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土体中的应力计算
本章学习要点: 本章内容是地基基础设计和施工的基础知识,也是下章讨论地基变形的前提,因此应很好地掌握。地基中的应力包括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前者是土受的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后者是由于基础等外部荷载所引起的.由于产生条件不同,因此两者的分布规律和计算方法也不同。要学会自重应力的计算方法和分布规律,及常用的典型规则的均布荷载下地基附加应力的计算方法,并掌握基础底面应力计算和分布特点。要求明确有效应力的概念,这对全书的理解大有好处。 第一节 概述
大多数建筑物是造建在土层上的,我们把支承建筑物的这种土层称为地基。由天然土层直接支承建筑物的称天然地基,软弱土层经加固后支承建筑物的称人工地基,而与地基相接触的建筑物底部称为基础。
地基受荷以后将产生应力和变形,给建筑物带来两个工程问题,即土体稳定问题和变形问题。如果地基内部所产生的应力在土的强度所允许的范围内,那么土体是稳定的,反之,土体就要发生破坏,并能引起整个地基产生滑动而失去稳定,从而导致建筑物倾倒。地基中的应力,按照其因可以分为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两种:
自重应力:由土体本身有效重量产生的应力称为自重应力。一般而言,土体在自重作用下,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上已压缩稳定,不再引起土的变形(新沉积土或近期人工充填土除外)。
附加应力:由于外荷(静的或动的)在地基内部引起的应力称为附加应力,它是使地基失去稳定和产生变形的主要原因。
附加应力的大小,除了与计算点的位置有关外,还决定于基底压力的大小和分布状况。
一、应力~应变关系的假定
真实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是非常复杂的,目前在计算地基中的附加应力时,常把土当成线弹性体,即假定其应力与应变呈线性关系,服从广义虎克定律,从而可直接应用弹性理论得出应力的解析解。
1、关于连续介质问题
弹性理论要求:受力体是连续介质。而土是由三相物质组成的碎散颗粒集合体,不是连续介质。
为此假设土体是连续体,从平均应力的概念出发,用一般材料力学的方法来定义土中的应力。 2、关于线弹性体问题
理想弹性体的应力与应变成正比直线关系,且应力卸除后变形可以完全恢复。
土体则是弹塑性物质,它的应力应变关系是呈非线性的和弹塑性的,且应力卸除后,应变也不能完全恢复。为此进行假设土的应变关系为直线,以便直接用弹性理论求土中的应力分布,但对沉降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这种假设误差过大。
3、关于均质、等向问题
理想弹性体应是均质的各向同性体。
而天然地基往往是由成层土组成,为非均质各向异性体。 为此进行假设,天然地基作为均质的各向同性体。 二、地基中的几种应力状态
计算地基应力时,一般将地基当作半无限空间弹性体来考虑;即把地基看作是一个具有水平界面、深度和广度都无限大的空间弹性体。(见教材P66图3-2)
常见的地基中的应力状态有如下三种: 1、三维应力状态
荷载作用下,地基中的应力状态均属三维应力状态。每一点的应力都是x、y、z的函数,每
一点的应力状态都有9个应力分量。xx,yy,zz,xy,yx,yz,zy,xz,zx,写成矩阵形式则为:
xxxyxzijyxyyyz
zxzyzz根据剪应力互等原理,有τxy=τyx,τyz=τzy,τxz=τzx,因此,该单元体只有6个应力分量,即σxx,σyy,σzz, τxy, τxz, τyz。
2、二维应变状态(平面应变状态)
二维应变状态是指地基中的每一点应力分量只是两个坐标(x,z)的函数,因为天然地面可看
作一个平面,并且沿y方向的应变y0,由于对称性,yxyz0,这时,每一点的应力状态有5个应力分量:xx,yy,zz,xz,zx 。应力矩阵可表示为:
xxij0zx00
zzxzyy0
3、侧限应力状态
侧限应力状态是指侧向应变为零的一种应力状态;土体只发生竖直向的变形。 由于任何竖直面都是对称面,故在任何竖直面和水平面上都不会有剪应力存在,(P67图3-5),即xyyzzx0,应力矩阵为:
xxij00000 zzyy0由xy0xy,并与z成正比。
三、土力学中应力符号的规定
在进行土中应力计算时:①应力符号的规定法则与弹性力学相同,但正负与弹性力学相反;即当某一截面上的外法线是沿着坐标轴的正方向,这个截面称正面;正面上的应力分量以沿坐标轴正方向为负,沿负方向为正。
②用摩尔圆进行应力状态分析时,法向应力仍以压应力为正,剪应力方向以逆时针方向为正。(P67图3-6)
第二节 地基中的自重应力计算
在计算地基中的自重应力时,一般将地基作为半无限弹性体来考虑。由半无限弹性体的边界条件可知,其内部任一与地面平行的平面或垂直的平面上,仅作用着竖向应力sz和水平向应力
