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金融安全技术防范的思考等
近年来,全国金融案件频发,涉案金额巨大,内外勾结,高科技犯罪日益突出。究其金融案件频发的原因,最根本一条:就是防范意识不强、防范措施不完善、工作不落实,给犯罪分子造成可乘之机。笔者认为,做好新形势下金融安全防范工作必须建立“四道防线”。
一、建立思想防线
首先,应加强干部职工文化素质的培养和业务技能的培训,尽可能多的给职工创造学习提高的机会,强化达标上岗的考核制度,规范操作规程,切实执行各项安全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预防职工内部作案,较好地和犯罪分子作斗争。
其次,要加强职工防范意识教育。一是加强保卫培训,搞好技能训练,开展枪支使用与维护保养的教育和演练,讲解枪支的构造、性能、分解结合和射击的基本知识,并组织保卫干部及要害人员进行实弹射击,不断提高业务本领。请公检法部门有关人员以案说法,通过案例剖析,增强职工的防范意识,并对照工作实际,找出不足,使全体职工进一步增强遵章守纪的自觉性。二是对押运员经常进行培训。定期举办押运员培训班。每次押运前都进行一次预案分工,锻炼押运人员观察、处理、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三是加强防火知识的教育和演练。每年进行防火知识的学习和演练活动,使每位职工都会报警和正确使用灭火器材,在火灾初期,组织灭火并抢救国家财产和重要物资,在火着以后,学会疏散人员和安全逃离火场。
二、建立防抢机制防线
首先,要建立技术防范工作制约机制。把做好技术防范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的任期目标并作为考核领导干部业绩的重要内容之一。凡因失职、渎职或工作不力发生重大案件的,除追究当事人责任外,还要坚决追究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者的责任,取消其评优奖励的资格,并进行经济处罚,形成奖惩结合,赏罚分明的制约机制。
其次,建立防抢机制防线要抓奖惩兑现。奖惩不兑现,制度就没有约束力,也就不能很好的落实。奖惩兑现,一要解决人情问题,二要解决执行问题。
第三,建立防抢机制防线要抓好要害岗位人员的防范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防火、防暴、防突发事件预案,并按计划进行演练,提高应急能力。有了健全的预案,不等于具备了丰富的对敌经验和较高的应变处置能力,学习教育只能是纸上谈兵,为了在一旦发生紧急突发事件的情况下,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或消除资金损失和人员伤亡程度,及时制止犯罪,按照预案的要求,本着“定岗、定人、定责、岗有人、人有责,职责分明”的原则,分别落实责任,明确各岗位职责、分工和任务,明确突发事件后每个人的工作程序,处置暴力侵害和突发事件所采取
的措施,做到“分工、任务、职责、措施、办法”五明确。并简单地将预案操作步骤归纳为“一冲二报”,就是遇有歹徒武装袭击抢劫的情况下,做好战斗准备,强行冲出现场,如无法摆脱冲过时,将车停下,及时向110及单位报警,并以车体为依托,向歹徒以坚决反击,做到人在钱在,誓死保卫国家财产安全。使参与者熟悉每一个应急反应的动作程序,提高其遇惊不慌,居危不乱,应变有术,与敌巧旋,机智报警,保障安全的技能。把每次演练作为开展提高职工安全防范意识和增强法制观念的出发点、落脚点,使广大职工认清搞演练是金融单位加强安全防范化解风险的成功经验和科学总结。
三、建立防范威慑防线
依法惩治,严厉打击是做好防抢工作的有力保证。各级行应主动与当地分安、检察机关配合,成立联防组织,共同维护金融系统的正常秩序。在系统内部应对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公开,对有违纪、违法行为的干部职工决不姑息迁就。要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参加了解社会治安活动,用实际案例教育干部职工,不越雷池一步。
四、建立外围防抢防线
第一、增加“技防”设备,资金向保卫倾斜。硬件设施建设在安全保卫工作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基础不牢,形同虚设,安全防范无异于纸上谈兵。在“技防”设备上,坚持“宁可花钱买安全,不能省钱挨教训”的原则,在费用紧张的情况下,努力筹措资金,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千方百计地改善技术防范条件,投入到安全保卫的设施建设上。
1.时时监控
监控设施是安全保卫工作的重要保障。银行要视单位经费情况有步骤地安装和调试监控设施。作为银行的保卫人员,大都是退伍军人,虽然政治素质过硬,但基本上对电脑一无所知,要针对这种情况,为了使用和发挥电视监控的功能,保护银行的安全,着重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加强学习,做好培训。为了尽快掌握电视监控的使用,发挥监控功能,要请计算机方面的专家和电视监控设备厂家的工程师来上门指导,先统一上课,再手把手逐一教授,从基础学起,反复实战学习,使保卫人员都能够掌握电视监控的全部功能,并能熟练使用。
(2)加强监控室管理。监控室作为保卫重地,要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做到24小时布防,并且经常检查设备运行情况,做好运行日志。
(3)做好设备的维护工作,保证运行正常。对设备定期进行维护和测试,包括红外线报警、摄像头、报警器不间断电源等,都能主动定期保养和维护,同时做好记录,发现问题及早解决,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2.与“110”联网
要在营业室安装了与公安局“110”联网的无线手动、脚动报警装置。当遇到暴力突发事件时,工作人员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通知公安局“110”的同志,一方面为有效打击罪犯争得支援,另一方面可以尽快制止犯罪,保护国家财产和全体职工的生命安全。同时要与友邻单位签订联防协议,搞好联防防抢演练工作,营造“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兄弟关系。
编辑/杨永波
论建设节约型机关
王新富
一、建设节约型机关,必须提高对节约工作极端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先天脆弱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努力缓解资源不足的矛盾,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长期以来,我国高度重视节约型社会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2004年与1990年相比,全国每万元GDP能耗下降45%,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7亿吨标准煤;火电供电煤耗、吨钢可比能耗、水泥综合能耗分别降低11.2%、29.6%和21.9%,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但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在相当程度上仍然是主要依赖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能源、淡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的支撑。我国经济已进入新的快速增长阶段,而粗放式的增长使得我国能源、淡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进一步凸显。与此同时,生产和消费方式不合理的问题相当突出,脱离实际、贪大求洋,追求奢侈、挥霍浪费的现象还大量存在。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不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如果不在全社会进一步强化节约资源的意识,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的制约,生产生活环境会越来越恶化,这将直接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建设节约型机关,必须加强宣传教育,把节约意识付诸于行动
作为国家机关要认真组织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指示和上级关于建设节约型机关的有关要求,使机关广大干部职工充分认清节约资源对国家、对民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了解我国资源状况和供求矛盾的严峻形势,自觉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积极投入到创建节约型机关的各项工作中来。要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崇尚节俭的传统美德、党的艰苦奋斗优良传统和作风的教育,倡导艰苦创业、厉行节约、善用资源、珍惜民力,反对不计成本、
