酸,一阵阵疼……
第二天,她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给父亲送去,父亲先是一愣,随即欣喜地摩挲起来。她吞吞吐吐,说:“爸,对不起,当初是我扔了您那长笛。”父亲一笑:“傻丫头,我早知道是你干的。”母亲走过来:“还是闺女疼你呀!你这条腿没白断!委屈没白受啊!”“腿?没白断?”她吃惊地问。“还不是因为你三年级那年非吵着要电子琴,你爸为了挣钱给你买琴,大雪天骑车子给人家送货,摔断了腿……”“哎!跟孩子提这些干啥!都是过去的事儿了!”父亲笑着打断母亲,转脸看她,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
久违的笛声,从父亲嘴边蔓延开来,飞扬在屋子里的各个角落,她跟着哼唱,母亲则满脸温柔,鬓角的白发泛着银光,格外柔美。
(作者:赵文静。有删改)
(1)请以长笛为线索,从父亲的角度概括父女之间发生的四件事。 (2)下面的语句是如何描写笛声的?请简要赏析。
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3)请品读下面的语句,联系上下文揣摩她和父亲的心理。
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
(4)母亲这一形象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 (1)①父亲爱吹长笛,经常吹给女儿听。②父亲因女儿讨厌、制止他吹长笛,所以不在家里吹长笛了。③父亲因女儿扔了他的长笛,从此不再提长笛的事儿。④父亲因女儿给他买来新长笛,又吹起了长笛。(意思对即可。)
(2)示例一:①用“清脆悠扬”直接描写笛声给人的感受。或:用“漫延”形象地写出笛声的扩散、飘扬。②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笛声比作小河流水,表现笛声的清脆悠扬。③通过描写人人和孩子们的动作、神态,表现了笛声的悦耳动听。(意思对即可。) 示例二:①正面(直接)描写。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笛声比作小河流水,表现笛声的清脆悠扬。或:用“清脆悠扬”直接描写笛声给人的感受。或:用“漫延”形象地写出笛声的扩散、飘扬。(意思对即可。)
②侧面(间接)描写。通过描写大人和孩子们的动作、神态,表现了笛声的悦耳动听。(意思对即可。)
(3)她的心理:①得知父亲断腿的真相后,伤心自责(为父亲对自己的隐忍和宽容而感
动)。②不想让父母看到自己流泪,想让父母开心(想活跃气氛)。(意思对即可。) 父亲的心理:①女儿的理解、体贴而而欣慰。②为自己能重新吹长笛而高兴。(意思对即可。)
(4)①从情节看,母亲的话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疑问;又是母亲的话交代父亲断腿的原因,使情节有波澜、更完整合理。②从人物形象看,母亲打她、训斥她与父亲的沉默形成对比,表现父亲的隐忍和对女儿的爱,突出父亲的形象。③从主题看,母亲在听父亲吹长笛和她哼唱时流露出的幸福,突出了家庭的和谐、温馨,丰富了文章的主题。(意思对即可。)
【解析】【分析】(1)根据文中信息,第一件事从第一段“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那是,她特别爱听,笛声一响,她就用跑调的声音跟着哼歌”加以概括:女儿小时候,特别爱听“我\"吹笛,笛声一响,她就跟着哼唱;第二件事从第三段“她开始讨厌父亲吹长笛,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天晚上,她写完作业后,父亲又拿出长笛来吹。笛声刚响,她就大吼一声:“唉呀!别吹了好不好!烦死人了!”笛声戛然而止。她看也没看父亲一眼,转身跑回自己屋。”加以概括;第三件事,从原文第6、7、8三段加以概括:女儿上初中时,“我”在工作间隙,在马路牙子上吹长笛,被电台记者拍到了电视节目。“我”曝光在女儿的全班同学面前,女儿偷扔了“我\"的长笛;第四件事,从第9段“⑨儿子初一那年,学校要开“感恩”主题晚会,儿子在家练唱《父亲》这首歌:“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儿子唱了一遍又一遍,唱得她心里一阵阵酸,一阵阵疼……”和第10段“第二天,她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给父亲送去。”加以概括:女儿的儿子初一时,练唱《父亲》,勾起了女儿的回忆,女儿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回家送给“我”并道歉 。
(2)本题设计巧妙,一个句子就综合考察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和对比的艺术手法。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父亲笛声的美妙,同时通过大人们和孩子们的动作和神态,侧面烘托出父亲吹笛时营造出的美妙意境,与下文女儿因同学的嘲笑不再喜欢父亲吹笛形成对比。 (3)通过关键性词语“抹一把泪”“挤出笑”“似问似答”“横放嘴边”,并结合上下文,分析出女儿和父亲的的心理。女儿的心理:为父亲的疼爱和宽容而感动,为当年自己的虚荣和冒失而愧疚,为父母的艰辛而感到酸楚。父亲的心理:为女儿能领悟到做父母的艰辛、为女儿的孝顺和女儿的释怀而欣慰,为老伴给女儿坦白当年腿残疾一事而略感不好意思。 (4)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次要人物,但在全文中也起到了诸多作用,并非可有可无。主要作用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全文首尾呼应、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丰厚。
故答案为:⑴ ①父亲爱吹长笛,经常吹给女儿听。②父亲因女儿讨厌、制止他吹长笛,所以不在家里吹长笛了。③父亲因女儿扔了他的长笛,从此不再提长笛的事儿。④父亲因女儿给他买来新长笛,又吹起了长笛。(意思对即可。)
⑵ 示例一:①用“清脆悠扬”直接描写笛声给人的感受。或:用“漫延”形象地写出笛声的扩散、飘扬。②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笛声比作小河流水,表现笛声的清脆悠扬。③通过描写人人和孩子们的动作、神态,表现了笛声的悦耳动听。(意思对即可。)
示例二:①正面(直接)描写。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笛声比作小河流水,表现笛声的清脆悠扬。或:用“清脆悠扬”直接描写笛声给人的感受。或:用“漫延”形象地写出笛声的扩
散、飘扬。(意思对即可。)
