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套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套教案

2020-01-11 来源:乌哈旅游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 金属材料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了解常见合金的成分性能和用途。

2、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认识事物的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情景设置,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通过学

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

于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

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认识事物的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方法。

从生活中的金属制品,感受其丰富多彩的形状、颜色美。

教学重点

1

1、 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实行探究式讨论教学。

仪器、药品

铁片、铜片、铝片、干电池、小灯泡、导线、酒精灯、火柴、砂纸、黄铜、铜,与钛有关的资料和新型的合金的资料。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发现、认识、有目的的查阅资料,展示使用金属的历史,利用学生的生他们收集到的金属制品,设置背景,让学生从生活走进化活背景,让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如:铜钱、硬币、纪念章学,突出化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接触到的金属制品。 等。 让学生分组实验,实验过程中指学生分别取出铁丝、铜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归纳总结和 2

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丝、铝丝。①观察它们的语言表达的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颜色状态;②用力试试是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领悟否可以弯曲、折断;③用科学研究的方法,从中获得成功的小刀割一下;④用铁锤锤喜悦。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一下;⑤用酒精灯加热;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与人交往的方⑥用电池、小灯泡测试它法。 们的导电性。 让每组的学生代表说出通过让学生讨论,总结出金属的实验和讨论的结果,其他物理性质。 同学补充。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金属共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正确表达实验结论和分析结果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阅读能力和同的物理性质和部分重要金属的阅读课文第2~3页。 归纳能力。 特性。 给出讨论题:1、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2、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学生分组讨论,然后代表3、为什么灯炮里的灯丝用钨制而陈述讨论、交流结果,其不用锡制?如果用锡制会出现什他同学作补充。 么情况?4、为什么有的铁制如水龙头等要镀铬?如果镀金怎么样? 使学生学会将生活现象与学科学习有机结合的科学方法、并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物质的用途与其性质有密切的联系,得出“物质用途是由其性质决定的”这一重要结论。 3

思考后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但这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在考虑物质的提问:结合你在生活中看到思考、查资料、讨论及总用途时,还需要考虑价格、资源存的其他现象回答:物质的性质是结,独立或集体回答问量、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以否是决定物质用途的唯一因素? 题。 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多种因素。从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求实态度。 提问:1、我们在生活中所见到的金属是不是纯金属? 2、什么是合金?常见的合金学生阅读课文第4~5页。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有哪些? 3、合金与纯金属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带着问题分组实验,观察黄铜片和铜片、焊锡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学习化学的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总结出合金和锡的光泽和颜色;将它乐趣,体会学习化学的价值。在愉比纯金属的硬度大、韧性强、熔们互相刻划、比较硬度,快的心境中学习合金的定义、合金点低的特性。 比较焊锡,锡、铝的熔化与金属的区别等知识。 温度。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钛和钛学生阅读课文第6页。 激发学生兴趣和学好化学的决心, 4

合金等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 培养学生把知识用于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责任感。 布置课后作业: 了解一些新型金属,写一篇科普小论文与同学交流。 知识拓展,激发学生求知欲。

【板书设计】

第八单元 课题1 金属材料

一、 物理性质

1、 共性:常温下大部分为固体(汞是液体),有金属光泽,大多为电和热的良导体,有延展性,密度较大,熔点教高。

2、 特性:

二、性质决定用途

三、合金

1、常见合金──生铁和钢。

2、常见合金的主要成份、性能和用途。

课后反思:

5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地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 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 课堂中,教师组织、引导和点拔,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活动性顺序。

(3) 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4)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6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五彩纷呈的化学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有趣的实验与老师的点拨中轻松掌握化学知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

教学难点

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及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的判断。

教学方法

问题情景→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练习巩固→联系实际。

教学准备

学生用具:镁条、铝片、铜片、酒精灯、坩埚钳、火柴、砂纸、稀HCl、稀H2SO4、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铝溶液、铝丝、铜丝、镁条、锌粒、铜片、铁钉、砂纸、火柴、试管(若干)。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7

教师活动 [引言]要想更好地使用金属,就需了解金属的各种性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金属的物理性质,本节课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镁条、铝片具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增强学生的感性我们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铜片具有紫红色的金属光泽。 [问]大家观察桌面上的镁条、铝片、铜片分别是[实验]分别把镁条、铝片、铜片用砂什么颜色的? 纸打磨后在空气中加热。 象;提高学习化[问]把这些金属分别在空气中加热,会有什么现[观察]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铝片学的兴趣。使学象发生?大家动手做这个实验。 表面失去光泽;铜片表面变黑。 请大家写出以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演]2Mg+O2======2MgO 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来写 4Al+3O2===2Al2O3 出结论,巩固写[问]铁在纯氧中点燃能反应吗?若能,写出反应2Cu+O2===2CuO 的化学方程式。 [书写]3Fe+2O2======Fe3O4 [问]根据上面的反应,我们可得出金属具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 [思考回答]金属可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小结] 金属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相应的金属氧化物。 [思考回答]不一样,镁在空气中可以燃烧,而铝、铜要在纯氧中才能燃烧;常[板书]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 温下,镁、铝等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对金属与氧气结能力 温故而知新 力 化学方程式的能通过分析现象得生学会正确描述现象 应有更深刻的印认识,使学生对金属与氧气的反提高学生归纳总通过小结,使学[问]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一样吗?有什么铁、铜要在高温下才能与氧气反应…… 反应的认识系统

8

不同? [思考]人们戴的白金、黄金饰品时间化 再久也总是金光闪闪…… [问]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跟氧气反应呢?如果不是,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使学生认[倾听思考] 不同金属活动性不同。 识到共性中存在个性,开始引导[问] “真金不怕火炼”说明了什么? [思考回答]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学生体会到金属[讲解]实验表明,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是不同的。如镁、铝等Mg>Al>Fe,Cu>Au 间存在活动性的差异。 [思考回答]若用钢刷、沙等来擦洗铝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铁、铜等在常温下几乎不制品,容易把氧化铝薄膜除掉,从而起不与氧气反应,但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真金不怕同保护作用。 火炼”说明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根据上用化学知识解释述事实,我们可判断出这些金属的活泼程度,即金属活动性。 A组:金属与稀盐酸反应 [投影]比较刚才提到的这几种金属的活动性。 金属 [问]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为什么通常铝制品却很耐腐蚀? 锌 铝制品耐腐蚀是由于铝可和空气中的氧气在其表 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的进一步铁 氧化之故。铝能在短短的一百多年里产量得到如此大 幅度的提高,并被广泛应用,除了因为改进了铝的冶铜 炼方法,使其成本大大降低,以及铝的密度较小外,不反应 属的活泼性 FeCl2+H2↑ 总结出这几种金 Fe+2HCl== 分析之后,学生ZnCl+H2↑ 在教师的镁 现象 化学方程式 Mg+2HCl== MgCl2+H2↑ Zn+2HCl== 通过讲解,学生初步认识到金属活动性不同。 题。 [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并填写表格] 生活中遇到的问实际,培养学生联系生活 9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铝的抗腐蚀性能好。 B组:金属与稀硫酸反应 联系生活实际,扩大学生[问]为什么不宜用钢刷、沙等来擦洗铝制品? 金属 [补充]我们平常所说的“电化铝”实际上就是用特殊方法使铝表面形成加厚的氧化铝保护层的铝制品。 锌 镁 现象 [过渡]很多金属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而且还能与铁 盐酸或稀硫酸反应。金属与盐酸或稀硫酸能否反应以 及反应的剧烈程度,也可反应金属的活泼程度。下面,铜 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比较镁、锌、铁、铜的活动性。 的知识面,提高[生]甲:镁、锌、铁可与稀盐酸和稀 硫酸反应生成H2,铜不能与稀盐酸或稀硫趣。 在试管里放入两小块镁,加入5mL稀盐酸,用燃着的小木条放在试管中,观察现象,并判断反应后生乙:镁、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由成了什么气体。 强到弱。 验,更直观地获参照上述实验步骤,分别在放有两小块锌、铁或丙:镁、锌、铁与稀硫酸反应时的剧取信息,进一步铜的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观察现象,比较反应的剧烈烈程度不同。镁反应最剧烈,其次是锌,增强学习化学的程度。如果有气体生成,判断生成的是什么气体。 然后是铁。 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实验,并比较发生的现丁:与酸反应时,能生成H2的金属活象。 动性强,否则,就较弱。 操作。 兴趣;通过实验,巩固学生的实验会探究;通过实酸反应。 使学生学学习化学的兴不反应 扩大学生FeSO4+H2↑ Fe+H2SO4== 巩固所学的知识 化学方程式 Mg+H2SO4== MgSO4+H2↑ Zn+H2SO4== 训练学生ZnSO4+H2↑ 的思维,用练习的知识面;使学生学会辨证地看待问题 10

[安排]第一组和第三组做金属与稀盐酸反应,第二组和第四组做金属与稀硫酸反应 [思考回答]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回答Mg>Zn>Fe>Cu 汇报的机会。提[请一位同学上黑板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现象[观察思考]这几个反应不属于化合高学生把获取的可由学生口述] 反应,也不是分解反应,它们属于那种基信息进行加工整[问]通过以上实验,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本反应类型呢? 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对比、[评价]大家回答得都很好。 [学生讨论后回答]这些反应的特点总结归纳的能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指导阅读]欣赏课本图8-13金属与盐酸反应的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其特点不同于比较 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小结] 金属与酸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金属化合物[回忆并写化学方程式] 和氢气。 Fe+CuSO4=FeSO4+Cu [板书]金属+酸→金属化合物+氢气 [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并填写表格] 比较刚才实验中用到的这几种金属的活动性 实[过渡]大家观察这几个化学方程式 验 Mg+2HCl==MgCl2+H2↑ 铝丝浸Fe+H2SO4==FeSO4+H2↑ 入硫溶液蓝色变浅,铝丝2Al+3CuO4=Al(SO4)3+3Cu 现象 化学方程式 通过小结,使学生系统掌握金属与酸反应的知识。进一步比较金属的活动性。 惟妙惟肖地表现了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 充分利用课本资源,该图力。 Zn+H2SO4==ZnSO4+H2↑ [问]请大家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类别如单

通过观察分析,11

质、化合物的角度分析,这些反应有什么特点?它与酸我们学过的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特点是否相同? 铜溶[师]回答得很好。化学上,我们把具有这一特点液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上附着一层红色固认识到置换反应的特点,掌握置换反应这个基本的反应类型。 中 体 设悬念,引导学[板书]置换反应 铜丝浸入[过渡]我们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来证明不同金属活动性的相对强弱呢? 硝酸银溶液[讲解]铁比铜活泼,所以铁可以把铜从硫酸铜溶中 色 液中置换出来。 铜活动性强的金属能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它们的化丝合物中反应出来。 浸入[过渡]下面,我们通过此结论来探究铝、铜、银硫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酸1.把一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铝无明显现象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个实验现象明显,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轻松地掌握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进一步增铜丝上附有白色固体,溶液由无色变为蓝温故而知新,为金属与盐的反应做铺垫 Cu+2AgNO3=Cu(NO3)2+2Ag 生思考 [讲解]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学生认识水平有限,先把这个结论给出,以便进一步学习 [问]大家还记得铁钉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吗?能不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2

中,过一会儿取出,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溶液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把一根洁净的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中 儿取出,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每个小组派学生代表回答汇报。[答]实验1说明铝的活动性强于铜。 3.把另一根洁净的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中,过一提高学生把获取会儿取出,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2说明铜的活动性强于银。 的信息进行加工[问]通过这几个实验你可分别得出什么结论?能否据此得出铝、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思考回答]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比、总结归纳的[小结] 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发生化学反应,生Al>Cu>Ag 成新的金属化合物和新金属。 [答案](1)(3)不反应;(2)(4)通过小节,把金[板书]金属+金属化合物→新金属化合物+新金属 反应,且均为置换反应,化学方程式略。 属与盐反应的知比较刚才实验中用到的这3种金属的活动性 [思考答案]:1、因波尔多液中的硫[讲解]经过了许多类似上述实验的探究过程,人酸铜要与铁反应:CuSO4+Fe==FeSO4+Cu,从们进行了认真的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归纳和总结出了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 [思考回答]:1、“真金不怕火炼”,论,得出金属的[板书]二、金属活动性顺序用火烧一下,变黑的为黄铜,不变色的为黄金。2、能更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为黄 自然而然,顺利铜,不反应的为黄金3、黄铜与黄金的密[投影并讲解]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重要应用,它可以给你以下一些判断的依突破难点,学生度不同,测一下它们的密度即可区别。4、体会到获得知识13

实验3说明铜的活动性弱于铝。 整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对能力。 识系统化 轻松得出结论 而腐蚀铁制容器; 经过探究和讨活动性顺序

据: 黄铜与黄金的硬度不同,把它们互相刻画,的喜悦 硬度大的为黄铜,小的为黄金……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系统地介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运用 2、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3、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换反应进行简单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地判断 [练习]下列物质能否发生反应?写出能发生反应能利用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判断它们是否为置换反应。 解释一些与日常(1)银与稀盐酸 (2)锌与硫酸铜溶液 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铜与硫酸锌溶 (4)铝与硝酸银溶液 把化学运用到生思考题1:波尔多液是一种农业上常用的杀菌剂,活中来,能利用它是由硫酸铜、石灰加水配制而成,为什么不能用铁金属活动性顺序制容器来配制波尔多液? 解释一些与日常思考题2:黄金饰品中的假货常常鱼目混珠,社会上有些不法分子时常以黄铜冒充黄金进行欺诈活动。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的外观很相似,我们可用什么办法来鉴别它们呢? 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分析能力。 14

