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闽南侨乡传统大厝风貌及文化内涵

闽南侨乡传统大厝风貌及文化内涵

2022-08-10 来源:乌哈旅游
闽南侨乡传统大厝风貌及文化内涵

作者:郑维明

来源:《文物世界》 2016年第4期

摘 要: 闽南侨乡传统大厝建筑艺术拥有独特的地方风貌,成为闽南文化的主要载体。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包容性,是中华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优秀传统文化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本文以闽南侨乡传统建筑风貌为载体,浅析其建筑特点、装饰工艺及地域文化内涵。

关键词: 闽南侨乡 大厝风貌 文化内涵

一、 概 述

闽南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泛指厦门、泉州、漳州地域。境内山峦起伏,江海交错,是我国著名侨乡,为东南亚华侨、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闽南地区在历史长河积淀中保留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这里通用闽南语,台湾称台语,南洋称福建话,闽南语保留部分古汉语的发音,如他称为伊,喝茶称吃茶。这里民间信仰浓厚,保留奉祀地方神祇习俗,如供奉海上保护女神——妈祖、宋代神医——保生大帝,他们因善良正直,扶贫济困,解救危难,由真人演化为神明,深受百姓的崇敬。这里海上对外贸易发达,古代著名的港口有泉州刺桐港、漳州月港、厦门港,远方的阿拉伯文化、西洋文化、南洋文化在此交汇。这里内地人勤劳,讨海人彪悍,历史上抗倭名将俞大猷、驱荷抗清英雄郑成功、统一台湾的靖海侯施琅、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均是闽南人。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拥有独特的地方风貌,尤其近代以来,华侨所兴建的传统民居更为华丽,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包容性,是中华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优秀传统建筑文化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本文谨以闽南侨乡传统民居建筑风貌为载体,浅析其建筑特点、装饰工艺及地域文化内涵。

二、 闽南侨乡大厝风貌

1. 建筑特点

闽南典型传统民居为合院式建筑,前埕后厝、中庭宽阔、护厝比肩、红砖白石、硬山式双翘燕尾脊风格组成闽南传统建筑风貌。燕尾脊因一进、二进屋脊弯曲,中脊两端双曲高高起翘,形似燕尾,故而得名。闽南语把房屋或家称为厝,闽南大厝外观方正中直,建筑体制庞大,有的规模达到“九十九间”、“百二间”,几十户人家共处一院,红砖赤瓦,一落落的古民居群,规整对称形似皇宫,又称“皇宫起”。厦门的新垵村古民居群、漳州龙海的东园村古民居群、泉州南安的蔡氏古民居群,均为典型闽南侨乡传统民居村落(图一、图二)。

2. 建筑布局与功能

闽南大厝空间宏大、布局合理、功能齐备、错落有致,形成“公厅”、“公巷”、“众埕”乡俗,主次、内外、明暗、动静分明,承载了人们安居乐业、子孙满堂的美好心愿。

中庭为一堂两房四厢布局,以大门为中轴线,前低后高,进深分为塌寿、前门、前厅、天井、中厅、后轩、后轩门。塌寿高起凹进,俗称“门屋路”,正门紧闭,平时从边门进出,门后为前厅,俗称“下借厅”,农家一般在侧边放置石磨、风鼓,边房俗称“角间”。中部天井宽敞明亮,视线开阔,天井下沉,护石围绕,设排水暗沟直通户外,早期人家在暗沟内放养乌龟,以防沟内堵塞。天井左右厢房光线较其他房间充足,是旧时读书人理想的书房,厢房俗

称“一落两榉”或称“三间二榉头”。一般正屋均作三开间,明间是正厅,古人认为中为尊,高为贵,中厅是祭拜祖先,供奉神明及婚丧嫁娶等公共场所。每年正月初九“天公”生日,各户宗亲按习俗摆设供品,齐聚一堂共拜上天,平时冷清的大厅这时热闹非凡。左右正房俗称“大房”、“六扇”,左边是长辈房,右边是主人房,有的房上加盖木板阁楼,以藏家中闲置物品。护厝多为马鞍脊,形似护龙,是子孙辈起居之所,与中庭形成一高一矮,一主一次关系,狭长进深形成“过水廊”景观,充满生活气息(图三、图四)。