大手大脚、随意浪费,坚决纠正比排场、摆阔气、挥霍浪费的行为。要教育全体机关工作人员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自觉节约一度电、一杯水、一张纸、一滴油、一粒粮的良好习惯,做资源节约的表率。要大力宣传普及节约资源的各种知识。要把创建节约型机关作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整改和巩固成果的重要内容。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努力在机关营造资源节约的良好氛围,形成崇尚节约的良好风气。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勤俭节约的意识在逐步淡化,各类机关在工作中的浪费现象十分惊人。仅用电一项,有资料显示,我国政府机构年电力消耗总量占全国总消耗量的5%,能源费用超过800亿元,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超过世界头号耗能大国一美国政府机关1999年平均水平的33%。政府公务人员1天耗电量,够普通百姓用19天。在用水、办公用品、用油和建筑节能等方面存在类似问题。机关具有很强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建设节约型机关,机关工作人员,必须牢固树立全局观念,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坚决纠正“事不关已,高高挂起”和“节约是小事”的错误思想,切实提高对节约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建设节约型机关必须是全方位的,不只是节约几度电、几滴水、几升汽油,要从严格控制办公费用着手,严格招待费支出,提高现代化办公工具利用效率等,建立一个全方位的节约型机关。
三、建设节约型机关,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建立节约责任制
建设节约型机关,党委领导要增强政治责任感,切实把创建节约型机关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抓好落实。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节约资源、带头参加创建节约型机关活动,切实发挥示范表率作用。机关要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建立完善节约资源的计量、记录、报告、奖惩等管理制度,强化对资源节约工作的日常管理,做到节约工作专人专管,明确责任,层层负责,保证资源节约工作经常化、制度化,保证人员、责任、措施“三落实”。同时,将资源节约责任分解落实到具体的管理部门和工作岗位,并纳入机关年度业务工作和队伍建设业绩考核。建立并落实巡视检查制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宣传部门要大力宣传节约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意义,宣传国家资源节约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宣传创建节约型机关活动中的先进典型,在机关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风气。
四、建设节约型机关,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节约措施,建立节约工作的长效机制
建设节约型机关,制度是保障。建立节约型机关,做好节约工作,关键在于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让节约变个体行为为集体行为,变偶尔作为为长期作为。针对消费集中、容易浪费的重点领域如车辆管理、办公用品采购、招待费管理要明确标准,让节约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要健全监督机制,定期公布机关消费情况,真正发挥好职能部门监督、舆论监督等有效手段,构筑强大的监督体系。财务、审计、监察部门要加强对机关办公经费预算的审核和使用情况的监督审查,对明显属于不切实际的铺张支出要在审批环节上坚决予以制止,对浪费现象严重的单位要予以通报批评。在机关内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活动,坚持以良好的氛围影响人,以良好的制度约束人,以良好的机制激励人,做到组织、认识、制度、
落实、监督到位。同时,把建设节约型机关列为机关规范化建设和廉政建设重要内容之一,在机关上下形成“事事讲节约,处处有人抓、件件有落实”的齐抓共管局面。另外,还要逐步尝试把公务消费纳入政绩考核范畴,通过对政绩成本的考核来促使机关干部确立节约意识,通过创建节约型机关来引导机关干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目前,不少机关推出一些针对性、操作性较强的节约措施,保证了机关节约工作落到实处。但也有一些机关的节约工作只停留在口头上和一般号召上,雷声大雨点小;还有的是一阵风,热火朝天抓一阵,风头过后就反弹;更有一些机关要求别人多,自己落实少,使机关的节约工作出现“灯下黑”。因此,发挥党政机关的表率作用,必须认真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开展节约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要切实抓好这项工作,必须建立起长效的工作机制;要加强组织领导,抓紧建立科学的机关绩效评估体系,让节约工作成为机关的自觉行动;要不断完善机关节约工作的规章制度,用制度防止浪费、杜绝浪费;要加强教育,经常组织机关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节约型部门、节约型科室的活动,营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氛围。通过抓好机关的节约工作,让节约成为一种时尚、一种品位、一种美德、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
五、建设节约型机关,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把各项创建活动落到实处
建设节约型机关,要按照建设节约型机关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把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务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一是节约时间,提高办事效率。要把创建节约型机关同创建服务型机关紧密结合起来,自觉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当时事当日毕的精神,努力做好机关的各项工作。要不断强化党员干部职工的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科学合理地安排工作,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坚决纠正办事拖拉、推诿扯皮、不讲效率的现象。二是改进作风,克服形式主义。要进一步精简会议、活动和文件,严格控制公务活动规模,避免重形式、比规格、讲排场等铺张浪费现象。严格执行公务接待的有关规定,不搞超规格接待,杜绝用公款大吃大喝。领导同志到基层调查研究、检查工作,要轻车简从,减少迎送陪同,克服形式主义。三是减少开支,节约办公经费。要严格经费管理,千方百计节约办公经费开支。要根据工作需要规范办公用品及设施的配备、采购、领用,提倡修旧利废。在进行基础设施改造,购买和更新设备时,严格执行有关规定,要积极采用高效节能的新技术、新产品。四是杜绝浪费,促进节能降耗。机关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节约意识,努力为节能降耗作贡献。办公场所要尽量采用自然光照明,杜绝白昼灯、长明灯,养成随手关灯的习惯。办公室、会议室等夏冬季做到无人时不开空调,开空调时不开门窗。五是用水后要及时关好截门,杜绝跑冒滴漏。严格控制纸质文件、简报等的印刷数量,并提倡采用再生纸,提倡双面用纸,注意所有办公用品的节约利用。六是控制源头,做好后勤管理。机关后勤管理服务部门要加强对各种耗能设施、设备的巡视检查,定期进行能耗监测评估,对高耗能的设施及时提出有效控制措施。要加强对办公楼宇的管理,搞好水电设备的日常维护,明确专人监管,合理控制公用部位的用水用电。大力提倡勤俭办一切事业,严禁各种物资失管失控。
编辑/杨永波
办理银行承兑汇票业务中不可忽视的几个细节
邓晓科 施 阳
一、查验合同票据
对于通过以手写方式签订商品买卖合同的,应特别注意查验合同是否为多联式复写。考虑到笔迹的一致性,并为了避免出现对合同有关条款的确认产生歧议,绝大多数手工填写的合同,买卖双方均采取多联式加垫复写纸进行书写的形式。银行在审查买卖交易活动的真实性时,如果收款人出具的交易合同没有复写的痕迹,那么该合同的真实性很可能就值得怀疑,需要做进一步的调查了解。另外,要特别注意合同的绝大多数内容是电脑打印且戳记清新,而签字是手写但却又不是复写的情况。
除首次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外,应要求出票人提供前一次办理银行承兑汇票时所对应的增值税发票,并对发票记载事项和前一次交易合同的记载内容进行逐一核对。这是因为,如果出票人提供不出前一次交易的增值税发票,或者虽然提供了但发票中记载的事项与前一次交易合同中记载的内容不相符,那么,上一次交易的真实性就值得怀疑,本次交易的真实性因此也就很难作出准确判断,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必须再做其他方面的、进一步的核实。
二、审阅验资报告
要求买卖交易双方出示验资报告。无论是按照监管部门的意见和要求,还是商业银行出于对操作风险的规避和防范,以关联企业作为交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应该是严格限制的。那么,如何鉴别出票人和收款人是否存在关联关系?破解这一疑问,最好的方法就是要求买卖双方同时出具最近期的验资报告,因为验资报告上记载着出资人的姓名,通过对出资人及其出资情况的核查,可以发现彼此是否为关系人或者是否存在关联关系。
三、询问调查
向银行承兑汇票收款人的销售部门拨打问询电话。实践中,有个别推销人员往往以单位的名义来做自己的事情,甚至做一些非法之事,给买卖双方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或者纠纷,进而损害银行的信誉,所以,银行在为出票人受理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同时,应该想办法查找到收款人销售部门的准确电话进行查验,必要时可以与企业的主要领导进行联系,以核实是否存在本次交易?交易的内容是否与本次合同签订的内容相一致等?
