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绘画的特性与写意性
作者:刘源
来源:《新一代》2013年第09期
摘 要:中国传统绘画反映出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特质,构成了其独特性并独具魅力。 关键词:中国传统绘画;特性;写意性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9-0308-01
中国传统绘画令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它水墨淋漓、轻盈润泽、纵横的笔法,弥满的气势,要求画面具有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诗、书、画、印合为一体,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深受国内外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中国传统绘画基于文化基础和使用工具等因素,其形象与造型具有独特性。
唐代张彦远的《历史名画记》记载:颜光禄日:“图载之意有三:一日图理、封象是也;二日图识、字学是也;三日图形、绘图是也。又《周官》教国子以‘六书’,其三日‘象形’,‘图画’之意也,是故知书画异名而同体也。”“书画同体”的艺术理论,对此后的中国画影响深远。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是种最原始的表现方法,这种表现方法在书法和绘画中得以保存且进一步发扬光大。同时,在中国传统画中,画家对线的理解不只是作为一种造型手法,同时线的运用又具有自身的审美价值,这种价值除体现物象的轮廓形质外,还具有一种线本身的形式美感。这种美感的获得是作者根据不同的物象,根据不同作者的自身修养及情感体验概括出来的一种洗练而能动的艺术语言。如古代画家在表现自然风景过程中总结出了山石、树木的表现形式,使它们成为流派的特色语言。对中国山水画与诗结合的意境起着重要作用。传统的中国绘画正是如此,在不断地交替着向前发展。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传统绘画有很大差别: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家对外部事物的把握重体悟、崇尚情韵与意境,主张“立意为象”、“随象写意”,故在审美取向上认为“论画求形似,见于儿童领”,追求“似与不似之间”,因而必然导致意象变形、形随神变。这在中国传统绘画的人物画和山水画中都有所体现。在人物画方面,五代石恪的《二祖调心图》和南朝梁楷的《泼墨仙人》可谓典型。从画面看,这些佛道人物都沉湎于如真似幻的境界。作者也仿佛在转瞬即逝的灵感驱动下,急速捕捉这一意象。故而笔墨迅疾、简洁、活泼。造型也在“似与不似之间”。中国传统绘画是对无生命的山水景物融入了作者的情、意、趣。宋徽宗的精巧雅致,人工描绘痕迹,透出皇家美趣,西方人可视为符号,中国人则视为大写意趣味。中国传统绘画在表现物象、反映生活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方法,运用的不是写实手法而是提炼与概括,不追求形象的典型性、真实性,而是类型性和概括性;通过形象的“神韵”、“意似”,揭示本质特征。作品的思想内容注重含蓄,强调的是曲折性、抒情性、寄寓性。因此,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审美意识形态的特征就是———“写意性”。
写意性重点讲究意,写意,“写”是表达的意思,而“意”则是表达的内容、思想精神。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性特有的艺术语言还要依附于欣赏习惯、民族特色、审美情趣、美学思想。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构思、创造形象、审美、表达思想内容等方面,中国传统绘画写意性之中的“意”贯穿于绘画创作始终,重在于“意”,中国传统绘画是以“意”造“意”。就艺术语言形式而论,“意”既可以传之画内,也可以传之画外,“意”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意”除指画家的情思、画的意旨、意蕴、主观意志、情意,还指意趣、生意、神似、神韵。在某种程度上则反映了“意”的概念在绘画中对具体形象的表现发展为对作品画意的表现。在绘画领域的美学观念中,对于“写意性”的要求中西方有着不同的见解,“意、趣、妙、有、无、虚、实、味”等相关因素至关重要,而“意”和“趣”、“有”和“无”、“虚”和“实”又是很难分开的。例如,“趣”虽不等于“意”,但一幅完整的绘画作品,缺少“趣”,就会影响“意”的表现和创造。因为“意”多是富有“趣”的。明代文学家屠隆曾说:“意趣具于笔前,故画成神足”。“意”是构成神似、神韵的基础条件,“趣”又是表“意”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意必有趣,趣必有神。无趣无神则无意”。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趣”只是构成“意”的条件,并非意的本身。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性相比较而言,水彩画的写意性是建立在西方水彩画本体艺术语言上的民族艺术形式,具有强烈的民族浪漫情调的审美观念,是区别于西方的另一个美学体系,写意要渗透民族文化的内涵。笔墨韵味、气韵生动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最高标准。水彩画中隐含着民族绘画“笔墨”的精神和“线”的文化,在其美学观价值中体现为:枯湿浓淡、轻重缓慢、抑扬顿挫等富有生命节奏的技法用笔,其丰富的艺术形式产生了“意味”,绘画语言美不仅在于描绘形体,还在于语言自身的本体美。中国传统绘画强调的是“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因此,艺术形象的表现无论是具象还是抽象,在绘画的创作过程中都能代表一定事物的本质特征与艺术面貌。
齐白石是写意画大家,他笔下的《虾》掌握水、墨、纸、笔的性能都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可以分辨出它那裹身薄薄的外壳,它那剔透似玉的肉质,它那轻盈跳跃的动态,引诱读者要捕捉到手上来看个究竟。
中国传统绘画写意性不仅讲究笔墨情趣、形神兼备,更讲究墨有墨用、笔有笔用、笔墨融合,互相依附,正所谓形与神、墨与色的完美结合,恰似水彩画对中国传统绘画写意性的借鉴。中国传统绘画注重借物抒情,这是中国传统思想儒道文化的影响的结果,具有独特的形式美与内容美。当然,这与中国特有的民族思想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性在用笔上倾向于写意和表现,用线无拘无束,淋漓痛快的笔墨传达出“有”与“无”、“虚”与“实”、“意”与“境”,在造型上遵循“师造化之象,师造化之理”。即从自然中来,不求真实地复制自然,表现出艺术的本体意识和主观意识。中国的传统绘画与西方绘画与之间有着不同的审美情趣,强调艺术形象的内涵和意象的表露是中国人对待艺术的基本要求,即用艺术的表现手法反映客观现实生活的内涵。倘若我们从古代希腊罗马的雕刻,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来看,西方艺术家更多的是把古典绘画当成了绘画的蓝本,都是生动地描绘,真实地表现社会与自然。随着艺术的东西方文化与艺术的融合以及发展世界大美术观念的潮流,很多西方艺术家受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绘画思想以及东方审美观念的影响,在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色、水的运用方面,墨是通过墨色的渗透、晕化、水渍等等产生出抽象的美学效果,毛笔产生了无限的、抽象的自然而美妙的笔触和线条,笔痕同样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表现形式,这些线条和笔触具有了极强的审美价值。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国传统绘画反映出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特质,构成了其独特性并独具魅力,丰富了世界美术宝库,值得我们去研究、吸收和发扬。 参考文献
[1]朱伯雄.世界美术名作鉴赏辞典[M].浙江杭州文艺出版社.199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