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2021-04-06 来源:乌哈旅游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孩子从呱呱落地开始,就开始感知这个世界,从母亲的怀抱到玩耍嬉戏,孩子一直在通过自己的视觉、听觉、味觉来感知新的事物,从幼儿园步入小学,孩子从简单的事物感觉逐步演化成心理感知和思想感知。”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而如何解惑是每一个教师一直关注的问题。小学是孩子思想感知的第一次转化,小学教育对于孩子今后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极大的意义与必要性,马克思曾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行为是人的心理、意识参与外部活动时其外部表现的组合。心理、意识是行为的内部基础,活动、行动是行为的外部载体,行为是心理、意识、活动、行动的表现与结果。统观现状,小学生出现了心理异常现象,应给予积极的心理矫正。但更重要的是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矫治为辅,很多已经出现的心理异常现象,都是可以通过早期预防而避免,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才能更好地起到预防作用,才能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利用课堂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慎始则善终”,孩子第一次接受系统的培养是在步入小学,课堂教育使孩子思维感知的进一步加强,学习习惯是在学习活动中通过练习和不断重复固定下来的学习方面的行为方式,也是一种定型化、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习惯养成后,就会使人不必耗费多大精力而能自然而然地完成学习任务,并得到肯定的、愉快的情绪体验。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使学生顺利地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小学生可塑性大,各种习惯容易养成,也易于改变。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培养学生质疑问难、勇于提问、敢于挑战的学习品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形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前提。

(二)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自觉研讨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应注意结合各学科的具体任务,教给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不放任自流。在自学过程中,如果遇到较难解决的问题,还应教会学生形成善于与他人研讨交流的习惯,以此相互砥砺启迪,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三)联系学生实际,文道有机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机渗透预、复习习惯,听的习惯,读的习惯,独立做作业的习惯,遵守纪律,尊老爱幼,热爱劳动等等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形成习惯。

二、形成家校一体,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小学生生活在各自不同的环境,环境不同造就他们不同的思想品质、性格特征,根据一些资料记载和教学经验所得:小学生不良行为的根源不在自身,而在于现实社会中不良环境,以及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

(一)优化人文环境

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受多方面影响的,需要各方面力量的配合。就拿学校来说,无论是教师还是校园环境都必须协和统一,形成合力,让学生在和谐的人文环境中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1注重榜样的示范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任何社会,榜样都代表着该社会的发展方向,任何社会也都需要榜样的示范作用。小学生更需要用榜样的示范作用来引导。“为人师表”,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智者,一个日后行为起着示范作用的活体。所以作为教师应该从仪表、语言、性格、行为、人格等方面起到一个示范作用。是教师学生的影子,教师的行为时时处处影响着学生,鉴于此,教师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自我监督,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礼仪要求。发挥教师的礼仪示范作用,为每张白纸谱写最真最美的画面。

2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者,制造人才之所也。”尤其是现代社会,几乎每一个人都有十余年左右,乃至更长的时间在学校这个环境中生活。因此,学校的状况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关系极大。因此,我们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如窗明几净,教室走廊地面发光见影,学生自然就不会随地吐痰或乱扔纸屑;教学设备先进,管理规范,学生自然不会乱刻乱画,教室物品摆放整齐,学生物品也会摆放得整齐有序等等。我们还充分运用学生自己的宣传阵地,如板报、特色专栏、名言警句栏、优秀作业栏等等,引导学生学会怎样生活,怎样做人,怎样学习。

(二)优化家庭环境

家庭是未成年人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成员尤其是家长的人格形象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直接的、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里说的家长人格形象,包括家长的知识素养、品德修养、行为方式、人生态度以及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等方面留给孩子的基本印象。一个良好的家长人格形象,将会引导孩子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一个有明显缺欠的家长人格形象,会在孩子的幼小心灵深处留下病态的种子。我班学生小亮的家长对孩子要求很严格,总希望他有出息,孩子出了点问题,总爱指责学校怎样、老师怎样、社会环境怎样,唯独不对自己进行反思。其实,“家长就是孩子的镜子”,这是一个朴素而又颠扑不破的真理。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家长紧密联系,强调互访,要求

互励,注重互谅,以其获得更佳的效果。将学生守则及一些规范中的内容化为可实践的东西,让学生分阶段,有重点地在家中“练习”,并定期召开家长会,或通过家校联系本,让家长把“练习”结果向老师汇报,如外出回家打招呼、尊敬长辈等。

(三)优化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对学生影响是广泛的。从个体到群体,各行各业的人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同时,学生受影响的渠道也是多方面的,各种媒体、时尚、风气等都是影响教育的渠道。

1社会风气

我国素以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称誉于世界。讲文明讲道德不仅是一个人在文化素养,道德修养上的具体表现,也是一个国家社会风气的现实反映,一个民族进步的重要标志。现在的小学生是新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小重视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把他们造就成一个文明的人,对国家、民族的未来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小学生年龄小,明辨是非能力差,不良的社会风气,会腐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良好的社会风气,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因此,我们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

2政策与舆论导向

时事常识与社会生活常识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基本国情和基本国策教育,及时充实初中德育的内容。比如,让学生了解我国壮丽的河山和丰富的资源,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启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树立建设祖国,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献身的理想;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初步树立国家观念及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让学生了解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大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关心政

治生活中的大事,确立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争光的思想;了解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让学生懂得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引导学生关心国内外形势。

三、提高主人意识,推进学生自立的良好习惯

以学生为本,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素质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主人意识”以至健康成长。学生行为习惯的好坏直接反映了学校文明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业成就的保证之一。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可见,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自我纠正行为偏差的能力。

1提高学生自我导向能力

引导学生自己问自己:今天在学习、生活等各类活动中应注意纠正哪些不良行为习惯。做到胸中有数、井然有序、有的放矢。促使学生在积极地寻求自我目标的心理过程中,不断提高自我导向能力。

2提高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引导学生在行动中强化认识,自觉地、有目的地用实际行动做到自己认可的程度。

3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

引导学生对行动进行对照、综合、鉴别,对一天行为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在全面剖析自我、客观公正地评价自我、肯定否定自我的心理过程中,找出值得肯定、发扬的,需要

改进的,在自我认识、自我比较、自我反醒中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就曾说过:人类的动作十分之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习惯不好,则终生受其害。因此,我们必须在知行合一、知行协同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切实采取措施,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抓好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