四、提供保证金帐户
对于银行承兑汇票项下商品交易所取得的货款要及时督促出票人存入银行保证金帐户。此种做法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确保承兑款项的到期足额兑付;二是避免出票人因为将货款用作其它用途,造成可能出现意料之外的资金损失;三是防止由于第三人对出票入主张权利,导致用于承兑的资金被冻结或扣划而无
法兑付到期银行承兑汇票,进而出现银行被迫垫款的情况等。
五、兑付后及时登记
票据兑付后要及时解除抵、质押登记。由于银行承兑汇票最长期限为六个月,银行再次签批银行承兑汇票的周期比较短,对于以抵、质押担保方式签发的银行承兑汇票,在银行承兑汇票到期兑付后,银行的经办人员往往忽视或不注意及时解除抵、质押登记,造成因为前次抵、质押登记没有被解除,本次登记不能办理的情形,导致主、从合同相关条款无法实现有效的链接,进而形成风险。对于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办理比较频繁的出票人,银行可以考虑对其签订循环周转合同,并实行最高额抵、质押的授信保全方式。
编辑/杨永波
从严治党与反腐倡廉
沈永江
在中央纪委第四次全体会议中江泽民同志再次强调“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目前,从总体看,我们党的整体是好,充分发挥了先进性,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但党内也存在的一些消极腐败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当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党组织和领导者治党不严,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疏于教育,疏于管理,疏于监督。领导班子软弱涣散,思想政治上不强,不能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党的建议的关系。要真正做好反腐倡廉工作使我们党真正担负起新时期赋予的伟大任务,必须坚持从严治党。
从严治党,是保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需要。党的自身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我们党总是把加强自身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来抓,把从严治党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根本方针。事实证明,党对自身从严要求,从严治理,全党纪律严明,行动一致,党就能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增强自身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从而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的考验,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能不能经受各种风险和困难的考验,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党本身,取决于党的思想、作风、纪律、组织和战斗能力、领导水平,如果我们不注意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不努力从严治党,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不去克服党内存在的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党就有自我毁灭的危险,因此从严治党惩治腐败是新形势下保持党的性质和执政地位,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证。反之,如果治党不严,纪律松驰,组织涣散,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就必然影响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削弱党凝聚力和战斗力,甚至误党、误国、误民。
从严治党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迫切需要。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面临的形势,所处的环境和肩负的任务更为严峻、复杂。国际方面,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发展和机遇
挑战并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的发展遇到了严重挫折,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之间的较量和斗争更加复杂、尖锐。西方敌对势力一刻也没有放弃对中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国内方面,改革处于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们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少,综合国力还不强。在这样严峻的国际和国内形势面前,压力和挑战是巨大的,只有我们党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加强党的思想、作风、纪律、组织制度建设和提高战斗能力、领导水平,就会使我们党充分发挥核心作用,经受住各种风浪的考验。
从严治党,是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我们党的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整体上是好的和比较好的,是有战斗力的,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伟大成绩的关键所在,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党内存在的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虽然我们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组织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的违法犯罪、腐化堕落事件仍时有发生,党内的腐败分子虽然是极少数,但是他们的腐败行为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阻碍了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败坏了社会风气,冲击了人们正确的理想、信念、涣散了民族精神。实践证明,越是改革开放,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从严治党,惩治腐败。
从严治党必须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严格教育。这是从严治党的基础,是树正确理想信念,自觉抵制腐朽思想影响,保证党的纯洁性和提高战斗力的前提,要把对党员领导干部的严格教育严格要求与廉洁自律结合起来,使他们能自觉地执行党章和廉政准则等有关规定,真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党员领导干部只有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严于律己,才能使从严治党反腐倡廉工作落到实处;二是严格监督。这是从严治党,反腐倡廉的关键。要积极完善各种监督形式和监督机制,重点搞好党内监督,加大群众对权力的监督力度,标本兼治;三是严格把关,严格执纪。这是从严治党反腐倡廉的保证,特别在于部的选拔使用上,坚决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受贿卖官等腐败现象的发生。对用人失察,违反干部政策,违反选拔任用干部程序的行为,要严肃进行责任追究;四是严格制度。这是从严治党反腐倡廉的根本。在党的建设中,从严治党的制度和机制已经建立,这对于贯彻从严治党的方针,保证政令畅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之,落实从严治党方针,做好反腐倡廉工作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必须全面贯穿于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纪律、制度建设的各个方面工作,切实体现到对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的各个环节中去。坚持从严治党是全党的大事,各级党委、政府都负有重大责任,必须态度坚决,旗帜鲜明,扎实工作,秉公办事,敢于碰硬,严肃执纪,提高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效性,使我们党更加坚强有力。
谈国企改革后内部审计工作
朱曙晖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根据国企改革的
要求,到2005年底,全国大多数国有企业要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现代企业制度,它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从根本上解决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问题,促使企业把注意力转移到如何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资产保值增值上来,国家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由企业自主经营,自我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系统,强化内部约束机制,尤其是要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就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通过对企业内部经济活动的监督与评价,帮助企业堵塞漏洞,增收节支,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本文就加强国企改革后内部审计工作谈些浅见:
一、搞好自身定位,突出服务职能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企业通过改制重组,产权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家在企业中不再扮演投资者与管理者的双重角色,企业则拥有独立的经营权。过去,内部审计主要是以国家审计的姿态执行国家审计对企业的监督职能,在这种体制下,传统的审计监督只审查企业经济活动的合规性与合法性。今天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赋予内部审汁的新定义是“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增加价值和改进组织的运作,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管理的有效性,帮助组织实现目标。”从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的职能看,它包括监督、鉴证和评价三大主要职能。但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监督职能的内涵已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那种监督,而是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职能部门,监督目的是维护企业整体的合法经济利益不受侵害,实现企业经济活动最优化、经济效益最大化。因此内部审计定位于企业,服务于企业,是寓服务于监督之中的职能。正如李金华审计长指出的“内部审计机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你所在的部门、单位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建立良好的秩序方面发挥作用,这就是内部审计的主要目标。”由此可见,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要找准定位,要在监督企业依法经营的同时,重点是审计和评价企业经营的效益性,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为企业领导者提供咨询服务,切实履行作为参谋的职能。
二、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审计质量
现代企业把确保企业依法经营、谋求企业效益最大化和维护股东合法权益作为企业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企业内部审计必须围绕这一中心,转变工作思路,拓宽审计领域,切实通过加强监督检查、调查研究、综合评价等审计手段,总结和推广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典型和经验,查深查透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客观地、有针对性地提出挖潜提效、加强管理的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因此新的形势要求企业内部审计要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事前审计的重点是对投资决策、可行性论证以及资金来源等方面进行审计;事中审计则侧重于对经营管理特别是责任成本管理进行审计,并对各阶段效益进行认定;事后审计主要是对整个经营过程的考核与评价。采取“三结合”的审计方法,能及时发现企业管理过程中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在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内审人员还要懂得并善于利用计算机进行
审计,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熟悉企业所使用的专业软件的设置与使用,包括评价软件系统的内部控制,采取有效的方法获取所需要的数据并进行分析处理,以此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
三、抓住审计重点,为提高企业效益服务
“全面审计,突出重点”这是多年来审计工作所遵循的原则和方针。企业改制后,内审范围更广,难度更大,加之审计力量和审计任务之间的矛盾也更加突出,因此在实施具体审计项目时,更需要抓住重点,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要注意选择单位领导重视、员工关心、对企业效益影响较大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审计,不断提高审计成果的效用。企业热点、难点问题审计主要包括:
一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经济效益的好坏不仅领导关注,员工也关心。要对企业生产经营各阶段实施审计,提出有针对性的旨在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的审计建议,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加强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是经济责任审计。改制后企业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除了按正常的经济责任审计程序操作外,要注入新的内容,尤其是特别关注企业的资产质量状况,对潜在风险和不良资产要进行披露,切实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以此促进企业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
三是不定期地对下属单位进行财务收支审计。目的是一方面促使这些单位规范经济行为、防止企业资产流失和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是帮助基层单位不断改进和加强经营管理,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四是勇于创新,注重提高内审人员素质。为适应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和变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已将内部审计目标由原来的“检查与评价”重新定位为“增值与改善”。因此,作为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必须更加关注企业自身的经营风险、内部控制和经济效益,树立全新的内部审计理念,及时将职能定位从原来的检查监督为主调整为监督服务并重、并以服务为主,使内部审计更广泛地渗透到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之中,不断拓展强化内部审计的评价、咨询、参谋等服务职能。
面对新的形势和发展趋势,企业内部审计必须加强内审人员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
(1)要改善内审人员的结构。由于内审领域的扩展和审计层次的提升,原来单纯的财会人员结构已不能适应内审工作的需要,要配备与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各方面专业技术人员。
(2)要实行审计人员从业准入制度。凡是进入内部审计队伍的人员必须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从业资格,确保审计队伍成为一支高素质的队伍。
(3)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和交流。一方面企业要为内审人员知识结构多
元化发展提供条件,促使内审人员不仅要精通财会、审计,还要具有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内审人员要增强使命感、紧迫感、危机感,增强竞争意识,以适应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
计算机审计风险与对策
郑红军
风险无处不在,随着财务电算化应用的不断深入,尤其在信息系统环境下,风险变得更加复杂与多样化。增强审计风险意识,积极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审计风险,是每个审计人员的责任。本文从产生风险原因、风险表现形式及防范方面进行论述。
一、形成计算机审计风险的原因
1.在手工会计系统中,从凭证、账簿及报表的编制,每一步都有文字记录,都有不同的经手人签字,审计线索较清晰。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传统的纸制账簿没有了,会计信息都存储在磁盘或磁带上,而存储在磁盘上的数据很容易被修改、删除、隐匿、转移,又无明显的痕迹,因此,审计人员发现错误的可能性就减少了,而审计风险就增加了。
2.在手工系统中,内控制度的测试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但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中,大部分控制措施都是以程序的形式建立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中,肉眼无法觉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计算机处理。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内控功能是否恰当有效会直接影响系统输出信息的真实和准确。内控环境的复杂性,增加了审计风险。
3.审计人员计算机知识缺乏,审计对象复杂化。目前,大部分审计人员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的还比较少,而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审计的对象也更加复杂化了。实行会计电算化后,审计技术和方法有了很大的变化,被审计单位采用的会计应用软件有的是商用软件,有的是自行开发的软件,在功能上都有一定的差别,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其要求运用的审计技术和方法也不一样,从而给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增加了复杂性,审计人员如果对软件不熟悉或采用了不当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必然会带来审计风险。
二、计算机环境下审计风险主要特点
1.在计算机环境下,内部控制转变为对人和机器两个方面的控制,而且多数情况是以对机器的控制为主。由于存贮介质的改变,一旦用户非法透过计算机系统的防火墙,极易破坏和修改电子数据,且不留蛛丝马迹;计算机病毒、电脑黑客、电源故障、操作失误、程序处理错误和网络传输故障也会造成实际数据与电子帐面数据不相符,增加了固有审计风险的可能性。
2.电子数据存在易于减少或消失审计线索的可能性。手工系统中,会计处
理的每一步都有文字记录和经手人签名,审计线索清晰,但在计算机系统中,从原始数据的录入到报表的自动生成,几乎勿需人工干预,传统的审计线索不复存在,为审计师追查审计线索带来了极大困难。?
