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文知识及运用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重庆三面濒(bīn)水,清澈的江水孕育了重庆的清丽与柔媚. .B.新苗破土,绿芽初绽.春,已在耳畔(bàn),年少的你,切勿懈怠. .
C.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阅读文学作品,需要你屏息潜心,聆(líng)听语言的声音. .D.这棵大树屹立在山头,勇敢的迎接暴风雨,毫不畏缩胆怯(qiè).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羁绊 高梁 彬彬有礼 沧海桑田 B.取谛 迸溅 沁人心脾 辗转反侧 C.竣工 板栗 斩钉截铁 眼花瞭乱 D.霹雳 抱歉 惊涛澎湃 诲人不倦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的“暖”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暖心交警为车祸受伤者撑伞,感动山城。 .
A.“天气寒冷,带个热水袋暖一暖手吧.”妈妈对正要出门的我说. .B.百花村社区举行包粽子比赛,为“情系端午”活动暖场. .C.重庆90后暖男手绘漫画,教父亲使用银行查询系统. .D.今年五月,汽车市场回暖明显,呈良好的发展态势.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调节人与世界的关系。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 ; ; 。这样,人才能实现从“小我”向“大我”的转变,成为一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
①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 ②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 ③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 A.②①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③①②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唐朝地理学家郦道元在《三峡》里描绘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风光. B.杨绛是著名作家,她的作品《老王》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 C.《背影》是朱自清的一篇经典散文,文中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感人至深.
D.法国作家都德在小说《最后一课》里塑造了韩麦尔先生这一爱国形象. 6.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字)
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开放之路。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开放如同破茧成蝶,虽会经历一时阵痛,但将换来新生。“一带一路”建设要以开放为导向,解决经济增长和平衡问题。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创新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一带一路”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创举,搞好“一带一路”建设也要向创新要动力。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设成文明之路,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推动各国相互理解、想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7.综合性学习
为庆祝重庆直辖20周年,学校要制作一本《时间的痕迹﹣﹣老重庆的记忆》的册子,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方言拾萃
重庆方言形象幽默,富有韵味。请从下表提供的四个方言词语中选择一个,说说它的妙处。
重庆方言 惊抓抓 含义 指一个人在面对其他人看来不足为奇的事时,表现出国语惊慌与害怕的样子 ①灯儿晃 无事闲逛。这里的灯是指旧时悬挂起来或手提的照明灯 ②撑花儿 ③搭扑趴 ④巴心巴肠 【任务二】老物记忆
同学们拍摄了下面一组重庆“老玩意儿”的照片,请你从中选择一张,参考示例,给它配上一句优美的话。(要求:体现物件特征,用上修辞,句式不限) 示例:摇椅﹣吱吱呀呀,唱着儿时的歌。 “老玩意儿”照片:木梳 茶壶 折扇 灯笼
【任务三】旧事回顾
编辑“老重庆的故事”,需要采访在重庆土生土长的王爷爷,请你以小记者的身份用电话联系他。你会怎么说?(校名、人名用“xx”代替) 。
雨伞。撑,张开。 摔跟头。搭,方言读dá,摔 全心全意。巴,紧贴 妙处 以尖叫和手突然张开来表现人的惊慌与害怕,形象而生动 选: 表达效果: 8.默写填空
(1) ,白露未晞。(《诗经•蒹葭》) (2)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3)兔从狗窦出, 。(汉乐府《十五从军征》) (4)感时花溅泪, 。(杜甫《春望》) (5)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6)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7)乡愁,是萦绕在诗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情愫。王湾行舟江上,把乡愁寄予远飞的大雁,轻吟:“ ?[]
1
”(《次北固山下》);崔颢登楼远眺,把乡愁揉进浩渺的烟波,低叹:
“ ? ”(《黄鹤楼》)。 【注】[1]鄂版教材为逗号。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
9.(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2
1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有何间焉 ②小惠未徧 ④故克之 .. ③小大之狱..(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作为一介平民对国家高度的责任感。
B.本文第二段运用对比表现了曹刿和庄公指挥才能的高下之别。
C.本文在剪裁上别具匠心,详写论战,略写作战,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 D.在曹刿心目中,士兵的勇猛无畏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4)阅读以下链接材料,并结合选文内容,说出你探究的结论及理由。
【链接】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军与秦军对峙。赵王急于求胜,不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告,执意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指挥作战。赵括一到长平,立即改守为攻,主动全线出击,结果中了秦军佯败之计,导致四十余万赵兵被坑杀。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各题
少年书架
①喜欢书,像喜欢一件宝物。小时每每发了新书,都要找来旧报纸,包了书皮,工工整整写上:语文,数学……然后是班级姓名。手里托着书,美滋滋看着,心里有份庄重。有种没来由的稳妥。
②学期末,新书变旧书,一如既往的整齐,只是有了岁月的痕迹,泛着淡淡的黄。细心收起来,放到纸箱里,来年春天,再搬出来晒太阳。
③偶然去老师家,一进门就呆住了:老师客厅的一面墙,宽宽大大一面架子,大大小小的书,一本本直立着,是一队队意气风发的少年,春意荡漾啊!罗列其中的,还有照片,石膏雕像,或者一盆小小的文竹……我真是看呆了,书,可以这样放,多好!
④那是王老师用木板和木条,自己钉在墙上的,美其名曰:书架。我用手抚摸着那粗糙的木条、木板,还有书,像是就别的朋友,细腻,温暖。
⑤我迷恋上老师书架的样子了,在书桌前,把书一本本立起来。左右用厚厚的字典做靠背,俨然一个小书架了。这小小发明,竟然让我激动了许久。
⑥放学回家,喜笑颜开地告诉爸妈,我有书架了!爸妈一愣,哪里的?
⑦待我把在老师家里的所见,以及自己在书桌上摆放的事告诉他们的时候,妈妈嘴角漾起一份笑意,眼里还有一抹难以名状的光泽。
⑧那是,家里的条件不好,能上学读书,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了,哪里还敢奢望买上一件这样“无用”的家伙呢?当然,我也会悄悄想:什么时候,我也会真的拥有一个那样的小小书架?
⑨那是一个秋日,天,蓝蓝的,几片厚厚的白云,暖暖地轻轻的飘着。爸爸下班回家,推着自行车进了院子,连声道:够了,够了!
⑩什么够了?我和妈妈惊奇地从屋子里跑出来。看,这些木头足够做一个小书架了。爸
爸兴奋着。我看那些木条、木板,在爸爸的自行车后架上安静地等待着。小心脏一下子活跃起来,不知所措了,我仿佛看见了,看见了那个美丽的家伙款款而来……
⑪ 爸爸利用下班的时间,去包装厂,在丢弃的废料中,千挑万拣,捡来这能用的木料。 ⑫ 歇班两天的爸爸,用砂纸,一点点地打磨着那些木头,准备好锤头、钢锯、各种钉子、油漆……放了学的我,迫不及待地往家里跑,蹲在一边,看着爸爸在木屑中忙乎。 ⑬ 天,静静的;阳光,亮亮的。院子里似乎有了道道金光。两天的时间,掰着手指过。 ⑭ 小小的书架成了!
