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马基习题1

马基习题1

2022-06-03 来源:乌哈旅游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A

一、单项选择题(20题,每题1分,共20分。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哲学上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的依据是( ) A 主张一元论还是二元论

B 主张辩证法还是形而上学

C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

D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

2、马克思的伟大发现除了剩余价值学说外,另一个是( ) A 阶级斗争理论 B 社会主义学说 C 辩证法理论 D 唯物史观 3、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 )

A 产品的分配形式 B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 4、“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反映( )的历史观 A 唯物主义 B 宿命论 C 唯意志论 D 循环论

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6、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交换中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现出来的。这说明( )

A 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B 必然性可以转化为偶然性 C 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向质变转变的过程

D 事物的发展是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 7、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化。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A 变是世界的本质 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 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8、唐代诗人杜牧诗中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这其中蕴含的哲理是( ) A 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相同的 B 外因是通过内因才起作用的 C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D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9、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

A 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 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 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发展水平 10、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 A 自然科学、道德、宗教 B 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C 政治思想、艺术、语言学 D 法律思想、哲学、宗教 11、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

A 劳动工具的状况 B 劳动者的素质

C 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D 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1

1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是

( )

A 对立统一规律

B 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原理

C 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D 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13、垄断资本在经济政治上统治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 )。

A 规定垄断价格 B 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C 掌握国家政权 D 避免两败俱伤

14、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联系的主要方式是( )。

A 资本输出 B 商品输出 C 对外经济援助 D 技术输出 15、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 A 科学技术 B 劳动对象 C 劳动者 D 管理方式

16、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 )

A 人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 C 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17、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

A 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B 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 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1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

A 生产过剩的危机 B 生产不足的危机 C 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D 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19、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 )

A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 巩固共产党的领导 D 镇压资产阶级的反

20、作为社会历史范畴,自由王国是指( )

A 处于绝对自由的原始社会状态

B 不再受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支配的状态 C 允许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状态

D 摆脱了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主人的状态

二、多项选择题 (10题,每题2分,共20分。选出二至四个正确的答案,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白马非马”的命题 ( )

A 割裂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 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 揭示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2

D 割裂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 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一思想表明了( )

A 知行不可分割 B 知行合一 C 知行相互促进 D 行先知后 3、在下列社会现象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 A 生产资料私有制形式 B 政治法律制度 C 国家政权 D 社会意识形态

4、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使理性认识( ) A 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B 接受实践的检验

C 起着改变事物发展总趋势的作用 D 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5、决定和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 )

A 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B 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C 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 D 不变资本的节约状况

6、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其他思想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区别在于( )

A 前者从客观规律出发,后者从理性出发

B 前者侧重于一般特征的揭示,后者侧重于详尽细节的描绘 C 前者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后者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 D 前者是乐观主义的态度,后者是悲观主义的态度

7、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之所以是长期的和艰巨的,因为( )

A 商品经济不发达,生产力落后

B 封建主义传统长,缺乏近代民主的传统

C 社会主义国家从诞生之日起,就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遏制和扼杀 D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建设规律的探索是一个过程 8、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并不否定价值规律,因为( )

A 垄断价格的形成只是使价值规律改变了表现形式 B 从整个社会看,商品的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一致的

C 垄断高价是把其他商品生产者的一部分利润转移到垄断高价的商品上 D 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不能完全离开商品的价值 9、下列现象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实质的是( )

A 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

B 不变资本只是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 C 资本主义工资是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D 资本主义利润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10、科学技术在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问题,这说明( )

A 全球性问题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B 全球性问题不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C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主要的

D 科学技术是当代人类“非人化”的根源 三、简答题(6题,每题5分,共30分。) 1、简述市场调节与市场机制的主要内容。

3

2、谈谈对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理解。 3、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4、科学社会主义的两个理论基石? 5、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6、如何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四、材料分析题(3题,每题10分,共30分)

