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与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关系
2023-02-22
来源:乌哈旅游
研究性学习 与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关系 ■周丽芳徐金海 【摘要】本文对研究性学习可能对大学生创造力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探 讨,研究表明:大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可以显著提高其创造思维能力,但对 创造倾向的改变作用不明显。本文还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改进教 学设计,提高教师教学、研究能力及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等策略。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创造力教学研究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作为高等教育 重要培养目标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已 经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此时,作为传统 教育方式重要补充的研究性学习,在培养 学生创造能力方面可能具有的优势,引起 1、两班均尚未开设研究性学习之前, 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比较 前测阶段,两班学生在流畅力、变通 力和独创力三个创造思维能力指标的得 分均无显著差异。 2、一年后,开设组与未开设组学生创 造思维能力分数比较 表2、开设研究性学习后,学生创造 倾向的显著性检验结果(Mean±SD) 项目 开设组 未开设组 T值 冒险性 25.03±3.44 24.88±2.94 .20 好奇性 32.944-6.2l 34.244-4.26 —1.81 想象力 28.19±4.55 29.12±4.86 一.86 挑战性 30.44±3.44 30.O5±3.14 .53 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遗憾的是,在众多 有关研究性学习的文章中,从实证角度, 对研究性学习的心理层面的效果进行探 讨的文章并不多见,本文希望在这方面有 所突破。 一表1表明两组学生流畅力、变通力及 独创力得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变通 力差异达到极其显著水平。 表1、开设研究性学习后,学生创造 思维能力的显著性检验结果(M±SD) 项目 开设组 未开设组 t值 研究性学习与创造思维能力的具体关系, 还须进一步验证。 研究与已有研究结论之间既有相同 或相似之处,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在 、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创造能力影响 之比较 本研究在南京某高校大一年级抽取 研究型学习对创造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山 东省“儿童创造力开发”课题组进行的相 流畅力 53.1O±lO.5l 46.76土9.73 2.72籼 同一专业平行班两个,共101名学生,分 成2个组即分别为开设研究性学习组 (开设组)与未开设研究性学习组(未开 设组)。在两个班级均未开设研究学习之 关实验研究结论与本研究结论相同,实验 班学生的流畅力、变通性、独创性上的得 分均显著的高于控制班①。而在研究性学 变通力 53-36±10.67 45_29 4-9_2O 3.5l 籼 独创力 52.95±11.12 46.9l±8.78 2.60* P<.05 }P<.0l }+}P<.0Ul 前,分别对其进行问卷测试(前测)。在大 一习对创造倾向影响方面,陈奂字的研究结 论与本研究相似②,但段继扬教授的小学 创造力培养实验研究表明,经过三年的创 造性教学教育,与控制班相比,实验班学 生创造倾向得分有显著提高,说明实验班 学生的创造倾向发展比对照班学生快③。 年级结束,即其中一个班级开设了l学 3、两班均尚未开设研究性学习之前, 学生创造倾向的比较 年的研究性学习之后,对两个班级进行后 测。施测后回收有效问卷96份,有效率为 95%。同时,本研究以托兰斯创造思考测 验(乙式)和威廉斯创造倾向测验为测量 入校时两班学生在冒险性、好奇性、 想象力及挑战性等四个创造倾向测验指 标上均无显著差异。 工具。前者采用吴静吉等(1981)所修订 的托兰斯创造思考测验(乙式)来施测, 4、一年后,开设组与未开设组学生创 造倾向分数比较 差异形成的原因,可能与研究性学习 本身的特质、实验进行的时间、课程设计 等相关,需进一步验证。 二、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创造能力影响 之分析 该量表可得流畅力、变通力、独创力等分 表2表明两组学生冒险性、好奇性、 数。后者采用林幸台等(1994)修订的威 廉斯创造.f生倾向量表来施测,该量表可测 得冒险性、好奇性、挑战性、想象力等分 数。对所有问卷进行筛选之后,将有效问 想象力及挑战性等四个指标得分均无显 著差异。 本研究结果表明,开设组学生创造思 维能力得分显著高于未开设组学生,而创 造倾向得分两组学生则无显著差异。对于 1、形式上看,研究性学习对学生来说 就是开拓创新的过程 卷的数据用SPSS/1 1.0进行统计与分析。 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研究性学习的 2oH年第l2期 7s‘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寻找现实问题、探 索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探求问题答案, 进一步验证答案的合理性。这一过程再现 一最终结果上,进而引发各种急功近利心 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显得尤为重 要。当教师长期亲历教学研究过程,具有 了丰富的研究经历,掌握了研究方法,并 将这种技能转移到教学过程中时,研究性 的教学或教学的研究特性便出现了。这 时,教师才能更及时、明确地给学习者指 态的出现。而研究性学习全程性、多元性 和多样性的评价方式具有更强的包容性, 她将学生学习的目光从结果拉回到过程 了创造性思维的四个阶段:准备阶段、酝 酿阶段、豁朗阶段及验证阶段。