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楚人学舟 【原文】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旋:转弯。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舵”。
【译文】楚地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折返、旋转、快、慢,完全听从船师傅的话。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古人大概是靠击鼓来发布号令的吧)快进,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险,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坠(江)舵失去操控。然而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吗?
【启示】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
第2篇 鲁人徙越 【原文】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屦:麻鞋。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④跣:赤脚。
【译文】鲁国有个人(他)自己善于用麻、葛编织鞋子,(他的)老婆善于织缟(生绢),(他)想移民到越国去。 有人对他说:“您(去越国)必然会穷的。”(那)鲁国人说:“为什么?”(回答)说:“屦是用来穿的,但是越人 赤脚走路;缟是用来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发。以您的所长,去到不使用(你的产品)的国家,想让(自己)不穷,这 可能吗?”
【启示】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第3篇 打捞铁牛 【原文】
宋河中府浮梁,用铁牛八维之,一牛且数万斤。治平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
【注释】1浮梁:浮桥。2维:系,连结。3治平:北宋英宗赵曙的年号。4真定:却今天河北正定。5权衡:秤锤秤杆。
【翻译】宋时曾建浮桥,并铸八头铁牛镇桥。治平年间河水暴涨,冲毁浮桥,铁牛沉入河底。官员悬赏能使铁牛浮出水面的人。
有个叫怀丙的和尚建议,将铁牛固定在两艘装满泥土的大船中间,用勾状的巨木勾住牛身,这时慢慢减去两船的泥土,船身重量减轻,自然浮起,连带也将铁牛勾出水面。转运使(官名,掌军需粮饷、水陆转运)张焘(字景元)赐给和尚一件紫色袈裟,以示嘉奖。
第4篇 勉谕儿辈 【原文】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从节俭到奢侈很容易,但是从奢侈再回到节俭就很困难了。)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注释】1费用:花费钱财。2纱绢:一种细薄的丝织品。3馋:这里是饥饿的意思。 【翻译】由节俭进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了)。我今天的(高)俸禄哪能长期享有(呢)?(我)自己(的健康)哪能长期保持(呢)?(如果)有一天(我罢官或病死了,情况)与现在不一样,家里的人习惯于奢侈生活已经很久,不能立刻节俭,(那时候)一定会(因为挥霍净尽而)弄到饥寒无依,何如(不论)我作(大)官或不作(大)官,活着或死亡,(家中的生活标准都)固定像(同)一天(一样)呢?”唉,大的有道德才能的人的深谋远虑,哪里(是)凡庸的人所(能)比得上的呢! 第5篇 景公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原文】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雨(yù)雪:下雪。雨,落,降,用如动词。陛:宫殿的台阶。闻命:听到辞命。闻,听;命,辞命。 【翻译】景公在位当政时,曾连续下雪三天而不放晴。景公穿着白色的狐裘大衣,坐在大堂一边的台阶上。晏子入宫觐见,站了一会儿, 景公说,“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却不那么冷。”晏子说:“天真的不冷吗?”景公笑了笑。晏子说:“晏婴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君王自己饱了却知道别人饿着,自己暖了却知道别人冻着,自己安逸了,却能知道别人正在辛劳。可惜现在您却不知啊!” 景公说:“好!寡人我受教了。”于是拿出裘衣与粮食,发放给那些受饥寒煎熬的人们。 [解题过程] 上面提供了该文段的译文,请在这个基础上,自己完成作业。 第6篇 农夫殴宦 【原文】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太监)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指‚门户‛税),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翻译】曾经有一个农夫,用驴驮着木柴来卖,宦官自称宫市,拿走他的木柴,给了他几尺绢,又就地索取进奉门户钱,还要求用驴将木柴送到内廷去。农夫哭了,把得到的绢又给了宦官,宦官不肯接受,说:“必须得到你的这匹驴才行。”农夫说:“我家有父母、妻子、儿女,要靠它嫌钱糊口。现在我把木柴给了你,不向你要价钱就往回走了,而你还是不肯放我,我也只有和你拼了!”于是农夫殴打了宦官。(街使的属吏捉住他上报,德宗颁诏将宦官废免,赐给农夫十匹绢。然而,宫市并不因此而改变,谏官与御史们屡次规谏,德宗都不肯听从。) 第7篇 敝帚自珍
【原文】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①,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话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注释】①傅毅、班固均为东汉文学家,史学家。②[超]班超。班固之弟,东汉名将。③[自休](冗长松散)自己也止不住。④[自见]即见自,表现自己的长处。⑤[体]体裁⑥[里语]俗语,民间谚语。
【翻译】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能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但是却)下笔千言,不知所止。大凡人总是善于看到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的,因此各人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轻视别人所不擅长的,乡里俗话说:\"家中有一把破扫帚,也会看它价值千金。\"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 第8篇 樊重树木 【原文】
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来求假焉。引种植之不可已出。谚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
【注解】樊重:人名。梓漆:梓树和漆树。
【译文】樊重曾经想制作器物,他就先种植梓材和漆树。 当时的人们都对他的做法嗤之以鼻。但是在几年之后,梓树和漆树都派上了用场。过去那些耻笑他的人,现在返过来都向他借这些东西。这说明种植树木是不可以停止的啊!俗谚说:“一年的计划,不如种谷子;十年的计划,不如种树木.”说的就是这件事呀!(做事应从长远考虑) 第9篇 张良受书 【原文】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穀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读诵之。
【翻译】五天之后天亮时,张良到那里去。老人已经先在那里了,(他)非常生气地说:“(你)跟老年人约会,(比老人还)慢来,为什么(这样)呢?”(说完就)走了,说:“五天之后早点来相会。” 五天之后鸡叫的时候,张良就到那里去。老人又已经先在那里了,(他)又非常生气地说:“(你又比老人还)慢来,为什么(这样)呢?” (说完就)走了,说:“五天之后再早点来相会。”五天之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到了那里。过了一会,老人也到了,(他)很高兴地说:“应该像这样(才对)。”(老人)拿出一卷书,说:“(你)读了这个就可以成为帝王的老师了。今后十年(你)将建立(一番事业),十三年后你将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了。”(说完)就走了,再没有说别的话,
也不再出现。第二天(张良)看那卷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就感到很惊奇,常常反复地诵读它。 第10篇 赵人患鼠 【原文】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①,中山人予之。猫善扑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②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于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③,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④而去夫猫也?
【注释】①中山:地名 ②盍:何不 ③垣墉:墙壁 ④若之何:为什么
【翻译】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去找猫。中山人给了他猫。这猫既善于捉老鼠,也善于捉鸡。过了一个多月,老鼠少了,鸡也没有了。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他父亲说:\"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我怕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有了老鼠,就会吃我的粮食,毁我的衣服,穿我的墙壁,啃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害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开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 第11篇 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第12篇 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第13篇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
