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现代性与现代国家建构_比较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性与现代国家建构

现代性与现代国家建构_比较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性与现代国家建构

2024-06-06 来源:乌哈旅游
2009年1月第32卷/第1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HEBEI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

Jan.2009

Vol.32No.1

=政治学研究>

现代性与现代国家建构

)))比较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性与现代国家建构

常士訚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 300000)

摘 要:现代性与现代国家建构是两个相互联系的重要方面。现代性是现代国家的文化规定,现代国家是现代性外在表现形式。在当今世界上,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现代性因各国国情不同而各有不同的差异,因而在现代国家的建构上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中国现代性具有中国的文化特点,中国现代性与中国的现代国家建构在总体上有相适应的方面,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张力,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两者之间的协调必将促进中国的现代国家建设获得更大的发展。

关键词:现代性;现代国家;西方;东亚;中国

中图分类号:D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587(2009)0120016207

现代国家建构内涵丰富,影响现代国家建构的关键因素很多,除了经济这一根本因素外,现代性作为现代国家的一种文化规定性有着重要的地位。文化是现代国家的灵魂,制约着现代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然而,不能不看到,由于各个国家环境与历史不同,影响现代国家的文化因素存在着很大差别。因此,在现代性与现代国家的建构上,各个国家呈现出不同的样态。本文试图通过东、西方国家的现代性与现代国家比较,对当代中国现代性与现代国家建构做一些探析。

一、现代性与现代国家

在英文中,现代(modern)一词兼有近代和现代之意。除从时间角度解释,表示古代之后的时间外,还有时兴的、新的、时髦的等意。后一种解释意义较为重大,当代西方学术界对/现代性0的讨论源生于此。如后现代主义思想代表人物利奥塔谈及/现代性0时指出,/现代性,现代的暂时性,自身包含着一种超越自身,进入一种不同于自身的冲动。现代性不但以这种方式超越自身,而且把自己变成一种最

收稿日期:2008208209

终的稳定性0[1](P154)。利奥塔对现代性认识中提到的/超越0,恰好体现了/现代0含义中的/新的0层面。/新的0本身就含有对/旧的0超越。因此,现代一词蕴涵了超越、创新、发展之意。

/现代性0一词出现于公元5世纪,此后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家文献中都采用过这一词,但真正大规模传播是在上世纪80年代。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在哲学、政治、社会与文化等不同领域对/现代性0的反思和批判,现代性也就成为人们研究的问题,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更是众说纷纭。吉登斯从社会学的

角度把/现代性0界定为一种/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0[2](P1),它大体上相当于/工业化世界0,它在后封建的欧洲建立并在20世纪日益成为具有世界历史影响的/行为制度与模式0

[3](P16)

。法国后结构主义

代表人物福柯认为:现代性是/一种态度0。/所谓态度,我指的是与当代现实相联系的模式;一种由特定人民所做的志愿的选择;最后,一种思想和感觉的方式,也就是一种行为和举止的方式,在一个和相同的时刻,这种方式标志着一种归属的关系并把它表述为一种任务。无疑,它有点像希腊人所称的社会的

作者简介:常士訚(19552),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政治学方面研究。#17#

精神气质。0[4](P430)艾森斯塔特则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认为:/现代性应当被视为一种独特文明,具有独特的制度和文化特征。0国内历史学家罗荣渠认为,现代性是区别于传统的社会类型,它是社会在工业化推动下发生全面变革而形成的属性,这些属性是各发达国家在技术、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所具有的社会特征。这些特征包括民主化、工业化、社会阶层流动化、社会福利化、教育普及化等

[6](P14)等。从上述学者对现代性的不同解释可以看

[5](P7)

体[10](P230)。哈贝马斯则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是一个法学概念,具体所指是对内对外都代表着主权的国家权力,而空间上则拥有明确的领土范围,