②侧面(间接)描写。通过描写大人和孩子们的动作、神态,表现了笛声的悦耳动听。(意思对即可。)
⑶ 她的心理:①得知父亲断腿的真相后,伤心自责(为父亲对自己的隐忍和宽容而感动)。②不想让父母看到自己流泪,想让父母开心(想活跃气氛)。(意思对即可。) 父亲的心理:①女儿的理解、体贴而而欣慰。②为自己能重新吹长笛而高兴。(意思对即可。)
⑷ ①从情节看,母亲的话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疑问;又是母亲的话交代父亲断腿的原因,使情节有波澜、更完整合理。②从人物形象看,母亲打她、训斥她与父亲的沉默形成对比,表现父亲的隐忍和对女儿的爱,突出父亲的形象。③从主题看,母亲在听父亲吹长笛和她哼唱时流露出的幸福,突出了家庭的和谐、温馨,丰富了文章的主题。(意思对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把握,作答时在通读目标段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整合语言,规范作答。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赏析。一般赏析句子,先要考虑是否运用修辞,再考虑人物描写方法、写作手法,接下来再考虑用词(动词、形容词等)句式的问题。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心理的分析。结合文章主要内容,先分析出作者主要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结合中心,再通过题目给出的具体内容,综合起来考虑分析人物的心理。 ⑷本题考查的是文中人物的作用。结合文中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确定文章的主要人物以及主要人物的形象,再分析题目中所指定的人物的作用。
15.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碎 暖 包利民
①一个午后,阳光透窗而入,照在一地的书上。我一边整理着杂乱的书籍,一边随着每一本书的入目而在心里生长着往事。忽然,便从一本书里落下一张纸条,那是一本十多年前的初中语文教材,正奇怪它怎么进入到我藏书的行列中。
②那张纸条已经泛黄,是从大笔记本上撕下的一条,蓝色的字迹已经极淡:“老师,我很喜欢听你讲课!”这温暖的字句,一下子撞开了岁月深处的一扇门。那个时候,我刚刚到一个小镇的初中当语文老师。第一堂课讲得紧张无比,很是有些语无伦次,下课的时候,我简直羞愧难当,有一种巨大的挫败感。这个时候,一个女生走到我身边,把一张纸条递给我。仿佛刹那间春暖花开,心中涌动着感动,还有希望在生生不息。
③上大学时,我在学生会的宣传部,有一次在布置一个会场时,我往黑板上写美术体大字。下面有一些学生在自习,会议快开始前,他们纷纷离开,忽然,一个女同学走到我身边,把一张纸条塞到我手里。我一看,上面写着:“‘誓言’的‘誓’错了!快改过来!”我一惊,仔细看黑板上的字,一时又惭愧又感动。
④我刚读初中的时候,班主任是一个很年轻的男老师,开始的时候,我们并不了解他,也不怎么怕他。况且他教我们地理,在他的课上,我们常会有一些小动作。有一次下午地理课,他在前面板书的时候,我便写了张纸条给前面隔了几排的一个好友:“放学去河边的
草地上踢球,多叫几个人!”趁老师转身的时候,我抛了过去,好友接过后,便回抛了一个给我:“你再问问别人,看有多少人去!”于是我又泡制了多张纸条,团成团四处抛飞。 ⑤谁知很不巧,向最前排抛去的那个纸团由于用力过猛,竟落在了老师的讲台上。而恰好老师转过身来,他很好奇地打开纸条看了看,却没说什么,继续讲课。过了一会儿,他让我们自行把课文默读一遍,记住一些数据。正低头读着,忽然发现老师走到我身边,悄悄地把一个纸条放在我桌上,上面写着:“我也去踢球,放学后记得叫上我!”那一瞬间,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而自那以后,老师便融入我们之中,他也让我们明白,一个老师也完全可以不用绷着脸就能让学生从心里听从敬服。
⑥我坐在一堆书中间,沐浴着暖暖的阳光,任思绪飘飞于一张又一张纸条的往事之中。曾经在一个幼儿园的墙上,看到许多纸条粘贴在上面,都是父母写给自己孩子的只言片语。比如说:“宝贝,妈妈不求你以后能大富大贵出人头地,只要你一生平安就好!”每一字每一句都浸润着父母浓浓的爱,这家幼儿园把这些纸条都精心地收藏着,说等孩子们长大以后,让他们回来看。我想,当长大的孩子们重回幼儿园,找到父母当年写给自己的纸条,心里该是怎样的温暖和感动。
⑦我的一个朋友被亲生父母遗弃,她却从不悲伤黯然,也从没有怨恨过抛弃自己的父母,她说她也有亲情,她同样在母亲的爱中成长。有一天在她家里,她小心地拿出一张纸条,上面已经塑了封,急促的字迹,仿佛临时匆匆写就。开始是一串年月日时,估计是她的生日,然后有几句话:“妈妈会心痛一生,会爱你一生,你永远是妈妈最珍贵的宝贝……” ⑧记得一个高中同学跟我讲过,有一次他和家人呕气,便选择了离家出走,让他伤心的是,父母并没有阻拦他。及至在另一个城市走投无路,他偶然在衣服最里面的一个口袋里,发现一些钱和一张纸条,是母亲的笔体:“走够了就回家吧!”短短的几个字,瞬间消融了心里的坚冰,流淌着暖暖的感动。
⑨我常常流连于那些让人难忘的只言片语,那样的时刻,仿佛时光都走得那么轻缓。那些点点滴滴的暖,汇聚成爱的海洋,无时无刻不在包围着我们,生命,才会于变迁中而不苍凉,生活,才会于坎坷中依然那么多情而美好。
(选自《时文选粹》,有删改)
(1)请阅读选文②~⑧段,依据示例按顺序填入恰当内容。
________——________——温暖地融入——________——________——温暖地召唤 (2)分析第②段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这温暖的字句,一下子撞开了岁月深处的一扇门。
(3)选文第③段画线句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选文第⑥段画线句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5)结合选文,试从内容、结构、主题三个方面分析题目“碎暖”的妙处。 【答案】 (1)温暖地鼓励;温暖地提醒;温暖地期望;温暖地表白
(2)“撞开”用力碰开,突出力量之大,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纸条上的字句带给我的震撼。 (3)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同学想保护我的自尊心,不想让我尴尬的心理,体现了女同学的善解人意、热心。
(4)不好,画线句描绘出了“我”坐在书间回忆往事的情景,照应选文开头,引出下文。 (5)内容上:选取的都是生活中零碎的小事。结构上:“暖”是线索,贯穿全文。主题上:
