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班超宇仲升,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辨,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候,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其后行诣相者,曰:“祭酒,布衣诸生耳,而当封侯万里之外。”超问其状。相者..指曰:“生燕颌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
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建初三年,超率疏勒、康居、于阗、拘弥兵一万人攻姑墨石城,破之。超欲因此叵平诸国,乃上疏请兵。书奏,帝知其功可成,议欲给兵。平陵人徐干素与超同志,上疏愿奋身佐超。五年,遂以为假司马,将驰兵击莎车。莎车阴通使疏勒王忠,啖以重利,忠遂反从之,西保乌即城。超乃更立其府丞成大为疏勒王,悉发其不反者以攻忠。积半岁,而康居遣精兵救之,超不能下。是时,月氏新与康居婚,相亲,超乃使使多赍锦帛遗月氏王,令晓示康居王。康居王乃罢兵,执忠以归其国,乌即城遂降于超。
刑及义从千人就超。明年,复遣假司马和恭等四人将兵八百诣超,超因发疏勒、于阗超自以久在绝域,年老思土。十二年,上疏曰:“臣闻太公封齐,五世葬周。狐死首丘,..代马依风。夫周齐同在中土千里之间,况于远处绝域,小臣能无依风首丘之思哉?蛮夷之俗,畏壮侮老。臣超犬马齿歼,常恐年衰,奄忽僵仆,孤魂弃捐。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臣老病衰困,冒死瞽言,谨遣子勇随献物入塞。及臣生在,令勇目见中
土。”书奏,帝感其言,及征超还。
(节选自《后汉书·班梁列传》,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
B.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
C.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
D.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洛阳,因地处古洛水之北岸而得名,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中国最早建都的都城之一。
B.祭酒,官职名,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也泛称年长者或尊贵者,文中指前者。
C.锦帛,这里指丝织品,即丝绸,因其在古代价格昂贵,在某些时期可作为等同于货币的流通物使用。
D.首丘,相传狐狸如果死在外面,就会把头朝着自己的洞穴,后用“首丘”指代故乡,比喻归葬故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班超少有大志,有着不一般的面相。他认为大丈夫要有宏图大志,要建功异域来封侯,不应长久从事笔砚工作,看相的说是万里封侯的面相。
B.班超平定西域,离不开后方的支持。班超攻破姑墨石城想乘胜平定诸国,请求支援,得到了皇帝的认同。徐干请求担任假司马,率领一千人前往增援班超。
C.班超善于谋略,有出色的军事才能。班超利用月氏与康居的联姻,派遣使者给月氏王送厚礼,让其对康居王晓以利害,成功策反康居王,收服了乌即城。
D.班超久居异域,对故土念念不忘。他自觉久居偏远的异地,年岁已高,于是上书皇帝,奏疏言辞恳切,感人肺腑,最终打动了皇帝,得以被征召回朝。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莎车阴通使疏勒王忠,啖以重利,忠遂反从之,西保乌即城。
(2)是时,月氏新与康居婚,相亲,超乃使使多赍锦帛遗月氏王,令晓示康居王。
【答案】1.A
2.B
3.B
4.(1)莎车暗地派人到疏勒王忠那里,用重利引诱(贿赂)他,疏勒王忠便反叛班超,听从莎车的指使,西保乌即城。
(2)这时候,月氏刚与康居联姻,互相亲善,班超就派遣使者赠送很多锦帛给月氏王,让他劝诫(明白告诫)康居王。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永平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起用班超做假司马,让他率领一支军队攻击伊吾,在蒲类海作战,斩了敌人很多首级回来。窦固认为班超很有才能,派遣他跟从郭恂一道出使西域。
“匈奴”是“出击”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
“为”的意思是“担任”,其宾语是“假司马”,应在“假司马”后断句,排除B。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文中指前者”错误,根据文本“常为官佣书以供养”“安能久事笔研间乎”等信息可知,班超只是受官府雇用的抄书人,故文中的祭酒应该是“贵人”、“先生”等尊称的意思,应是后者。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徐干请求担任假司马”错误,是朝廷任命。从文本“平陵人徐干素与超同志,上疏愿奋身佐超,五年,遂以为假司马”可知,徐干只是请命辅佐班超,假司马是朝廷任命的。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得分点:“阴”,暗中;“啖”,利诱、引诱(贿赂);“反”,反叛、背叛;“啖以重利”,状语后置句,用重利引诱(贿赂)他;西,向西。
(2)得分点:“婚”,联姻、结为亲家;“使使”,派遣使者;“赍”,赠送;“遗”,晓示(明白告诫)。
参考译文:
班超宇仲升,是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他为人有大志向,不拘小节。可是他孝顺恭谨,居家操持勤苦,不以劳苦受辱为耻。他很有口才,广阅书传。永平五年,他的哥班固被征召任校书郎,班超和他的母亲一同到洛阳。他家里很贫困,常为官家雇用抄书,以其所得来供养母亲。因此长时间工作劳苦,曾放下工作投笔叹道:“大丈夫没有其他壮志大略,还应该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于异域来取得封候,怎么能长久从事笔砚的工作呢?”身边的人们都取笑他。班超说:“小子们怎 么知道壮士的志气呢?”后来,他到相术师那里去看相,看相的说:“贵人,其他诸位是布衣罢了,而你将来必定封侯万里之外。”班超询问他的形状,看相的说:“你下巴如燕, 颈脖如虎,飞翔食肉,这是万里侯的相貌啊。”
永平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起用班超做假司马,让他率领一支军队攻击伊吾,在蒲类海作战,斩了敌人很多首级回来。窦固认为班超很有才能,派遣他跟从郭恂一道出使西域。建初三年,班超率领疏勒、康居、于阗、拘弥的军队一万人,进攻姑墨石城,攻破了城池。班超想乘胜平定诸国,于是上书给皇帝请求增兵。奏章送上后,皇帝知道可以成功,商议想要给班超兵马。平陵人徐于向来与班超是志同道合的好友,上书给皇帝愿意竭力帮助班超。建初五年,朝廷就任命徐于为假司马,率领军队攻击莎车。莎车暗地派人到疏勒王忠那里,用重利引诱(贿赂)他,疏勒王忠便反叛班超,听从莎车的指使,西保乌即城。班超就另立疏勒的府丞成大为疏勒王,调动全部没有反叛的军队来攻打疏勒王忠。过了半年,康居派遣精兵援救疏勒王忠,班超攻打不下。这时候,月氏刚与康居通婚,互相亲善,班超就派遣使者赠送很多锦帛给月氏王(赍:送物给人),让他劝诫(明白告诫)康居王。康居王便罢兵,逮捕了疏勒王忠,把他送回疏勒。乌即城便向班超投降了。
解除徒刑的人和自愿随行的一千人投向班超。第二年,朝廷又派遣假司马和恭等四人率领军队八百人到班超驻地,班超便发动疏勒、于阗的班超自觉久居偏远的异地,年老思念故土。永元十二年,上书朝廷说:“我听说,姜太公封于齐国,五世而归葬于周。狐狸
临死的时候,头总朝着它出生的土丘,代地的马南来以后依恋北风。周和齐同在中原,相距不过千里,何况我远居绝域,小臣怎能没有依恋北风、头向故土的思念呢 ?蛮夷的风俗,畏惧壮年人,欺侮老年人。我班超如狗马衰老齿尽(意谓已到老年),常恐年老体衰,忽然死去,孤独的灵魂被抛弃。我不敢奢望回到酒泉郡,只愿活着进入玉门关。我老而多病,身体衰弱,冒死上言,谨派遣我的儿子班勇随带进贡的物品入塞。趁我活着的时候,让班勇回来看一看中原。”奏章送上去了,皇帝被他的语言所感动,便把班超召回来。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谢民师书①
苏轼
近奉违,亟辱问讯,具审起居佳胜,感慰深矣。某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 数赐见临,倾.盖如故,幸甚过望,不可言也。 .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景,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类也。而独悔于赋,何哉?终身雕篆,而独变其音节,便
谓之经,可乎?屈原作《离骚》,盖风雅之再变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使贾谊见孔子,升堂有余矣,而雄以赋鄙之,至与司马相如同科,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因论文偶及之耳。
欧阳文忠公言:“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纷纷多..言,岂能有益于左右,愧悚不已! ..
所须惠力②法雨堂字,轼本不善作大字,强作终不佳。又舟中局迫难写,未能如教,然轼方过临江,当往游焉。或僧有所欲记录,当为作数句留院中,慰左右念亲之意。今日至峡山寺,少留即去。愈远,惟万万以时自爱。
(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注]①元符三年(100年),苏轼遇赦从海南北还,路过广州,时任广州推官的谢民师多次登门求教。②指惠力寺,位于谢民师家乡江西临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某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
B.某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
C.某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
人/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
D.某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倾盖,途中相遇,停车交谈,双方车盖往一处倾斜,形容一见如故或偶然的接触。文中指苏轼与谢民师一见如故。
B.升堂,即登上厅堂,入门、入室、升堂喻指道德学问修养等由浅入深的三重境界。文中是指贾谊的文章造诣很高。
C.文忠,此指欧阳修的谥号,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者死后可被追加谥号。史上获此谥号的有多人。
D.左右,指方位,如“左右种梧桐”;也指左右侍从,如“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文中是敬称,表示对谢民师的尊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的寒喧有客套,也有对谢民师热情相待的感动。对自身经历的叙述表露出苏轼感慨命运、不屑为官的情感。
B.苏轼借赞扬谢民师的文章来表明自己的创作观,即为文应像行云流水一样收放自如,条理结构自然,姿态横生。
C.苏轼认为,把握住事物的微妙之处,就像拴住风、捉住影子一样,真正做到了然于心乃至于口、于手非常困难。
D.欧阳修认为文章就像金玉,自有客观评价,不会因个人好恶而改变价值。苏轼引用这句话体现出他谦虚的态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舟中局迫难写,未能如教,然轼方过临江,当往游焉。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5.扬雄为文的浅陋之处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答案】1.D
2.B
3.A
4.(1)加之船上地点狭窄不好写,故未能照你的嘱咐办理。然而我正好要经过临江,当往游惠力寺。
(2)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赴京就职,只是祖母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严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是申诉不被允许。
5.(1)故作艰深;(2)雕琢字句,忽略内容。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生性刚直、待人不周到,所学不合时宜、能力见识低下,因而遭贬多年,不敢再自居于达官贵人的行列。自从渡海北还,见到平生的亲戚故旧,不知为什么都像隔世人那样生疏,何况与你没有一天的交往,而怎么敢希求彼此结为朋友呢?