即国土,社会层面上指的是所有从属者的结合,即全体国民。国家统治建立在成文宪法的形式上,而国民是在一定的国土范围内通行的法律秩序的承载者。0这些学者都从不同的方面对现代国家的属性做了不同的理解。实际上,从目前国内外对现代国家的各种不同认识以及实践考察,现代国家的含义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现代国家是民族国家,民主国家,公民国家,主权国家,宪政国家,国际社会成员,建立在现代经济秩序基础上的国家,等等。从结构的角度,现代国家是一个以最高权力为核心,以广泛的民族认同为基础,功能完备、分工专业、组织严密和法制健全的宪政体系。

现代性最初产生于西欧,并沿着大陆或海洋的通道传播于整个欧洲、美洲和亚洲,最终汇聚成全球一体、相互依赖的景观,但现代性并没有形成独一无二的制度模式和政治方案。与带有霸权倾向的一元论的观点相反,现代性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元的制度模式和意识形态特征。依据近代文明的发展历程,人们必须正视多元现代性的客观存在:/-多元现代性.这一名词的最重要含义之一,是现代性不等于西方化;现代性的西方模式不是唯一-真正的.现代性,尽管现代性的西方模式享有历史上的优先地位,并且将继续作为其他现代性的一个基本参照点。0[5](P38)多元现代性的含义可以从两个纬度加以分析:其一,在西方世界内部,现代性的制度模式和发展道路存在多元特征;其二,后发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形态各异的政治规划,非西方世界发生的反西方运动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反抗现代性,其实质是后发国家构建自身现代化道路的尝试。

[11](P127)

出,现代性是一种社会生存的品质、取向和属性,它侧重于现代社会发展中的文化、秩序、理念、样式。

由现代性概念可以看出,它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人的现代性,经济的现代性和政治的现代性。现代性首先是指个人理性的觉醒、主体性的增强和行动能力的完善。现代性标志着人们的注意力从传统转向未来,科学技术而非天命观念成为解释社会现象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常规机制。个人的思维方式开始摆脱宗教神权等传统权威的控制,过去人们无条件服从的观念已经动摇,逐渐扩展的权利观念开始生根。个人本身而非个人所从属的先赋性组织日益成为决策的中心,人们开始对社会政治共同体提出自己的要求。随着思维方式的改变,个人的行动能力也开始跨越血缘、地域的限制,基于个人利益的理性计算引导着个人借助契约或其他协作形式实现共同目标。其次,除了个人的内在观念的转变之外,现代性还包括人类外部经济环境的变迁,这为具有理性能力的现代人的价值实现提供了舞台。现代性的出现首先是一种现代经济秩序,即资本主义经济秩

[7](P21)

序的创立。在前现代社会,农业种植是地球上多数人口从事的生产形态,对土地的依附性导致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性,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我消费。随着商品经济逐渐取代自然经济,市场的自由交易领域不断扩大,在家庭之外开始出现工商业组织,富有流动性的资本开始取代凝固性的土地成为社会进步的引擎。最后,现代性的政治蕴涵表现为现代国家的建立。

英格尔斯指出,现代性如果用于描述现代社会,它是指具有复合元素的民族国家[8](P90)。社会学家吉登斯把现代国家解释为/现代理性国家,它形成于西方现代初期,是一种自立于其他民族之外的、独特的、集权的社会制度,并在已经界定和得到承认的领土内,拥有强制和获取的垄断权力0。也有的学者认为,现代国家是一个/内部分工更专业化、组织更严密、法规更严密,制度更健全0的政治[9](P18~21)

东、西方现代性与现代国家建构 二、

现代性发轫于西欧,它借助古希腊与罗马时代

奠定的文化积淀而逐步演化。在其现代性的孕育中,/自由0一直是构成现代性的核心理念,也是构成西欧破除传统与封建制度的强大因素。/自由0原意为/解放0,在古希腊与罗马时代,自由人与奴隶构成了社会两大对立的力量。无自由则为奴隶,自由成为人的标志。在封建社会中/自由产生于特定的平等与特定的安全感。在各阶层或团体内部,如果没有身份地位的相对平等,就谈不上自由或权利0。可以说,人的自由只是某种团体中的自由,即/在每一#18#

