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七年级语文上册 《皇帝的新装》教学案例及反思 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皇帝的新装》教学案例及反思 人教新课标版

2021-05-28 来源:乌哈旅游
重温经典,常读常新

——《皇帝的新装》教学案例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路

这篇童话作品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许多学生都曾读过《皇帝的新装》,但停留在对故事情节的了解和对人物的简略分析的层次上。这篇文章怎样上出新意,怎样上出深度?我思考了很久,决定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先请学生介绍作者,说说他们以前读这篇童话留下的印象,然后让学生概括毕淑敏的散文的大意,使他们意识到经典的文章是常读常新的。在分析人物和主题时,不是架空的分析,而是着眼于文本的研读,在朗读、品味、揣摩中感悟。我又引入了两则课外的材料,不是为引申而引申,是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狂人之细布》的主题与课文相似,表现手法不同,《狂泉》则让学生明白说真话是多么可贵。课堂小结的步骤我也请学生来说他们对文章的新的解读,课后的作业也紧紧围绕这个话题布置。

二、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和合作的方式研读生动的人物描写,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探究文章的主题。 2、在比较阅读中初步了解文学鉴赏的方法,珍视阅读过程中的理解和感受,培养阅读的兴趣。 3、培养说真话、做真人的勇气。

三、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们学习《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大家说说这是谁写的? 生:(异口同声)安徒生。

师:那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安徒生呢?

生1:安徒生是丹麦的童话作家,出生在鞋匠家庭,《皇帝的新装》是他写的一篇著名的童话。 生2:我还读过安徒生写的《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 生3:还有《大克劳斯和小克劳斯》、《拇指姑娘》等,我还知道他原先想做演员,后来才写童话。

师:是啊,大家对安徒生都非常熟悉,有孩子的地方就有安徒生,他的童话伴随了世界各地一代又一代的儿童,用他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情节感染着我们。那大家以前有没有读过《皇帝的新装》?读过的举手示意一下。 生:(大约十几个)读过。

师:那么,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以前读《皇帝的新装》时,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生1:我觉得皇帝很好笑,居然赤身露体地举行游行大典。

生2:我觉得皇帝、大臣都很笨,居然会上当,这个骗子的谎言不是很容易被揭穿的么?

生3:那也不一定,现在不是有很多人还被骗,前两天报纸上还说,有一个人被短信骗走22万呢。 生4:我很佩服那个小孩子,只有他说了实话。

师:很好,大家都很熟悉故事情节,那我们现在先来看一则材料——《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这是我国当代一位著名的散文家毕淑敏的作品,她也和我们一样喜欢看安徒生童话,我们一起来看看,她在《人鱼公主》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海的女儿》这篇童话中读到了些什么?我请一组同学依次来回答。

生1:8岁的时候,我焦急的是人鱼公主说不出话来,不能对王子表达自己的想法,要是她会写字,也许结局就不同。

师:她8岁时为什么会想到让人鱼公主学写字? 生1:因为作者自己8岁,正是读书写字的年龄。

生2:18岁的时候,也许是情窦初开,我从中读出了爱情。

生3:28岁的时候,我做了妈妈,所以关心起人鱼公主的家人来了,特别谈到了祖母的慈悲心肠和对人鱼

公主的精神哺育。

生4:到38岁的时候,因为我也开始写小说,所以探讨起安徒生的写作技巧来了。 生5: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重读《人鱼公主》,觉得这是一篇写灵魂的故事。

师:同学们概括得非常准确,从毕淑敏这篇文章中,我们能不能得到这样的一个结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读同一篇文章,会得到不同的收获。安徒生也说过,说自己的童话不只是给孩子看的,也是给他们的父母看的。这样经典的文章确实是值得我们反复咀嚼的。那我们今天又一次重新走入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中去的时候,随着我们年龄的增大,阅历的丰富,会不会有新的理解和感悟呢? 生:(若有所思地点头)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认真地阅读课文,在文中找出充分的依据填空,并抓住精彩的人物描写揣摩品读。