sxsy,而剪应力0。
1、竖直自重应力sz
设地基中某单元体离地面的距离z,土的容重为,则单元体上竖直向自重应力等于单位面积
上的土柱有效重量,即
szz„„„„„„„ „„(3-1)
kpa或 kN/m2 可见,土的竖向自重应力随着深度直线增大,呈三角形分布。 注:
(1)若计算点在地下水位以下,由于水对土体有浮力作用,则水下部分土柱的有效重量应采用土的浮容重'或饱和容重sat计算;
a:当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土为砂土时,土中水为自由水,计算时用'。
b:当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土为坚硬粘土时,在饱和坚硬粘土中只含有结合水,计算自重应力时应采用饱和容重。
c:水下粘土,当IL≥1时,用'。
d:如果是介乎砂土和坚硬粘土之间的土,则要按具体情况分析选用适当的容重。 例如下图中的B点,其竖向自重应力为
szh1'h2h1(satw)h2
(2)若地基是由多层土组成,如图3-7(a)(见教材P68),设各土层的厚度为H1、H2、„„Hn,相应的容重分别为1,2,n,则地基中的第n层底面处的竖向自重应力为:
sz1H12H23H3nHn
=iHi„„„„„„„„„„„„ (3-2)
i1n2、水平向自重应力sx,sy
在半无限体内,由侧限条件可知,土不可能发生侧向变形(xy0),因此,该单元体上两个水平向应力相等并按下式计算:
sxsyK0szK0z„„„„„„ „„(3-3)
式中K0——土的侧压力系,它是侧限条件下土中水平向有效应力与竖直有效应力之比,可由
试验测定,K0,是土的泊松比。
1
第三节 地基中的附加应力
在求解地基中的附加应力时,一般假定地基土是连续、均匀、各向同性的弹性体,然后根据弹性理论的基本公式进行计算。另外,按照问题的性质,将应力划分为空间(三维)问题和平面问题两大类型。矩形、圆形等基础(L/B<10)下的附加应力计算即属空间问题(其应力是x,y,z的函数);条形基础(L/B≥10)下的附加应力计算即属于平面问题(其应力是x,z的函数),坝、
挡土墙等大多属于条形基础。 一、空间问题条件下的附加应力 (一)竖直集中力作用下的附加应力
如图P71图3-10所示,当半极限弹性体表面上作用着竖直集中力p时,弹性体内部任意点M的六个应力分量x,y,z,xyyx,yzzy,xzzx,由弹性理论求出的表达式为:
3pZ3z2R53pY2Z12y52R33pX2Z12x52R31(2RZ)y2z233R(RZ)(RZ)RR(3-6)
xyzyzx1(2RZ)x2z233R(RZ)(RZ)RR
3pxyz12(2Rz)xy52R3(Rz)2R33pyz252R3pxz22R5式中:x,y,z——x,y,z方向的法向应力
xy,xz,zy——剪应力
——土的泊松比
R——M点至坐标原点o的距离Rx2y2z2r2z2
——直角三角形OM’M中OM与MM'的夹角
上式为著名的布幸内斯克(Boussinesq)解答,它是求解地基中附加应力的基本公式。 对于土力学来说,z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是使地基土产生压缩变形的原因。由公式可知,垂直应力z只与荷载P和点的位置有关,而与地基土变形性质无关(,E)。
由几何关系:R2r2z2;(3-6a)可以写为:
3pz33pp1„„„„„ (3-7) z5K25/222R2zzr21()z式中:Kr31„„„„ 竖直集中力作用下的竖向应力分布函数,它是的函5/2z2r21()z数;可由P72图3-11和表3-1中查得。
从式3-7可知
(1)在集中力作用线上(即r0,K33p,z2),附加应力z随着深度z的增加而22z
递减(见教材P73图3-12);
(2)当离集中力作用线某一距离r时,(由3-6a可知)在地表处的附加应力z=0,随着深度的增加,但到一定深度后,(见教材P73图3-12)。 z逐渐递增,z又随着深度z的增加而减小
(3)当z一定时,即在同一水平面上,附加应力z随着r的增大而减小(见教材P73图3-12)。
注:如果的地面上有几个集中力作用时(见教材P73图3-14),则地基中任意点M处的附加应力z可以利用式(3-7)分别求出各集中力对该点所引起的附加应力,然后进行叠加,即:
zK1pnp1p2KK 2nz2z2z2式中:K1,K2,Kn分别为集中力p1,p2,,pn作用下的竖向应力分布函数。
(二)矩形基底受竖直均布荷载作用时角点下的竖向附加应力
矩形基础当底面受到竖直均布荷载(此处指均布压力)作用时,基础角点下任意点深度处的竖向附加应力,可以利用基本公式(3-7)沿着整个矩形面积进行积分求得。
P74如图3-16,若设基础面上作用着强度为p的竖直均布荷载,则微小面积dxdy上的作用力dp=pdxdy可作为集中力来看待,于是,由该集中力在基础角点o以下深度为z处的M点所引起的竖向附加应力为:
dz3p1dxdy„„„„„„„ „„(3-8) 5/222zr21()z将r2x2y2代入上式并沿整个基底面积积分,即可得到矩形基底竖直均布荷载对角点o以下深度为z处所引起的附加应力为:
zBoLo3pz3dxdy 2(x2y2z2)5pmn11m()arctan(21m2n2m2n21n21m2n2) =KsP „„„„„„„„„„„„„„(3-9)
式中:Ks——矩形基础,底面受竖直均布荷载作用时,角点以下的竖直附 加应力分布系数,Ksf(m,n)可以从P75表3-2中查得mL:为基础底面的长边,B:为基础底面的短边,且L≥B。
LZ,n BB
注:①对于在基底范围以内或以外任意点下的竖向附加应力,可利用式(3-9)并按叠加原理进行计算,这种方法称之为“角点法”。
②对矩形基底竖直均布荷载,在应用“角点法”时。L始终是基底长边的长度,B为短
边的长度。
例题:
(三)矩形基底受竖直三角形分布荷载作用时角点以下的竖向附加应力
矩形基底受竖直三角形分布荷载作用时,把荷载强度为零的角点o作为坐标原点,同样可利
3pz35沿着整个面积积分来求得。如图3-20所示(教材P79)用公式z。若矩形基底上三角2R形荷载的最大强度为pT,则微分面积dxdy上的作用力dppTdxdy可作为集中力看待,于是角B点o以下任意深度z处,由于该集中力所引起的竖向附加应力为:
dz3pT1xdxdy 5/222Bzr21()z将r2x2y2代入上式并沿整个底面积积分,即可得到矩形基底受竖直三角形分布荷载作用时角点下的附加应力为:
zKTpT„„„„„„„„„„„„„„ (3-10)
为矩形基底受竖直三角形分布荷载作用时的LZ竖向附加应力分布系数,可查表3-3(教材P78),m,n。
BBB:沿荷载变化方向矩形基底的长度,
L:矩形基底另一边的长度;L,B无长短之分。
对于基底范围内(或外)任意点下的竖向附加应力,仍然可以利用“角点法”和叠加原理进行计算。
但任意两点:(1)计算点应落在三角形分布荷载强度为零的一点垂线上。 (2)B点始终指沿荷载变化方向矩形基底的长度。
(四)矩形基底受水平均布荷载作用时角点下的竖向附加应力
mn1n2式中KT222(1n2)1m2n2mn如图3-21所示(教材P79),当矩形基底受到水平均布荷载ph作用时,角点下任意深度z
3pz3处的竖直附加应力可以利用公式z求得: 2R5zKhph (3-11)
1n2矩形基底受水平均布荷载作用时的竖向附加22222(1n)1mnmnLZ应力分布系数,可查表3-4(教材P80),m,n。
BBm式中:Kh2
B:平行于水平荷载作用方向的矩形基底的长度, L:矩形基底另一边的长度。
“+”:当计算点在水平均布荷载作用方向的终止端以下时;(b,d点下) “-”:当计算点在水平均布荷载作用方向的起始端以下时;(c,d点下)
当计算点在基底范围内(或外)任一位置,同一可以利用“角点法”和叠加原理来进行计算。
二、平面问题条件下的附加应力
理论上,当基础长度L与宽度B之比,L/B=∞时,地基内部的应力状态属于平面问题。 实际工程实践中,当L/B≥10时,平面问题。
例如:水利工程中的土坝、土堤、水闸、挡土墙、码头、船闸等等。 (一)竖直线荷载作用下的附加应力
沿无限长直线上作用的竖直均布荷载称为竖直线荷载,如图3-22所示(见教材P80),当地面上作用竖直线荷载P时,地基内部任一深度z处的附加应力为:
2pz3 „„„„„„„„(3-12) z222(xz)2pxz2„„„„„„„„„(3-13) x(x2z2)2zxxz2pxz2„„„„„„„(3-14) 222(xz)式中:p——单位长度上的线荷载(kN/m2)
x,z——计算点的坐标
讨论:(1)在荷载作用点处,即x=z=o点,应力值为无穷大,(σx,σz,τzx→∞)→ 应力集中→Ez>Ex;
(2)当x=0时,σx=τzx=0,而σz=σzmax→应力集中→Ez>Ex;
(3)σz值离Z轴愈远,其值越小;水平位置越深,应力也愈小——地基土中应力的扩散现象。
(二)条形基底受竖直均布荷载作用时的附加应力
如图3-23所示(教材P81),当基底上作用着强度为p的竖直均布荷载时,首先利用公式(3-12)求出微分宽度d上作用着的线荷载dppd在任意点M所引起的竖向附加应力
dz2p(x)z3d2z22„„„„„„„„„„„„(3-15)
再将上式沿宽度B积分,即可得到条形基底受均布荷载作用时的竖向附加应力为:
zB2p0(x)z3d2z22
pmm1mnn(m1) arctan()arctan()2222nnnmn(m1)Kzsp„„„„„„ „„„„(3-16)
式中:Kzs——条形基底受竖直均布荷载作用时的竖向附加应力分别系数,由P83表3-5查,
mxz,n,B为基底的宽度。 BB
条形均布荷载在地基内部引起的水平向应力x和剪应力xz也可以根据式(3-13)和式(3-14)积分求得,并简化为
xKxsp„„„„„ „„„(3-17)
sxzKxzp„„„„„ „„„„„(3-18)
式中:Kxs——条形面积受竖直均布荷载作用时的水平向应力分布系数
s——条形面积受竖直均布荷载作用时的剪应力分布系数 Kxzs也可由P83表3-5查得。 Kxs,Kxz(三)条形基底受竖直三角形分布荷载作用时的附加应力
如图3-6(教材P85)所示,当条形基底上受最大强度为pT的三角形分布荷载作用时,同样