1、 有人说,全球化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化;也有人说,全球化就是美国化。试用所学原理对这些观点进行评析。

2、 材料1:

秦穆公见伯乐年事已高,请伯乐推荐继任者,伯乐说九方皋可堪此任。九方皋奉穆公之命外出找马,三月后复命说,马已找到。穆公问:何马也?九方皋答道:是一匹黄色的公马。穆公派人去取马,取马人回报说是一匹黑色的母马。穆公不悦,责备伯乐道:你推荐的那位相马者连马的黄黑公母都分辨不清,怎能鉴别马的好坏呢?伯乐答道: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遣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千里之马。

材料2:

伯乐之子把伯乐写的《相马经》读得烂熟。《相马经》上说,千里马是额头隆起,双眼突出,蹄如摞起的酒曲状。他按照书上绘出的各种图形,与他所见的一一加以对照,结果,他找到一只癞蛤蟆。

材料3:

实际生活总是在不停的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和深刻,近一百多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因此,马克思义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对待马克思主义,有个学风问题:究竟是从本本出发,还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1)比较材料1和2说明为什么九方皋相马成功而伯乐之子相马失败? (2)为什么说九方皋相马在思维方法上比找到千里马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3)结合以上3组材料,谈谈你如何理解“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3、材料1:

马克思说:“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是在这个喧嚣的舞台背后悄悄地进行的,并且真正地起着推动作用。”

材料2:

十六大政治报告指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材料3: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干部在认识发展问题上产生了很大的误区,把“发展是硬道理”片面地理解为“经济增长率是硬道理” ,造成贫富差距,东西差距,城乡差距,人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失调。这些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损害了大多数普通群众的利益。

材料4: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认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1)材料1阐明了什么哲学观点?

(2)结合材料1、2、3、4,说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就是以人为本。

试卷A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4

1 C 2 D 3 B 4 B 5 D

6 A 7 C 8 C 9 C 10 D 11 A 12 D 13 B 14 B 15 A 16 D 17 C 18 C 19 A 20 D 二、多项选择题:

1 BD 2 ACD 3 BCD 4 ABD 5 ABCD 6 ABC 7 ABCD 8 ABCD 9 CD 10 BC 三、简答题:

1、 市场对经济活动的作用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配置资源,二是调节经济活动。市场配置资源的活动就

是通过市场把各种资源在社会范围内进行安排,结果是个体把自己所拥有的资源投入到能够获取最大利益的领域中。市场调节经济活动的作用是通过市场去影响]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这些活动都是以市场为载体,必然随着市场状况的变化而变化。

2、 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指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要通过无限发展着的实践的检验并且最终一定要通过实

践的检验才能判定其是否具有真理性。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是指一定层次、一定水平的实践只能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检验人的认识是否正确,而且实践检验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因而实践检验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3、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

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和社会存在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相对独立性的表现为: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4、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它揭示了人类历史发

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5、 商品生产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过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

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就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而言,土地、材料、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要素,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但就商品价值的创造而言,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6、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四、材料分析题:

1、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主要表现是:其一,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其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其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存在依赖的的危险。经济全球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会制约甚至破坏全球生产力的发展,对全球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5

2、 1)九方皋成功在于掌握了相马的正确方法:认识事物要区分粗精、真伪、表里、内外、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区分事物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伯乐之子失败在于按图索骥,把《相马经》当作教条,脱离实际,从本本出发,生搬硬套。

(2)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客观规律在人脑中的内化,它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理性思维的重要工具,是实践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它比认识结果更为重要。只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增强人的认识能力,做好各项工作。

(3)以上3组材料都说明了实践成功的关键在于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提供的正是认识和实践的正确立场、观点、方法,而不是具体的结论和一成不变的教条,因此,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从本本出发,而应该抱着继承和发展的态度。

3、(1)马克思的这段话阐明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哲学观点。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以人为本是指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一切为了群众,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另一方面,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动力,也是发展的主体,发展要依靠人,要适应人。科学发展观正是从目的和手段这两方面阐明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B