3.有意或无意使设置权限密码实现职责分工的约束机制有失效的可能性。手工系统下,通过建立岗位责任中心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在计算机系统下,一是通过划分操作员的责任范围,设置权限和密码实现人员分工;二是通过软件设计划分若干子系统或功能模块设置不同的责任中心。由于权限设置的重叠或跨责任中心越权设置,使这一控制措施有可能形同虚设。
4.网络传输和数据存贮故障或软件的不完善,增加了会计数据出现异常错误的可能性。手工系统下,这种可能性几乎不存在,而在计算机系统下,这种可能性难以通过有效的内控制度消除,必须靠先进的硬、软件平台以及会计软件本身的自我保护,减少出现异常错误的机率。就多数会计软件看,对数据录入的一致性和正确性控制,会计数据处理的安全性和连续性控制,软件设计还是比较慎密的。但对集成化程度较高的企业级管理软件,数据的共享性和一致性还不尽人意。另外某些网络平台在实际应用中问题还是不少。
5.由于会计软件的更新换代、版本升级,增加了历史文件难以提取的可能性,对账户或交易的重大实质性测试往往离不开企业的实际数据。由于软件版本的更新,平台的迁移,难以从往年账里提取这些历史数据,迫使审计人员不得不从浩如烟海的文档中收集整理历史数据,这不仅降低了审计效率,而且带来了更多的检查风险。
6.内部控制主要依赖软件本身,增加了难以全面检查测试的可能性。手工系统下,对内部控制的测试看得见、摸得着,而在计算机系统下,内部控制融汇于软件之中,肉眼无法觉察。多数审计人员不是电脑方面的专家,要在有限的审计时间里设计面面俱到的测试数据是不现实的。
三、防范审计风险的对策?
为了防范审计风险,审计人员要把提高审计风险意识贯穿于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和审计终结的全过程。对于固有风险,可以通过加强内外部安全机制、完善软件功能、改进数据录入技术,降低审计固有风险;就控制风险而言,一般来说,通过制定严格的制度控制及程序控制,注意权限密码保管,降低数据异常错误和联网传输问题;从审计人员的角度看,面对新的审计环境,应采取更有效的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具体措施如下:
1.改进审计技术与方法。审计人员应该根据被审计单位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审计方法和技术,从而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计算机审计条件下,纸制的审计线索较少,此时审计的方法:重点对被审计单位计算机会计信息的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进行审查,根据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审查的结果决定抽查的重点、范围和方法,这样,既可降低审计风险,又可减少对被审计系统正常工作的影响。具体工作中审计人员做到一是检查被审计单位的权限设置、审查操作日志,发现疑点;
二是检查被审单位的报表的公式,重新生成一次并与被审计单位提供的数据比较,三是查阅销售的原始合同,或利用辅助审计软件整理汇总,并与电子帐面数据核对;四是检查帐实是否相符;五是检查凭证记录的真实性、资产及负债的合理性、期末交易的归属期、内部管理控制制度的完备性和会计政策的一贯性。
2.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审计的标准和准则。原有的标准和准则有的已经不适用于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审计,目前,关于信息系统审计方面的法规和标准还不多,这给信息系统审计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计算机审计的研究,尽快制定出适用于会计电算化系统审计的标准和准则,力求使会计软件行业标准及数据格式进行统一。财务软件在设计时按审计机关的要求预留有审计接口,以方便审计数据采集,以此来降低计算机审计的风险。
3.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通过吸纳或培养复合型人才,利用各种培训方式,使审计人员即懂得财务、审计知识,又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使审计人员适应计算机信息系统审计的需要。
未成年人道德建设中的链条缺失
刘广洲
目前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工作,之所以花费了很大力气,效果却不甚理想。主要的原因是:学校、家庭、社会和政府等方面积极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不够和谐一致,还没有认真炼制好教育链条的四个“环”,没能切实构建好这条“链”。具体表现在:
一是只求其一,不求其二,导致“链”的缺失。在现实教育中,我们可以看到,尽管中央再三强调要加强对未成年学生的素质教育,但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仍有一部分没有摆正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奉行以“说教”和“灌输”为主要方式的知识教育的现象大量存在,甚至许多学生的家长也不断给孩子施行获取高分的高压政策。社会方面,由于正处转型特殊时期,本身就给孩子增添了许多消极性诱惑。鉴于这种状况,仅正面性“知”这一“环”就很难完全形成,更何谈“情”、“意”和“行”的养成。当然,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各级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开展了许多宣传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要从根本上按照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于意见》提出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四有’新人”的标准要求,做好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工作,还有很大差距。何况,由于现实中简单化的工作方式,一些弄虚作假、形式主义的教育形式,又人为割裂了四个“环”的科学连接,直接过渡到“行”的层面,结果往往事与愿违,甚至走向理想的反面。譬如,一些家长自己都不明白或不愿遵循的道理,却坚持让孩子去做,结果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
二是单兵作战,缺乏合力,导致“环”的缺口。做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一个社会性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和政府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如一方面作用发挥不好,“环”就不能闭合,出现“缺口”,也就不能顺
利实现“链”的连动。在现实教育中,学校和家庭方面,除个别教育者失范、少数家长失责外,基本上都有着好的愿望,也有切实的行动。但从社会层面来看,存在问题还非常突出。正如《若干意见》上所述“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也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一系列新的难题。
三是推诿扯皮,不负责任,导致“环”的劣质。撇开未成年人家庭,仅从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层面来讲,目前在个别部门或少数单位的实际工作中,确实存在着重形式、轻效果,重宏观、轻细微,重利益、轻责任,重眼前、轻长远的不良倾向,致使一些地方或领域的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工作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短期行为严重,负面作用加剧。究其原因,正如《若干意见》上所述,“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对这项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真正担负起领导责任”。“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体制机制、思想观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队伍建设、经费投入、政策措施等方面还有许多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就会严重影响每一个“环”的炼制质量,在“链条”形成的过程中,“环”就会变形,甚至开裂,直接受影响的就是教育效果弱化。四是盲目行事,不求规范,“链”的效应难以发挥。教育本身是一个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渐进过程,必须研究受教育者自身的特点,遵循其内在的科学发展规律。未成年人时期是人成长过程中的启蒙阶段,是一个特殊关键时期,有着典型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快,但分辨能力差;自控能力差,感情用事多,理性思维少,易产生冲动。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既要宏观把握,抓住未成年好奇心强这个优势,持久性强化做好“知”的养成教育;也要进行中观分析,利用其感情用事等特点,及时跟进在“知”基础上“情”的养成教育和“意”的磨练教育;还要有微观解剖,针对不同未成年人群体,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法,如对闲散未成年人、犯罪边缘未成年人等需要特殊关注。但是,在目前我们的实际教育工作中,还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不规范性和非系统性,致使教育“链条”各“环”之间的链接出现无序状态,“链”的效应发挥得也不理想。综合以上分析,导致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是,包括未成年人在内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诚信体系出现危机。因此,要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工作,应在坚持《若干意见》提出的十个方面二十八条要求的基础上,以养成未成年人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为突破口和着力点,认真锻制教育“链条”中的每个“环”,循序渐进建好环环相扣的教育“链”,进而科学发挥好教育“链条”的实际效应,不断促使思想教育“链条”的积极循环。
简谈创设教学情境
李 娜 胡海燕
激“情”人“境”,“情”随“境”生。创设合理且富于激情的教学情境,将会激发
起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教学过程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最终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创设教学情境正是关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的一种艺术。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能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主动求索。
一、创设兴趣情境
数学活动教学主要是课堂教学。要创造出学生的活动是目前各学校都在探讨的问题,但不管用什么方法去探讨学生的活动都应遵循这样一个原则:这种活动必须是学生的主动学习活动而且是能引起学习兴趣的活动。兴趣则是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最佳学习动机,正如数学家波利亚在《数学的发现》中指出的那样:“你卷进问题的深浅程度将取决于你解决它的愿望的殷切程度,除非你有十分强烈的愿望,否则要解决一个真正的难题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学生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
兴趣、动机、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同智力因素一样,是决定学习活动成败的重要因素。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自觉地去探索,去发现。