“受性刚简”“学迂材下”都是形容“我”的特点,都是“坐废累年”的原因,中间断开,其中“学迂”和“材下”结构一致,二者合在一起构成并列结构,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B。
“缙绅”是“齿”的宾语,“自北海还”的主语是前面的“某”,也就是“我”,所以“缙绅”后断开,排除C。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入门、入室、升堂喻指道德学问修养等由浅入深的三重境界”错误,入门、升堂、入室,是道德学问修养由浅入深的三种境界。升堂,喻学问已达相当的深度。升堂有余,就是已达到“入室”的极深造诣阶段。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A.“不屑为官的情感”错误。第一段“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意思是“因而遭贬多年,不敢再自居于达官贵人的行列”,这是作者的自嘲,并非不屑为官。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局迫”,狭窄;“如”,按照;“然”,然而;“方”,正好;“焉”,代词,惠力寺。
(2)“奔驰”,奔走效劳;“日笃”,一天比一天严重;“苟顺”,姑且顺从;“告诉”,申诉。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首先要到文中找到作者评价扬雄的文字,然后根据这些评价概括其浅陋之处。如“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意思是“扬雄好用艰深的语言,掩饰本来是很浅近的道理,如果直说出来,是人人都懂得的”,由此可知,他是故作艰深;
如“终身雕篆,而独变其音节,便谓之经,可乎”意思是“他一生讲求雕琢字句,《太玄》《法言》和赋相比较只是在音节上略有改变,便称为经,这可以吗”,可见他只重雕琢字句,而忽略了内容。
参考译文:
近来分别后,多次承蒙你写信问候我,详知你日常生活很好,深感安慰。我生性刚直、待人不周到,所学不合时宜、能力见识低下,因而遭贬多年,不敢再自居于达官贵人的行列。自从渡海北还,见到平生的亲戚故旧,不知为什么都像隔世人那样生疏,何况与你没有一天的交往,而怎么敢希求彼此结为朋友呢?几次蒙你亲来我处,交谈间情意亲切如同旧友一样,欣幸已极使人出乎意料,这简直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你给我看的信和诗赋杂文,我阅读得很熟了。大致都像行动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本来没有固定的形式,常常是应该流动时就流动,不能不停止时就停止,文章条理自如,姿态多变而不受拘束。孔子说:“语言缺乏文采,即使能流传也不能流传很远。”又说:“文辞以能表达出意思即可。”那么文辞仅仅在于表达出意思,就似乎不需讲究文采了?完全不是这样。要探求事物的微妙所在,就像拴住风捉住影那样困难,能使所写的事物在心里彻底明白,大概在千万人中未必能找到一个,更何况在口说时和手写时也能表达得很明白呢!做到这样才可说是文辞能表达出意思。既然文辞能将自己意思清楚地加以表达,那也一定是富于文采的。
扬雄好用艰深的语言,掩饰本来是很浅近的道理,如果直说出来,是人人都懂得的。这种作文方法正如他所说的是雕虫篆刻(只注意雕琢字句),他的《太玄》《法言》都属于这一类。杨雄唯独后悔作赋,是为什么呢?他一生讲求雕琢字句,《太玄》《法言》和赋相比较只是在音节上略有改变,便称为经,可以吗?屈原作《离骚经》,是变风、变雅的发展,虽与日月竞放光彩也是应该的,难道可以因其文体与赋相近似而说它是雕虫小技吗?如果贾谊能见到孔子,他的学行可以超过“升堂”而达到“入室”的境地:扬雄竟然因贾谊作过赋便鄙视他,甚至把他同司马相如一样看待。扬雄见识浅陋像这类的例子很多,这一点只可与明白事理的人谈谈,很难同一般人讲清楚的,这里因论述文章偶然说到
这个问题。
欧阳修说:“好的文章如纯金美玉,市上价钱是有规定的,不是人们靠口说就能定出它的贵贱。”我的话很拉杂,对你哪能有益处,非常惭愧恐惧。
你要我为惠力寺法雨堂写“法雨”两字,我本不善于写大字,勉强写毕竟写不好,加之船上地点狭窄不好写,故未能照你的嘱咐办理。然而我正好要经过临江,当往游惠力寺。或许惠力寺的僧人想让我写点什么,(我)一定写上几句题留院中,以安慰你思亲的心意。今天到达峡山寺,稍作停留就离去。彼此相距越来越远,千万希望你随时爱护自己的身体。
李觉,字仲明,本京兆长安人。太平兴国五年举九经,起家将作监丞、通判建州,秩满,州人借留,有诏褒之,就迁左赞善大夫、知泗州,转秘书丞。太宗以孔颖达《五经正义》诏孔维与觉等校定。王师征燕、蓟,命觉部京东诸州刍粮赴幽州。维荐觉有学,迁《礼记》博士,赐绯鱼。 ....
雍熙三年,与右补阙李若拙同使交州,黎桓谓曰:“此土山川之险,中朝人乍历之,岂不倦乎?”觉曰:“国家提封万里,列郡四百,地有平易,亦有险固,此一方何足云哉!”桓默然色沮。使还,久之,迁国子博士。
端拱元年春,初令学官讲说,觉首预焉。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觉曰:“陛下六龙在御,臣何敢辄升高坐。”上因降辇,令有司张帟幕,设别坐,诏觉讲《周易》之《泰卦》,从臣皆列坐。觉因述天地感通、君臣相应之旨,上甚悦,特赐帛百匹。
俄献时务策,上颇嘉奖。是冬,以本官直史馆。右正言王禹偁上言:“觉但能通经,不当辄居史职。”觉仿韩愈《毛颍传》作《竹颍传》以献,太宗嘉之,故寝禹偁之奏。淳化初,上以经书板本有田敏辄删去者数字,命觉与孔维详定。二年,详校《春秋正义》成,改水部员外郎、判国子监。四年,迁司门员外郎,被病。假满,诏不绝奉,卒。 ...
觉累上书言时务,述养马、漕运、屯田三事,太宗嘉其详备,令送史馆。觉性强毅而聪敏,尝与秘阁校理吴淑等同考试开封府秋赋举人,语及算雉兔首足法,觉曰:“此颇..繁,吾能易之。”及成,果精简。淑意其宿制,即试以别法,皆能立就,坐中皆叹伏。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B.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C.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D.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记》:据传成书于西汉,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是儒、释、道思想的资料汇编。
B.绯鱼:指绯衣与鱼符袋,旧时朝官的服饰。唐制,五品以上佩鱼符袋。宋代因袭之。
C.国子监: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D.秋赋:也称秋贡、秋荐,唐宋时州府向朝廷荐举会试人员的选拔考试。因于秋季举行,故有此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觉关心时局,聪慧机敏。他对当时的一些政务有很好的论述,得到太宗认可;在计算方法上也有独到见解。
B.李觉仕途顺畅,颇受赏识。皇上对他所献策略以及所作《竹颖传》大加赞赏,王禹偁也大力举荐他。
C.李觉学问精深,政绩卓越。他明晓《九经》,参与孔颖达《五经正义》校定;担任将作监丞、建州通判,受到朝廷褒扬。
D.李觉涉远为官,不畏艰苦。与李若拙出使交州时,别人认为前往此地辛苦劳累,
他却认为不足挂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献时务策,上颇嘉奖。是冬,以本宫直史馆。
(2)觉累上书言时务,述养马、漕运、屯田三事,太宗嘉其详备,令送史馆。
【答案】1.A
2.A
3.B
4.(1)不久李觉进献论时务的对策,皇上对他十分嘉奖。这年冬天,凭主管官员的身份在史馆当值。
(2)李觉多次上书谈论时务,阐述养马、漕运、屯田三件大事,宋太宗赞许他写得详细齐备,让人把奏章送交史馆。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宋太宗驾临国子监拜谒文宣王结束,登上辇轿要从西门出去,回头看见有人在座位上讲学,左右侍臣说李觉正在聚集门徒讲授经书,皇上就召来李觉,让他对着皇上讲
学。
文中的“毕”是“结束”的意思,承接前文的“谒文宣王”,语意完整,应该在其后断句,据此排除B、C。
文中“左右”指身边的侍臣,作“言”的主语,后面不可断开,据此排除D。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A.“是儒、释、道思想的资料汇编”错,《礼记》是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王禹偁也大力举荐他”错,原文为“不当辄居史职”,王禹偁奏言,李觉不应该居史职,而非大力举荐他。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俄”,“不久”;“颇”,“十分”;“以”,“凭……身份”;“直”,“当值”。
(2)“累”,“多次”;“嘉”,“赞许”;“令送史馆”,省略句,应该是“令(以之)送史馆”“让人把奏章送交史馆”。
参考译文:
李觉,字仲明,本是京兆长安人。太平兴国五年因通晓《九经》被举荐,开始做官担任将作监丞、建州通判,任期将满,建州百姓请求让他留下,皇上下诏书褒奖他,晋升做左赞善大夫,掌管泗州,转任秘书丞。宋太宗拿孔颖达的《五经正义》下令让孔维和李觉校定。朝廷的军队出征燕、蓟,命令李觉布置将京东各州粮草运往幽州。孔维推荐李觉,认为他有学问,李觉升迁为《礼记》博士,赏赐绯袍鱼袋(五品官职)。
雍熙三年,和右补阙李若拙一同出使交州,黎桓对他说:“这地方山川艰险,中原的人忽然到这里,难道不疲倦吗?”李觉说:“我们的国家疆土有万里之广,郡县有四百个,土地有平坦的,也有险峻的,这样的地方哪里值得说呀!”黎桓不说话,神色沮丧。李觉出使回来,很久之后晋升为国子博士。
端拱元年春天,刚让学官讲学,李觉首先参与。宋太宗驾临国子监拜谒文宣王结束,登上辇轿要从西门出去,回头看见有人在座位上讲学,左右侍臣说李觉正在聚集门徒讲授经书,皇上就召来李觉,让他对着皇上讲学。李觉说:“您高高在上,我怎么敢就登上讲说之位呢。”皇上于是下了辇车,让官吏张设帐幕,另外设置座位,令李觉讲解《周易》中的《泰卦》,随从的大臣都依次而坐。李觉于是讲述天地感应相通、君臣相合的要旨,皇上非常高兴,特意赏赐他百匹布帛。
不久李觉进献论时务的对策,皇上对他十分嘉奖。这年冬天,凭主管官员的身份在史馆当值。右正言王禹偁进言说:“李觉只是能通晓经书,不应当就这样担任史官职务。”
李觉模仿韩愈的《毛颖传》写了一篇《竹颖传》来献给皇上,宋太宗赞许他,因此搁置了王禹偁的奏章。淳化初年,皇上因为经书的版本被田敏擅自删去了许多字,任命李觉和孔维详细校定。淳化二年,详细校定的《春秋正义》完成了,改任水部员外郎、做国子监判官。淳化四年,升任司门员外郎,遭受疾病。请假期满,皇上下诏不断绝他的俸禄,直到去世。
李觉多次上书谈论时务,阐述养马、漕运、屯田三件大事,宋太宗赞许他写得详细齐备,让人把奏章送交史馆。李觉的性格刚强坚毅、聪慧敏锐,曾经和秘阁校理吴淑等人一同考开封府的秋赋举人,谈及雉兔首足的计算方法,李觉说:“这个方法太繁琐,我能使计算变得简易。”等到完成,果然精巧简便了。吴淑怀疑(猜测)他是预先做好的,就用其他的方法来测试他,他都能够立即完成,在座的人都赞叹佩服。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十三年,高昌王麴文泰多遏绝西域朝贡,伊吾先臣西突厥,既而内属,文泰与西突厥共击之。上下书切责,征其大臣阿史那矩,欲与议事。文泰不遣,遣其长史麴雍来谢罪。颉利之亡也,中国人在突厥者奔高昌,诏文泰归之,文泰蔽匿不遣。又与西突厥共击....破焉耆,焉者诉之。上遣虞部郎中李道裕往问状,且谓其使者曰:“高昌数年以来,朝贡脱略,无藩臣礼,所置官号,皆准天朝。我使者至彼,文泰语之云‘鹰飞于天,雉伏于蒿,猫游于堂,各得其所,岂不能自生邪’;又遣使谓薛延陁云‘既为可汗,则与天子匹敌,何为拜其使者’。事人无礼,又间邻国为恶,不诛,善何以劝?”三月,薛延吃可汗谴使上言,请发所部为军导以击高昌。
上犹冀高昌王文泰悔过,复下玺书,征之入朝,文泰竟称疾不至。十二月壬申,遣吏.部尚书候君集等将兵击之。十四年八月,高昌王文泰闻唐兵起,谓其国人曰:“唐去我七.
