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其一)教学设计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其一)教学设计合集3篇

2020-10-06 来源:乌哈旅游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其一)教学设计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其一)教学设计第1篇】 教材解析

六上第17课隶属第六单元,人文要素是“保护环境”,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主要观点。本诗为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一首七言绝句。《浪淘沙》为一组诗,共九首,此为其中第一首,为刘禹锡于穆宗长庆年间(821~824)任广东连州刺使时所作。《浪淘沙》一诗借诗句和插图,描绘黄河之美,表现出诗人对祖国的母亲河黄河的赞美之情:前两句吟咏黄河,起笔极具气魄,既写出黄河九曲的姿态,象征自己坎坷的人生,又写出其裹挟黄沙、奔腾而来的气势,也象征诗人经历的人生风波;后两句诗人由景色联想起黄河与银河相通的典故,又联系到自身经历,进而奔驰浪漫的想象,表现出逆流而上、直冲九霄的豪迈气概,贬谪不忘家国情怀。

设计意图:

1、根据新课标高段语文目标要求,我设计三个层次的学习:读通,读懂,读透。三个层次循序渐进,(1)读懂——正音识字,读出节奏和古诗的味道.(2)读懂——借助注释和插图,通过抓关键句,描述想象到的画面,进一步用自己的话描述看了视频和联想到的画面,达到真正读懂诗意的目标。再借助背景资料,走近诗人,读懂诗情。(3)读透——通过学习两种表达方式:含蓄表达(借用典故)和直抒胸臆读懂诗人的志向。再通过对比相同主题和不同主题的诗,为孩子立德导向,从小树立家国情怀。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读懂古诗大意,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3、体会古诗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

4、学习诗人相同主题的多篇诗句,全面认识刘禹锡的志向。通过对比不同主题古诗,创设情境为孩子立德导向。 教学重难点:2、3、4 教学难点:3、4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聊聊天好吗? 生:好

师:找到我的名字了吗?对了,所以你们可以称我董老师。看过《三国演义》吗? 生:看过

师:三国里有个人物叫——曹操。有谁知道他字什么? 生:孟德

师:姓孟的孟,品德的德,有位诗人也字梦得。他是谁? 生:刘禹锡

师:还记得我们曾今学过他的哪些诗? 生:背诗—— 读通

(一)、导入——黄河诗,黄河颂,入情境。

1、齐读黄河组诗。 师: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生:齐读: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师:你有什么发现?生:都写黄河 2、欣赏《黄河颂》

师:很会发现!黄河,我们的母亲河,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近黄河.(看《黄河颂》视频)

3、出示中国地图,简介母亲河——黄河。

师:黄河,起源于青海,横跨九省,万里奔腾,汇入渤海。 黄河,从古至今孕育华夏文明,生生不息。 4、读——诗题和诗句 5、读全诗,正音。 二、读懂 (一)整体感知诗意

1、诗读到这里,黄河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结合前面的视频,请用一个词来描绘黄河? 预设:

(1)气势——气势磅礴,波涛汹涌(评价:的确!黄河如巨龙翻腾,经久不衰,奔腾万里。)

(2)样子——九曲、浪淘风簸、(评价:真是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

里触龙门。)万里沙(评价:真是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3)赞美——伟大(评价:1母亲河打动了你,学完这首诗,你会更爱黄河——)

可结合关于黄河的古诗、成语、歌谣进行点拨。(设计意图:丰富学生对黄河的认知,增进对诗文的理解。)

2、师:好诗不厌百回读,借助注释和插图,想想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连抽3生反馈。 (评价:看来诗的大概意思你们已经了解了。) (二) 抓关键,想象画面

1、现在,你最想借用诗中哪一句诗来向别人介绍黄河的样子呢? 预设: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你们一下子就抓住了诗中的关键句,来介绍黄河 板书——巧抓关键

2、 理解关键词,想象画面。 (1)理解关键词意思 那九曲黄河是什么意思? 弯弯曲曲的黄河

浪淘风簸又是什么意思呢? 波涛滚滚

其实啊,你们刚才说的都是字面意思。

(2)黄河究竟是怎样的呢?课前同学们搜集了“黄河”的资料?我们一起来分享?其他同学认真听,重复的资料就不再交流了。

预设:点评——1、长度 2、样子 3、历史 4、作用 板书——九曲黄河 (3)借文字想画面

经过几位的分享我们对黄河有了更多的了解。“九曲黄河”裹挟“万里黄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预设评价:1、弯弯曲曲的黄河奔腾而来——用图来评价:这就是蜿蜒盘绕的黄河。超链接PPT——静态蜿蜒的图

2、波涛汹涌的黄河——超链接PPT浪淘风簸的视频。评语:这就是黄河浪淘风簸的样子。——视频 (4)借想画面

看了视频和,你一定又想象到了新的画面,和同学说一说,说生动一点。

板书——巧抓关键,想象画面。 预设评价:

1、形:龙——弯弯曲曲的黄河正像金色巨龙盘亘在中华大地,所以中华民族被称为龙的传人!