揭示了“暖”在生命中的重要意义。
【解析】【分析】(1)结合内容,从“这个时候,一个女生走到我身边,把一张纸条递给我。仿佛刹那间春暖花开,心中涌动着感动,还有希望在生生不息”中可知,第二段写的是“温暖地鼓励”;从“‘誓言’的‘誓’错了!快改过来”中可知第三段写的是“温暖地提醒”;从“每一字每一句都浸润着父母浓浓的爱,这家幼儿园把这些纸条都精心地收藏着,说等孩子们长大以后,让他们回来看”中可知,第六段写的是“温暖地期望”;从“妈妈会心痛一生,会爱你一生,你永远是妈妈最珍贵的宝贝”中可知,第七段写的是“温暖地表白”。 (2)“撞开”是一个动词,体现了纸条上的字句对“我”的影响力之大。
(3)“走到我身边”“塞到我手里”是动作描写,说明女孩子能够顾及“我”的面子,体现了她的细心、体贴。
(4)画线句描绘的是“我”坐在书间回忆往事的情景,与开头“一个午后,阳光透窗而入,照在一地的书上”相照应,引出下文对幼儿园时妈妈对“我”的期望的回忆。
(5)分析文章内容可知,文章所记叙的都是琐碎小事,与题目“碎暖”中的“碎”相对应;文章以“暖”为线索,贯穿全文,条理清晰;“碎暖”揭示了主题,即“暖”对人们思想的影响。 故答案为:⑴温暖地鼓励;温暖地提醒;温暖地期望;温暖地表白
⑵ “撞开”用力碰开,突出力量之大,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纸条上的字句带给我的震撼。 ⑶ 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同学想保护我的自尊心,不想让我尴尬的心理,体现了女同学的善解人意、热心。
⑷ 不好,画线句描绘出了“我”坐在书间回忆往事的情景,照应选文开头,引出下文。 ⑸ 内容上:选取的都是生活中零碎的小事。结构上:“暖”是线索,贯穿全文。主题上:揭示了“暖”在生命中的重要意义。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把握,作答时在通读目标段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仿照给出来的例子,整合语言,规范作答。
⑵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的表达效果。结合整篇文章内容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判断目标词语的本意以及对表现文章中心及作者的感情有何作用,再组织语言作答。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描写人物的方法的判断。结合文段内容,考虑到以下几方面,来分析人物形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文中的故事情节;作者的评价;周围环境的衬托等。
⑷本题考查的是语句的作用。结合文章内容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语句在文中的作用,尤其需要考虑到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的作用。再做判断。
⑸本题考查的是对题目作用的分析。结合文章主要内容,考虑题目对整篇文章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有何帮助,对读者理解文章有何帮助,再组织语言作答。
1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竹子上学 铁凝
三十年前,听朋友讲起他的农民老父亲。这位老父亲一生赶牛车、赶马车,没有坐过汽车、火车。后来,在城市读完大学又找到工作的儿子决意请父亲坐一次火车,并告诉父亲要坐快车。父亲这才知道,原来火车还分快慢,就问儿子快车票便宜还是慢车票便宜。儿
子答,当然是慢车票便宜。父亲惊奇地说,坐慢车的时间长,怎么反倒便宜?那时我们一边听朋友讲,一边笑,笑那老父亲的天真。
三年前在新加坡,读到一则关于跑步的故事。一个青年和一个老人清晨在公园跑步。青年矫健活泼,老人瘦弱迟缓。本来跑在老人后面的青年,很快就冲到了老人的前边。他优越感十足地回头叹道:“咳,你们这些老人啊,到底是跑不快了啊。”老人并不生气,边跑边对超过他的青年说:“年轻人,你的前边是什么呀?”青年说:“是路啊。”老人又问:“路的前边呢?”青年说:“还有一座桥。”老人说:“桥的前边呢?”青年说:“是一片树林。”老人问:“树林的前边呢?”青年说:“也许是山吧。”老人问:“山的前边呢?”青年说:“我看不见,恐怕就是生命的尽头了吧?”老人说:“那你跑那么快做什么呢?”我心里一惊,感受到一种苍凉的智慧。
三个多月前我走进江南山中的一片竹海,请山民教我认新竹老竹。要知道,世间植物唯有竹子长得最快。据说,一个小学生放学回家,将书包挂在一棵竹子上,坐在竹林里写作业,写完作业就够不着书包了。真是俏皮!我仿佛看见一棵挎着书包的新竹正蹿入云霄去天堂上学。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世故的快时代。我忽然想起朋友的农民老父亲。当年轻的我们笑他天真时,怎知他早就洞悉了慢的昂贵,就像公园里那位慢跑的老人。但当我想到那个跑步的故事,却也不打算责怪那位心怀优越感的青年。如果青春是用来挥霍的,他的确拥有快跑的资本。
连快跑都不敢的青年,岂不是枉费了青春?于是我的眼前不断闪现出那棵挎着书包的翠绿新竹。它的速度令我恐惧,可它挎着书包的样子又让我开怀大笑:挎着书包的竹子毕竟不那么老谋深算,它是去上学吧,是去做人生的学徒吧。
(1)文章题目“竹子上学”拟得好,请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好在哪里。
(2)“我心里一惊,感受到一种苍凉的智慧。”如何理解这个画线句中的“苍凉的智慧”? (3)面对“快”和“慢”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请联系实际生活谈一谈。 【答案】 (1)概括文章部分内容;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意蕴深远,耐人寻味。
(2)“苍凉的智慧”指的是老人历经岁月的沧桑悟出的智慧——人生路上,无事可急,慢下来,从容前进。也许年轻时的他和这个青年人一样,一样以自己的“快”傲视他人甚至是人生,但到头来发现,慢才是生活的真谛,人生的真谛。
(3)我更倾向于“慢”这一种生活态度,慢下来,你才会发现更多的美好,比如说,看一部电影,你用倍速播放,看的是一个故事的梗概,若你慢下来细细品味,你能和主人公同悲同喜,你能心驰于异国乡村,你能在别人的故事里悟出自我……慢下来并不意味着时间短了,恰恰相反,慢下来的时候,仿佛时间也跟着一起慢了下来,一天的时光竟然可以拉得那么长。饱满的时光里,盛的是一份悠然与惬意。生活那么美好,我们不应该慢下来品一品吗?