[小结]通过本课题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多数金属能与氧气反应,且不同金属的活动性各不相同。根据金属与酸或金属与另一种金属化合物的反应,可判断小结本课内容,知道本课的内容 课后习题,巩固出金属活动性的相对强弱。我们也了解几种常见金属所学知识 的活动性顺序。同时,我们也认识了一种新的反应类型──置换反应。 [布置作业]习题3,4,6,8 [主板书设计]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 金属的化学性质

1、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Mg+O22MgO Al+3O2=2Al2O3

2Cu+O22CuO Fe+2O2Fe3O4

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

金属的活动性:

Mg>Al>Fe,Cu>Au

2、金属与酸的反应

15

Mg+2HCl==MgCl2+H2↑ Zn+2HCl==ZnCl+H2↑

Fe+2HCl==FeCl2+H2↑ Mg+H2SO4==MgSO4+H2↑

Zn+H2SO4==ZnSO4+H2↑ Fe+H2SO4==FeSO4+H2↑

金属+酸→金属化合物+氢气

金属的活动性:

Mg>Zn>Fe>Cu

置换反应:A+BC→AC+B

3、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

金属+金属化合物→新金属化合物+新金属

2Al+3CuSO4=Al(SO4)3+3Cu

Cu+2AgNO3=Cu(NO3)2+2Ag金属的活动性:Al>Cu>Ag

二、金属活动性顺序

课后反思:

课题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教学目标

16

知道一些常见的金属(铁)等矿物,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了解防止金属生锈的简单方法,知道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金属的重要性。

通过收集材料、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具体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使学生体会学习化学的价值;保持和增强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从常见铁矿石中提炼铁的原理。

了解金属锈蚀的条件和金属资源的保护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难点:冶炼铁的原理和含杂质等不纯量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如何使学生解决生活中金属锈蚀的问题。

实验准备

教师:(内容为常见矿石的图片、我国钢铁冶炼厂的简介、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模拟演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例题讲解等);镊子;酒精灯;火柴等。

生锈的铁锁、因锈蚀穿孔的铜壶、长期未用的菜刀、几段生锈的铁丝、不能用的水龙头等。

学生:课外收集的我国钢铁厂情况简介材料;重晶石等矿石样品。

在一周前做好的铁钉锈蚀条件探究的对比实验。

17

教学方法

收集资料,指导阅读,讨论交流,拓展探究,实验展示,自主评价。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铁的冶炼 点评 实验导入 以实验回顾金属活动性分析“真金不怕火炼”的原因,以及钠、镁等金属为什么在自然有关知识,做好铺垫。 界中不能以单质形式存在,而是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于各种矿物之中的原因。 交流展示 学生出示课外收集到的矿石样品(重晶石、赤铁矿石等),朗读有关矿石的产地、产量、钢铁厂的名称等背景资料,课件展示人类最早使用的铁矿石──陨铁等其他矿石样品。 指导阅读 实物参观,资源共享。 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阅读课本,解读插图,讨论炼铁时铁矿石选取的方案,使学生弄清楚为什么选取这种矿石的原因。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相互关系。 讨论分析 讨论交流,形成共识。 高炉炼铁过程中的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模拟实验。讨论:①实 18

验前先通入一氧化碳的原因;②尾气处理办法;③分析工业炼铁的原理;④分析原料产物是否为纯净物;⑤得出哪些结论等。 例题自学 指导方法,合作学习。 指导学生阅读审题,尽量抓住有效信息,小组讨论读题后的感想,尽量将多的读少,抽出有用的、具体的条件。 例题剖析 例题的断句、数据的含义,已知和未知量的关系;计算的过程分解;各步骤之间的关系;不纯物质如何转化为纯物质等。 自主评价 领悟开窍。 及时评价,激励信心。 学生小组之间、学生自己进行评价,谈谈收获和看法,教师总评。 升华训练 在小结的基础上,进行补充训练,加强对不纯物转化为纯净物有关的计算的应用。 第二课时 金属资源的保护 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导入课题 实物导入,容易接受。 出示铁锁、铜壶、菜刀、铁丝、水龙头,分析还能否使用。 学生展示,利于培养动手、动口、交流合作能由各小组的同学将一周前做的铁钉生锈的对比实验用品展示给力。 学生展示 19

大家看,交流说明操作方法、现象、结论和解释等。 讨论交流 畅所欲言所观察的现象、分析得到的结论以及对发生的现象的解释。相互评价各小组的实验效果、结论和解释是否合理。 自主评价 自主评价,增强信心,推选一组进行自主评价,从不同侧面谈谈本次探究实验的成败,推广到工业、农业和各种生产生活中如何防止铁生锈。尝试介绍几种防止铁生锈的方法。 教师引导 认识自我。 分析铁锁、菜刀、铁丝、水龙头锈蚀的原因,讨论防止它们生锈的方法,推广到学生身边的金属用品如文具盒、自行车、铁桶等经久耐用的技巧。 (1)矿物可供开采的年限坐标分析图;(2)金属回收公司情况介绍;(3)废旧电池的污染;(4)保护金属资源的方法。 回顾开头,衔接紧凑。 与生活息息相关,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通过课件,激发学生阅读教材的兴趣,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获取信息。 讨论交流 使学生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结合身边的事例,分析讨论如何保护金属资源,如回收废金属,用各种方法防腐蚀,有计划、合理地开采矿物,寻找金属的代用品等。 20

并通过课件补充一些保护金属资源的先进做法和经验。 小结评价 由学生小结本节课的感受和收获。 课外探究 参考以下主题(任选一个或多个)或自拟,查询有关资料,完成一篇化学小论文或一份化学小报(题目要有个性)。 (1)金属的应用与保护; (2)你身边的金属制品; (3)铜壶为什么也生锈? (4)废旧干电池还有可利用的价值吗? (5)其他。

课后反思:

21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重点和难点

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实验准备

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本课时主要是以实验探究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实验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小组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教师只是引导、组织好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 点评 22

情境创设 教师展示已经配制好了的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让学生观察,并设疑: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1:看到不同颜色的液体。 学生2:可能是不同物质溶在水里的结果。 学生3:可能是色素溶在水里的结果。 展示不同颜色的溶液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教师引入: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些溶液是怎样形成的?(教师板书课题1:溶液的形成) 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学生齐答:想! 教师活动:下面请同学们做: “活动与探究(一)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 药品:食盐、糖、硫酸铜晶体、水 仪器:玻璃棒、100 mL烧杯三个、药匙 培养学生集体合作意识和动 食盐 糖 硫酸铜晶体 手能力;认识溶 23

现象 结论 液、溶质、溶剂。 学生们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个别加以辅导。等同学们大部分完成后,请一个小组的代表谈谈本小组的实验情况: 培养学生的语学生回答:我们这组的实验现象是:食盐、糖、硫酸铜晶体都溶在水中言表达能力。 且硫酸铜晶体溶解后的液体是蓝色的。 结论是:它们都能溶于水中。 教师:很好。还有没有不同的现象和结论的? 学生甲:我们这组还发现有少量固体物质仍存在液体中。 培养学生分析、教师:很好,这说明这些固体没有被水溶解完,谁能说出有什么办法使它完全被水溶解? 观察和归纳总结能力,由点带面,由一般到特殊,从而得出溶学生丙:还可加热。 液等概念。 学生乙:可加水。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观察得也很仔细。下面让我们再来观察老师的这五种溶液,要求从上、中、下、左、右仔细观察有些什么特点。 学生1:它们的颜色不同。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学生2:每一种液体都一样。 将理论知识运 24

学生3:它们都是混合物。 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什么是溶液呢?(教师边引导学生观察边口述溶液、溶质、溶剂的定义并将它们板书到黑板上) 设疑:根据你们的观察,谁能说出溶液的特征来? 学生1:均一、稳定。 联系实际:谁能说一说你在生活中所见到的溶液,并说出它的溶质和溶剂。 学生2:糖水,糖是溶质,水是溶剂。 学生3:医生给我打针时的药是溶质,蒸馏水是溶剂。 学生4:医生用的碘酒,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教师设疑: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对溶液有了一定的认识。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时有这样的现象,当油渍滴到了你的衣服上时,你将怎么办? 学生1:这很简单:用水和洗衣粉洗。 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比较明显地得出结论。 药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对,但我们要知道其中的道理。下面让我们来做活动与探究(二): 25

仪器:药匙、试管若干、胶头滴管 溶剂 水 水 汽油 汽油 溶质 碘 高锰酸钾 碘 高锰酸钾 结论 现象 教师: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 学生1:现象:碘不溶于水中,高锰酸钾能溶于水中;但碘能溶于汽油中,高锰酸钾不能溶于汽油中 结论: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性不一样,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也不一样。 语言的准确表达离不开实验的仔细观察,要充分肯定学生学生2:不对,我认为碘是很难溶于水,不应是“不溶”。 教师点评:同学们做实验很认真,观察得也很仔细,总结结论: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的准确表达。 设疑:把一种溶液放入到另一种溶液中能形成溶液吗? 请同学们做活动与探究(三) 26

药品:酒精、水、高锰酸钾溶液 仪器:试管一支、胶头滴管 溶剂 溶质 振荡前现象 振荡后现象 静置后现象 结论 水 乙醇 教师: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 学生甲:我们小组的实验:振荡前现象:液体是分层的; 振荡后现象:液体没有分层; 静置后现象:液体也没有分层; 结论是:它们在水中能形成溶液。 教师点评并设疑:液体与液体互溶时,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那么,请问溶质除了是固体、液体外还可以是什么状态?举例说明。 学生乙:还可以是气体,如我们夏天喝的汽水,二氧化碳是溶质,水是溶剂。 学生观察仔细,能将所学知识教师小结:很好,下面我们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结: 与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并能准确回答。 ①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27

②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③液体与液体互溶时:多者为溶剂,少者为溶质,一般情况下水是溶剂。 设疑:把油放入水中是否能形成溶液呢?现在我们来做活动与探究(四): 药品:植物油、洗涤剂、水 仪器:试管两支、胶头滴管 此实验引导学现象 试管内加入物质 振荡前 振荡后 静置后 试管是否干净 水和植物油 水、植物油、洗涤剂 生活实际中,并比较溶解与乳化是不同的。 把液体倒掉后的 生将理论用于教师: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 学生1:我们所做的实验现象是:将植物油滴入水中,振荡前它们是分层的,振荡后它们均匀了,静置后它们又分层,把液体倒掉后试管不干净,但加入洗涤剂后用水清洗,试管又干净了。 教师介绍:这就是乳化现象。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将知识进行归纳,并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这个现象? 学生2:我看到妈妈在洗碗时,出现过这样的现象。 巩固所学知识。 28

…… 小结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今天我们所学的知识。然后请一个小组的同学回答。 (教师点评) 巩固练习 同学们回家后,将自己家中现有的物品制成溶液,并写成小论文形式,下节课我们进行交流。 教科书P33习题。 课后反思: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重点和难点

29

重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比较。

难点:评价实验方案。

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实验准备

演示用品:底部用石蜡粘着一小木块的烧杯、NaOH固体、水、玻璃棒、药匙。

分组实验用品:三只各装有100 mL水的烧杯、三份质量相同的固体NaCl、 NH4NO3、NaOH、药匙、温度计。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演示趣味实验:向烧杯(底部粘有一小木块)中注入半杯水,加入三匙NaOH并不断搅拌。 点评 教师: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创设实验情学生:烧杯底部粘着的木块掉下来了。 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讨论与交流:烧杯底部的小木块脱落,猜想可能的原因是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可能是NaOH加入水中溶解时,水溶液的温度升高,使烧杯底部的石蜡熔化,因而木块掉下来了。 30

学生:是不是所有的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都会升高? 学生: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为什么会升高? 教师:下面我们就围绕同学们的猜想和疑惑来进行研究。 活动与探究(一):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实验目的和实验用品对学生阅读有关教材,明确活动目标、实验用品。 设计方案有提学生:我们的活动目标是探究NaCl、NH4NO3、NaOH溶解于水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 示作用。 学生:实验用品有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NaCl、NH4NO3、NaOH。 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我组的实验方案是先测出水的温度,再向水中加入溶质,等溶质溶解后测出水学生自主参溶液的温度。若水溶液的温度比水的温度高,则物质溶解于水时是放出热量的,反之是吸与,培养学生热。 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教师:同学们的实验思路是正确的。下面我提供一个设计方案,请同学们参考。 阅读教师提供的实验方案。 (1)取三只烧杯,各注入100 mL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通过比较,意(2)将两药匙NaCl、NH4NO3、NaOH分别加入上述三只烧杯中,搅拌至固体完全溶解,在培养学生思测量溶液的温度。 维的广度。 31

(3)用手背小心触摸三只烧杯的外壁,有什么感觉? (4)把实验后的溶液,倒入指定的容器内。 (5)计算溶解前后液体温度的变化,填入下表中。 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水 氯化钠溶液 硝酸铵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测量的温度/℃ 温度的变化(与水相比) 各小组将老师提供的方案与自己的方案比较,谁的方案更佳?说出你的理由。你在以后设计实验方案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老师所用的水都是100 mL,三次所加的溶质的质量也相同。因此老师的方案更好。 教师:假若很少很少的溶质加到大量的水中,水的温度变化情况可能是怎样的呢? 学生:这样可能水溶解的物质太少,水形成溶液后的温度变化不明显,测不出物质溶于水是吸热还是放热,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 学生:要得出正确的结论,必须对实验条件作周密的考虑。 32