⑮ 爸爸问我,喜欢什么颜色。我想啊,想,就调成黄色吧。爸爸涂漆,一遍又一遍,慢慢地,小小书架成了土黄色,是秋天叶子成熟的颜色。
⑯ 风来,漆干。抱起书架,放到桌子的一角,把书一本本放进去。那欢喜,宛如莲花的一瓣,在心里,一点点绽开。放满书的架子,是一株亭亭玉立的稻子,安静、饱满。见到它,如见到久违的老友。
⑰ 日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过,它在身边,不离不弃,不恼不怒。经历各种漂泊,它伴着我,慢慢换了容颜。
⑱ 家里也已拥有大大的书架,开阔大气。而它早已泛起了油渍的光,笨拙而苍老。即便如此,它亦端端正正地立在我的桌前,是我的长者,沉默不语,凝视着我,撑起我的腰身。 ⑲ 如果有一天,要我选择少年重来,陪伴我的,依然是少年书架。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改动)
(1)本文围绕“书架”写了那几件事?请概括填空。
→“我”用字典做了一个“小书架”→ →书架伴“我”成长 (2)品读第⑦段划线句,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妈妈的心理。 妈妈嘴角荡起一份笑意,眼里还有一抹难以名状的光泽。 。
(3)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请参照示例,自选角度对文中第⑧段划线句做两条批注。
示例:那欢喜如莲花的一般瓣,在心里,一点点绽开。
批注一:以莲花的绽开来比喻我的欢喜,形象具体地再现了我放书时的心情。 批注二:一点点绽开与前文一本本放相照应,展现了我的心情越来越愉悦的过程。 语句:我仿佛看见了,看见了那个美丽的家伙款款而来…… 批注一:
批注二:
在第十六段作者称书架为久违的老友,第十八段中又称之为我的长者,为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4)文中少年书架陪伴我成长,陪伴你成长的物品是什么,他如何陪伴你成长?请具体谈一谈。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各题
①动物大都有自己的窝,鸟类也不例外,大都有自己的巢。古代诗人常以归鸟返巢比喻久客恩归的心情,如“鸟宿池边树”,“倦鸟思归林”。而“鸟宿树”,“鸟归林”。是因为在树上或林中,有鸟儿的巢窝。鸟归巢,犹如人归家,是它获得家庭温暖和休养生息的场所。
②鸟巢的产生,远比人类住屋的产生为早。远古时代的人类,就是受了鸟巢的启示,才开始从穴居山洞和荒野移到树林高处栖身,以避免野兽的袭击和侵害。鸟类筑巢的技术是异常高明的。有人说,如果把自然界洲奇特建筑排一个名次,那么鸟巢的奇特多样和精美灵巧,一定能名列前茅。
③一般的鸟巢,都是就地取材,用树枝、树叶和泥土做成。
④造巢技术最高明的是那些建造别开生面的悬巢的“艺术家”。北美绿鹏的巢象一个小篮,挂在横空的树丫上,黄鹂的袋形深巢,险悬在细枝的末梢;马来亚的绿色阔嘴鸟,编一条长绳,把它们精致的巢挂在林中池边的树上,褐雨燕的巢,变为奇异。它们造巢原料灶使用自己的唾液,再加上羽毛和海藻,将巢筑造在石崖上,坚硬。为了造一个直径2﹣5厘米的小巢,有时要花上一个月酬时间。其中以唾液为主的金丝燕巢,采集后就是我们熟知的霹贵中药和佳肴﹣﹣燕窝。
⑤我国无论老幼妇孺,都熟悉衔泥筑巢的家燕。汉,乐府诗就有“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的诗句。民间还有“燕子来巢,吉祥之兆”的说法。家燕筑巢的本领,是非常高超的,堪称鸟类中出色的“建筑师”。它们在池塘边、田边、地萋等湿泞的泥土上,啄一口混着杂草根的湿泥便飞回选定的巢址在路上,湿泥混合着唾液,使泥料更加粘稠,吐出的泥丸被风一吹很快就变得坚硬而结实。家燕的窝象半个饭碗,上面的口敞着,窝里铺着柔软的羽毛、软草、松针等细软物。唐代樊晦所作《燕巢赋》这样描述燕巢:“垒轻蕊而矜暖,布重泥而讶湿,迹似连球,形如聚粒。”这是很贴切的。
⑥鸟儿为什么具有筑巢的本领呢?
⑦动物学家认为,鸟巢的始创,显然与鸟类繁殖后代的需要紧密相关。比如燕鸥在开始求爱对,雌鸟会以胸部为轴心擦着地面旋转,雄鸟则双翼下垂,绕着雌鸟不停地奔走。这样
雌鸟很快就在沙地上挤出一个浅碟形的沙窝,成为它们的新居,在其中产卵孵化。当然,许多鸟巢比这复杂得多,但其起源都是为了在生存竞争的过程中,能安全地繁殖后代。
⑧鸟类的筑巢行为,还受到本身生理上变化(如内分泌周期)的影响。多数小鸟的巢,通常需花一星期左右筑成。而歌雀由于内分泌周期短,急需寻求配偶,可以在三天内急速完成一个很不错的巢。
⑨鸟造巢,人们总以为是生而知之的,是天生的本领。有这样的事例:有一批第五代织巢鸟,虽然它们前四代都困在樊笼中从未筑过巢,但这第五代在获得筑巢材料后,就能无师自通地筑出鸟巢,而且工艺之精巧并不比野生的同类鸟筑的巢差。但是,英国生物学家华莱士做过~个试验,他把一只小野鹪鸟捉来进行人工喂养,与亲鸟完全隔离。等它长大后,由予没有看到过亲鸟筑巢,因此,给它一些树nf‘枯草,它只会胡乱堆在一起,筑不成巢;而野生鹚鸟却是一种很会筑巢的鸟。看来,鸟类也并非完全是天生就会筑巢的,有的也需要一个后天的学习过程。
(1)根据文章内容,用“||”将全文内容分成三个部分。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2)第四段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3)阅读文章1﹣5段,分析鸟类筑巢的“天才”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 (4)结合全文分析,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鸟类的筑巢?
(5)文章中阐明鸟类筑巢的原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有人认为最后一点是人们普遍的认知,应该放在第一点进行重点强调,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四、作文
12.请将下面的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文章。 题目:藏在 里的
要求: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不得抄袭。
2017年重庆市中考语文试卷(A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语文知识及运用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重庆三面濒(bīn)水,清澈的江水孕育了重庆的清丽与柔媚. .B.新苗破土,绿芽初绽.春,已在耳畔(bàn),年少的你,切勿懈怠. .
