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影响我国人寿保险需求因素的实证分析

影响我国人寿保险需求因素的实证分析

2020-10-29 来源:乌哈旅游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影响我国人寿保险需求因素的实证分析

作者:李会敏

来源:《时代经贸》2014年第08期

关键词:保险需求通货膨胀抚养率

摘要:从我国经济、社会、人文以及人寿保险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可能影响人寿保险需求因素的假定;并运用用多元回归模型,对我国人寿保险需求进行了实证分析。其基本结论是: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正成为影响我国人寿保险需求的重要且显著的因素。我国较高的少年儿童抚养率,将使我国寿险业受益。我国社会保险将逐渐以商业人寿保险作为重要的补充,两类性质的保险将同时得到发展。我国较低人口的教育水平,可能会阻碍寿险的发展。预期通货膨胀显示了对寿险的负面影响,但不十分显著。 1影响我国寿险需求因素的一般理论假设 1.1GDP

我国自改革与开放以来,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和发展势头,经济发展成为我国寿险业发展的重要基础。GDP的绝对量,从1979年的3998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56.9万亿元。我国的GDP不仅比发达国家同期的平均水平高,而且在发展中国家也属罕见。经济理论和寿险业实践已达成共识:个人收入与寿险需求呈正相关关系;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稳定增长促进了人寿保险的需求的增加。 1.2抚养率

据有关调查和预测结果,我国城镇的老龄化指标(60岁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整个人口的比重),2006年是8.15%;2012年为9.5%,略高于同年亚洲国家的同含义的老龄化指标的平均水平,估计2014年达到14.28%,2033年将增加到高峰22.06%,然后逐年下降,但在2050年仍将维持在17.08%左右。少儿赡养(或抚养)率(15岁以下人口数与15岁与64岁之间的人口数的比值),2013年的平均值是22.2%,上海最低为10.26%,而贵州最高为33.84%。另外,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家庭结构的变化已使家庭小型化,新一代青年人口面临较大抚养生存压力,且独生子女的安全保障和教育问题日益受到父母和社会的关注。因此,可以预期,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剧以及家庭结构的变化,将给商业寿险带来较大的发展空间。 1.3预期通货膨胀

2006年以来我国通货膨胀水平虽然有明显下降,但仍然维持较高水平。通货膨胀一方面使寿险资产贬值,另一方面是得寿险成为较低需求的产品。一些研究单位分别采用了过去八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的平均通货膨胀率和过去一年的通货膨胀度,作为预期通货膨胀率的替代变量,对人寿保险需求作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预期通货膨胀对寿险需求有负面影响。结合我国的实际,预期通货膨胀与我国寿险需求呈负相关关系。 2.实证分析的设计与模型选择 2.1实证分析的样本构造

选择两个样本作为实证分析的基础。第一个样本由全国除西藏、港澳台外的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2012年的横截面数据资料组成。第二个样本包括2006年到2012年7年间的全国人寿保险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时间序列数据资料。 2.1.1被解释变量

考虑到我国目前寿险有效保额和其它有关指数等资料不能获得,这里的实证分析将选择人均寿险保费,作为所有样本分析的被解释变量。第一个样本的寿险保费资料,由2012年的中国寿险业务原保费的人均保费构成。第二个样本的寿险保费为国内所有保险公司2006到2012年的直接寿险业务的平均原保费构成。同时,试图探讨可能影响人寿保险需求总量与结构的因素。

2.1.2解释变量

(1)GDP。本文将2012年各省平均GDP作为第一个模型的解释变量;2006到2012年全国人均GDP作为第二个模型的解释变量。

(2)抚养率。即15岁以下儿童占15-64岁人口之间的比重。

(3)大专以上受教育水平。衡量我国教育水平,较高的教育水平对人寿保险的接受力较强。

(4)社会保障水平。人寿保险作为社会保险强有力的补充工具,对其有重要影响。 (5)预期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率通过影响物价指数,进而影响人们对保险的需求。 (6)银行利率。保险产品定价收银行利率的影响,故银行利率可以通过影响产品价格从而对保险需求产生影响。 2.2实证分析的模型选择 2.2.1经验模型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回归模型:Lnpre=C1+Lngdp+Lnchild+Lnedu+Lnsocial+Lnprice+Eji

其中,lnpre=各地区均除养老险外人寿保险的保费;lngdp=各地区的人均GDP;lnchild=各地区少年儿童赡养(或抚养)率,亦即15岁以下的人口与15岁与64岁之间的人口的比值;lnedu=各地区的具有大专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百分比;lnsocial=各地区社会保险和福利基金;lnprice=各地区的过去两年的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平均值为基础的预期消费者价格指数;Eji=随机余项,Eji~N(0,1),j=1,2,3;i=区域i意味着除西藏外的所有省、直辖市和自治区。运用stata进行回归分析可得:

(1)此处回归结果并不能说明人均GDP与保险需求的关系。不同地区例如天津与北京,天津人均保费高而北京人均国GDP高,不能就此说明GDP与保费收入负相关,由于地方风俗习惯,人们的保险意识等诸多不可观测因素的不同,即使GDP相同的地方,保险需求也不同,二者之间的关系见模型二。

(2)少年儿童抚养率与保费成负相关的关系,少年儿童赡养率每增加1%,保费收入下降0.23%,回归结果不显著,这是由于少年儿童抚养率与人均GDP存在负相关的内生性所致。 (3)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保费收入成负相关的关系,即社会保险水平每提高1%商业保险保费收入下降0.52%,这与实际相符合。一个国家社会保障水平越高,对商业保险的需求就越低。

(4)物价指数对商业保险保费收入有负面影响,但不太显著。在实际生活中,通货膨胀率越高,银行存款利率及其他投资产品的利率越高,人们购买保险产品的需求相对降低,但由于寿险产品注重保障功能,因此受其影响不显著。

(5)教育水平与保险需求正相关。接受高等教育水平的人越多,对保险功能的理解越深刻,更容易接受保险产品。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我国在初等教育中开设保险基础知识教育读 2.2.2经验模型二

回归模型:Lnpre=B1+Lngdpj+Lnpricej+Lnr+Lnsocial+E1j

其中:prej=第j年的人均人寿保险保费,这里的综合人寿保险包括所有人寿保险种类保费之和;gdpj=第j年的人均GDP;pricej=以第j年的前一年的消费者价格指数为基础的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rj=第j年的一年定期银行存款的利息率;socialj=第j年的人均社会保险与福利基金;Eij=随机余项,它服从标准正态分布,i=1,2;j=年份:2006年到2012年。运用stata进行回归分析可得: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人均保费收入与人均GDP正相关。多元联合回归不显著,而回归十分显著,是由于人均GDP与人均社会保险内生性所导致。事实上也是如此,人均GDP高的地区,社会保障水平相对较高。经济发达地区,人们购买保险产品的能力越高,相对保险需求水平越高。因此,人均GDP对人寿保险需求具有正的影响。

(2)利率对保费收入影响显著高于模型一中利率对保费收入的影响。这是因为利率与物价指数存在内生性,通货膨胀时物价指数上涨,利率下降。由于物价上涨,人们预期未来利率价格升高,人们将更多投资其他理财产品,对人寿保险需求相对降低,因此利率对保险需求存在弱相关的负的影响。

(3)人寿保险需求与社会保障福利水平存在负相关关系,但不太显著,人寿保险需求与GDP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这是由于时间趋势性问题的存在所导致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寿保险需求的增长的同时,人均社会保障水平也增长,因此在时间序列数据中,并不能就此说明二者存在正相关关系。结合模型一可知,不同省份社会保障水平不同,人寿保险需求不同,且负相关,这是符合事实的。当一个地区社会保障水平普遍偏高,人们购买商业保险抵御风险的动力不足,故某一地区社会保障水平对人寿保险需求具有负的影响。 3.建议

(1)GDP增加10%,人寿保险需求增加11.4%。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作为为影响我国人寿保险需求的重要且显著的因素,我国人寿保险保费将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大幅度增加。商业保险公司应抓住我国经济黄金阶段,加大力度开发保险产品,促进我国保险业的繁荣与发展。

(2)我国较高的少年儿童赡养率,对寿险构成了显著的正面影响,这将使我国寿险业从中受益。

(3)我国人口较低的教育水平,可能会阻碍寿险的发展。因此,应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整体国民教育水平。较高的教育水平,将使我国居民更深刻的认识保险,接受保险,从而促进保险业的发展,也为人们提供广泛的保障水平。

(4)虽然社会保障福利水平的提高对寿险业的发展将带来不显著的负面影响,但从提高国民福利水平的角度来说,应大力发展补充性质的社会保险,使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项目相互补充,从而实现最优化结合,最大限度的促进社会福利的增进。

(5)预期通货膨胀在一些分析中,仅显示了对寿险存在负的但不显著的影响。因此,政策制定者在综合各种政策分析因素后,应尽量降低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及保险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朱铭来,谌雪莺.我国寿险需求的实证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7(9)[2]赵桂芹.中国寿险需求影响因素的检验[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3]杨舸,闵晓平.人寿保险需求探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11) [4]夏益国.我国寿险需求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J].统计教育,2007(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