教师: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实验方案设计中,要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分组实验,填写有关表格。(表格见上) 交流各组实验所得的结论。 学生:NaCl溶于水溶液的温度变化不大;NH4NO3溶于水时吸收热量;NaOH溶于时放出热量。 活动与探究(二):尽可能利用生活中的用品对下列问题任选一个进行探究。 设想一种实验方案验证NaOH溶于水时大量放热。 设想一种实验方案验证NH4NO3溶于水时大量吸热。 设想一种实验方案既能验证NaOH溶于水时放热,又能验证NH4NO3溶于水吸热。 拉近化学与学生的距离,培学生:在玻璃杯底部用石蜡粘上小木块,就可用来验证NaOH溶于水时大量放热。 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讨论与交流:交流各组的设想。 学生:在小木块上洒一些水,再放上一个玻璃杯,即可验证NH4NO3溶于水时大量吸热。 学生:将用过的小玻璃瓶用合适的橡皮塞密封,在橡皮塞上安上一支用完的透明圆珠笔芯,既能验证NaOH溶于水时放热,又能验证NH4NO3溶于水吸热。 …… 教师:同学们的设想是否正确,有待于实践的检验,请同学们课外继续去探讨。我们 33

看哪些组的同学完成得出色,完成得好的组将有一份纪念品。 反思与评价:比较活动与探究(一)中的实验方案与活动与探究(二)中的实验设想,说出它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旨在培养学生学生:(一)中用到了温度计,适合于测量任一物质溶解于水是吸热还是放热。 的辩证思维能学生:用生活中的代用品做实验,只有温度有很大的变化,才有明确的实验现象。 力。 …… 教师:你们是最棒的!只要我们善于比较、善于分析,说不定未来的科学家就诞生在恰当的表扬是你们中间。 学生走向成功的动力。 教师:刚才我们探究了几种物质溶于水时温度的变化,那么为什么物质溶于水时温度会发生变化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1页内容。 师生共同分析:溶质溶解于水时温度变化的实质。可投影下列图片(也可动画展示)。 利用图片(或动画)变微观扩散──吸热 水合──放热 为宏观,帮学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降低; 生形成正确的观点。 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升高; 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不变。 反思与小结:在本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 34

课外拓展:实验验证活动与探究(二)中你所设计的方案的可行性,填写下列表格。 实验目的 实验用品 实验原理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课后反思:

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重点和难点

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35

实验准备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5人。

每组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 mL水)、玻璃棒1根、5 g NaCl(预先称好)、5 g KNO3 4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激趣设境,问题导入 点评 以俗语作导语,由师生互动: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 (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 (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 (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 方案源于教材,形问题探究,得出结论 式却别于教材,更显直观、生动。 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阅读P33,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图)。 生活经验作铺垫,学生感到自然亲切,着力创设快乐课堂。 36

注重交流合作,掌握直观区分“溶”与“不溶”的依据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杯底是否有未①5 g NaCl能溶解在20 mL水中;②10 g NaCl不能溶解在20 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 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误导结论,延伸探究。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教师有意漏读“一定量” 三个字,引起学生质疑猜想。 通过追究教师“疏增补方案,实验发现(画出实验简图)。 忽”增补方案,动手实验,使学生关注、重视“一定量”这个要素。充分发挥教师“引” 的作用。 观察记录,感悟要素“一定量”。 溶固体溶质。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师生互动,齐声朗读)。 37

陌生物质,引发探究 将熟悉物质转向陌KNO3为实验室里化学药品,它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生物质,培养学生如法炮制,小组探究。 从不同角度探究发现的能力,提高学全班展示,投影结论。 生思维的发散性。 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话锋一转,激发探究 温度改变,杯底没溶的KNO3固体能否继续溶解? 跳出束缚,另起炉灶,激起学生更高再设疑问,趣味探究,此温下再加5 g KNO3,能否再溶? 的探究热情。 加热搅拌,实验发现,杯底未见KNO3固体。 实验发现,过一会儿,杯底未见KNO3固体,即全溶。 回归原温,静观其变。 在活动与探究得出结论上作文章,为轻松写出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与不饱和溶液转化的方法做了很好过渡。 阅读理解,形成概念 38

增补结论,领悟涵义 室温,5 g NaCl在20 mL水中得不饱和溶液 ↓+5 g NaCl 室温,10 g NaCl在20 mL水中得到饱和溶液和少许NaCl固体 ↓+5 mL水 室温,10 g NaCl在25 mL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 室温,5 g KNO3在20 mL水中得不饱和溶液 ↓+5 g KNO3 室温,10 g KNO3在20 mL水中得到饱和溶液和少许KNO3固体 ↓升高温度 升高温度下,10 g KNO3在20 mL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 提炼升华,促进类饱和溶液二要素:“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 化,构建体系。 深化探究,激活思维 室温下,10 g KNO3在20 mL水中溶液达到饱和,升高温度,杯底KNO3固体继 续溶解,且又溶解了5 g KNO3;冷却到室温,20 mL水溶解KNO3的质量不超过10 g, 39

此时多余的KNO3会怎样? (观察杯中KNO3晶体和课本上图9-11,阅读感悟,请生上台投影KNO3晶体) 探究发现,联想顿悟 观察玻璃片上的白色斑迹。 创设新的问题情 境,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提升学生质疑能力。 联想:炒菜时,菜汤在锅里蒸发,锅底上有白色斑迹;运动出汗衣服上会出现白色斑迹…… 观察教材上从海水中提取食盐过程图。 学以致用,趣味延伸 练习:教材P40,习题1、5、6。 家庭小实验:制取明矾晶体(P40)。 课后反思:

40

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重点和难点

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实验准备

投影仪、坐标纸、汽水两瓶、火柴、带导管的橡皮塞、试管、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你知道为什么吗? 点评 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1

学生:(议论纷纷) 教师:你可能暂时还不知道为什么。 学习了今天的知识后,你就会从中找到答案。 在前面的活动与探究中,所用的水均为20 mL,其中溶解NaCl与KNO3的质量是否相同? 学生甲:不相同。 乙:不加热时,二者相近。 丙:加热后,等量水中溶解的KNO3要多。 教师:大家回答得都很好。我们如何来定量地描述KNO3与NaCl在水中的溶解性强弱呢? 学生:溶解度。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得不错。什么叫溶解度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大声朗读)(教师板书)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通常溶剂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42

教师:在教材P36,表9-1,给出了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请大家查一查20 ℃时NaCl的溶解度。 学生甲:(很快找出答案)36.0。 乙:不对,应该是36.0 g,溶解度有单位,单位是g。 教师:(表扬乙,肯定甲)乙同学回答得很准确,溶解度有单位。“在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是什么呢? 让学生体验成功后的喜悦。 甲:在20 ℃时,36.0 gNaCl在100 g水中溶解达到饱和状态。 学生:(踊跃发言) 乙:在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6.0 g NaCl。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都不错,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个要素: 及时小结,纠正①指明一定温度;②溶剂为100 g;③必须达到饱和状态;④单位为g。 鼓励学生大胆学习了溶解度的概念,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练习,相信你会做! 尝试。 查表9-1,完成下列练习。 偏差。 120 ℃时,KNO3的溶解度为 ,60 ℃时KNO3饱和溶液中,通过习题,及时巩固新知。 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 2下列有关NaCl的溶解度,说法正确的是( ) 43

A20 ℃时,18.0 g NaCl溶解在5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18.0 g。 B36.0 g 36.0 g NaCl溶解在10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NaCl的溶解度为C20 ℃时,36.0 g NaCl溶解在100 g水中,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 D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6.0 g NaCl,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 (教师巡回指导后,请学生代表说出答案,简单点评) 教师: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易溶”“微溶”“难溶”等一些概念,它表示什么意思呢?学生通过阅读P36“资料”寻找答案。 鼓励学生自主我们知道,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同一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关系可以用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来表示。 活动与探究:学习绘制物质溶解度曲线的方法。 亲自动手,自主教师简单介绍方法,学生结合表9-1分组绘制NaCl、KCl、KNO3的溶参与,乐于探解度曲线,教师巡回指导,然后展示交流,分享快乐,结合学生绘制的溶解究。 度曲线及教材中图9-12,分组讨论、交流。 学习。 44

①你所绘制的溶解度曲线有何特点,为什么? ②从你绘制的溶解度曲线图上能否找出上述几种物质在25 ℃、85 ℃时的溶解度?如果能,请找出,你是怎样查找的? ③从图9-12中,你能比较出45 ℃时KCl、KNO3的溶解度大小吗? ④从溶解度曲线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汇报展示,教师小结归纳) 教师: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情况,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也可以查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教师:除了固体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外,生活中气体溶解在水中的现象也很多,你能举出一些实例吗? 学生甲:鱼儿能在水中生存,说明水中有O2。 联系生活实际,乙:烧开水时,水未沸腾时也冒气泡。 引出新知,气氛丙:把汽水瓶打开,有大量气泡产生。 活跃。 教师:同学们都很善于思考,以上现象均说明了气体能溶解在水中的 45

事实。(展示两瓶汽水,取其中一瓶不打开,摇晃,然后打开,学生观察现象) 教师: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不打开时,无明显现象,打开后有大量气泡产生。 教师:为什么打开后产生气泡,而不打开时没有。 学生:打开后,压强减小,CO2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 教师: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受压强的影响。压强增大,气体溶解度增大;压强减小,溶解度减小。 刚才一位同学说汽水中冒出的气体为CO2,你能用实验方法将其检验出来吗? 46

学生:(上台演示) 教师:(加以肯定,给予激励性评价)烧开水时,水未开时就看到水中冒气泡,这些气泡是什么?(贴近生活) 学生:水中溶解的空气。 鼓励学生动手教师: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变小。 实践。 教师小结:气体的溶解度受温度与压强的影响。 教师:我们学习化学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用,解决我们所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现在问题来了! 巩固练习:夏天,阵雨来临之前,鱼塘里的鱼常会出现“浮头”现象,你知道为什么吗?假如你承包了这个鱼塘,你将采取哪些措施? 教师:(肯定学生的种种措施) 利用所学,解决整理与归纳:(师生共同进行) 问题,关注生活。 怎样表示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大小?如何表示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获得哪些信息?影响气体的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 课后练习:教科书40页第2、3、4题及41页第9题。 课后反思:

47

课题3 溶质的浓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重点和难点

重点: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及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实验准备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

48

实验用品:烧杯,试管,药匙,玻璃棒,量筒,水,食盐,硫酸铜固体,鸡蛋。

课时安排 共2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你们在夏天喜欢游泳吗? 点评 用死海图片学生:喜欢。 导入,简明扼要。 老师:那你们到水里后,是漂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在水下呀? 学生:(七嘴八舌,有的说沉入水里,有的说漂在水面上,但大数人认为会沉到水下) 老师:请同学们看下面几幅图片:(死海图片) 老师:这是死海里的景象,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人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吗? 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中形成“溶学生:盐份多,浓度大。 质质量分数”的概念。 老师:说得好!下面我们来做下面的实验,来具体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奇景! 49

活动与探究 分小组进行探究实验。(在下面两个方案中自选一个进行探究并填写表格) ①鸡蛋在水中漂浮 取一个烧杯,加入250 mL水后放入一只鸡蛋。按下面的步骤进行实验并如实填写下表。分析,在此过程中所得的几种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次序 清水量 1 2 3 4 … 250 g 250 g 250 g 250 g … 加入的食盐量 不放食 1匙(约5克) 2匙(约10克) 3匙(约15克) … 鸡蛋 沉?浮? 沉?浮? 沉?浮? 沉?浮? … 小结 ②硫酸铜溶解于水 在三只试管中各加入10 mL水,然后分别加入约0.5 g、1.0 g、1.5 g固体硫 酸铜。比较三种硫酸铜溶液的颜色。分析,在这三支试管中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50

编号 溶液颜色 1 2 3 清水量 硫酸铜的质量 溶液质量 师生一起归纳小结: ①对于有色溶液,可以根据颜色来粗略的区分溶液是浓还是稀:一般来说,颜色越深,溶液越浓。 ②但对于像实验1中形成的无色溶液来说,显然就不能用颜色来判断溶液的浓与稀了,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知道这种溶液的组成呢? 师生共同归纳,课堂气氛融洽。 教师:其实,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有很多,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的是溶质的质量分数。什么是溶质的质量分数呢?请同学们看教材P42,找出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 学生:(一下子就找到,并大声念出来)(教师跟着板书: 51

溶质的质量分数= 教师:同学们归纳得不错,这正是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刚才在同学们实验中出现了多组数据,请你在表中任选1~2组数据来计算对应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学生:尝试练习,并很快顺利完成。 教师:同学们完成得非常不错。其实,溶质的质量分数这个概念,在生活中应贴近生活,用是非常广泛的。如这个例题,同学们可以先尝试着做一做:冬天,人们常给皮肤体现了化学抹上一点甘油溶液,使皮肤保持湿润。用400克甘油溶解在100克水中,配制的甘学科的实用油溶液效果最佳。该甘油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性。 学生:(有不少学生在一分钟之内就完成了) 教师:(板书讲解解答过程) 解:甘油的质量是400克,水的质量是100克, 所得溶液的质量为:400 g+100 g=500 g 溶质的质量分数= 灵活处理教材“学完本答:所得甘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80%。 课你应该知教师小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用到了另一个等式: 道”,更符合学生的学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习特点。 52