一、单项选择题(20题,每题1分,共20分。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唯心主义的主要错误是( ) A 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B 主张物质和意识都是世界的本原

D 抹煞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C 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2、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

A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 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 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D 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

3、 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

A 能动性 B 客观性 C 对象性 D 任意性

4、“坐地日行八万里,隔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 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时空有限性的统一 C 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5、久旱缺雨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好处;雨涝成灾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害。这说明( ) A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 B 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 C 事物的运动是客观的、绝对的

D 事物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引起事物的运动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

6、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 )

A 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B 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 C 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D 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6

7、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 A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

8、“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 )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9、“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万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请指出该联所蕴含的哲理( )

A 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相同的 B 外因是通过内因才起作用的 C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D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10、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 A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11、社会形态是( ) A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B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统一 C 国体和政体的统一

D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12、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并决定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经济规律是 ( ) A 价值规律 B 剩余价值规律

C 社会基本经济规律 D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3、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量的比例相交换,其原因在于它们 ( )A 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B 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 C 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D 都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 14、商品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 ( ) A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B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C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基础 D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基础,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

15、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一劳动时间内所形成的价值总量将 ( A 不变 B 增加 C 减少 D 无法确定

16、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所获得的平均利润必须分割为 ( ) A 利息和企业利润 B 租金和企业利润 C 工资和剩余价值 D 利息和超额利润

7

17、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 ( )

A 生产经营的国际化 B 市场交换的国际化 C 资源配置的国际化 D 社会消费的国际化 18、从资本形态上看,资本输出可分为 ( )

A 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 B 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 C 国家资本输出和借贷资本输出 D 私人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 1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 ) A 消灭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 B 实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根本变革 C 代表个别垄断资本的特殊利益 D 符合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20、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是 ( ) A 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 B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 C 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 D 实现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

二、多项选择题 (10题,每题2分,共20分。选出二至四个正确的答案,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 ) A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B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 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 D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过程

2、古语说:“奢糜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是说,奢侈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

A 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 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挫折和反复,这表明( ) A 新生事物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 B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螺旋式的

C 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不是不可以改变的 D 历史有时会向后作巨大的跳跃

4、1999年,中美两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 )

A 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

B 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 C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 D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而使自身获得发展

5、科学家对1994年夏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了准确的预报和大量的观察研究,这一事实表明( )

A 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B 人类已能预测一切自然现象

8

C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 D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6、下述有关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中,属于唯物史观的有( ) A 人人创造历史

B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C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D 人们总是在既定条件下创造历史

7、 二战以来,对世界经济和国际经济秩序影响最大的国际经济组织有 ( )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世界银行 C、欧洲联盟 D、世界贸易组织 8、剩余价值是 ( )

A 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中创造的价值 B 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部分 C 商品价值中补偿劳动力价值后的剩余部分 D 商品价值中补偿资本消耗后的剩余部分

9、资本主义积累过程总是伴随着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的直接后果是( )

A 个别资本增大 B 对劳动力需求减少 C 生产资料优先增长 D 平均利润率下降 10、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是( )

A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B 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 C 商品交换必须实行等价交换 D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三、简答题(6题,每题5分,共30分。) 1、简述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及其基本特征。

2、怎样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 3、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源泉分别是什么? 4、简述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5、谈谈你对“抓住重点”就是一点论,“二者兼顾”就是均衡论的理解。 6、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 四、论述题(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 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观点,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

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2、 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空想社会主义的意义是同历史的发展成反比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B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C

2 B

3 A 4 D 5 B

6 A 7 B 8 B 9 C 10 D 11 A 12 D 13 D 14 A 15 B

9

16 A 17 C 18 B 19 D 20 D 二、多项选择题:

1 ABCD 2 CD 3 ABD 4 ABC 5 ACD 6 BCD 7 ABD 8 ABC 9 BCD 10 ABC 三、简答题:

1、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

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如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体系,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国家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不可避免。”这就