二、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问题情境”不仅包含与数学知识有关的信息,还包括那些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生活背景。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因此新教材特别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把它作为掌握数学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
思维始于问题,一个问题的提出,都源于学生已有的旧知识,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发展。问题提出后,要把学生带到一个急迫追求结论的情境状态。此时,给学生创设一个“柳暗花明”的意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让学生扮演好解决问题的角色,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形成能力。
“问题情境一一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拓展”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都参与数学,亲自体验数学的生存和发展过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在自身活动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掌握数学知识和技术应用的方法与途径。
三、创设成功情境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
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语)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因为只有让学生获得成功,才会保持足够的探究热情,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
学生的成功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关键,学习的成功能使他们产生巨大的喜悦和满足,更能增添对学习的兴趣,进而产生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教师在学生获得成功时要适当地肯定、赞许、鼓励,充分利用学生因获得的成功而激起他们更大的求知欲望,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很多,包括教与学过程中的每一次求索活动。
四、创设发现情境
教师的职责不仅是让学生学会现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发现新知识的过程,获得发现真理的能力,让学生充分享受发现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
通过这一系列过程,学生对问题的引入不会感到疑惑,对概念的建立也不会感到突然,学生的思维便很自然的步入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轨道中,同时学生发现、分析、归纳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上述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融的。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紧张而愉快的气氛中不断汲取知识,必将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
网络媒体宣传初探
张艳春
时下,互联网形成了对整个世界的覆盖,发展极为迅速。如何发挥好网络媒体对内、对外的宣传功能,成了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和着手解决的问题。
目前,世界上影响面最广的媒体,已不再是CNN、《纽约时报》,而是Yahoo.com,A0l.com,Msn.com,Google.com。美国拥有一批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信息技术公司,信息技术产品出口额占美国出口额的29%。美国保持着网上信息传播的垄断地位,互联网上80%以上的内容是由美国提供的,仅报纸、电视台、电台开办网站就达1.2万多个。
事实上,无论英、美国家还是整个西欧,上至政府机构、下至新闻媒体,其宣传内容和节目信息在若干年前就网络化了。网络宣传,被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之后新兴的第四大媒体。国际互联网早已成为发达国家对内、对外外宣工作的主要手段。
在西方,我们很难看到我国传统媒体的信息。但中国的互联网站却可以轻而
易举地进入一些西方国家的诸多城市。只要有电脑联网,随时可以看到中国的东西。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资料表明,今年中国的网民人数己达8000万,增长幅度迅猛。受众从网络媒体获取信息日益丰富多彩,网络上消息不仅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信息源,还在一定程度成为传统媒体的文摘、报摘来源。网络成为最强势、最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媒体只是时间问题。
那么,要想把握好网络媒体的宣传功能,就必须端正一些认识。
第一,重视网络媒体,提高对网络和网络媒体的正确认识。网络媒体是传统媒体的延伸和发展,现已迅速崛起并成为与报纸、广播和电视共同发挥新闻传播作用的重要媒介形态。网络传播具有覆盖面广、传输迅速、受众参与性强等显著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媒体这个方便、快捷、经济、互动、兼容等多种媒介和具有无限容量空间的新闻传播形态,无疑已经成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信息需求的重要传播方式,成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重要舆论阵地。只有对网络媒体真正重视起来。认真地加以研究,才能充分占领和利用好网络媒体这个阵地。
第二,把握好对网络媒体管理尺度。网络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因而对网络媒体的管理尺度也要有所不同,应更具有灵活性。对待网络媒体要有一种开放式的心态,抱着积极参与的态度,管理上应比传统媒体更宽松。同时,加强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正面互动,构成全立体的宣传攻势,争取并掌握网络宣传主动权。网络媒体的内容应区别对待,允许一些无重大危害的信息存在。
第三,积极介入,加强疏导。网络媒体的一大特点就是互动与交流十分便捷,我们宣传要抓住这一特点,才能在网络宣传上把握主动。对网络论坛上的一些言论进行单纯限制绝不是好办法,实际完全限制住也不可能,积极介入,想办法疏导、消除影响才是有效的办法。对网络的言论要重视,但不应过分紧张。对影响不太大的言论可以不予回应,但对有一定影响的言论要及早用正确的舆论回应,把不利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实际上,网上明显的谣言传播不起来,只有那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才有一定的传播空间,我们的媒体沉默不语,才是造成一些不利于我们的言论广泛传播的根本原因。总之,对网络上的言论要及早把握、及时应对,才能避免被动局面。网络上应主动地发布一些有利于我们搞好宣传的“吹风”式的信息,从“民意”的角度去影响民意。
第四,搞好对网络从业人员的培训。对网络媒体的加强管理,还要重视对网络媒体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网络新闻从业人员的新闻敏感性、大局意识、全局观念,自觉地遵守有关法律和相关新闻纪律,确保网络媒体能够按照正确的轨道发展壮大。强化对网络新闻业务规律的认识和研讨,应把培训的重点放在控制与放开度的把握上,既能管好,限制住网络媒体的消极影响,又不管死。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积极作用。
第五,切实加强网络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互联网能更全面、更快速地传达我们要发布的信息。但就目前情况来看,互联网的发展有喜有忧,应引起高度、足够重视。应采取必要的实际措施,对一些重点新闻网站,给予包括政策、财经、
管理等方面的有效支持,才会使现有运行较好的新闻网站,有能力站稳脚跟、把握方向、健康发展。
收听率、满意度与提升广播核心竞争力
刘聪慧 常秀云
新闻改革二十年,我国新闻媒体的最大变化就是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传媒间竞争十分激烈。怎样提升广播的竞争力,笔者认为,节目的收听率、满意度能够客观、科学、准确地提供有关受众的收听行为数据,因此对收听率、满意度的数据分析可以了解市场的需求,进而以市场为导向有针对性地提供广播产品服务并提升其竞争力。
一、收听率、满意度与广播频率的市场定位
随着科技的发展,愈发多样化的现代传播媒介竞争日趋加剧,使受众的兴趣与注意力在不断分流。在这种情况下,广播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广播”到“窄播”,即由过去追求面对多层次听众的包容性传播,转向针对特定听众群体的“量身定做”的贴身式传播。广播频率专业化正是顺应了这种发展趋势而产生。所谓广播专业化,就是把特定领域、特定专业或学科以及特定行业的知识、资讯、信息作为主要内容,向相对集中、固定的听众群体传播的频率。
一个频率要经营好,有良好的市场表现,首先就是要张扬个性,形成特色。个性或特色来自于频率的定位。正确的频率市场定位是广播争取到最大市场份额的基础,但这一点却恰恰是当前一些媒体最薄弱的环节。一提到广播市场定位现在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仅仅根据现有的人力、物力资源轻率地推出一档新节目,这是典型的产生于媒介产品紧缺时代的“生产至上”做法。二是追逐潮流一哄而上的“羊群心态”。前者是广播频率的目标受众模糊,后者则造成千人“一面”。试想听众打开广播听到的都是“我播你听”或“同一类型”的节目还能有兴趣和震撼吗?回答是不可能的。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打破现有的局面,仔细分析各频率节目的现状,联系本地实际,运用差异化特色化的原则,选择突破口,给自己频率以科学的定位,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
由于受众文化层次不同、区域特点不同,听众的需求层次也不一样,因此,频率定位应从市场出发按照市场对广播的实际需要确定,节目设置要围绕频率骨干节目的目标听众群的需求展开。在这一过程中节目收听率、满意度数据的作用至关重要。收听率是指某一时段(时刻)在某一地区范围内收听广播的人数于该地区总人口数的百分比。收听率可以扩展为一组反映收听行为的指标,如目标听众收听率、听众占有率、听众流入/流出率;满意度是听众对收听过的节目满意程度的指标,是听众对节目质量好坏的评价。这两项指标为我们揭示了目标市场受众的基本构成(即目标受众的数量、受众的年龄、受众的职业、受众的文化程度等等),帮助我们了解不同类型受众对媒体的收听习惯,以及对不同媒体的偏好和取向,从而帮助频率“瞄准”自己的目标受众,根据受众来制作节目去占领市场,形成频率自己的固定收听群,最终达到提高频率的整体水平。2004年齐齐哈尔
台对三个系列台进行了全方位改革,依据听众市场调查数据将原有的三个系列台分别定位为:新闻广播、交通广播、生活文艺广播。对频率准确定位后使三个频率针对自己的目标听众,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上报下功夫,在市场上很快赢得广泛认同,当年全台广告创收超千万,在同级电台中广告创收处于领先水平。
收听率、满意度调查数据不仅让我们了解到自己节目的目标听众基本情况确定频率市场定位,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竞争对手的市场状况。借助收听率、满意度数据变化分析出听众流入还是流出,流入的来源流出的去向,从而搞清楚竞争对手及其竞争优势与策略。
二、收听率、满意度与节目资源配置
在新的形势下,广播电台节目编排或频率组合,采取什么样策略,应视收听率和听众的满意度而定,不能以编排者的喜好来定。
