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糖皮质激素的临床适宜应用和剂量选择

糖皮质激素的临床适宜应用和剂量选择

2020-04-06 来源:乌哈旅游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7年6月5日第3O卷第6期内科版Chin J Postgrad Med.June 5th 2007.Vo1.3O.No.6A ・1・ ・专家论坛・ 糖皮质激素的临床适宜应用和剂量选择 陶仲为 临床应用糖皮质激素(cc)治疗时,常应了解患 者当时的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HPA)轴状态和 应激反应的程度,以便适宜应用。再者。因患者病情 的轻重和医生的经验不一,GC剂量大小的差别甚为 悬殊,如何选择剂量可能各有说法。现探讨上述问 题,以供临床参考。 一、GC在人体的作用和患病时HPA轴应激状 态的临床检测 皮质醇由肾上腺皮质束状带产生,为人体主要 的GC,其由HPA轴保持正常GC水平的调节,人体 正常血清中皮质醇为(237.4±115.9)nmol/L,其中 90%以上和蛋白结合而不致被肝脏清除,血浆半衰 期为60~80 rain,余为游离皮质醇,含量为(16.6± 8.3)nmol/L…。血清皮质醇水平是依据体内外的 各种因素通过HPA轴调节的,生理情况时分泌大多 集中在上午,有8~l0次分泌,但下午4时亦有一次 分泌高峰,约为上午8时的一半,午夜分泌最少,甚 至为0。GC的生理作用为促使糖、脂肪、蛋白、水和 电解质的新陈代谢及正常运转,维护各脏器功能正 常和稳定免疫功能。患病产生应激状态时兴奋 HPA轴使皮质醇分泌增多,从而调整内在环境以消 除或缓解病情。应激时则皮质醇分泌处于高水平, 据一组对99例研究对象的观察报道¨ :健康组33 例的血清皮质醇为(237.4±115.9)nmol/L,而血清 白蛋白>25 g/L的危重患者30例(危重患者1组) 为(623.5±245.5)nmol/L,血清白蛋白≤25 g/L的 危重患者36例(危重患者2组)为(436.1±204.2) nmol/L,可见两组危重患者在人体产生应激后皮质 醇分泌较正常时明显增多(P<0.01)。在此基础上 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试验以观察患者HPA 轴的应激能力,即ACTH 250 g于下午2~6时静 脉输入以进一步促使皮质醇分泌的试验,观察患者 的HPA轴反应。在健康组ACTH试验后60 min的 血清皮质醇为(767.0±146.2)nmol/L,范围为 527.2—1 194.6 nmol/L,最高值为1194.6 nmol/L; 作者单位:250021济南,山东大学山东省立医院呼吸内科 危重患者l组则为(949.0±284.2)nmol/L,其范围 为551.8~1649.8 nmol/L,最高值为1649.8 nmol/ L,亦为全观察组99例的最高值,明显高于健康组; 危重患者2组则仅为(645.6±262.1)nmol/L,和健 康组相似,其未较健康组增高的原因为血清白蛋白 低,故结合皮质醇的量减少,如补足白蛋白则应高于 健康组,可见应激后有大量皮质醇分泌。摒除血清 白蛋白对皮质醇的影响则可检测血清游离皮质醇, 该研究测定健康组为(16.6±8.3)nmol/L,危重患 者1组为(143.5±96.6)nmol/L,危重患者2组为 (140.8±ll3.2)nmol/L,再行ACTH试验后,血清 游离皮质醇健康组为(77.3±19.3)nmol/L,危重患 者1组为(278.8±162.8)nmol/L,危重患者2组为 (256.7±173.9)nmol/L,可见两组危重患者的血清 游离皮质醇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P<0.01),而危 重患者1组和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两 组危重患者在摒除血清白蛋白对皮质醇水平影响后 的AC rH试验结果或应激反应相似。 