C.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阅读文学作品,需要你屏息潜心,聆(líng)听语言的声音. .D.这棵大树屹立在山头,勇敢的迎接暴风雨,毫不畏缩胆怯(qiè). .【考点】12:易误读常见字.
【分析】本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辩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解答】A.正确,不要把“濒临”的“濒”读作“pīn”; B.有误,“耳畔”应读作“ěr pàn”; C.正确,不要把“聆听”的“聆”读作“lìng”; D.正确,不要把“胆怯”的“怯”读作“què”. 故选:B.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羁绊 高梁 彬彬有礼 沧海桑田 B.取谛 迸溅 沁人心脾 辗转反侧 C.竣工 板栗 斩钉截铁 眼花瞭乱 D.霹雳 抱歉 惊涛澎湃 诲人不倦 【考点】14:常见易错字.
【分析】本题考查字形,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写汉字题要注意形近字、同音字辨析.此类题关键是平时的积累,积累生字词,要注意字词的音形义. 【解答】A.“高梁”应写作“高粱”; B.“取谛”应写作“取缔”;
C.“眼花瞭乱”应写作“眼花缭乱”; D.正确
故选:D.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的“暖”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暖心交警为车祸受伤者撑伞,感动山城。 .
A.“天气寒冷,带个热水袋暖一暖手吧.”妈妈对正要出门的我说. .B.百花村社区举行包粽子比赛,为“情系端午”活动暖场. .C.重庆90后暖男手绘漫画,教父亲使用银行查询系统. .D.今年五月,汽车市场回暖明显,呈良好的发展态势. .【考点】22:字词的含义.
【分析】本题考查词语辨析,需要学生在平时的阅读学习中要注意词语的不同意思. 【解答】例句中的“暖”有被动的意思,“暖心”的意思是让人感到温暖人心. A.句中的“暖”是动词,热一热的意思; B.句中的“暖”是动词,“暖场”就是“热场”;
C.句中的“暖”由被动的意思,“暖男”就是让人感到温暖的男人; D.句中的“暖”是形容词,温暖的意思. 故选:C.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调节人与世界的关系。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 ; ; 。这样,人才能实现从“小我”向“大我”的转变,成为一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
①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 ②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 ③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 A.②①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③①②
【考点】72:排列句子顺序.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 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解答】此题解答可从语境中““小我”向“大我”的转变,”中获得思路,理清它们之间的逻辑顺序,②讲得是“小”我,自已;③讲得是“别人”;①讲得是“大”我;
所以可排序为:②③① 答案:B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唐朝地理学家郦道元在《三峡》里描绘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风光. B.杨绛是著名作家,她的作品《老王》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 C.《背影》是朱自清的一篇经典散文,文中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感人至深. D.法国作家都德在小说《最后一课》里塑造了韩麦尔先生这一爱国形象. 【考点】F5:文学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解答】A.有误,郦道元是北魏地理学家. B.正确. C.正确. D.正确. 故选A.
6.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字)
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开放之路。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开放如同破茧成蝶,虽会经历一时阵痛,但将换来新生。“一带一路”建设要以开放为导向,解决经济增长和平衡问题。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创新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一带一路”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创举,搞好“一带一路”建设也要向创新要动力。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设成文明之路,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推动各国相互理解、想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考点】74:压缩语段.
【分析】此题考查压缩语段能力.可包括提炼、概括、压缩的能力及表述能力,解答此题,弄清题目具体要求;再是要阅读全文,把握中心,理清内容要点;三是根据中心决定内容取舍;四是根据保留的内容进行文字的加工,力求通顺、连贯.
【解答】此题解答,要先通读全句段,理解语意,弄清层次,然后进行概括,注意句意通顺,符合具体要求.
答案: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
7.综合性学习
为庆祝重庆直辖20周年,学校要制作一本《时间的痕迹﹣﹣老重庆的记忆》的册子,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方言拾萃
重庆方言形象幽默,富有韵味。请从下表提供的四个方言词语中选择一个,说说它的妙处。 重庆方言 惊抓抓 含义 指一个人在面对其他人看来不足为奇的事时,表现出国语惊慌与害怕的样子 ①灯儿晃 无事闲逛。这里的灯是指旧时悬挂起来或手提的照明灯 ②撑花儿 ③搭扑趴 ④巴心巴肠 雨伞。撑,张开。 摔跟头。搭,方言读dá,摔 全心全意。巴,紧贴 选: ① 表达效果: .①灯儿晃无事闲逛,这里的灯是指旧时悬挂起来或手提的照明灯,这里用“悬挂起来或手提的照明灯”的晃动,形象生动地写出人的无事闲逛 妙处 以尖叫和手突然张开来表现人的惊慌与害怕,形象而生动 【任务二】老物记忆
同学们拍摄了下面一组重庆“老玩意儿”的照片,请你从中选择一张,参考示例,给它配上一句优美的话。(要求:体现物件特征,用上修辞,句式不限) 示例:摇椅﹣吱吱呀呀,唱着儿时的歌。 “老玩意儿”照片:木梳 茶壶 折扇 灯笼 折扇
【任务三】旧事回顾
编辑“老重庆的故事”,需要采访在重庆土生土长的王爷爷,请你以小记者的身份用电话联系他。你会怎么说?(校名、人名用“xx”代替) 王爷爷您好,我是xx学校的学生xx,我们学校想编辑“老重庆的故事”,因为您是重庆土生土长的,我们需要采访您,了解一下重庆的旧事,您能谈谈“老重庆的故事”吗? 。 【考点】84:综合读写.
【分析】第一题考查学生赏析方言的能力;第二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第三题考查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解答】(1)考查学生赏析方言的能力.重庆方言含义妙处.①灯儿晃无事闲逛,这里的灯是指旧时悬挂起来或手提的照明灯,这里用“悬挂起来或手提的照明灯”的晃动,形象生动地
写出人的无事闲逛.②撑花儿雨伞.撑,张开.形象生动地写出伞的现状像花一样美;③搭扑趴摔跟头.搭,方言读da,摔.运用拟声词形象生动地写出摔地动作很脆;④巴心巴肠全心全意.巴,紧贴.运用夸张地手法,写出了对人的爱.
(2)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要求句式相同或相似,能做到语意连贯;内容设计合情合理,表述正确即可.力求做到形神兼备,语意流畅.示例:折扇﹣扇着扇着,扇出一个清爽的世界.
(3)本题考查口语交际能力.解答时,进行采访时应结合采访对象的身份和采访内容进行提问.