千里沙碛居其二千里安能致大军乎往吾入朝见城邑萧条今来伐我发兵多则粮运不给三万以下吾力能制之若顿兵城下,不过二十日,食尽必走,何足忧也。”及闻唐兵临碛口,忧惧不知所为,发疾卒。子智盛立。
军至柳谷,洞者言文泰刻日将葬,国人咸集于彼,诸将请袭之。侯君集曰:“天子以高昌无礼,故使吾讨之。今袭人于墟墓之间,非问罪之师也。”力主不可,命鼓行而进,诸将韪其言,益高其义。至田城,谕之,不下,诘朝攻之,及午而克。以中郎将辛獠儿为前锋,夜趋其都城,高昌逆战而败。
智盛致书于君集曰:“得罪于天子者,先王也。天罚所加,身已物故。智盛袭位未几,惟尚书怜察。”君集报曰:“苟能悔过,当束手军门。”智盛犹不出,君集命填堑攻之,飞石雨下。又为巢车,高十丈,俯瞰城中,有行人及飞石所中,皆唱言之。智盛穷蹙,八月癸酉,开门出降。 ..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第二十八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去我七千里/沙碛居其二千里/安能致大军乎/往吾入朝/见城邑萧条/今来伐我/发兵多则粮运不给/三万以下/吾力能制之/
B.唐去我七千里沙碛/居其二千里/安能致大军乎往/吾入朝见/城邑萧条/今来伐我/发兵多则粮运不给/三万以下/吾力能制之/
C.唐去我七千里沙碛/居其二千里/安能致大军乎往/吾入朝/见城邑萧条/今来伐我/
发兵多则粮运不给/三万以下/吾力能制之/
D.唐去我七千里/沙碛居其二千里/安能致大军乎/往吾入朝见/城邑萧条/今来伐我/发兵多则粮运不给/三万以下/吾力能制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指我国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华夏族所建立的政权;在文中可视为特指唐朝,中国人则指唐朝人。
B.突厥,是古代活跃于蒙古高原和中亚地区的民族集团统称,同匈奴、鲜卑等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游牧民族。
C.吏部,三省六部制中的六部之一,主管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俸饷等;班列次序在其他各部之上。
D.癸酉,文中指“癸酉日”,采用的是干支纪日法。古人将天干与地支按固定顺序组合,既可纪日,也可纪年、纪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昌王对唐太宗的诏书充耳不闻,不派太宗征召的大臣阿史那矩入朝议事,反而派长史麴雍入朝谢罪。
B.高昌王不向唐朝进贡,不行藩臣之礼,离间唐与薛延随、焉耆、伊吾等国的关系,表现得无礼至极。
C.高昌王起初认为,受地理条件限制,唐军不足为惧;唐军抵达后,他又担忧恐惧,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D.智盛继位后,写信给侯君集,请求谅解;但在侯君集给他机会后,他仍选择闭门不出,进行消极抵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昌王麴文泰多遏绝西域朝贡,伊吾先臣西突厥,既而内属,文泰与西突厥共击之。
(2)力主不可,命鼓行而进。诸将韪其言,益高其义。
5.大唐“仁义之师”美名传天下,请结合文本简述具体表现。
【答案】1.A
2.C
3.B
4.(1)高昌王麴文泰多次阻止西域各国入朝进贡,伊吾早先向西突厥称臣,不久又归附唐朝,麴文泰联合西突厥共同进攻伊吾。
(2)(侯君集)竭力主张不能这样做,下令击鼓行军。诸位将领赞同他的观点,更加尊崇他的德行。
5.(1)在薛延陁可汗主动请击高昌的情况下,太宗仍希望高昌王麴文泰能够悔过,又下诏书,征召他入朝。
(2)唐军没有在文泰的墓地偷袭,唐军击鼓进军。
(3)到达田城,先告之以利害,对方没有投降,才在第二天发动进攻。
(4)唐朝将领给高昌王智盛改过的机会。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唐朝距离我们七千里,沙漠就有二千里,大军怎么能够到达呢?以前我去唐朝,看见城邑很萧条。如今唐朝派兵来讨伐我们,发兵多则粮草供给不上,三万兵力以下,我们的兵力足够能制胜于他。
“居其二千里”的主语是“沙碛”,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BC;
“城邑萧条”是“见”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D。
故选A。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吏部,……主管官吏的……俸饷等”错误,“俸饷”不是吏部掌管,是由户部掌管。
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B.“离间唐与薛延随、焉耆、伊吾等国的关系”错误。由原文“且谓其使者曰:‘高昌数年以来,朝贡脱略,无藩臣礼,所置官号,皆准天朝。……事人无礼,又间邻国为恶,不诛,善何以劝”句意为,并且对高昌使者说:“高昌这几年以来,不向我大唐进献贡品,不行藩臣之礼,所设置的官职称号,都和我大唐相同……(麴文泰)侍奉别人如此无礼,又离间周围的邻国作恶,不杀掉他,怎么能劝别人为善?”由此可知,原文说的是“离间周围的邻国作恶”,而不是“离间唐与薛延随、焉耆、伊吾等国的关系”。
故选B。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赋分点:“遏绝”,阻止;“臣”,向……称臣;“内属”,归附唐朝。
(2)赋分点:“鼓行”,击鼓行军;“韪”,赞同;“高”,尊崇,推崇。
5.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原文“三月,薛延吃可汗谴使上言,请发所部为军导以击高昌。上犹冀高昌王文泰悔过,复下玺书,征之入朝,文泰竟称疾不至”,句意为:三月,薛延陁可汗派遣使臣向太宗上言,请求派遣他的军队作为向导进攻高昌。太宗仍希望高昌王麹文泰能够悔过,又下玺书,征召他入朝,麴文泰竟然称病不来。由此可知,在薛延陁可汗主动请击高昌的情况下,太宗仍希望高昌王麴文泰能够悔过,又下诏书,征召他入朝。
原文“军至柳谷,洞者言文泰刻日将葬,国人咸集于彼,诸将请袭之。侯君集曰:‘天子以高昌无礼,故使吾讨之。今袭人于墟墓之间,非问罪之师也。’力主不可,命鼓行而进,诸将韪其言,益高其义”,句意为:军到达柳谷,侦查员来报告说麴文泰当日将安葬,国内的人都集中在那里,各位将领请求袭击。侯君集说:“大唐天子认为高昌王怠慢无礼,所以才派我们征讨他,如今我们在文泰的墓地偷袭他们,不是兴师问罪之师干的事情。”竭力主张不能这样做,下令击鼓行军。诸位将领赞同他的观点,更加尊崇他的德行。由此可知,唐军没有在文泰的墓地偷袭,唐军击鼓进军。
原文“至田城,谕之,不下,诘朝攻之,及午而克。以中郎将辛獠儿为前锋,夜趋其都城,高昌逆战而败”,句意为:到达田城,向城中告知利害,他们不投降,便于第二天清晨发动攻城,到午间,城池被攻破,又以中郎将辛獠儿为前锋夜晚赶往高昌的都城,高昌人出兵迎战被打败。由此可知,到达田城,先告之以利害,对方没有投降,才在第二天发动进攻。
由原文“君集报曰:‘苟能悔过,当束手军门’”,句意为:侯君集回信对他说:“如果你真的改过,应当束缚双手到军门来”。由此可知,唐朝将领给高昌王智盛改过的机会。
参考译文:
贞观十三年,高昌王麴文泰多次阻止西域各国入朝进贡,伊吾早先向西突厥称臣,不久又归附唐朝,麴文泰联合西突厥共同进攻伊吾。唐太宗给他下诏书严厉斥责,又征召他的大臣阿史那矩,想和他商议此事。麴文泰不让阿史那矩入朝,派他的长史麴雍来谢罪。颉利可汗被打败灭亡时,在突厥的中原人有的逃奔到高昌,太宗下诏让麴文泰放他们回到唐朝,麴文泰把他们隐藏起来不放。这次又和西突厥共同进攻焉耆,焉耆向唐朝上诉此事,太宗派遣虞部郎中李道裕前往询问情况,并且对高昌使者说:“高昌这几年以来,不向我大唐进献贡品,不行藩臣之礼,所设置的官职称号,都和我大唐相同。我们的使者到你们那里,麴文泰对使者说:‘鹰飞翔在天空,野鸡伏在草丛中,猫游戏于庭堂,各得其所,难道还有自己不能生存的吗?’又派使者对薛延陁说:‘你既身为可汗,就应该和大唐天子相匹敌,为什么要拜他的使者?’(麴文泰)侍奉别人如此无礼,又离间周围的邻国作恶,不杀掉他,怎么能劝别人为善?”三月,薛延陁可汗派遣使臣向太宗上言,请求派遣他的军队作为向导进攻高昌。
太宗仍希望高昌王麹文泰能够悔过,又下玺书,征召他入朝,麴文泰竟然称病不来。贞观十三年十二月壬申,太宗派遣吏部尚书侯君集等领兵进攻高昌。贞观十四年八月,高昌王麴文泰听说唐朝发兵讨伐他,对他的国人说:“唐朝距离我们七千里,沙漠就有二千里,大军怎么能够到达呢?以前我去唐朝,看见城邑都很萧条。如今唐朝派兵来讨伐我们,发兵多粮草就会供给不上,三万兵力以下,我们的兵力足够能制胜于他。如果他们把军队停留在城下,用不了二十天,粮食吃完了必须撤退,然后我们就可追上去俘虏他们,
有什么可忧虑的。”等到听说唐军已临近碛口,他又忧愁恐惧不知如何是好,最后得病死去,他的儿子智盛继承王位。
唐军到达柳谷,侦查员来报告说麴文泰当日将安葬,国内的人都集中在那里,各位将领请求袭击。侯君集说:“大唐天子认为高昌王怠慢无礼,所以才派我们征讨他,如今我们在文泰的墓地偷袭他们,不是兴师问罪之师干的事情。”竭力主张不能这样做,下令击鼓行军。诸位将领赞同他的观点,更加尊崇他的德行。到达田城,向城中告知利害,他们不投降,便于第二天清晨发动攻城,到午间,城池被攻破,又以中郎将辛獠儿为前锋夜晚赶往高昌的都城,高昌人出兵迎战被打败。