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第14篇 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第15篇 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第16篇 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原文】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由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第17篇 张无垢勤学 【原文】
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译文】
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第18篇 师旷论学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主,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讲得好啊!” 第19篇 程门立雪 【原文】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译文】
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杨时大概当时有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
第20篇 凿壁借光《西京杂记》 【原文】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第21篇 七录 【原文】
溥幼好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译文】
张溥从小就酷爱学习,凡是所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就把它烧掉,又要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 第22篇 学弈 【原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侮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译文】
弈秋是僵最会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第23篇 李生论善学者 【原文】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这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射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译文】
王生爱好学习而不得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根据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恨,不理睬李生,转身就跑。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支,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哪里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呢?学习的人最大的忌讳,没有超过自己满足,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听完他的话,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今天才知道你说得对。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 第24篇 问说《孟涂文集》 【原文】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 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译文】
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钻研不可能发现疑难,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只是喜欢学习但不愿时时向别人请教,还算不上是真正爱学习的人。即使你道理懂得了,也许你还不能用于实践,即使你搞清楚了主要的东西,也许你还不了解它的细微末节,那么除了向别人请教,又从哪里去推断解决呢? 第25篇 教学相长(节选)《札记》 【原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后才能自己刻苦地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第26篇 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要您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于是吕蒙开始学习。到了鲁肃经过寻阳,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阿蒙!”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别眼相看。大多数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 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第27篇 颜回好学《史记》 【原文】
回年 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译文】
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第28篇 邴原泣学《初潭集》 【原文】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
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译文】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屿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第29篇 董遇“三余”读书《三国志》 【原文】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译文】
董遇,字季直。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主。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李榷等人作乱,董遇和他哥哥便投朋友段煨处。董遇和他哥哥入山打柴,背回来卖几个钱(维持生活),每次去打柴董遇总是带着书本,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他哥哥讥笑他,但他还是照样读他的书。
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释;对《春秋左氏传》也下过很深的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朱墨别异》。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第30篇 推敲 【原文】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得止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止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译文】
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往京城里。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想用“推”字(来替换“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咏,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 的姿势。(行人)看到贾岛这个样子都很惊讶。当时韩愈提任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
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推敲敲)的手势。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京兆尹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思想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议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共有好几天。(韩愈)
第31篇 勤训《恒斋文集》 【原文】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言虽近,而旨则远矣!
大禹之圣,且惜寸阴;陶侃之贤,且惜分阴,又况圣不若彼者乎? 【译文】
谋生的道理,没有什么比勤劳更为重要的了。所以邵先生说:“一天的计划决定于早晨,一年的计划决定于春天,一生的计划决定于勤劳。”这些话虽然说得浅近,可是意义却很深远哪!