如果我们能将这两个等式熟练运用,那么只要知道了“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四个量中的任何两个,我们就可以求出另外两个。 下面同学们再做这样一个练习:在一次探究活动中,小江同学收集到如下标签: 葡萄糖注射液 规格:250 mL 内含:12.5克葡萄糖 5% 医疗用葡萄糖注射液 请你利用标签中的数据设计一个简单的关于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题目,设计好后与同桌交换练习。完成后交由同桌批改。 学生进行设计并交换完成。 教师(在教室巡回指导后):好,刚才我看到同学们设计的题目以及同桌同学的批改后,发现同学们的想像力真是超出了我的想像,看来,同学们这节课还是挺有收获的。现在我们一起闭上眼睛,好好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有哪些收获? 53

学生:(闭上眼睛,开始思考、回忆) 师生共同叙述:进行本课小节。 教师:(布置练习)生活中你们都见到了哪些溶液,请你找到溶液标签、记录的内容并计算其中各种溶质的含量。 课后反思:

题3 溶质的浓度(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①认识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②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54

重点和难点

重点: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实验准备

实验用品:烧杯、托盘天平、玻璃棒、量筒、水、食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投影显示)市售过氧乙酸\\[C2H4O3\\],其标签上的部分文字说明如下: 点评 名称 质量分数 过氧乙酸 40% 复习旧知拓展视野。 水 55% 双氧水 5% 此信息表明的含义有哪些? 学生:过氧乙酸的质量分数为40%,表示每100份质量的 55

过氧乙酸溶液含40份质量的过氧乙酸、55份质量的水和5份质量的双氧水。 教师:你们回答得很不错!同学们,我们家住农村,你们在家有没有看到过父母在种地时选种的过程啊?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激学生:(不少同学)见过。 发学生兴趣。 教师:你们能简单地说说这个过程吗? 学生:好像是先要配什么药水,然后把种子放到药水中,就把好种子选出来了。 教师:那么,你知不知道,他们配的是什么药水啊? 选种子的药水原来是盐水!学生:不知道! 学生顿悟。紧接着教师再抛出一个新问题,将学生引入教师:其实,他们配的药水只不过是盐水,但却规定了一到下一个环节。 定的溶质质量分数,通常是16%的。那么你想不想在配药水时帮帮父母呢? 学生:当然想了! 教师:那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用两种方法来配制16%的食盐水。我们先一起来看桌子上的仪器和药品(师生一起:烧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了自学杯、托盘天平、玻璃棒、量筒、水、食盐、20%的食盐溶液)。 能力。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配制选种液。在此之前,请 56

同学们阅读教材P43,把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归纳一下。 学生:(看书,并通过讨论,进行归纳) 师生共同总结: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为: 1计算;2称量;3配制;4装瓶,贴签。 教师:下面我们开始用第一种方案配制该选种液:请你用水和食盐为原料,配制50克16%的溶液。 师生一起:计算要配制50克16%的选种液,需要水和食盐各多少克?(学生思考、计算;师生交流,教师适时加以点拨) 教师:(板书) 讲练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解:已知溶液的质量是50克,溶液的质量分数是16% , 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所需溶剂的质量为:50 g×16%=8 g 所需溶剂的质量为:50 g-8 g=42 g 答:要配制50克16%的选种液,需要水42克,食盐8克。 教师:我们已经共同完成了配制的第一步:计算。下面进行探究实验。 学生:用天平称取食盐的质量,用量筒量取水的体积。(学不纸上谈兵,注意学生动手生尝试操作,教师做巡回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以上操作) 能力的培养。 57

教师:好了,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实验小组已经完成了 溶液的配制,接下来,我们要进行最后一步操作:装瓶,贴签。教师指导细腻、得法。 注意:你认为在标签上要注明什么? 学生:应注明溶液的名称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学生进行操作) 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引导思维。 教师:好!第一种方法用食盐和水来配制溶液同学们完成得相当出色。但有时候,我们用到的药品不是纯净的溶质,而可能是某溶质质量分数的浓溶液,那在配制时又该怎么操作呢? 学生:往浓溶液里加水啊! 教师:不错。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试试,用20%的食盐水如何配制100克16%的选种液,其步骤与第一种方法差不多,仍然是:1计算;2称量;3配制;4装瓶,贴签。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学生:先计算:要配制100克16%的选种液,需要水和溶问题的能力。学生合作探质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水各多少克? 究。 教师:请你继续谈谈你的具体计算方法。 学生:因为是加水稀释,所以整个过程中,溶质的质量是不变的,我们不妨设所需20%的食盐水的质量为x,那么其中含有的溶质质量就为20%x,而100克16%的食盐水中含有的溶质 58

质量为:100 g×16%=16 g。 教师:接下来同学们按照这个思路试着做一做。(投影显示解题格式与要求)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教师: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计算出的20%溶液是溶液的质量,可是液体的量在生活中更多的是用体积表示,那该怎么办呢? 学生:用密度公式换算一下就行了。 教师:一般情况下,16%的盐水的密度大约为1.03 g/L。 重点研习“计算”这个步学生:(进行计算) 骤,而略讲“称量”“配制”“装瓶、贴签”几步。重难点突破措施得力。 教师:我们的计算结果是:需要水的质量为 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水为 mL。完成以上计算后,接下来应该怎样操作呢? 学生:用量筒量取水的体积,倒入一只干净的烧杯中,然后用量筒量取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水的体积,加入烧杯中并用玻璃棒搅拌后装瓶,再贴上标签。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59

教师:同学们的计算和实验操作都做得很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我们获得了哪些新知识和技能,请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课堂总结形式新颖。 学生:(学生分组交流看法和观点,达成共识) 教师:(布置作业)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课后反思: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①了解常见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情况;了解几种常见的酸;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

②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和拟人化的活动展示,培养实验技能、分析能力及与他人交流合作能力。

③使学生辩证地看待物质的利弊,掌握其性质,合理地利用它们。

重点和难点

60

指示剂、浓硫酸的腐蚀性。

实验准备

教师:锥形瓶、双孔塞、分液漏斗、玻璃导管、烧杯、玻璃棒

学生:写有“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石蕊”“酚酞”字样的纸帽、试管、研钵、纱布、玻璃棒、小木棍、小块布、石蕊、酚酞、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浓盐酸、浓硫酸、牵牛花、月季花、紫甘蓝、胡萝卜(可用其他有色花)

教材延伸

①实验10-2中的表格的下面加“保存方法”的内容对学生初次接触危险品是十分重要的。

②在盐酸和硫酸用途的表格右边还应加一个空表内容,让学生填“我知道的用途”,这样更利于学生将已经认识的科学知识与新知识有机结合。

③教材只讲了指示剂遇酸、碱时的变色情况,应该补充遇到中性溶液时的情况。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指示剂 点评 用拟人化的手法展示物质,通过引入、发现、提出问题 人物的活动表示情景问题引入:由问同学们熟知的哪些食物是酸、碱入手,切入酸和碱的知识。 物质间的反应,形象且生动,充 61

学生探究结果:食醋、大多数水果(有酸味)中含酸;有些没熟透的分让学生自主活水果(有涩味)如青柿子,还有皮蛋有涩味等。 动探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教师提出新问题:我们已经学习了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其他位,教学形式有的酸也能使石蕊变红?”“碱又使石蕊变成什么颜色?” 其原创性。 实验探究指示剂变色规律 游戏:部分学生分别扮演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并分大胆尝试突破,别戴上写有相应名称的帽子,手执一支试管。 教师还引入中性另一部分学生扮演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手执相应滴瓶,并将药品滴溶液,突破了书入前面四种物质扮演者手中试管,让同学们观看颜色的变化。 本的禁锢,又可以对比学习知分析讨论:完成书本P49页表格,探究出指示剂的变色规律;并讨论识,让知识结构出以上四种物质,哪种是酸,哪种是碱。 完整、清晰;课知识突破,引入新问题:“这里有两种其他液体,一种是自来水,一种是食盐水溶液,请我们两位指示剂朋友来鉴别一下,它们是酸还是碱?”件风趣、直观,将学生的知识、接着由同学扮演物质,做实验,观察现象,问这两种物质究竟是酸还是碱。 能力很自然地得到了一次升华,又便于学生记忆,值得借鉴。 课件演示指示剂变色规律:画面是一只变色龙,身上写着“石蕊”两个字,跳动着分别走到写有酸、碱、中性溶液的烧杯前,分别将左爪、右 学生探究结果:指示剂在这两种液体中颜色没有变化,说明它们既不是酸,也不是碱,而是一种中性的液体。 62

爪、尾巴伸入三个烧杯中,伸入后相应部位夸张一点适当变大,并变各种小块知识点也能颜色,且唱着歌:“我是一只变变变色龙,遇到酸我就变成那红色,遇到反映出认知规碱我就变成了蓝色,通常的中性环境下我就是那紫衫龙王。”歌声仿《我律。本块教师采是一只小小鸟》,欢快、诙谐,男声唱。 用了“发现提出问题──实验探师:请同学们将酚酞遇酸、碱、中性液体的变色规律编成一些易记忆究──得出结论的韵语或创作成其他活泼的形式来帮助我们记忆,内容不求完美,只求有──尝试应用”趣实用。 的认知规律学习生:创作形式多种,并纷纷展示自己的成果。例如:“我也是一种指指示剂, 并用它指指示剂,我只在遇到碱时才变成红色娘子军。通常在中性环境下我是无来认知酸碱,层色的,就连酸也奈何不了我,无法让我变颜色(仿《我是一只小小鸟》歌层递进,一气呵词)。” 成,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潜发现其他指示剂──酸碱使指示剂变色的应用 移默化培养了学学生分组制取牵牛花、月季花、紫甘蓝、胡萝卜(或其他物质)的酒精浸出液,再分别滴入前面四种溶液中,记录实验结果,由同学们讨论交流,比较所制四种指示剂中,哪些变色效果好些。 生的学习方法,知识和技能双丰收。 第二板块:几种常见的酸 学生真情感受熟悉的物质 第一组物质:盐酸、硫酸、硝酸。 63

要求同学们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但不能尝。 第二组物质:食醋、苹果、柠檬、橘子、山楂片、泡菜等。 要求同学们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 探究几种常见的酸 教师引导学生从实物鉴别入手,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自学P50页内容,自我提问、调动学生的智自主探究,再汇报自己的理解和新发现。 慧,学生看、摸、学生讲述自学的教材内容,概括学习方法,补充新发现: 闻、尝等感性活动,再提问引起学生表现出两个亮点: 学生理性思考,(1)自我提问、自主探究用表格展示内容: 由感性知识自然上升,过渡到理性知识,课堂气氛活跃而又不肤酸有什么共都有酸味、都有酸性 性? 学生自我提问、我们在前面讲的一些水果、食物如:食在生活中发醋、苹果、柠檬、橘子、山楂片、泡菜现有哪些含等有酸味,人在反胃时感到酸味。说明酸的物质? 它们是含酸的物质。 度和广度,也表酸有什么作酸是重要的化工产品、化工原料,人类现出他们在探究

64

自我提问 的问题 自主探 究结论 浅,寓教于乐。自主探究中的表格内容,反映出他们的自学的深用? 社会生活离不开酸。 中有意识地注意创造好的学习方(2)概括学习方法和对教材的建设性意见: 法。学生所述的①记忆酸的物理性质时可用概括性的字表达理解知识的步骤。如三个问题,其中“色、态、味、沸、密等”; 一条是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有②第一张表的下面要补“保存方法”这一内容,因为酸是危险品,是两条是对教材提必须注意的内容; 出的建设性意③第二张表格右边应加“我们已经知道的知识”,这样就可以把原有见,很有创见性,的知识和现在的新知识结合。 它证明学生的思维只有真实进入第三板块:浓硫酸的腐蚀性 探究后才会爆发课件展示:酸在工农业生活中广泛应用给人们带来许多方便,再展示浓硫酸伤人后皮肤照片、清华大学某学生用浓硫酸到动物园验证狗熊是“聪明”还是“笨”的事件、酸使工厂设备加快腐蚀等画面。 观后教师评述:浓硫酸有强烈的腐蚀性,用时一定要注意安全。我们浓硫酸的腐蚀性做实验时不掌握好浓硫酸的这一“个性”,很可能就被腐蚀皮肤、衣服等。 虽然是一个较危教师做游戏实验:用一支新毛笔蘸浓硫酸在宣纸上写“浓硫酸的吸水性”。请同学们帮助讲解这一游戏的原理。 险的实验,但教师并不是个人包办,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教师出最大的创造力。 学生讲解:多个学生争先恐后上台讲解,突出强调了“原来浓硫酸的腐蚀的原因就是它的脱水性造成的”。 65