2、气势:如万马奔腾——简直令人热血沸腾,所以,黄河还被称为中华民族的血脉。

3犹如猛虎下山,万马奔腾、千军万马厮杀...... (5)教师引读

师:听了你的描述,我仿佛看到 (三)小结

1读——黄河,浩浩荡荡,奔向东海。 2读——黄河,金涛拍岸,掀起万丈狂澜。 3读——黄河,一泻万里,如巨龙盘亘东方。 (三)借助背景,走进诗人

1、诗人给我们呈现气势磅礴的黄河,他还想告诉我们什么?默读这段文字,你会有新发现。

生:诗人贬官23年(妻子和母亲也在贬官期间去世), 坎坷——哪里坎坷,从哪里看出坎坷? 贬官——被贬到哪些地方?——飞入地点词PPT

这23年,他历经了多少坎坷,经受了多少磨难。

2、难怪他写道——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我们来一起重走刘禹锡的贬官之路。

3、师:——PPT下半截动态呈现贬官地图,

4、诗人的人生之路和九曲黄河联系起来,你发现了什么?

对啦——九曲黄河,就像曲折人生,诗人写九曲黄河就是写曲折人生! 板书——九曲黄河 曲折人生

5、师小结:刚才借助背景资料,我们走近了诗人。 板书——巧链背景 走近诗人 三:读透 ——含蓄表达,直抒胸臆 (一)借助典故,含蓄表达

1、前两行诗,刘禹锡借九曲黄河写曲折人生,后两行诗,诗人想表

达什么呢?默读资料,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2、学生读资料,交流讨论,全班交流新发现,引导学生说出——直上京城

生:我发现刘禹锡想上银河,想到牛郎织女家 师:他真的能直上银河吗? 生:不能

师:诗人实际上想直上哪里呢?请联系刘禹锡的贬官经历,讨论刘禹锡真正想直上哪里? 板书——直上银河 生:直上京城

3、对啦!直上银河就是想直上京城,像这样,不直说而借用历史或神话故事含蓄表达,叫做——借用典故, 4、拓展——用典的古诗

我们学过的古诗中,有很多都使用了典故。

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 唐 王昌龄 王昌龄借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含蓄表达保家卫国的壮志。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宋 李清照

李清照借项羽乌江自刎的典故,含蓄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 5、借用典故能使诗词意蕴丰富,表达含蓄。

直上京城!就是诗人的豪情壮志!

板书——直上银河 豪情壮志

1、诗人的志向不仅可以含蓄表达,也可以直抒胸臆,读《浪淘沙.其八》

2、刘禹锡不怕谗言,也不惧贬官,勇往直前,矢志不渝!这就是诗豪——刘禹锡!

(三) 对比读诗——《饮酒其五》

《浪淘沙》其一,其八都写诗人的豪情壮志,我们刚才把相同主题的诗,对比着学,了解了含蓄表达和直抒胸臆两种表达方式。 也可以把不同主题的诗对比着学,

1、请用上这些方法(指向副板书),按照自学提示,自学《饮酒其五》,拿出你们的自学单,开始!

看到大部分都做完了,就说:我看到大家都做的差不多了,请小组交流,再推荐一人全班交流。 2、投影分享交流自学单。

(1)、我抓住诗中的( ),想象到( )

你抓住了诗中的关键句,发挥想象,明白了诗人的志向! 你不仅读懂了诗,而且走进了诗人的内心! (2)

借助

资料

解到

( )

(3)、联系陶渊明和刘禹锡的背景资料,想想他们的志向有何不同?

3、对比诗人,立德导向 (1)对比诗人

汇报自学单最后一题——根据学生发言,总结:你们活学活用,学懂了古诗,走近了诗人,

陶渊明仕途坎坷,他的选择是——归隐田园 刘禹锡贬官23年,他的选择是——直上银河 (2)立德导向

通过对比学诗,我们对刘禹锡了解更深入了。

学诗,要学诗文的字面意思,更要学文字背后诗人的志向! 板书——明志导向 诗,从来都是言志的! 板书——志

写的不是景,是诗人的——志 (指向豪情壮志) 写的不是物,是诗人的——志 (指向豪情壮志) 写的不是典故,是诗人的——志(指向豪情壮志) 写的不是景,是诗人的——志 (指向豪情壮志) 四、总结写法——托物言志