【解析】【分析】(1)结合“竹子上学”分析,概括文章前2段内容;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新颖;意蕴深远,耐人寻味。
(2)结合“‘我看不见,恐怕就是生命的尽头了吧?’老人说:‘那你跑那么快做什么呢?’我心里一惊,感受到一种苍凉的智慧。”分析可知:“苍凉的智慧”指的是老人历经岁月的沧桑
悟出的智慧。结合“我忽然想起朋友的农民老父亲。当年轻的我们笑他天真时,怎知他早就洞悉了慢的昂贵,就像公园里那位慢跑的老人。”分析:人生路上,无事可急,慢下来,从容前进。也许年轻时的他和这个青年人一样,一样以自己的“快”傲视他人甚至是人生,但到头来发现,慢才是生活的真谛,人生的真谛。
(3)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阐述即可。如:生活中,快使人活泼、反映敏捷、做事迅速,不拖泥带水。能提高自己的办事效率。
故答案为:⑴概括文章部分内容;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意蕴深远,耐人寻味。
⑵“苍凉的智慧”指的是老人历经岁月的沧桑悟出的智慧——人生路上,无事可急,慢下来,从容前进。也许年轻时的他和这个青年人一样,一样以自己的“快”傲视他人甚至是人生,但到头来发现,慢才是生活的真谛,人生的真谛。
⑶我更倾向于“慢”这一种生活态度,慢下来,你才会发现更多的美好,比如说,看一部电影,你用倍速播放,看的是一个故事的梗概,若你慢下来细细品味,你能和主人公同悲同喜,你能心驰于异国乡村,你能在别人的故事里悟出自我……慢下来并不意味着时间短了,恰恰相反,慢下来的时候,仿佛时间也跟着一起慢了下来,一天的时光竟然可以拉得那么长。饱满的时光里,盛的是一份悠然与惬意。生活那么美好,我们不应该慢下来品一品吗?
【点评】⑴本题考查标题含义和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赏析文题的妙处一般要从内容、主题、结构几方面进行鉴别欣赏,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章的标题进行赏析,一般从标题的使用手法来考查,有时也从文章内容和主题角度,要求学生对文章标题进行理解,这时要求学生能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深刻认识文章中心主题。
⑵本题考查的是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既要准确理解词语的本义,又要将其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考虑其意义和表达的情感。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的阅读感悟能力。解答时,在理解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谈出自己的观点即可。解答时,围绕对父母感恩、尽孝、回报等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17.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救树 毕淑敏
①路旁那棵杨树,恹恹站着。仿佛家境贫寒的失学少年,怯怯张望高大的同学。叶子耷拉着,夜风掠过,残缺的树冠发出声响,好似骨折病人忧郁无奈的叹息。 ②它为何如此羸弱?
③疑问坠得我傍晚散步的鞋底涩了。就算苗圃培育的先天有所不同,移栽街旁时,挑的植株也必大小相仿,怎么几年时间,它和它的伙伴,竟形同隔世了呢?
④有的时候,命运其实就是一种位置。那树在一人多高的位置,横空翘出一道水平树杈,拳头粗细,孤零零地探着,竟是天造地设的一副单杠。其下青砖铺路,任凭虎步龙腾。过往行人,突然觑到这天然的运动场,便被诱惑,猛跑几步,蹭地一蹿,攀着树杈荡上去。久不锻炼的硬躯,如冬瓜般浊重,摆了几摆,便夯砸下来,只留树影在苍茫夜空呻吟。
⑤青杨全身哆嗦着,久久无法在摇撼下平息。叶片好似千百面残破的铜镲,交错扑打。树干猛烈地痉孪,每一条根须都被摇离热土,水脉从底层崩断…… ⑥我对先生说,不散步了。守在这棵青杨下,劝人们不再用它练功。
⑦然而,无奈。总是每晚守候,还有漫长的白天无法看顾。终不能24小时连续为这树值班。于是在家中把刀磨得寒光迸射。先生问,不会在策划一件谋杀案吧? ⑧我答,你猜得不错。 ⑨先生惊,目标何在? ⑩我说,长街畔那棵青杨。 ⑪先生正色道,砍树犯法。
⑫我说,只是断掉那树的臂膀。丢卒保车,让企图翻杠的人无所依托,青杨才有一线生机。
⑬先生建议,利斧比钢刀好。
⑭我说,朗朗乾坤,拎着一把阔斧街上行走,太招人耳目。还是袖里藏刀来得简便。 ⑮先生道,树杈高过头顶,你如何砍得到呢?
⑯我运刀成风,比画着说,助跑几步,凌空一跃,大功便告成。
⑰先生边躲闪边冷笑,你是谁?烧火的杨排风或是侠女十三妹吗?需带一张便携式折叠凳,择一个晦暗的子夜,若天降大雾就更理想了。你瞭望,我动手,手到擒来神鬼不知。 ⑱于是夫妻磨刀霍霍,焦急地等待月黑风高的日子。每逢路过孱弱青杨的时候,都对它轻声说,再坚持几天啊,就要为你刮骨疗毒了。
⑲谁知我突然病了,辗转医院。数月后复出,迫近青杨时,几乎不敢偏头。遗它在水深火热中煎熬,恐已近柴薪。
⑳想不到,青杨依旧屹立长街畔,竟比以前挺拔简秀多了,沁出蓬勃生气。细细察看,那只肇祸的长臂,已被人用锯齐根断去,茬口森然。青杨像因公致残的青年,早从伤痛中振作,尽管身影还有些仄斜,头颅已然高昂。 我和先生惊叹,好身手。
(1)选文前三段,突出了杨树怎样的特点?结合相关语句,说说①③两段分别用什么方法来突出它的特点。
(2)为了“救树”,“我”和先生做了哪些努力?最终的结果怎样?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久不锻炼的硬躯,如冬瓜般浊重,摆了几摆,便夯砸下来,只留树影在苍茫夜空呻吟。
(4)文章结尾写道:“我和先生惊叹,好身手。”联系全文,说说“我”和先生因为什么而惊叹。
(5)从“救树”的故事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答案】(1)羸弱、恹恹、缺乏生机的特点。第①段中,“仿佛家境贫寒的失学少年,怯怯张望高大的同学”、“叶子耷拉着”“好似骨折病人忧郁无奈的叹”,运用拟人、比喻,以正描写突出它的特征。第③段中,“它和它的伙伴,竟形同隔世了”,把它与旁边的树木对比。从侧面衬托出它的特征。
(2)努力:①守在青杨下,劝人们不再用它练功。②商议救树并磨刀霍霍,准备断掉那树的臂膀,刮骨疗毒。结果:那青杨肇祸的长臂,被他人锯下;青杨比以前简拔清秀生机
沁出。
(3)比喻,把行人久不锻炼的硬躯比作浊重的冬瓜。以讽刺的笔调,描写行人愚蠢的举动;拟人,想象青杨受伤害的呻吟,突出了它的惨状。全句表达了作者对青杨的同情,对伤害青杨之人的厌恶,也为下文写救树作铺垫。
