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動機
中國古代書院始名於唐,經唐末五代,至宋初,逐步發展成以私人創建為主,聚書研修,講學授徒的獨特教育組織形式。不同學術流派相互爭鳴,各展所長,同場講授,書院師生自願聽講,獨立思考,遂成為書院最典型的獨特學風,也是書院最有代表性的優良傳統。因此,或許能夠藉由深入了解中國古代書院的起源與發展,來反觀現今大學林立,以致大學教學品質低落等現象做一番探討。
二、 研究資料
研究資料
(1) 主要資料:《中國古代書院》,王炳照著,商務印書館,1998年11月第1版
(2) 參考資料:《元代書院研究》,徐梓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三、 形式分析
表1:兩書基本介紹 出版地點 出版社 版次 總頁數 203 200 總字數 81,000 158,000 作者 王炳照 徐 梓 (1) 中國大陸 (2) 中國大陸 商務印書館 1998-11 1版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0-01 1版
表2:書籍章節介紹
一 書院概說 二 書院的起源 1 書院之名始於唐 2 書院教育起於唐末五代 三 宋代書院的發展與勃興 1 宋初的著名書院 2 北宋的三次興學及其對書院發展的影響 3 南宋書院的勃興及其原因 4 朱熹與南宋書院 5 陸九淵、呂祖謙、張栻等與南宋書院 四 元代書院的官學化 1 元代的文教方針及書院政策 2 元代書院的發展和官學化 3 元代的書院和理學的傳播 五 明代書院的新發展 1 明代的文教政策與書院 2 王陽明及其後學與明代書院 3 明代書院的講會和學風 4 東林書院和明末書院遭禁 六 清代書院的衰落和改學堂 1 清代的文教政策和書院發展 2 清代獨具特色的書院 3 清末書院改學堂 附錄 各省(區)歷代書院統計表
表3:各省(區)歷代書院統計表1
唐末五代 宋 浙 江 6 156 福 建 6 85 江 西 13 224 湖 南 8 70 四 川 5 31 貴 州 1 1 陜 西 2 4 山 東 1 9 山 西 1 4 河 南 4 11 河 北 3 江 蘇 29 安 徽 20 湖 北 17 廣 東 39 廣 西 10 雲 南 遼 寧 內蒙古 吉 林 黑龍江 新 疆 甘 肅 青 海 寧 夏 海 南 1 北 京 1
元 49 11 95 21 5 3 7 23 10 12 12 6 15 10 9 1 1 3 明 199 107 287 103 63 27 28 69 61 112 70 66 99 69 156 71 67 7 8 1 2 17 6 清 397 116 324 276 383 141 109 149 107 276 151 116 95 120 242 183 129 18 5 11 2 4 62 3 11 39 18 摘錄自《中國古代書院》,王炳照著,商務印書館,1998年11月第1版之附錄,第202頁至第203頁。
上 海 天 津 香 港 台 灣 4 1 4 5 1 37 15 31 52 四、 內容分析
表4:宋初的著名書院2 (1) (2) (3) (4) 白岳嵩書 院 別 鹿麓陽洞書書書位於 重 要 點 院 江西 長久以來被視為中國古代書院的典型 院 湖南 弘揚和傳播儒家文化,改善社會道德風尚 院 河南 與道家道教、理學有密切關係 據乾隆《衡州府志》中「天下有書院四:徂徠、金山、岳麓、石鼓。」、馬端臨在院 湖南 《文獻通考‧學校考》中也將其與白鹿洞、應天府和岳麓書院並稱為“宋興之初,天下四書院” 范成大《衡山記》中將其與徂徠、石鼓、岳麓書院並列為天下四書院 應天府(睢陽)書院 河南 私人家館私人講學書院官學 (5) 石鼓書(6) 茅山(金山)書院 浙江 與“宋初三先生”胡瑗、孫復、石介有密(7) 安定、泰山、徂徠書院 山東 切關係 (8) 東佳、華林、雷塘書院 江南 宋初三所家族式書院 宋初書院大多是由私人隱居讀書講學發展而起的,也有一部份由世家大族的家塾發展而成的。宋初書院發展的直接動因是“補官學之不足”,因此多得到朝廷和官府的支持、褒獎和資助,在宋初教育發展上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宋初的書院一般說來規模都不大,組織機構也很簡單,尚無完善的制度和規程,活動內容也比較單一,穩定性也較差,但在教育發展史上卻表現了極強的生命力。