二、患病时合并HPA轴应激反应不足应采用 GC治疗 病情危重时可合并有HPA轴和肾上腺皮质功 能不全,或伴有肾上腺皮质结核、肿瘤等疾病,以及 某些慢性病患者长期用GC致HPA轴功能被抑制, 或虽停用GC治疗但尚未达到一定期限(9~12个 月或以上)的恢复阶段,则使皮质醇分泌量不足而 难以稳定内环境即称为应激反应不足,或称为相对 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RAI)。此时可出现一些难以 维护正常生命指征的现象,如循环、呼吸、神志、泌尿 等功能低下或对治疗应用药物的反应差等RAI征 象,上述的ACTH试验则可观察到肾上腺皮质功能 的应激能力,如应激能力差则为RAI,并应予以GC 治疗。Cooper和Stewart-2 对急性危重患者的HPA 轴进行研究,提出判断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时其血 清皮质醇的阈值为<414 nmol/L。再结合临床有肾 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的表现则应选用GC治疗,如血 清皮质醇>938 nmol/L则可确定皮质功能良好,414 —938 nmol/L则应行ACTH试验,试验后的皮质醇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7年6月5日第3O卷第6期内科版Chin J Postgrad Med,June 5th ,Y . Q N0. 值较前增加≥250 nmol/L则一般不需GC治疗,如 ACTH试验后30 min或60 min的皮质醇值较前增 加<250 nmol/L则表示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和预后 不良。应予以补充GC。此外,据Hamrahian等…对 66例危重患者行ACTH试验,ACTH输注后血清皮 质醇<511 nmol/L者在健康组的比例为0/33,危重 合而产生生物效应致稳定病情,因体内皮质醇大多 和白蛋白结合故低蛋白血症时影响总皮质醇水平, 此时应给患者补充白蛋白以保持其水平。 应用GC治疗时会反馈性抑制HPA轴,当每日 所用GC剂量等于氢化可的松20 mg、泼尼松5 mg、 地塞米松0.5 mg时,则很少引起肾上腺皮质抑制, 当大于这种剂量,尤其非早8时一次服用,3周以上 时则可产生抑制,且突然停用GC则能出现RAI,故以 患者1组为0/30,危重患者2组则为14/36。此< 511 nmol/L的14例患者,在ACTH试验前的血清皮 质醇和游离皮质醇均明显高于健康组,(尸<0.01)。 但ACTH试验后的血清皮质醇水平达不到健康组的 应激水平,即增加的皮质醇量不足以控制炎症反应 所需量,此14例主要与血清白蛋白水平低,结合GC 亦低有关,因l4例患者中有6例在出院后6周复查 时血清白蛋白已恢复正常,其复查ACTH试验后的 血清皮质醇亦恢复正常,可见血清白蛋白对皮质醇 量的影响,故为了摒除血清白蛋白对皮质醇量的影 响。应同时测定血清游离皮质醇量以作为对肾上腺 皮质功能判断的辅助指标。关于血清皮质醇量受血 清白蛋白的影响,是由于皮质类固醇结合球蛋白 (CBG)和皮质醇的结合为一种低结合量和高亲和 力,而白蛋白和皮质醇结合则为高结合量和低亲和 力。在生理状态下循环中CBG结合689.8 nmol/L皮 质醇则结合已饱和,而白蛋白则和循环内的皮质醇 结合量甚大,但当血清白蛋白降低时,则皮质醇结合 量降低,故血清皮质醇亦降低,此时检测血清游离皮 质醇则不受白蛋白影响,其亦为直接发挥生理作用 的皮质醇量,通常健康人的游离皮质醇水平为5.5 —38.6 nmol/L或以55.2 nmol/L作为标准。为避 免仅测定血清皮质醇可能发生的误导,应同时测定 两者,亦可用两者的相关方程式进行推算,即健康人 血清游离皮质醇(nmol/L)=(血清皮质醇值÷27.6 ×0.046+0.2132)×27.6,危重患者白蛋白≤25 L者血清游离皮质醇(nmol/L)=(血清皮质醇值 ÷27.6×0.4315一1.7202)×27.6,危重患者白蛋白 >25 g/L者血清游离皮质醇(nmol/L)=(血清皮质 醇值÷27.6×0.2958一1.4655)×27.6。总之,RAI 时应采用GC治疗,血清白蛋白低者应予以补充。 三、GC治疗的临床应用和适宜剂量的选择 当有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时。