一个节目编排或频率组合策略是否科学、正确,主要是看节目在合适的时段送达目标听众,并获得尽可能多的听众,那么这个节目编排或频率组合策略就是合理的,就会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目前,一部分广播从业人员还是沿用“我说你听”的传统模式,个人的创作理念和创作灵感构成了节目主要的创作点,采编播人员的个人情趣决定着节目的基调和风格,而目标听众的关注点和实际需求则放在次要位置。要知道离开了受众的实际需要即使节目丰富多彩也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对收听率、满意度数据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听众在哪些时段收听了哪些节目、这些节目是否满足了听众的需求等信息,依据市场的信息进行节目编排或频率组合策略,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在稳定广播(频率)原有的市场份额基础上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提升广播竞争力。2004年3月份之前,齐台新闻广播将自办的社会新闻节目首播放到晚间的黄金时间播出,通过对听众市场调查所提供的收听率、满意度数据分析看,该频率目标听众分两种情况:有的习惯早晨收听新闻,有的习惯在晚间黄金时间听音乐节目。这样4月份新闻节目首播由晚间调到早6点播出,节目改名为《1197早新闻》。收听率、听众满意度都相应提高,同时晚间时段安排的音乐节目也得到听众的认可。节目编排方式科学合理可以使频率争取到更多的听众,如果不遵循听众的收听习惯,违背规律,仅凭主观臆断去编排节目,结果必然导致听众群的流失。只有科学的节目编排、准确的节目形式定位才能吸引稳定听众群,从而达到促进收听率、满意度提高的目的,增强广播竞争力。
三、收听率、满意度与广告经营策略
收听率、满意度是广播电台各频率广告时段定价的基本依据。如某一时段(节目)的收听率、满意度高广告价格就高,收听率不很高但对象群体对某一时段(节目)满意度高或受众的消费水平高也是广告定价必须考虑的因素。收听率、满意度数据不仅是广告定价的基础也为广告时段编排、广告时段推广和广告播出后评估提供科学准确数据。
频率(节目)定位在广告经营策略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不同定位的频率(节目)由于其受众特点的不同,应该安排不同的广告资源。如定位年轻人的频率(节目)就可以安排上手机、旅游、运动服装等广告,以女性为主的频率(节目)就可以多安排美容院、化妆品、婴幼儿用品广告等。收听率、满意度调查数据可以帮助媒体了解频率(节目)受众的各方面信息,为广告经营策略设计提供具体客观的、科学的依据,使广告投放更具有针对性,这样投放的广告就容易达到广告商预期的市场目的,广告商经济效益实现的同时,媒体的竞争力也得到了提升。
广播媒体的核心资源就是频率、节目和时段(广告)。频率是节目和广告的载体,广告的投放效果依赖于节目所能到达的受众,广告的收入是维持频率运转和发展的支柱。综上所述提升广播竞争力的核心就是通过收听率、满意度数据分析认识、组织和经营好广播频率、节目和时段(广告),便这三大广播核心资源不断优化,最终实现良性循环。
大力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
刘 刚 潘永辉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我国的新闻媒体的职业道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如何加强新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已成为人民所关心的焦点。党的新闻队伍只有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保持党的新闻形象。
一、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特征和社会责任
新闻工作,作为一种专门的社会职业,在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有其主要的职业特征,具体表现在:
第一,新闻工作与社会生活有着极为广泛的联系。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是媒体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这样,从与社会生活保持最广泛、最密切的联系这一点上来看,没有什么行业能与新闻工作者这个行业相比。
第二,新闻工作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强烈政治色彩。新闻事业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兴起的,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它就成为了资产阶级维护其统治的舆论工具。而作为无产阶级的新闻工作者,要时刻保持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很强的政治洞察力和鉴别力,着眼当前,把握好时局的变化,从党和人民的整体利益出发,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服务。
第三,新闻媒体在反映舆论和引导舆论方面具有权威性。舆论一经媒体的传播,就会产生强大的影响力,比如,对于现实生活中社会存在的某些不良现象,一经媒体的曝光,述诸舆论,引起社会的关注,就很可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由于它在党和人民事业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它在舆论引导方面具有权威性,它能为人民群众提供的具有强大的精神食粮,使得新闻工作
者的职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是构成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自觉履行对事实、受众和社会应尽的职责、使命和任务,也是社会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在当代中国,每一个新闻从业人员,所从事的都不仅仅是单纯的传播新闻,他们都肩负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重大使命。
二、加强新闻工作者的素质和修养
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新闻工作者,是办好新闻事业的关键。对于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从业人员来说,“高素质”的要求主要体现在较高的政治理论修养、广博的文化知识和精湛的技能修养这几方面:
第一,较高的政治修养。新闻工作是我们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这就决定了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必须要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修养。首先,认真看书学习。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做好新时期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要保证。有了这些保证,我们的新闻队伍才能在新闻工作实践中保持坚定的正确的政治方向。
其次,加强文化知识修养。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这就要求无论是从事什么行业的人,都要具备一定的知识文化修养,新闻工作者要重视学习,善于学习,不断的用新知识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进而用所学的新知识去有效的完成和解决在新闻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再次,提高专业技能修养。作为一名称职的、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不但要具备较高的政治修养和广博的文化知识修养,还要精于自己的专业,要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有新闻敏感力,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以及一定的英语及计算机的知识,这些对于一名成功的新闻工者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
三、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自律和他律
新闻队伍的自律和他律是加强新闻工作者道德建设重要环节,每一个个体的道德自律,都直接关系到新闻界整体的自律。因此,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应成为广大新闻工作者的自觉行动。
第一,模范遵守法律法规。新闻工作不仅要积极宣传法律法规,更要带头遵纪守法。做到不仁之事不做,不义之财不取,不正之风不沾,违法事不干;在学习和实践中,加强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建设,淘冶自己的情操,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新闻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是新闻队伍建设的工作,应该加强领导、加强学习、加强教育、加强管理,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把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硬的高素质的新闻队伍,作为一项战略性工作来抓,使新闻工作得到全面提升。
第三,认真贯彻“准则”。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广大新闻工作者,尤其是主流媒体的新闻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个人生活的目的、价值和意义与党和人民的事业联系起来,作为党和政府重要舆论工具的新闻认伍中的每个成员,都应以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为宗旨信念,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己任,全力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真正做到以国家为重,以社会为重,以集体为重,把为国家、为社会多贡献作为实现个人利益的前提。为此,新闻采编人员要自觉按照《中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职业道德准则》的要求,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大力弘扬新闻职业精神,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坚持“三深入”,落实“三贴近”,努力成为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素质新闻从业人员,不负党和人民重托,更好地履行所肩负的职责和使命。
浅谈新闻价值的本质
黄 力
中田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2234(2005)06—0187—01
一、新闻价值本质的先阶:把握关系范畴
自1986年西方学者首次提出新闻价值这个概念至今,关于新闻价值本质的争论几乎从未停止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四种,即“主观标准说”、“客观素质说”、“效果说”,及介于三者之间的“调和说”。
马克思曾用明确的语言表达过这样的思想,即人们的价值观来源于人们对其需要与满足需要的对象性客体之间的关系的认识。由此,我们可以导出如下推论:(1)价值作为一种关系,不是主体需要单方面的产物,尽管价值问题起因于主体和主体需要,但其并不能主观自足,必需超出自身,由“主体需要”之外的客体来提供,因此价值的产生也就是主体需要的对象化;(2)价值作为一种关系,与客体的某种属性也不能划等号,属性虽然与关系相关,但其本质并不等于关系;(3)价值作为一种关系,不是一种活动或结果,虽然它通过后者表现出来,因为效果属于实体范畴,价值属于关系范围;(4)价值作为一种关系,总是相对的。过去人们总认为,一条新闻写出来以后,它的新闻价值就确定不移了,其实,新闻价值作为新闻传播中建立起来的一种价值关系,其相关联的主体不同,价值也就不同。
可以说,对于价值作为一种关系范畴的这些基本认识是我们探寻新闻价值本质,揭开新闻价值之迷的哲学前提。以往新闻价值“四说”中的片面性,恰恰是乎视了这一点。
二、新闻价值关系主体项与客体项的确定
在考察新闻本质之前,有两个问题必须明确:新闻价值作为一种独立的价值形态,其价值是建立在新闻的何种功能之上的?新闻价值关系中的主体需要是谁
的需要,是传播者还是受传者?
