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糖化蛋白浓度主要用于(C)
A . 糖尿病的分型 B . 糖尿病的诊断
C . 评估血糖的控制效果 D . 评估糖基化比率 E . 测定当前血糖浓度 2. 血糖测定的参考方法是(A)
A . 已糖激酶法 B . 葡萄糖氧化酶法
C . 葡萄糖脱氢酶法 D . 固相酶法 E . 核素稀释—质谱法
3. 下列哪种蛋白下降,可协助Wilson病的诊断(D) A. ALB B. AAG C. AMG D. Cp E. CRP
4. 下列血清脂蛋白密度由高到低的正确顺序是(C) A.VLDL IDL LDL CM B.CM VLDL IDL LDL C.LDL IDL VLDL CM D.VLDL LDL IDL CM
E.HDL VLDL IDL CM
5. Ⅱa 型高脂蛋白血症患者,血清中哪种脂蛋白浓度增
加(D) A.CM B.VLDL C.IDL D.LDL
E.HDL
6. Ⅴ型高脂蛋白血症时,病人的血清外观特征是(D)
A.血清混浊 B.血清上层“奶油
样”,下层混浊 C.血清澄清 D.血清上层“奶油
样”,下层澄清
7. 某病人的血标本检查结果为:TG:3.78mmol/l Chol:
4.91mmol/l,前β-脂蛋白增高,β-脂蛋白正常,乳糜微粒阴性,血清乳状化,其高脂蛋白血症分型为(C) A Ⅰ型高脂蛋白血症 B Ⅱ
型高脂蛋白血症
C Ⅲ型高脂蛋白血症 D Ⅳ型高脂蛋白血症
8. 急性心肌梗死时,最先升高的酶是(C)
A.ALT B.LD C.CK D.AST E.ALP 9. 对酒精中毒最敏感的血清酶是(A)
A.GGT B.ALP C.CK D.LD E.ALT 10. ACP含量最多的人体组织是(E)
A.肝脏 B.骨骼 C.红细胞 D.血小板 E.前列腺
11. 下列对结合胆红素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
A.主要是双葡萄糖醛酸胆红素 B.与重氮试剂呈间
接反应
C.水溶性小 D. 随正常人尿液排出 E. 易透过生物膜
12. 溶血性黄疸时,下列何种结果是正确的(C) A. 血中结合胆红素增多,尿中胆红素试验阳性 B. 血中结合胆红素增多,尿中尿胆原增多
C. 血中未结合胆红素增多,尿中尿胆原增多 D. 血中未结合胆红素增多,尿中胆红素试验阳性 E. 血中结合胆红素增多,尿中胆红素试验阴性 13. 肝细胞性黄疸时,下列何种结果是正确的(C) A.血中结合胆红素和未结合胆红素均增多 B.尿中三胆试验均阳性 C.粪便颜色变深
D.血清总胆红素升高,一分钟胆红素减少
E. 血中结合胆红素显著增加,而未结合胆红素微增 14. 阻塞性黄疸时,下列何种结果是正确的(A) A.血中结合胆红素增多,尿中尿胆原增多 B.血中结合胆红素增多,尿中胆红素阳性 C.血中未结合胆红素增多,尿中尿胆原增多 D.血中未结合胆红素增多,尿中胆红素阳性 E. 血中结合胆红素增多,尿中胆红素试验阴性 15. 黄疸发生的机制不包括:(B)
A.胆红素形成过多和肝细胞摄取障碍 B.肝细胞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下降 C.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排泄增多
D.胆红素在肝外排泄障碍,逆流入血
E.肝细胞内缺乏Y蛋白
16. 关于肾功能检查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E) A.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 B.氯化铵负荷试验可协助诊断远端肾小管酸中毒 C.莫氏试验反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浓缩稀释功能 D.血清尿素、肌酐测定主要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 E.血液PH测定可准确反映肾小管酸碱平衡功能 17. 下列哪项检查不能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E) A.Ccr B.Scr C.尿素 D,β2 –MG E.尿渗量
18. 假设某物质完全由肾小球滤过,然后完全被重吸收,
则此物质的清除率为(A)
A.0% B.25% C.50% D.75% E.100%
19. 肾小管性蛋白尿和肾小球性蛋白尿的区别在于(A) A.前者尿中β2 –MG增高 B.后者尿中仅β2 –MG增高 C.前者尿中以清蛋白增高为主 D.后者尿中β2 –MG和清蛋白均增高 E.后者尿中β2 –MG和清蛋白均不增高
20. 关于心脏标志物应用原则,下列哪项说法不正确 (B)
A.心脏肌钙蛋白(cTnT或cTnI)取代CK-MB成为检出心肌
损伤的首选标准。
B.临床检验中应同时检测CTnT和CM-MB质量,确保诊断无误.