此外,北宋為了貫徹“興文教,抑武事”的基本國策,在文教建設上重點實施兩項方針和措施:一是強化科舉考試制度;二是鼓勵和支持民間或私人辦學。
(1) 強化科舉考試制度:提倡“學而優則仕”、“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
(2)
高”的思想;此外,宋真宗亦有一首“勸學詩3”很有代表性。 宋代科舉登第名額人數變化4
宋代科舉登第名額人數變化宋代科舉登第名額人數變化 登第人數登第人數 216000 事實上,宋初的書院還不限於上述數所,只是根據過去人們大體公認,近代學人新的研究所得,14,00014000選擇了較有代表性的書院略做介紹,以其展示宋初書院發展的盛況和基本特點 (引述自第53頁) 14,00014000(表格整理by江政融) 12000312000 〈勸學詩〉: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房不用架高粱,書中自有黃金屋。 10000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有女顏如玉。出門莫愁無隨人,書中車馬多如簇。 10000 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800048000 數值來源於《中國古代書院》,王炳照著,商務印書館,第55頁至第56頁。繪圖:江政融 6000600040004000200020001,8001,8004,5004,50016000
圖1:宋代科舉登第名額人數變化圖
由圖1可看出,宋初科舉及第者人數大增,此舉的確調動了讀書士人的積極性,促進了讀書風氣的興盛,也確實解決了大部分用人之急需。然而取額過多過濫,讀書士子為逐功名,埋頭讀經,不務實學,且作弊流行,毒化了社會風氣,難得有用之才。
時 間 推動者 內 容 表5:北宋的三次興學及對書院發展的影響5 第一次興學(仁宗/慶曆) 第二次興學(仁宗/熙寧) 第三次興學(徽宗/崇寧) 范仲淹 王安石 蔡 京 7使應科舉者先受相當的官創立太學“三舍法”、並設發展地方官學府、州、縣6學教育 立武學、律學、醫學 學普遍設立 三次興學的來歷和意圖在於振興官學,糾正或彌補科舉考試的弊病和不足,並非有意抑制書院的發展。但朝廷重在興辦官學,減少了對書院的關注。而官學在一定程度上的發展,緩解了讀書士子“無所向學”的矛盾,書院處於自生自滅,少有人過問的境地,從而導致了北宋書院的長期沉寂。此外,慶曆興學前,書院和其他形式的民間或私人辦學影響極大,幾乎成為當時教育的主導形式,對教育發展起著支配作用。而慶曆興學後,各級官學明顯地成為教育的主體,書院的地位和影響大為下降。 表6:南宋書院勃興的原因8
南宋書院的勃興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概括起來有四個方面的原因: 原 因 56
影 響 內 容 整理自《中國古代書院》,王炳照著,商務印書館,第59頁至第70頁
規定所有參加科舉考試者,必須在官學讀書三百日,曾經應試的士子也必須在官學讀書百日,不入官學者不得應舉 7
將太學分為內舍、外舍和上舍 8
整理自《中國古代書院》,王炳照著,商務印書館,第77頁至第85頁
直接原因官學衰落:慶曆以後北宋的統治者曾把發展教育的重點寄託在(1) 興辦官學上,然而三次興學運動均告失敗,所存者也僅有學校的形式,而無教育的實績;而南宋統治者也從總結北宋發展官學忽視書院造成更多的社會矛盾的教訓中,深感支持書院的發展是有利的,一方面出於政治上的考量,另一方面出於經濟上的考量 科舉制度的腐敗 理學的發展和成熟:隨著理學體系的成熟,且書院講學是傳播理學的最好方式和最佳途徑;此外也形成不同的學派,而每一學派都創辦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書院,且每所書院也成為研討或傳播某一理學派別學術思想的基地 印刷業的發展 (2) (3) (4) 元代的書院政策是服從和服務於元代的“漢化”文教方針的。因此,元代的書院政策是“漢化”文教方針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漢化”文教方針的具體體現和實際內容,也是“漢化”文教方針得以順利持續推行的制度保證。
元代對書院採取積極創辦,鼓勵發展的政策,並非放任自流,而是逐步加強控制,一方面反映了元代統治者對書院的重視;另一方面也限制了書院講學自主靈活等特色的發揮。