pTz3dpd,再计算可利用基本公式z,先求出微分宽上作用的线荷载d2B(xz2)22p点M所引起的竖向附加应力,然后沿宽度B积分,即可得到整个三角形分布荷载对M点引起的
竖向附加应力为:
zpTn(m1)mm1Tmarctan()arctan()KpT (3-19) Z22nnn(m1)T式中:KZ——条形基底受三角形分布荷载作用时的竖向附加应力分布系数,按
xz,n,查P86表3-7。 BB(四)条形基底受水平均布荷载作用时的附加应力 m图3-6(教材P85)所示,当基底作用着强度为ph的水平均布荷载时,同样可以利用弹性理论求水平线荷载对任意点M所引起的竖向附加应力为:
phn2n2 z2222(m1)nmnKzhph (3-20)
式中:Kzh——条形基底受水平均布荷载作用时的竖向应力分布系数,可由mxz,n,查BBP87表3-8。
注意:1、在条形基础下求地基内的附加应力时,坐标系统的选择应分别符合图3-23,表3-6所示要求。
2、倾斜偏心荷载时的基底压力 合力既倾斜又偏心
其基底竖直压力呈梯形分布,而水平荷载一般假定均匀分布。
求解方法:应将梯形分布的竖直荷载分解成均布荷载和三角形分布荷载,然后分别求出由于竖直荷载、竖直三角形分布荷载以及水平均布荷载所引起底附加应力,再进行叠加。
3、基础有埋深时的基底压力分布
基底尽压力(或沉降计算压力)pnpD
式中:γ——土的容重
D——基础埋置深度
P——建筑物荷载(包括基础自重在内)在基底产生的压力 γD——基坑开挖,在基础底面处减少的压力。
因为未修建基础以前,土体中已有自重压力D,修建基础时将这部分土挖 除后再建造基础,在基底增加的压力实际为pD。
三、土坝(堤)坝身的自重应力和坝基中的附加应力 1、土坝的自重压力
不论是均质的或是非均质的土坝,其坝身任意点的自重应力,均假定等于单位面积上该点以上土柱的有效重量,仍可按公式(3-2)
sz1H12H23H3nHn
此时,均质坝坝身的自重应力为三角形分布。
2、坝基中的附加应力:
因为,土坝坝身能够适应坝基的变形,属柔性基础,故其基底压力为梯形分布。
土坝对地基中任意一点引起的附加应力,可将梯形分布压力分解为两个三角形分布压力和一
T个均布压力,利用公式:zKzsp(均布压力),zKZpT(三角形)来计算。
然后再进行叠加:
z(z)I(z)II(z)III
对于图3-26(P84)中所示的梯形分布压力下任意点的竖向附加应力,可按zKzLp计算。 式中:KzL——竖向附加应力分布系数,是a/z和b/z的函数,可从(P84图3-26)中查取。
a,b——分别为三角形分布压力和均布压力的特征尺寸
z——为计算点至压力作用面的垂直距离 p——为梯形分布压力的最大强度
四、感应图法求附加应力
当遇到不规则的基础形状,而又无法划分成矩形面积时,“角点法”的应用就受到限制。这时若利用感应图法来求解是比较方便的。
感应图法是以圆形基础竖直均布压力作用时,其中心点下竖向附加应力计算为基础的。 1、圆形基底受均布压力作用时其中心点下的竖向附加应力如图3-28所示(教材P87),当圆形
3pz3基底受到均布压力作用时,其中心点下任意深度处M点的竖向附加应力,可由公式z2R5(空间)求出微分面积dAdd上的集中力dppdd在该点(M)所引起的附加应力为:
3z3pdddz 52R将R22z2代入,并沿整个圆形面积积分,可得M点的竖向附加应力为:
2z0r03pz3dd 225/22(z)Kz0p„„„„ „„„„„(3-21)
11r21()z3/2式中:Kz0圆形基底受均布压力作用时的应力分布系数,可查P88表3-9
得;
r——圆形基础得半径
p——均质荷载强度
2、感应图的原理及应用
感应图是N.M.Newmark首先提出得,如图3-29所示(教材P89),它由9个同心圆和十二根等分得径向射线组成。
设9个同心圆的半径分别为r1,r2,r9,它们与某一长度AB成下列关系
r10.268AB,r20.400AB,r30.518AB,r91.908AB,
若选取AB恰好等于计算点的深度z,则从式(3-21)zKz0p或表3-9 可知:
z10.1p,z20.2p,z30.3p,„„z90.9p(第一个圆上的均布压力p在圆心以
下z处的附加应力z1)
任意相邻两圆之间的均布压力p对圆心以下z深处所引起的附加应力是相同的,均为
z0.1p。
每一个圆环又被20根径向射线划分为二十个面积相等的小块;显然每一小块的压力对圆心以下z深处所引起的附加压力也是相等的,均为0.1p/20=0.005p。
称这一小块为“感应面积”,“0.005”称之为“感应应量”。 因此,如果有N块“感应面积”,其上作用着相同的均布压力p,则在圆心下z深处将引起0.005Np的附加应力。 3、应用
要点:①以AB=z(试题所要求的深度)作为比例尺,在透明纸上绘制基础平面图;
②将所求点D移在感应图上与圆心重合 ③数“感应面积”的块数N
④得到z处深D点的附加应力为(z)D0.005Np(均布压力)
第四节 基底压力计算
建筑物的荷载是通过它的基础传给地基的。因此,基底压力的大小和分布状况,将对地基内部的附加应力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而基底压力的大小和分布状况,又与荷载的大小和分布,基础的刚度,基础的埋置深度以及土的性质等多种因素有关。