研究性学 习有效的克服了传统教育形式的束缚,极 大的尊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了学 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具有强烈学习动力的 学生,置身于更加开放、自由的学习空间 中,通过课题前后及几次课题之间发现问 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改变评价 自身的进步,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学习过 程的投入程度,这样的环境也在很大程度 上符合了心理学家所提出的创造的环境 标准。 三、实施并改进研究性学习,培养学 生创造能力 明方向、指出方法,使学习者在研究性学 习过程中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也才能够 设计出符合科学规范的与实际问题关联 的教学内容与情境,才能够更好地对学习 者的学习成果进行科学评价。 中,除了能够体验到更多挑战与创造的快 乐外,还会逐步培养出斯腾伯格理论中创 造人格的五种关键特质:忍受模糊的能 力、克服障碍的意愿、成长的意愿、敢冒风 险以及自信等。 2、从内容上看,研究性学习的模糊性 使学习更加贴合社会实践 一3、关注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当前,由于教学评价机制自身的思 想、内容的失误,导致评价游离于教学目 标之外,致使现有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还 很难对研究性教学活动进行适当的评价, 必须改革并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以 适应研究性学习发展的需要。通过评价, 要能够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和激励功能, 来唤醒被评价者的主体意识。比如,可以 通过建立学生研究学习档案,开展档案袋 评价,包括课题研究调查表、教师评价学 生研究性成果档案、学生自我评价档案、 论文成果等。这种档案袋的评价方式,关 注学生学习过程,注意对学生的肯定与鼓 研究性学习无疑对学生创造能力的 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鉴于本研究中研究 性学习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差异性比较分 析及其实质性影响的探讨,笔者认为,还 应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注重研究性学习 直以来,“高分低能”现象始终困 扰着我们,学校教育与社会实际之间到底 策略的改进与完善,以便于更好地培养学 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1、注重教学设计的改进与创新 存在何种不为人知的黑洞?也许从传统学 校教育与社会要求的比较上,我们可以找 到部分答案。传统学校教育、传统考试提 出的问题是清晰的,思维方式是唯一的, 教学设计是对整个教学系统的规划, 它是教师教学准备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在 分析学习者的特点、教学目标、学习内容、 学习条件以及教学系统组成部分特点的 答案是一定的,这完全与闭合性思维的训 练方式同出一辙;而社会大考场提出的问 题是模糊的,思维方式是多样的,答案是 不定的,这与发散性思维的模式是吻合 的。从这个角度上看,传统学校教育与社 会需要之间呈现出南辕北辙的态势。研究 性学习课题的不确定性,解决方式的自主 性等特点表明,研究性学习的形式更加符 合社会问题的创造性需要。 3、从评价上看,研究性学习全程性、 基础上统筹全局、提出教学具体方案的活 动。一方面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针对不 同的知识类型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并对 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作认真分析,除了解 学生的一般学习状况外,还应对学生已有 的知识准备、知识结构、学习动机和学习 习惯作深入分析。另一方面在教学情境设 计上,要设计出有别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 的情境,要能够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 性,即研究性、探究性,使学生在该情境中 既能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能真 正把学生吸引到知识的探索与创新上来。 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参与问题设计、 励,注重学生的持续改进与健康发展,能 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主 动性和创造性,并进而体现学生自我的主 体性。■ 【项目基金:南京审计学院2011年 高等教育研究课题《财经监督类人才职 业人格培养研究》,编号:J201 1016】 参考文献 多元性和多样性的评价方式更加符合创 造的心理环境标准 传统教育、教学单一的评价模式,容 易使学生学习的着眼点落到学习成绩这 ①陈泽河、张景焕: 中小学生创造 力开发实验与研究 【M].济南:山东教育 出版社,2 001,6 3-76 查找资料、归纳整理,获得了对知 识的直接感受,了解了学科知识研 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增强了问题 意识、研究意识,对培养学生的创 造性思维能力、健全并完善人格、 提高审美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2、重视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 ②陈奂宇, 创造思考教学对图形创 造力影响之研究 [D].台湾:台湾师范大 学美术学系硕士论文,2000:1 3卜1 34 ③段继扬: 创造性教学通论》[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1999:1 0、469 (作者:周丽芳,南京审计学院心理 健康教育与指导中心教师;徐金海,南京 培养与提高 在研究性学习中,注重教师教 师范大学教育与科学学院博士) 责编:周蕾 6 2on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