王爷爷您好,我是xx学校的学生xx,我们学校想编辑“老重庆的故事”,因为您是重庆土生土长的,我们需要采访您,了解一下重庆的旧事,您能谈谈“老重庆的故事”吗? 答案:
(1)①灯儿晃无事闲逛,这里的灯是指旧时悬挂起来或手提的照明灯,这里用“悬挂起来或手提的照明灯”的晃动,形象生动地写出人的无事闲逛.
②撑花儿雨伞.撑,张开.形象生动地写出伞的现状像花一样美;③搭扑趴摔跟头.搭,方言读da,摔.运用拟声词形象生动地写出摔地动作很脆;④巴心巴肠全心全意.巴,紧贴.运用夸张地手法,写出了对人的爱.
(2)折扇﹣扇着扇着,扇出一个清爽的世界.
(3)王爷爷您好,我是xx学校的学生xx,我们学校想编辑“老重庆的故事”,因为您是重庆土生土长的,我们需要采访您,了解一下重庆的旧事,您能谈谈“老重庆的故事”吗?
8.默写填空
(1) 蒹葭萋萋 ,白露未晞。(《诗经•蒹葭》) (2)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3)兔从狗窦出, 雉从梁上飞 。(汉乐府《十五从军征》) (4)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5)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6)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7)乡愁,是萦绕在诗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情愫。王湾行舟江上,把乡愁寄予远飞的大雁,轻吟:“ 乡书何处达 ?[]
1 归雁洛阳边
”(《次北固山下》);崔颢登楼远眺,把乡愁揉进浩渺的
烟波,低叹:“ 日暮乡关何处是 ? 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
【注】[1]鄂版教材为逗号。 【考点】EF:名篇名句默写.
【分析】本题考查古诗句的连续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答题时要注意题目提供的上下句和题干要求,做到字迹清楚,书写正确. 【解答】(1)蒹葭萋萋(易错字:蒹葭) (2)学而不思则罔(易错字:罔) (3)雉从梁上飞(易错字:雉) (4)恨别鸟惊心(易错字:恨) (5)似曾相识燕归来(易错字:燕) (6)会挽雕弓如满月 (易错字:雕)
(7)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易错字:雁、暮)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
9.(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2
1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有何间焉 参与 ②小惠未徧 通“遍”,遍及、普遍 ③小大之狱 案件 ④故克之 ....战胜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D
A.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作为一介平民对国家高度的责任感。
B.本文第二段运用对比表现了曹刿和庄公指挥才能的高下之别。
C.本文在剪裁上别具匠心,详写论战,略写作战,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 D.在曹刿心目中,士兵的勇猛无畏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4)阅读以下链接材料,并结合选文内容,说出你探究的结论及理由。
【链接】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军与秦军对峙。赵王急于求胜,不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告,执意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指挥作战。赵括一到长平,立即改守为攻,主动全线出击,结果中了秦军佯败之计,导致四十余万赵兵被坑杀。 【考点】DA:课内文言文阅读. 【分析】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你又何必参与呢?间:参与.
②句意为: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徧:通假字,通“遍”,遍及、普遍. ③句意为: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狱:古今异义词,案件. ④句意为: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克:战胜.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第一句话,注意“鄙”,目光短浅;“远谋”,深谋远虑.句意为: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第二句话,注意“鼓”,词类活用,击鼓;“再”,第二次;“竭”,枯竭.句意为: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减弱了,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枯竭了.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阅读全文内容可知,D项不正确,在曹刿心目中,取信于民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结合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和所给材料的基础上,得出探究结果,分析原因即可.课文中鲁庄公能够听取曹刿的建议取得了胜利;而材料中赵王不能知人善用,导致了失败. 综上所述,答案为:
(1)①参与;②通“遍”,遍及、普遍;③案件;④战胜. (2)①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②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减弱了,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枯竭了. (3)D
(4)围绕“君主要善于听取谏言,知人善任”回答即可.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各题
少年书架
①喜欢书,像喜欢一件宝物。小时每每发了新书,都要找来旧报纸,包了书皮,工工整整写上:语文,数学……然后是班级姓名。手里托着书,美滋滋看着,心里有份庄重。有种没来由的稳妥。
②学期末,新书变旧书,一如既往的整齐,只是有了岁月的痕迹,泛着淡淡的黄。细心收起来,放到纸箱里,来年春天,再搬出来晒太阳。
③偶然去老师家,一进门就呆住了:老师客厅的一面墙,宽宽大大一面架子,大大小小
的书,一本本直立着,是一队队意气风发的少年,春意荡漾啊!罗列其中的,还有照片,石膏雕像,或者一盆小小的文竹……我真是看呆了,书,可以这样放,多好!
④那是王老师用木板和木条,自己钉在墙上的,美其名曰:书架。我用手抚摸着那粗糙的木条、木板,还有书,像是就别的朋友,细腻,温暖。
⑤我迷恋上老师书架的样子了,在书桌前,把书一本本立起来。左右用厚厚的字典做靠背,俨然一个小书架了。这小小发明,竟然让我激动了许久。
⑥放学回家,喜笑颜开地告诉爸妈,我有书架了!爸妈一愣,哪里的?
⑦待我把在老师家里的所见,以及自己在书桌上摆放的事告诉他们的时候,妈妈嘴角漾起一份笑意,眼里还有一抹难以名状的光泽。
⑧那是,家里的条件不好,能上学读书,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了,哪里还敢奢望买上一件这样“无用”的家伙呢?当然,我也会悄悄想:什么时候,我也会真的拥有一个那样的小小书架?
⑨那是一个秋日,天,蓝蓝的,几片厚厚的白云,暖暖地轻轻的飘着。爸爸下班回家,推着自行车进了院子,连声道:够了,够了!
⑩什么够了?我和妈妈惊奇地从屋子里跑出来。看,这些木头足够做一个小书架了。爸爸兴奋着。我看那些木条、木板,在爸爸的自行车后架上安静地等待着。小心脏一下子活跃起来,不知所措了,我仿佛看见了,看见了那个美丽的家伙款款而来……
⑪ 爸爸利用下班的时间,去包装厂,在丢弃的废料中,千挑万拣,捡来这能用的木料。 ⑫ 歇班两天的爸爸,用砂纸,一点点地打磨着那些木头,准备好锤头、钢锯、各种钉子、油漆……放了学的我,迫不及待地往家里跑,蹲在一边,看着爸爸在木屑中忙乎。 ⑬ 天,静静的;阳光,亮亮的。院子里似乎有了道道金光。两天的时间,掰着手指过。 ⑭ 小小的书架成了!