皇帝是一个 的皇帝; 大臣是一群 的大臣; 骗子是两个 的骗子; 孩子是一个 的孩子。

请同学一边阅读一边圈点勾画,作好旁注,思考好了以后和同桌或前后同学交流一下,注意关键词句的分析揣摩,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概括。 (默读思考,讨论,共五分钟左右)

师:大家读得很认真,讨论得也很热烈,下面我请同学自由地来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1:我认为皇帝是一个爱漂亮、奢侈的皇帝。因为第一节中说他“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的都花掉”,“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

师:对,你找得很好,那么你认为在这两句话中应该突出哪几个词呢? 生1:应该强调“不惜”、“所有”、“每一天”、“每一点钟”、“都”等词语,这充分说明了皇帝为了要穿得漂亮,不惜把自己所有的时间、精力、金钱都用在穿着打扮上,这是多么的夸张,又是多么的奢侈。 师:大家再想想,在这节中还能不能反映这个皇帝其他的性格特点。

生2:老师,我觉得这节的内容还能反映他是一个不理朝政、不关心老百姓的皇帝。这里谈到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这就说明了皇帝除了喜欢穿新衣服、炫耀新衣服以外,他根本不管政事。一个整天在更衣室里的皇帝哪会有时间关心百姓。

师:刚才同学说这是一个不理朝政、不关心老百姓的皇帝,我国古代把圣贤的君主称之为明君,那么把这样的君主称为什么呢? 生:(齐声)昏君。

师:是啊,是个昏庸无能的君主。我们一起把第一节一起读一遍,注意突出朗读的重音。 生:(齐读第一节)

师:读得非常好,能很好地把握重音,也就说明同学们都理解了。下面哪位同学再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3:皇帝是一个爱面子的皇帝,在结尾处,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受骗上当出了丑,但还是为了自己的虚荣心,要“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要把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师:对,你分析得很有道理,皇帝爱慕虚荣,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他虽然“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但他内心怎样? 生:(七嘴八舌地)有点儿发抖。说明他很心虚。 师:还有哪位同学积极发言?

生4:老师,我想说说骗子,这两个骗子太聪明了,他们能抓住人们的心理来行骗。 师:他是怎样抓住人们的心理的呢? 生4:文章里面说:“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骗子看穿了人们的心理,谁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不称职的或是愚蠢的,所以大家就只好撒谎了。 师:用“聪明”来概括骗子的性格特点好不好呢? 生5:老师,我认为不好,应该用“狡猾”来概括。“聪明”是个褒义词,而这里的骗子装腔作势,贪得无厌,骗了那么多钱财,我认为对骗子还是贬的,所以用“狡猾”更好。

师:大家认为用哪个词更好? 生:(齐声)狡猾。

生6:我还想说说皇帝,他是一个自欺欺人的皇帝。在游行大典前,他穿新装,明明什么都没穿,他还装模作样地在镜子面前把身子转来转去,把腰扭来扭去,这说明他自欺欺人。最后他明明知道自己已经丢丑了,可是还要坚持走下去,这也是自欺欺人。

师:对,这位同学把两处人物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分析,很好。 生7:有一个地方我不理解,皇帝想知道衣料织的进程,“不过,他想起凡是愚蠢或是不称职的人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这说明他害怕。但后面又说“他相信自己是无须害怕的”,这两句话似乎是矛盾的。

师: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两句话矛盾吗?

生8:我认为不矛盾。皇帝的确是害怕的,但他只要说谎不就可以蒙混过去吗?所以他相信自己无须害怕。 生9: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认为皇帝是个既愚蠢又自以为是的人,他认为自己是能看见的。他还想用这块布料来辨别他的王国里哪些人聪明,哪些人傻呢!

师:这时皇帝的内心是矛盾的,他既想看又不敢看,一个整天在更衣室里的皇帝称职吗?不可能。但他不愿承认这点,就如刚才同学说的,他还想以此为手段去检测别人呢?说明这是个又愚蠢又自以为是的皇帝。那他派去的大臣呢?