C.如果患者已有典型的可确诊急性心肌梗死的ECG变化,应立即进行治疗.
D.肌红蛋白列为常规早期心脏标志物.
E.对发病6h后的就诊患者,不必测Mb, 只需测定CTn. 21. 临床上常用血清中f-PSA/t-PSA比例来鉴别良、恶性
前列腺肿瘤。当t-PSA在4.0μg/L~10.0μg/L时, f-PSA/ t-PSA比值为(A)可作为前列腺肥大和前列
4、 胆固醇的逆转运
周围组织细胞膜的游离胆固醇与HDL结合后,被LCAT酯化成胆固醇酯,移入HDL核心,并通过CETP转移给VLDL、LDL,再被肝脏LDL及VLDL受体摄取入肝细胞,以完成胆固醇从周围末梢组织细胞经HDL转运到肝细胞的过程,称之为胆固醇的逆转运。
腺癌的鉴别点。
A. 0.15 B.0.05 C. 0.25 D. 0.35
E.0.40
二、名词解释
1、 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在炎症性疾病如手术、创伤、心肌梗死、感染、肿瘤等情况下,血浆中一系列浓度发生变化的蛋白质的总称,其中大部分蛋白质如AAT、AAG、Hp、Cp、CRP、C3和C4等浓度升高,PA、ALB和TRF等浓度下降。这些血浆蛋白质统称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2、 OGTT
OGTT是葡萄糖耐量试验的英文缩写,主要是用于检测人体在口服葡萄糖后,各个时间段的血糖升高情况。一般方法是将75克葡萄糖溶解于250毫升水中,口服后,按规定时间段,测定血糖值。结合空腹血糖测定,可以基本确定受检人是否患有2型糖尿病。
3、 LDL受体途径
LDL或其他含ApoB100、E的脂蛋白如VLDL、β-VLDL均可与LDL受体结合,内吞入细胞使其获得脂类,主要是胆固醇,这种代谢过程称为LDL受体途径。该途径依赖于LDL受体介导的细胞膜吞饮作用完成。
5、 同工酶 同工酶是同一种属中由不同基因或等位基因所编码的多肽链单体、纯聚体或杂化体,具有相同的催化功能,但其
分子组成、空间构象、理化性质、生物学性质以及器官分布和细胞内定位不同的一类酶。
6、 微量元素 系指占人体总重量1/10000以下,每人每日需要量在100mg以下的元素。
7、 肾小球滤过率 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
8、 肿瘤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是反映肿瘤存在的化学类物质。它们或不存在于正常成人组织而仅见于胚胎组织,或在肿瘤组织中的含量大大超过在正常组织里的含量,它们的存在或量变可以提示肿瘤的性质,借以了解肿瘤的组织发生、细胞分化、细胞功能,以帮助肿瘤的诊断、分类、预后判断以及治疗指导。
9、 生物转化
某些外来异物和代谢过程中生成的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在肝内代谢、转变的过程。 10、
肾清除率
肾清除率是指两肾在单位时间(每分钟)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某种物质完全清除出去,这个被完全清除了某物质的血浆毫升数就称为该物质的肾清除率。
11、 危险因素
危险因素(risk factor):指个体固有的生理、心理因素或生活环境中的其他因素,它们的存在可促使疾病发生,去掉后可减缓甚至阻止疾病的发生。
三、简答题
1.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1)出现糖尿病症状加上随机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11.1mmol/L。(2)空腹(至少8h内无含热量食物的摄入)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7.0mmol/L。(3)OGTT中2h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11.1mmol/L。其中任何一项阳性时,随后再复查三项中任一项阳性可确诊。 2.
