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京源学校 田 娟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 新课程标准理念——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 “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高中数学课程应该返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让学生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方法。”在“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的引入与推导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通过动手实践、观察思考、合作交流、应用反思等过程,让学生逐步将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把学生学习知识当作认识事物的过程来进行教学,努力揭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2.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包括文字教材、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软件工具以及从Internet上获取的各种教学信息等等),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会话交流”是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
二、教学背景分析 1. 教材分析
解析几何是数学一个重要的分支,它沟通了数学内数与形、代数与几何等最基本对象之间的联系。平面解析几何问题,就是借助建立适当的坐标系,科学合理地把几何问题代数化,运用代数的方法来研究几何问题。
在必修2中学生已初步掌握了解析几何研究问题的主要方法,并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研究了直线和圆这两个基本的几何图形。在选修1中,教材利用三种圆锥曲线进一步深化如何利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本章所研究的三种圆锥曲线都是重要的曲线,因为对这几种曲线研究的问题基本一致,方法相同,所以教材对这三种圆锥曲线的学习的重点放在了椭圆上,通过求椭圆的标准方程,是学生掌握推导出这一类轨迹方程的一般规律和化简的常用方法。因此,“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 学情分析 知识方面
(1)在必修2第二章里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和圆的方程,并初步熟悉了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具备主动探究椭圆知识的基础;
(2)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学生对椭圆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仍没有上升到成为“概念”的水平,将感性认识理性化将会是对他们的一个挑战;
(3)在初中阶段没有涉及过含两个字母、两个根式的方程化简问题; 自身特征方面
1 / 9
(1)我所教授的班级是文科班,他们普遍对数学有一定的畏难情绪,但是他们思维比较活跃,对新鲜事物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对老师的讲授敢于质疑,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愿意自己去探索是什么和为什么。并且具备了初步的探索能力;
(2)对数学概念的学习只是停留在表面,对概念的形成过程不重视,所以无法深刻理解;
(3)对于较复杂的计算问题,往往不知如何动手或懒得动手,计算能力较弱。但他们同时又乐于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气氛浓厚;
3. 教学方法及手段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本节课采用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及教师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并以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使学生经历实践、观察、交流、分析、概括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用几何画板的动态作图优势为学生的数学探究与数学思维提供支持。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椭圆的定义;
(2)理解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掌握椭圆标准方程的两种形式,会运用待定系数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椭圆模型的过程,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类比、概括能力;
(2)通过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进一步掌握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坐标法,并渗透数形结合、等价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动手折纸得出椭圆的定义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亲身经历椭圆标准方程的获得过程,感受数学的对称、简洁、和谐美,同时养成扎实严谨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2. 教学重难点
重点:椭圆的定义和椭圆标准方程的两种形式 难点:椭圆的标准方程的建立和推导
2 / 9
四、教学流程示意图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为主活动
【折纸活动】
请拿出预先准备的圆形纸片(圆心为O,F是圆内异于圆心的一点),将圆纸片翻折,使翻折上去的圆弧通过F点,将折痕用笔画上颜色,继续上述过程,绕圆心一周,观察所得到的图形。
动画演示折纸的过程。
【提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椭圆随处可见。你能举出椭圆形的例子吗?
在肯定学生的回答后,老师加以补充。比如:
①嫦娥二号绕月球运行的是椭圆形的轨道;
②斜着切起出来的四色卷是椭圆的; ③装饰品项链中间的饰物是椭圆形的; 由此可见,椭圆是我们生活中一种重要的曲线。引出课题——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让我们回到折纸活动中,看看得到的椭圆究竟是怎样形成的。我们不妨来分析其中的一个折叠过程。此时圆周上的点A与点F重合,连结OA,交折痕BC于点M,那么点M的轨迹是什么?(动画演示) 【提问】
也就是说,椭圆就是满足一定条件的点M的轨迹,那么点M满足什么条件呢?
如学生有困难,可按如下提示铺设认知阶梯:
1. 如何用数学语言表达点A与定点F重
合?
2.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有什么几何性
质?
3. 动点M与定点之间有什么关系? 【提问】
你能否给椭圆下个定义?