个团体内部,每个人都是自由的0[12](P1)。文艺复兴的兴起、个人的发现开启了对自由的新认识,自由的首要意义是个人的自由。在这里个人逐渐具有了优先的地位。个人(Individual)本身就带有/分离(div2id)0的意义,用后现代思想家德勒兹的话说,就是/去辖域化0,即从封建等级或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将人置于改造自然与世界的过程中去。它培养了人对新生事物的崇尚和争取进步的意识,并把这种信念变成在竞争中获得胜利的冲动。可见,自由向个人的倾斜带来了个人的解放,它加快了欧洲封建制度崩溃的步伐,促进了现代社会的大踏步前进。

在对个人的弘扬中,西欧现代思想向旧制度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冲击,出现了一次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产生了一次又一次的与传统/断裂0。先是文艺复兴运动,在这一运动中,基督教神学思想和封建的等级制度受到了激烈的批判,人们的思想实现了新的跨越和解放。与此同时,宗教改革运动也如火如荼在德国和其他国家展开,它极大地冲击了封建教会的统治,确立了个人的地位,但这只是在宗教中的改革。正如马克思指出的:/路德战胜了信神的奴役制,只是因为他用信仰的奴役制代替了它。,,他把人从外在宗教解放出来,但又把宗教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他把肉体从枷锁中解放出来,但又给人的心灵上了锁链。0

[13](P461)

(一)国家构建。在第一个阶段,西欧的政治精英们实现了领土的统一。在一般条件下,政权最初是在城市建立,然后慢慢延伸到边缘性乡村,政治精

英以城市为基础巩固他们对乡村地区的统治。领土的巩固主要通过经济和军事的手段而获得,国家建立了行政和司法制度,维护社会秩序和处理利益纠纷;通过武装力量和外交手段确保国家安全;建立财政制度、汲取社会资源,进行道路、桥梁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建构被视作渗透性过程,其直接目标是让所有人服从政府的法令,在其地域范围内

[15](P35)

树立起公共权威。

(二)民族建构。这是西欧现代国家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它主要关注文化和意识形态问题,如共同的语言、宗教差异和义务教育。如果说国家建构是自上而下的政治过程,民族建构则是自下而上的文化过程。民族建构是在国家范围内的不同群体中创立价值共识和对政治体系的忠诚,公民教育开始发挥塑造国家统治的社会基础的重要功能。民族国家的中心思想就是接受一种共同的文化、一种共同的历史和共同的命运,而不考虑人们之间任何社会的和经济上的差异。

(三)大众民主。在这一阶段,西欧现代国家的社会基础开始延伸,社会大众通过政治参与的渠道分享公共权力,并建立基于普遍选举的民主国家。在民族国家向民主国家的转型中,公民社会的崛起和政党组织的建立具有典型意义。公民社会的发展,表现为人们试图将社会力量转变成政治力量,通过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完善限制公共权力。为了动员和规范政治参与的力量,不同于传统宗派的政党出现在政治过程中,开始成为连接精英与大众、国家与社会的组织载体。社会大众的政治参与要求以及社会领域的利益冲突均通过政党政治的渠道得以表达或解决,通过执政党与在野党之间的有序更替建立合法政府,调整公共政策。

(四)福利国家。主要体现为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经济平等。在建立民主制度框架和实现公民政治权利后,公民的经济权利被纳入政治议程。曾经为公民权利而斗争的公众开始行使选举权、影响选举结果,以此分享社会财富增长带来的收益。西欧国家实现普遍选举之后,教育、医疗、养老、工伤等福利制度得以建立。政府通过实行累进税制,平衡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之间的经济差距,通过实行转移支付政策,平衡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经济差距。

西方现代性的实现,既是自身社会与政治发展两大运动冲击的领域

不同,但在西欧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期,它们并没有与传统文化之间完全/断裂0[14](P9~10),而是藕断丝连。

