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楼面结构出现裂缝原因复杂,有材料、温度变化等原因,也有设计、施工、使用等方面的问题,要想准确地判断裂缝产生的原因,还需要做大量而细致的调查取证工作;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避免或减少裂缝的产生。
【关键词】建筑工程 楼面裂缝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楼面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部位
1、预制板在拼接处出现沿板跨方向的长裂缝。预制板在施工中未按设计和施工规范的要求做好排板、灌缝工作, 有的板缝过小, 缝内无法灌浆, 产生瞎缝; 或者在施工中未将缝内杂物清理、冲洗干净, 灌缝不密实, 连接不牢固, 板在使用受力后变形引起开裂。 2、楼面板在靠近支座处出现贯穿面层深入板的横向裂缝或者同时在板底的跨中部位出现横向裂缝, 且裂缝表现为外宽内窄。出现这种情况, 首先应先检查楼板的使用荷载是否超标, 然后核对原设计, 检查预制板的选型或现浇板的设计是否异常。从设计、沉降变形的角度进行检查排除后, 则需考虑施工质量问题。
3、楼板和柱梁接茬处出现贯穿型的裂缝, 这种裂缝往往是因为刚度不同由温度、沉降引起的变形不同而发生。
4、现浇楼板在施工中因使用的混凝土水灰比过大, 混凝土成型后产生较大的收缩下沉, 使钢筋顶部的保护层过薄, 沿钢筋产生规则裂缝。
5、现浇楼板在浇筑后的保湿、养护不当, 板面因干缩失水或受冻均产生裂缝。严重的甚至贯穿板体。
6、现浇混凝土楼板时, 模板刚度不足或支撑下沉, 变形造成跑模脱模引起新浇混凝土开裂, 混凝土早期受震, 如碰撞预留钢筋过早承受施工荷载或附近设备的振动荷载都会导致楼板震裂。 7、现浇板中温度筋、分布筋、构造筋等考虑不足会产生规律裂缝。板内受力钢筋的保护厚度过大, 受力筋严重错位, 使混凝土的有效截面减小或拆模后交付使用中亦可产生裂缝。
8、主体结构产生不均匀沉降会使整个结构处于复杂的受力状态, 其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建筑物的承重体系从柱子、墙到梁楼板都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 由于不均匀沉降情况的复杂性, 产生的裂缝特征也是不同的, 需要具体分析 二、建筑楼面裂缝的防治措施 1、设计中的重点加强部位
从住宅工程现浇楼板裂缝发生的部位分析,最常见、最普遍和数量最多的是房屋四周阳角处(含平面形状突变的凹口房屋阳角处)的房间在离开阳角1 米左右, 即在楼板的分离式配筋的负弯矩筋以及角部放射筋未端或外侧发生45 度左右的楼地面斜角裂缝, 此通病在现浇楼板的任何一种类型的建筑中都普遍存在。其原因主要是砼的收缩特性和温差双重作用所引起的,并且愈靠近屋面处的楼层裂缝往往愈大。从设计角度看, 现行设计规范侧重于按强度考虑,未充分按温差和混凝土收缩特性等多种因素作综合考虑,配筋量因
而达不到要求。而房屋的四周阳角由于受到纵、横二个方向剪力墙或刚度相对较大的楼面梁约束, 限制了楼面板砼的自由变形。对于外墙转角处的放射形钢筋长度一般不大(约1.2 米左右), 当阳角处的房间在不按双层双向钢筋加密加强而仍按分离式设置构造负弯矩短筋时,45 度的斜向裂缝仍然会向内转移到放射筋的未端或外侧, 而当采用了双层双向钢筋加密加强后,纵、横二个方向的钢筋网的合力已能很好地抵抗和防止45 度斜角裂缝的发生和转移,并且放射形钢筋往往只有上部一层,在绑扎时常搁置在纵横板面钢筋的上方, 导致钢筋交叉重叠,将板面的负弯矩钢筋下压,减少了板面负弯矩钢筋的有效高度, 同时浇筑时钢筋弯头(即拐脚)容易翘起造成平仓困难,所以建议重点加强加密双层双向钢筋即可。 2、施工中应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
钢筋在楼面砼板中的抗拉受力, 起着抵坑外荷载所产生的弯矩和防止砼收缩和温差裂缝发生的双重作用, 而这一双重作用均需钢筋处在上下合理的保护层前提下才能确保有效。在实际施工中, 楼面下层的钢筋网在受到砼垫块及模板的依托下保护层比较容易正确控制。但当垫块间距放大到1.5 米时,钢筋网的合理保护层厚度就无法保障, 所以纵横向的垫块间距限制在1 米左右。与此相反,楼面上层钢筋网的有效保护,一直是施工中的一大较难问题。其原因为:板的上层钢筋一般较细较软,受到人员踩踏后就立即弯曲、变形、下坠;钢筋离楼层模板的高度较大,无法受到模板的依托保护;各工种交叉作业,造成施工人员众多、行走十分频繁,无处落脚后难