看来——大家真的学懂了,刘禹锡托九曲黄河写曲折人生,借直上银河这个典故,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这就是——托物言志!(板书) 刘禹锡托的物是黄河,言的志是报国之志——贴国!(板书) 停够时间再说下面的话!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家国,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要心——系—

—家——国,放音乐

浪淘沙 (其一)

刘禹锡 国 巧抓关键 想象画面

九曲黄河 豪情壮志 巧链背景 走近诗人 曲折人生 直上银河 巧妙对比 明志导向 托物 言志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其一)教学设计第2篇】 一、设计理念

情感素养是人的一切素养的血肉。没有了情感,就没有什么素质可言。儿童是“情感的王子”,人小情多(李吉林语)。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也都是有情之物。中国的文艺创作历来讲究一个“情”字。“情者文之经”、“情动而辞发”、“为情造文”等等阐述都表明“情”是“文”的命脉。小学语文教材正是“情景交融”的产物,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荷花》是一篇写景记叙文,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课文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有情,教材亦有情,“教材——学生”之间的情感的桥梁就是我们老师的情感,要由老师去传递,

去强化,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 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课堂教学以情感为纽带,变得更富诱惑力,使学生的好学精神得到培养,促使学生在好学、乐学中逐渐懂得爱,懂得热爱崇高,追求美好。 一、 设计思路

1、在初读课文和激发动机中——入情

要让儿童的情感伴随着学习活动,这有一个过程,其间包含着儿童的心理进程,首先需要启动。如果把儿童的情感比做“小河”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需要外力的推动。或是像一只蜻蜓在水上轻轻一点;或是像一阵微风悄悄地掠过水面,那它就平静不下来。新课启始,教师要放飞一群“蜻蜓”,要送过一阵“微风”,让孩子情感的河水荡漾起来,使他们对新课的学习,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环节来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先来猜两个谜语“一个小姑娘,长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开在炎炎烈日下,长在清清碧波中,身陷污泥心地洁,芳香扑鼻醉人心。” 这么美的荷花,大家喜欢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展示各种美丽的荷花图,配上优美的音乐。)有个小朋友在看过荷花后,也跟我们一样被荷花的美丽给迷住了,陶醉了,还写下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荷花》。而后请学生初读课文。 如此激情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基调。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2、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儿童的情感总是与他们对教材的认识相联。而作者的情感是寓于他们所描绘的对象之中的。因此,重要的一环是要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教材寓寄情感的形象。儿童只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没有形象的感受,就没有情感。因而,教师在引导儿童从初读进入“细读”的过程中,应该饱蘸着情感,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用图画的、音乐的、表演的艺术直观,让学生仿佛看到,也听到,整个心灵感受到,在学生眼前再现课文中描写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

教材中有一幅精美的插图,形象地描绘了几种不同形状、不同姿态的白荷花和碧绿的荷叶,色彩清丽,充分展示了荷花素洁、高雅的本色。我依据这个材料制成鲜活的课件进行展示,并配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瞧,这就是小作者看到的荷花开放时的样子,放眼望去,微波粼粼的水面上,漂浮着碧玉盘似的绿叶,透过荷叶的缝隙,一枝枝荷花从水里探出头来,就像穿着洁白衣裙的少女,在微风中亭亭玉立。它们当中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了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则微露笑脸,含苞欲放;有的还未绽开,看起来饱胀得马上就要破裂似的。啊,小鱼儿在荷叶下快活地游着,蜻蜓在荷花上快乐地舞蹈。这是多么生动的一幅荷花图啊!同学们,你们听了老师说的话有什么感想呢?课文第二段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荷花的形状美,与插图最为照应,我就采用“直奔重点段”的方法,以“课文哪一段最具体地写了荷花的美”引入第二段的学习。 3、在领悟课文的神韵中——移情

儿童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应牢牢把握,并顺势将教学过程推进,从细读进入精读。所谓“精读”即是读课文精彩片段词句,读出其神韵。课文语言不仅承载着人、事、景、物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形象寄托着作者的情感、意愿,及至整个心灵。因此在精读读出语感神韵时,要引导学生更深地理解语言,将学生的情感移入课文描写的对象上,从而使已激起的情感深化。然而,这虽是儿童情感的一种不自禁的情感流向,但还是需要外力作用的。这就是:①借助比较区别;②借助想象展开;③借助语言媒介。通过这些,学生的情感会向深层发展,并产生移情活动。

课文第三段中没有对荷花的“姿势”进行具体描写,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课件展示:看图想象说话: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____,有的____,还有的_____。小小组讨论,指名说,集体评议。