大厝前广场称“石埕”,与大厝正面齐宽,为农忙时节的晒谷场。石埕一侧挖水井,由护井石栏及排水漕组成,井水甘甜,井内养红鲤鱼,便于观察水质,井边是邻里取水、洗衣、聊家常、小孩嬉闹之地,乡民约定俗成在年尾清洗井壁青苔及井底沉淀,大年初一停止取水一天。石埕外挖水池,增加了景观的丰富性,厝旁或后院建旱厕、猪舍等附属建筑,周边空地还有果园与菜园。

3. 建筑材料

闽南传统建筑以杉木、花岗岩、红砖、粘土为主材,体现因地制宜、物尽其用的理念,巧用大自然的馈赠,营造出坚固耐用,天人合一的大厝风貌。

闽南地区出产花岗岩、青草石,花岗岩质地洁白刚硬,经打磨有不易生苔、不易风化等优点,俗称“泉州白”。花岗岩大量应用于建筑门框、墙裙、台阶、柱础、窗棂等。闽南地区溪流密布,溪中鹅卵石因大小适中,取之方便,常用于墙基及巷道铺设,根据形状大小、色彩排成放射形、圆圈形等艺术图案。

闽南山区盛产杉木,杉木有圆、挺、高、轻等特点,早期建造一座大厝,先由大木匠预算好木料的数量及规格,然后到林区挑选,标好记号,杉木经砍伐去皮阴干加工成大梁、顶棚、斗栱、立柱、墙板、门窗。大厝主体外墙为夯土墙,砌墙时先固定木模板,宽约45厘米,长约200厘米,高约50厘米,倒入粘土用木槌人工夯实,保持垂直层层叠加形成立墙,墙面再用木槌拍打,使之密实光洁。

红砖是早期闽南特有的建材,其颜色有别于青砖,呈暗红色或土红色,有一种条砖侧面带有黑色斜纹,墙砖形状多样,可组成精美图案,地砖透气吸水。砖瓦分黑瓦与赤瓦,黑瓦可减轻木梁承重,厚度约4厘米,大多应用于山区建筑,夏季常有台风光临,沿海建筑采用较厚

沉的赤瓦能抵挡七八级台风。红色代表喜庆富贵,当今闽南传统建筑被誉为“红砖建筑文化”。

4. 装饰工艺

雕梁画栋的闽南大厝,处处可见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把建筑功能与造型艺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曲线优美的燕尾脊轻灵飞动,气质精秀,似古建上的鸱吻,给人以美的启迪。名声在外的传统工艺有惠安石雕、仙游木雕、厦门漆线雕、漳州剪瓷雕等。特别是石雕工艺,构图饱满、线条流畅、造型生动、神形兼备,充满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气息,带有典型的南方石刻艺术风格,传统民间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保护、传承与发展(图五、图六)。

装饰工艺:石雕、木雕、砖雕、剪瓷雕、泥塑、漆艺等。

表现形式:圆雕、浮雕、透雕、影雕、镶嵌、拼贴、彩绘等。

表现题材:四季平安、四神瑞兽、虫草花鸟、八仙博古、人物典故、楹联诗词等(图七)。

墙体装饰之花样红砖墙,构成金钱形、五福形、寿字形、龟背形、万字形等艺术图案。檐下“水车堵”装饰山水花鸟或历史典故画卷,山墙泥塑绶带飘动,有云纹、花灯、花篮、蝙蝠、书卷等造型,格外生动醒目。墙础嵌“柜台脚”又称“螭虎脚”石刻,古朴稳重。门当户对、八卦形门牵、砖雕、石雕,楹联匾额组成威严华丽的“门屋路”风貌,门楣、窗楣上书纳福、满堂、长青、瑞美、春色、辉光、松茂、世代瞻依等高雅词句,意喻深远。立柱采用传统大漆工艺,柱础形式多样、雕刻精美。大厅神龛采用底漆箔金透雕手法,满墙金碧辉煌、庄严神秘。