免被大量踩踏; 上层钢筋网的钢筋小撑马设置间距过大,甚至不设(仅依靠楼面梁上部钢筋搁置和分离式配筋的拐脚支撑)。根据上述原因在施工过程中, 建议使用楼面双层双向钢筋(包括分离式配置的负弯矩短筋)必须设置钢筋小撑马, 其纵横向间距不应大于700 毫米(即每平方米不得少于2 只),特别是对于φ8 一类细小钢筋, 小撑马的间距应控制在600 毫米以内(即每平方米不得少于3 只),才能取得较良好的效果。 3、预埋线管处的裂缝防治
预埋线管, 特别是多根线管的集散处是截面砼受到较多削弱,从而引起应力集中,容易导致裂缝发生的薄弱部位。因此对于较粗的管线或多根线管的集散处, 要求增设垂直于线管的短钢筋网加强,根据经验,建议增设的抗裂短钢筋采用φ6-φ8,间距≤150,两端的锚固长度应不小于300 毫米。线管在敷设时应尽量避免立体交叉穿越,交叉布线处采用线盒,同时在多根线管的集散处宜采用放射形分布, 尽量避免紧密平行排列, 以确保线管底部的砼灌筑顺利和振捣密实。并且当线管数量众多,使集散口的砼截面大量削弱时, 宜按予留孔洞构造要求在四周增设上下各2φ12 的井字形抗裂构造钢筋。
4、材料吊卸区域的楼面裂缝防治
目前在主体结构的施工过程中, 普遍存在着质量与工期之间的较大矛盾。一般主体结构的楼层施工速度平均为5- 7 天左右一层, 最快时甚至不足5 天一层。因此当楼层砼浇筑完毕后不足24 小时
的养护时间,就忙着进行钢筋绑扎、材料吊运等施工活动,这就给大开间部位的房间雪上加霜。除了大开间的砼总收缩值较小开间要大的不利因素外, 更容易在强度不足的情况下受材料吊卸冲击振动荷载的作用而引起不规则的受力裂缝。并且这些裂缝一旦形成,就难于闭合,形成永久性裂缝,这种情况在高层住宅主体快速施工时较常见。对这类裂缝的综合防治措施如下:
(1)主体结构的施工速度不能强求过快,楼层砼浇筑完后的必要养护(一般不宜≤24 小时)必须获得保证。主体结构阶段的楼层施工速度宜控制在6~7 天一层为宜, 以确保楼面砼获得最起码的养护时间。
(2)科学安排楼层施工作业计划,在楼层砼浇筑完毕的24 小时以前,可限于做测量、定位、弹线等准备工作, 最多只允许暗柱钢筋焊接工作,不允许吊卸大宗标材料,避免冲击振动。24小时以后, 可先分批安排吊运少量小批量的暗柱和剪力墙钢筋进行绑扎活动,做到轻卸、轻放,以控制和减小冲击振动力。第3 天方可开始吊卸钢管等大宗材料以及从事楼层墙板和楼面的模板正常支模施工。 (3)在模板安装时,吊运(或传递)上来的材料应做到尽量分散就位, 不得过多地集中堆放,以减少楼面荷重和振动。
(4)对计划中的临时大开间面积材料吊卸堆放区域部位(一般约40 平方米左右)的模板支撑架在搭设前,就预先考虑采用加密立杆(立杆的纵、横向间距均不宜大于800毫米)和搁栅增加模板支撑架刚度的加强措施,以增强刚度, 减少变形来加强该区域的抗冲击振
动荷载, 并应在该区域的新筑砼表面上铺设旧木模加以保护和扩散应力, 进一步防止裂缝的发生。 小结:
文章从设计及施工的角度,结合工程实践经验,较为系统的分析了裂缝产生的原因与防治的方法,对类似的加固工程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总而言之,只要我们在施工中加强各方面的管理、监督,裂缝的通病是可以防冶的。 参考文献:
[1]高亮《.楼面裂缝的分析与防治》.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罗福午,土木工程质量缺陷事故分析及处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 王伟,荣毅元. 论民用建筑楼面裂缝原因及其防治[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26) .
[4] 孟凡龙. 论民用建筑楼面裂缝原因及其防治[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12)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