智盛送信给侯君集说:“得罪大唐天子的是先王,由于上天的惩罚,他已经故去,智盛刚继承王位不久,希望尚书您可怜明察。”侯君集回信对他说:“如果你真的改过,应当束缚双手到军门来。”智盛还是不出来,侯君集命令填沟攻城,城上飞石像下雨一般。唐军又制作巢车,高十丈,可以俯瞰城里,只要有行人出来或被飞石打中,都高声报告。智盛窘困无奈,于八月初八打开城门投降。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行逢,朗州武陵人。少无赖,不事产业。尝犯法配隶镇兵,以骁勇累迁裨校。朗州众乱,推衙将刘言为留后,言以行逢为都指挥使。行逢以众情表于璟,请授言节钺,璟不从。召言入金陵,言惧,遣副使王进逵、行军何景真与行逢帅舟师袭破潭州,行逢等据其城。言遣使上言周祖长沙兵乱,焚烧公府,请移治朗州。周祖即以言为朗帅,王进逵为潭帅,行逢为潭州行军司马、领集州刺史。未几,进逵寇朗州,害刘言。周祖即以进逵为朗...州节度,以行逢领鄂州节度、知潭州军府事。
显德中,世宗将用师淮甸,诏朗州王进逵出师入鄂州界,进逵遣裨将潘叔嗣领兵五千为先锋行及鄂州界叔嗣及回戈袭进逵进逵闻之倍道先入武陵。叔嗣攻其城,进逵败走,为叔嗣所杀,迎行逢为节度。行逢至,即斩叔嗣以徇。世宗乃授行逢郎州大都督、武平军节度、制置武安静江等州军事兼侍中,尽有湖南之地。
行逢在镇,尽心为治,辟署官属,必取廉介之士。有女婿求补吏,不许,返给以耒耜,语之曰:“吏所以治民也,汝才不能任职,岂敢私汝以禄邪?姑归垦田以自活。”其公正多此类。条教简约,民皆悦之。然性多猜忌,左右少有忤意者必置于法,麾下之人重足累息。有何景山者,为王进逵记室,常狎侮行逢。及行逢为帅,署景山益阳令,数月,缚投于江。又馆驿巡官邓洵美与翰林学士李昉同年进士,会昉使行逢,召至传舍,与话终日。行逢疑其泄己阴事,黜为易俗场官,潜遣杀之,由是士流不附。
妻潘氏,行逢为帅,不为屈,不入府署,躬率奴仆耕织以自给,赋调必先期输送。行逢止之,不从,曰:“税,官物也,若主帅自免其家,何以率下?”
建隆三年十月,行逢卒,追封汝南郡王。 ...
(选自《宋史·周行逢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进逵遣裨将潘叔嗣领兵/五千为先锋/行及鄂州界/叔嗣乃回戈袭进逵/进逵闻之倍道/先入武陵
B.进逵遣裨将潘叔嗣/领兵五千为先锋/行及鄂州界/叔嗣乃回戈袭进逵/进逵闻
之/倍道先入武陵
C.进逵遣/裨将潘叔嗣领兵五千为先锋/行及鄂州界/叔嗣乃回戈袭进逵/进逵闻之/倍道先入武陵
D.进逵遣裨将潘叔嗣领兵五千为先锋/行及鄂州界/叔嗣乃回戈袭进逵/进逵闻之/倍道先入武陵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领,兼任。一般是本职之外兼任较低官职。
B.刺史,“刺”为“检核问事”之意,“史”为“御史”之意;秦时中央设置,目的是监察百官,维护皇权,澄清吏治。文中即此意。
C.建隆,宋太祖赵匡胤的年号,古代用帝王年号来纪年,是纪年法的一种。
D.卒,死亡。古代一般指大夫死亡,后来成为死亡的代称。
3.下列对原文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行逢少年品行不端,不务正业。他年少时游手好闲,不愿从事生产,曾因犯法而被充入镇兵营。
B.周行逢骁勇善战,屡次升迁。他协助攻破潭州并占据潭州城,后又掌管朗州,从一员镇兵逐步升迁到湖南主政。
C.周行逢主政富有个性,深得民心。他主政时期,招收属官,一定要品行廉洁正直之士;施政法律条文简约,百姓都觉得很好。
D.周行逢为人性格多疑,心狠手辣。因何景山曾经轻视侮慢过自己,就把何景山沉江;仅仅是怀疑李昉泄露自己的私事,就对李昉痛下杀手。
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吏所以治民也,汝才不能任职,岂敢私汝以禄邪?
(2)会昉使行逢,召至传舍,与话终日。
5.结合文意分析周行逢妻子潘氏的性格特点。
【答案】1.D
2.B
3.D
4.(1)官员是用来管理百姓的,你的才能不足以担任官职,我哪里敢因偏爱你授给你官职呢?
(2)恰逢李昉出使到周行逢处,叫邓洵美到自己的住处,与邓洵美说了一整天话。
5.①刚强。周行逢当了大官,潘氏却不屈从周行逢。②勤劳俭朴。不进入周行逢官
衙居住,仍然带领奴仆耕织养活自己。③深明大义、率先垂范。每年应交的赋税,一定早早的交上去,不因为自己的身份就拖交或不交(意近即可)。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王进逵派遣部将潘叔嗣带兵五千作为先锋。潘叔嗣行军到鄂州地界,回军袭击王进逵,王进逵听到这个消息,快速赶路进入武陵。
“遣”是“派遣”之意,后面要跟宾语句子结构才完整,据此排除C。
“先入武陵”是“倍道”的目的,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
“潘叔嗣”作“领兵五千”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B。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B.“文中即此意”错,文中“刺史”实为地方行政长官。没有监察百官,维护皇权,澄清吏治的职责。
故选B。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仅仅是怀疑李昉泄露自己的私事,就对李昉痛下杀手”错。根据原文“又馆驿巡官邓洵美与翰林学士李昉同年进士,会昉使行逢,召至传舍,与话终日。行逢疑其泄己阴事,黜为易俗场官,潜遣杀之”,意思是:馆驿巡官邓洵美与翰林学士李昉是同一年的进士,恰逢李昉出使周行逢处,就叫邓洵美到他住的地方,和邓洵美说了一整天的话。周行逢怀疑邓洵美向李昉泄露了自己的隐私,将邓洵美贬职为易俗场官,并暗中派人杀掉邓洵美。选项把人物“李昉”和“邓洵美”弄错,周行逢杀害的实际上是邓洵美。
故选D。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所以”,用来……的;“私”,偏爱;“禄”,动词,给予俸禄,指授予官职;“吏所以治民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2)“会”,恰逢;“召至传舍”,省略句,“召(之)至传舍”;“传舍”,泛指古时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终日”,整天。
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根据“行逢为帅,不为屈”,虽然周行逢担任主帅,但他的妻子潘氏,不肯屈从周行逢,可见其刚强。
根据“不入府署,躬率奴仆耕织以自给”,不愿进入周行逢的官邸生活,自己带着仆人耕地织布养活自己,可见其勤劳俭朴。
根据“赋调必先期输送。行逢止之,不从,曰:‘税,官物也,若主帅自免其家,何以率下?’”,该缴纳赋税时一定在期限以前交上去。周行逢阻止她,她不听从,说:“赋税,是官府的,如果主帅自己免除自己家的赋税,拿什么作下属的榜样?”她每年早早的上交赋税,不因为自己的身份就拖交或不交,可见其深明大义、率先垂范。
参考译文:
周行逢,是朗州武陵人。年少时品行不端,不务正业。曾经因犯法被判进入镇兵营当差,因为作战勇敢多次升迁为裨校官。朗州发生叛乱,大家推举牙将刘言担任朗州留后,刘言任命周行逢为都指挥使。周行逢把朗州百姓的想法上奏给南唐皇帝李璟,请求授给刘言节钺(任命刘言为朗州主帅),李璟没有答应。李璟召刘言到都城金陵去,刘言害怕,派副将王进逵、行军何景真与周行逢率水师攻下潭州,周行逢占据了潭州城。刘言派使者上奏后周太祖,称长沙发生兵变,乱兵焚烧官府衙门,请求把自己的治所移到朗州。后周太祖就任命刘言为朗州主帅,王进逵为潭州主帅,周行逢为潭州行军司马、兼任集州刺史。没过多久,王进逵进犯朗州,杀害刘言。后周太祖就任命王进逵为朗州节度使,任命周行逢兼任鄂州节度使、掌管潭州军府事务。
后周显德年间,周世宗在淮河流域开展军事行动,下诏让王进逵进军鄂州,王进逵派遣部将潘叔嗣带兵五千作为先锋。潘叔嗣行军到鄂州地界,回军袭击王进逵,王进逵听到这个消息,快速赶路进入武陵。潘叔嗣进攻武陵城,王进逵作战失利,弃城逃走,为潘叔嗣所杀,潘叔嗣迎接周行逢做朗州节度使。周行逢到任,立即斩杀潘叔嗣示众。后周世宗于是授予周行逢朗州大都督、武平军节度使、掌管武安静江等州军事并兼任侍中之职,统领整个湖南之地。
周行逢镇守湖南期间,尽心尽力治理湖南,征召任命下属官员,一定选取廉洁正直的人。他的女婿请求补任官职,周行逢没有答应,反而给他女婿农具,他对女婿说:“官员是用来管理百姓的,你的才能不足以担任官职,我怎么敢因偏爱你而授予你官职呢?你暂且回去种田养活自己。”他的公正大多像这样。他施政法律条文简约,百姓都觉得好。但生性喜欢猜忌,身边的人稍微忤逆他一定被用律法惩处,他的部下(因此)战战兢兢。有一个叫何景山的人,是王进逵的记室(秘书),经常轻视侮慢周行逢。周行逢担任主帅后,就让何景山代理益阳县令,过了几个月,把何景山绑起来沉到江里去了。馆驿巡官邓洵美与翰林学士李昉是同一年的进士,恰逢李昉出使周行逢处,就叫邓洵美到他住的地方,和邓洵美说了一整天的话。周行逢怀疑邓洵美向李昉泄露了自己的隐私,将邓洵美贬职为易俗场官,并暗中派人杀掉邓洵美,因此士人不再依附周行逢。
妻子是潘氏,虽然周行逢担任主帅,但他的妻子潘氏,不肯屈从周行逢,不愿进入周行逢的官邸生活,自己带着仆人耕地织布养活自己,该缴纳赋税时一定在期限以前交上去。周行逢阻止她,她不听从,说:“赋税,是官府的,如果主帅自己免除自己家的赋税,拿什么作下属的榜样?”