三、 文化内涵

闽南古大厝不单存在于繁华的市区、县城,在闽南偏僻山区乡村、沿海渔村,均能看到它们的身影,有些大厝孤立于山中田间;有些村落一排排一落落的大厝望不到边,如梦幻般地展现在人们面前。通红的砖墙、威严的大门、宽阔的石埕,在山间、田野、乡下,何来的财力、物力建这样精美宏伟的建筑?让后人不可思议。

闽南人在清末民初因地狭人稠,大量赴南洋谋生,俗称“过番”,主要集中在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这些地区均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盛产大米、蔗糖、咖啡、橡胶、锡矿等物产,海上交通及贸易相对发达。厦门在鸦片战争后成为通商口岸,西方列强在鼓浪屿纷纷设立领事馆,招收闽南劳工前往南洋开垦,部分人被带往更遥远的美洲当苦力。因东南亚天气炎热,土地肥沃,利于农作物快速生长,吃苦耐劳、勤俭精明的闽南人很快在异国站稳脚跟,从最初的单纯劳作转向经商办厂,华侨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吸引了十三四岁的闽南少年郎,肩背简单行囊,怀揣脱贫致富的梦想,一批批结伴从厦门港出洋谋生,至适婚年龄又返乡成家,完婚后不久又独自回到南洋奋斗。那时出现很多华侨富豪,如新加坡的陈嘉庚、印尼的黄奕柱、菲律宾的李清泉等。

海外华侨在外奋斗,情系家乡,改善家乡亲人居住条件,成为多数华侨的心愿,家乡的父母妻儿也期盼他们衣锦还乡,光宗耀祖。20世纪初至中叶,闽南乡村迎来了一波“起厝”建房热潮,他们依闽南传统建筑式样,聘请能工巧匠,家族式营建,一时,红砖大厝如雨后春笋,遍布闽南大地,成为侨乡新貌。至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人占领厦门岛及南洋各国,使得经济萧条、交通受阻、侨汇中断,一些在建民居被迫停工。此后闽南大厝因体量庞大、建设费时费力,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居住观念的改变,终被现代楼房所取代。

在乡村,闽南大厝样式更契合人们固有的儒家传统礼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典型的乡村生活中,包含了家居、教育、祭祀三要素,闽南大厝巧妙地结合了三位一体的生活模式。闽南人的主体是以家族形式南迁而来的中原汉族,特别注重家族的血缘和纽带关系,家族的荣耀和子孙的繁衍尤为重要。在建筑结构上,延续中原地区的柱式梁架,斗栱覆瓦的建筑形式,讲究“大门小窗”、“明堂暗室”,突出中厅的高大明亮、门前的华丽装饰,而卧室反而幽深私密。祭拜祖先体现正本清源,追念故祖情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敬畏神明、行善积德,祈求家人安康、风调雨顺、学业有成、事业发达,这些普世价值观根深于民,是民间信仰得以一代代传承的根本原因。

部分华侨回国定居与家人团聚,乐于在家乡捐资助学,为海外出生的华侨子女回国接受中文教育创造条件。如出生于厦门集美的著名侨领陈嘉庚,联合侨胞倾力在家乡创办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新式学校,建设了著名的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两处校区。在校园建筑设计上,借鉴闽南大厝风格,形成中西合璧的“嘉庚式”建筑群,校园里高高的燕尾脊如展翅归巢的飞燕,是海外游子心系故土的最好诠释(图八)。

闽南侨乡大地上的红砖燕尾脊大厝建筑,为我们打开一扇扇充满温暖记忆的大门,它浓缩了闽南人坚韧、豁达的性格;酝酿了红砖厝丰富多彩的建筑表达,形成了红砖建筑深沉华

丽而独特的文化底蕴,不但荟萃了建筑艺术精华,还蕴涵了许多人文历史,凝聚着每一位家族成员的魂灵。保护侨乡大厝风貌建筑,是建设美丽乡村,留住乡愁,维系海内外宗亲亲情往来的最好载体和纽带。

参考文献

1. 靳维柏主编《厦门闽南红砖建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2. 洪卜仁、靳维柏主编《厦门传统村落》,厦门大学出版社,2015年。

3. 靳维柏主编《厦门历史建筑》,文史出版社,2008年。

(作者工作单位:厦门市博物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