在西欧现代性发展的过程中,真正发生/断裂0的应该是在17世纪。/我思故我在0这一强烈的自我意识表现了现代人与传统区别开的自由意志。在政治思想领域,社会契约论的提出将国家与历史分离开,国家被看成/人的理性0的产物。这方面的杰出表现是法国的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们/勇敢地使用自己的理智0来评判一切的勇气和在人间建立永恒的正义王国的决心,一开始就表现了与传统决裂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人类不仅可以通过理性活动认识自然规律并获得科学知识,而且能以/合理性0、/可计算性0和/可控制性0为标准实现对自然的征服与控制;二是人类凭借对历史发展的合目的性和对进步的坚定决心,通过协商可逐步建立充满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国家。西欧在现代性建构中表现出的自由与超越精神,从文化与制度上推动着现代国家的发展。西欧现代国家的发展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

#19#

的过程,也是其现代性向外输出的过程。而对殖民地人民来说,又是在西方现代性影响下逐渐形成新的文化发展阶段的过程。东亚国家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在西方现代性兴起时,它还被笼罩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之下,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处在等级的、部落的、村落的、权威的文化之中。西方现代性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意识和观念,使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性发生激烈的冲撞。在这种冲撞中,产生了东亚现代性。东亚现代性的基本特征是,/在传统东亚与现代东亚之间具有相当程度的连续性,或者说传统东亚文化仍或多或少地存留于现代东亚社会中0[16](P14)。东南亚人民一方面对西方现代性的扩张倾向进行了反思,另一方面,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将传统资源创造性地转化为现代文明。

东南亚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两大洋之间,是一个资源丰富和战略地位重要的地区。东南亚地区现包括11个国家,分别是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和东帝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南亚国家通过军事斗争或社会运动赢得了政治独立,开始在多元文化、种族和宗教的基础上构筑民族国家,逐步实现现代性政治制度转型。东南亚现代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可以区分为两个主要的转型阶段:第一阶段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终于80年代,其主要任务是从仿效西方议会民主政治转向威权主义政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东南亚国家推翻了殖民统治,如何依据各国的历史和现实条件构建现代政制开始纳入民族国家建设的日程。独立初期,缅甸、泰国、印尼、菲律宾先后进入/民主试验期0,以西方议会民主制度为蓝本设计文官政府。在此阶段,东南亚国家的政治体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既有总统制也有内阁总理制。东南亚国家以政治模仿的方式确立基础制度架构,这与独立后各国的内外环境密切相关。从内部环境的角度,东南亚国家在遭受殖民统治之前,大多数地区尚未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以及完善的政治机构。殖民统治破坏了原有的本土社会权力结构,但它为东南亚遗留下相对完善的殖民统治制度,这在客观上促使东南亚国家继承和模仿宗主国的政治体制。从外部环境的角度,东南亚国家虽然取得了政治独立,但限于既有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约制,它们在经济上对西方国家具有依附性,所以在谈判制宪的过程中不得不对宗主国的要求做出妥协,和宗主国的政治制度保持一致。此外,东南亚国家在民族独立后,世界进入二元[17](P54)

对立的冷战时期,各国统治阶层面临维护既得权力和打压共产党力量的考虑,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他们亲近西方的制度模式。总体而言,东南亚国家独立初期的民主制度是政治精英和权势人物为巩固政权理性设计的结果,它缺少广泛的商品经济基础和强大的中产阶级基础。在公民社会尚未充分发育的条件下实行民主政治,要么面临效能低下的结局,要么为强人政治铺平道路。在民主试验期,虽然某些国家能够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但东南亚地区普遍面临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社会冲突频仍、政治腐败加剧等问题。形式上先进的民主制度无力有效地整合社会内部的多元利益表达,东南亚国家必须根据本土的现实条件构建现代政治。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东南亚主要国家普遍放弃了西方民主制度,转向以经济发展为导向的威权政治。威权政治转向的动力不仅源自既有民主制度运行失败的反向激励,它还受到东南亚社会条件的支持与配合。与个人本位并拥有民主传统的西方社会不同,东南亚地区长期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家族、集体是个人认同的中心,皇权主义、等级观念为威权政治的建立提供了土壤。威权政治是二战后在发展中国家出现的军人政权或一党执政的具有压制性的政权,它在东南亚国家的具体表现为:政府权力在政治系统中具有主导性,宪法、议会和选举制度无法形成对行政机构的有效制约,政府首脑任期较长;政治上实行高压统治,打压反对派,限制公民参与;经济领域实行市场导向型政策,通过推动经济增长维护政府的合法性;借助民族主义或宗教的力量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操纵大众传媒。东南亚国家在政治发展模式上从复制西方民主制度转向威权政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制度文明的倒退,它反映了后发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具有规律性的现象,即通过建立强大的中央政府,依靠权威性的组织动员能力集中社会资源,加速资本积累,推动经济快速增长。在最初实现现代化的英国,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社会经济领域,政府只是起了推动的作用;在法国、德国等欧洲第二批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政府在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中发挥了主要作用;而在后发的国家中,政府的作用往往占据了主导地位。