建隆三年十月,周行逢去世,被朝廷追封为汝南郡王。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弘靖字元理,雅厚信直,少有令问,以荫为河南参军。裴延龄为德阳公主治第,欲徙弘靖先庙,上疏自言,德宗异之,擢监察御史。元和中,拜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吴少阳死,其子元济擅总留务,宪宗欲诛之。弘靖请先遗使者吊赠,待不恭,乃加兵,诏可。武元衡遇害,贼未得,王承宗邸厮卒张晏被告,弘靖疑御史傅致晏罪,言之帝,不听,遂诛晏,并讨承宗。弘靖曰:“戎事并兴,鲜有济,不如悉力淮西,已平,乃治河朔。”议再迕,诏伐承宗。弘靖自以谏不听,思自效,请身讨贼。既王师无功,帝忆曩言,下诏褒美。弘靖亦遣使间道喻承宗,承宗款附。召徙节宣武,宣武承韩弘虐政,代以宽简,民便安之。长庆初,刘总举所部内属,请弘靖为代。始入幽州,旬一决事委成于参佐韦雍官属轻侻酣肆夜归烛火满街前后呼噪弘靖诟责曰天下无事而辈挽两石弓不如识一丁字军中以气自任衔之诏以钱百万缗赉将士,弘靖取二十万市府杂费,有怨言。会雍欲鞭小将,蓟人未尝受笞辱,不伏。是夕军乱,囚弘靖蓟门馆,执雍等杀之。判官张澈始就..职,得不杀,与弘靖同被囚。会诏使至,澈谓弘靖曰:“公无负此土人,今天子使至,可因见众辩,幸得脱归。”即推门求出。众畏其谋,欲迁别馆。数日,吏卒稍自悔,诣馆谢弘靖,愿革心事之,三请,不对。诏朱克融主留后,贬弘靖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明年,..出幽州,稍迁太子少师。简默自处,家聚书画,侔秘府。先第在东都思顺里,历五世无所增葺,时号“三相张家”云。卒,年六十五,赠太子太保。
(节选自《新唐书·张弘靖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旬一决事/委成于参佐韦雍/官属轻侻酣肆/夜归/烛火满街/前后呼噪/弘靖诟责曰/天下无事/而辈挽两石弓/不如识一丁字/军中以气自任/衔之/
B.旬一决事/委成于参佐韦雍/官属轻侻/酣肆夜归/烛火满街/前后呼噪/弘靖诟责曰/天下无事而辈/挽两石弓/不如识一丁字/军中以气自任/衔之/
C.旬一决事/委成于参佐韦雍/官属轻侻/酣肆夜归/烛火满街/前后呼噪/弘靖诟责曰/天下无事/而辈挽两石弓/不如识一丁字/军中以气自/任衔之/
D.旬一决事/委成于参佐韦雍/官属轻侻酣肆/夜归/烛火满街/前后呼噪弘靖/诟责曰/天下无事而辈/挽两石弓/不如识一丁字/军中以气自/任衔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擢,提拔官职。除此之外还有“升”“迁”“陟”“拜”均指升职。“左迁”指贬职。
B.元和,是唐宪宗李纯的年号,他在位期间唐朝出现短暂的统一,史称“元和中兴”。
C.判官,封建社会时期官名,始于隋朝,至唐,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均置判官。
D.东都,文中指的是洛阳。唐高宗李治颁布诏书《建东都诏》,于是建东都洛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宪宗想要诛杀吴元济,张弘靖上奏请求先派使者吊唁赠送财物,等到他不恭顺时再使用武力,皇帝下诏同意。
B.王承宗唆使府上的家兵张晏刺杀武元衡,后被人举报,张晏被朝廷抓获,宪宗皇帝非常气愤,下令诛杀张晏。
C.朝廷征调张弘靖管理宣武,他一改前任韩弘暴虐统治,代之以宽缓简约的管理方式,使百姓生活便利安定。
D.张弘靖简约沉静,祖宅被当时人称为“三相张家”,家中收集的书画数量很多,甚至可以与宫廷中书画相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夕军乱,囚弘靖蓟门馆,执雍等杀之。
(2)数日,吏卒稍自悔,诣馆谢弘靖,愿革心事之,三请,不对。
【答案】1.A
2.A
3.B
4.(1)这天夜晚军中发生叛乱,将张弘靖囚禁在蓟门馆,拘捕韦雍等人并把他们杀了。
(2)几天后,官兵们渐渐后悔自己的做法,到馆中向张弘靖谢罪,愿意改正错误思想侍奉他,他们多次请求,张弘靖不回答。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他十天处理一次政事,把政务交给参佐韦雍责成处理。主官的僚属轻佻狂放,恣意放肆,夜晚回来,火把遍街都是,前后大声喧闹,张弘靖斥责士卒说:“天下太平无事,你们拉开两石的弓,不如认识一个丁字。”军中士卒任气自负,对他怀恨在心。
“轻侻酣肆”是并列短语,中间不应断开;“夜归”指夜晚归来,时间状语加谓语,应单独断开,排除BC。
“弘靖”做“诟责”的主语,应在其前断开,排除D。
故选A。
2.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迁”……‘拜’均指升职”错误。“迁”,调动官职,有升迁、平调、贬职不同的含义,“拜”指授予官职。
故选A。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原文内容的能力。
B.“王承宗唆使府上的家兵张晏刺杀武元衡,后被人举报”曲解文意。根据原文“王承宗邸厮卒张晏被告,弘靖疑御史傅致晏罪,言之帝,不听,遂诛晏,并讨承宗”可见,张弘靖认为可能是御史罗织罪名,并不能确认是王承宗唆使张晏去刺杀的。
故选B。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是夕”,这天夜晚;“囚”,囚禁;“执”,拘捕。
(2)“稍”,渐渐;“谢”,谢罪;“革心”,改正错误的思想;“三”,多次;“对”,回答。
参考译文:
张弘靖,字元理,纯正宽厚忠信耿直,年轻时有美好名声,因祖上功劳任河南参军。裴延龄给德阳公主修建大宅子,想要迁移张弘靖祭祖的庙宇,张弘靖呈上奏章自陈情况,德宗认为他与众不同,升任他为监察御史。元和年间,授官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吴少阳死去,他的儿子吴元济擅自继续统管政务,宪宗想要诛杀他。张弘靖请求先派遣使者吊唁赠送财物,等到他不恭顺时,才出兵讨伐,皇帝下诏同意了。武元衡遇害,
凶手未能抓获,王承宗府中家兵张晏被人举报,张弘靖怀疑御史罗织罪名使张晏获罪,对皇帝说这件事,皇帝没有听取,就杀了张晏,兵分两路同时讨伐王承宗。张弘请说:“战事同时兴起,很少有成功的,不如全力向淮西进攻,已经平定后,才治理河朔。”奏议第二次违背帝意,皇帝下诏讨伐王承宗。张弘靖因为自己进谏不被接受,想要为国效力,请求亲自讨伐敌人。后来朝廷的军队没能获胜,皇帝回忆张弘靖先前的建议,下诏书赞美他。张弘靖也派遣使者暗中从小路去劝说王承宗,王承宗诚心归附。皇帝征召调任张弘靖管理宣武,宣武受到韩弘的暴虐统治,张弘靖用宽缓简约的政务来替代,民众感到便利安定。长庆初年,刘总带着他的部下归顺朝廷,请求让张弘靖替代自己管理。张弘靖开始进入幽州,他十天处理一次政事,把政务交给参佐韦雍责成处理。主官的僚属轻佻狂放,恣意放肆,夜晚回来,火把遍街都是,前后大声喧闹,张弘靖斥责士卒说:“天下太平无事,你们拉开两石的弓,不如认识一个丁字。”军中士卒任气自负,对他怀恨在心。皇帝下诏用一百万钱赏赐将士,张弘靖拿二十万充作军府杂用,将士有怨言。正值韦雍想要鞭打小将,蓟人不曾经受过鞭打的侮辱,不服。这天夜晚军中发生叛乱,将张弘靖囚禁在蓟门馆,拘捕韦雍等人并把他们杀了。判官张澈刚任职,得以不被杀,与张弘靖一同被囚禁。正值皇帝派的特使到来,张澈对张弘靖说:“您没有辜负这些当地人,如今天子的使者到了,可以趁机去见众兵辩解,或许侥幸能够脱身回去。”张弘靖就推门请求出去。众兵害怕他有图谋,想要把他迁往别馆。几天后,官兵们渐渐后悔自己的做法,到馆中向张弘靖谢罪,愿意改正错误思想侍奉他,他们多次请求,张弘靖不回答。皇帝下诏让朱克融主持留后事务,贬张弘靖为太子宾客,分管东都洛阳。第二年,张弘靖外调幽州,不久升任太子少师。简静沉默,约束自我,他家中收集的书画与宫廷中收藏的相等。祖先的宅子在洛阳思顺里,历经五代没有扩建修葺,被当时人称为“三相张家”。去世,终年六十五岁,追赠太子太保。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庆历)三年五月,范仲淹以吕夷简执政,进用多出其门,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他日论建都之事,仲淹进曰:“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当渐广储蓄,缮宫室。”帝以问夷筒,夷简对曰:“仲淹迂阔,务名无实。”仲淹闻之乃为四论以献大抵讥切时弊夷简诉仲淹越职言事离间君臣引用朋党。仲淹对益切,由是落职,知饶州。
四年十二月,地震,直史馆叶清臣因上言:“顷范仲淹、余靖以言事被黜,天下之人咋舌,不敢议朝政者二年。愿陛下深自咎责,许延忠直敢言之士。”书奏数日,仲淹等皆得近徙。
冬十月丙寅,诏戒百官朋党。范仲淹既徙润州,谗者恐仲淹复用,遽诬以事。语入,..帝怒,亟命置之岭南。中外论荐仲淹者众,帝曰:“向贬仲淹,为其密请建立皇太弟,非但诋毁大臣也。今称荐者如是,似涉朋党,乃下诏戒之。”程琳为帝开说,帝意颇解。李若谷亦言:“近世俗薄,专以朋党污善良。盖君子小人各有类,今概以朋党名之,恐正人无以自立。”帝纳之。
康定元年春正月丙辰朔,日食。富弼上言应天变莫若通下情,帝然之。于是尽除越职.言事之禁,诏中外臣庶,极言朝政阙失。
八月丁未,以范仲淹参知政事。仲淹曰:“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固辞不拜,愿与.韩琦出行边,命为陕西宣抚使。未行,复除参知政事。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语人曰:“上用我至矣,事有先后,久安之弊,非朝夕可革也。”帝再赐手诏。仲淹退而..上十事,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九庆历党议》)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仲淹闻之/乃为四论/以献大抵讥切时弊/夷简诉仲淹越职言事/离间君臣/引用朋党
B.仲淹闻之/乃为四论以献/大抵讥切时弊/夷简诉仲淹越职/言事离间/君臣引用朋党
C.仲淹闻之/乃为四论/以献大抵讥切时弊/夷简诉仲淹越职/言事离间/君臣引用朋党
D.仲淹闻之/乃为四论以献/大抵讥切时弊/夷简诉仲淹越职言事/离间君臣/引用朋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丙寅,干支纪日。我国古代历法,在天千和地支中各取一字依次组合纪年、月、日。
B.朔,农历每月初一。古人称农历每月的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月末为“晦”
C.拜,授予官职。文中“除”“命”也指授予官职,而“落职”“徙”“黜”指降职。
D.手诏,皇帝亲笔写的命令。后期帝王的手诏常由人代笔,手诏的珍贵性也有所降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夷简执政期间,大量选用亲信,范仲淹指出其不当之处,吕夷简有所不满,寻机在皇上面前中伤范仲淹,范仲淹最终被降职。
B.范仲淹受小人诬陷被发配到岭南,很多人为范仲淹求情,皇上认为这可能与朋党有关,在程琳和李若谷等人劝解下才没有追究
C.发生日食之后,富弼认为顺应上天的变化不如使下情畅通,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全部废除了越职言事的禁令并广开言路。
D.皇帝让范仲淹做参知政事,范仲淹两次推辞不受。皇帝多次向他询问政事,范仲淹上书言十事,全部被皇帝采纳并颁布。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君子小人各有类,今概以朋党名之,恐正人无以自立。
(2)上用我至矣,事有先后,久安之弊,非朝夕可革也。
【答案】1.D
2.C
3.D
