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世界是什么的科学 B.世界是怎样的科学 C.人的心理活动的科学 D.人的认识的哲学理论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A A.能动的反映论 B.经验论 C.先验论 D.不可知论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B A.唯物论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 4.把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引入认识论是:C A.费尔巴哈哲学的功绩 B.黑格尔哲学的功绩 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绩 D.康德哲学的功绩
5.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科学实验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6.实践的中介是:A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1
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7.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8.过分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 A.可知论学派C B.不可知论学派 C.唯理论学派 D.经验论学派
9.过分强调感性认识的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 B A.唯理论学派 B.经验论学派 C.唯物主义阵营 D.唯心主义阵营
10.认识运动是一个不断反复、无限发展过程的观点属于: C A.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B.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11.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是:A A.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路线 B.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路线 C.先验论的认识路线 D.唯理论的认识路线
2
12.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是:C A.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 B.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 C.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 D.经验论的认识路线
13.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 B A.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 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C.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立 D. 能动的反映论和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14.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A 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是否承认人有认识能力 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D.是否承认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15.感觉是认识起点的观点: B
A.可以是可知论的观点,也可以是不可知论的观点 B.可以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也可以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C.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D.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不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16.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指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 A.人具有改造世界的能力D B.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C.人的认识能力是不受限制的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7.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论原则的是:A A.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3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1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D
A. 每个人必须事事经过实践才能有认识 B. 只要坚持实践就一定能获得正确认识
C. 直接知识来自于实践,间接知识不来于自实践 D. 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来自于实践 19.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了认识主体的含义的是:D A.认识的主体是具有感性认识能力的人 B.认识的主体是具有理性认识能力的人 C.认识的主体是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人 D.认识的主体是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20.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了认识客体的含义的是:A A. 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B. 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C. 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D. 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21.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的反映,这是一种:B A.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C. 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D. 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22. “学而不思则罔”是指: A
A.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需要上升到感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D.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2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B
A.感性认识是包含错误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正确认识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4
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 24.坚持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就是在认识论上坚持: B A.可知论 B.唯物论 C.辩证法 D.唯心论
25.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D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26.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D 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27.在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中的认识是:B A.感性具体阶段的认识 B.理性抽象阶段的认识 C.理性具体阶段的认识 D.感性与理性统一的认识 2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C 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 C.实践—认识—实践
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29.概念、判断、推理是:A
5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30.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就是要:D
A.不受任何框框的束缚,思想上达到绝对自由 B. C. D. 31. A. B. C. D. 32.点是:B
A. B. C. D.
1.D 2.A 3.B 4.C 5.A 6.A 7.C 8.C 9.B 10.C
11.A 12.C 13.B 14.A 15.B 16.D 17.A 18.D 19.D 20.A 21.B 22.A 23.B 24.B 25.D 26.D 27.B 28.C 29.A 30.D 31.D 32.B 1.