生10:大臣是虚伪的,没有一个说实话。如这段心理描写:“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他们不愿意让别人看出来,甚至违心地称赞自己从来没有见过的布,说它色彩美丽,花纹巧妙。 生11:还有那些装着托内裙的大臣,他们手里明明托的是空气,却不敢让别人看出来。 师:同学们能不能在文章里面找找,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些大臣? 生:(七嘴八舌地)诚实、善良、称职、理智……

师:大家觉得大臣们是诚实、善良、称职、理智的吗? 生:(齐声)不是的。 师:那是什么样的? 生:(七嘴八舌地)虚伪、自私、不称职、不理智的…… 师:那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些形容词呢?

生12:可以增强讽刺的意味,连一个国家中最诚实、善良、称职、理智的大臣都是这付德行,那就更不用说其他人了。

生13:增强讽刺意味我同意,可是我不认为这个国家中的其他人不如这些大臣,比如老百姓,到最后不是醒悟了,说实话了?

师:为什么大臣始终撒谎,老百姓最后能说真话?

生14:因为利益关系,大臣如果说真话触怒了皇帝,可能就会丢了乌纱帽甚至掉了脑袋,而老百姓没有这样的顾忌,所以就说真话了。

生15:老百姓一开始不也说谎了吗?是因为孩子这句真话的带动么?

生16:老百姓一开始也有顾忌,怕别人说自己笨,但小孩子的一句话点明了真相,而且刚才说到老百姓没有什么切身利益,所以就说真话了。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透辟,很深入了。那么,再来评论一下这个小孩子吧! 生17:小孩子很诚实很勇敢,他是第一个说真话的。 师:从文章哪里找到的依据? 生17:“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师:我们来模仿这个小孩子的口吻读一下,好吗?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 生:(个别)疑惑的。 师:为什么疑惑?

生18:疑惑皇帝穿没穿衣服。

生19:不是的,疑惑大人们为什么那样说。

师:对,皇帝没穿衣服不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吗?他疑惑的应该是大人为什么要这样说。我们平时说:童言—— 生:(异口同声)无忌。

师:是啊,所以他是怎么说出来的? 生:是叫出来的,是喊出来的。

师:是叫出来的,说明他没有任何的顾忌,直言不讳。我们一起来读一遍,用心直口快的语气、疑惑的语调读。 生:(齐读)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

师:读得不错,疑惑的语气读出来了,但孩子天真的口吻还表现得不够,再读一遍怎么样? 生:(齐读)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

师:非常好。大家刚才细致分析了文中的人物描写的片段,揣摩了人物的心理,概括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我们又在同学精彩的发言中重温了这个经典的故事。其实,我国早在安徒生写《皇帝的新装》一千多年 以前,就有了类似的故事,请大家阅读《狂人之细布》。因为这是篇古文,我先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疏通一下文句。

生1:从前有一个狂人,让纺织师给他织锦,让他织得越细越好。纺织师特别用心地织,丝线细得像灰尘一样,狂人还是嫌太粗。

纺织师非常生气,就指着半空中说:“这就是细丝。”狂人说:“为什么看不见?”纺织师说:“这丝线非常细,像我这样的能工巧匠,尚且看不见,更何况是他人呢?”

狂人非常高兴,就把很多钱付给纺织师。 师:这个故事里面的狂人有什么特点? 生2:愚蠢、奢侈、爱慕虚荣、自欺欺人。

师:大家想想,为什么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会出现这么类似的故事呢? 生3:因为人性是一样的,都会被骗子抓住弱点。

生4:还有社会背景有相似点,当时的统治阶级都是昏庸无能、愚蠢可笑、爱慕虚荣、自欺欺人的。 师:对,刚才两位同学的分析抓住了要害。那么这两篇文章的表现手法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5:《皇帝的新装》是篇童话,很具体,写得很夸张,情节生动,《狂人之细布》是寓言,很简洁,情节没有展开。

师:对,这跟中西方很多艺术形式都呈现出这样的差异。就好象我国古代常画水墨山水,淡淡几笔,只求神似,西方则用油画来表现,浓墨重彩,细描细绘。 生:(点头称是)