教师扩展引导:其实,除了浓硫酸有强烈腐蚀性之外,其他的酸也都通过多种途径和有一定的腐蚀性,例如在有酸时,铁锈蚀会快多了。所以我们要全面掌握方法,让学生充它们的性质,合理地利用它们。怎样稀释浓硫酸?请学生再从两方面收集、分地参与,深刻整理信息。其一:教材中告诉我们什么?其二:观察下一段课件内容。 地感受。从学生探究结果看出,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看书、课件展示稀释浓硫酸方法不当导致危害学生是主动吸取的画面;规范操作稀释浓硫酸的步骤画面。 基础知识与技师生互动实验:教师先分步演示,要求学生观察、感知后探究出原因。能,从“启示”教师先演示实验10\\|4,第一步:向小烧杯中倾倒20毫升水,再沿烧杯内分析,他们从浓壁注入10毫升浓硫酸,此时不搅拌;第二步:学生近距离观看无色液体分硫酸的腐蚀性中为两层,分析讨论原因;第三步:边搅拌混合液边让同学们摸烧杯的外壁。 认识到生命的脆弱、生命的可贵,学生探究结果: 同时也感受悟出探究知识类别 探究结果 稀释浓硫酸不正确操作的后导致伤人或腐蚀物品。 果 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对于皮肤还要尽快到医院治 服上后的正确疗。 处理方法 浓硫酸具有腐在于它的脱水性。 教师的小结是一个智慧的亮点,任何事物都有有利和有害的两面性,培养了学生辩证思维的方法。 66

蚀性的原因 稀释浓硫酸正(见“师生互动实验”) 确的操作方法 我们不断要学会安全使用酸的方法,更应该具备一个安全的“大脑”,这就是社会责任感。要珍启示 爱生命,关心他人的健康,在实验室里千万不能用酸和同学开玩笑。 教师的小结不是重复已有的知识点和技能,而是抓住知识、方法和明确的道理“三维目标”来全面整合所学习的内容,小结的第四板块:小结 形式采用的是画教师引导:这一节课主要是同学们根据不同材料和实验自己探究出来“导游图”的形的,我们学到了一系列的知识,也学会了很多方法,同时也明白了不少道式,它让学生感理。知识、方法、道理就像我们到旅游区去各种景点一样,我们是从哪里到耳目一新。 走进的,又是从哪里出来的?现在请大家画一张探究旅游的“导游图”,然后来比较看谁的“导游图”更明了、更科学。 学生画探究“导游图”:学生分组“画图”,形成多种小结方式。下面展示一组学生的“导游图”:

67

课题 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①了解酸的通性及原理,能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②通过对酸和碱性物质的梳理,学习归纳方法;感悟对比、推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③体会化学与人类有密切关系,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同时提高实验过程中的“规则意识”。

重点和难点

酸的化学性质。

实验准备

学生分组:每张实验桌上摆放试管若干、滴管、稀盐酸、稀硫酸、稀醋酸、稀硝酸、NaCl溶液、Na2SO4溶液、石蕊溶液、酚酞溶液、洁净紫甘蓝叶片、剪刀、镁、锌、铁、铜、生锈严重的铁钉、粗铜丝、试管夹、酒精灯。

68

教材延伸

①活动探究(1)表格中应加一些生活可作指示剂的物质做对比实验,这样感性认识会更丰富,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结合更紧密。在(1)的表格下面对应两种指示剂加“规律性认识”,有利于小结、系统认识知识。

②在除锈这一块应补充一点,“用物理方法也可以除锈”,这样使学生认识在不同的场合或要求下可使用不同的除锈方法。

教学设计

环节一:慧眼识酸

教师:实验桌上有未贴标签的稀盐酸和NaCl溶液,请同学们通过实验验证后给它们贴上标签,注意实验安全。

学生:(探究活动1)①滴加石蕊溶液;②将紫甘蓝剪成细丝浸泡;③放入洁净小铁钉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我们按“安全、科学、简便、明显”的原则,来评价同学们的方案。

方案①最优,方案③次之,方案②第三。

学生:(对教师提问)能否用酚酞溶液来区别?

教师:(将矛盾交给其他同学)哪些同学能解答这一问题?

学生:不能!酚酞溶液遇酸和中性的NaCl溶液都不变色。

69

教师:我今天还准备了其他一些新鲜蔬菜、鲜花等含指示剂的材料,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各种实验,进一步探究“认识酸的方法”。

学生:(探究活动2:设计近二十种实验,并在教材表中补充表格内容填写实验报告)

花的种类 花汁在酒精中的颜色 玫瑰 万寿菊 大红花 粉红色 黄色 粉红色 花汁在稀盐酸中的颜色 粉红色 黄色 橙色 花汁在稀硫酸中的颜色 粉红色 黄色 橙色 教师:同学们的创造力都很强,如果我们要检验某种物质是否是酸,手头又没有石蕊溶液的情况下,就可以用上述方法。

教师:结合探究活动1和探究活动2的体会,思考稀盐酸中的什么成分使石蕊溶液变红?

学生:石蕊溶液本身含有水,因此不是水的作用;NaCl溶液中有Cl-,而NaCl溶液不能使石蕊溶液变红,那么也不是Cl-的作用;应该是酸中的H+使石蕊溶液变红。

教师:(教师从知识的角度及时提升方法)同学们分析正确,而且我们做出这些结论时用到的就是推理方法。请同学们再用我们已经探索出来的方法去认识我们所知道的其他酸是否也具有这些性质。

学生:(学生探究活动3)用稀醋酸、稀硝酸做正面证明;用Na2SO4溶液等非酸溶液做反面证明。

70

点评:教师通过三个探究活动将学生的思维活动由认识知识到认识方法,由书本知识拓展到课外知识,三个活动层次逐渐深化,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的张扬,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在兴奋状态,学习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环节二:猜它是谁

教师:(设置游戏场景,有四个金属王国的“潜水运动员”要比赛潜水时间)学生分别装稀盐酸、稀硫酸设置“游泳池”。学生用肢体语言、表情、声音等表现比赛的过程,同组学生在纸上写出“运动员姓名”(金属名称)和潜水时的变化(化学方程式)。

学生:(此时游戏化)各组学生用桌上的药品做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后讨论结论,并商量“表演方法”。

各组学生的表演形式不一样。现举一组学生表演例子:

运动员 铜 铁 锌 镁 肢体语言 摇晃、抖腿 耸肩、腿颤 浑身乱晃 双手紧掐颈部 表情 冷笑 皱眉、抽冷气 呲牙咧嘴 翻白眼 变化 无气体产生 Fe+H2SO4=FeSO4+H2↑ Zn+H2SO4=ZnSO4+H2↑ Mg+H2SO4=MgSO4+H2↑ 名次 1 2 3 4 排名次的理由是:镁反应最快,在酸中呆的时间最短,名次最后;铜不反应,应得冠军。

教师:请同学们总结酸的化学性质,还要小结原因。

71

学生:(用文字表达式和化学方程式快速描述出酸与活泼金属反应的性质,后分析原因)原因:酸只能与金属活动顺序表中H以前的金属反应;是酸中的H+与活泼金属发生了反应,放出氢气,另一种生成物的阳离子是相应的金属离子,阴离子是酸的阴离子。

教师:通过学习酸的这一条性质,能不能将它提升成为我们的技能?

学生:(讨论,形成多种答案,一组学生代表发言)不可将醋放在锅中长时间烹调,不可用铝制品调拌要放醋的凉菜。

点评:在这一板块中,教师用游戏的方式巧妙梳理了旧知,对金属拟人化的处理并及时联系生活,在学生理解知识的层面促进知识向运用层面转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合作充分,思维深刻,学习成为一种才艺的展示和心理愉悦的享受。

环节三:除锈专家

教师:同学们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除铁锈的方法,用到过哪些除锈的方法?

学生:小瓦片磨铁锅;砂纸打磨生锈的部位等。

教师:这都是物理方法除锈。在化工生产中人们用什么化学原理除锈?(教师演示实验,用稀盐酸的量掌握合适,请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学生:观察到铁锈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慢慢变成黄色。

教师:我还要请同学们帮助我分析其中的原理。(教师强调用文字表达式和化学方程式来说明)

学生:(一组学生展示自己小结的表格内容)

72

文字表达式 三氧化二铁(铁锈的主要成分)+盐酸氯化铁+水 化学方程式 Fe2O3+6HCl==FeCl3+3H2O 学生:(另一组学生发言)老师在做实验的同时我们也做了几个实验,把锈铁钉放在NaCl溶液、Na2SO4溶液、水中不反应,这些实验也反证化学方法除锈只能用酸,而且是酸中的H+在起作用。

学生:(第三组学生发言)我家附近有一家车辆翻新厂。师傅说有些金属仪器抛光前、电焊前都要用酸除锈。我认为金属氧化物都能和酸反应。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做一次实验。

学生:(学生分组实验,由于没能掌握好酸的用量,出现了多种实验现象。开始时观察到铁锈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慢慢变成黄色,当铁锈消失以后,铁钉表面会冒出气泡,溶液颜色变淡,最后由黄色变成浅绿色。学生之间发言出现多种内容,一种与老师实验现象相同,另一种是如实描述实验现象)

教师:(强调应当实事求是地汇报实验现象,即使实验失败,也可以从失败的实验中得到教训)

学生:(学生通过争论一致赞同第二种意见)

教师:原因是什么?

学生:取用的稀盐酸或稀硫酸的量不同造成实验现象不一样。我们认为:当酸不足或适量时,铁锈与酸反应;当酸过量时,与铁锈反应剩余的酸就会继续与铁反应。

教师:同学们从自己实验、观察、汇报及大家的讨论中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1:酸也能和铁发生反应,所以清除铁锈时不能把铁制品长时间浸在酸中。

73

学生2:反应产物氯化铁与氯化亚铁颜色不同。

学生3: 做实验一定要有科学的态度,要实事求是地描述所发生的现象。

教师:为了进一步证明酸是“除锈专家”,请你们利用桌上的仪器和药品,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

学生:(学生自主实验中出现了多种实验方案,其中一些组的学生展示了造“铜锈”和除“铜锈”的实验)学生代表上台演示:将粗铜丝的一端缠绕在试管夹上,把另一端在酒精灯上灼烧,形成约3 cm长的黑色氧化铜薄层,趁热插入装有稀硫酸的试管里,20 s后取出:黑色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漂亮的淡蓝色,反应原理:CuO+H2SO4=CuSO4+H2O。

点评:教师做完一个“较理想”的演示实验后,在小结基础知识后,让学生自己来重复刚才的实验,但未给学生点明“酸的用量”的要求,这样就挑起学生的一个新的“思维矛盾”。在这个矛盾中学生通过争论、再探究等主动活动,理解了新知识,明确了实验一定要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的价值观。最后又拓展学生思维,更全面、深刻地认识了酸是“除锈专家”的内涵。

环节四:盘点收获

教师: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掌握了什么学习方法?明确了哪些道理?

学生:知识类:酸的三条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是由它的H+体现出来的。

①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遇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②酸与金属活动顺序表中H以前的金属反应,越靠前的金属与酸反应越剧烈。

③酸能与一些金属氧化物反应。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性质除锈。

74

方法类:类比迁移方法──盐酸、硫酸使石蕊溶液变红,则硝酸、醋酸、苹果汁、桔子汁都能使石蕊溶液变红;酸能除铁锈,也能除掉铜表面的氧化铜等。

归纳推理方法──已知:2HCl+CaCO3=CaCl2+H2O+CO2↑、 2HCl+Na2CO3=2NaCl+H2O+CO2↑则可归纳推理出:含有CO3的化合物能与酸反应生成H2O、CO2与另一种化合物。

2-

实验对比鉴定方法──应用酸的化学性质鉴别稀盐酸和NaCl溶液等。

道理类:在学习中只有科学的态度,才能保证形成科学的方法,有了科学的方法才能使我们的大脑真正聪明起来。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①认识氢氧化钠的吸水性和腐蚀性,了解其用途。

②认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归纳碱相似化学性质及其原因。

重点和难点

重点: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

难点:碱的化学性质。

75

实验准备

药品:NaOH固体、20%NaOH溶液、CaO固体、澄清的石灰水、盐酸、硫酸、蒸馏水、乙醇、石蕊试液、酚酞试液、洗净的鸡爪、去壳的熟鸡蛋。

器材:导线、灯泡、烧杯、试管、软塑料瓶、表面皿、滴管、点滴板。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引入新课 学生活动 点评 演示: 多么奇妙的化学世界! 学生疑问: 1.熟鸡蛋为什么会掉下去呢? 通过神奇的化学实验把学生轻松地引入化学课堂。 1.实验(如图)观察甲、乙中发生的现象。 2.“牛奶”能喝吗?它的主要成2.清水变“牛奶”:吹入CO2使澄清石灰分是什么? 水变浑浊问题:大家想一想,这些神奇的现象存在的反应原理是什么? 设计的问题紧紧围绕实验,简明1.NaOH是白色扼要,激发学生积极探究思维的实验引导NaOH的性质及用途 76

取固体NaOH观察,放入表面皿上,在试管中溶解固体NaOH并感知其温度变化。 固体。 兴趣,巧妙点拨,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进行了安全教育。 2.表面吸水、问题:1.NaOH固体表面溶解的原因。 溶解。 2.怎样保存NaOH固体? 3.试管外壁发热。 3.它能做干燥剂吗? 我从书本上找演示实验10-8:观察用20%NaOH溶液浸到了答案: 泡过的鸡爪。 1.潮解。 问题:1.鸡爪前后的变化及其原因。 2.密封。 2.使用NaOH时应注意什么? 3.能。 3.NaOH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作用? 1.哇!真厉害! 看看书本上怎么说…… 2.使用它应小心,注意安全。 3.作用:化工原料、清洁剂…… 77

