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的角度看李白
作者:吴寿德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1年第04期
内容摘要: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特殊历史时期,作为一个唐朝公民,李白通过他的诗文敢于揭露和批判唐王朝统治集团的黑暗统治,傲岸不羁,蔑视权贵。我们不难理解这位伟大诗人在他所处时代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抗争意志和进取精神。 关键词:历史 诗文 爱国
一.面对唐王朝的腐朽统治,李白要抗争
李白的青年时代,正处于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开元盛世”时期。他决心为巩固和发展这一治世局面干一番事业,实现他“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理想。李白二十六岁时,就开始了他且歌且行的漫游之旅。唐玄宗天宝元年,李白四十二岁时,在吴筠的推荐下,才被唐玄宗招入长安。然而,这时的唐玄宗已经不再是那位开元时期励精图治的开明皇帝。李白被放到了一个御用文人的位置上,跟他的政治理想相去甚远,腐朽的地主特权阶层势力不断膨胀,开明进步的政治势力受到排斥和打击。于是他开始了对朝廷腐朽统治的抗争,大胆揭露在唐玄宗的昏庸腐朽统治之下,诸如高力士、李林甫之流,权倾朝野,为所欲为,使强盛的唐朝陷于黑暗和混乱的现实,抨击小人得志,贤才受辱的黑暗局面,对那些腐朽权贵的鄙视轻蔑,嬉笑怒骂无不尽显其诗中字里行间。
李白一生在政治上始终处于逆境,而他也始终没有被逆境所压倒,一直坚持自己的理想。在许多诗歌里,一方面表达了自己对黑暗现实的忧愤,另一方面又以旷达自适,玩世不恭的态度表示了抗争,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诗人感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充分体现了对唐王朝统治者的强烈不满和极大的愤怒,尽情地抒发了政治上不得志的苦闷和对黑暗的忧愤心情以及在苦闷和忧愤中豪迈自信的气概。
李白相信自己的才能,不甘心“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的唐王朝葬送在一小撮腐朽势力手中,所以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出一种嫉恶如仇,恃才傲物,鄙视权贵,笑傲王侯的反抗精神。
二.面对分裂割据,李白致力于维护国家统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面对安史之乱所造成的“流血涂野草”,“白骨相称乱如麻”的悲惨景象,李白为祖国的四分五裂,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而无限痛心。他对叛乱势力投以极大的憎恨,在诗中经常以“豺狼”、“鲸鲵”、“巨鳌”称呼叛军,斥之为“豺狼尽冠缨”。他表示“誓欲清幽燕”,“志在清中原”,要直捣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幽燕之地,收复叛军占据的中原一带,决心为平定叛乱战斗,恢复祖国统一贡献自己的力量。“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他相信只要任用自己,发挥自己的才能和谋略,消灭分裂叛乱势力,统一祖国便指日可待,对胜利充满着信心,对分裂叛乱胜利表示了极大的蔑视。就是在他六十一岁的时候,还老当益壮,奋然投军,要去参加讨伐安禄山叛军残余,结果半道病倒,次年去世,未能实现其夙愿。出于对祖国统一的关心,早在天宝初年,他就在《蜀道难》一诗中指出“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敏感地看到分裂割据的危险。
三.面对祖国的壮丽河山,李白寄情于山水
歌以咏志,诗以寄情。李白的一生,在南北漫游中,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深为祖国壮丽河山所醉倒,写下了许多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等等。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美丽河山,寄情之于山水的真挚感情,渗透着李白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
四.面对人民李白报以深深的同情
李白在受到打击和排挤时,南北漫游,接触了不少普通百姓,因而在其创作中出现了部分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诗歌。“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亮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虽然为数不多,但却成为李白诗歌较为精彩的部分。特别是“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这样直接歌颂工人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应该是第一次。
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特殊历史时期,作为一个有远大抱负和崇高理想的唐朝公民,李白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在他的诗文当中表现出了积极的抗争意志和进取精神,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他的诗光芒四射,流传千古,为后人所敬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吴寿德,教师,现居贵州黄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