不受任何约束,做到随心所欲 抛弃原有的一切观念,重新评价一切 突破落后观念的束缚,坚持实事求是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类认识发展的动力在于: D 人类的精神活动 人类的社会生活 人类的正确思想路线 人类的社会实践
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熟知即真知 熟知不等于真知 熟知起源于真知 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单项选择题(答案)
二.多项选择题 认识主体的属性有:
6
A.生物性 B.意识性 C.社会性 D.实践性 2.认识的客体的属性有: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多样性 D.动态性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包括: <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主从关系
4.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
A.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不断为人们认识的发展提供经验材料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5.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
A.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B.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C.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 D.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的逻辑方法与操作系统<
6.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 A.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C.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
7
向运行
D.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 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8.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9.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 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观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B.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C.是否承认认识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D.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10.下列选项中属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区别的有:
A.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各个片面,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整体 C.感性认识包含着错误认识成分,理性认识是正确的认识 D.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 11.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有: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真实可靠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1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一次更重要的飞跃,这是因为: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8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3.要正确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做到:
A.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和创造 B.把关于事物的认识与主体的需要结合起来,确定行动的目的和计划
C.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 D.要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14.人们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
A.人们的认识受到客观事物发展过程的限制 B.人们的认识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C.人们的认识受到科学技术水平和认识工具的限制 D.人们一次性的认识往往是错误的认识
15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C.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D.意识建构认识对象 16.感觉是认识起点的观点:
A.可以是可知论的观点,也可以是不可知论的观点 B.可以是反映论的观点,也可以是先验论的观点 C.可以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也可以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D.可以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也可以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17.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主要是与:
9
A.社会实践水平相联系 B.地理环境相联系 C.科学技术水平相联系 D.哲学发展水平相联系
18.科学家对1994年夏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了准确的预报和大量的观察研究,这一事实表明:
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B.人类已能预测一切自然现象 C.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 D.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19.“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
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 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20.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21.经验论的错误在于:
A.否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B.否认认识是一个过程 C.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D.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22.“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A.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10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23.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 A.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
B.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C.理论可以指导实践
D.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 24. “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 A.理论脱离实际 B.经验论 C.教条主义 D.唯理论 25. “跟着感觉走”,在本质上是: A.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 B.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 C.唯我主义观点 D.反理性主义观点
26.下列属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 A.生而知之(孔子) B.不虑而知(孟子) C.不行而知(老子)
D.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27. “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
以至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是:
A.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
C.事物的必然性与感性、经验性毫无关系
11
D.归纳方法不是万能的 多项选择题(答案):
1.ABCD 2.ACD 3.ABC 4.ABCD 5.AB 6.ABC 7.BD 8.ABCD 9.BCD 10.ABD 11.ABD 12.ABCD 13.ABCD 14.ABC 15.AC 16.BCD 17.ACD 18.AC 19.ABD 20.ABC 21.CD 22.BCD 23.ACD 34.ACD 25.ACD 26.ABC 27.ABD 三.辨析题
1.在认识问题上,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2.认识的真正任务是在于获得感性经验。
3.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但可以避免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4.辨析“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无物则无感”中所包含的认识论倾向。 5.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6.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必须使用有实践力量的人。 7. 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就是最坏的见证人。 辨析题(参考答案)
1在认识问题上,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错误。
在认识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的原则,即承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这就是说,两者都坚持可知论的立场。
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第一,旧唯物主义不懂得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则把实践作为整个认识论的基础,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第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消极被动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则把辩证法同认识论紧密结合起来,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第三,旧唯
12
物主义认识论满足于对世界的解释和说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则不仅说明世界,而且把说明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
2.认识的真正任务是在于获得感性经验。 错误。
首先,获得感性认识并不是认识的真正任务。认识由实践开始,先形成感性认识,然后上升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而得到的对事物表面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这种认识是认识过程不可缺少的第一个阶段,并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但它不深刻、也不全面,更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因此,获得感性认识并不是认识的真正任务。