实验引导Ca(OH)2的性质及用途 粉刷久后为什么会变白变硬呢? 材料引入: 涉及Ca(OH)21.冬天园林工人用石灰浆将树干底部刷白。 与CO2发生了反应,生成了坚硬的CaCO3 。 联系生活实际,引出所讲又从实验的角度感知生活中还有哪化学物质,学生些事例与此相关若干关于氢氧化钙的知识。呢? 上述材料中涉及到的物质和化学性质。 我想知道! 演示实验109:取生石灰加水观察现象。 1放热 学,并学以致用。 在轻松的氛围中快乐学习的同时,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化2.用石灰沙浆砌砖抹墙很牢固。 3.装石灰水的试剂瓶用久后瓶壁上有一层白色的膜。问题: 问题:1.实验现象及反应。 2消毒、建筑材料等 2.Ca(OH)2的用途是什么? 33.使用它有哪些注意事项? 具腐蚀性,注意安全 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在实验中加以归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更加深刻。教师的问题回应了最分组实验活动探究碱的化学性质 1.遇石蕊都变蓝色! 分组实验: 1.NaOH、Ca(OH)2溶液中分别滴加石蕊试遇酚酞都变红开始的实验,学生理解更透彻。 78

液和酚酞试液。 色! 竞赛活动的开展,强化了化学用语的学习。 2.充满CO2的软塑料瓶中滴加NaOH溶液,密封观察。 2.软瓶变瘪!CO2与NaOH反应后压强减小。 3.向澄清石灰水中吹二氧化碳气体。 哦,蛋是这样问题:1.上述三个实验的现象是什么? 掉下去的! 2.熟鸡蛋掉下去的原因。 3.石灰水变浑3.“清水变牛奶”的原因。 浊 4.碱有哪些类似的化学性质? 哦,“清水变牛奶”原理如此! 活动:竞赛书写相关的反应原理。 4.我能归纳碱的化学性质。 竞赛:我要夺第一!我最怕书写化学方程式了,但只要掌握规律就很简单了。 实验引导酸、碱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 真有趣!小灯泡发光了! 这些短小的问题点到了学生的许多弱点,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 79

演示实验1010:分别试验盐酸、硫酸、1.能导电的有中重视反思、整理、归纳、小结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蒸馏水、乙醇硫酸、盐酸、氢氧化和交流,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方的导电性。 钙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问题:1.上述哪些物质能导电? 2.导电是因为2.导电的原因是什么? 发生电离,离解出自3.酸、碱如何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由移动的离子。 法都不断提高。 反思小结:通过本次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3.酸会离解出H;碱会离解出OH。 -①学习掌握了哪些知识?②学会运用哪些方法?③明白哪些道理? 我又有了一些进步!(从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小结)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80

教学目标

学会用pH试纸测溶液的酸碱度;能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去测试一些物质的pH。

通过对各种操作的比较及对测试数据的分析,建立正确的测试和读数方法。

让学生自主测试,拓展活动的空间,培养尊重事实的观念和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意识。

教学疑点

不同生长时期的水果和蔬菜pH是否相同,建议测不同生长时期番茄pH进行了解。

观察头发光泽需要哪些条件,建议增强光线和利用放大镜观察。

头发耐拉力,用手拉能否准确感知?建议用测力计去测更科学。为使测出的数据具有科学性,可引导学生取几次的平均值。

重点和难点

测试方法。

活动方式

学生主持;分组实验。

实验准备

①分组准备:每组有5个烧杯分别装20 mL pH为1、4、7、10、13的溶液,头发五束(同一个人的头发)。

81

②稀硫酸、稀盐酸、蒸馏水、氢氧化钠溶液。

③洁厕精、醋、洗洁精、石灰水、牙膏、西红柿、牛奶、鸡蛋、萝卜、纯碱溶液、草木灰水、泡菜水、橘子、苹果、造纸厂排放的废水、点滴板、pH试纸、玻璃棒、镊子、小刀、纱布、放大镜、弹簧秤等。

教学设计

师:先请同学们将5束头发分别放进盛有不同pH(1、4、7、10、13)溶液的小烧杯中,等会观察。

师:再请同学们看61页内容,回答,我们从书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1:溶液的pH<7显酸性,pH>7显碱性,pH=7显中性。

生2:测定pH的最简单的方法是用pH试纸。

点评: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做主持,本身就是对能力的训练,把讲台让给学生,同学们相互理解与支持,合作有了更大的自主空间,行为和表达更具有学生自身的特点。但主持人和同学们是处于同一知识平台,随时需要老师的指点,老师在课前要帮助主持人理好提纲。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用pH试纸来测一些物质的pH。今天的主持人为A(男)同学和B(女)同学。(主持人上台)

A:说是主持,我们会和同学们一样,也要做实验,我们一起做,一起讨论。

B:各组还要把结果写在黑板上,看哪组做得最好。(两位主持人在讲台上做)

82

学生分组实验:测稀硫酸、稀盐酸、水、氢氧化钠溶液的pH。(老师在黑板上画表)

(学生自由上台在黑板上板书实验结果)

组 次 稀硫酸 稀盐酸 氢氧化钠 水 1 1 2 2 1 2 3 1 2 4 1 2 5 1 2 6 1 2 7 1 2 8 1 2 9 1 2 10 1.5 2.5 12.5 7 11 12 1 2 1 2 A、B 1 2 13 7 13 13 13 13 13 13 13 13 13 7 7 7 7 7 7 7 7 7 13 13 7 7 A:有11个组的数据都一样,请问第八组的数据为什么有差别呢?

第八组同学:我们是按照要求做的,所得出的就是这个数据。

B:你们坚持这个结论吗?

第八组同学:坚持,我们同组同学刚才讨论过,可能是我们所测的液体和大家的不同。

A:是不是这回事,这可要问老师了。

师:我要向第八组同学表示钦佩,这组的液体和大家的确实不同,我向其中多加了水。他们做学问能置疑,能尊重事实。我们要向他们表示祝贺(鼓掌)。

点评:测pH的实验操作并不难,如果用灌输的方法,几分钟就可以解决,可是以上对方法的体验和对问题的探究,学生乐学,印象深刻。学生容易做的就更要让学生自己做,更要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也就是抓住机会,让学生易快乐的地方更快乐,把学习这种劳动变成乐事。

83

B:这个不同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同是某一种液体,浓度不同, pH不同。即同一物质的溶液因浓度变化pH也会发生变化,酸变稀了则pH上升,酸性减弱。碱变稀了,则pH下降,碱性减弱。

A:这个解释让我们明确了更多的知识。再请第十组同学说一下,你们得出稀盐酸的pH为1.5是怎么回事?

第十组代表:在测的时候,我们发现pH试纸的颜色和标准比色卡并不完全一致,我们就取了中间值。

B:那就是说是想像出的一种颜色了,颜色是能想像出来的吗?

第十组代表:好像又不能。

生1:既然不能,那么用最接近的颜色反而更准确了。

生2:说明用pH试纸只能粗略地测量。□教学过程□点评

生3:书上说,用pH试纸测是最简单的方法,我知道医生给人看病时也常用pH试纸,而给人治病,应该是要求很高的,这是怎么回事呢?(冷场)

A:老师,请您回答。

师:这就如托盘天平也是粗略地称量,大多数情况,所得到的值已足够达到要求。现在已经过了一段时间,我们把已用过的pH试纸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看一下有没有变化。

生1:和先测的值比较,有变化。

84

生2:说明时间长了pH试纸的颜色会发生变化。

生3:要求我们在测pH时,把液体滴在pH试纸上后,要立即与比色卡比较,才能反映出液体的pH。

师:请同学们任取一种刚测过pH的液体,放在小烧杯中,用pH试纸放在里面看看。

生1:液体变颜色了。

生2:取出试纸读数,液体的pH与我们刚才的数据有区别。

A:我和小B同学也观察到了这个现象,那这说明了什么?

生1:这个纸不是普通的纸,是pH试纸(笑声,谁不知道),我是说上面有药。

生2:对,就跟我们的衣服上沾上污物,放入水中,污物会扩散到水中一样。

生3:如果把pH试纸直接放入药品里,药品可就被污染了,并且也测不准。

B:同学们观察和分析得很好,让我明白了一些道理,你们真棒。

点评:及时归纳与总结。

A:现在我们归纳一下用pH试纸测pH的方法。

B:还有,在测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老师边听边板书)

方法 1.用玻璃棒取液滴在pH试纸上 注意事项(主要原因) 不能把纸放在试剂瓶里(防止污染药品) 85

2.立即读数 3.取整数值 4.酸的pH<7,碱的pH>7,中性的pH=7 准确读数(时间一长,pH试纸会变色) 更符合实际 对书本知识进行了验证 点评:在测之前先做猜想,是探究的要素,生活中的经验,被科学实验予以验证。

A:现在我们来做下面的实验。我们的桌面上老师为我们准备了许多物品,在测之前,先按你们的经验,把你们认为是酸性的摆放在左边,中性的摆放在中间,碱性的摆放在右边,不能确定的放在旁边,请老师到各组去看看。

(学生讨论,摆放→老师检查,汇报给主持人:摆得不错)。

B:老师认为我们和大家的摆得都不错,可我还想知道你们这样摆放的道理和我们的是否一样。

生1:我们吃的有酸味的就是酸性,听大人们讲,有涩味的就显碱性,以前人们用草木灰水来洗衣服,我想草木灰显碱性。

生2:听妈妈讲,做米糕要用石灰,有时米糕有涩味,所以石灰水显碱性,造纸厂也用了石灰,所以造纸废水也显碱性。

生3:我是看了书62页的图1018后摆放的,图上没有的则是凭经验和感觉分的,比如纯碱

溶液不就是碱性吗,食堂就常用碱水洗油污。

A:现在,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方法,测一下我们桌面上物品的pH,看看我们的经验对不对。

B:做好后,请各组派代表,把结果送上来让我们比较一下。

86

(学生测试,各组代表公布测试结果)

A:同学们的结果比较一致,就是西红柿的结果不大相同,是什么原因呢?

生1:大家看,我们的西红柿的颜色不同。

生2:我们的西红柿是青的,是没有长大的,它是pH大于7。

生3:对,没有成熟的西红柿有的有涩味,今天清楚了,原来显碱性。

生4:在不同的生长期,西红柿的酸碱度不同。

生5:我有疑问,同学们测的西红柿的pH不一定就是这个值,因为它的汁液的颜色与pH试纸上的显色差不多,说不定pH试纸的颜色是汁液的颜色。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有严谨的思维,老师都还没想到呢!那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讨论、设计、重做(想到的方法有:用滤纸、棉布等过滤,用活性炭吸附等)。

点评:应当为学生欢呼,这就是科学的素质,这就是创新的能力。

B:我和A同学,想知道更多物品的pH,准备向老师要几张pH试纸回家做一做。

大部分学生:我也要。

老师:好,每人另发几张。(提示:课本61页有比色卡)

A:那我代表同学们谢谢老师了,同学们可要认真做哟。到校后,我们还要好好地交流。另外,我刚才看到,第十一组的同学把一张分成了几小张,这是个节约的好方法,我们还要看谁测的物品多。

87

B:大家准备测些什么呢?

点评:学以致用,课内外衔接。

生1:我想测我家鱼塘的水,进行科学养鱼。

生2:我想测雨水,了解我们这里空气的质量。

生3:我想测土壤,让农民增产。

生4:我想测厨房中的物质,让生活更健康。

……

B:同学们要测的东西还真不少呀,测了之后,我们再好好地交流吧。

A:现在,我们一起看书63页。(学生自学)

B:我们刚才看了书,了解了溶液酸碱度的重要意义,可要记牢。

A:请大家把放在不同pH的溶液里的头发取出来,按照书上的提示做一下看看。

生1:我们没有观察出书上所描述的现象。

生2:我们觉得用手拉头发很不好掌握。

B:我们能不能再想出一些方法来测呢?利用实验台上的工具,请同学们再设计、再实验。

点评:对数据进行分析,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老师有意用一组不同浓度的溶液,创设了真实的问题情景,让学生明白,物质浓度不同,其pH不同。通过怎样操作和读数的讨论,有效地弄清

88

了学科知识,并且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探究要尊重事实这个基本观点。课堂中充分体现了让学生做,让学生说,让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的自主理念,如让学生先摆后测,这样处理,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经验和生活常识。通过对操作方法的探究,调动了学生的创造和设计欲望,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像把一张纸分成几张小纸(节约),用放大镜观察头发,用测力计测拉断所需要的力,用手触摸头发的表面确定粗糙程度等等,这些教科书中没有的东西,都反映了这一特点。因为这节课的难度不大,让学生做主持,同学之间有更强的亲和力,课堂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科学化、生活化、趣味化的色彩浓厚。老师的组织、引导、帮助的角色到位。整个课堂活跃而不失严谨,开放而不失章法。

生1:我们发现观察一根头发的光泽有点难,观察一束头发,能够发现差异,并利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我们得出的结论是:pH=1和pH=13时,头发受损最大。

生2:用手触摸,能感受到浸入到pH=1和pH=13里的头发确实变得粗糙了。

生3:用弹簧测力计更能准确地测出拉断的难易程度。我们经过多次实验,决定用双股套在弹簧秤的勾上,另一端用镊子夹紧并绕几圈,再均匀用力,直到拉断。怕数据不准,我们还取了几次的平均值。这是我们组所测的数据。(展示数据)