东南亚国家通过建立强大政府,不仅弥补了民主政府统治能力不足的弊端,而且为加速现代化进程、实施赶超战略提供了持续动力。

同殖民政治相比,威权政府在垄断公共权力、实行社会控制等方面具有相似性,都排斥了公众的民[18](P419)

#20#

主权利。但威权政府在本质上迥异于殖民政治,它富有民族性,实施发展导向的经济政策,并极力塑造国民的民族意识。威权政府保障了政治稳定,为经济持续增长创造了基本的社会条件。根据亚洲银行的数据,1965)1990年即威权主义统治时期,新加坡人均GDP年增长率为6.7%,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为3.8%。这样的经济记录说明,具有发展取向的威权主义政治比效仿西方的议会民主制度更符合战后东南亚的实际。在种族、民族多元杂处的东南亚,威权政府在塑造国民意识、构建现代国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李光耀执掌新加坡政权期间,他大力推行各民族和谐共处政策,反对大华族沙文主义;重视民族教育,帮助民众树立良好的国民意识,培养他们对祖国的忠诚;宣扬民族平等,保证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就业等

[20](P176)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这些举措既强化了国

[19](P2)

机构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出现了由行政集权向分权制衡发展的趋势。社会自主性的增强与政府控制力的减弱,是东南亚国家政治民主化的基本表征。东

南亚国家的政治转型以民主制度为目标,但限于各国历史状况和经济水平的差异,各国的转型速度和方式并不完全相同。总体而言,东南亚国家从威权政治向民主政治过渡可以区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军人政权贪污腐败,失去民心,文官政府以民主制度取而代之,如泰国;第二类,金融危机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政治强人被迫下台,威权政治体制崩溃,如印度尼西亚;第三类,老一代政治强人完成了历史使命,以和平的方式移交政权,其接班人顺应潮流,进行民主改革,如新加坡。

东南亚国家独立初期的民主制度和随后建立的威权政体,都是社会政治精英自上而下实施的,而各国向民主政治的转型则是社会力量自下而上推动的。由于受立场和观点的局限,亨廷顿等西方学者不愿意承认东南亚民主转型所蕴涵的自主创新的意义,他们将此过程看作世界民主化第三波的组成部

[21]

分,是西方自由民主模式的延伸。东南亚国家的

民的政治认同,也提高了整个民族的凝聚力。当然,威权政府由于采取不平等的民族政策,也会制造社

会裂痕,成为爆发大规模群体冲突的诱因。在苏哈托统治期间,印尼在对待华人问题上,奉行政治上压制、经济上限制和文化上强制的政策。这种歧视性措施被错误地当作实现民族同化的工具,它和建设现代国家的初衷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威权主义的政治实践表明,在社会自治能力不足、市场发育不全的条件下,政府能够通过积极推动经济增长加速现代化进程,提高国家的一体化整合度。但由于缺少保障公民权利的民主制度框架,威权政府的发展导向往往依赖于少数政治精英的人格特征,不利于社会的持续性发展。后发国家只有在推行经济自由化的同时提高政治民主化,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国家的现代性目标。