如身 体不适、厌食、血压低、血钠低等,或有平喘药难以控 制的持续发作性哮喘,急性间质性肺炎,升压药依赖 性感染性休克,结缔组织病,血管炎,非感染性高热 等危重患者,同时测定血清皮质醇和游离皮质醇,若 存在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则为采用GC治疗指征。 GC治疗是通过和细胞内糖皮质激素受体(GCR)结 逐渐减量为宜,对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肾上 腺本身疾病,其皮质醇和醛固酮均分泌减少,故除GC 治疗外尚应联用盐皮质激素,即氟氢可的松以补充醛 固酮作用,人体在足量盐供应时醛固酮分泌100 t,e,/ d,故给予氟氢可的松亦为100 t,e,/,a口服。 GC治疗的药物按生物效应期分为短效、中效、 长效,短效(8—12 h)为天然激素包括可的松、氢化 可的松等;中效(13—36 h)为人工合成激素,包括泼 尼松、泼尼松龙、甲泼尼龙;长效(37~72 h)为地塞 米松等,但血浆半衰期则分别为1.5 h、2.0~4.0 h、 2.0~5.0 h。笔者认为临床应用要以血浆半衰期作 为GC治疗的起效和有效作用时间,以生物效应期 作为药物在体内保存和持续作用时间,故应以血浆 半衰期作为给药依据。如笔者曾会诊过1例重度哮 喘持续发作1周的患者,医生按皮质醇分泌规律每 日上午8时用甲泼尼龙80 mg静脉滴注1次,但患 者仍在每日午后哮喘渐达高峰,会诊后按血浆半衰 期改为40 mg每日静脉滴注2次则病情缓解。依据 甲泼尼龙40 mg静脉给药后25 min血浆峰值为 1l59.2—1297.2 nmol/L,其经过细胞内GCR结合 的基因效应和细胞膜受体结合的非基因效应而起到 有效的临床作用,由于40 mg的血药峰值已达有效 血药浓度,再按血浆半衰期分次给予,则可延长药效 使临床病情缓解。 GC药物种类在治疗疾病中的选择,长效制剂的 生物效应期长,故对HPA轴抑制作用明显,且和 GCR亲和力亦较中效和短效制剂强,因而疗效和不 良反应均大,其适用于脑水肿等病程长且病情危重 的患者,但对短时即可逆转的重度哮喘发作则以中 效和短效制剂为宜。GC治疗时剂量的选择,笔者认 为原则上是在达到有效的前提下,剂量越小越好,疗 程越短越好。例如笔者以往对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 初始量均为1.0 mg/(kg・d),且常持续2个月后才 逐渐减量,因而每位患者均造成Cushing综合征,但 肺间质纤维化的病情并未见好转,现在对此类患者 初始量用0.4 mg/(kg・d),且多在3~4周后即逐渐 减量。由于肺间质纤维化的病因繁多,各病因对GC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O07年6月5日第3O卷第6期内科版Chin J Postg隅d Med,June 5th 2oo7,V01.30,No.6A ・3・ 疗效不同,故难设对照组,但经过实践体会到,0.4 起的并发症。 arg/(kg・d)和1.0 rag/(kg・d)的疗效相似,即对有 效病例同样取得良好效果,但不良反应明显减轻。 近年看到一篇足以使临床医生感到震惊的报 看来,选择GC治疗的适宜剂量是临床医生为 实用而急于探讨的问题,如Annie等 报道儿茶 酚胺依赖性败血症休克患者行ACTH试验,分别于 试验前及试验后30 min或60 rain测定血清皮质醇 以判断28 d病死率,将189例患者分为三组,预后 好的第一组占30%,皮质醇测定在试验前≤938 nmo ̄L,注射后增加>248 nmoVL,28 d病死率为 道 】:一家医院对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 者应用GC治疗的1个月内就有7%患者发生结核、 真菌感染,且部分患者发生肺空洞,少数患者发生脑 脓肿,35%患者发生糖尿病,且l/4病例每日需60 U以上胰岛素,个别患者发生心理障碍而有自杀倾 26%;第二组为中间组,占50%,为≤938 nmoVL及 向。故研究者提出避免或少用超大剂量GC治疗已 不容回避。也有研究者提出危重病例应用GC大剂 量冲击治疗的评价,如以早期(24 h内)、短程(<24 h)、大剂量(甲泼尼龙30 mg/kg,每4—6 h 1次)治 疗感染性休克,但以后临床观察其治疗方法并未证 实能改善预后 J。