预设:与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
教师引导,学生补充“平面内”。
学生为主活动
动手实践,课前完成
学生展示成果
学生踊跃回答
设计意图 通过折纸游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为引出新知做铺垫。
通过举例和展示生活中椭圆形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到椭圆和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情景引入
概念形成
回答:就是刚才得到的椭圆
学生以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点A与定点F2关于折痕轴对称,折痕即对称轴是线段AF的垂直平分线 到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 与两个定点O、F的距离之和等于半径OA 预设:点
在定
通过分析动点与定点的关系,使学生经历椭圆概念的生成和完善过程,提高其归纳概括能力,加深对椭圆本质的认识,培养思维的严谨性
3 / 9
教学环节 概念形成
教师为主活动
【提问】要成为椭圆的定义,必须保证它足够严谨,经得起推敲。那么这个常数是任意实数吗?有什么限制条件吗? 预设:学生可能会遇到障碍,此时教师提醒:如何体现点
在圆的内部?
学生为主活动 圆 的内部即点到圆心的距离小于圆的半径,也就是在定义中需要加上“常数
”的限
制。 常数迹是线段
,轨;
设计意图
【提问】继续深化问题:如果常数
,常数
情形?
经概括总结后得到:【板书】 文字语言:平面内与两个定点离之和等于定长(大于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焦距。 数学语言:
的距
时,将是什么样的
常数,轨迹不存在;
)的点的轨叫做椭圆叫做椭圆的
认真思考后回答
学生初步理解了椭圆的概念,接下去还必须消化、巩固。怎么消化巩固?基于“双基”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里设计了两道比较基础的题目(第1题是自编题,第2道选自课本 2.1.1练习B第2题)。理解数学往往不可能一次完成,通过这两道题,学生来“做”数学,在“做”的过程中,认识到对椭圆定义的理解,一要抓住椭圆上的点所满足的条件,二要注意定义中对“常数”的限定,从而进
概念深化
1. 已知满足是( )
A.椭圆 B. 直线 C.圆 D.线段 2.已知线段“
是两个定点,
,以
、
是定点,
,动点
,则点M的轨迹
为一边画三角形,试问满足条件的周长为20”的顶点
的轨迹是
什么样的图形?为什么?
4 / 9
教学环节 教师为主活动 学生为主活动 设计意图 一步加深对椭圆概念的理解。
方程推导
我们已经知道,在直角坐标平面上直线和圆都有相应的方程,从而就可以用代数的方法来研究它们的几何性质、位置关系等。那么如何求椭圆的方程呢?
【提问】求圆的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① 建系设点:
【提问】根据简单和优化的原则,如何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以两定点段坐
标
、
所在直线为轴,线
轴,建立直角)
.
设
的垂直平分线为系.
(
如,
图
① 建系设点 ② 集合表示 ③ 坐标化 ④ 化简
⑤ 证明(一般
省略) 回答
建立如图坐标系:
为椭圆上、
.又.
的任意一点,则
设与、的距离的和等于② 集合表示:
由椭圆定义得:动点M的集合为:
③ 坐标化:
用含有动点坐标的方程表示:
.
④ 化简:
预案:移项后两次平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椭圆图形和推导出的椭圆方程的系数,学生容易发现应图形中的特殊线段,则有
实际上对,不妨令其为
,类比由
通过对必修2中坐标法研究曲线性质方法的复习,让学生认识到本节课研究椭圆的一般方法和思路。在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中,问题的设问让学生认识到在推导方程的过程中进行等价
变形的重要性,培养严谨的数学演算习惯。提高运算能力,养成不怕困难的钻研 精神;感受数学的简洁美、对称
美
小组交流,尝试
化简
观察方程的特
点,得出标准方
程。
5 / 9
教学环节
教师为主活动 化简为截距式方程
学生为主活动
设计意图
的方法将方程继续化简
得到椭圆的标准方程
记笔记
【板书】椭圆的标准方程
1. 焦点在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
焦点是、.这里
。
【提问】如果焦点在轴上,椭圆的方程思考交流,并回
答
又是什么呢?