⑴ 对于刚性很小的基础和柔性基础,其基底压力大小和分布状况与作用在基础上的荷载大
小和分布状况相同。(因为刚度很小,在垂直荷载作用下几乎无抗弯能力,而随地基一起变形)。
⑵ 对于刚性基础:其基底压力分布将随上部荷载的大小,基础的埋置深度和土的性质而异。 如:砂土地基表面上的条形刚性基础,由于受到中心荷载作用时,基底压力分布呈抛物线(如图见教材P93),随着荷载增加,基底压力分布的抛物线的曲率增大。这主要是散状砂土颗粒的侧向移动导致边缘的压力向中部转移而形成的。
又如粘性土表面上的条形基础,其基底压力分布呈中间小边缘大的马鞍形(如图),随荷载增加,基底压力分布变化呈中间大边缘小的形状。
根据经验,当基础的宽度不太大,而荷载较小的情况下,基底压力分布近似地按直线变化的假定(弹性理论中的圣维达原理),所引起的误差是允许的,也是工程中经常采用的简化计算方法。
一.竖直中心荷载作用下的基底压力
如图所示(教材P94图3-38),若矩形基础地长度为L,宽度为B,其上作用着竖直中心荷载P,当假定基底压力为均匀分布时,其值为:
PPp 单位:kpa或kN/m2 (3-22)
AAB若基础为长条形(L/B≥10),则在长度方向截取1m进行计算,此时基底压力为:
Pp 单位: kN/m (3-23)
B
二. 竖直偏心荷载作用下的基底压力
如图所示(教材P95图3-40):
当矩形基础上作用着竖直偏心荷载P时,则任意点的基底压力,可按材料力学偏心受压的公式进行计算:
p(x.y)PMxMyyx (3-24) AIxIy式中:p(x.y)—任意点(坐标为x.y)的基底压力
Mx=p.ey—偏心荷载对x~x轴的力矩(ey为偏心荷载对x~x轴的力臂) My=p.ex—偏心荷载对y~y轴的力矩(ex为偏心荷载对y~y轴的力臂)
BL3Ix—基础底面积对x~x轴底惯距
12LB3Iy—基础底面积对y~y轴底惯距
12LB3若荷载作用在主轴上,例如x~x轴上,如图(b),此时ey=0,则Mx=0,令ex=e,并将Iy,
121p12exB代入(3-24),得:P12x,即可得到矩形基础,在竖直偏心荷载作用下,基
2AB底两侧的最大和最小压力的计算公式为:
P6ePmax(1)ABmin (3-25)
对于条形基础,如图(c),基底两侧最大和最小压力为:
P6ePmax(1) (3-26)
BBmin讨论:⑴当e=0时,基底压力为矩形;
B⑵当合力偏力矩0 ⑶当合力偏力矩e,Pmin=0 基底压力呈三角形分布; 6 B⑷当e时,则Pmin<0,意味着基底一侧出现拉应力。但基础与地基之间不能受拉,故 6该侧将出现基础与地基的脱离,接触面积有所减少,而出现应力重分布现象。此时不能再按叠加原理,求最大应力值。 其最大应力值为: Pmax2PB3eL2 (例如:高耸结构物下得基底压力) 一般而言,工程上不允许基底出现拉力,因此,在设计基础尺寸时,应使合力偏心矩满足①Be的条件,以策安全; 6Pmax1.5~3.0;或②:为了减少因地基应力不均匀而引起过大的不均匀沉降,通常要求: Pmin对压缩性大的粘性土应采取小值;对压缩性小的无粘性土,可用大值。 三.倾斜偏心荷载作用下的基底压力 如图所示(教材P95图3-41)当基础受到倾斜荷载作用时,可先将偏心荷载R分解为竖向分量Pv和水平分量Ph,其中Pv=Rcosβ,Ph=Rsinβ,由公式(3—25)和公式(3—26)计算。由竖直偏心荷载Pv所引起的基底压力。 P6ePmaxv(1)ABmin(矩形) P6ePmaxv(1)BBmin(条形) 水平基底压力(假定为均匀分布): PPhh(矩形)(3—27) APPhh(条形)(3—28) B例题:有一挡土墙,其基础宽度为6m,埋置在地面下1.5m处,在离基础前缘A点3.2m处作用着竖直线载荷P=2400KN/m。墙背受到水平推力H=400 KN/m,其作用点距基底面为2.4m,如图所示(见教材)。设地基土的容量r=19 KN/m3,试求:基础中心点下深度Z=7.2m M处点的附加应力(不考虑墙后填土引起的附加应力) 解:(1)求偏心距e 设合力作用点离基底前缘A点的水平距离为x,将合力及分力分别对A点求矩并令其相等,即: 2400x24003.24002.4 得x2.8m 1∴合力偏心距 eBx32.80.2m 2(2)求基底压力 P6e(1)由公式:Pmaxv 得基底竖直压力为 BBminPmaxmin240060.2480(1)66320KN/m2 H,得水平基底压力 B 基底水平荷载假定为均匀分布,由公式PhPh40066.7KN/m2 6(3)求M点的附加应力 首先将梯度分布的竖直荷载分解成强度为P0=320KN/m2的竖直均布压力,和最大强度为PT=160 KN/m2的竖直三角形分布压力。 