⑮ 爸爸问我,喜欢什么颜色。我想啊,想,就调成黄色吧。爸爸涂漆,一遍又一遍,慢慢地,小小书架成了土黄色,是秋天叶子成熟的颜色。
⑯ 风来,漆干。抱起书架,放到桌子的一角,把书一本本放进去。那欢喜,宛如莲花的一瓣,在心里,一点点绽开。放满书的架子,是一株亭亭玉立的稻子,安静、饱满。见到它,如见到久违的老友。
⑰ 日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过,它在身边,不离不弃,不恼不怒。经历各种漂泊,它伴着我,慢慢换了容颜。
⑱ 家里也已拥有大大的书架,开阔大气。而它早已泛起了油渍的光,笨拙而苍老。即
便如此,它亦端端正正地立在我的桌前,是我的长者,沉默不语,凝视着我,撑起我的腰身。 ⑲ 如果有一天,要我选择少年重来,陪伴我的,依然是少年书架。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改动)
(1)本文围绕“书架”写了那几件事?请概括填空。
到老师家看到宽大的书架 →“我”用字典做了一个“小书架”→ 父亲为我制作书架 →书架伴“我”成长
(2)品读第⑦段划线句,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妈妈的心理。 妈妈嘴角荡起一份笑意,眼里还有一抹难以名状的光泽。
妈妈在听了我的描述后,明白了我对书的喜爱,她为我的爱读书而自豪,但想到家庭条件差无法满足我的小小要求而内疚. 。
(3)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请参照示例,自选角度对文中第⑧段划线句做两条批注。
示例:那欢喜如莲花的一般瓣,在心里,一点点绽开。
批注一:以莲花的绽开来比喻我的欢喜,形象具体地再现了我放书时的心情。 批注二:一点点绽开与前文一本本放相照应,展现了我的心情越来越愉悦的过程。 语句:我仿佛看见了,看见了那个美丽的家伙款款而来……
批注一: 将书架拟人化,写它“款款而来”,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我盼望得到书架的心情迫切. 批注二: 这句话是由父亲搬回来的木料产生的联想,虚实相生,形象地表现了我对书架的渴求.
在第十六段作者称书架为久违的老友,第十八段中又称之为我的长者,为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4)文中少年书架陪伴我成长,陪伴你成长的物品是什么,他如何陪伴你成长?请具体谈一谈。
【考点】9D:散文阅读综合.
【分析】本文以“书架”为线索,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①~④),写我到老师家看到他的宽大的自制书架,无比的震惊;第二部分(⑤~⑧),写我回来后在书桌上用字典搭了个小“书架”,并向父母炫耀;第三部分(⑨~ ⑯),写父亲到包装厂捡来木料,为我制作了一个书架;第四部分(⑰~ ⑲),写我对这个书架的喜爱,它陪伴着我成长.
【解答】(1)本题考查文中事件的概括.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根据已给出的事件找到相对应的段落,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即可.这里缺少的两件事分别可概括为:到老师家看到宽大的书架; 父亲为我制作书架.
(2)本题考查人物心理的揣摩.解答此题要根据前后事件以及句子内容来分析. 妈妈是在听了我自制的“小书架”之后有了这样的表现,表现出妈妈在听了我的描述后,明白了我对书的喜爱,她为我的爱读书而自豪,但想到家庭条件差无法满足我的小小要求而内疚,所以眼里有了泪花.
(3)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题目要求写出两条批注,则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赏析.结合句子内容来看,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使用了虚写的方法,都为表现我希望得到“书架”的迫切心情.从这两个角度分别赏析即可
(4)本题考查语言的表达.这是一道开放题,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写出一个陪伴你成长的物品,表现它对你成长的作用即可. 答案:
(1)到老师家看到宽大的书架 父亲为我制作书架
(2)这句话是对妈妈的神态描写,表现妈妈因我对书的喜爱感到自豪,又为无法满足我的小小心愿而内疚.
(3)①将书架拟人化,写它“款款而来”,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我盼望得到书架的心情迫切. ②这句话是由父亲搬回来的木料产生的联想,虚实相生,形象地表现了我对书架的渴求. (4)示例:我成长的过程中,始终陪伴着我的是桌上的那盏小台灯,它是上小学时,外婆送给我的生日礼物,外婆说:“我不能天天陪着你,就让这台灯伴着你读书,就好像外婆看着你读书一样.”现在我即将初中毕业了,明年上高中我还要将这个小台灯带到学校,记住外婆的叮咛,好好学习.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各题
①动物大都有自己的窝,鸟类也不例外,大都有自己的巢。古代诗人常以归鸟返巢比喻久客恩归的心情,如“鸟宿池边树”,“倦鸟思归林”。而“鸟宿树”,“鸟归林”。是因为在树上或林中,有鸟儿的巢窝。鸟归巢,犹如人归家,是它获得家庭温暖和休养生息的场所。
②鸟巢的产生,远比人类住屋的产生为早。远古时代的人类,就是受了鸟巢的启示,才开始从穴居山洞和荒野移到树林高处栖身,以避免野兽的袭击和侵害。鸟类筑巢的技术是异常高明的。有人说,如果把自然界洲奇特建筑排一个名次,那么鸟巢的奇特多样和精美灵巧,
一定能名列前茅。
③一般的鸟巢,都是就地取材,用树枝、树叶和泥土做成。
④造巢技术最高明的是那些建造别开生面的悬巢的“艺术家”。北美绿鹏的巢象一个小篮,挂在横空的树丫上,黄鹂的袋形深巢,险悬在细枝的末梢;马来亚的绿色阔嘴鸟,编一条长绳,把它们精致的巢挂在林中池边的树上,褐雨燕的巢,变为奇异。它们造巢原料灶使用自己的唾液,再加上羽毛和海藻,将巢筑造在石崖上,坚硬。为了造一个直径2﹣5厘米的小巢,有时要花上一个月酬时间。其中以唾液为主的金丝燕巢,采集后就是我们熟知的霹贵中药和佳肴﹣﹣燕窝。
⑤我国无论老幼妇孺,都熟悉衔泥筑巢的家燕。汉,乐府诗就有“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的诗句。民间还有“燕子来巢,吉祥之兆”的说法。家燕筑巢的本领,是非常高超的,堪称鸟类中出色的“建筑师”。它们在池塘边、田边、地萋等湿泞的泥土上,啄一口混着杂草根的湿泥便飞回选定的巢址在路上,湿泥混合着唾液,使泥料更加粘稠,吐出的泥丸被风一吹很快就变得坚硬而结实。家燕的窝象半个饭碗,上面的口敞着,窝里铺着柔软的羽毛、软草、松针等细软物。唐代樊晦所作《燕巢赋》这样描述燕巢:“垒轻蕊而矜暖,布重泥而讶湿,迹似连球,形如聚粒。”这是很贴切的。
⑥鸟儿为什么具有筑巢的本领呢?