(4)①惊叹砍树的人身手好,“我”和先生谋划许久的难事,被人很好地完成了。②赞叹树的身手好,被锯断长臂的青杨,比以前更有生机。
(5)①要善待自然,保护环境。②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热心人,愿意因不平事伸出援手。③青杨的长臂被锯断后反而更显生机,告诉人们应勇于面对生命中的挫折与伤痛。④人有时候需要壮士断腕的男气,那会给我们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解析】【分析】⑴解答时要根据各段的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原文中有词语(句子)的,可首选原文中的词语(句子)。根据前三段的“路旁那棵杨树,恹恹站着”“它为何如此羸弱”可知杨树羸弱、恹恹、缺乏生机的特点。第①段中“仿佛家境贫寒的失学少年,怯怯张望高大的同学”“叶子耷拉着”“好似骨折病人忧郁无奈的叹”,运用拟人、比喻,以正描写杨树的特征。第③段中,“它和它的伙伴,竟形同隔世了”,侧面衬托杨树的特征。⑵解答时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从前向后精读各部分文章,根据故事情节概括出切题答案。为了“救树”,“我”和先生守在青杨下,劝人们不再用它练功;商议救树并磨刀霍霍,准备断掉那树的臂膀,刮骨疗毒。结果是那青杨肇祸的长臂,被他人锯下,青杨重新焕发出生机。
⑶赏析句子的解题思路:选角度+表达效果关键词+内涵(景物人物特点)+感情、主题。“久不锻炼的硬躯,如冬瓜般浊重”把行人久不锻炼的硬躯比作浊重的冬瓜,这是比喻的修辞。“只留树影在苍茫夜空呻吟”运用拟人,想象青杨受伤害的呻吟,突出了它的惨状。全句表达了作者对青杨的同情,对伤害青杨之人的厌恶。
⑷“好身手”在这里有双重含意:一是惊叹砍树的人身手好;二是赞叹树的身手好,被锯断长臂的青杨,比以前更有生机。
⑸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要加强语言的系统训练。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根据“青杨的长臂被锯断后反而更显生机”的故事,围绕“要善待自然,保护环境”和要“勇于面对生命中的挫折与伤痛”来回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羸弱、恹恹、缺乏生机的特点。第①段中,“仿佛家境贫寒的失学少年,怯怯张望高大的同学”、“叶子耷拉着”“好似骨折病人忧郁无奈的叹”,运用拟人、比喻,以正描写突出它的特征。第③段中,“它和它的伙伴,竟形同隔世了”,把它与旁边的树木对比。从侧面衬托出它的特征。
⑵努力:①守在青杨下,劝人们不再用它练功。②商议救树并磨刀霍霍,准备断掉那树的臂膀,刮骨疗毒。结果:那青杨肇祸的长臂,被他人锯下;青杨比以前简拔清秀生机沁出。
⑶比喻,把行人久不锻炼的硬躯比作浊重的冬瓜。以讽刺的笔调,描写行人愚蠢的举动;拟人,想象青杨受伤害的呻吟,突出了它的惨状。全句表达了作者对青杨的同情,对伤害青杨之人的厌恶,也为下文写救树作铺垫。
⑷①惊叹砍树的人身手好,“我”和先生谋划许久的难事,被人很好地完成了。②赞叹树的身手好,被锯断长臂的青杨,比以前更有生机。
⑸①要善待自然,保护环境。②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热心人,愿意因不平事伸出援手。③青杨的长臂被锯断后反而更显生机,告诉人们应勇于面对生命中的挫折与伤痛。④人有时候需要壮士断腕的男气,那会给我们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内容和写法。答题时应注意,提取1、2段概括杨树羸弱、恹恹、缺乏生机的特点。结合前几段的词句分析手法。第①段中一连串拟人、比喻,是正面描写,第③段是侧面衬托。
⑵本题考查概括情节内容。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概括。结果是青杨的长臂被人锯下,青杨比以前简拔清秀生机沁出。
⑶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赏析句子,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修辞或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表达的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指出其精彩巧妙之处。运用比喻和拟人,突出了它的惨状,表达了作者对青杨的同情,对伤害青杨之人的厌恶,也为下文写救树作铺垫。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的心理情感。答题时应注意,要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就是前后句段,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做答。一语双关,不仅惊叹砍树的人身手好,还赞叹树的身手好。
⑸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探究启发。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观点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再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内容,多角度多侧面阐明启发 。
1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包子王
①一到肥大脆嫩的春笋上市时,同事小纪就不在家吃早饭了,他会放弃坐地铁直达单位的惯性,先坐一辆穿街走巷的迷你公交,到老王那里吃包子,喝一碗荠菜粥,再沿着秦淮河畔的栈道走七八分钟,享受一下吹面不寒杨柳风,再回到地铁线路上来。
②让他改变行程的,不但有秦淮河岸鼓出叶芽的河柳,还有老王只做这20来天的应季包子:春笋腊肉包、霉干菜肉丁包、马齿苋香肠包。
③就是一两块钱的早餐包子,能有多大的吸引力?小纪就说了个事:老王有一回路过逸仙桥,看到那边的市民广场有人玩大石锁,玩家三月份就穿着短袖小褂,露着鼓鼓囊囊的肱二头肌,看他们把几十斤重的大石锁抡得生风。老王也心痒,想上去试试,刚惴惴地开口,人都用“你真不晓天高地厚”的神情睨他,默默让出一个够宽的圈子来,生怕老王脱手砸中自己。但老王一上手他们就呆了:中号的大石锁他能玩得溜圆,这穿夹袄的小老汉是何方神圣?