4.(1)因为君子和小人各有所属,现在大多用朋党来称呼他们,恐怕正直的人无法立身。
(2)皇上非常重用我,不过做事情总有先后,长期积累的弊病,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消除的。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范仲淹听说后,于是写四篇论呈献(给皇上),大抵谴责当时的政务。吕夷简向皇帝说范仲淹越职言事,离间君臣关系,推荐任用自己的同党。
“以献”中的“以”表目的,与前面的“为四论”关系紧密,不能断开,排除AC;
“诉”的宾语是“仲淹越职言事”,而“君臣”作“离间”的宾语,应在“离间”前断开,排除B。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而‘落职’‘徙’‘黜’……指降职”错误。“徙”不指降职,指调任。表调任的词主要有:迁、徙、转、调等;表降职的词主要有:除、革、罢、免、黜、谪、削、废、退等。
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两次推辞不受”错。原文中说“未行,复除参知政事,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可见,第二次并未推辞;“全部被皇帝采纳并颁布”错,原文为“仲淹退而上十事,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可见全部采纳但未全部颁布,只是“宜著令者”被颁布。
故选D。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类”,类别,同类;“概”,大多;“名”,称呼;“正人”,正直的人;“无以”,没有用来……的,不能,无法。
(2)“用”,任用;“弊”,是名词,弊病;“革”,改变,消除。
参考译文:
(庆历)三年五月,范仲淹因为吕夷简执政,提拔使用的大多出自他的门下,呈上《百官图》,指着它的次序说:“像这样是按顺序升迁,像这样是不按顺序(升迁),像这样是公正,像这样是偏私,何况提拔或降格任用大臣。凡是越级的,不应该全部把这些事交给宰相。”吕夷简不高兴。后来,讨论建都的事情,范仲淹说:“洛阳险要坚固,而汴梁是四面受敌的地方,太平时期适合在汴京,如果有战事一定要在洛阳。应当逐渐扩大物资储备,修缮宫室。”皇帝问吕夷简,吕夷简说:“范仲淹不切实际,徒有虚名。”范仲淹听说后,于是写四篇论呈献(给皇上),大抵谴责当时的政务。吕夷简向皇帝说范仲淹越职言事,离间君臣关系,推荐任用自己的同党。仲淹奏对更加急切,因此免职,任饶州知府。
四年十二月,京城发生地震,直史馆叶清臣趁机上疏说:“不久前范仲淹、余靖因进谏议论政事而遭贬,天下人钳口结舌不敢议论朝政,将近两年。希望陛下能够深刻地反思自己,同意接纳忠直敢言的人士。”奏疏呈上几天后,范仲淹等人都得以调到京城附近。
这年冬天丙寅日,皇帝下诏警告百官结为朋党的事情。范仲淹被贬谪到润州后,进谗言的小人担心仲淹被重新起用,就用一些事情来诬陷他。事情传到皇帝那里,皇帝很生气,立刻派人把他派遣到岭南。朝内外推荐仲淹的人很多,皇帝说:“以前贬谪范仲淹,是因为他暗中请求建立皇太弟的事情,不仅仅是因为诋毁大臣,现在你们如此称赞和推荐他,怀疑涉及朋党之事,就下诏书警告他们吧!”程琳向皇帝开脱说情,皇帝的情绪才稍稍缓解些。李若谷也说:“现在人情冷漠,有人专门用朋党之事诬陷善良的人。因为君子和小人各有所属,现在大多用朋党来称呼他们,恐怕正直的人无法立身。”皇帝接受了他的建议。
康定元年春正月初一,发生了日食。富弼上书说顺应上天的变化不如使下情畅通,皇帝认为他说的很对。于是全部废除了越职言事的禁令,下诏朝廷内外的大臣和百姓,尽力上书指出朝政的得失。
八月丁未,让范仲淹做参知政事。范仲淹说:“执政怎能因为谏官的言论就做决定呢?”坚决推辞不肯就职。希望与韩琦去巡视边疆,被任命陕西宣抚使。还没有动身,又被授予参知政事的官职。皇帝正致力于使天下太平,多次向他问世事,范仲淹对别人说,“皇上非常重用我,不过做事情总有先后,长期积累的弊病,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消除的。”皇上再次赐给亲笔诏书,范仲淹退朝后给皇帝上奏十件事。皇上全部采纳他的意见,凡应该立为法令的,都用诏书统一颁布下去。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中郎将袁盎知..其贤,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且论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
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其后拜释之为廷尉。
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
足?”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
上尝召王生居廷中,三公九卿尽会立,王生曰“吾袜解”,顾谓张廷尉:“为我结..袜!”释之跪而结之。既已,人或谓王生曰:“独奈何廷辱张廷尉,使跪结袜?”王生曰:“吾老且贱,自度终无益于张廷尉。张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袜,欲以重之。”诸公闻之,贤王生而重张廷尉。张廷尉为淮南王相。久之,释之卒。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
B.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
C.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
D.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廷尉,古代官职名,秦始置,西汉沿置,掌管军事,为最高军事机构长官。
B.跸,本义是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本文指帝王出行的车驾。
C.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祭祀祖宗的处所,也用来作王室的代称。
D.三公,官名合称,周代为最高辅政大臣,西汉初年用来称丞相等高级官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释之富有才干,勇于进谏。袁盎知道他的才能,加以举荐;后来张释之进言秦汉之事,果然受到汉文帝的赏识。
B.张释之不惧权贵,刚直不阿。太子和梁王驾车入朝时违反了规定,张释之不顾太后对两人的赦免,坚决予以弹劾。
C.张释之铁面无私,坚守原则。对于冲撞皇帝案和玉环失窃案,张释之都没有逢迎皇帝的心意,而是坚持依法判处。
D.张释之恭谨谦抑,礼贤下士。王生在朝堂上故意让张释之给他系袜带,张释之丝毫不以为意,跪下身子帮他系上。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张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袜,欲以重之。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答案】1.C
2.A
3.B
4.(1)张廷尉现在是天下的名臣,我姑且故意侮辱他,让他跪着给我系袜带,是想以此来提高他的声望。
(2)慎重办理学校教育,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申诫他们,须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道路上走了。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这个人大逆不道,竟至于去盗窃先帝宗庙里的东西,我之所以把他交给你,是想让你判他个灭门,可是你却只按着法律条文判处,这不是我恭恭敬敬对待宗庙的意思。
“先帝庙器”是“盗”的宾语,所以在“乃盗”后不应断开,排除A;
“属”,同“嘱”,动词,“廷尉”指人,作“属”的宾语,所以在“吾属”后不能断开,排除D;
“吾属廷尉者”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宾结构,“欲致之族”的主语也是“吾”,所以在“者”后应该断开,排除B。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A.“掌管军事,为最高军事机构长官”错,廷尉,掌管刑狱,为最高司法机构长官。
故选A。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张释之不顾太后对两人的赦免,坚决予以弹劾”错,原文中是张释之弹劾在前,然后皇帝赦免了太子和梁王,太后派人传出皇上的命令。
故选B。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方今”,现在;“聊”,姑且,勉强;“以”,凭借,借助;“重”,抬高威望。
(2)“谨”,用作动词,慎重办理;“申”,申诫,告诫;“颁”,须发斑白。
参考译文:
廷尉张释之是堵阳县人,字季。侍候孝文帝,十年没被提升,名声也不为人所知。中郎将袁盎知道张释之的才干,于是就奏请文帝让张释之补个谒者的空缺。张释之在散朝之后,趁机上前向汉文帝进言一些有利国家、合乎时宜的事情,并且谈论了秦朝灭亡汉朝兴起的原因,一直谈了很久。文帝认为很好。
太子刘启和梁孝王刘武两兄弟同车入朝,在经过司马门时不下车,于是张释之追上去拦住了他们,不许他们进宫。随即给文帝上书弹劾太子和梁王犯了“不恭敬”的罪过。薄太后听说了这件事,孝文帝摘下帽子向太后认错说:“都怪我对儿子们管教不严。”于是薄太后就派人传出皇上的命令,赦免了太子和梁王,太子和梁王这才进了宫。这件事使文帝觉得张释之不寻常。这以后就提升他做了廷尉。
文帝外出路经中渭桥的时候,有一个人突然从桥底下跑出来,文帝拉车的马受了惊。文帝立刻派骑马侍卫过去逮捕了他,把他交给了张释之。张释之上奏依法量刑应给予的处罚,一个人违反了戒严令,应该处以罚款。文帝一听生气地说:“这个人惊了我的马,幸
亏我的马老实,要是碰上别的马,还不会翻车摔伤我吗?你居然只判处他罚款!”张释之说:“法令应该是您和天下人共同遵守的。按照法令理应这么判决,如果您一定要特别重判,那法令就不能取信于民了。现在您既然把他交给我这个廷尉,廷尉,是为整个天下持平的呀,我一旦有所倾斜,那整个天下的执法可就会随意轻重,百姓们岂不要手足无措了吗?”过了好久,文帝终于说:“你的判决是对的。”
后来又有人盗窃了高祖庙内座前的玉环,被抓住了,文帝非常气愤,把他交给张释之审理。张释之依照盗窃宗庙衣物家什的法律作了判处,向文帝报告说,这个人依法应判处死刑。文帝大怒说:“这个人大逆不道,竟至于去盗窃先帝宗庙里的东西,我之所以把他交给你,是想让你判他个灭门,可是你却只按着法律条文判处,这不是我恭恭敬敬对待宗庙的意思。”张释之摘下帽子叩头,对文帝说:“按法律条文,判他死罪就足够了。现在有人偷了高祖庙里的东西就判他个灭门,假如日后有人再动了长陵上的坟土盗墓,您还有什么更重的刑法来处置他呢?”过了很久,文帝和太后讲了张释之的意思,终于同意了张释之的判决。
文帝有一次召王生进了朝廷,当时三公九卿都在殿中侍立,王生忽然说“我的袜带松了”,回头对张释之说:“替我把袜带系上!”张释之跪下给他系好了袜带。过后,有人对王生说:“你为什么偏偏要在朝廷上侮辱张廷尉,让他跪着给你系袜带?”王生说:“我现在是岁数又大地位又低,我自己琢磨着再也不可能给张廷尉帮什么忙了。张廷尉现在是天下的名臣,我姑且故意侮辱他,让他跪着给我系袜带,是想以此来提高他的声望。”人们听了,都称赞王生,并越发地敬重张释之。张释之做了淮南王的丞相。很久之后,张释之去世。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 ....