第二阶段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至今尚在进行中,其主要任务是从威权主义政治转向民主政治。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南亚国家开始步入民主转型的新阶段,其显著标志是政治体制向适合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方向调整和过渡。民主转型的内容包括,政府对公民在言论、集会、出版等方面的自有权利的控制逐渐放松,民众和利益集团的政治参与逐渐增强;军人相继退出政治权力的中心,由新的文官政府取而代之;政治权力的分配呈现多元化趋势,一党独大政治受到冲击,选举由具有较少竞争或没有竞争开始过渡到具有较多的竞争;立法机构的作用得到加强,通过修改宪法,加强立法民主转型显然受到西方民主制度模式和理念的影响,但各国民主化道路的多种形式有力地证明了政治现代化道路的多元性。事实证明,发展中国家可以在借鉴西方政治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自主选择建设既具有现代性又具有民族性的民主制度。

中国的现代性与现代国家建构 三、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中

国学者林尚力指出中国的国家成长有两个历史逻辑:/一个是以文化权力为轴心的古代国家成长的历史逻辑;另一个是以公共权力为轴心的现代国家成长的历史逻辑。0这两个逻辑进入近代以后,前者逐渐转向到了后者,也即是/国家成长的轴心从文化权力转向到公共权力0[22](P6~7)。在林教授看来,现代国家的建设实际上也就告别了传统文化,现在完全转向到了将公共权力作为现代国家建设的核心。按照林教授的观点,中国古代国家的建设重在文化权力上,而现代国家建设以公共权力为核心。至于现代国家的文化规定性是什么,林尚立教授并没有直接涉及。

不可否认,中国国家权力的产生应该说从国家产生以来就已经存在了。不过在古代社会,国家权力更多地是君主的,而真正将权力置于/人民0手中是在辛亥革命后。但从此后发展的历史看,这一民[22](P6)

#21#

国宪法规定了/国民主权0的国家,却经历了军阀和独裁的统治。新中国的建立无疑是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新开端,但在/以阶级斗争为纲0,/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0的口号到处存在的年代,对领袖的个人崇拜也逐渐充斥到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历史的事实表明,现代国家的出现不能仅仅以公共权力以及体现这种权力的宪法存在为依据,还必须要有现代价值理性来支持和规定。而这两者之间达到相互支持却走过了一个艰难的历程。

中国的现代性是随着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变革而发展的。不过中国的现代性是在中国本土文化、民族特性与西方文化、民族特性的碰撞中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的文化在受到西方文化的挑战面前,不断地调整自己,使自身的文化逐渐具有了新的内容和价值。而外来的思想与文化在中国本土的文化面前也不断地进行着新的调整与变化。在这种相互的冲突和矛盾中,中国经过近百年的风风雨雨,流血牺牲,逐渐在当代中国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性价值体系。首先,中国的现代性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贯具有的人文主义精神,建立了中国特色的/以人为本0的价值体系。这里的/人0不仅是作为/类0的人民或人类,而且也承认了个人,为中国的现代国家建设确立了基点;其次,中国的现代性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基础上,深刻认识到了西方现代性表现出来的二元对立性的局限,并确立了和谐发展的价值。这种价值秉承了中国传统的合和精神,并得到了越来越多华夏成员的广泛认同;再次,中国现代性继承中华文化传统中合作与注重人际关系的精神,并在现代条件下加以发展,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资本结构;最后,中华文化中的宽容精神,成为中国现代性中一种海纳百川的精神。但也不能不看到,中国的现代性的建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对于这样一个处处充斥了臣民文化、拜官文化、人情重于法律的国家,与以公民文化与法治文化为重要内容的现代性文化来说存在着对抗和冲突。尽管改革开放三十年,这一文化逐渐受到削弱,但依然还有深厚的基础,阻碍着中国的现代国家的建构。中国现代国家的建构要取得新的进展,就不能不进行长期的公民文化的培育和法治意识的传播。只有在这种长期的现代性文化培育中,中国的现代性才能变成中国现代国家的社会资本和灵魂,从而从内在的价值理性上支撑起现代国家。