⑦动物学家认为,鸟巢的始创,显然与鸟类繁殖后代的需要紧密相关。比如燕鸥在开始求爱对,雌鸟会以胸部为轴心擦着地面旋转,雄鸟则双翼下垂,绕着雌鸟不停地奔走。这样雌鸟很快就在沙地上挤出一个浅碟形的沙窝,成为它们的新居,在其中产卵孵化。当然,许多鸟巢比这复杂得多,但其起源都是为了在生存竞争的过程中,能安全地繁殖后代。
⑧鸟类的筑巢行为,还受到本身生理上变化(如内分泌周期)的影响。多数小鸟的巢,通常需花一星期左右筑成。而歌雀由于内分泌周期短,急需寻求配偶,可以在三天内急速完成一个很不错的巢。
⑨鸟造巢,人们总以为是生而知之的,是天生的本领。有这样的事例:有一批第五代织巢鸟,虽然它们前四代都困在樊笼中从未筑过巢,但这第五代在获得筑巢材料后,就能无师自通地筑出鸟巢,而且工艺之精巧并不比野生的同类鸟筑的巢差。但是,英国生物学家华莱士做过~个试验,他把一只小野鹪鸟捉来进行人工喂养,与亲鸟完全隔离。等它长大后,由予没有看到过亲鸟筑巢,因此,给它一些树nf‘枯草,它只会胡乱堆在一起,筑不成巢;而野生鹚鸟却是一种很会筑巢的鸟。看来,鸟类也并非完全是天生就会筑巢的,有的也需要一个后天的学习过程。
(1)根据文章内容,用“||”将全文内容分成三个部分。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2)第四段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3)阅读文章1﹣5段,分析鸟类筑巢的“天才”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 (4)结合全文分析,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鸟类的筑巢?
(5)文章中阐明鸟类筑巢的原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有人认为最后一点是人们普遍的认知,应该放在第一点进行重点强调,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考点】A7:说明文阅读综合.
【分析】这是一篇说明文.说明对象是鸟巢.第一二段提出本文的说明对象.第三段到第五段介绍其奇特多样和精美灵巧的特点.第六段到第九段介绍鸟类具有筑巢的本领的原因.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解答】(1)本题考查划分层次.作答此类题目,需要对文本内容有一个清楚的整体把握.本文第一二段提出本文的说明对象.第三段到第五段介绍其奇特多样和精美灵巧的特点.第六段到第九段介绍鸟类具有筑巢的本领的原因.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据此可划分层次.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根据第四段的内容可知,这一段中有具体的例子,列举北美绿鹏、黄鹂、绿色阔嘴鸟、褐雨燕、金丝燕五种鸟类筑巢的形状和特点.这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了建造别开生面的悬巢的“艺术家”高明的筑巢技术.还有准确的数字,这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褐雨燕所筑巢的大小和筑巢的艰难.
(3)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根据第二段中的“那么鸟巢的奇特多样和精美灵巧,一定能名列前茅“可得奇特多样,精美灵巧.根据“般的鸟巢,都是就地取材,用树枝、树叶和泥土做成.“可得就地取材,能适应环境.
(4)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本文第一段和第二段介绍了鸟巢产生的历史.第三段到第五段介绍了鸟巢的取材和筑巢的技术.第六段到第九段介绍鸟类筑巢的原因.
(5)本题考查说明顺序.常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本文中鸟类筑巢的三个原因是按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排列的.虽然第三个原因有普遍认知,但不排除其他的可能性,而前两点比较权威,所以按这样的顺序排列. 答案:
(1)12||345||6789
(2)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褐雨燕所筑巢的大小和筑巢的艰难
举例子,列举北美绿鹏、黄鹂、绿色阔嘴鸟、褐雨燕、金丝燕五种鸟类筑巢的形状和特点,
说明了建造别开生面的悬巢的“艺术家”高明的筑巢技术,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说明方法,作用,答对一个即可)
(3)①就地取材,用树枝、树叶和泥土做成或自己的羽毛等做成,能适应环境. ②鸟巢不仅坚硬结实而且奇特多样、精美灵巧.
(4)鸟类筑巢产生的历史;鸟类筑巢的取材;鸟类筑巢的技术;鸟类筑巢的原因. (5)逻辑顺序,虽然是普遍认知,但却不排除其他可能性,而前两点具有权威性. 四、作文
12.请将下面的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文章。 题目:藏在 里的
要求: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不得抄袭。 题目:藏在里的。
【考点】L2:半命题作文;L4:材料作文.
【分析】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该题目简洁新颖,没有审题障碍,虽然没有提示语能够引导我们从多方面思考选材,但这个题目在很容易打开我们的思路,在内容上贴近我们的生活.题目难度不大.
【审题立意】题目中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藏”,一个是“xx”,第一个词表现不被人发现或者被人忽视的事情,第二个词表现这件事情美感,也可引申为感动的感情.可从“书本”“故事”“诗词”“竞争””节日“等词语中选择一个,把题目补充完整.
【创新指导】本文可以写一件不被人发现或者被人忽视的事情;也可以写几件不被人发现或者被人忽视的事情.如按照第二种思路来写,可以采用小题目引领的方式来写,会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文体选择】本文适合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如把藏在xx里的xx理解为在历史上不被人们关注的人和事,写写那些为国家和民族牺牲、默默无闻的人. 【解答】【例文】
藏在角落中的精彩
有悲伤的地方也会有圣地,有角落的地方也会有芬芳。
——题记
太阳慵懒地拨开厚厚的云层,把阳光洒向大地。 这是早晨的第一缕阳光。
楼上贪玩的小男孩不听妈妈的话,随意地玩着小雏菊的种子,一颗种子调皮的从他的小手中滚落到庭院中,安安静静地躺在草地上,但它没有得到阳光的恩惠,它被抛弃在了墙角的草地上,无人问津,
楼上传来妇人念叨儿子的声音,种子只是默默地听着,它有点沮丧。“我应该是呆在阳光充足、有氧有甘泉的地方!”他这样想着。
次日,它还是没有被人发现,因为它实在是太小了。在这片绿茵茵的草地中,它只是其中的一员。这儿有盛放的鲜花,有高大的树木,还有歌唱的鸟儿和一只有着红宝石样眼睛的小白兔。哦,对了,还有那茂盛的草地.人们是看不见它的。
不一会儿,它看见妇人拿着个花盆,手里还拿着些种子,是雏菊,是它的小伙伴们。 “嘿,兄弟们快看这!我在这!不!那花盆也是我的家!我不应该呆在这!”它这样叫着,喊着,可是没有人发现它。
“瞧那!快看,我们的兄弟。噢不,是曾经的了,它怎么呆在那儿。”那些种子说,它们在嘲笑他。
它更加沮丧了。好吧,其实角落里也不错,会好的……
不知什么时候,下雨了。一滴、两滴……更多的雨扑面朝向它,它想躲,可是躲哪里好呢?这个角落是它的家了,没有花盆,没有阳光,没有甘泉,它开始默默地成长,雨滴给予它水分,土壤给予它营养,它与身旁的绿草为伴,与花朵谈天.成长的条件是需要自己去创造的,它要发芽,它要开花!