元代書院不僅數量大增,而且書院的地域分布與宋代相比,也有很大變化,如下圖9所示,仍以江南為最多,且大部份集中在長江流域。和宋代相比,珠江流域由第二位降為第三位,而黃河流域則由第三位升為第二位。特別是黃河以北地區的書院都是元代以後才興建的,這對於由元代開始的“南學北移”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黃河流域黃河流域 19%19%
珠江流域珠江流域 14%14%
圖2:古代書院在三個流域的分布圓餅圖
元代各級官府更加強由官方援資興建或修復書院。元代以前的書院幾乎全由私人或民間創辦,朝廷或官府只是予以承認,支持或部分資助,元代則由官府直接創辦或修復書院,據統計,元代官辦書院戰書院總數的52.49%,其中有7.8%的書院是由朝廷直接主辦的,民辦書院只佔總數的47.51%。實際上,即使是私人或民辦的書院,朝廷和各級官府也逐步加強了控制。從而造成了元代書院發展 9
長江流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珠江流域黃河流域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長江流域67%67% 據曹松葉《元代書院概況》統計資料,繪圖:江政融
的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書院逐步官學化。10 表7:元代書院官學化的主要措施11
加強對書院經費的管理和控制:各級官府增加經費直接興辦書院,為書院專撥學田,享受與各級官學同樣的官費待遇;對經費困難的民間或私(1) 辦書院,也盡量給予經費上的資助;同時,對書院自籌經費和自營田產也加強管理和控制。當然,此舉也導致了書院在經營管理上獨立自主地位的削弱,書院教育的特色日益淡薄 (2) 由各級官府為書院委派山長,選任主講:此舉有利於穩定書院的管理和教學質量,也有助於提高書院管理人員和教學人員的社會地位 明代初年,在結束了元末以來社會動盪不安的混亂局面,經過近百年的努力,經濟得以復甦和發展,政治和社會相對穩定,出現所謂的“洪永”盛世。在此期間,朝廷堅持“世治宜用文”的文教政策,集中精力發展官學和強化科舉考試。中央官學規模擴大,設施充備,制度完善,待遇優厚。然而,在明代朝廷全力發展官學與強化科舉考試的文教政策導引下,造成了明初近百年書院備受冷落,陷入沉寂狀態。12
然而,正德、嘉靖兩朝對書院發展採取支持,鼓勵的方針,促使書院蓬勃發展,結果發展規模擴大,書院數量猛增,書院講學的宗旨和內容也出現不合官方意圖的趨勢。朝廷感到有失控的危險,尤其是不少書院被捲入朝野政治鬥爭的風浪中,引起朝廷的警覺。但是,書院具有強大的社會影響力和生命力,事實上是禁而不止,毀而難廢的。13
講會(或稱會講)是明代書院的一大特點,也是書院興盛的一個重要標誌,請參見表8。
表8:明代書院的講會14
類似近代的學會組織,以書院為中心,聯合附近社會人士共同組成,定 義 書院之間也聯合經辦,輪流主持,成為一個影響廣泛的學術教育活動 日 程 儀 式 月會 每月初八、二十三各舉行一次,巳時開講,申時散會 每次舉行三天 年會 九月十五日(朱熹生日)或三月十五日(朱熹忌日) 開始:祭孔子和宋儒會日:由會贊設朱熹神位會友至:首揖朱熹神位,次揖會宗,再次揖會長以下 內 容 除“四書”“五經”外,理學家的著述、語錄等都是講論的材料 明代後期的書院以徽州、江右、關中、無錫四處為最盛,其中無錫的東林書院更為著名。東林書院聞名於當時,不僅因為其學術主張切中時弊,更重要的是它把學術活動同政治鬥爭密切結合在一起。積極參與當時的政治活動,擴大了書院的影響,提高了社會地位,也招來了反對者的忌恨。“諷刺朝政,裁量人物”是東林書院樹立的新學風,東林書院不僅是一個教育組織,學術組織,而且成了 1011
摘錄自《中國古代書院》,王炳照著,商務印書館,第140頁 整理自《中國古代書院》,王炳照著,商務印書館,第140頁至第142頁 12
摘錄自《中國古代書院》,王炳照著,商務印書館,第154頁至第155頁 13
摘錄自《中國古代書院》,王炳照著,商務印書館,第159頁 14
整理自《中國古代書院》,王炳照著,商務印書館,第166頁至第169頁
一個輿論中心,政治活動中心。15
清代統治者在鼓勵書院發展的同時,也加大了控制的力度。書院逐步變成僅是“廣學校之不足”的官學附庸,書院主持者和主講人多不再講學修德,只是應付科舉考試,讀書士子也多迷戀於八股試帖,領取膏火,衡量書院優劣得失也多以登科人數為準。