④老王就笑:我还有二两力,那是在南京城剁了15年包子馅练出来的。
⑤老王的包子,哪怕是最便宜的一块钱一个的青菜香菇包,包子馅都是手剁的,为什么不用绞馅机?老王大摇其头:绞馅机省力归省力,一绞,蔬菜的汁水都出来了,包子馅等
于都是菜渣渣,木渣渣的纤维塞牙不说,还含不住油脂和香气,少了那种清鲜松软、绵柔甜润的味道。手剁的馅芯,蔬菜的汁水有一半含在里面,包子上笼一蒸,里面会有灌汤效果。
⑥老王一年到头做青菜包子、老豆腐包子、萝卜丝包子。他那个只有四平米的包子铺,黄金时代是在春天,万物如吹哨子一样绽开蓓蕾,春笋肥了,马齿苋蹿出了肉嘟嘟的叶子。太阳加大了它的热力,老王老婆撑出的竹杆上,霉干菜一挽一挽地挂着,被晒出了暗红的调子;腊肉香肠早已被阳光和风熏出了紧瘦的奇香,一切都恰到好处。
⑦老王的喜悦体现在他的剁馅声中,春笋在沸水中煮去涩味,可像剁白菜一样粗切细剁。剁起来万马奔腾,嚓嚓作响。马齿苋在沸水中烫一下,剁前要细切,然后粗剁一下,尽量含住汁水,霉干菜是剁不动的,完全靠手劲细切,饶是老王这样的熟手,切完一天要用的霉干菜和腊肉,手腕也酸软。老王手头有一本《水浒传》,是说书人整理的本子,已被他翻到毛边,他笑说,自从切过霉干菜,就晓得镇关西何以忍不住大怒,鲁智深命他细切十斤瘦肉、十斤肥肉,又加十斤软骨,细细把他的横劲儿挫去十分,这等“消遣”,谁受得住?
⑧老王这人“轴” , 包好的包子非要24个褶子,少一个也不行;包子馅还得丰满,透过包子皮,能看到春笋腊肉包嫩黄中夹杂暗红色,马齿苋香肠包是暗绿中夹杂水晶红白的。他还有一样“轴”性子,早上最后一屉包子,说什么也不卖与路人,得留着,他留着等谁呢?
⑨九点半光景,他要等的人摇摇摆摆来了,三月艳阳天,还载着棉帽子,穿着灰棉裤,都是须眉皆白的老人。他们两三相约,说要出了老年公寓透透气,看看街景,都八九十岁了,护理人员最多许他们在无人陪伴的情形下走出500米,他们就来老王的包子铺互相做东请客。老王收的钱,青菜香菇包五毛一个,马齿苋香肠包八毛一个,还是15年前的价格。
⑩要是他们乐意,老王会拿出家里的粗茶给他们泡上一壶,陪着说说话。老王只是简单地说,谁没有老的时候,老了,就没人愿意问你想要什么,和谁在一起,吃啥饭了,这多可怕;这些老年人,以前有地位有学问也好,没地位没学问也罢,如今谁羡慕谁?能走出这500米去,能硬硬朗朗地吃下两只包子,能花五块十块请个客,能有说得上话的朋友,就是福气。干嘛不让他们福气长一点呢?
(选自2013《青年文摘》第19期)
(1)第⑧段划曲线句“老王这人“轴””,老王的“轴”体现在哪些事情上?请简要概括。 (2)结合语境,品味文中划横线句子,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他那个只有四平米的包子铺,黄金时代是在春天,万物如吹哨子一样绽开蓓蕾,春笋肥了,马齿苋蹿出了肉嘟嘟的叶子。 ②剁起来万马奔腾,嚓嚓作响。
(3)本文主要写老王善做包子,但第③段却写老王在广场玩大石锁的事,是否多余? (4)从“包子王”的身上,你觉得我们应该具有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 (1)做每个包子都细腻,一丝不苟;每天最后一屉包子,不卖给路人,而是便宜卖给老年公寓的老人。
(2)①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生动形象写出春天万物开放得迅速,表明老王的包子铺
最好吃的时节到了,生意也旺盛起来,为下文写老王做出最好吃的包子做铺垫。②运用夸张的修辞,伴随着拟声词“嚓嚓作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王剁馅时富有气势,描绘出了铿锵有力之状,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3)通过众人的鄙视、老王当众表现,突出表现老王的力气大、本领高;引出下文老王十几年来坚持亲手剁馅、并成为绝活的叙述,表达对老王的敬佩之情。
(4)做人要勤劳执著,有原则;热爱生活,乐观对待人生,珍爱生命;关爱与尊重他人,友爱平等对待身边人;把自己的爱给予他人,赠人玫瑰,幸福自己;感恩生命,这是使生活快乐的源泉。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概括情节内容。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在概括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根据8段“包好的包子非要24个褶子,少一个也不行包子馅还得丰满”归纳为:做每个包子都细腻,一丝不苟;“早上最后一屉包子,说什么也不卖与路人,得留着”归纳为:每天最后一屉包子,不卖给路人,而是便宜卖给老年公寓的老人。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考查点包括词语的妙用、修辞手法的赏析、作者情感的把握。可以从修辞手法和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①“黄金时代、万物如吹哨子一样绽开蓓蕾”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内容上生动形象写出春天万物开放得迅速,表明老王的包子铺最好吃的时节到了,生意也旺盛起来,结构上为下文写老王做出最好吃的包子做铺垫。②剁起来万马奔腾,嚓嚓作响。运用夸张的修辞,伴随着拟声词“嚓嚓作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王剁馅时富有气势,描绘出了铿锵有力之状,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3)本题考查分析情节安排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分析某个情节在全篇小说中的作用,一般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对刻画人物的作用,二是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三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第③段却写老王在广场玩大石锁的事,通过众人的鄙视、老王当众表现,突出表现老王的力气大、本领高;引出下文老王十几年来坚持亲手剁馅、并成为绝活的叙述,表达对老王的敬佩之情。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旨和归纳启发道理。在准确把握内容主旨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相关话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言之有理,结合内容表述。比如:做人要勤劳执著,有原则;热爱生活,乐观对待人生,珍爱生命;关爱与尊重他人,友爱平等对待身边人;把自己的爱给予他人,赠人玫瑰,幸福自己;感恩生命,这是使生活快乐的源泉。 故答案为:(1)做每个包子都细腻,一丝不苟;每天最后一屉包子,不卖给路人,而是便宜卖给老年公寓的老人。
(2)①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生动形象写出春天万物开放得迅速,表明老王的包子铺最好吃的时节到了,生意也旺盛起来,为下文写老王做出最好吃的包子做铺垫。②运用夸张的修辞,伴随着拟声词“嚓嚓作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王剁馅时富有气势,描绘出了铿锵有力之状,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3)通过众人的鄙视、老王当众表现,突出表现老王的力气大、本领高;引出下文老王十几年来坚持亲手剁馅、并成为绝活的叙述,表达对老王的敬佩之情。
(4)做人要勤劳执著,有原则;热爱生活,乐观对待人生,珍爱生命;关爱与尊重他人,友爱平等对待身边人;把自己的爱给予他人,赠人玫瑰,幸福自己;感恩生命,这是使生活快乐的源泉。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情节内容。答题时应注意,要素串连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必须先认真阅读课文,,筛选出关键信息。通读文章,抓住第8段关键句子作答。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从词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方法入手,分析词句的表达效果;从词语在句子中的成分、位置,从句子表达的内容、效果及所处位置等等方面,分析词语或句子的具体作用。有时根据上下文,结合词句原意,从词性的活用、色彩的变化、句式的运用及修辞手法等方面,揣摩词句的意义,并从进行鉴赏的角度进行评价。
(3)本题考查分析情节安排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情节作用有在内容上:刻画人物性格,展现主旨;在形式上(主要指情节本身上的作用):推动情节发展,丰富故事情节。主要突出表现老王的力气大、本领高;结构上引出下文老王十几年来坚持亲手剁馅、并成为绝活的叙述,感情上表达对老王的敬佩之情。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旨和归纳启发道理。答题时应注意,先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围绕勤劳执著、有原则、热爱生活、乐观对待人生、珍爱生命、关爱与尊重他人、友爱平等对待身边人等内容作答。
19.阅读下面选文,回答小题。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A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B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选自孙犁《白洋淀纪事—芦花荡》)
(1)请你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内容。 (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A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B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 ①从描写手法角度赏析A句。
②请仔细阅读以下知识卡片上的内容,找出B句的感情重音应落在哪个字词上,为什么?