(乙)
孟子曰:“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
(节选自《孟子·离娄》)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
B.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
C.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
D.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翔实地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B.寡人,古代均值、诸侯王的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
C.《诗》,即《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
D.谥号,指的是古代的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在生前,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褒贬善恶的称号,“幽” “厉”都是古代贬恶的谥号。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在甲文中提到的“王道”,实际上是儒家的一种政治主张,即以仁义治天下。
B.在甲文中孟子的“王道”理想是“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使民生有保障,能够解决老百姓的生老病死等问题。
C.孟子在乙文中指出,治国的准则是“先王之道”和仁政。
D.在乙文中,孔子认为治国的道路只有两条,即仁和不仁,如果对百姓太残暴,就会自身被杀、国家灭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
【答案】1.B
2.D
3.B
4.(1)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年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东西或顶着东西了。
(2)不用舜侍奉尧的态度来侍奉君主,就是不敬重他的君主;不用尧治理百姓的方法来治理百姓,就是残害他的百姓。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圆规、曲尺,是方和圆的最高标准;圣人,是做人的最高典范。想成为好君主,就要尽到做君主的道理;想成为好臣子,就要尽到做臣子的道理。
“规矩/方员之至也”与“圣人/人伦之至也”是结构对称,且都是以“……也”为标志的判断句,排除ACD。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D.“生前”错,应该是死后。
故选D。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在甲文中孟子的‘王道’理想是‘不违农时’‘数罟不入闯’‘斧斤以时入山林’”错,原文为“王道之始也”,这些只是“王道”的开始,不是最终的理想。
故选B。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谨”,认真地从事;“庠序”,学校;“申”,反复申述;“颁”,通“斑”,花白。
(2)“所以”,用来……的;“事”,侍奉;“治”,治理;“贼”,残害。
参考译文:
(甲)
“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密网不进池塘捕鱼,鱼鳖就不会吃完。按照季节砍伐树木,那木材便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使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没有什么不满。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都没有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凭此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畜养鸡、猪、狗等家禽、家畜,不要错过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吃到肉了。百亩的耕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数口人的家庭就不会有挨饿的情况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年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东西或顶着东西了。七十岁的时候都能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能达到
这样的地步,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
(乙)
孟子说:“圆规和曲尺是方和圆的极致,圣人是为人的极致。要做君主,就要尽君主之道;要做臣子,就要尽臣子之道。这两者都只要效法尧和舜就行了。不用舜侍奉尧的态度来侍奉君主,就是不敬重他的君主;不用尧治理百姓的方法来治理百姓,就是残害他的百姓。孔子说:‘治理国家无非二者,行仁政或不行仁政罢了。’暴虐百姓太过分,那君主便会被臣下所杀,国家也将随之灭亡;不太过分,君主也岌岌可危,国力也将随之削弱,死了也将谥为‘幽’‘厉’,即使他有孝子贤孙,经历一百代也背着个坏名声而不能更改。《诗经》说过:‘殷商的镜子并不遥远,就是那前一代的夏朝。’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景公以晏子为相,欲霸天下。时三子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
闻。晏子过而趋,三子者不起。晏子入见公曰:“臣闻明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有君臣之义,下有长率之伦;内可以禁暴,外可以威敌;上利其功,下服其勇,故尊其位,重其禄。今君之蓄勇力之士也,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公曰:“三子者,搏之恐不得,刺之恐不中也。”晏子曰:“此皆力攻勍敌之人也,无长幼之礼。”因请公使人少馈之二桃,曰:“三子何不计功而食桃?”公孙接仰天而叹曰:“接一搏猏而再搏乳虎,若接之功,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援桃而起。田开疆曰:“吾伏兵而却三军者再,若开疆之功,亦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援桃而起。古冶子曰:“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流。当是时也,冶少不能游,于是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得鼋而杀之。左操骖尾,右挈鼋头,鹤跃而出。若冶之功,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二子何不反桃!”抽
剑而起。公孙接、田开疆曰:“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皆反其桃,挈领而死。古冶子曰:“二子死之,冶独生之,不仁:耻人以言,而夸其声,不义;恨乎所行,不死,无勇!虽然,二子同桃而节,冶专其桃而宜。”亦反其桃,挈领而死。使者复曰:“已死矣。”公殓之以服,葬之以士礼焉。 ....
臣士奇曰晏子显君与管仲后先辉映而《传》所载数事无足深取齐庄公无道晏子虽尝忧之不闻能强谏也景公嗣世,叠经诸乱,皆不能有所匡正。齐君负大,不义于天下,及孔子以礼责,愧悔无地。尝读《晏子春秋》,其言论多可采,原于老子者也。然二桃而杀三勇士,清净流为名法,不其然哉。”
(节选自《左传纪事本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士奇曰/晏子显君与管仲/后先辉映/而《传》所载/数事无足深取/齐庄公无道/晏子虽尝忧之/不闻能强谏也/
B.臣士奇曰/晏子显君与管仲后先/辉映而《传》/所载数事/无足深取/齐庄公无道/晏子虽尝忧之/不闻能强谏也/
C.臣士奇曰/晏子显君/与管仲后/先辉映而《传》所载/数事无足深取/齐庄公无道/晏子虽尝忧之/不闻能强谏也/
D.臣士奇曰/晏子显君/与管仲后先辉映/而《传》所载数事/无足深取/齐庄公无道/晏子虽尝忧之/不闻能强谏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公,春秋时齐国著名国君。“景”是谥号,义为“布义行刚”,可见齐景公在位时还是有所作为的。
B.左骖,指驾在车前左边的马。古代乘车尊者居左,御者居中,护卫居右,文中将左骖引申为尊者。
C.使者,原指受命出使的人,见秦伯的烛之武、到元营的文天祥皆属此类。文中泛指奉命办事的人。
D.士礼,指对待士人所用的礼节。古人等级不同,对应的礼仪也不同。文中指对士所用的丧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子经过公孙接等人时小步快走向前,以此表示对他们三人的尊敬,但他们却并没有起身,显得粗鲁无礼,引发晏子对他们的嫌恶。
B.晏子认为可以从符合礼法、建功立业和上下认同三个条件来评判勇士对国家的作用,对这样的勇士国君可尊其位,重其禄。
C.公孙接说自己能搏乳虎,以示其勇武;田开疆说自己曾伏兵退军,以示其功绩;古冶子的一番话则表明他兼二人之长,既有勇且有功。
D.高士奇在文末不赞同《左传》对晏子的评价,他认为晏子并没有尽到辅佐国君的
责任,因为他言行不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
(2)景公嗣世,叠经诸乱,皆不能有所匡正。
5.晏子认为可用二桃瓦解三士并杀之,请根据文章内容推断晏子做出该判断的依据。
【答案】1.D
2.B
3.D
4.(1)我们的勇力比不上你,功劳也赶不上你,却都拿了桃子毫不谦让,这就是贪婪;这样做了还不去死的话,那就是没有勇气!