简述2型糖尿病的特点。
首先,II型糖尿病好发于成年人,世界各地的糖尿病患者中有90%的人患有二型糖尿病,主要是因体重过重和缺乏身体活动所致。 多次糖尿病流行病学研究结果都表明,II型糖尿病发病的的年龄多在40-60岁,从40岁起,患病率逐渐增加,在老年期达到高峰。青年发病的成年型糖尿病相对来说,还是十分少见的。 II型糖尿病的第二个特点是病情一般比较缓和、隐蔽,也就是说与I型糖尿病比,不那么来势汹汹,症状不明显,不见得每个病人都有喝得多、尿得多、吃得多的表现,多数人也没有
显著的消瘦,当然体力和体重不同程度的下降还是比较常见的。 Ⅱ型糖尿病
第三个特点就是病人往往不需要靠胰岛素治疗来维持生命,也就是说他们不打胰岛素也不至于很快就发生酮症酸中毒而然危及生命。所以II型糖尿病又可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II型糖尿病病人有时也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但多数是因为血糖控制不理想,或者是因为发生了急性并发症或者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较重,而不像I型糖尿病病人那样是为了维持生命。 3.
简述ALT测定的临床意义。
谷丙转氨酶是最常见的肝功能检查项目,参考值为小于
40单位,是诊断肝细胞实质损害的主要项目,其高低往往与病情轻重相平行。
临床意义:在急性乙肝及慢性乙肝与肝硬化活动,肝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谷丙转氨酶就从细胞内溢出到循环血液中去,这样抽血检查结果就偏高,转氨酶反映肝细胞损害程度。但谷丙转氨酶(ALT)缺乏特异性,有多种原因能造成肝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如:疲劳、饮酒、感冒甚至情绪因素等等。上述原因造成的转氨酶增高一般不会高于60个单位,转氨酶值高于80个单位就有诊断价值,需到医院就诊。另外需要注意,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变化与肝脏病理组织改变缺乏一致性,有的严重肝损患者谷丙转氨酶(ALT)并不升高。因此肝功能损害需要综合其他情况来判断。
4. 简述AST测定的临床意义
谷草转氨酶的正常值为0~37μ/L,当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升高,谷草(AST)/谷丙(ALT)比值>1时,就提示有肝实质的损害。
临床意义:谷草转氨酶(AST)在肝细胞内与心肌细胞内均存在,心肌细胞中含量高于肝细胞,但肝脏损害时谷草转氨酶(AST)血清浓度也可升高,临床一般常作为心肌梗塞和心肌炎的辅助检查。 5.
简述CK及其同工酶测定的临床意义。
1.CK是一种二聚体,由M和B两个亚基组成,形成CK-MM、CK-MB和CK-BB三种同工酶,这些同工酶的亚基在体内外可相互转化。CK-BB主要存在于脑组织中,CK-MM和CK-MB主要存在于各种肌肉组织中,不同肌肉同工酶的比例不同,骨骼肌中98%~99%是CK-MM,1%~2%是CK-MB;心肌内80%左右也是CK-MM,但CK-MB占心肌总CK的15%~25%。各种CK同工酶根据电泳的不同等电点分出若干亚型,如
CK-MB可分为CK-MB1和CK-MB2。
2.CK早在20世纪60年代即用于诊断急性心肌梗死,1972年CK-MB首次用于临床。CK、CK-MB对于诊断AMI贡献卓著,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心肌损伤指标。既可用于较早期诊断AMI,也可用于估计梗死范围大小或再梗死。CK和CK-MB在AMI发生后4~6h即可超过正常上限,24h达峰值,48~72h回复正常。CK升高和发作时间有关,传统测定为住院时、12h后、24h各测1次,现在倾向于住院时、3h后、6h后、9h后各测1次。 6.
肾小管和集合管功能检测试验有哪些?
肾小管功能测定包括肾小管重吸收功能、排泌功能、水、电解质和酸碱调节功能检查。重吸收功能检查试验包括尿中某物质排出量测定、重吸收率测定、排泄分数测定和最大重吸收量测定等四类。尿比重、尿渗量、尿浓缩试验和稀释试验、渗量(透)清除率、自由水清除率是判断肾脏浓缩与稀释功能的指标。H+总排泄量测定、氯化铵负荷试验和HCO3-负荷试验检查是检查肾小管和集合管酸碱调节功能的指标。 7.