【知识卡片】重音有三种类型:语法重音、感情重音和逻辑重音。感情重音:为了表达某一种特定感情所读的重音,叫感情重音。感情重音可以使语言色彩更加丰富,感情表达得更细腻、更充分。
朗读节奏的类型分为6种:轻快型、低沉型、凝重型、舒缓型、紧张型、高亢型。请你根据语境为B句确定朗读节奏并说明理由。
(3)写文章要注意前后照应,请找出与选文第④段“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相照应的语句。
(4)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老头子这一人物形象。 【答案】 (1)老头子智斗鬼子。
(2)①A句:环境描写,为后文写敌人中计上当埋下伏笔。
②感情重音应落在“找”字上。因为“找”写出了老头子设计陷阱的巧妙,也写出敌人的胆怯和愚蠢。
轻快型因为这句话表现了老头子复仇后的喜悦痛快之情。
(3)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 (4)①“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老头子为了诱惑敌人上当故意装出害怕的样子,从中表现出老头子的机智。②“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或“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表现老头子驾船技术高超。③老头子只身一人找鬼子报仇,表现他英勇不屈的爱国精神。
【解析】【分析】(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找准文中的事件,然后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人物: 老头子。鬼子。事件过程:智斗。据此归纳为: 老头子智斗鬼子。
(2)赏析句子要点明其修辞手法或描写方法,说明其表达的作者的情感,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①A句:“ 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运用环境描写,为后文写敌人中计上当埋下伏笔。②感情重音应落在“找”字上。因为“找”写出了老头子设计陷阱的巧妙,也写出敌人的胆怯和愚蠢。朗读节奏的类型是轻快型,因为这句话表现了老头子复仇后的喜悦痛快之情。
(3)周密的照应,对贯通文脉、突出中心、渲染气氛起一定作用。照应的特点是“前呼后应”,它的形式基本有两种:①前后照应,包括内容对文题的照应;②反复照应,这种照应在形式上也属前后照应,它是在一篇文章中对重要问题或内容采用多次相互照应的手法。照应的句子: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
(4)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通过对人物描写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老头子为了诱惑敌人上当故意装出害怕的样子,从中表现出老头子的机智。“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或“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表现老头子驾船技术高超。老头子只身一人找鬼子报仇,表现他英勇不屈的爱国精神。 故答案为:(1) 老头子智斗鬼子。
(2) ①A句:环境描写,为后文写敌人中计上当埋下伏笔。
②感情重音应落在“找”字上。因为“找”写出了老头子设计陷阱的巧妙,也写出敌人的胆怯
和愚蠢。轻快型因为这句话表现了老头子复仇后的喜悦痛快之情。
(3)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 (4) ①“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老头子为了诱惑敌人上当故意装出害怕的样子,从中表现出老头子的机智。②“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或“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表现老头子驾船技术高超。③老头子只身一人找鬼子报仇,表现他英勇不屈的爱国精神。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情节内容。答题时应注意,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简洁概括:老头子智斗鬼子。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B句,将 ‘钩子 ’拟人化,突出老人聪明机智,有勇有谋,此外 ‘ 找 ’字带有感情色彩,突出对敌人的痛恨。 感情重音应落在“找”字上 ,朗读节奏是轻快型。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照应。答题时应注意,根据“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联系上一段判断和“ 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相照应。 (4)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答题时应注意,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或者通过对人物描写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从几个侧面总结。要点:机智,驾船技术高超,具有英勇不屈的爱国精神。
20.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人生没有永远
杨绛
①自从迁居三里河寓所,我们好像跋涉长途之后,终于有了一个家,我们可以安顿下来了。
②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例如阿瑗小时才五六岁的时候,我三姐就说:“你们一家呀,圆圆头最大,钟书最小。”我的姐姐妹妹都认为三姐说得对。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变为最大的。钟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虽然近在咫尺,我们如有问题,问一声就能解决,可是我们决不打扰他,我们都勤查字典,到无法自己解决才发问。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
③他们两个会联成一帮向我造反,例如我出国期间,他们连床都不铺,预知我将回来,赶忙整理。我回家后,阿瑗轻声嘀咕:“狗窠真舒服。”有时他们引经据典的淘气话,我一时拐不过弯,他们得意说:“妈妈有点笨哦!”我的确是最笨的一个。我和女儿也会联成一帮,笑爸爸是色盲,只识得红、绿、黑、白四种颜色。其实钟书的审美感远比我强,但他不会正确地说出什么颜色。我们会取笑钟书的种种笨拙。也有时我们夫妇联成一帮,说女儿是学究,是笨蛋,是傻瓜。
④我们对女儿,实在很佩服。我说:“她像谁呀?”钟书说:“爱教书,像爷爷;刚正,像外公。”她在大会上发言,敢说自己的话,她刚做助教,因参与编《英汉小词典》,当了代