是我们常说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后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提出了“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有着内在的联系,应该结合起来加以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它告诫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全面准确地学习和把握“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既有利于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心,同时也有利于人们坚持科学态度,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在当前艰苦的实践中坚定地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奋斗。

3、在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是不可缺少的,马克思肯定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同等

的重要性,他说:“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具体劳动和各种生产要素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价值则不同,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物质元素仅仅是价值创造的物质条件,它不创造任何价值原子。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劳动并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使用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人的劳动。如果根据使用价值的生产离不开生产资料(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这一点,认为商品的价值也有两个源泉,认为生产资料和劳动者都创造了价值,从认识上讲,这是混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者不同的属性,进而也混淆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所谓价值、抽象劳动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凡是社会物质财富,都经过人的劳动才能形成。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价值的实体是人类抽象劳动,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不承认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是企图掩盖资产阶级利用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无偿占有别人劳动这种剥削的实质。

4、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

于相对之中。相对真理不断向绝对真理转化,真理是一个过程,它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

5、 抓住重点是指在考察复杂事物的过程中,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但同时承认非重点

的存在,并非一点论。二者兼顾是指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有重点的兼顾,并非均衡论。

6、人的本质不是天赋的,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只有立足于一切现实的社会关系总和这一基点

上,才能真正把握人的本质的具体性和社会性。

10

四、论述题:

1、 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

造者。按照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必须相信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当前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儿女读书问题、住房问题、就医问题、低保问题,物价问题、贫富不均问题、腐败问题等。3、在实践中,我党制定了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免除农业税,减免农村中小学学杂费,推广农村公费医疗,稳定高校学杂费,加大大学生助学金覆盖面和额度,稳定销房价格,建立安居房,建立和扩大城乡低保户范围并提高其标准,提高务工工资标准,保证农民工工资发放;平抑物价,解决民生问题,加大惩治腐败力度等,都是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4、作为大学生,必须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地依靠群众,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确立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意义做出的评价。马克思和恩格斯充分肯

定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在历史上曾经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空想社会主义存在着严重缺陷:

第一,空想社会主义没有发现资本主义的规律和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本质,他们是从道德情感出发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

第二,空想社会主义不承认无产阶级是变革资本主义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社会力量,宣扬天才论和唯心史观;

第三,空想社会主义不懂得阶级斗争的意义,否认暴力革命的必要性,因而无法找到变革社会的现实道路。马克思主义认为,当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尚未激化,无产阶级尚未觉悟时,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具有解放人们的思想、启发人们的觉悟的积极作用。当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激化,无产阶级革命已经付诸实践时,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局限和缺陷就日益暴露出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C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20×1=20分)

1、在意识的本质问题上,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

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B、否认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D、否认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2、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主张( ) A、没有运动的物质 B、没有物质的运动 C、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 D、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3、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这在哲学上属于( )。 A、抓事物的主要矛盾 B、把握事物的度 C、了解事物的量 D、认识事物的本质 4、否定之否定仿佛是向肯定的复归,这种观点是( )。 A、折中主义 B、辩证法 C、诡辩论 D、形而上学 5、真理是( )。

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B、对人们有用的认识

11

C、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D、为大多数人普遍接受的思想 6、做任何事情都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 A、实践是正确认识的来源 B、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 C、实践经验是唯一可靠的 D、要事事取得直接经验 7、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存在(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8、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是( )。

A、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 C、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D、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规律 9人民群众的主体是( )。

A、每个时代的进步阶级 B、体力劳动者 C、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劳动群众 D、被剥削阶级 10、从历史观上看,人类解放就是( )。 A、实现绝对自由 B、摆脱一切规律的制约 C、不受任何束缚 D、摆脱盲目必然性的奴役

