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让数学学习更快乐
作者:马肃霜
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07年第01期
课程视点——教学环节的自我追问
新课改下,每位教师都在努力着一件事,就是如何让课堂出彩。因此,如何设置精彩的教学环节成了很多教师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倾心而为的事。但在设置每一个教学环节时,我们教师是否问过自己:这一环节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这一环节是否能很好地服务于最终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我们是否又在求新、求精彩的努力中,忽略了最应该抓住的自我追问? 《阅读,让数学学习更快乐》,不仅仅告诉我们数学可以阅读,更多地告诉我们要学会自我追问,要在自我追问中落实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最初目的。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以新的教学理念改造现有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细节,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进行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学习。而在数学教学中时常穿插阅读教学,更可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数学教学中,我充分利用阅读期待、阅读交流、阅读反思与批判等环节,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寻找乐趣。 一、教学片断 片断一: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页至第2页“比例的意义”的相关内容,思考并回答:你认为,这部分内容可以分几小节?
生1:我认为分两个小节。第一小节是学习例1,第二小节是学习比例的概念。第一小节是通过例1中一辆汽车两次所走的时间和路程的具体数量,引出路程和时间的比,得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第二小节概括出比例的意义。
生2:我认为可以分三个小节。第一小节是复习,第二小节是比例的概念,第三小节是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复习”部分让学生回忆起什么是比,以及求比值,找出比值相等的比。第二小节概括出比例的意义,第三小节是在概括出比例的意义的前提下,怎么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生3:我认为可以分四小节,第一小节是复习,第二小节是比例的概念,第三小节是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第四小节是“做一做”。
生4:我不同意这个分法。“做一做”不能算是一小节。因为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前面有“阅读提示”,后面有“思考和练习”,但它们从来就不被认为是课文的一个层次。 生3:怎么不算啊!“做一做”是新课学习的继续、巩固和应用,许多题目有针对性和代表性。“复习”与“做一做”都是本节课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犹如人的胳膊和腿,缺少了它们,本节课能完美吗? ……
(评析:听着生3的精妙的比喻,师生笑了起来。是啊,学生将课本内容都分析到此等地步,老师还用再多讲什么呢?尽管学生们分法各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对本节课所要学的内容有整体性的感知、认识和理解,对学习内容做到了心中有数,对数学文本教材的感情和亲近感明显提升,觉得数学也是有趣、有味的。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自学、自主、参与能力明显增强。每个学生都在努力寻找着比较合理的分法,每个学生都为自己的分法寻找合理的理由,而当学生们达成共识后,对自己起初的偏见也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片断二:
(探讨完“正比例的意义”后,那节课过去了将近一半时间,学生渐渐露出倦怠状和分心状。)
师:请王晓楠同学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学生们先是一愣,继而笑了起来。
王晓楠:老师,数学概念怎么有感情地朗读?
师:就像平时你们读语文那样!读出数学的味道来,读出自己的感情来。 王晓楠: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
师:读得有点味儿了,听得出,这两种量是有“生命”的——谁想再来试一遍! 生:我!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师:你们听,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正在悄悄地“变化”着,你变我也变,同学们,听得出吗?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生:听得出! 师:谁再来? 众:我!我!
师:大家齐读一遍,好不好!老师开头。 众:好!
全体学生都沉浸于读书的欢跃之中。
(评析:一节课的后半部分,在学生情绪低落和注意力分散时,教师往往仍用强制性的命令,让学生做题、做题,以做代教,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而本环节没用死记硬背,对数学教材中的这段“正比例意义”,学生们不但记得牢,而且理解得很深。“请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小小的几个字,马上把数学的枯燥无味驱散得无影无踪。) 片断三
(阅读《比例尺》后)
生1:教材中为什么要加“※”号? 生2:那是告诉你,课文下边有“说明”。
生3:不但有“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情况,而且还有“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扩大”的情况。
生4:我想,“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扩大”的情况,我们接触较少,所以教材就用“※”号,告诉我们这一页的最下面有说明,让我们注意阅读。
生5:教材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前一种,即“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一定的倍数以后画在图纸上的比例尺”,至于后一种“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扩大一定的倍数以后画在图纸上的比例尺”,道理是一样的,学会了第一种,第二种我们在底注的说明中就自然而然地了解了。
生6:教材不应加这个“※”号,其实完全可以把“在生产中,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需要把实际距离扩大到一定的倍数以后,再画在图纸上”这个小注放在教材中的第一层,因为,生产中也经常遇到这种情况。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生2:教材的第一层所讲的“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情况,可以叫做“缩小的比例尺”,而“※”代表的“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扩大”的情况,可以叫做“放大的比例尺”…… (评析:站着讲,是教师的特长;坐着听,是学生的天职,这是数学课惯用的做法。好像把某些数学概念、数学算理、公式、教学例题、某个知识点讲给学生,学生就能很好地掌握了,老师的任务就算完成了。其实不然,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化用语文课的趣味,转变自己的教法,给学生充分的看书质疑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从规矩听讲到阅读质疑,对文本的学习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建构。同学们经过一番唇枪舌剑的答问和质疑,基本把课文的第一层弄明白了:生活和生产中,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的意义,以及画在图纸上的图有两种——放大的图和缩小的图。而后者是老师在备课的预设中没有想到的,学生们居然自己发现并解决了。) 二、教学反思
1.数学学习应是一件快乐事
数学学习要有计划地安排学习过程,使学生参与活动,增加体验,获得发展。而数学阅读,正是教师从生命的高度,在数学教学的每个环节,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让学生主动“参与、对话、交流、互动、分享、访问、考查、感受、欣赏、关注、热爱、坚持和追求”等,并在分享快乐中快乐地学习,从而实现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表现,有滋有味地表达,不知不觉地建构。这样一来,在每节数学课上,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可听到学生的笑声。 2.数学课本是属于学生的
几乎所有的数学教师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这种现象:平时上课,就事先警告学生“请把课本合上,这一节课我们学习……”公开课上,学生的数学课本从头至尾没有被打开过,甚至于听课学生根本不用带课本。这种做法明显告诉学生这样一个事实:课本是老师用的,老师用得最多,学生可用可不用。只有当做课堂作业时,才偶尔打开课本。
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这个建构过程,离不开学习主体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而课堂上的学习主体是学生,阅读文本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阅读文本,使学生了解数学课本是数学知识的载体,数学知识存在于数学课本中,老师的讲解是对教材内容的文本复制或加工转载,只不过在转载过程中变化着形式,改变着方法和方式而已。 一句话,要改变教师对数学课本的垄断地位,必须明确数学课本不仅是教师的,更是学生的,要把数学课本还给学生,让学生拥有数学课本的支配权和阅读权。 3.阅读(写作)也是数学的必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直以来,给课文划分段落、分层写意、朗读背诵、写话作文等是语文学科的专利,数学课不得介入,也无法介入。但是,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深入,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出现,数学课堂教学也不甘寂寞,时而借用语文学科中的分层、阅读、对话等,并让其发挥着区别于语文学科的新型优势,促进着数学课堂教学的新变革。
当前,新课改强调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它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教学组织形式的诞生,而分层、阅读的数学课堂,正可以给学生自由与宽容、自信和勇气。在这种飘着点“语文味”的数学课堂上,在这样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变得更灵活,时时迸发出智慧的浪花,激荡起创新的激情和成功的欢欣,教师的劳动也涌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沭县实验小学) 编辑 杜 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