拉力(N) pH=1 2.2 pH=4 2.8 pH=7 3.4 pH=10 2.5 pH=13 2.0 生4:你们真会想办法,我要提醒的是做实验的头发要一样,否则,就没有科学性。

生5:看来,在碱性环境下头发更易损伤,我们以后洗发时要多用水清洗几次。

生6:我们还要注意洗发液的质量,毕竟是件“顶上功夫”呢。

89

A:头发还是不易腐蚀的东西,我曾发现一只死老鼠,肉都烂了,可它的毛还是好好的,酸或碱对头发就有这样的损坏,何况其他了。

B:54页那个可怕的鸡爪实验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A:大家今后如何保护好自己的头发,可以向理发师请教。

B:以后我们可要像关注食物是否有毒一样,关注物质的酸碱性了。

A:请大家总结我们这堂课的所得,并整理好笔记。

B:还请同学们将实验台收拾整理好。

AB:谢谢大家的合作。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

教学目标

通过资料收集和实验探究,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盐的种类和用途。

90

初步学会粗盐提纯和鉴定碳酸根离子的方法;能判断复分解反应的类型及发生条件。

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了解我国科学家做出的杰出贡献,从而激发爱国热情和学习激情。

重点和难点

重点:粗盐的提纯、对碳酸盐的特性的认识、复分解反应概念的形成。

难点: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判断。

实验准备

①粗盐的提纯:烧杯、漏斗、量筒(10 mL)、玻璃棒、蒸发皿、酒精灯、药匙、铁架台(带铁圈)、滤纸、剪刀、托盘天平、粗盐、水。

②[实验11-1]与[实验11-2]:试管、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稀盐酸、澄清的石灰水。

③增加的演示实验: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

④多媒体电脑及投影仪。

课时安排 共3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初步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盐

91

课前准备

学生多渠道收集四方面的资料:

①日常生活中,你所见到的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高锰酸钾、碳酸钙等实物。

②食盐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③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等几种常见的盐,在日常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的用途。

④氯化钠、碳酸钙在自然界的存在情况,我县境内的碳酸钙的含量如何?人们是怎样从自然界中获取氯化钠、碳酸钙的?

创设情境

多媒体投影播放电影《盐》(节选),让学生在轻音乐声中,观赏美丽的风光,了解盐的历史,初知盐的用途等。

学生活动

1.交换观察、交流信息:在日常生活中搜集到的常见盐的实物,简述其外观及性质;交流课外阅读或网上查找的文字、图片等信息资料。

2.集体交流:各组代表汇报相互交流情况。(教师作必要的补充,给予恰当的点评)

3.阅读教材P70-71页,整理资料,完成下表。

氯化钠 碳酸钠 碳酸氢钠 碳酸钙 92

化学式 主要用途 组成上的共同点 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盐是指: 结论 化学中所说的盐是指: (教师巡回指导、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发现典型)

4.集体交流:各组代表汇报交流整理后的资料。(学生可以补充、修正;教师给予提示、补充、点评)

教师指导

1.多媒体投影:投影出整理的完整资料表。(学生对照此表补充、完善自己的资料表,也可以提出疑问)

2.简要说明、释疑,评价学生学习状况。

练习巩固

学生主持,出示问题(常见盐的名称、化学式、用途等),小组竞赛(抢答问题或争抢板书化学式)。

自我反思

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同位同学交流与互查。

93

课后活动

1.作业:P76页2题、P77页4题。

2.家庭小实验:将食盐与细砂混合后,再分离出来。(提示:仪器代用品,想想制作简易净水器的原理。为下一课时做准备)

第二课时 活动与探究:粗盐的初步提纯

创设情境

1.学生交流家庭小实验情况(教师点评)。

2.教师出示:一瓶食盐,一瓶粗盐,一瓶食盐的水溶液,一瓶粗盐的水溶液。

3.学生观察:

①固体食盐与粗盐的外观差异;

②食盐与粗盐的水溶液的外观差异。

4.提出问题:“如何将粗盐转化为精盐?”“怎样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和可溶性杂质?”今天的学习任务:活动与探究──粗盐的初步提纯。

学生活动

1.分组讨论:(教师深入实验小组,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发现典型)

①通过观察、比较固体食盐与粗盐的外观和食盐与粗盐的水溶液的外观,你得出什么结果?

94

②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你采取什么方法?

③粗盐提纯的基本步骤有哪些,怎样设计?

④每个步骤,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2.交流讨论结果:

①组内交流,形成方案。

②全班交流,互为补充。(教师发现典型,及时评价;根据问题,及时指导)

教师示范

1.制作过滤器。

2.简要说明过滤操作注意事项。

学生活动

1.分组实验:分工协作,分步操作,记录现象及数据。(教师巡回指导,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发现典型)

2.交流实验结果:各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交流实验的得与失。(教师适时点评,告诉精盐产率的理论值)

3.学生评议,提出疑问:

①我们小组得出的精盐产率大于理论值,为什么?

95

②我们小组得出的精盐产率远低于理论值,为什么?

4.分组讨论:

①造成实验误差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②根据实验误差的原因,你在操作中,还应该注意什么?怎样改进?

5.交流讨论结果:尽可能多找出造成实验误差可能出现的原因。(学生可以进行争论,教师给以引导)

教学小结

1.学生: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提高了哪些能力?(学生自我评价)

2.教师:对粗盐的初步提纯的基本步骤及注意事项进行归纳小结,评价学生学习情况。(教师激励性评价)

问题拓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基本会用过滤的方法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如果要除去粗盐中可能含有的氯化镁、氯化钙、碳酸钠等可溶性杂质,你将用什么方法除去?原理是什么?怎样操作?

学生讨论

针对拓展问题进行讨论,根据时间,讨论可长可短。如果讨论不够充分,可让学生课后再查找资料进行探究。为下一节课做铺垫。

课后活动

96

按要求写探究实验报告。

第三课时 复分解反应及发生条件的探究

创设情境

1.教师演示: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

2.提出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盐能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学生活动

1.分组实验:按要求完成[实验11-1]、[实验11-2],记录实验现象。

2.集体交流: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3.创新尝试:

仿照示例:①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CaCl2+H2O+CO2↑

试着书写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碳酸钠与盐酸:Na2CO3+2HCl=2NaCl+H2O+CO2↑

③碳酸氢钠与盐酸:NaHCO3+HCl=NaCl+H2O+CO2↑

④碳酸钠与氢氧化钙:Na2CO3+Ca(OH)2 =2NaOH+CaCO3↓

97

4.观察与思考(一):

①观察:反应①②③有什么共同特点?

②讨论:由此你发现了什么?

③归纳:含有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的盐的鉴定方法。

④举例:填写下表

被鉴定的物质 加入的试剂 现 象 5.观察与思考(二):

①观察:第④个反应有什么特点?

②讨论:由此,你又有哪些新发现?

③归纳:复分解反应的概念、一般形式与特点。

6.回忆与反思:根据你具有的酸、碱、盐知识,列举几个酸与碱、盐与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观察判断它们是否属于复分解反应?为什么?

7.讨论与归纳:

98

①讨论:你所做实验中的复分解反应与你所列举的反应,它们的生成物有什么特点?由此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②归纳: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问题拓展

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如果要除去粗盐中可能含有的氯化镁、氯化钙、碳酸钠等可溶性杂质:

①你将用什么方法除去?

②原理是什么?

③怎样操作?

④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学生活动

1.分组讨论(教师深入小组了解讨论情况,倾听意见,发现问题与典型)

2.交流讨论情况(教师根据讨论情况、发现的问题与典型,进行评价,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

自我反思

1.小结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同桌、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查漏补缺。

99

2.本节课的学习中,你又有哪些新发现?你对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是满意?是基本满意?还是不满意呢?

教师小结(重点在于评价、知识归纳、给予学习方法)

课后活动

1.作业:P76 1、3。

2.归纳整理本课题的知识要点

课题2 化学肥料

教学目标

知道常用化肥的种类、作用、保存及施用时注意事项。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学会区分氮、磷、钾肥的方法。

通过对化肥实物的搜集、化肥知识的调查和课堂讨论交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交往、合作能力。

100

认识化肥及农药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环境意识,培养学生重视农业、关心农村、确保农业持续发展的真实情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区分氮、磷、钾肥的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准备

①仪器:试管、试管架、试管夹、研钵、酒精灯、火柴、烧杯。

②实物:缺氮肥的包心菜叶片(实物)、缺磷的小麦植株(高、矮各式各1株)、缺钾的大豆叶片(实物)。

③常见化肥样品。

④实验改进:把一块铁片分成两块,一块正方形烧氮肥,另一块长方形烧钾肥,避免氮、钾肥互相干扰。

⑤电脑及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认识常见的化肥

101

课前准备

学生各自搜集常见化肥的样品。

创设情境

1.讲述:1958~1960年,由于自然灾害,不少人饿死的事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突飞猛进,基本解决了13亿人口吃饭问题的事实,指出化肥在解决我国人民吃饭问题上所起的作用。

2.投影:播放养分充足或缺某种养分的植物生长图片。指出:“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说明肥料与农业生产、人们吃饭有着密切的关系。点明学习主题。

学生活动

1.展示学生各自搜集的常见化肥的样品,由各组代表上讲台展示样品,做简要介绍(教师适当点评)。

2.阅读课文:整理资料,填写下表:

常用化肥的名称、化学式及作用

类别 名称 化学式 主要作用 植物缺少时的症状 氮肥 磷肥 钾肥 复合肥 102

(重点,用时稍长些,教师巡回检查、指导、发现问题)

3.讨论交流:交流信息资料,互查上述表格所填内容。(教师深入小组,了解讨论情况,适时指导)

4.展示图表:各小组代表争相走上讲台,展示图表,简要说明。

归纳整理

投影1:展示完整的图表。

投影2:常用化肥包装袋商标图示及说明书。

再创情景

由学生讲述案例:

①细心的农民问我:夏天雷雨过后,田里的庄稼长得特别旺盛。听说你在学校里学过,你能告诉我其中的秘密吗?

②一位老大爷给我讲:70年代刚使用化肥时,生产队里种黄豆,为确保增产,施用了大量尿素。夏天时,黄豆苗生长非常旺盛,农民很高兴。结果,到了秋天,黄豆的结实率很低。相反,漏掉施尿素的地方,黄豆结实却较丰厚,令人哭笑不得。

教师点拨

1.教师介绍案例①中的秘密。

103

2.案例②说明了什么?(让学生讨论、交流对案例分析的体会。让学生知道:种田也必须学习科学知识,否则就要付出代价,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第79页第二、三两段。

2.讨论交流:为了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在化肥使用方面,你应当给父母做哪些宣传?

教师小结

我们知道了化肥的作用及给环境带来的危害,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为保护我们的家园而努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生活动

1.小结: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归纳、巩固知识,同桌、同学互查)

2.学生主持:用卡片展示问题(常见化肥的名称、化学式、用途等),小组抢答(或板书)。

教师总结

1.简要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评价学生学习情况。

2.课后活动:怎样识别区分常见的化肥:尿素、碳酸氢铵、过磷酸钙、硫酸钾?(为下一课时做准备)。

第二课时 探究初步区分氮肥磷肥钾肥的方法

104

设置情景

(贴在黑板上)农作物生长时需要大量的氮、磷、钾肥,如果缺少这些营养元素,农作物就会得“病”:

实物1:发黄的菜叶与正常的菜叶比较。(缺?)

实物2:矮小的小麦植株与正常的小麦植株比较。(缺?)

实物3:叶片边缘发黄的大豆叶与正常的大豆叶比较。(缺?)

提出问题

1.这三种不正常的植物,各缺乏什么养分?

2.如何区分常用的氮、磷、钾肥呢?

3.怎样科学施肥?

学生活动

1.观察实物、填写下表:

状态 气味 溶解性 氮肥 碳酸氢铵 氯化铵 磷矿粉 磷肥 过磷酸钙 钾肥 硫酸钾 氯化钾 105

2.组内交流:交流观察结果。

3.展示观察成果:学生走上讲台,展示自己观察的结果(其他同学补充)。

4.学生小结:从外观上区分氮肥、磷肥、钾肥的方法(教师点评)。

5.交流实验结果:学生下位,自由交流;小组代表汇报交流(教师指导,给予点评)。

6.归纳小结:区分氮肥和钾肥的方法。

学习评价: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统计能正确区分氮肥、钾肥的方法及人数)

问题拓展

黑板上的三种不正常的植物,各缺乏什么养分?急需施肥。但是,买回来的化肥包装袋因磨损,字迹模糊不清,无法辨认。

现取化肥样品分别装入1、2、3号小瓶,放在实验台上。请你帮助辨认,指导施肥。

看哪个组最先完成任务,把小瓶标号写在黑板上对应的“生病”植物的下方。

教师小结

你们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了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对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是满意,基本满意,还是不满意?

课后活动

1.整理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同学互相交流,查漏补缺。

106

2.调查你的父母在贮存、使用化肥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给他们提出合理的建议。

3.社会调查:化肥使用的利弊与对策。

课题1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教学目标

了解营养素是指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类物质,掌握蛋白质、糖类、油脂和维生素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和比较图片、查阅资料和讨论等活动,学会自主和合作学习的方法。

通过学习营养物质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形成合理安排饮食的意识,增强自我保健和保护的意识与能力。

重点和难点

重点: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难点:了解营养物质在人的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及营养价值。

107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活动一 探究人体营养素包括哪些方面?