师:我们再看看后面的一篇《狂泉》,这个故事又想告诉我们什么? 生1:在疯狂的社会中,不疯狂反而被人视为疯狂。 生2:是说社会黑白颠倒,是非不分。 生3:是说“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痛苦。

师:那屈原要投江之前,渔夫不是劝他和这个世界同流合污吗?屈原的选择是什么? 生4:宁愿死也要保持高尚的节操。

师:老师选了这个材料是想告诉大家,在整个社会混淆是非的时候,说真话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的确需要勇气。像这里的国君不就是因为不堪忍受折磨,所以也喝狂泉水,变得和大家一样癫狂了吗?有一位老人,一生说真话、办真事、做真人。大家知道是谁吗? 生:(大部分)巴金。

师:对,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希望我们同学也能保持永远都说真话的勇气。最后,我想请同学谈谈在这堂课上你有何收获? 生1:学习做一个诚实的人,能说真话。 生2:那些说假话的人往往是为了个人私利。

生3:隔一段时间读同一篇文章,也许能读出新的理解来,能得到新的感受,上了今天的课,我真想再重读安徒生的童话。

师:其他的经典著作也是同样啊,都能在经历了不同的人生阶段后能得到新的人生感悟的。 生4:我国的古人真了不起,我们除了多看世界名著,也应多读古文。

生5:我学习了文章的分析方法,要从具体的人物分析入手,要多读多品味。 师: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就是说,温习以前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我们在阅读文章的时候也是这样。读一部经典就像是在和一个伟大的人对话,每一次对话都会让我们有新的收获。请同学们课后再读《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根据自己这堂课上所得,写一篇《重读〈皇帝的新装〉有感》,题目自拟,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要求写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更多的是从原来的传授知识、技能转变为教会学生一种甚至是几种学习方法。教师要从单纯的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这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点,一个难点,更是一个亮点。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文章的内容主题,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的思维方式,我在教学《皇帝的新装》的时候作了一点尝试,觉得做到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还给了学生。

整堂课的所有环节都紧紧地围绕着“常读常新”这个主线来构建,而且层层深入,层次感很强,既有新意,又有梯度,有深度。而且在语文课堂上,应该真正地回归到文本,这堂课的分析提炼不是空泛的,是很扎实的,强调了语言的品读,如对朗读重音和语气的指导就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体验,对人物描写的细致揣摩又在过程中使学生掌握了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分析的鉴赏方法。

文章的学习尊重了学生认识和理解的过程,能打开学生思维通道,还能准确把握教学的动态过程,敏锐地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相机引导,帮助学生理解,交给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钥匙,升华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使他们体会到经典名著的常读常新,激发阅读兴趣,也了解说真话,特别是在是非颠倒的环境中说真话是多么需要勇气,又是多么伟大。

总之,我认为,在这堂课中,学生、课文、教师三者能平等对话,合作交流,收获当不止在课内。

附:

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

毕淑敏

我在成年之后,还常常读童话。每当烦心的时候,从书架上随手扯出的书,必是童话。比如安徒生的《海的女儿》,我就读过多遍,它也被翻译成\"人鱼公主\"。比较起来,我更喜欢\"人鱼公主\"这个名字。海的女儿,好像太阔大太神圣了些。人鱼呢,就显得神秘而灵动,还有一点点怪异。

大约8岁的时候,第一次读到人鱼公主的故事。读完后泪流满面,抽噎得不能自已。觉得那么可爱和美丽的公主,居然变成了大海上的水泡,真是倒霉极了。从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看到了湖面上河面上甚至脸盆里的水泡就有些发呆(那时没有机会见到大海,只有在这些小地方寄托自己的哀思),心中疑惑地想,这一个水泡,是不是善良的人鱼公主变成的呢?看到风把小水泡吹破,更是万分伤感。读的过程中,最焦急的并不是人鱼公主的爱情,而是最痛她的哑。认定她无法说出话来,是一生未能有好结局的最主要的根源。突发奇想,如果有一个高明的医生,拿出一剂神药,给人鱼公主吃下,以对抗女巫的魔法,事情就完全是另外的结局了。而且还想出补救的办法,觉得人鱼公主应该要求上学去,学会写字。就算她原来住在海底,和陆地上的国家用的文字不同,以她那样的聪慧,学会普通的表达,也该用不了多长时间吧?比如我自己,不过是个人类的普通孩子,学了一二年级,就可以看童话了,以人鱼公主的天分,应该很快就能用文字把自己的身世写给王子看,王子看到了,不就真相大白了吗!

