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谈中国传统艺术—木板年画的发展脉络

谈中国传统艺术—木板年画的发展脉络

2022-07-03 来源:乌哈旅游


谈中国传统艺术—木板年画的发展脉络

中国民间木板年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内涵也是相当丰富。它的表现题材多样,充分反映民众的精神最求和思想感情,是我国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木板年画因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趣味的故事情节深得人们喜爱。在当今文化多样性的新时期,木板年画艺术怎样在保持其独特艺术存在方式的前提下创新传承,发扬我们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值得我们探讨。

年画,是民间美术的重要品类,在其发展过程中,又产生了许多别称:如纸画、画张、门画、画贴等。据古代文献记载,“门神”是民间年画中起源最早的形式,“民间年画”观念的起源因而可以追溯到人类远古时期的自然崇拜观念和神灵信仰观念。对火的使用是人类告别猿类的一个重要特征,因而对火的依赖形成了人类对火的崇拜。当家庭出现以后,有了“灶火”,人们对火的自然崇拜也逐渐地转化为对灶神的崇拜。人们i认为原始住所的门户具有神秘的力量,因而也产生了崇拜心理,并希望门户能够辟邪禳灾、保护人们的安全。古时人们常要外出从事各种生产、生活活动,也希望安全顺利,因而对行走也产生了崇拜,并作为祭祀供奉的对象。诸如此类,都是人们对自然崇拜观念的源起。在《周礼》、《礼记》等古代文献典籍中,都有关于“五祀”的记载,而灶、门、行等都是祭祀的对象。

年画在旧时有两种:一种是纯手绘,用工笔图画的形式画出;另一种是木版印刷的门画、纸马类,多用椴木版,即木版年画。北宋时已出现彩版套印。木版年画先由画师设计好画样,再由刻工用单刀雕刻,尽可能体现出原作的风貌。雕版制成后再覆纸印刷,或以手绘作补充。木版年画经元至明、清时期,题材内容不断丰富。明代天启年间,雕刻家胡正言总结前人经验,将套印技术改进成“短版”水印,印刷出来的画面层次丰富、逼真,保证了木版年画的印刷质量。

在题材上,木版年画以反映人民生活、生产和喜闻乐见的吉利祥和的内容为主,举凡世俗生活中的一切,无不纳入其表现范围。为配合画面内容,木版年画还运用题诗、题词、格言、顺口溜、歇后语、回文诗等文字形式,图文并茂,寓教于乐;可看、可读、可吟诵,便于记忆和流传。纵观民问年画,乃集欣赏性、趣味性、知识性为一体,年画折射出民间祈福纳祥、希求富贵吉祥的心理,是民俗风情的反映。年画,是民间美术的重要品类,在其发展过程中,又产生了许多别称:如纸画、画张、门画、画贴等。年画在旧时有两种:一种是纯手绘,用工笔图画的形式画出;另一种是木版印刷的门画、纸马类,多用椴木版,即木版年画。

从近代在甘肃发现的平阳刻发现的《四美图》木版年画和《义勇武安王位》木刻纸马神像,可以看出南宋时期木版画的高妙之处。《四美图》画王昭君、赵飞燕、班姬绿珠四美人,图上印刻“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十个字,《义勇武安王位》刻绘关羽形象,上题“义勇武安王位”字样,下有“平水徐家印”题识,贴近边栏。这两幅作品无论从刀法笔力、形象动态、构图疏密,还是线条衣褶、图案装饰等方面来说,都可谓宋金时期乃至后世难得的佳品。在西安碑林发现的元朝历史不足百年,不但在美术史上工笔人物画开始衰落,年画的发展也处于低朝。

特别是以描写世俗生活为题材的年画,无论是实物资料还是文献记载都远远不及宋金时期。从为数不多的资料可以看出,多数年画大都是在沿袭宋代年画的图样,如画家王振鹏所绘《货郎图》、无名氏的《春景戏婴图》、《三元报喜图》等。当然,也有某些新的画样品种在明朝建立以后,商业、手工业趋于繁荣,特别是手工业的发展为年画艺术的复兴提供了技术、材料上的便利。另外,明朝戏曲插图的发展对年画的发展也有所促进,特别是在技术上。现今收集到的实物资料来看,明代年画无论是题材内容、刻绘技法,还是艺术风格等都十分多样,样式也趋于定型,许多题材与后世相差无几。如现今遗存的《九九消寒年画在清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进入了鼎盛阶段。清初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安定民主、发展生产的社会政策,人民生活有显著的提高。特别在康熙年间,出现了国泰民安的社会局面。作为反映人民大众现实生活和理想愿望的年画艺术,也反映了这种社会状况,并有进一步的提高。从年画的题材来看,内容更为多样,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大量的戏曲人物、小说故事、以及山水花鸟等。表现形式也更为丰富,由原来的工笔重彩发展为全部刻版印刷或半印半绘:形象造型或写实逼真,或富有装饰性,也有的浪漫夸张,想象丰富;刻绘有的精致细腻,有的粗犷豪放,风格不一。

中国民间年画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历经起伏波折。既有衰微,也有繁荣兴盛。作为一种民间绘画形式,它不仅反映了中国民众的审美观念和绘画思想,同时是民间社会生活

的一部分和民间文化观念的形象载体,反映了广大民众的思想情感、道德观念、宗教思想、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因此可以说,民间年画仅仅是一种绘画形式,同时也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和民俗文化的积淀,它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不仅在过去,未来也仍将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