11、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联系的主要方式是( )。 A、资本输出 B、商品输出 C、对外经济援助 D、技术输出 12、资本积累的源泉是( )

A、资本家的节俭; B、资本的价值;C、剩余价值; D、扩大再生产 13、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 ) A、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B、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C、依靠占有的剩余价值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D、用暴力迫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使社会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里; 14、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 ) A、生产与需要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1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 A、生产对于人们的需求绝对过剩 B、生产对于人们的需求相对过剩

C、生产对于人们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过剩 D、生产对于人们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绝对过剩 16、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市场价格( )。

A、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围绕成本价格上下波动 C、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D、围绕平均利润上下波动 17、生产和资本的集中是( )。

A、垄断发展的必然结果 B、自由竞争的必然结果 C、金融资本形成后的必然结果 D、跨国公司形成后的必然结果

12

18、利润率是( )。

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B、剩余价值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C、剩余价值和不变资本的比率 D、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19、美国采取权力制衡的组织形式,其中立法权属于( ) A、国会 B、总统 C、最高法院 D、最高检察院 20、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四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10×2=20分)

1、人的手一旦脱离了人体,就不再是一只活生生的手,这表明( ) A、部分依赖于整体

B、部分的性质是由整体决定的

C、要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中去认识事物 D、失去了部分,整体就不存在了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有利于( )。 A、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 B、坚持物质的可知性

C、坚持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克服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局限性 3、辩证的否定是( )。

A、事物联系环节和发展环节的统一 B、由事物内部矛盾决定的自我否定 C、主观任意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4、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目标是多重的要包括( )。 A、稳定经济 B、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 C、稳定币值与物价 D、实现充分就业 5、下列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有( )。 A、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原动力的原理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 C、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原理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 6、商品的使用价值是( )。

A、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B、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C、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D、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7、货币的本质通过它的职能体现出来,货币有多种职能,其中最基本的职是( )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8、在商品经济运行中,价值、价格、供求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 A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价格受价值影响,随供求关系变化而变化 C、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并反映供求关系

13

D、价格受价值决定,反映价值但不反映供求关系 9、资本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有( )

A、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B、主权在民 C、人们当家作主 D、分权制衡 10、垄断条件下的竞争有( )。

A、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B、垄断组织与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 C、占统治地位的自由竞争 D、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 三、简答题(6×5=30分) 1、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 3、社会基础矛盾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

4、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5、当代资本主义产生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6、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四、论述题(15×2=30分)

1、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2、论述马克思所提出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C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20×1=20分)

1、D 2、B 3、B 4、B 5、C 6、A 7、B 8、D 9、C 10、D 11、B 12、C 13、B 14、D 15、C 16、A 17、B 18、B 19、A 20、C 二、多项选择题(10×2=20分)

1、ABC 2、ABD 3、ABD 4、ABCD 5、ABD 6、AC 7、AB 8、ABC 9、ABD 10、ABD 三、简答题(6×5=30分)

1、因为实践是认识的最终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具有不同步性;社会意识自身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3、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础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其实,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4、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5、当代资本主义产生了一些新变化,主要原因在于:首先,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益和利益的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6、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有: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要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 四、论述题(15×2=30分)

1、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事物的矛盾既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特殊性,即既具有同类事物的共

14

性,又具有自身的独特的个性。其中,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个性中包含共性,是共性的具体体现;而且,个性和共性可以相互转化。

这一原理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建设社会主义中国,我们首先必须遵循社会主义建设的一般原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但同时,中国也有自身的国情,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发展不平衡,所以在建设国家的过程,又必须把普遍原理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根据自身的情况,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走自己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中国改革开放30来的实践也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也只能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2、答案要点:马克思论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同时也提出了“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全面准确地学习和把握“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既有利于人们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心,同时也有利于人们坚持科学态度,充分尊重客观规律,脚踏实地地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奋斗。

马克思主义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D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20×1=20分)

1、“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 )