大约18岁的时候,又一次比较认真地读了人鱼公主。也许是情窦初开,这一次很容易地就读出了爱情。喔喔,原来,人鱼公主是一篇讲爱情的童话啊。你看你看,她之所以能忍受那么惨烈的痛苦,是为了自己所爱的人。她忍受了非人的折磨,在刀尖样的甲板上跳舞,她是宁肯自己死,也不要让自己所爱的人

死。这是一种多么无私和高尚的不求回报的爱啊!心里也在琢磨,那个王子真的可爱吗?除了长得英俊,有一双大眼睛之外,好像看不出有什么太大的本领啊。游泳的技术也不怎么样,在风浪中要不是人鱼公主舍身相救,他定是溺水必死无疑的了。他也没啥特异功能,对自己的救命恩人一点精神方面的感应也没有,反倒让一个神殿里的女子,坐享其成。当然啦,那个女孩子不知道内情,也就不怪她。但王子怎么可以这样的糊涂呢?况且,人鱼公主看他的眼神,一定是含情脉脉,他怎么就一点\"放电\"的感觉也没有呢?好呆!心里一边替人鱼公主强烈地抱着不平,一边想,哼!倘若我是人鱼公主,一定要在脱掉鱼尾变出双脚之前,设几个小计谋,好好地考验一下王子,看他明不明白我的心?因为从鱼变成人这件事,是单向隧道,过去了就回不来的。要把自己的一生托付出去,实在举足轻重。不过,真到了故事中所说的那种情况--由于王子的不知情,没有娶人鱼公主,公主的姊妹们从女巫那儿拿了尖刀,要人鱼公主把尖刀刺进王子的胸膛,让王子的鲜血溅到自己的双脚上,才能重新恢复鱼尾……局面可就难办了。思来想去,只有赞同人鱼公主对待爱情的方法,宁可自己痛楚,也要把幸福留给自己所爱的人……

到了28岁的时候,我已经做了妈妈。这时来读人鱼公主,竟深深地关切起人鱼公主的家人来了。她的母亲在生了6个女儿之后去世了,我猜这个女人临死之前,一定非常放心不下她的女儿,不论是最大的还是最小的。她一定是再三再四地交待给公主的祖母--老皇后,要照料好自己的孩子,特别是最小的女儿。老皇后心疼隔辈人,不单在饮食起居方面无微不至地看顾孩子们,而且还给她们讲海面上人类的故事。可以说,老皇后一点也不保守,甚至是学识渊博呢。当人鱼公主满15岁的时候,老皇后在她的尾巴上镶了8颗牡蛎,这是高贵身份的标志和郑重的成人典礼啊。当人鱼公主遇到了危难的时候,老皇后的一头白发都掉光了,她不顾年迈体弱,升到海面上,看望自己的孙女……我强烈地感受到了这位老奶奶的慈悲心肠和对人鱼公主的精神哺育。人鱼公主的勇气和聪慧,包括无比善良的玲珑之心,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诸多得益于她的祖母啊。