情景导入:提问: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可见食物对人体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所吃的食物通常包括哪些呢?

小组交流:列举生活中的常见食物和饮品的类别。

观察:(多媒体投影)教材P88图12-1、P91图12-7、 P92图12-9、 P93图12-10。

小结:人体生命的生存和健康离不开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大类物质,通常称之为人体营养素。

活动二 学习竞赛

主题:“我”的风采我展示。

设疑:这些营养素对人体来说,究竟分别有什么其他物质不可替代的作用呢?

指导阅读:(分四大组,分别指定阅读教材上关于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的内容介绍,结合教师课前布置查阅的有关资料,组内合作,讨论并限时完成下面的任务:以第一人称手法写一份自我介绍的文段,题目自拟。要求:简要介绍某类营养素的基本情况,重点陈述其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108

组际竞赛:各组派一名代表上讲台演讲。(根据演讲的口才、表情及内容质量,由学生评委评分)

活动三 应用实践

辩论:偏食习惯好不好?

设疑:我了解到我们同学们中有的同学喜欢吃这种食品而不喜欢吃那种食品,即存在所谓的偏食。这种饮食习惯好不好呢?

(正反方辩论)

小结:偏食影响身体健康。特别是同学们正处于身体生长旺盛时期,更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偏食。

阅读与讨论:

阅读:P90、 P92“资料”。

讨论:a.有人用甲醛溶液来浸泡水产品并出售,这样做有什么危害?

b.为什么吸烟有害健康?

c.为什么霉变食物绝对不能食用?

d.运动会上的长、短跑赛进行中,为什么有的同学感到很累?为什么有的同学在赛前服用一些葡萄糖?若改食一些花生或者麦食品,效果好吗?

知识拓展(多媒体播放):

109

a.“劣质奶粉”导致“大头婴儿”的相关报道。

b.“毒大米”危害介绍。

c.吸烟的危害分析。

活动四 课堂计算竞赛

①一女运动员可以在60 s秒内跑完400 m,她的最大氧气吸入量为4 L/min,而肌肉在工作达到极限时,每公斤体重每分钟需要氧气约0.2 L,如果该女运动员体重为50 kg ,她将缺少多少氧气?

②花生米含糖约24%(质量分数,余同),油脂约39%,蛋白质约26%;小麦含糖约76%,油脂约2%,蛋白质约11%;50 g花生和50 g小麦在体内完全氧化放出的能量各是多少?

课题小结:经过本课题的学习,在基础知识、学习方法和对化学学科的情感方面,你分别有哪些收获?

活动五 课外调查

我们是一所农村中学,大多数同学家住农村。请在课外做一个调查,对于家中(或亲友、邻居中)发生霉变的食物是如何处理的?这种处理是否科学合理?我们作为现代社会的公民,对此应做哪些工作呢?调查报告于一个月内完成。

课题2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教学目标】

110

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感悟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了解人体元素的组成。

2.了解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教学方法】

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双向互动。

【教学过程】

【引入】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饮食水平也逐渐提高。吃得好是否就身体好呢?

如果饮食不合理会引起营养不良。如何才能使身体更健康呢?

【多媒体显示】化学元素和人体健康(健康报报道)

【讲解】同学们,你们知道么,色彩斑斓的大千世界的万物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而我们人体中的元素约有50多种,含量较多的有11种,约占人体质量的99.5%。

111

【多媒体显示】(佝偻病患者)

【设问】怎么会得这种病呢?

【指导阅读】

1.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是什么?

2.该金属对人体有何影响?

【讨论】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教师对讨论进行指导,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归纳小结】1.成人体内约含有钙1.2kg。钙是构成骨、牙齿的重要成分,它使得骨骼和牙齿具有坚硬的结构支架。

2.幼儿及青少年缺钙会引起生长迟缓、骨骼变形,出现佝偻病、牙齿发软,易患龋齿等症状。成人缺钙,发生骨质软化和骨质疏松,容易骨折,因此人体必须摄入足够的钙。幼儿、青少年处于

112

生长发育阶段,需要摄入比成年人更多的钙。我国营养学会1998年对每日膳食中的钙供给量提出建议:婴幼儿400 mg~800 mg,青少年1 000 mg~1 200 mg,成年人800 mg,老年人1 000 mg~1 200 mg。

【设问】哪些食物中含有钙元素呢?

【学生活动】学生抢答(对答得最多的学生给予表扬。) 【多媒体显示】常用食物中的钙含量(mg/100 g)

【讲解】在食物中钙的来源以奶及奶制品最好,不但含量丰富而且吸收率高。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一杯牛奶拯救一个民族”的故事,故事说的是多年前日本人的平均身高比较矮小,但是近几年日本青少年的身高已经远远超过了中国青少年,这是为什么呢?当然,除了生活水平存在差异以外,我想最值得一提的是这样两个数据:日本目前每年人均牛奶消耗量达到68 L,而中国仅为6.6 L。造成身高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两国青少年自牛奶中获取的钙量存在差别。

113

【设问】食物中含有如此丰富的钙,怎样才能合理吸收呢?前两天报纸上曾登过这样一篇文章。

【多媒体显示】

晚餐最好这样吃

晚餐早吃:晚餐早吃是医学专家向人们推荐的保健良策。有关研究表明,晚餐早吃可大大降低尿路结石病的发病率。

人的排钙高峰期常在进餐后4到5小时,若晚餐过晚,当排钙高峰期到来时,人已经上床入睡,尿液便滞留在输尿管、膀胱、尿道等尿路中,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致使尿中钙的含量不断增加,容易沉淀下来形成小晶体,久而久之,逐渐扩大形成结石。所以下午6点左右吃晚餐较合适。

晚餐素吃:晚餐一定要偏素,以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为主,而蛋白质、脂肪类吃得越少越好。

据美国研究报告,晚餐时吃大量的肉、蛋、奶等高蛋白食品,会使尿中钙量增加,一方面降低体内的钙贮存,诱发儿童的佝偻病、青少年近视和中老年骨质疏松症,另一方面尿中钙浓度高,患尿路结石病的可能性就会大大的提高。

【复习提问】氯化钠在人的正常生理活动中的作用。 【多媒体显示】

钠和钾元素对人体起着重要的作用。

114

【讲解】以上元素在人体中含量均超过0.01%,称为常量元素,含量低于0.01%的元素称为微量元素,对人体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设问】铁元素在人体中的作用是什么?缺铁又会造成什么不良后果呢?

【学生回答】缺铁性贫血。

【多媒体显示】

【过渡】缺碘也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后果。

115

【多媒体显示】

【讲解】另外我们再介绍其他的一些微量元素在人体中的作用。

硒:生命的奇效元素,有防癌和抗癌作用,能治疗高血压等疾病,但是摄入过量会使人中毒。

锌:智慧元素,微量的锌可以强化记忆力,延缓脑的衰老,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

锂:能改善造血功能状态,提高人体免疫机能。

锶:可以强壮骨骼,降低人体钠的吸收,有利于人体血管的活动。

微量元素同其他元素一样,受体内平衡体制的调节和控制。摄入量过低,会发生某种元素缺乏症;但是摄入量过多,微量元素积聚在生物体内也会出现急、慢性中毒,甚至成为潜在的致癌物质。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证实,环境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对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土壤和水中缺锰,可能是芬兰和中国某些地区癌症发病率高的原因。 【思考】

116

1.水为六大营养素之一,喝什么样的水好?

2.有人认为:淘米次数越多越干净,你认为如何?

3.有人认为“药补不如食补”,根据本节所学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甲方和乙方答辩。

【举例】(例1)

甲:由于水质受到污染,对人体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故喝纯净水好。

乙:纯净水中不含微量元素,而天然矿泉水中含有丰富的对人体健康有利的常量和微量元素,所以喝矿泉水好。

(例2)

甲:药补比食补好,药含元素的量多,见效快,缺什么补什么。

乙:食补比药补好,食物中的营养元素含量丰富。

【归纳小结】1.从可含元素的量来看,喝矿泉水比喝纯净水好。

2.淘米的次数并不是次数越多越好,因为淘的次数越多,一些营养元素越会溶解在水中而损失。

3.从均衡吸收营养的角度来看,人体所需营养元素应该尽量从食物中获取,单纯药物的营养比较单一,另外,药补还可能导致某种营养元素过剩,只有在人体需要的元素仅从食物中摄取不足时

117

才使用药补的方法。

【多媒体显示】

【情景交流】(作为本节课的结束)如果你也有上图中的一些症状,你应该怎么办?

【学生活动】分成两大组,一组问一组答。

例:

118

1.如果你的记忆力差,注意力又不能集中,怎么办?

2.如果你贫血、脸色苍白怎么办?

3.如果你的舌头紫红,嘴角烂怎么办?

课题3 有机合成材料

教学目标

知道什么是有机物,了解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和用途。

了解有机合成材料的特点、用途和对环境的危害,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塑料制品的利与弊。

课时安排 1课时

119

教学设计

导入

师:“China”表示我们的祖国,它还可以表示什么?

生:瓷器。

师:对!瓷器的出现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它创造了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人类社会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如今有机合成材料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

板书:课题3有机合成材料

活动探究一

师:什么是有机合成材料?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99活动与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投影展示学生表格的填写并汇报讨论结果。

师:我们将甲烷、乙醇等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而氯化钠、硫酸等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称为无机化合物。少数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等具有无机化合物的特点,因此把它们看做无机化合物。

flash动画演示:石油中跳出一个个乙烯分子,乙烯分子连成链状。

师:有机物中碳原子间可以连接成碳链或碳环,因此有些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大,通常称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像乙烯这类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称为小分子,由有机高分子合成的材料称为有机合成材料。

120

活动探究二

师:塑料是一种有机合成材料,请同学们通过实验来探究塑料的一些性质。

学生实验:

撕扯塑料薄膜

撕扯方向 用力程度 撕口形状 原因分析 加热塑料片

所用样品 塑料袋片 锅柄碎片 操作步骤 现象 分析原因 通过此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小结:链状高分子都具有热塑性,加热软化后可以加工成各种形状的塑料制品,也可制成纤维;网状高分子加热后不会熔化,具有热固性,这种塑料一旦加工成型后,不能通过加热重新回到原来的状态。

幻灯片展示:

1.“塑料王”聚四氟乙烯制品。

2.具有热固性的尿素甲醛制品。

121

3.电线的包皮聚氯乙烯。

4.聚苯乙烯制成的灯饰。

5.日本铃木汽车公司制造的全塑汽车。

活动探究三

师:我们穿的衣服通常是纤维织成,实验台面上的三种不同颜色的毛线都是纤维制品。

学生实验:燃烧不同颜色的线

线的颜色 燃烧时的现象 结论 师:买衣服时,怎样知道面料的种类呢?

生1:根据燃烧时的不同现象判断。

生2:可以看服装标签。

幻灯片展示:服装标签

师:穿不同布料的服装时,你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生1:涤纶衣服挺括,不易皱,易洗易干。

122

生2:棉纶衣服弹性好,耐磨,烫后会变形。

生3:棉织衣服吸水、透气,感觉很舒服,但易皱。

活动探究四

幻灯片展示:人工割胶图

师:树木最忌割皮,人们却常常在清晨割这种树的皮,它是什么树?

生:橡胶树。

师:对!树皮是它的产胶组织,流出的汁就是天然橡胶。

学生实验:

拉扯橡皮筋,你发现橡胶具有 性。

用砂纸打磨网球鞋底,你发现橡胶具有 性。

燃烧车轮外胎碎片,你发现 。

实验桌面上铺了一层橡胶,是因为 。

幻灯片展示:汽车、飞机、轮船、垫圈、运输带等。

师:轮胎主要由天然橡胶制成,弹性好,外胎由丁苯橡胶制成,耐磨;飞机轮胎由顺丁橡胶制成,弹性好,耐磨;轮船利用了橡胶的防水功能;垫圈多由丁腈橡胶制成,耐油、酸碱;运输带由氯丁橡胶制成,耐油、耐高温、耐老化。

123

小结过渡:

1907年世界上第一个合成高分子材料──酚醛塑料诞生,20世纪30~40年代合成了许多高分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此后合成高分子工业发展迅速,同时废弃物的剧增也带来了环境问题。1984年,在意大利东侧亚德里亚海打捞上来一头死鲸,解剖后发现,该鲸竟是吞食了50多个塑料袋窒息身亡。

辩论

幻灯片展示:塑料垃圾对大自然的污染。

师:由于塑料废弃物多白色,我们将此称为“白色污染”。

学生小组辩论:使用塑料的利与弊。

师:使用塑料有利也有弊,我们应该扬长避短,如何解决白色污染?

学生讨论

幻灯片展示:

1.医用可水解的手套。

2.加了淀粉可生物降解的饭盒。

3.塑料包装制品的回收标志。

欣赏录像

124

录像播放新型有机合成材料。

师:未来社会离不开有机合成材料,新型材料离不开化学,化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课外拓展

1.试着修补家中断带、裂口的塑料凉鞋,试着给食品袋封口,并写下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2.试用简单的方法鉴别家中找得到的一些纤维,并把它们按照棉织物、毛织物、合成纤维来分类。

1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