亦有对急性脑水肿首次用地塞 米松5 mg/kg,继用2—3 mg/kg每6 h 1次,疗程4 —7 d的报道 】。笔者曾参与一次大客车坠到桥下 的车祸抢救,l例颅外伤患者开颅后脑组织即膨出 于颅骨外.,予以20%甘露醇250 ml加地塞米松20 mg(折合27片)静脉滴注,脑组织渐回缩至颅内,故 说明20 mg已能获得显著疗效,如按上述剂量以患 者体重60 kg计算,首次5 mg X 60 kg=300 mg(折 合400片),继以(2—3 rag)X 6o kg则为120—180 mg(折合160—240片),每日4次,则每日64O一960 片,疗程4—7 d,如此大剂量(当然这种剂量已早有 报道,并非个别人意见)的不良反应引起患者和医 生的担心。笔者曾遇到l例哮喘持续发作患者应用 地塞米松30 mg静脉滴注发生大量便血而死亡。 2003年SARS流行时亦观察到91例以往无糖尿病 者应用GC治疗有33例发生糖尿病(36.3%),其中 应用甲泼尼龙的最大剂量>160 mg/d者,发生糖尿 病为≤80 mg/d者的5倍,疗程≥3周者为<2周者 的3.6倍(各种GC换算为甲泼尼龙量),并提出肯 定和激素剂量过大有关 J。另一篇文章报道,北京 sARs治疗中康复的医护人员骨坏死为l/3一l/2, 大多数为股骨头坏死,也有踝、膝、肩关节坏死,香港 SARS康复者418例行磁共振检查发现有49例骨坏 死 ,另外,因GC治疗而并发感染、菌群失调、消化 性溃疡、高血压,以及肌肉、皮肤萎缩、低蛋白血症、 心肌退行性变、中枢神经兴奋等均使患者病情痛苦 增加。笔者同意郑捷 医生的看法:如果对GC的 病理、生理作用认识不够或不恰当地应用,其不良后 果将会超过原发病本身。并提出目前系统性红斑狼 疮(SLE)和寻常性天疱疮(Pv)只有少数死于原发 病,而多数死于感染等长期大剂量使用GC后所引 ≤248 nmoVL,或>938 rtmo ̄L及>248 nmo ̄L,28 d病死率为67%;预后差的第三组占20%,为>938 nmo ̄L及≤248 nmo ̄L,28 d病死率为82%,即基 础血清皮质醇高而ACTH试验的血清皮质醇增加< 248 nmo ̄L为RAI,则预后不良即需应用GC治疗, 可用氢化可的松50 mg静脉滴注每6 h 1次及氟氢 可的松50 g每日1次服用,7 d治疗后取得降低合 并有RAI的败血症休克患者病死率,且未增加不良 反应 加】。据Butt ̄reit等[¨ 报道GC(换算为泼尼 松剂量)治疗,基因效应一般在和细胞内GCR结合 30 rain后即可出现,剂量可分为<7.5 mg/a的小剂 量,其可占据GCR的50.0%以下,如用于RAI风湿 病患者的维持和替代治疗,很少有不良反应,7.5~ 30.0 mg/a的中等剂量,其占据GCR的50.0%~ 99.9%,用于RAI的慢性病情未稳定的自身免疫性 疾病,长期应用者如超过4周则不良反应逐渐加重。 30.1一l00.0 Il d的大剂量,其占据GCR的全部, 用于RAI病情较重患者,其不良反应严重而不能长 期应用;>l00.0 mg/d的超大剂量,其占据GCR已 饱和,但由于和非基因效应的细胞生物膜受体结合 尚可有一定增加疗效作用,但因不良反应重,仅在必 要时应用。此外,尚有≥250.0 mg/a静脉冲击治疗 l d至数日(常小于5 d),用于危重病的急性加重。 关于GC治疗的剂量大小和疗效效应,7.5~30.0 mg/d产生的基因效应和剂量呈正相关,而30.1~ loo.0 mg/d仍有一定相关,但>loo.0 mg/d则相关 不明显,即疗效效应不因剂量增加而增加;另外≤ 30.0 mg/d剂量的非基因效应相关性小,>30.0 mg/d的非基因效应则和剂量呈正相关,直到20o.0 mg/d时相关性才明显减小,为此,泼尼松用到250.0 mg/d以上(包括换算的其他GC制剂)时则很难有 明显的疗效增加。 基于上述GC应用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报 道,结合笔者的应用经验,笔者认为GC治疗的应用 原则为有效和不良反应小,为此选择适宜剂量(按泼 尼松计算)为:对顽固性激素依赖性(下转第l9页)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围医师讲修杂志2007年6月5日第3O卷第6期内科版Chin J Post舯d Med,June 5th 2007,Vo1.30,No.6A ・19・ 需要再次治疗。