由于基底埋置深度D=1.5m,所以基底尽压力为: PnP0rD320191.5291.5KN/m2 各种压力对M点所引起的附加应力系数由表(3—5),(3—7)和(3—8)查得,列于下表 压力形式 x(m) z(m) B(m) x/B z/B 应力分布系数Kz 竖直均匀分布 3.0 7.2 6.0 0.5 1.2 0.478 (Kzs) 竖直三角形分布 3.0 7.2 6.0 0.5 1.2 0.239 (KzT) 水平均匀分布 3.0 7.2 6.0 0.5 1.2 0 (Kzh) 于是M点得竖向附加应力为 ThzKzsPnKzP.50.239160066.7177.6kN/m2 TKzPn0.478291 第五节 有效应力原理 一、有效应力原理的基本概念 (一)有效应力和孔隙压力 在土中某点任取一截面,截面体为A,截面上作用的法向应力称为总应力,如图3-42(教材P96图3-43)。总应力是土的重力、外荷载p所产生的压力以及静水压力组成,是土体单位面积上的平均应力。 截面总应力的一部分由土颗粒间的接触面承担和传递,称为有效应力;另一部分由孔隙中的水和气体承担,称为孔隙压力u(包括孔隙水压力uw与孔隙气压力ua)。 如图a~a截面是沿土颗粒间接触面截取的微波状平面;截面上土颗粒间接触面积为As,接触面平均法向应力为ps,孔隙水面积为Aw,孔隙水压力为uw,气体面积为AA,孔隙气压力为ua。 将ps分解为竖直向和水平向两个分力,设竖直向分力为psv,则a~a截面的竖向力平衡为: ApsvuwAwuaAA,两边除以A得: psvAAuwwuaA„„„„„„ „(3-29) AAAsvp∵ A为有效应力定义(') AwAuaA„„„„„(3-29’) AA∴式(3-29)变为'uw1、对于非饱和土 取xAwA,Eishop与Eldin(1950)根据粒状土的试验认为s很小(<0.03) AAAw代入(3-29’)得: A将xAAsAw(AAsAwAA) AA'xuwuasuaxua A'uwxua='xuwuaxua 可得非饱和土有效应力原理表达式: 'uax(uauw)„ (3-30) 2、对于饱和土 ∵AA=0,Aw≈A,即x=1,孔隙水压力为u表示,则公式(3-29’)可改写为: 'u„„„„„„„„(3-31) 式(3-31)即为饱和土有效应力原理的表达式。 3、对于干土 ∵Aw≈0,x=0,AA≈A ∴式(3-29’)可改写为: A'uaA A'ua„„„ „„„„„(3-32) 式(3-32)为干土有效应力原理的表达式 (二)有效应力原理要点 (1)土中总应力等于有效应力'与孔隙压力u之和。 即:'u (2)土中有效应力控制土的体积和强度的变化。 注:孔隙水压力u起浮力作用,忽略其对土粒产生的变形效果,故又称中性压力。 二、饱和土中孔隙水压力和有效应力的计算 有效应力'是作用在土骨架的颗粒之间,很难直接求得;通常都是在求得总应力和孔隙水压力u之后,利用'u计算得出。 总应力可用前面介绍的土中应力计算方法算出;孔隙水压力u可以实测,也可以通过计算得出。 (一)自重应力情况 1、静水位条件下 如图3-45(教材P98),作用在A点水平面上的总应力,应等于该点以上的单位土柱和水柱的总重量:1H1satH2 孔隙水压力应等于该点的静水压强,即: uwH2 根据有效应力原理,A点处竖直有效应力'应为: 'u1H1satH2wH21H1(satw)H2 '1H1'H2 可见'就是A点的自重应力(有效自重应力)。 当地下水位以上某个高度hc范围内出现毛细饱和区时,(如图 3-46a教材P99),毛细区内的水呈张拉状态,故孔隙水压力是负值。 毛细水压力分布与静水压力分布一致,任一点ucwz;z为该点至地下水位的垂直距离。孔隙水压力分布如图(3-46b)。 由于u是负值,根据有效应力原理,毛细饱和区的有效应力'将会比总应力增大,即 '(u)u。 有效应力'与总应力分布如图(3-46c),实线为'分布,虚线为分布。 例题3-4,P99. 2、稳定性渗流条件下 (1)向上渗流时,如图(3-48a教材P100) 取土~水整体为隔离体。 A点的总应力就是A点处单位面积上土柱的土~水总重量,故 satH„„„ „(3-33a) A点的孔隙水压力u为: wHwh„„„„„ „(3-33b) 故A点的有效应力'为: 'usatHwHwh H(satw)wh 'Hwh„„„ „„„(3-33c) 可见与静水条件下的'、u相比,在发生向上渗流时,孔隙水压力u增加了wh,有效应力 '则相应减少了wh。 wh——渗透压力 (2)当向下渗流时(仍取土~水整体为隔离体)如图(3-48b) A点的总应力不变,仍为: satH„„„„„„„„„„(3-34a) A点的孔隙压力: uwHwh„„ „„„„„(3-34b) 则A点的有效应力'usatHwHwh ''Hwh„„„„„„„(3-34c) 与静水条件下的'相比,向下渗流将使有效应力增加,产生渗流压密。这是抽取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的一个主要原因。 当向上渗流时,若有效应力'0,则土处于悬浮状(流土条件)。由(3-33c)得: 'Hwh0 h''或ier(临界水力坡降公式) Hww(关于取土骨架为隔离体,自修) (二)附加应力情况——孔压系数概念 实际工程中的变形和稳定情况,往往是土体在外荷载作用后产生的,从而产生孔隙水压力值。 孔压系数:是指土体在不排水和不排气的条件下由外荷载引起的孔隙压力增量与应力增量(以总应力表示)的比值。 