像大禹这样的人,智慧、才能如此杰出,况且爱惜每一寸的光阴;像陶侃这样的人,品德如此高尚,况且爱惜每一分的时间,又何况在才干、品德方面都比不上他们的人呢?
第32篇 诫子书《诸葛亮》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君子的品德,靠静来修身,靠俭来养德,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学习必须安静焉,才能来源于学习,不学习无法扩展才能,没有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有甩成就。享乐过度就不能挂历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和时光一同逝去了,意志和时间一同消失了,象枯枝败叶一样凋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晚年守着破房子痛惜过去,还怎能来得及呢?
第33篇 陶侃惜谷 【原文】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译文】
陶侃曾经到郊外去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的稻子!”就把那人抓起来,抽了一顿鞭子。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第34篇 庄周梦蝶 【原文】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①与②!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③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④。 【注释】①适志:得意 ②与:句尾助词 ③蘧蘧:(qù)惊疑的样子 ④物化:化为物
第35篇 朝三暮四 【原文】
宋有狙公者,爱狙①,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②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③焉,将限④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俄而曰:‚与若芧⑤,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⑥而喜。 【注释】
①狙(jū):猴子 ②损:损失,减少。③匮:不够。④限:减少。⑤芧(xù):橡粟,一种粮食 ⑥伏:降伏,驯顺。引伸为服服贴贴。 第36篇 望洋兴叹 【原文】
①②③④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⑤向若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⑦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⑧矣,吾长见⑨笑于大方之家⑩。‛ 【注释】
①时至:按季节到来。 ②两涘:河的两岸。 ③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④河伯:河神,传说姓冯名夷,又叫冰夷。 ⑤望洋:仰视的样子。 ⑥若:海神的名字。 ⑦少:作动词用,贬低轻视的意思。⑧殆:危险。⑨长:永远。 见:被。 ⑩大方之家:明白大道理的人。 第37篇 拔苗助长 【原文】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①之者,芒芒然②归,谓其人曰:‚今日病③矣!予助苗长④矣。‛其子趋⑤而往视之,苗则槁⑥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⑦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⑧无益⑨,而又害之。 【注释】
①揠:拔高。②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③ 病:劳累。④长:长高。⑤趋:快走。⑥槁(gǎo):草木干枯。⑦耘苗:给苗锄草。⑧非徒——非但。徒,只是。⑨益:好处。 第38篇 东施效颦 【原文】
西施①病心②而颦③其里④,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⑤妻子而去⑥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注释】
①西施:越国的美女。②病心:心口痛。③颦:皱眉。④里:乡里。⑤挈:带领。
第39篇 画蛇添足 【原文】
楚有祠①者,赐其舍人②卮③酒。舍人相谓④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⑤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⑥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⑦其酒。 【注释】
①祠(cí):祭祀。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 祠者:主持祭祀的人。②舍人:旧时王公贵族家中的门客。 ③ 卮(zhī): 古代盛酒的器具。 ④相谓:互相商量,共同议论。 ⑤引酒且饮之: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引,拿起。 ⑥固:本来,原来。 ⑦子:对人的尊称,您。 ⑧遂:然后。 ⑨亡:失掉,指未喝上。 第40篇 东床坦腹 【原文】
时太尉郗鉴使①门生②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
④
‚王氏诸少俱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此正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⑤之。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注释】
①使:派。②门生:这里指门客。③东厢:东厢房。④矜持:故作姿态,以示不凡。⑤妻:此处用作动词,做妻子。 第41篇 商鞅之令 【原文】
商鞅之令既①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之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②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③下令。
(选自《史记 商君列传》)
【注释】①具:具备。②辄:就。③卒:终于。 第42篇 晏子使楚 【原文】
晏子使①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②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人。‛傧者③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三百闾④,张袂⑤成阴,挥汗成雨,比肩接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⑥。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⑦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注释】
①使:出使,被派遣前往别国。后面的两个使字,一个作名词即使者,一个作动词即委派。②延:作动词用,就是请的意思。③傧者:傧(bīn)傧者,就是专门办理迎接招待宾客的人。④闾:音lǘ,古代的社会组织单位,二十五户人家编为一闾。三百闾,表示人口众多。⑤袂:音mèi,就是衣袖。⑥主:主张,
这里是规矩、章程的意思。后面的主字,是指主人、国君。⑦不肖:不出息。就像是“不肖子孙”中的不肖,也代表没有出息。 第43篇 蝜蝂传(节选) 【原文】
蝜蝂①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昂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②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③不散,卒④踬仆⑤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⑥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⑦。至坠地死。 【注释】
①蝜蝂(fùbǎn):一种擅长背负东西的小黑虫。②困剧:疲乏已极。困,疲乏。剧,很,非常。③因:因而。④卒:最后,最终。⑤踬仆(zhìpū):跌倒。⑥去:除去,拿掉。⑦(已)停止。 第44篇 人鼠 【原文】
万历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阖①其扉,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②自穴中出,见猫,怒奔之。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则跃下。如此往复,不啻③
④⑤
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⑥顶毛,口齕⑦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则鼠首已嚼碎矣。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彼出则归,彼归则复,用此智耳。噫⑧!匹夫按剑,何异鼠乎!