Hering等 和Berry等 报道了25 例接受支架治疗的心肌桥病例,结果再狭窄或严重 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冠状动脉破裂)发生率为 50%。尽管上述心肌桥患者支架植入后长期疗效较 好,但是目前药物治疗无效的心肌桥病变接受支架 治疗的例数较少,并且心肌桥患者支架植入后再狭 窄率较高,因此并不建议对有症状的心肌桥患者常 规给予支架植入治疗。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594例STEMI患者直接 PCI治疗术后即刻前向血流TIMI 3级率为92.1%, 其中肌桥组为60.9%,对照组为94.7%(P< 和内皮功能障碍,导致临床预后较差。因此对梗死 相关动脉合并心肌桥患者应采取降低心肌桥收缩 力,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和内皮功能的综合性 治疗,单纯植入支架要慎重。 参考文献 1 M.,dek AM,Alper SL,Izumo S.Hemodynamic shear stess and irts role in atherosclerosis.JAMA,1999,282(21):2035—2042. 2 Masuda T,lshikawa Y,Akasaka Y,et a1.The effoct of myocardial bridging of the coronary",mery on vasoactive agents and atherosclerosis lcaliozation.J Patho1.2001,193(3):408-414. 3 Stables RH,Knisht CJ,McNeill JG,et a1.Coronary stenting in the management of myocardial ischemia caused by muscle bridging.Br 0.01)。住院病死率为4.4%(26/594),其中肌桥组 为13.O%(6/46),对照组为3.6%(20/548)(P< Heart J,1995,74(1):90-92. 4 Hering D,Horatkotte D,Schwimmbeck P,et a1.Acute myocardial infarct caused by a muscle bridge of the anterior interventricular ra— mus:complicated course with vascular perforation after stent impish— 0.O1)。6个月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肌桥组为 22.5%(9/40),对照组为5.1%(27/528),P< 0.O1,说明梗死相关动脉合并心肌桥患者直接行 tation.Z Kardiol,1997,86(8):630—638. 5 Berry JF,yon Meting GO,Schmalfuss C,et a1.Systolic compression of the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a case aeries。review of the literature,and therapeutic options including stenting.Catheter PCI治疗效果较差,冠状动脉前向血流TIMI 3级率 较低,住院病死率和6个月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较 高,上述结果可能与心肌桥对冠状动脉的挤压作用 Cardiovasc lnterv,2002,56(1):58—63. 