到了38岁的时候,因为我也开始写小说,读人鱼公主的时候,不由自主地探讨起安徒生的写作技巧来了。我有点纳闷儿,安徒生在写作之前,有没有一个详尽的提纲呢?我的结论是--大概没有。似乎能看到安徒生的某种随心所欲,信马由缰。当然了,大的轮廓走向他是有的,这个缠绵悱恻一波三折既有血泪也有波浪的故事,一定是在他的大脑里酝酿许久了。但是,连续读上几遍之后,感到结尾处好像有点画蛇添足。试想当年:安徒生很投入地写啊写,把这么好的一个故事快写完了,突然想起,咦,我这是给孩子们写的一个童话啊,怎么好像和孩子们没多少关系了?不行,我得把放开的思绪拉回来。他这样想着,就把一个担子,压到了孩子们的头上。他在故事里说:你喜欢人鱼公主吗?猜到小孩子一定说--喜欢。然后他接着说,人鱼公主变成了水泡,你难过吗?断定大家一定说--难过。那么好吧,安徒生顺理成章地说,人鱼公主变成的水泡,升到天空中去了,她在空中听到一个低低的声音告诉她,300年之后,她就可以为自己造一个不朽灵魂了。300年,当然是一个很久很久的时间了。幸好还有补救的办法,那就是--如果人鱼公主在空中飞翔的时候,看到一个能让父母高兴的小孩子,那么她获得不朽灵魂的时间就会缩短。如果她看到一个顽皮又品行不好的孩子,就会伤心地落下泪来,这样,她受苦受难的时间就会延长……我不知道安徒生是否得意这个结尾,反正,我有点迟疑。干吗把救赎工作,交到每一个读过人鱼公主的故事的小孩子身上啊?是不是太沉重了?

现在,我48岁了。为了写这篇文章,又读了几遍人鱼公主。这一次,我心平气和,仿佛天眼洞开,有了一番新的感悟。这是一篇写灵魂的故事。无论海底的世界怎样瑰丽丰饶,因为没有灵魂,所以人鱼公主毅然离开了自己的亲人。她本来把希望寄托在一个爱她能胜过爱任何人的王子身上,那么王子就可以把自己的灵魂分给她,她就从王子手里得到了灵魂。为了这份与灵魂相关联的爱情,人鱼公主付出了自己所能付出的一切,她的勇敢、善良、舍身为人……都在命运燧石的敲打下,大放异彩。但是,阴差阳错啊,她还是无法得到一个灵魂。人鱼公主是顽强和坚定的,她选定了自己的道路就绝不回头,终于,她得到了自己铸造一个灵魂的机会。在一个接一个严峻的考验之后,在肉体和精神的磨砺煎熬之后,人鱼公主谁都不再依靠,紧紧依赖着自己的精神,踏上了寻找不朽灵魂的漫漫旅途。

这个悲壮而凄美地寻找灵魂的故事,是如此地动人心弦,常读常新。有时想,当我58岁……68岁……108岁(但愿能够)的时候,不知又读出了怎样的深长?

狂人之细布

昔狂人,令绩师绩锦,极令细好。绩师加意,细若微尘,狂人犹恨其粗。 绩师大怒,及指空示曰:“此是细缕。”狂人曰:“何以不见?”师曰:“此缕极细,我工之良匠,犹且不见,况他人耶?”

狂人大喜,以付绩师。 (南朝《高僧传 (初集)》) (注释:绩师:纺织师 加意:特别用心地织 恨:不满意,嫌)

狂泉

从前有一个国家,一国的人都得了癫狂病,整天闹呀、叫呀,干一些荒唐至极的事。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这个国家有一眼叫做“狂泉”的井,谁要是喝了那里的水,立刻就会变得癫狂起来。而这一国的人除国君外,全都喝“狂泉”的水,所以一个个都疯疯癫癫的。

这个国家的国君之所以没有得癫狂病,是因为国君另有一口专供他一个人饮用的水井。然而全国的人都得了癫狂病,在他们眼里,无病的国君与众不同的样子倒成了一种病态。因此他们商量好,大家一起动手给国君治“病”。这些人轮番给国君拔火罐、扎针灸、熏艾蒿、服草药,能用的办法全用上了。国君实在不堪忍受这种折磨,只好到“狂泉”去饮水。

国君喝了“狂泉”的水以后,马上就得了癫狂病,也变成了疯子。于是,这个国家从上到下,无论国君还是臣民,都一样癫狂;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一样荒谬。所有的人都一样疯疯癫癫,这样,大家反而都高高兴兴、心安理得了。

“狂泉”只不过是一个假想的故事。不过,它却告诉我们:在举国上下只流行一种荒诞的意识、只贯彻一种虚伪的做法的情况下,一个有健康头脑和正常行为的人,要想在众人颠倒黑白的环境里坚持公正的原则,的确是极其困难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