2、指图引读这一段最后一句话。

讨论:作者为什么把这一大幅画看作是“活的画”呢?这幅画怎么会活起来的?用这么美的词句来描写荷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样的设计,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荷花美的认识, 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到作者对荷花强烈的喜爱之情,可谓一举三得。

3、在表情朗读和语言训练中——抒情

学生的感受加深了,情感被激活起来了,他们会不容自遏地想抒发自己的情感。情感的抒发,可以使学生之间的内心感受得到交流,可以相互启发,相互感染。表情朗读,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是,因为要求表情朗读,这就包含了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他们往往用恰当的语调、语速、语气来表达,抒发他们对作品中人物、角色、场景是热爱的或者是憎恨的,喜悦的或是悲伤的,同情的或是厌恶的,留恋的或者是憧憬的情感。因此表情朗读是抒发学生内心感受的一种常用形式。

因此,在课文第二、三段的教学中,我都设计了美读环节。特别是第二段,还安排了背诵训练。在反复品读欣赏后,荷花的美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图文对照,学生定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此时,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这一背诵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语汇的积累和内化,从而更好地抒发了学生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谜语激趣,课件激情,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地读读课文: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呢 2、学生畅谈感受。

3、小作者看到的荷花是怎样的呢?课件展示,教师用语言进行描述。

(三)、细读第二段

1、课文哪一段最具体地写了荷花的美?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二段,想想这段有几句话,你最喜欢读哪几句,为什么?

(2)反馈 ,估计学生会出现两种情况。

①后三句:为什么喜欢?让学生在课件上找出三个句子所写的相对应的荷花。引导学生把这三句话的意思说出来:有的刚开,有的全开了,有的将要开。并将它与课文原句在读中比较,在比较中读,想象荷花的美。以“荷花是那样美,谁能把它读得很美很美呢?”激发读的兴趣,让学生练读、指名读、评读。

②第二句:为什么喜欢?并进一步讨论写荷花为什么先写荷叶?感情朗读写荷叶的句子。

2、男、女生分读写荷花荷叶的句子。 3、指导背诵第二段。 (四)、学习第三段

1、过渡:荷花的形态引人入胜,值得观赏,荷花的美姿更有迷人的魅力。

2、课件展示:看图想象说话。(具体内容见设计思路) 3、指图引读这一段最后一句话,讨论。

4、白荷花的美姿的确是太有魅力了,作者被眼前这池荷花深深地陶醉了,让我们也用陶醉的语气来美美地读读这一段。 (五)、略读第一段

(六)、配乐朗读一至三段,再次感受荷花的美。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其一)教学设计第3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的意思。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之河,古往今来,无数诗人为她放声歌唱。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向我们展现了黄河一泻千里的气魄,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展现了黄河的源远流长。那刘禹锡的“九曲黄河万里沙”又要表现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刘禹锡的《浪淘沙》中的一首,来细细品味诗人的情感。 齐读课题,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我能借助注释,结合图画,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黄河磅

礴的气势和作者丰富的想象,体会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三、学习古诗 1、检查预习情况 (1)、会读这首诗。

(2)、说说你收集到的有关这首诗题目的资料? (3)、谁来介绍诗人? 2、自主学习

(1)、给诗划分节奏,并按节奏来读出诗的韵味。 (要求:达到上口、入耳)

(2)、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3、合作学习

(1)、我能根据注释来理解诗句的意思?

(2)、我能够体会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汇报

(1)、同学认真倾听做好补充和质疑 (2)、指导朗读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能读出这种画面吗,(重点读)你能把浪读得再大一点吗?

师:谁再来读一读,让我们感到黄河的涛声震耳欲聋.

师:男耕女织,互敬互爱多么温馨甜蜜呀! 轻声地读,别让我们打扰他们,谁想读

师:刚才我们想象到牛郎织女的家是那么宁静温馨,想想怎么读 (3)、教师进行引导挖掘

师:作者想象着,要直上银河,同去牵牛女家,感受那样的宁静美好。可此时的诗人,他的处境遭遇是怎样的,你知道吗?从他的诗中,你能看到什么?

师:我们这首诗体现了什么精神? 四、拓展延伸

师:我想诗人的这种豪迈的气概,奋发的精神一定能在你的心中激起涟漪。黄河——伟大的母亲河,民族的摇篮,灿烂文化的发源地,古往今来多少诗人为它吟诵

1、你知道哪些描写黄河的诗句先说给你组内同学听。

2、根据这首诗的内容,发挥我的想象,运用精彩的语言,把它改写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五、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浪淘沙》.古人用他们的双脚踏遍了祖国山川河流,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写下无数千古不朽的名篇.课余请大家收集有关的古诗读一读,去领略中华民族特有的古诗古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