孔压系数B:BuB 3uA 13孔压系数A:A孔压系数用以表征孔压对总应力变化的反映,是孔压计算的简便的方法。 1.侧限应力状态 除自重应力外,若地面上作用有大面积连续均布荷载,而土层厚度又相对较薄时,在土中引 起的附加应力z也属于侧限应力状态(如图3-50教材P102)。由外荷载P在土层中引起的附加应力z将沿深度均匀分布。而且在同一深度Z处的水平面上各点的竖向附加应力z都等于p,水平向附加应力也均相等。 在此种应力条件下土体侧向不能发生变形,属于侧限状态。 渗流固结模型: 渗流固结模型用以模拟饱和土体受到连续均布荷载后,在土中所产生的初始孔隙水压力u0(t=0时)以及u与'随时间t的变化规律。 渗压模型如图3-51所示(教材P103)。 (1)当活塞板上未加荷载时,测压管中水位与筒中静水位相同,土中各点的孔隙水压力值完全由静水压力确定。而且由于任何深度处总水头相等,土中没有渗流发生。 (2)当活塞板上加上外荷载的瞬时即t=0(如图3-51a)时,容器内的水处于不排水状态,体积变化ΔV=0;外荷载完全由水所承担,测压管中水位将升高h,产生初始超静水压力u0,且 u0wh,此时'=0。 (3)当t> 0后,由于活塞上下产生了水头差h,导致渗流发生。在渗流过程中,代表土骨架的弹簧逐渐受力,且随时间延续,有效压力逐渐增加;相反,孔隙水压力则逐渐减小,即测压管水位逐渐降低,直至超静水压力全部消散至u=0,而有效应力';渗流固结过程结束,即土体已经固结。(如3-51c)。 几点认识: (1)渗流固结过程中,uft,x,y,z,σ'ft,σ=c,其物理实质就是两种应力的互相转化;即饱和土固结过程是一个孔隙水压力从产生到完全消失,有效应力逐渐增大到达最大的过程。 (2)所谓超静水压力(u)是由外荷载引起的,超出静水位以上的那部分孔隙水压力。而饱水土层中任意时刻的总孔隙水压力应是静孔隙水压力与超静孔隙水压力之和。 (3)侧限条件下t=0时,u0(施加的外荷载强度——总应力),侧限条件下饱和土体的孔压 u1。 (4)土体固结稳定的时间长短,取决于孔隙水向外渗流的速度和土层的排水条件。 2、轴对称三维应力状态 设三维应力是轴对称应力状态,在直角坐标系,作用于立方体土体上的应力如图3-52(教材 系数为 P104),其中231。 当求外加荷载在土体中所引起的超静水压力时,土体中的应力是在自重应力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附加应力,常用增量表示。 轴对称三维应力增量1,2,323,可分解成等向压应力增量3和偏差应力增量13,如图3-53(教材P104) (1)等向压缩应力状态——孔压系数B 设一立方体土体积为V0,孔隙率为n,土体为非饱和土。 该土体在不排气和不排水条件下,受到三向相等的正主应力增量3的作用,土体内产生了孔隙水和孔隙气的压力增量uw及ua,记作uB,现推导3与uB的关系式。 第一步:土骨架体积变化 根据有效应力原理,在周压力3作用下,土体中引起的有效应力为3'3uB。 设土骨架的体积应变为εv ,则ΔVs=εv·V0 假设土体骨架为弹性体,由弹性理论可知: v123 (3-35) '式中:1,2,3分别为三个方向的骨架线应变,且123(因为压力相同为3),若以 3为代表,则由广义虎克定律313v21 E3uB3uB32vEE得: 12v3uBE(注:1233'作用于土骨架上) 将此式代入(3-35)可得 312v3uB v33E312v令:Cs E则:vCs3uB UsvU0UsCs3uBU0 (3-36) 式中:Cs——土骨架的体积压缩系数 E——土的变形模量 v——土的泊松比。 第二步:分析孔隙流体的体积变化 孔隙流体体积就是土的孔隙体积Vv,VvnV0,由孔压增量uB引起的土体中孔隙流体体积变化Vv应为: VvCfuBnV0 (水力学公式) (3-37) 式中:Cf——孔隙流体的体积压缩系数。 1(3-37)公式推导:根据水力学可知:CfE为体积弹性系数 Edp又根据物体弹性变形的虎克定律:EV dV 式中:dp——作用于液体的压强变化量 dV——相应于压强变化量dp的液体体积变化量 V——液体的体积 ∴Cf1E1dv dpVdpVdv∵孔隙流体的孔压增量为uBdp,孔隙流体体积变化量为Vvdv;液体体积V=孔隙流体体积VvnV0 ∴CfVvdV VdpnV0uB即:VvCfuBnV0——推导完毕 当假设土中矿物颗粒是不可压缩时,在不排水,不排气的条件下, VsVv 将式(3-36)、(3-37)代入得: Cs3uBV0CfuBnV0 uB11nCfCs11nCfCs (3-39) 3 (3-38) 令:B则:uBB3 (3-40) BuB (3-41) 3称B为孔压系数B;它表示单位周压力增量所引起的孔压增量。B值可通过室内三轴试验测定。 对于饱和土:CfCw (Cw为水的体积压缩系数) Cw<Cs即: Cw0 Cs1CfCs1 则u330 因而 B1n对于干土,孔隙中气体的压缩性Cf很大, CfCs 则B110uB<33'3 CfCs对于部分非饱和土,0(2)偏差应力状态——孔压系数A 当立方土体(体积为V0)在不排水,不排气的条件下受到偏差应力13作用后,土中相应产生孔隙压力uA。 