2. 焦点在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焦点是、.这里
。
引导学生比较归纳出两种标准方程的区
别。
总结归纳:在两种标准方程中,因为
,所以可以根据分母的大小来判定
焦点在哪一个坐标轴上。
思考交流,并回
答 【练习】人教B 版
例2
让学生对椭圆的两种标准方程有个清晰的认识,体会问题的本质所在,只是位置的不同,图形是一样的,为后面的应用做准备
本题是根据教学需要将课本的例2前置的一道题,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椭圆的焦点位置与标准方
求下列方程表示的椭圆的焦点坐标:
6 / 9
教学环节 教师为主活动 学生为主活动 设计意图 程之间关系的理解,明确不是标准方程的要先将方程化为椭圆的标准方程,确定出,再求出c。从而进一步认清椭圆标准方程两种形式,再次突破本节课的重点——椭圆标准方程的两种形式。
(1)
(2)
例1 根据下列条件,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1) 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是(-3,0),
(3,0),椭圆上一点P与两焦点的距离的和等于8;
(2) 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是(0,-4),(0,4),并且椭圆经过点()
(3) 已知椭圆的焦距是6,椭圆上的一
点到两焦点距离的和等于10
初步应用
学生思考后回答
例1(1)(2)小题是教材上的例题,设计目的:一是进一步理解椭圆的焦点位置与椭圆标准方程的关系(注意焦点在轴还是在轴上),掌握运用待定系数法求解椭圆标准方程的方法;二是加深学生对椭圆定义的理解与运用,学会运用椭圆定义求解椭圆标准方程。(3)小题是对(1)(2)的变式题,其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分类讨论数学思想的渗透,达到拓展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7 / 9
教学环节 教师为主活动
阅读课本33页内容。
学生为主活动
阅读课本
设计意图 椭圆的生成方式有多种,课本33页给出了我们另外一种生成的方式,学生通过阅读这部分内容,再一次感受椭圆的形成过程。 这两道题考查的知识点和方法与本节课所讲解的内容完全一致,通过这两个小题对学生进行检测,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同时也能够及时反馈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和方法的落实情况,便于及时调整。 让学生自己小结,不仅仅总结知识,更重要的是总结数学思想方法,这样可帮助学生自行构建知识体系,理清知识脉络,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目标检测
1. 已知椭圆的焦点坐标为
,且经过点
椭圆的标准方程。(课本1题(5)) 2. 设
点,与焦点
是椭圆
和,求练习A 第
上一
学生独立完成
是椭圆的焦点。如果点的距离为4,那么点
与焦练习
点的距离是多少?(课本A 第2题的改编题)
归纳小结
【课堂总结】 1. 知识层面 2. 方法层面 3. 学习反思
学生小结归纳,不足的地方老师补充说明。
作业布置
1.必做题:
课本练习A 1,练习A 1(1)(2)(3)(4)
分层次布置作
2. 思考题:
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为
(2)已知F1、F2是椭圆的两个焦点,过F1的直线学有余力的学生
留有进一步探
交椭圆于M、N两点,则的周长索、发展的空
间。
为 ;
(3)若方程则
的取值范围是 .
表示焦点在轴上的椭圆,8 / 9
教学环节
教师为主活动 学生为主活动 设计意图
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 已知椭圆的焦点坐标为准方程。(课本
和
,且经过点
,求椭圆的标
练习A 第1题(5))
2. 设是椭圆
与焦点题目 上一点,是椭圆的焦点。如果点与焦点
的距离为4,那么点的距离是多少?(课本
1 正确 错误 0 正确 4 练习A 第2题的改编题) 2 错误 0 得分 6 学习效果评价标准: 题 目 1 正答率 85%以上 75%-85% 65%-75% 65%以下 等级 优秀 良好 合格 不合格 2 正答率 90%以上 80%-90% 70%-80% 70%以下 等级 优秀 良好 合格 不合格 标 准 学习过程评价标准: 评价方式 评价内容 评价项目 课堂发言反映出的思维深度 师评 课堂练习的正确性 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小组中发言的次数、质量 小组互评 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案 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自评 合作交流的意识 对知识、方法等方面获得收获的程度
A 评价等级 B C
9 /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