儘管如此,清代書院的發展並非全無成就,也有許多新的特點。首先,清代書院數量空前,分布地域廣16;其次,官辦書院占絕大多數;再次,商人出資創辦書院增多。
地方官府地方官府 創辦創辦其他其他民辦民辦督撫創辦 13%督撫創辦13%10%
敕奏創辦敕奏創辦6%6%10%中央京師中央京師敕奏創辦敕奏創辦中央京師中央京師0%0%督撫創辦督撫創辦10%10%地方官府創辦地方官府創辦61%61%民辦民辦其他其他圖3:書院的舉辦主體圓餅圖
清末中日甲午戰爭後,隨著西方列強入侵,民族危機日益加深。在西學東漸的刺激下,學習西方,富國強兵,救亡圖存的革新浪潮日高。封建教育日趨腐敗,書院教育也“弊已積重,習亦難返”,不改革已無出路。至光緒二十八年(西元1902年)大部份省區基本上實現了書院改學堂的要求。存在千餘年的古代書院,終於被新式學堂所代替。書院不僅為中國古代文化教育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也為近代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而書院長期積累的辦學經驗及教學的優良傳統更是我國教育寶庫中的珍貴遺產,為新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鑑。17 表9:字彙出現次數統計
白鹿洞 范仲淹 王安石 朱 熹 陸九淵 王陽明 二 程 理 學 官學化 學 堂 106 10 6 157 44 22 12 81 96 23
15關鍵字出現比例關鍵字出現比例官學化官學化17%17%學 堂學 堂4%4%白鹿洞白鹿洞19%19%范仲淹范仲淹2%2%王安石王安石1%1%白鹿洞白鹿洞范仲淹范仲淹王安石王安石朱 熹朱 熹陸九淵陸九淵王陽明王陽明理 學 理 學15%朱 熹 整理自《中國古代書院》,王炳照著,商務印書館,第170頁至第15%朱 熹172頁 二 程二 程1628% 據曹松葉在《宋元明清書院概況》中統計,清代書院共有1800餘所,清代書院300028%,近人統計理 學理 學二 程餘所。不僅內地沿海各省區廣建書院,許多邊遠省份和少數民族聚居之地也建有不少書院,特別二 程陸九淵官學化陸九淵官學化2%王陽明2%王陽明是台灣,清代創立的書院60餘所。 8%8%學 堂4%174% 摘錄自《中國古代書院》,王炳照著,商務印書館,第192頁及第200頁 學 堂
圖4:各字彙統計圓餅圖
五、 結論
從內容分析中所引的一些句子或是單詞可以發現,大陸教科書的用詞相當簡潔,贅字不多,因此可以讓人很明白書上想傳達的意涵,但也可能讓常用白話文的我們搞錯意思。此外,書中也出現與我們生活上不同的用字,如「省區」、「公元」等,一般我們都稱為「省」、「西元」為多,單就「省區」來說,可以了解到大陸上對一地方的稱呼仍難免有政治上的語氣。
但是這本書對古代書院的解說與以前高中所讀的「中國文化史」有個相同點,那就是舉例豐富。當介紹到某一個重要的關鍵點時,書中會舉出相當多具指標性的代表例子,如「朱熹」、「理學」等。朱熹對宋代書院的發展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因此書中引用相當多的歷史資料作為佐證,這個與台灣的教科書是相同點。但是,就引用數據方面來說,台灣的教科書大多不敢冒然引用,因為數據資料常常需要經過多次的考證才能確定其真實性,因此台灣的教科書多半以觀念為主,對於數據上則多略過,或者以大略的數字表達;然而,大陸的教科書則會引用相關的數據資料,以讓讀者能了解其變化量。
此外,就整本書的編排方式來說,本書在前頁加入4頁的彩圖,且在本文內容中,亦不時加進圖片或書院的匾額照片,這與台灣的教科書是相當雷同的,只是台灣自從開放民間編排教科書後,各家出版社無不相互較勁,紛紛加入大量的彩圖,連教科書的紙質也強調照顧學生的眼睛,採用不反光的紙質,但對於大陸教科書而言,他們多辦以磅數較輕的紙來作為印刷用紙,就經濟發展層面來說,或許是因為大陸的經濟未及台灣如此發展,因此多採用磅數較輕的紙質來印刷。另外,整本書所採用的字體也不如台灣教科書的變化量來得大,只有POP、細明體、標楷體、仿宋體等字體,與台灣教科書相比之下,較台灣教科書會出現的一大堆藝術字的情形略為遜色,這種情形在小學的教科書裡特別明顯,因為台灣的出版社希望以最親近小朋友的心靈的字體,來提高各學校對此出版社的訂書率,進而提高其利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