A、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基本内容 B、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功能作用 C、马克思主义具有的理论品质 D、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实践基础 2、世界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 )

A、对于自然现象的基本观点 B、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 C、对于人生意义的独特见解 D、对于社会问题的具体看法 3、哲学上两大对立的基本派别是( )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一元论和二元论 4、事物发展的动力是( )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单独性起作用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时起作用 C、矛盾的同一性 D、矛盾的斗争性 5、“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这说明了( )

A、哈姆雷特会在不同人的头脑中显现不同形状 B、人的个体差异性 C、人的意识的个体差异性 D、人的意识的能动性 6、“我思故我在”是( )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7、实践高于理论是因为实践具有( )

A、普遍有用性的优点 B、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15

C、主观能动性的优点 D、客观物质性的优点 8、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B、经验论和唯理论 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D、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 9、人类社会和自煞界对立统一的基础是( )

A、地理环境 B、劳动

C、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10、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性质取决于它( )

A、是否符合经济基础的要求 B、是否符合统治阶级的愿望 C、是否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 D、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11、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 )。

A、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 B、各种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变化上的滞后性 12、下列观点中,正确表达了人的本质的是( ) A、人之初,性本善 B、人天生是政治动物 13、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矛盾 14、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 )

A、商品的不等价交换 B、小生产者有人身自由 C、资本的原始积累 D、劳动力成为商品 15、资本家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 )

A、工作日绝对延长的结果 B、工人工资低于劳动力价值的结果 C、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结果 D、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16、在资本积累过程中,实现个别资本增大的形式是( ) A、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 B、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C、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 D、资本生产和资本流通 17、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和重要经济基础是( ) A、垄断 B、剥削 C、国家 调节 D、对外掠夺 18、金融寡头实现其经济上统治的主要途径是( ) A、“参与制” B、公私合营 C、建立垄断银行 D、相互联合 19、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首要特征是( )

A、议会制 C、两党制或多党制 B、分权制 D、普选制 20、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是( )

A、人民当家作主 B、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C、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D、全体人民享受广泛的民主权利

C、人是符号动物 D、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6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所有符合题意的选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10×2=20分)

1、马克思主义是( )。

A、以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根本研究对象,是关于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B、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C、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即现代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D、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总结资本主义制度发展和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主要有( )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家的学说 3、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理解是( )

A、第一要义是发展 B、核心是以人为本 C、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D、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4、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

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B、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社会生产关系本质上是物质关系 5、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 )

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B、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C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D、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6、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这是因为( ) A、它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全面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唯物的性质 B、它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全面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的性质 C、它是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的反映论

D、它既驳倒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主义怀疑论,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7、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根本对立表现在( )

A、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唯心史观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唯物史观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唯心史观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D、唯心史观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8、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构成的理解是( )

A、资本的技术构成是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B、资本的价值构成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两部分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

17

C、资本的有机构成是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的构成 D、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一般趋势

9、在列宁时期,哪些是不符合俄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政策主张( ) A、实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

B、实行以取消商品货币关系为主要特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实行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政策 D、实行工业现代化和农业集体化

10、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是( ) A、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B、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C、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空想的详尽描绘

D、坚持发展观点,把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见看作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认识过程 三、简答题(6×5=30分)

1、简述生产力的含义以及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 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3、简述规律的含义及其特点。 4、简述价值规律的作用。

5、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 6、为什么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会具有多样性? 四、材料分析题(10×3=30分)

1、从前,沧州城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尊面对流水的石兽,据说是“镇水”用的。一年暴雨成灾,大庙山门倒塌,将那两尊石兽撞入河中。庙僧一时无计可施,待到l0年后募金重修山门,才感到那对石兽之不可或缺,于是派人下河寻找。