有关,虽然植入支架,但是心肌桥对冠状动脉的挤压 作用仍然持续存在,并可导致冠状动脉m流动力学 (上接第3页)重度哮喘、迅速进展的急性间质性肺 1629—1638. (收稿日期:2006—12-08) 炎、感染性休克、风湿病急性加重等危重患者应用甲 泼尼龙8O mg静脉滴注每12 h 1次,或用氢化可的 松100~200 mg静脉滴注每6 h 1次,并予以原发病 的有效治疗,有效病例多在1~2 d即可减为1/2~ 2/3量,3~4 d即能减为1/3量,3 d后即改为泼尼 松0.5 me,/(kg・d)口服,并分别在上午8时2/3 量、下午4时1/3量,并酌情继续减量至维持或停 用。非危重患者需GC治疗时,对病情活动者应用 2 Cooper MS,Stewart PM.Corticostemid insuficifency in acutely ill pa— tients.N Engl J Med。2003,348(8):727—734. 3李光伟.警惕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副作用.中华内科杂志,2003,42 (10):678—679. 4崔娜,刘大为.糖皮质激素在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中的应用.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5,17(4):241—243. 5翟晓辉.糖皮质激素在急性脑水肿中的应用.中国临床医生, 2001.29(10):15—16. 6萧建中,马丽,高捷,等.超大剂摄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急性呼吸 综合征致糖尿病的风险和对策.中华内科杂志,2004,43(3): 179—182. l5~25 mg/d[0.4 mg/(kg・d)],病情较重者应用 25~35 mg/d[0.5 mg/(kg・d)],亦以上午8时2/3 量、下午4时1/3量分服,并酌情在3~4周后渐减 量维持或停用(疗程按病因和病情确定)。同时为 防治GC治疗的不良反应,予以钙剂和H 受体拮抗 剂等,笔者体会到这种经验性用法是在临床工作中 反复摸索出来的,和上述的基础理论一致,其疗效亦 和以往大剂量应用、冲击疗法相似,因为亦有少数无 7杨泉海,王咏梅.SARS治疗中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与评价.中国 药师,2004,7(8):632—633. 8郑捷.糖皮质激素在临床上的准确认识与合理应用.临床皮肤科 杂志,2005,34(11):785—787. 9 Annane D,SeNile V.Troche G。et a1.A 3一level prognostic classi— ifcation in septic shock based on cortisol levels and cortisol response to corticotropin.JAMA,2000,283(8):1038—1045. 10 Annane D,Sebille V。Charpentier C.Effect of treatment with low doses of hydrocortisone and fludrocortisone on mortality in patients 效者改为更大剂量并未见到疗效增加,故应采用有 效和不良反应小的适宜剂量。 参考文献 with septic shock.JAMA,2002,288(7):862—871. 11 Buttgereit F,da Silva JA,Boers M,et a1.Standardised nomenclature for glucocorticoid dosages and glucocorticoid treatment regimens:cur- entr questions and tentative answers in rheumatology.Ann Rheum 1 Hamrahian AH,Oseni TS,Arafah BM.Measurements of 8erLlm flee Dis,2002,61(8):718—722. cortisol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N Engl J Med,2004,350(16): (收稿日期:2006—12-0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