我们知道,新闻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对应于这些多种多样的功能,所形成的价值关系当然也不相同,如经济价值、鼓动价值、宣传价值、史学价值等等。新闻价值作为新闻独有的,区别于任何其它价值的价值,无疑应当建立在新闻的独有功能上,即新闻所特有的改善人生对其“生活圈”内的最新变动状态的不确定性的能力。
新闻价值作为一种能够减少或消除人们对周围世界最新变动状态的不确定的东西,是相对于受传者而言的。新闻价值关系范畴中的主体项是受传者的需要,而不是传播者的需要。
那么如何考察新闻价值的客体项作为“人们所利用的并表现了对人的需要的关系的物的属性,去把握和探寻新闻价值的本质。
任何一个传播过程,都可以用如下图示表示:
新闻信息
新闻信息
(化入型)
新闻(化出型) 自在信息
认知与行为的
从图示中我们可以看到:
第一,化出型新闻信息是实际满足受传者新闻需要的对象性客体。如果受传者不去理会,则这种信息就无法成为满足人们需要的对象性客体,新闻价值也就无从谈起。
第二,化出型新闻信息不是凭空自生的,而是新闻传播过程中,各个环节有机运动与积极杨弃的产物。化出型新闻信息是对前者诸项的积极杨弃和保留的“终极产品”,内涵着从新闻事实到传播者及受传者的种种能动性因素的影响,都能在化出型新闻信息中找到相应的位置。
三、新闻价值的系统观
应当说,系统性是新闻价值的一种本质特征。正因如此,才使人们对它进行科学认识时发生困难。以往人们对这种新闻价值的系统性并没有足够的认识,他们往往只是抓住了新闻价值生成过程的某一环节或方面就试图概括新闻价值的本质,而没有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新闻价值的系统结构。
关于新闻价值的完整概念,我们可以从如下三方面加以把握:
1.新闻事实。人们之所以需要新闻,就是要通过新闻的接收和利用,来减少或消除自己对周围世界最新变动状态的不确定性。这种相关性使人们对这一新变动的认知成为必要。这是新闻价值的系统结构中最基本的客观性因素,没有它,新闻价值就无从发生。但是,事实的价值并不等同于关于这一事实的新闻价值。首先,新闻价值指的是关于某一事件的信息对于满足人们认知世界变动状况的需要的价值,而不是事实本身对于人们的实际影响,即实际价值。其次,新闻事实不会自动跑去满足人们的新闻需要而成为新闻价值关系中的对象性客体,它必须经过某些中介及信息形态的转换才能达到受传者。因此,新闻事实的价值因素对于满足受传者新闻需要的价值意义是潜态的,有待于人们的发掘和利用。
2.传播者。传播者在新闻事实与受传者之间的中介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正是由于传播者的能动性工作,使新闻事实由自在信息状态经过积极的扬弃获得了新质,转变为自为的新闻信息状态。传播者“化入”新闻作品的化入型新闻信息以其传真性、时效性,为满足人们的新闻需要提供了现实可能。然而,新闻信息的接收是无法强迫的。新闻信息之所以流向受传者,与受传者新闻需要相偶合,全在于受传者对新闻信息的选择性接收和选择性理解的能动性“化出”。而传播者为使自己的传播目的得以有效实现,就必须在“化入”新闻信息时充分考虑到受传者对新闻信息的“化出”,以它来规定自己的传播行为。所谓新闻价值的选择标准,正是传播者基于对实践中新闻价值效应的能动反映。既然是一种反映,就存在着主观背离客观的可能性。这样,化入型新闻信息既有可能被“化入”也有可能不被“化出”。换言之传播者“化入”到新闻作品中的新闻信息,仍不能直接成为满足受传者新闻需要的对象性客体。可见,化入型新闻信息的价值功能只是“寄态”的。
3.受传者。受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认知结构的接收机制,对新闻作品所提供的化入型新闻信息作积极的扬弃,成为实际满足其新闻需要的“为我之物”。
综上所述,新闻价值生成的内在根据是新闻事实的价值素质、传播者对新闻的选择、受传者对新闻的接收三者的内在结构的有机对应、偶合和同一。如果说,化入型新闻信息是新闻事实价值素质的内在结构与传播者新闻选择的内在结构的偶合和同一的产物的话,那么,化出型新闻信息就是新闻作品的价值结构与受传者新闻接收的内在结构偶合和同一的产物。如此看来,对于新闻价值的种种见解都可以在这个复杂偶合的系统结构中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但他们却都只是揭示了新闻价值本质的某一局部或侧面,而不是新闻价值本质的完整表述。
认识了新闻价值系统性特点,将有助于我们自觉地运用联系的、动态的和反馈的观点来考察新闻价值现象。我们应当把各新闻价值的要素还原到固有的网络结构中加以认识,而不应把它们从复杂的联系中切割出来孤立地加以考察,更不能以偏概全,把新闻价值系统的整体功能归结为某一局部所产生的单一功能。认识新闻价值的本质时要引入环境因素和时间因素。在时空条件的运动和差异中,把握歧异百出的新闻价值现象。
总之,新闻价值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揭开新闻价值之迷应该引入关系范围、时空因素和反馈观点。当然,对新闻价值本质的把握仅仅停留在受传者新闻接收系统与新闻作品的价值素质系统之间的偶合与同一的认识水准上是不够的。要切实有效地把握新闻价值的本质及规律,就必须详尽地探究主客体双方的传通关系是通过哪些相关因素和中介因素建立起来的,既根据新闻价值系统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对新闻作品的价值素质系统和受传者新闻接收系统的偶合关系进行具体的动态考察。
毒品犯罪中居间行为的定性
冉维芳 苏甲仁 张晓东
一、居间介绍行为的定性
一种观点认为,为卖主寻找买主的介绍人,或为那些以营利为目的寻购毒品的人作居间介绍的人都应作为贩卖毒品罪的共犯论处;而替那些为自己吸食寻购毒品的人居间介绍,为使他人达到消费毒品的目的的,不能以贩卖毒品罪的共犯论处。居间介绍人是否能作为贩卖毒品罪的共犯,要看其本身是否通过自己的行为使委托人实现营利的目的,居间介绍人的行为成为贩卖毒品得以实现的不可或缺的行为环节,对此应以贩卖毒品罪共犯论处。
另一种观点认为,居间介绍行为主要有3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为他人购买毒品而介绍卖主:一种是为他人出售毒品而介绍买主;还有一种是兼具有为吸毒者介绍卖主和为卖毒者介绍买主两种性质的行为。因此判断居间行为的性质,应当根据居间人的主观目的、心态、行为的客观表现及行为的实际后果等因素综合判断:(1)居间人受吸毒者委托,或者未委托而主动为吸毒者提供毒源信息,帮助吸毒者购买毒品的,不能以贩卖毒品罪的共犯论处。(2)为以贩毒品为目的而寻购毒品的人介绍毒源信息的,应以贩卖毒品罪的共犯论处。(3)居间人受贩毒人员的委托联系买毒人,从而在二者之间牵线搭桥,促成毒品交易的,不论居间人是否从中获得利益,只要居间人明知委托人目的在贩毒,对其行为就应以贩卖毒品罪的共犯论处。
关于毒品犯罪居间行为的定性,2001年1月《全国法院审理毒品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认为,需要区别居间介绍对象的不同作出不同解释:(1)如果是为走私、贩卖等毒品犯罪同时介绍买卖毒品的上家和下家的,应当构成走私、贩卖毒品罪的共犯;(2)如果为卖出方推销毒品、介绍买主的,不论是否牟利,均构成贩卖毒品罪的共犯。
二、居间代买行为的定性
关于居间代买行为的定性,一般认为:如果是为走私、贩卖毒品等犯罪人居间代买代购,当然构成走私、贩卖毒品罪等犯罪的共犯;如果是不以牟利为目的而为吸毒者代买代购的,如果数量较大,可以以非法持有毒品罪追究刑事责任。
《全国法院审理毒品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对此意见加以肯定;如果为吸食、注射毒品者代买用于吸食、注射的毒品,代买者不是为获利,不能与贩卖毒品者形成共犯。但是此种情况下仍然应当根据不同情况作出处理:代买的数量未达到刑法典第三百四十八条规定的非法持有毒品罪构成犯罪数量的,不以犯罪论处;数量达到非法持有毒品罪的构成犯罪数量标准的,托购者、代买者均应当认定为非法持有毒品罪。
但是,刑法理论界存在争议,《全国法院审理毒品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对“行为人以获利为目的而帮助吸食、注射毒品者代买毒品的”应当如何定性也没有规定。对于此种情况,国内一些学者认为不应当以贩卖毒品罪的共犯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而只有视代买者数量的多少,衡量其是构成非法持有毒品罪还是不构成犯罪。对此笔者持反对意见,理由是:在代买者以在牟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应当以贩卖毒品罪追究刑事责任,而不能再以非法持有毒品罪追究刑事责任。凡是在证据证明行为人以牟利为目的,为吸毒者代买毒品以赚取中间差价的,一律应当以贩卖毒品罪定罪处罚。应当认识到,此类行为已经同时具备了“买人”和“卖出”的行为的两重特点,且具备牟利的犯罪目的,已经在本质上属于贩卖毒品罪的范畴。
民国(抗战)时期的中国民众防空袭
肖玉山
认真研究民国尤其是抗战时期的民众防空,借鉴其有用的经验,指导新形势下的人防工作,对于新时期人民防空建设,推动人防战备事业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中国民防的产生与中国近代战争中遭受的空袭有关。中国首次出现空袭在1927年,北伐军攻克南京以后,鲁军3次出动飞机空袭南京。在以后的战争中,空袭形式已经普遍存在。面对来自空中的威胁,在世界民防迅速发展的历史环境下,1931年,国民政府参谋本部拟定了《南京防空计划草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颁布了各省、市、县防护团组织规程,这就是中国民防发展的雏形。因此,中国最初的防空工作是从1931年正式形成并开始的。最早的防空机构,是1932年由国民党南京市党部组织成立的南京人民自卫指导委员会,负责首都民间防空业务。后又在南京警备司令部内特设防空校官一名,专司防空工作。1934年国民政府在军事委员会内设立防空处,下设积极防空、消极防空、防空情报和总务等4个科,统一管理积极防空、消极防空、防空情报等方面的工作,1935年改防空处为防空委员会,1936年,防空委员会又改名为防空处。1936年5月,成立防护团,其任务为“办理一切消极防空业务,并协助防护水、火或地震等灾害”,隶属于防空协会领导。同年“军事委员会鉴于国际局势之严重与防空建设之刻不容缓,分令各省市在保安处之下或警备司令部之内增设防空科”,其中第一科“掌理驻在本省地上防空部队及空军之积极防空事宜”,第二科“掌理关于本省对空监视通讯及警报勤务事宜”,第三科“掌理关于本省民间抢救挖堤等消极防空事宜”。1937年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为策应首都防空之安全,统一全国作战指挥,于7月17日密令组织首都防空司令部,下设积极防空、消极防空、防空情报和