(2)齐景公继位后,多次经历过各种动乱,晏子也都没能有所匡扶纠正。
5.①三人崇尚勇力;
②无视长幼间的礼仪;
③三人从内心不服对方。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臣高士奇说:“晏子使君主名扬诸侯,和管仲前后相互映照,可是《左传》中记载的他的几件事,却没有什么值得赞扬取法的。齐庄公暴虐无德,晏子虽然曾经为君主担忧过,却没听说他能极力进谏规劝齐庄公。”
“晏子显君”主谓宾俱全,“显”是使动用法,使……显扬,“君”是宾语,宾语后断开,排除AB;
“与管仲后先”是“辉映”的状语,构成状中结构,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文中将左骖引申为尊者”错误,文中无引申,就是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
故选B。
3.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晏子“言行不一”与“高士奇认为晏子没有尽到责任”没有因果关系,“高士奇认为晏子没有尽到责任”是因为他认为晏子没有尽力劝谏君主。
故选D。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不子若”“不子逮”都是宾语前置句,应为“不若子”“不逮子”,比不上你,赶不上你;“让”,谦让;“是……也”,判断句;
(2)“嗣世”,继位;“叠经”,多次经历;“匡正”,匡扶纠正。
5.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由“此皆力攻就敌之人也”可知,晏子认为这三个人仅仅是依靠勇力攻伐而互相匹敌的人,所以对于这种人来说,他们都崇尚勇力,都认为自己有勇力,而“二桃三士”必然
有一人得不到桃子,自然就挑起矛盾。
由“无长幼之礼”可知,这三人是不讲长幼的礼让的,所以面对“二桃”是不会谦让的。
由“何不计功而食桃”来看,景公让这三人按照自己的功绩来确定谁可以吃桃子,而三人势必谁都认为自己应该吃这个桃子,所以会因为分桃不均而相互斗杀。
参考译文:
齐景公拜晏子为相,想要称霸天下。当时有三个人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侍奉齐景公,凭勇力打虎出名。晏子从三人面前经过时小步快走向前,这三个人却不起身答礼。晏子进宫见景公说:“我听说贤明的国君蓄养有勇力的武士,他们对上应该懂得君臣大义,对下应该懂得长官和下属之间的纲纪;对内可以制止暴乱,对外可以威慑敌人;国君得到他们功业的好处,下面的人佩服他们的勇武,所以才提高他们的职位、增加他们的俸禄。现在国君蓄养有勇力的武士,这些人却成了危害国家的人物,不如除掉他们。”齐景公说:“这三个人,攻击他们恐怕没人能做到,刺杀他们恐怕也刺杀不中。”晏子说:“这些都是仅仅依靠勇力攻伐而互相匹敌的人,不讲长幼的礼让。”于是请齐景公派人赠送给他们两个桃子却故意少送一个,说:“你们三位为什么不按照自己的功绩来确定谁可以吃桃子呢?”公孙接仰天长叹说:“我打过大野猪又打过小老虎,像我这样的功劳,可以单独吃一个桃子而不用和别人共享。”就伸手拿过桃子站起身来。田开疆说:“我曾埋伏军队两次打退敌人的军队,像我这样的功劳,也可以单独吃一个桃子而不用和别人共享。”也伸手拿过桃子站起身来。古冶子说:“我曾经跟随国君横渡黄河,一头大鼋叼走了国君座驾的左骖后潜到了砥柱激流之中。在那个时候,我还年少,不会游泳,于是我只能踏水而行,我逆着水流向上游走了两百步,又顺流而下走了九里,终于找到大鼋并杀了它。我
左手握住马的尾巴,右手拎着鼋头,像飞鹤一样腾跃而出水面。像我这样的功劳,是可以单独吃一个桃子而不用和别人共享的,你们两个为什么不交回桃子?”说着抽出剑站起身来。公孙接、田开疆说:“我们的勇力比不上你,功劳也赶不上你,却都拿了桃子毫不谦让,这就是贪婪;这样做了还不去死的话,那就是没有勇气!”二人都交回了桃子,自刎而死。古冶子说:“这两个人死了,就我一人还活着,这是不仁;用话来羞辱别人,却夸耀自己的名声,这是不义;违背了武士的行为,如果不敢去死,这是没有勇气。即便是这样,他们两位分吃一个桃子是合乎准则的,而我独享一个桃子同样也是应该的。”于是也交回了桃子,自刎而死。使者回复说:“他们都已经死了。”齐景公用丧服收敛他们的尸身,用士人的礼仪安葬了他们。
臣高士奇认为:“晏子使君主名扬诸侯,和管仲前后相互映照,可是《左传》中记载的他的几件事,却没有什么值得赞扬取法的。齐庄公暴虐无德,晏子虽然曾经为君主担忧过,却没听说他能极力进谏规劝齐庄公。齐景公继位后,多次经历过各种动乱,晏子也都没能有所匡扶纠正。齐景公倚仗自己国力强盛,对天下不讲道义,等到孔子用礼来责备齐景公时,齐景公才惭愧后悔到无地自容。我曾经读《晏子春秋》,觉得晏子的言论很多是可以采纳的,那些好多都源自老子的学说。然而他用两个桃子杀死三个勇士,讲求清静无为的道家演变为讲求刑名律法的法家,难到可以这样吗?”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十二月,己巳,益州大都督窦轨奏称獠反,请发兵讨之。上曰:“獠依阻山林,时出鼠窃,乃其常俗。牧守苟能抚以恩信,自然帅服,安可轻动干戈?渔猎其民,比之禽兽,岂为民父母之意邪!”竟不许。前幽州记室直中书省张蕴古上《大宝箴》,其略曰:“圣人受命,拯溺亨屯,故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又曰:“壮九重于内,所居不过容膝;彼昏不知,瑶其台而琼其室。罗八珍于前,所食不过适口;惟狂罔念,丘其糟而
池其酒。”又曰:“勿没没而暗,勿察察而明,虽冕旒蔽目而视于未形,虽黈纩塞耳而听于无声。”上嘉之,赐以束帛,除大理丞。上曰:“为朕养民者,唯在都督、刺史,联常疏其名于屏风,坐卧观之,得其在官善恶之迹,皆注于名下,以备黜陟。县令尤为亲民,不可不择。”乃命内外五品已上,各举堪为县令者,以名闻。元年,关中饥,米斗直绢一..匹;二年,天下蝗;三年,大水。上勤而抚之,民虽东西就食,未尝嗟怨。是岁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上谓长孙无忌曰贞观之初上书者皆云人主当独运威权不可委之臣下又云宜震耀威武征讨四夷唯魏徵劝朕‘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联用其言。今颉利成擒,其酋长并带刀宿卫,部落皆袭衣冠,徵之力也,但恨不使封德彝见之耳!”徵再拜谢曰:“突厥破灭,海内康宁,皆陛下威德,臣何力焉!”上..曰:“朕能任公,公能称所任,则其功岂独在朕乎!”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上谓长孙无忌/曰/贞观之初上书者皆云/人主当独运威权/不可委之臣下/又云/宜震耀威武/征讨四夷/
B.上谓长孙无忌/曰/贞观之初上书者皆云/人主当独运/威权不可委之/臣下又云/宜晨耀威武/征讨四夷/
C.上谓长孙无忌曰/贞观之初/上书者皆云/人主当独运威权/不可委之臣下/又云/宜震耀威武/征讨四夷/
D.上谓长孙无忌曰/贞观之初上书者/皆云/人主当独运/威权不可委之/臣下又云/宜震耀威武/征讨四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品,可指仁、义、礼、智、信等五常或勋、劳、功、伐、阅等五种功绩;文中则指九品官阶的第五级。
B.突厥,中国古代西北与北方草原地区继匈奴、鲜卑、柔然后重要的游牧民族,其起源说法不一。
C.四夷,古时统治者对居于周边地区的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即指东戎、西夷、南蛮、北狄。
D.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唯一的年号;年号之设始于汉武帝,历代沿用,并传播到朝鲜等周边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痛批长孙无忌等人力征四方的奏疏,采纳了魏徵放弃武备、勤修文教、安定中原、臣服四夷的建议,治国取得了成效。
B.唐太宗重视地方官员对治理百姓的作用,常常留心观察,记录官员任内的善恶事迹,并以此作为官员升迁或降职时的参考。
C.唐太宗即位后接连遭遇局部地区乃至全国性的自然灾害,他助勉听政,安抚百
姓,所以百姓即便东乞西讨,却不曾嗟叹怨恨。
D.唐太宗没有准许益州大都督窦轨请求派兵讨伐造反獠民的奏疏,他认为地方官应了解民情,以恩信安抚百姓,不可轻易动武。
4.将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渔猎其民,比之禽兽,岂为民父母之意邪!
(2)朕能任公,公能称所任,则其功岂独在朕乎!
【答案】1.C
2.C
3.A
4.(1)像捕鱼猎兽似的捕杀獠民,把他们当作禽兽一般,这难道是当百姓父母官的本意吗!
(2)我能够任用你,你能够十分称职,那么功劳怎么能是我一个人的呢!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太宗对长孙无忌说:“贞观初年,上书的人都说:‘君王应当独自运用权威,不能委任给臣下。’又说:‘应当显耀国威和武力,讨伐四方。’”
“谓……曰”是“对……说”,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B。
“贞观之初”是一个时间状语,应单独断开;“上书者”作“云”的主语,放后一句,排除D。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东戎、西夷”错,应是“东夷、西戎”。
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唐太宗痛批长孙无忌等人力征四方的奏疏”错。结合原文“上谓长孙无忌曰:‘贞观之初,上书者皆云:‘人主当独运威权,不可委之臣下。’又云:“宜震耀威武,
征讨四夷”……’”,可知“力征四方的奏疏”没明确是长孙无忌呈上的,“痛批”无文本依据。
故选A。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渔猎”,捕鱼猎兽;“比”,当作;“岂”,难道。
(2)“任”,任用;“称”,称职;“独”,只。
参考译文:
十二月,己已(十五日),益州大都督窦轨上奏称当地的獠民造反,请求朝廷派兵征讨。唐太宗说:“獠民凭借山林的险阻,时常出来做些小偷小摸的事(或小规模的叛乱),这是他们的平常习惯。地方官如果能够用恩德信义安抚他们,他们自然会一个接着一个归服,怎么可以轻易动用武力呢?像捕鱼猎兽似的捕杀獠民,把他们当作禽兽一般,这难道是当百姓父母官的本意吗!”最终没有准许出兵。前幽州记室、入值中书省的张蕴古呈给太宗一篇《大宝箴》,它大意是说:“帝王上承天命,济助危难,扶持困顿。所以用一个人来治理天下,而不让天下奉养一个人。”又说:“内廷重屋叠室、宽大无比,帝王所居住的只不过是能容纳两条腿的地方;那些昏庸的人不知道(这些道理),大肆修筑华丽的宫廷建筑(或瑶台琼室)。席前陈列着山珍海味,帝王所吃的不过合口味(的几样);只有那些狂妄迷乱的人,才让酒糟像山丘那样堆积,用大池贮存美酒。”又说:“不要无声无息、糊里
糊涂,也不要苛察小事、自以为精明,(应该)即使礼帽前的冕旒遮住双眼却能看清事物的未成形状态,即使黈纩塞住耳朵却能听到尚未发出的声音。”太宗大为赞赏,赏赐给他束帛,任命为大理丞。太宗说:“替我养护百姓的,唯有都督、刺史,我常常将他们的名字书写在屏风上,日常起居都留心观看。得知他们在任内的善恶事迹,都写在他们的名字下,以备升迁或降职时参考。县令尤其与百姓亲近,不可不谨慎地加以挑选。”于是下令朝廷内外五品以上的官员,各自举荐能胜任县令职位的人,呈报他们的姓名。贞观元年,关中地区闹饥荒,一斗米值一匹绢;贞观二年,全国出现蝗灾;贞观三年,发大水。太宗勤勉听政并加以安抚。百姓虽然东西奔走寻找食物,也不曾嗟叹怨恨。这一年全国大丰收,背井离乡的人都回归故里,一斗米不过三四钱,整个一年被判决死刑的只有二十九个人。东到大海,南到五岭,都夜晚不关闭外门,旅行不带干粮,在路途上可以取得供给。太宗对长孙无忌说:“贞观初年,上书的人都说:‘君王应当独自运用权威,不能委任给臣下。’又说:‘应当显耀国威和武力,讨伐四方。’只有魏徵劝我‘放下武力勤修文教,中原安定之后,四夷自然臣服’。我采纳他的意见。如今颉利成了俘虏,他的部族首领成为宿卫官,部落都袭用(中原)衣冠,这是魏徵的功劳,只是遗憾封德彝看不到这些了!”魏徵再次拜谢说:“突厥灭亡,海内安定,都是陛下的威德,我有什么功德呢!”太宗说:“我能够任用你.你能够十分称职,那么功劳怎么能是我一个人的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