后来,一抹阳光轻轻打在它的身上,迷迷糊糊睁开眼,它发芽了!这是奇迹,也是惊喜。 再后来,清晨的鸟儿在啼叫,蚂蚁也搬着食物经过它身边,瞧,它开花了!白色的雏菊在风中轻轻摇曳,诉说着生命的美好。男孩惊讶地发现角落中开花的雏菊,叫嚷着让妇人来看…… 角落里也有美,只是你不曾发现,不曾探寻。
也许,在某个角落,有一抹绿意跃起,有一种美丽绽放,夺人眼球——只是你不知道,它也曾经历过风雨,才看见了彩虹. 开一朵花吧,在角落。
重庆市2017年中考语文试卷
(全卷共四个大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试题的答案书写在答题卡(卷)上,不得在手卷上直接作答。
2.作答前认真阅读答题卡(卷)上的注意事项。
3.考试结束,由监考人员将试题和答题卡(卷)一并收回。
一、语文知识及运用(3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揩油(ká) 牵绊(pàn) 鬓角(bìn) 跋山涉水(bá) ....B.撇嘴(piě) 谬赞(miù) 肖像(xiào) 山风乍起(zhà) ....C.眼眶(kuàng) 尴尬(gá) 胆怯(què) 停滞不前(zhì) ....D.茁壮(zhuó) 发酵(xiào) 怔住(zhèng) 啰啰嗦嗦(luó)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帷幕 疏理 消声匿迹 酣畅淋漓 B.揉躏 屹立 沁人心脾 眼花瞭乱 C.找茬 眷念 有恃无恐 黯然神伤 D.炫酷 委婉 相形见拙 应接不瑕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
A.长江三峡风景如画,在纵横交错的丘壑之间,生长着许多珍稀植物。 ..B.晶莹的露珠还在荷叶上翩然起舞,袅娜的炊烟已飘在村庄的上空。 ..
C.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仁人志士忧国忧民,他们绝不是那些只知道怀古伤今的人可以比....得上的。
D.这兄弟俩虽然是双胞胎,出生时间只相差几分钟,但长相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莎士比亚是法国伟大的戏剧家,他的喜剧作品《威尼斯商人》重点塑造了夏洛克这个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
B.杜甫被誉为“诗圣”,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春望》都是他的作品。
C.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其笔下的《桃花源记》所描绘的世外桃源是他心中的理想社会。
D.杨绛,作家,文学翻译家。她的作品《老王》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良知,呼唤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5.根据语境,请写一个议论性的句子总结全段。(3分)
日子太清闲,便会多些空虚无聊;日子太忙碌,便会多些奔波劳累。无论哪一种日子,如果长此以往,生活便会出现危机。空虚无聊的或许会沉迷于某种嗜好而不可自拔,
奔波劳累的恐怕会病痛缠身而苦不堪言。这两种结果都不是我们想见到的。所以说,
6.学习语文既要善于审美观察,又要学会诗意表达。请参照示例,另选一种事物,写一个句子。(要求:体现事物特征,诗意表达,不要求句式一致。)(4分)
示例:茶——树叶和水热恋后淌下的眼泪。
7. 综合性学习(11分)
5月18日,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召开大会,为新华书店庆祝80岁生日。新华书店已成为中国的“文化符号”。近期,新华书店准备开展一次以“传播先进文化,培育读书风尚”为主题的读书活动,请你以志愿者的身份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一个不大的书店,一个安静的角落,一个小小的身影,一脸专注的神情。从孔子到鲁迅,从散文到诗歌,从连环画到章回体。在一个个平凡的新华书店里,多少儿童尽享阅读的乐趣,从天真孩童长成热血青年……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之初,新华书店发行的图书为扫除数以亿计的文盲(不识字的人)起着重要的作用;上世纪70年代末,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刚恢复,新华书店帮助考生走出知识荒漠,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今天,新华书店是我们中学生开阔视野、认识世界的窗口。
材料三:为响应国家“全民阅读”的倡导,新华书店先后开展了新华大讲堂、爱心阅读、征文比赛等各种各样的阅读活动,通过各种公益读书活动,大力推动书香社会建设。
(1)【历史回顾】请探究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八十年来新华书店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3分)
(2)【读书启智】本次活动准备办一期展板,需要设计几个读书栏目。请你参考示例,再设计一个栏目并说明设计意图。(4分)
示例:栏目一:读世·人间百态
设计意图:引导读者阅读社科类作品,加深对社会生活的理解。 栏目二: 设计意图: (3)【爱上阅读】书店将开辟一个阅读体验专区,请你说一小段话,鼓励人们到这里进行阅读体验。(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4分)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25分)
(一)古诗文积累
8.默写填空(10分,每空1分)
(1)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2)海日生残夜, 。(王湾《次北固山下》) (3) ,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4)东风不与周郎便, 。(杜牧《赤壁》) (5) ,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6)俗子胸襟谁识我? 。(秋瑾《满江红》)
(7)山居茅屋,大漠边关,多少思念在流淌。一场夜雨,飘在李商隐的窗前,唤起他与亲友重逢的希冀:“ , ”(《夜雨寄北》);一杯烈酒,斟于范仲淹的案前,引发他思家与报国的矛盾:“ , ”(《渔家傲》)。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5分)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 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俟其欣悦( ) (2)媵人持汤沃灌( ) ...
(3)同舍生皆被绮绣( ) (4)腰白玉之环( ) ..