总务等4个处,并将军事委员会防空处所辖之中央防空情报所和南京市防护团划归其领导。“防空演习是国民防空最重要、最有效的一种训练方式”,至抗日战争爆发前,举行过两次较大规模的防空演习,为1934年的首都防空演习和1935年的南京、杭州、镇江联合防空党政军演习,沦陷后伪政府举行了四次防空演习,规模、声势均非前两次可比。后来在实战中起到重要作用的防空监视哨所,便是在这时创立起来的。
在“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中,我国民众饱受无空防之苦。之后,各地纷纷建立航空救国组织,如福建、湖南有航空救国会,广州有民众防空会,湖北有国民空军创立会,广西有防空委员会,山东有民众救国飞机募款委员会。1932年4月,上海各界人士为了实现孙中山先生提出的“航空救国”思想,租借南京路大陆商场6楼610房间为办事处,发起组织了中国航空建设协会。6月28日,中国航空建设协会成立大会在八仙桥青年会召开,其工作是征求会员和捐款,并拟定创办航空工程学校和航空制造工厂的计划。1933年1月1日,中国航空协会在上海诞生,到1936年,该会已在江西、浙江、福建、江苏、河南、四川等省成立了分会。1935年10月10日,该会在上海创办了中国飞行社,培训飞行员,到1937年春共毕业学员30名。在这些民间航空组织中,以中国航空协会的规模最大,影响最深。
抗日期间,国民政府组设了庞杂的防空和救护组织,领导防空事宜。1936年8月,重庆正式设立四川省防空协会重庆办事处,主要任务是进行防空常识宣传,10月,重庆防护团成立,为地方自卫组织,承担救护任务。1937年,重庆市防空司令部成立,负责组织重庆市的防空建设。1939年,国民政府中央及地方党、政、军各机关联合设立重庆空袭紧急救济联合办事处,基本职责是抚慰伤亡,收容安置,医疗救护,遗产处置,对减轻空袭损失和安定民心起到了一定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的防空,在一定程度上破灭了日本“以炸迫降”的战略企图,同时也留下了许多惨重的教训。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人民防空工作于1950年10月有组织地开展起来,其防空性质也与解放前相比发生了根本变化。党和政府先后召开五次全国人防会议,对各个时期的人防工作制定了大政方针,并于1996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200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加强人民防空工作的决定》出台,有力地规范和完善了人民防空工作。在50多年的发展中,人民防空工作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积极探索和平时期人防建设的新路子。经过50多年的努力,我国人防建设有了质的飞跃,人防工作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人防,早已超越了单纯防空的范畴,坚持人民防空与要地防空、野战防空相结合,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与城市建设相结合,与防灾救灾相结合的原则,在人防工程建设与管理、人防信息化建设、人防法制建设、防灾防空一体化建设、人防国有资产管理改革、重要经济目标防护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不仅是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力量,而且越来越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和保障!
吸取抗日战争时期民众防空的经验教训,新时期人防工作的总体思路就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两个务必”要求为指针,全面贯彻党的十六
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9号文件,坚持“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方针,从适应新时期军事斗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出发,不断提高信息化战争防空袭能力,用科学的发展观推进人防各项工作发展,大力提高信息化、现代化水平,努力建立平战结合的“三个机制”(指挥、防护、救援机制),完善“五个体系”(组织指挥、信息保障、综合防护、政策法规和人才培育体系),提高“六种能力”(平战转换、指挥控制、信息支持、综合防护、应急救援和持续发展能力),转变思想,转换观念,转变作风,以人为本,深化改革,扎实工作,狠抓落实,实现人防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快速发展,为全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终生健身教育与高校体育教育教学
王宗鸣
终生健身的观念伴随社会文明的高度发展而日益深入人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与全民身体素质状况相关联。要实现《全民健身纲要》的目标,必须树立终生健身思想。
终生健身是从母体孕育的胎儿开始,直到死亡为止的全过程。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精、尖人才的摇篮,是德、智、体、美四位一体的完整建构系统。德、智、体、美在人的成长中缺一不可,它们的结合构成了大学教育。高等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学活动在终生体育教学系统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终生健身体育教学。
一、改善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环境,增加体育设施
一所合格的高等院校,要在体育教学环境及设施条件方面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一般说来要具有400米的较高质量的室外田径体育场和相当规模的室内体育馆(如游泳馆、球类馆、体操馆、健身室等),不用走出校门,就可进行各种各样的体育锻炼及训练。有了物质条件上的保证,才能把终生健身与高校的体育教育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强化高校的体育教育教学手段
所谓强化手段,就是把终生健身视为体育运动方向,要在高校的体育教学大纲中明确体现出来,要纳入学校的总体规划中,并把终生健身当成一项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同时要把终生健身思想渗透到全校的工作环节及家庭的每个成员,比如常年坚持跑步、作操、健美等。建立健全终生健身的组织机构,有组织地常年开展工作。要通过各种媒体,宣传终生健身。运用各种场所开展普及性的健身活动,使学校体育保健工作大众化、整体化和规范化。
三、推进高校的体育教育教学改革
多年来,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活动,基本上是从机械的目的论出发,单纯围绕
增强体质、体能方面运行,使体育教学处于静态的、重复的“锻炼”模式,大大地降低了体育运动的固有性。体育最早来自于娱乐,是一种积极消除疲劳的活动方式,应培养学生热爱体育的浓厚兴趣。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属于非智力因素,但它是保持持续性活动的“添加剂”。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参与,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兴趣。因此,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无论是教育思想、教育目的与任务,还是教学内容、形式及方法,都要有利于学习兴趣的形成与升华。意志也是非智力因素,在终生健身的体育活动中不容忽视。因为持续保持高度的锻炼热情需要意志。在“力”与“量”、“键”与“美”的互动中,意志薄弱往往是终生健身的落荒者。从某种意义上说,终生健身既是“力”的锻炼,又是“志”的检验。为此,高校的体育教育教学活动应把意志的锻炼和兴趣的培养同“终生健身”联系起来,使学生不仅在学校主动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活动,而且走上社会也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把这一行为目标的追求变成自觉、自愿的行为规范。
四、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终生健身应在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辐射出去,尤其是高等学校更应体现出辐射面广、层次高的特点。不仅从客观上为终身健身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还应从主观上为终生健身起到楷模和示范作用。因为学生的终生健身进展如何,或能否坚持下去,取决于体育教师的素质。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状况又与他们的教学科研水平一致,只有学者型、专业化的体育教授才是全民健身的导师。每位高校体育教师都应成为教学能手,按照体育教学规律扎扎实实地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和技巧。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必须摆脱过去那种“教学匠”式的思维方式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紧密地与体育科研相结合,把自己的教学纳入科研的轨道。就是说,未来的体育教师必须懂得运用心理学、体育生理学、体育哲学、体育美学、体育人文学等知识,并在理论的指导下,将各种专业技能、技巧上升到科学技术的高度。这样才有资格去指导学生进行“终生健身”活动,才有能力去指导学生向终生健身的方向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