按照他的想法,河水东流,石兽理应顺流东下,谁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见其踪影。这时,一位在庙中讲学的先生提出其见解:石兽不是木头做的,而是由大石头制成,它们不会被流水冲走,石重沙轻,石兽必然于掉落之处朝下沉,你们往下游找,怎么找得到呢?旁人听来,此言有理。不料,一位守河堤的老兵插话:我看不见得,凡大石落入河中,水急石重而河床、松者应求之于上游。众人一下子全愣住了:这可能吗?老兵解释道:“我等长年守护于此,深知河中情势,那石兽很重,而河北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且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众人听后,无不服膺。寻找者依照他的指点,果真在河的上游发现并挖出了那两头石兽。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①庙僧按照常理,认为石兽应顺流而下。从真理的具体性分析其失当之处。 ②守河堤老兵关于石兽\"逆流而上\"的见解对我们辩证地思考问题有何启示?

2、材料1:

马克思说,科学技术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材料2:

马克思说:“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事物好像包含着自己的反面。„„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

18

①请问材料1体现了什么哲学原理,并加以详细论述。

②请问材料2又说明了什么道理?并结合材料1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3、材料1: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流通公式,是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的。如果是等价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者交换不创造剩余价值。”(《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卷第169-170页)

材料2:

“货币转化为资本,表现根据商品交换的内在规律来加以说明,因此等价物的交换应该是起点。我们那位还是资本家幼虫的货币占有者,表现按商品的价值购买商品,按商品的价值出卖商品,但他在过程终了时取出的价值表现大于他投入的价值,他变为蝴蝶,表现在流通领域中,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卷第170-171页)

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根据材料1说明马克思说的资本流通公式的矛盾指什么?为什么?

②根据材料2说明解决上述矛盾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结合你所学的原理说明如何解决矛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D标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20×1=20分)

1、C 2、B 3、B 4、B 5、D 6、D 7、B 8、D 9、B 10、D 11、C 12、D 13、C 14、D 15、D 16、B 17、A 18、A 19、A 20、A 二、多项选择题(10×2=20分)

1、ABCD 2、ABC 3、ABCD 4、ABCD 5、ABCD 6、ABCD 7、ABCD 8、ABCD 9、ABD 10、ABCD 三、简答题(6×5=30分)

1、生产力是指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现代生产力系统要素主要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2、感性认识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表面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于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同时,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3、所谓规律就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以下特点:客观性、普遍性、稳定性、重复性。

4、价值规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5、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主要表现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其中国家资本所有制和法人资本所有制的比例大大提高;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新变化,劳资对立有所缓和,职工持股等新分配形式出现;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新变化,传统意义上的无产阶级数量大大减少,知识型和服务型的劳动者数量大大增加。

6、首先,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其次,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也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原因;最后,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四、材料分析题(15×2=30分)

19

1、答案要点:①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抽象的真理是没有的。真理的具体性是指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河水东流,石兽顺流东下,这是常理,但它是在一定条件下才是有效的。庙僧的失当之处在于离开了一定的条件,抽象的对待常理,因而判断失误。

②所谓辩证地思考问题,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特别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守河堤老兵不受已有思维定势的束缚,根据实际中的具体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其见解对我们的启示是:对任何问题都要加以辩证地思考,多角度的或从相反方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2、答案要点:①材料1说明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具体表现在:科学技术对生产方式产生深刻影响,对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促进思维方式的变革。

②材料2说明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它既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的后果。诸如在发展现代工业的过程中,违反自然规律,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环境污染等。因此,我们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保证科学思想和成果造福于人类。

3、答案要点:①材料1说明了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主要表现在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的矛盾。因为按照价值规律,商品交换是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在流通领域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只是价值形式的交换,价值量没有变化;不等价交换,只能改变社会财富在不同资本家之间的分配,整个资产阶级占有的财富总量不会因此而增加。离开流通领域,商品生产者只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这种关系只能是一定量的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价值,但不能在这个价值之外增加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能在流通领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这就形成了资本的总公式的矛盾。

②只有从根本上消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述矛盾。

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