表,到外地开一个极左的全国性语言学大会。有人提出凡“女”字旁的字都不能用,大群左派都响应赞成。钱瑗是最小的小鬼,她说:“那么,毛主席词‘寂寞嫦娥舒广袖’怎么说呢?”这个会上被贬得一文不值的大学者如丁声树、郑易里等老先生都喜欢钱瑗。
⑤钱瑗曾是教材评审委员会的审稿者。一次某校要找个认真的审稿者,校方把任务交给钱瑗。她像猎狗般嗅出这篇论文是抄袭。她两个指头,和钟书一模一样地摘着书页,稀里哗啦地翻书,也和钟书翻得一样快,一下子找出了抄袭的原文。
⑥一九八七年师大外语系与英国文化委员会合作建立中英英语教学项目,钱瑗是建立这个项目的人,也是负责人。在一般学校里,外国专家往往是权威。一次师大英语系新聘的英国专家对钱瑗说,某门课他打算如此这般教。钱瑗说不行,她指示该怎么教。那位专家不服。据阿瑗形容:“他一双碧蓝的眼睛骨碌碌地看着我,像猫。”钱瑗带他到图书室去,把他该参考的书一一拿给他看。这位专家想不到师大图书馆竟有这些高深的专著。学期终了,他到我们家来,对钱瑗说:“Yuan,you worked me hard”,但是他承认“得益不浅”。师大外国专家的成绩是钱瑗评定的。
⑦阿瑗是我生平杰作,钟书认为“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她上高中学背粪桶,大学下乡下厂,毕业后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却始终只是一粒种子,只发了一点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
⑧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⑨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⑩人间也没有永远。
⑪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⑫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1)结合语境,分析文中画线句子中划线词的妙处。 ①他可高大了。
②她像猎狗般嗅出这篇论文是抄袭。
(2)钱钟书、杨绛夫妇学贯中西,却对女儿钱瑗“实在很佩服”,第④段到第⑥段详细回忆了钱瑗的三件事情,仿照示例概括钱瑗令父母佩服之处,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④________——⑤________——⑥学问高深
(3)根据你的理解,从内容和结构上具体说说第⑩段在文中的作用。
(4)《人生没有永远》一文中,杨绛先生在耄耋之年回忆了一家三口往日的生活,我们在学过的课文《老王》里也能看到他们家的生活点滴。请分别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说说杨绛一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答案】 (1)①“可”是儿童口吻,表强调,(答“很”“十分”也可以)表达了杨绛对钱钟书高深学问的钦佩和自豪。②“嗅”的意思是闻(或用鼻子辨别气味)。取喻于猎狗嗅觉的灵敏,(或借助比喻)传神地表现出钱瑷审稿的认真和敏锐。 (2)为人刚正;审稿认真
(3)在内容上,点明主旨,表达了作者在亲人离世后内心漂泊无依的悲伤。在结构上,与
文章开篇形成对照,首尾呼应,总结全文,三里河寓所从“家”到“客栈”,“我”从“终于有了一个家”到“家在哪里,我不知道”,心境转变的强烈反差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令读者唏嘘。
(4)《老王》:杨绛一家尊重老王,关照老王的生意,关心老王的生活,是善良的一家人。
《人生没有永远》示例一:杨绛一家三口在生活上互相照顿,两代人没有隔阂,是和睦的一家人。示例二:杨绛一家三口在学习和工作上认真严谨,引经据典,出口成章,是儒雅的一家人。
【解析】【分析】(1)文章第四段写在一次语言大会上,有人提出“女”字旁的字不能用时,钱瑷用毛泽东的诗句加以反驳,表现了她为人刚正;第五段主要表现她审稿认真。 (2)第①句中的“可”是以儿童口吻来起到强调作用,表达了杨绛对钱钟的钦佩和自豪。第②句的“嗅”原义是闻,以此来表现钱瑷审稿的认真和敏锐。
(3)结合文章内容来看,这一段:在内容上主要表达了作者因亲人离世内心的悲伤,起到点明主旨的作用。在结构上,首尾呼应,总结全文,从“终于有了一个家”到“家在哪里,我不知道”,强烈的反差更具有艺术的感染力。
(4)“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属于阅读范畴,“考生的个性表达”则属于写作范畴。而考生的个性表达,是基于阅读文本的表达,两者要有机结合,做到有理有据。这里所说的“理”,是考生的观点。解答此类题目,还需注意一个要求:“分别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以下的示例符合要求。可以按照这样的格式答题:自己观点+文本事例。比如:杨绛一家给我的印象就是:以善良体察善良。《老王》一文写老王送来香油鸡蛋,杨绛一家不能让他白送,给他付了钱。《人生没有永远》一文写杨绛的女儿钱瑗带英国专家到图书室去,把他该参考的书一一拿给他看。
故答案为:⑴ ①“可”是儿童口吻,表强调,(答“很”“十分”也可以)表达了杨绛对钱钟书高深学问的钦佩和自豪。②“嗅”的意思是闻(或用鼻子辨别气味)。取喻于猎狗嗅觉的灵敏,(或借助比喻)传神地表现出钱瑷审稿的认真和敏锐。 ⑵ 为人刚正 审稿认真
⑶ 在内容上,点明主旨,表达了作者在亲人离世后内心漂泊无依的悲伤。在结构上,与文章开篇形成对照,首尾呼应,总结全文,三里河寓所从“家”到“客栈”,“我”从“终于有了一个家”到“家在哪里,我不知道”,心境转变的强烈反差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令读者唏嘘。
⑷ 《老王》:杨绛一家尊重老王,关照老王的生意,关心老王的生活,是善良的一家人。 《人生没有永远》示例一:杨绛一家三口在生活上互相照顿,两代人没有隔阂,是和睦的一家人。示例二:杨绛一家三口在学习和工作上认真严谨,引经据典,出口成章,是儒雅的一家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本词语的作用。考生要注意理解词语的意思,结合语境进行分析,要表达出词语的表达效果。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段内容的概括能力,考生在概括时要熟读文段,理解文段的主要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⑶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考生要注意文段的位置和内容,理解文段的内容,界定文
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考生在平时要注意知识的储备,要注意常用术语的积累。 ⑷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文本的内容进行回答,要注意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进行概括。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课外阅读理解练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