中国现代国家建构出现于辛亥革命以后,但激

烈的社会冲突延缓了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步伐。新中国的建立为中国现代国家的建构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正是在这一基础上,中国初步建立了现代国家的雏形,而大规模的现代国家的建设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现代国家的建构中,中国确立了宪法的权威,确立了任何政党和组织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下活动和政府必须依宪行政原则,从而使中国掌握实际权力的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处在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之下。其次,中国进一步确立了公民和人权保障制度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与公民权利与人权实现相关的民生保障措施,从而初步实现了现代法治国家的两个重要原则:统治者要依法统治,公民权利要依法给予保障。从深层次上说,体现了现代国家/以人为本0的原则。

在现代国家建构中,中国国家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原则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组织制度中,确立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对少数民族地区关系上,中国在单一制度框架内形成了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对各个民主党派的关系上,中国形成了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些都使当代中国的现代国家建构与中国现代性表现出合而不同的精神。

但也不能不看到,中国现代国家建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代国家所需要的法制规章、政治体制、公民行为、民主机制、基层民主管理等等与现代国家所需要的宏观的和微观的机制,我们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很多由传统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并被实践证明具有诸多弊断的体制依然还发挥着作用。而这些体制的调整还需要长期的过程。而这种体制的存在又不能不制约着中国现代性的成长。

中国的现代国家建构起步较晚,中国的现代性和现代国家建构之间依然存在着很多不协调的方面。这种不协调或表现为现代国家制度已经建立,但用来支持这种现代制度的现代性文化价值还没有成为公民心理,因而,制约了现代国家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或着是公民的政治文化观念已经有了很大的变革,但现代制度的很多方面依然落后于实际的需要。无论那种情况,最终都影响到中国现代国家的发展。但应该肯定的是,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性与现代国家建构将在克服矛盾中逐渐获得协调共进,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国家将为中国的富强与进步提供强大的政治保证。

#22#

参考文献:

[1] [法]利奥塔著,谈灜洲译.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M].上海:上

海人民出版社,1996.

[2]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等译.现代性的后果[M].北京:

译林出版社,2000.

[3]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等译.现代性与自我[M].北

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4] [法]福柯.何为启蒙[A].文化与公共性[C].北京: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98.

[5] [以]S.N.艾森斯塔特著,旷新年等译.反思现代性[M].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6]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7]

[英]吉登斯著,尹宏毅译.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8] [美]英格尔斯著,曹中德等译.人的现代化素质[M].天津:天

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

[9]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胡宗泽等译.民族-国家与暴力[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10] 朱天飚.比较政治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包容他者[M].上海:上

海人民出版社,2002.

[18]

[12] [意]奎多#德#拉吉罗等著,杨军译.欧洲自由主义史[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14]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著,王丽亚等译.单一的现代性

[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15] [美]罗斯金等著,林震等译.政治科学[M].北京:华夏出版

社,2001.

[16] 夏光.东亚现代性与西方现代性[M].北京:生活#读书#新

知三联书店,2005.

[17] 李文.东南亚:政治变革与社会转型[M].北京: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5.

[美]阿尔蒙德等著,曹沛霖等译.比较政治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9] 亚洲开发银行.崛起的亚洲:文化与挑战[M].北京:中国金融

出版社,1997.

[20] 潘一宁等.国际因素与当代东南亚国家政治发展[M].[21] 李文.东南亚国家的政治变革与社会转型[J].当代亚太,

2005,(9).

[22] 林尚立.制度创新与国家成长[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

社,2005.

Modernityandconstructionofthemoderncountryfromacomparactiveperspective

CHANGShi2yin

(SchoolofPoliticsandAdministration,TianjinNormalUniversity,Tianjin300384,China)

Abstract:Modernityandconstructionofthemoderncountryaretworelevantaspects,thepreviousofwhichisaculturalpropertyofamoderncountry,andlatterofwhichisexternalexpressionofthemoderni2ty.Withtherapidglobalization,modernityvariesfromcountrytocountry,andlikewise,theconstructiveformdiffers.ChinesemodernityisofChinesespecificfeatures,anditisadaptabletotheformofconstruc2tionofthemodernChina.Hence,theyarebothcomplementary.

Keywords:modernity;moderncountry;west;eastAsia;China

[责任编辑 许婉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