(选自蒲松林《聊斋志异》)
【注释】
①阖:关上。②逡巡:偷偷地。③啻:止。④迟:慢,渐迟:渐渐地慢了下来。⑤硕:硕大。⑥掬:抓。⑦齕::含着。 ⑧噫:语气词。 第45篇 狐假虎威 【原文】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①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②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③遂④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释】
①无敢:不敢。食:吃。②逆:背,违背。③故:所以。④遂:于是、就。 第46篇 鹬蚌相争 【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①方出曝②,而鹬③
啄其肉,蚌合而拑④其喙⑤。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⑥得而并禽⑦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⑧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⑨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选自《战国策·燕策二》)
【注释】
①蚌:生活在淡水里的贝壳软体动物,有两片椭圆的外壳。②曝(pù):晒太阳。③鹬:一种长嘴灰背栖息于水泽间的爱吃小鱼的鸟。 ④拑(qián):夹
住。 ⑤喙(huì):鸟的嘴巴。⑥渔者:捕鱼的人。⑦禽:同“擒”,捉获。 ⑧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⑨熟:仔细。 第47篇 狼子野心 【原文】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①,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一日昼寝厅室,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②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③其未觉④,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
此事从侄虞敦言。‚ 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⑤耳。阳⑥为亲昵,而阴⑦怀不测⑧,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
①杂畜:混在一起喂养。畜:喂养。②就:靠近。③伺:窥探。④未觉:没有醒。⑤逸:逃走。⑥阳:表面上。⑦阴:暗地里。⑧不测:险恶难测的居心。 第48篇 狸猩技穷 【原文】
卫人束氏,举世之物①,咸②无所好,唯好畜③狸。狸,捕鼠兽也,畜至百余,家东西④之鼠捕且尽。狸无所食,饥而嗥,束氏日市肉啖之⑤。狸生子若孙,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但饥辄嗥,嗥辄得肉食。食已,与与如也,熙熙如也⑥。南郭有士病⑦鼠,鼠群行有堕瓮者,急从束氏假⑧狸以去。狸见鼠双耳耸,眼突露如漆,赤鬛⑨。又磔磔然⑩,意为异物也,沿鼠行不敢下。士怒,推入之。狸怖甚,对之大嗥。久之,鼠度无他技,啮其足,狸奋掷而出。
(选自宋濂《龙门子凝道记》)
【注释】
①举世之物:所有人世间的东西。举,全。②咸:全,都。③畜:喂养。④家东西:指住宅周围。⑤束氏日市肉啖(dàn)之:束氏每天买肉喂养它们。日,每天。市,买。啖,吃,这里是喂。⑥食已与与如也,熙熙如也:吃饱了就舒舒服服(蹓跶),快快乐乐(玩耍)。已,完毕。与与如,走路安逸舒适的样子。熙熙如,和悦快乐的样子。⑦病,忧虑,被某件事情骚扰。⑧假:借。⑨鬣(liè):这里指老鼠嘴角的胡须。⑩磔磔然:吱吱地叫。磔磔(zhézhé),形容声音。 第49篇 晏子谏杀烛邹 【原文】
景公①好弋②,使烛邹③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
①景公:齐景公,姓姜,名杵臼,春秋时代齐国的国君。②弋: yì,将绳子系在箭上射,此处指捕鸟。③烛邹:齐景公的臣仆。 第50篇 原宪甘贫 【原文】
孔子卒,原宪遂亡在草泽①中。子贡相卫,而结驷连骑②,排藜藿,入穷阎③,过谢④原宪。宪摄⑤敝衣冠见子贡。子贡耻之,曰:‚夫子岂病乎?‛原宪曰:‚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子贡惭,不怿⑥而去,终身耻其言之过也。
(选自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注释】
①草泽:荒野之地。②驷(sì):古代一车套四马,因以驷指马车。骑:马匹。结驷连骑:随从车马接连不断,前呼后拥,指出行排场盛大。③排:披,分开。藜藿:即灰藋,一种高过人的野草。阎:巷门,此指里巷。④过:过访,探望。谢:告谢,问候。⑤摄:整理。⑥怿(
yì):喜悦,高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