简述AFP的临床应用
(一)肝癌的诊断
在排除妊娠和生殖腺胚胎瘤的基础上,AFP检查诊断肝细胞癌的标准为:①AFP大于55ug/L持续4周;②AFP由低浓度逐渐升高不降;③AFP在200ug/L以上的中等水平持续8周。 (二)鉴别诊断
活动性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病例有20%-45%的AFP呈低浓度阳性,多不超过200ug/L,常见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明显升高,AFP呈同步关系;一般在 l-2个月内随病情好转,ALT下降而下降。如AFP呈低浓度持续达两个月或更久,ALF正常,应特别警惕亚临床肝癌的存在,AFP异质体的检测可提高诊断率及对肝癌和良性肝病有重要的鉴别价值。AFP阴性的肝癌可通过检测其他肿瘤标志物并结合临床及B超、CT等检查进一步确诊。 (三)疗效评价及预后监测
AFP是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最灵敏、最特异的肿瘤标志、除AFP阴性肝癌的可能外,若AFP小于20ug/L者,原发性肝癌基本不可能;在100-300ug/L之间者必须进行随访,密切观察AFP的动态变化,注意可能的小肝癌AFP在350-500ug/L,或含量明显增高者,必须参考其他检查,应高度警惕原发性肝癌的可能;如 AFP为500-1000ug/L,且含量在短期内不断升高,原发性肝癌可能性很大,但必须建议做活检;AFP大于 1000ug/L者,甚至在近期内 AFP
含量迅速升高,则原发性肝癌诊断基本可确定。 AFP阳性患者进行AFP动态或定期检查,有助于了解病情的发展。在手术切除化疗、微波、乙醇注射等治疗有效时,肿瘤缩小,AFP下降;如果肿瘤缩小而AFP上升,说明肿瘤发生转移或播散。高水平AFP岔气能够表示预后不良或治疗反应差。对于肿瘤切除患者,术后AFP降至20ug/L以下者,是预后明显优于未降至正常者。
四、论述题。
1、试述溶血性、肝细胞性、梗阻性黄疸的实验室鉴别诊断?
1.溶血性黄疸:由于红细胞在短时间内大量破坏,释放的胆红素大大超过肝细胞的处理能力而出现黄疸。血清中胆红素的增高以间接胆红素为主。如新生儿黄疸、恶性疟疾或因输血不当引起的黄疸,都属于这一类。后者可有寒战、发热、头痛、肌肉酸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尿呈酱油色,有血红蛋白尿,但尿中无胆红素。
2.肝细胞性黄疸:由于肝细胞广泛损害,处理胆红素的能
力下降,结果造成间接胆红素在血中堆积;同时由于胆汁
排泄受阻,致使血流中直接胆红素也增加。由于血中间接、直接胆红素均增加,尿中胆红素、尿胆原也都增加。肝炎、肝硬化引起的黄疸属于这类。
3.阻塞性黄疸:胆汁排泄发生梗阻(可因肝内或肝外病变所致,常见为胆道梗阻),胆中的直接胆红素反流入血而出现黄疸。在临床上可检测到血清中直接胆红素含量增加,尿中胆红素阳性而尿胆原却减少或消失。由于胆红素等胆类物质在体内潴留,可引起皮肤瘙痒与心动过缓。胆石症、肿瘤等压迫胆道导致的黄疸属于这类。
2、高脂血症如何分型,各型变化特点如何? I型高脂蛋白血症
主要是三酰甘油水平升高,而胆固醇水平正常或轻度增加。为较罕见种类,通常于儿童,并有家族性。 Ⅱ型高脂蛋白血症
又分为A、B两个亚型。ⅡA型主要为遗传缺陷。血浆中低密度脂蛋白增高伴随伴胆固醇升高,而三酰甘油水平则正常,此型临床上通常。ⅡB型可能有遗传性也可为后天获得性,后者往往为膳食的主因导致,测定血脂则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均匀有增加。此型I临床上相当通常。
Ⅲ型高脂蛋白血症
又称为不正常p脂蛋白血症。此型并未几见,也常有家族性。血浆中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浓度升高,且两者升高的程度大体相当。 Ⅳ型高脂蛋白血症
此型也较通常,多见于中年人。血浆三酰甘油水平分明升高,而胆固醇水平一般不超过正常。 V型高脂蛋白血症
并不通常。血浆三酰甘油和胆固醇水均匀升高,但以三酰甘油升高为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