根据有效应力原理,得: 轴向有效应力增量:1'13uA 径向有效应力增量:3'0uA 1231E1在有效应力作用下,根据广义虎克定律 123312E以及: 11'13uA 233'uA13uA2vuA1EE.............342,得:(3-43) uAv13uAvuA32EEE将:(3-42)(3-43)代入式(3-35)即:v123123 并经整理可得土骨架的体积应变v为: vCs13uA (3-44) 由:VsvV0得: 1VsCs13uAV0 (3-45) 313同理:孔隙压力增量uA将引起孔隙流体体积减少,其体积变化量为Vv: VvCfuAnV0 (3-46) 同理:ΔVs=ΔVv,式(3-45)=(3-46),即: 1Cs13uAV0CfuAnV0 3 ∴uAB113 (3-47) 313前系数1/3只适用于弹性体。 对于实际土体,司开普顿引入一个经验系数A来替代1/3,则式(3-47)变为: ΔuA=BA13 (3-48) 称式中A为孔压系数A。 对于饱和土:B1,所以 uAA13 ∴AuA (3-49) 13可见:孔压系数A是饱和土体在单位偏差应力增量13作用下产生的孔隙水压力增量,用来反映土体剪切过程中的胀缩特性。A值也是在室内三轴压缩试验。 当A=1/3 时,土体为弹性体 当A<1/3时,土体属于剪胀土, 当A>1/3时,土体属于剪缩土。 孔压系数B,A是土的很重要的力学指标。 (3)轴对称三维应力增量所引起的孔隙水压力增量uuBuA 即:uB3A13 (3-50) 第六节 应力路径 一、应力路径的概念 应力路径是指土中一点某一特定平面上应力变化过程在应力坐标图中的轨迹。它是描述土体在外力作用下应力变化情况的一种方法。 应力变化也可用Mohr应力圆表示,但这种方法比较繁琐,且在同一图上若要绘制几个试样的Mohr应力圆,也容易混淆。为便于分辨,一般多采用应力路径来反映应力状态变化情况。 ~坐标系统常用的应力路径表示方法有两种 p~q坐标系统p-q坐标系统 常选择与主应力面成45度的斜面作为代表面最为方便,表示最大剪应力面上应力变化的应力路径。 1在p-q坐标上某一点的横坐标提供该点所表示的应力圆的圆心位置13;而纵坐标q则 21表示该应力圆的半径13。 2应力路径根据应力的形式,又分为总应力路径(TSP)和有效应力路径(ESP)。 总应力路径只与加荷条件有关: 113p2 q1132有效应力路径不仅与加荷条件有关,还与土质,土的排水条件,土的初始状态及应力历史有 关。 根据有效应力原理:'u 11p'1'3'1u3u22 (3-51) 113upu211q'1'3'1u3u22 (3-52) 113uq2可见:在p-q坐标系表示的应力形态与p’-q’坐标系表示的应力形态在横坐标轴上位移相差一个孔隙水压力值。 二、几种典型的加载应力路径 (一)没有孔隙水压力的情况 由于没有孔隙水压力,故u=0,所以,。 1、增加周围压力3 这时,123,且3不断增加。 由 113p2 可知: 1q132p3 , q0 (且q=0) 所以其应力路径为沿p轴,如图3-60(教材P110)(1)所示. 2、增加偏差应力13 因为3c,周围应力增加30。 所以增加偏差应力,实质是增加1。 113p2由 可知: 1q1321p12 即 pq 1q12因此应力路径是45º的斜线,如图3-60中②所示(教材P110) 3、增加1相应减少3 因为 13 113p2由 可知: 1q132p0(即pc),q1 因此应力路径为pc,即垂直p轴的直线,如图3-60中③所示(教材P110) (二)有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情况 有效应力路径 有效应力路径不仅与加荷条件有关,还与土质、土的排水条件、土的初始状态及应力历史等有关。 绘制有效应力路径首先要求出总应力增加时所产生的孔隙水压力u;再根据p’ =p-u, q’ =q 、 以及每一计算点总应力p、q,计算出相应的有效应力p’、q ’,并绘制有效应力路径。 绘制有效应力路径的关键在于求总应力变化所引起的孔隙水压力u的变化。 孔压系数A对有效应力路径的影响。 设饱和土,且体积不变(不排水),受轴向偏差应力(13)作用且(3C) 1.当A=0时: 由 Au可知,u=0,即偏差应力增量不产生孔隙水压力。 13pupp’p’ 可知 即有效应力路径与总应力路径相同。 q’qq’q1由: P=(1+3) 可知: p’= p= 21 q= (1-3) q’= q= 2其有效应力路径如下图① q’ ② ③ ① 0 p’ 2.A=0.5时 11 ( 3=C) 211 2由 A= u 可知 (30) 13u0.51 (3C) 1p'pu10.510p'pu2由 得 q'qq'q112 其有效应力路径为平行q’轴,如上图中② 3、A=1.0时 由A 11p'pu111p'pu22 可得 由1q'qq'q12u 可知: u1(30) 13即: p'2q' 有效应力路径如上图③斜线 可见,孔压系数A大,则u大,有效应力路径向左上方发展;孔压系数A小,则 u0,有效应力路径向右上方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