其次,人的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将理性认识运用于指导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去,现实地改造客观世界。
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但可以避免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错误。
首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不能割裂。在认识的发展过程中从实践到认识的环节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这两个认识阶段是有区别的: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特征或外部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因此,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同时,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相互联系着的:一方面,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感性认识也离不开理性认识,感性认识要上升为理性认识。
其次,经验主义的错误的确在于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忽略甚至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和作用。但说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可以避免教条主义是不正确的。和经验主义不同,教条主义轻视感性经验,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认为只有理性、书本上的东西才是真实有用的,主张一切按本本办事。这说明,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都是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表现。
4.辨析“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无物则无感”中所包含的认识论倾向。 1)材料中的“感”是指人的感知或感性认识;“物”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世界。(2)材料的大意是:感知也依赖于客观事物,有了客观事物才有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没有客观事物哪里会有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呢?这段话表达了如下观点:第一,人的感知依赖于外界客观事物;第二,人的感知是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该材
13
料具有明显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倾向。
5.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这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的认识能力的一种科学的辩证的论断。(1)思维的至上性是指:人的思维按其本性、能力、使命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的无限性和绝对性。思维的非至上性是指:每一个人或每一代人总要受到客观事物及其发展程度的限制,总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主观条件及生命的有限性等条件的限制,他或他们所达到的认识是有限的、相对的,是非至上的。
(2)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是辩证统一的。一系列非至上的思维着的人们的世代延续,体现着思维的至上性。否认思维的至上性,会导致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否认思维的非至上性,又会导致思维僵化和绝对主义。
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必须使用有实践力量的人。 这个论断正确地揭示了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坚持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这是因为:第一,思想或理论,哪怕是完全正确的思想理论,它本身是什么也是实现不了的。一种思想理论如果不能与实际相结合,就是一种空洞的思想理论,而空洞的思想理论是毫无用处的。第二,只有把思想理论用来指导人们的做或行动,用于指导实践,使之变成一种现实的力量,才能使思想变为现实,使思想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7.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2)古希腊哲学家的上述命题强调了理性的重要作用,指出离开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甚至会歪曲事物的真相,这是有合理之处的,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感性的重要作用。
四、论述题
1.试述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 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1)“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
14
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是对认识辩证运动全过程的科学总结,体现了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2)“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是人们认识具体事物的辩证过程,也是人们的认识不断地有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走向特殊的辩证运动过程。正是在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的无限反复的发展过程中,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地得 到解决,实现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社会主义建 设和改革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的认识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各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实现、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是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生动体现。
2.运用实践和认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互联网的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影响?当代大学生面对互联网的发展应 当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
1、实践在人的认识的形成中具有决定作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使认识得以 产生和发展。2、互联网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传播工具,打破了地域、民族、国别等界限,大大缩短了人们 之间相互交往联系的距离。它的出现,对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也为大学生通过上网实践、发展自己的思想认识提供了可能。3、互联网作为一项现实的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既可用来传播先进的文化与观念,也可用来散布文化垃圾。依据认识源于实践的原理,当代大学生在 实践中经常接触互联网中先进的文 化与观念,能激发自己积极向上的精神,汲取有用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科学人文精神;如果经常性接触 其中的文化垃圾,则会对自己的思想上的健康成长带来若干不良影响。4、因此,当代大学生对待互联网 的发展,不能仅凭个人兴趣,受互联网中负面因素的影响,而应该把个人的价值追求同汲取科学知识、积极精神和艺术熏陶等先进的文化与观念结合起来,实现个人价值以坚持真理标准为前提,坚持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观,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积极作用而避开其负面影响,通过互联网,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科学人文素质。
五、分析题
1.下面是摘自毛泽东的《实践论》中的几段论述:
材料1: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15
材料2: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材料3: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
材料4: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分析材料1、2,作者认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怎样的?
(2)分析材料3、4,作者认为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2.根据下面提供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材料2: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3: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之意),是性伪之分也。”
材料4: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然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 “以行而求知,困知而进行。”
请回答:(1)简要评析上述材料给出观点。(2)材料4揭示的知行关系是什么? 3. 根据下面提供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l ]今者臣来,见人于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材料 2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日:“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邃善游哉?此任物亦必悖矣!
16
请回答:“南辕北辙”和“引婴投江”犯了认识论上的什么错误?
〔 答案要点 〕
1.(1)材料1论证了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材料2揭示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材料3、4认为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必须占有丰富真实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须经过“大脑加工厂”的加工制作。
2(1)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孔子的“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以及荀子的承认人的认识是后天学习所得的观点,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2)孙中山借人类文明说明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发展,指出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也不可能一次完成。孙中山的知行学说包含了在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以行求知),和在理论指导下的行动(知先行后),这样的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多次认识,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认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人的目的、愿望要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南辕北辙就好似一味朝着反方向强调客观条件的优越和主观能动性,违反了事物的客观规律,结果离目的地越来越远。
引婴投江则犯了经验主义、主观主义的错误,同时混淆不同事物之间的区别。
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