1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1.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 为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作者现身说法,对马生的殷切希望,寓于其中。 B. 作者意在告诉马生,学习条件越艰苦,成就便会越大。
C. 本文从得书之艰、叩问之难、奔走之劳、生活之苦四个方面讲述了作者求学的艰难。
D. 本文是作者给同乡后学的临别赠言,节选部分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
12.宋濂求学经历中体现出的哪种品质对你触动最大?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4分)
三、现代文阅读(40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7题。(21分)
艾叶香中寻玉佩
邹凤岭
①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
②年幼的我跟在奶奶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迎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雨水打湿高高晾起的渔网,细细地流进湖里。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雨后积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声融入醒来的土地。
③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棂与木板拼成的门楣上方,挂着菖蒲与艾条。窗棂下摆着老旧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形石块做成,磨拐是用门前大楝树的枝做成的,一端连接在上磨,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教我磨面的身影。奶奶推动
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碎米粒。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奶奶在面粉里加入焯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生起红红的灶火,慢慢地煎。随着木制锅盖下滴进铁锅的水溅声,热气带着那艾的香、面的甜,飘满村落。
④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触摸脱去桐油的边框,那些往事愈加清晰。
⑤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下摸出簇新的一角纸币,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裹好,放在我贴身衣袋里,是给我的压岁钱。就在打开木箱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颗玉心佩。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
⑥再见玉心佩是在那个灾荒年,在遭遇连续的自然灾害后,村里人食不果腹,野菜不够充饥,我再没闻见艾饼的香气。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我跟随奶奶去上坟,祭祀仪式毕,奶奶给了我一块小艾饼,将剩下的全都分给了跟来的孩子们。
⑦奶奶上了年纪后,眼睛已看不见,她常坐在门槛上静静地听雨。有一段日子,奶奶倚在床上,连门槛也少坐。雨细细地下,风轻轻地吹,门楣上枯艾和菖蒲呜呜作响,好似远处隐约传来的竹笛声。我瞧见奶奶脸上浮现出少有的红晕,伸出小手抚摸奶奶的脸。静静地,听见奶奶自言自语小声说:“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⑧那之后,奶奶再没下过床。母亲打开奶奶的旧木箱,我看到了那黄亮的竹笛,却不见了系在竹笛上的玉心佩。祖辈以农耕为生,奶奶一世清贫,养育子女多人已属不易。家里原本就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唯有玉心佩。母亲翻遍了木箱的底,也未找到玉心佩,赶紧走到床前,贴在奶奶耳边问:“娘,那玉心佩呢?”奶奶不言语。母亲说:“是要给您老人家带走的。”奶奶用微弱的声音说:“要走了,还带那东西做啥?”奶奶走了,终究没说玉心佩在哪里。
⑨走出房门,雨停了,我又闻到空气中飘来的艾叶的清香。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13.作者回忆了奶奶哪几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在横线上。(4分)
① →教“我”磨面做饼→给“我”压岁钱→② →病中思念爷爷→临终不说玉佩的去向
14.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5分) (1)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2分) .
(2)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的妙处)(3分)
15.联系上下文,研读文中第⑦段画线句,分析奶奶说这句话时的神态及情感。(4分) 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16.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第③段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再现了奶奶教“我”磨面做饼的情景,表达了“我”对奶奶的思念之情。
B.老旧的木箱子装着奶奶最珍贵的物品,承载着奶奶最美好的情感。 C.奶奶不说玉心佩的去向是因为玉心佩很值钱,担心家里后辈指责她。 D.文中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勤劳、善良、慈爱、坚韧、痴情的奶奶形象。
17.玉心佩的去向,前文已有伏笔,请将它找出来,并结合前后文分析其作用。(4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2题。(19分)
桌与案 马未都
①一般来讲,腿的位置决定了它的名称,与高矮、大小、功能都无关。腿的位置缩进来一块的为案,腿的位置顶住四角的为桌。
②桌与案更重要的区别,是精神层面的区别。这个区别在哪儿呢?在于案的等级比桌高。比如我们常说拍案惊奇、拍案而起、拍案叫绝,都是比较高等级的情绪;而拍桌子瞪眼、拍桌子砸板凳,都是低等级的情绪。再比如,我过去当编辑的时候,经常挑灯夜战、“伏案疾书”,如果“趴在桌子上”,恐怕不是睡着了,就是在写检查。
③中国人把承具分得清清楚楚,这正是我们文化的独特之处。我们平时不注意,跟“案”相关衍生出来的词语非常丰富,比如文案、方案、草案、议案。因为我们过去办公,大都使用案,通常情况下与桌无关。
④同样是案,也有很多形制。有一种叫作翘头案,它属于供案的形式,腿部非常夸张,过去都是在寺院或祠堂里使用,它表示对神灵、对祖宗的一种敬畏。衙门里也用供案,这里的供案翘头非常高,非常夸张。它具有威严感,从心理上暗示你,警告你。如今法院审理刑事案件时,法官坐的椅子靠背都非常高,就是起到一种威慑作用。如果法官搬一个小板凳坐那儿,估计犯人心里就该想怎么逃脱法律的制裁了。用家具作为文化符号传递给你,这是案子重要的本意。那么,衍生出来的词语就有“案件”,原指案子上的文件;后来把在案前审理事情,简称为“审案子”,没有人说“审桌子”。
⑤文人设计出一种适合自己用的书案,它非常温和,也有翘头,但把夸张的感觉去掉了,翘头很小。这个小翘头干吗用呢?我们知道,中国有一种特殊的书画形式叫手卷,卷起来是一个轴,比如《江山万里图》《清明上河图》,看的时候要横向打开。过去看手卷有讲究,你不能趴在地上看,也不能搁在方桌上看,就得在这种翘头案上看。我曾遇到一个附庸风雅的人,得到一幅手卷,急忙在桌子上打开,手卷的轴一下滚到桌边,一把没抓住,轴咣当就掉下去,画被撕破了。如果他在案头上看,轴滚到案的两头,就停住了,不会掉下去。
⑥由于案的陈设功能越来越大,它的实用功能就相对降低;相反,桌子的实用功能越来越大,陈设功能越来越小。所以,桌与案从功能上有了区分,这是在使用中发生的区分,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设计的。
⑦桌子在越来越突出实用功能的时候,就跟案发生了分野。桌,最早写成卓越的“卓”,它是高出来的意思。比如卓然而立、卓尔不群,就是超出别人,高高地立在那儿。后来才把“卓”字底下的“十”字变成了“木”字,写成现在的“桌”字。
(选自《读者》,有删改)
18.请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桌与案的区别。(3分)
19.请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品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我们过去办公,大都使用案,通常情况下与桌无关。 .....
(2)后来把在案前审理事情,简称为“审案子”,没有人说“审桌子”。 ...
20.第⑤段画线句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具体说说它的作用。(4分)
21.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在寺院或祠堂里使用的案腿部非常夸张,衙门里使用的案则翘头非常高。 B.在作者看来,“拍案而起”和“拍桌子砸板凳”这两种情绪是有高下之分的。 C.案不仅是一种实用的家具,而且是一种文化符号。
D.桌最早指木质的桌子,侧重实用功能。后来写成卓越的“卓”,表示高出来的意思,比如卓然而立。
22.很多传统物品既有实用功能,又有丰富的文化韵味。如太师椅、红灯笼、青花瓷、紫砂壶、油纸伞、纸折扇……请用“三字经”的形式在横线上补填两项。(不要求押韵)(4分)
彩屏风,分隔间。 八仙桌,宴神仙。
, 。 , 。 四、写作(55分)
23.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500字;④凡涉及考生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
(1)题目:我,不只属于我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人体,“我的地盘我作主”;但每个人又不是孤立的存在,我们还扮演着很多角色:子女、同学、朋友……
(2)下面的三棵树,哪一棵树最能触动你的心灵?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第一棵树:长在乱石堆,树根粗大有力,深深扎进石缝里。没有肥沃的土壤,却一个劲儿向上长,枝繁叶茂。
第二棵树:长在人来人往的路边,树冠很大,撑起一大片绿荫。烈日下,总能为路人带来阴凉。
第三棵树:长在公园里,歪斜难看。从来无人理睬,却快活地生长,树枝在风中欢快地舞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